范曾国画作品图片:首席证券内参2011-02-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59:31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2-22 以 下 目 录 【财经纵横】
资产重组与融资实施“一站式”审批
2月PMI预计创7个月新低
吴敬琏: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临界点 【火线谍报】
【评】比“制度”:“创新”补缺“流动性”
【评】比“积极”:券商“跑马圈地”
【评】比“交易”:看不见的“战线”
【密】“新三板”将成金股发源地
【密】证监会手上操办的头等大事
【评】比“泡沫”:新三板很“冷静” 【热点聚焦】
中央政治局会议潜台词:关注滞胀风险! 【首席观察】
向下轨基本面的“有序撤退” 【新闻视点】
“退地”一年:仅26家挂牌转让
决策层在09年底就决定78家央企“退地”
传高层“单独点名”要兵装集团“退地” 【争鸣与开放】
即期行情判断的两个指标
游离在政策利剑外,“灰色”资本“革命”
平静A股之下暗涌“资金潜流”
浅谈货币政策与A股“脱钩” 【财经纵横】 资产重组与融资实施“一站式”审批

    证监会上市监管部主任杨桦日前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融资同步操作,实施“一站式”审批。

    他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实施重大资产重组47项,交易金额1338亿元,市场化并购重组保持活跃态势。

    证监会将采取的措施包括:鼓励创新并购手段、创新并购融资,完善以股份对价进行换股收购、合并的制度安排,丰富并购重组交易工具;推动定价 机制市场化,按照并购重组类型、主体规范程度、产业政策等标准,试行并购重组分道制审核,有条件地逐步减少和淡化行政审核,加大市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效 用。要支持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融资同步操作,实施“一站式”审批,研究出台借壳上市的资质标准和监管规则等。


    T O P ↑
2月PMI预计创7个月新低

    汇丰中国2月21日预计2011年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5,创7个月新低,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为51.8,创7个月新低。

    上月最终数据显示,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4.5,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录得56.5。

    汇丰表示,该预览数据以每月PMI调查总样本量的85%-90%为依据,最终数据将在一周后发布。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经济研究亚太区联席主管屈宏斌在报告中表示,2 月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预览数显示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

    春节假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更表明前期出台的紧缩政策开始起效。通胀压力未减的背景下,数量紧缩仍应继续。


    T O P ↑
吴敬琏: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临界点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要开好局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十二五”规划我觉得最值得看的是两个,一个是主线非常正确,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另外一个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全面推进改革。然而,中国在“九五”时期就已经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进展并不大。

     结果到现在,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临界点附近

    需要做好三件事,来保证开局之年能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这里讲的比较宽松的环境,不是说货币的宽松,而是资源的宽松。“十二五”时期不要因为追求大规模的投资或者过于追求GDP增长速度使得资源和环境太紧张。

     首先是宏观经济政策要保证一致性 。比如货币政策,现在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个决策中心或者指挥中心来保证政策稳定,因为看起来措施挺乱的。

    现在政府打击投资购房,于是民众手中的货币就必然流向消费领域,导致物价上涨。可是政府又同时提出要努力管理通胀预期。类似这样的事情,还需要各种政策互相协调。

     第二件事,“十二五”的投资计划需要调整 。“十二五”各地方各行业的投资计划都比较大,比如说铁路建设计划投资3.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的投资规模也非常大,包括LED、电动汽车、太阳能产品等等。这种投资计划需要重新做审核,否则会影响整个“十二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三件事,“十二五”期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来自体制改革 。目前的“十二五”规划大多都是讨论具体问题,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其实是明确通过改革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模式,这需要政府有“顶层设计”。

    目前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模式应该是一个强力政府控制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也是在政府驾驭下的。那么,要想在“十二五”期间让改革成为 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政府就得加紧着手规划或者是设计。有了“顶层设计”才能规划具体项目,设计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改革。当前社会利益已经固化,如果没有整 体设计就转型,可能会有消极后果。(吴敬琏/文)


    T O P ↑
【火线谍报】 【评】比“制度”:“创新”补缺“流动性”

    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业内普遍认为,解决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的方法是实行做市商制度。

    据悉,去年底证监会召集代办系统主办券商在海南召开了座谈会,会上已经确认推出做市商制度。但具体是主办券商成功推荐一家企业后获得做市商资格,还是全面铺开授予做市商资格,两种做法如何操作尚未最终确定。

    做市商与庄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通过利用其信息优势、专业优势、资金优势来操纵市场谋取不当利益,而做市商则是引导市场。另外,做市商持有任何一只股票都是有数量区间限制。

    美国的NASDAQ市场采取的就是做市商制度。它也是全球四十多个创业板市场唯一取得成功的市场。

    新三板市场挂牌的都是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普通投资者很难用通常的公司估值方法对挂牌公司进行准确的估值和定价。这也是目前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成交不活跃的根本原因。

    做市商以自有资金对挂牌公司的股票进行买卖,这就相当于以中立第三方的立场为挂牌公司的股票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担保。这必将极大的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激活新三板市场,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T O P ↑
【评】比“积极”:券商“跑马圈地”

    一家主办券商的负责人表示,这几个月,他一直在几个高科技园区“飞来飞去”。

    据悉,西部证券等十几家券商都在加紧“跑马圈地”,不少券商已经储备了数十家企业,加班加点准备材料,积极准备企业申报。

    随着新三板的扩容在即,主办券商牌照也炙手可热。自中信建投2009年4月成为第28家获得代办系统主办券商业务资格的券商以来,在一年多 时间里,证券业协会没有核发任何相关资格。但从去年5月份开始,券商资格核发再度开闸,被授予资格的券商明显增多。通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的公告不难看出,主 办券商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

    目前共有44家券商获得代办系统主办券商业务资格。按照相关规定,符合上述标准的券商有85-90家。这意味着,至多还有一半券商等待“入市资格”。


    T O P ↑
【评】比“交易”:看不见的“战线”

    三板股票交易规则与主板有所不同。投资者在交易时间内买入后成交与否,不是立即可见,要等到下午3点才能知道是否成交。股份转让价格实行涨跌幅限制,涨跌幅比例限制为前一转让日转让价格的5%。

    三板行情的特征是,由于看不见配对交易,涨跌停价挂单也不一定能成交。行情火暴时,天天挂涨停价买不到;当阶段性头部行成时,天天挂跌停价卖不出。

    三板股票全天显示价格的时间段:

    第一次报价:10:30开盘,10:30-11:30盘口显价格不变。

    第二次显示报价:11:31点。即上午盘口价是不变化的,当上午结束交易时,显示的价格就是上午的收盘价。

    第三次显示报价:下午2点20分,以后是每10分报价一次,尾盘5分钟,每1分钟显示一次价格。

    买卖三板市场股票要通过证券公司,目前拥有代办股份转让资格的券商有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大鹏证券、国信证券、辽宁证券、闽发证券、广发证券、兴业证券、银河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和招商证券等……

    到这些证券公司开立专门的“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账户”。如果投资者所开户的证券公司不具备代办股份转让资格,必须办理指定交易。开户时携带本人身份证及复印件,与证券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委托协议书。


    T O P ↑
【密】“新三板”将成金股发源地

    常常我们会谈到“制度溢价”,但事实上,关乎“制度溢价”的历史性事件屈指可数。

    2011年“新三板”或再次打开“制度溢价”窗口,成为冒险家乐园——上一次我这样“表达”,是在“创业板”开板前夕。

    尽管制度层面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一个既成事实无法否定: 在中国资本市场,每一次由制度创新主导的“扩张”行为都构成了一次财富机遇。

     无论当年的认购证、国债交易、柜台交易、权证,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还是近些年的股指期货、创业板,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创富”机遇

    当然,过于理性的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次“新的财富分割”机会。

    基于历史经验的“教诲”,没有理由不关注“新三板”的诞生——对于公开信息进行筛选细分后,博览研究员认为, “新三板”扩容这一历史机遇将大概率发生在2011年

    假设“新三板”新政如期推出,那么历史将会重演,2011年“最牛金股”将诞生于此。这不是推测,除非阴晴圆缺也需要预测。

    这源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本性”或“原罪”。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关注时间点在“两会后”——坊间传闻称,两会后正式公布“新三板”扩容事宜。

    投资机会主要是两块:

     其一,主板机会 ;新三板概念将在“新三板”政策消息披露前后有出彩表现。扩容消息披露后,还有制度细则等等相关政策消息要公布。在“新三板”正式运作之前,新三板概念将有一段“生命期”。

    我们注意到,申银万国认为较大的高新技术园区首先进入新三板,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东湖高新区、西安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等。园区相关上市企业如张江高科、东湖高新及苏州高新等将因此受益。

     其二,新三板机会 ;目前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成交不活跃,但随着相关制度创新出台,解决了流动性不足。机构投资人的介入将抬高“新三板”整体估值。“小市场高估值”的市场本性,将得以充分显露。

    “新三板”市场估值定位模糊,市场容量狭小,一旦政策因素激活投资热情,由“角落”到“聚光灯”下的转变,会使得新三板成为2011年“金股发源地”。


    T O P ↑
【密】证监会手上操办的头等大事

    新三板市场是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大半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不同于原转让系统内的退市企业,被形象的称为“新三板”。

     【政策层面】:

    ——2011年证监会“头等大事”;

    传业内惯称的“新三板扩容”,被作为年内证监会主导工作之首。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明确“新三板是2011年证监会八项工作重点之一”。 2011年1月14日,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 外市场。”

    ——“新三板”扩容临近;

    据悉,新三板扩容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将在原有中关村科技园区试点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目前正在相关部委征求意见,预计在两会后正式公布,首批扩容园区在15-20家。

    国内大多数科技园区自2006年下半年起已开始筹备辖区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的有关工作,因此在准备时间上已十分充裕,成都、西安、武汉、广州、杭州、天津、苏州、无锡、浦东张江、重庆等高科技园区都在积极争取试点。

    据上海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透露,上海张江高新技术园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已有36家企业明确了挂牌交易的意向。苏州高新区还专门出台了对前5家在新三板成功备案挂牌企业额外奖励50万元现金的政策。

     【制度创新】:

    ——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

    传符合“新三板”市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有关要求的个人投资者,可进入“新三板”市场参与报价转让交易。交易最小单位也有望由此前的3万股拆分为1000股。

    ——引入做市商制度;

    传引入具有双向报价功能的做市商制度。首批试点做市商将优先考虑已有代办系统主办资格且至少推荐一家公司挂牌的证券公司。

    ——“升板”绿色通道;

    试点方案可能会建立专门的“转板机制”,即为在“新三板”市场上的优质企业提供“升板”的“绿色通道”。该消息至今未得到官方证实。

    目前“新三板”的审核机构为证券业协会。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企业,无需经过中国证监会审批,只要通过主办券商向中国证券业协会备案,即可挂牌交易。

     【市场机会】:

    ——“新三板”概念;

    2011年伊始,“新三板”扩容已经掀起一股创投概念的炒作之风。

    紫光股份持有北京时代、绿创环保等新三板公司股权,在1月26日以后的9个交易日中上涨了44%。

    张江高科在春节后的8个交易日中,股价自最低8.58元大涨至最高11.15元,涨幅达到30%左右。2月11日涨停。

    苏州高新自4.85元涨至5.93元。2月15日涨停。

    东湖高新自8.55元涨至9.96元,2月15日盘中涨幅也一度超过8%。

    中关村一度“被新三板”在2月10日、11日、14日出现连续三个涨停。

     【投行观点】:

    新三板最大的魅力在于挂牌企业未来的潜力,如果能够实现IPO的话,那在新三板市场简直就是捡到了原始股,不少新三板公司股价狂飙背后就与各路资金大量涌进密不可分。

    风险在于,很多地方的新三板规划很大但是能够真正挂牌交易上市目前只有中关村这一家。不能掌握了解公司的实际投资价值的话,如果一旦“转板”遇阻,也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T O P ↑
【评】比“泡沫”:新三板很“冷静”

    “新三板”挂牌公司频频发布定增公告让“新三板”倍受市场关注。

    2011年伊始,“新三板”(即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市场就出现了一轮井喷的增资潮。北京时代、九恒星、凯英信业等7家公司发布了关于定向增资的公告。据Wind统计显示,从2006年“新三板”开板到2010年底五年时间仅有11家挂牌公司完成增发。

    久其软件、北陆药业等前新三板公司陆续登陆中小板、创业板,使得新三板公司增资扩股后“转战”沪深交易所的预期持续升温,交易逐渐开始活跃起来。

    “新三板”公司定向增发价格的快速上涨。投资过热可能导致新三板快速“泡沫化”?有市场人士表示忧虑。

    相比中小板和创业板,新三板还算不上“过热”。

    比如中海阳刚刚发布了2010年年报。报告称公司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98万元,比上年高出4147万余元,增幅高达 236%。也就是说,以第二轮定向增发后总股本7000万股计算,则中海阳2010年摊薄后每股收益约0.84元。以此推算,中海阳第二轮增资中21.2 元/股的价格,对应的静态市盈率将从85倍骤降至25.2倍。

    相对于中小板54倍和创业板74倍平均市盈率而言,中海阳这样一家市场公认的上市在望公司,25.2倍市盈率的增发价格还是具有相当吸引力。

    社会上沉淀了大量的闲散资金,但由于大众化的投资品种太少,投资渠道有限,资金大量流入了资本市场。如果过热,也是整个资本市场都过热。新 三板的价格上涨其实是“水涨船高”的结果。加之“转板”预期、与创业板存在的比价效应,未来“新三板”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会更强。


    T O P ↑
【热点聚焦】 中央政治局会议潜台词:关注滞胀风险!

    中国股市至今仍至少是半个“政策市”,“两会”行情的政策期待,一直是2、3月份不变的主题。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由于讨论的是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已经可以从中窥视2011年A股的政策框架——

    博览研究员认为,“形势复杂”、“通胀严峻”、“转型迫切”是本次政治局会议对2011年宏观经济定下的主基调,其三大看点分别在于:

    ● 重提在去年12月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1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被拿掉“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 没有出现关于楼市调控、包括保障房建设的任何表述

    ● 尤其注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背后的潜台词:关注滞胀风险

    作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总纲,这一段话尤其值得我们斟词逐句的解读:会议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拿掉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背景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替代了“适度宽松的货币 政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工程到期,货币当局严控信贷投放,保持经济稳定过渡的基建投资作为过去“粗放型”的“保增长”模式,在政策上受到了 “调结构”的压制。 如今重提“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无疑是对以上部分可能“矫枉过正”的内容释放稳定信号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一政策组合再度出现,显然是在传达这样一层意思:当前货币紧缩是灵活 针对通胀形势的,是要对管理通胀预期有效,而非要打压经济增速。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货币当局一直对选择加息慎之又慎的态度中看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活 力仍然十分重视。

    考虑到当前新兴市场国家普遍严峻的通胀形势,以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政治局会议在“两会”召开之际,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来提示经济风险,可以解读为: 保增长的权重比去年12月有所增强,这可能意味着3月份“两会”之后,地方政府对“十二五”的投资热情有较大的发挥余地

    博览研究员认为,由于当前中国复杂的通胀结构,既有来自于外部的、欧美国家“二次量宽”主导下的全球性通胀因素,又有来自于中国内部的、城 镇化及刘易斯拐点的成本型因素,即使推出货币政策组合的高频紧缩,也不能在短时期内有效缓解通胀压力,中国社会、经济不得不在2011年全年承受通胀冲 击,中国有必要重拾此前治理通胀、维护社会稳定的经验——以高增长应对高通胀。

    以中东国家出现的社会动荡为鉴,中国决不允许出现滞胀局面,然风险确实存在。当前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来自三个方面:通胀失控、货币紧缩过度挫伤经济、楼市调控过度戳破泡沫引发投资和信心危机。

    在“控通胀”短期内逐步上升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之背景下,在“保增长”成为对冲通胀压力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之前提下,我们看到 此前屡次在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有所提及的楼市调控,悄无声息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认为一方面是被挤出的楼市资金冲击商品市场、抬高通胀压力的现象确实存在,另一方面决策层亦不想在有“保增长”诉求下过多压制以楼市为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这可能意味着楼市调控的周期要拉长,近期的政策密度降低的概率大增。


    T O P ↑
【首席观察】 向下轨基本面的“有序撤退”

    市场在“抵抗”趋势。本内参昨日已经提示短期行情的风险——《再“提准”标志着“春节红包行情”的终结》。接下来,博览研究员更希望探 讨“反弹进入其结束阶段”后,其走势会怎样?会是维持一段时间的震荡,才极不情愿的“离去”吗?这决定在反弹结束阶段的操作策略,还有没有机会“套现离 场”?

    可以明确,昨日的“继续反弹”,体现出投资人“不愿意”相信“货币政策紧缩”压力的预期倾向,如果短期内这种“预期”主导投资人行为意识, 则此轮反弹的“结束阶段”将呈现出“有序撤退”而非“溃散”之势,很可能是一种“抵抗式”的回落过程

    明确三点:1、此轮反弹最根本的支撑,是“亚健康”状态的经济基本面的支撑,鉴于经济形势尚未出现“走坏”迹象,特别是投资人预期尚未将对“风险”的关注“转移”到基本面问题上来,下轨对大盘的下行仍然起到了稳定和缓冲的作用。

    2、货币政策高频紧缩已经带来两方面的影响,就客观的实际效果看,以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充裕度评估,流动性抽离已经体现出初步的成效,虽然尚未触及70万亿的存量货币,但增量部分受限已经日益明显;

    但就主观的预期阶段看,则出现了从“过度恐慌”到“审美疲劳”的转变。

    这就带来两个反差, 一则从中期趋势看 ,货币政策高频紧缩的客观实际效果,已经导致整个A 股大盘脱离流动性支撑的上轨向下轨靠拢;但就即期市场看,投资人对货币政策高频紧缩实际效果的主观预期,却因为“审美疲劳”,使得这种连续、紧张的紧缩压 力之于A股行情的即期表现,变得“边际效益递减”,也就是最近几次央行紧缩政策出台后,屡屡被认为是“靴子落地、预期缓和”,大盘不跌反涨。

    二则,大盘的连续上涨,逐步消耗了基本面所能够提供的反弹支撑能量,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 货币政策紧缩对行情的影响,也将从即期的投资人预期层面“审美疲劳”,向客观实效层面的“负面压力”转变 ,最终,行情将回归其中期趋势——反弹将在完成“流动性预期修复”后结束,大盘再次向基本面下轨靠拢。这只是时间问题。

    3、如果说一季度行情的风险机遇来自货币政策,及其影响的流动性预期,那么,从上半年的风险机遇看, 大盘的支撑来自下轨基本面,但中长期的风险也来自基本面

    而最有影响力的信号,来自决策层。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除“和谐、稳定”的政治议题外,最引博览研究员关注的是对经济形势和经济目标的“再强调”——“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要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换言之,经济出现大的波动风险,至少仍然被决策层所“顾虑”, 四季度以来连续的高频紧缩政策,对实体经济打击的“叠加效应”,决不仅仅只是博览研究员在“关注”。

    最新数据显示,汇丰中国预计2011年2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1.5,创7个月新低,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为51.8,创7个月新低(上月 最终数据显示,1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4.5,中国制造业产出指数录得56.5)。尽管汇丰的数据一直是“非正统”的,但作为一种经济形势变 化的趋势性信号,仍然有参考价值。

    博览研究员认为,此轮反弹最大的基础之一,是建立在“亚健康”状态的基本面之上,这个基础的存在和“维系”,是仍然可以期望短期反弹机会的根本前提,否则,即使流动性预期改善,也难言市场机会。

    综上所述,如果“亚健康”的基本面支撑得以维持,则此轮反弹“结束阶段”实现“反复震荡、有序撤退”的可能性更大,很可能是一种“抵抗式”的回落过程,而就一季度剩下时间的行情来说, 只要基本面不“走坏”,则不排除其仍然有机会重复1·26“故事”的可能——也即“跌多了会勾起反弹的旧梦,紧缩久了会让人联想该缓和一下”


    T O P ↑
【新闻视点】 “退地”一年:仅26家挂牌转让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227家,但据统计,至2010年12月28日, 只有26家公司挂牌转让旗下地产业务。其中,中远集团退出远洋地产最为彻底。2010年底,中远集团通过子公司中远国际间接持有的远洋地产约8%的股权全 部出售,最终完成退出。然而,中远退出计划已久,并非朝夕之功。

    知情人士表示,中远退出远洋地产,与3月份的调控无关。决策早就决定了,不做大股东就是退出的前兆。2007年9月,远洋地产赴港上市后, 中远国际持有远洋地产的股权约为20%。2009年12月,远洋地产增发股份引进中国人寿,中远国际持有远洋地产的股权被摊薄至16.85%,随后中国人 寿通过收购,以24.07%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上述人士透露,中远的退出计划从2005年就已开始施行,在当年的集团规划中,决策层要求中远集团退出,并划出了路径和条件。包括中远从大股东变为小股东,包括远洋地产07年红筹上市,都在这一计划之内。

    实际上,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这一决定在09年底就有定论。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透露,当时决策层召开了央企地产业务会议,有100多家央企老总到场。之后的78家名单,都是在这次会议上定下来的。只是3月份的“一日三地王”催生了决定的提早公布。

    尽管退出不是秘密,但国资委的突然命令让多家企业有措手不及之感。这也催生了中远的紧急表态。2010年3月19日,中远总裁魏家福公开表 示,中远将在半年后退出远洋地产。知情人士透露,远洋地产对这个表态事先并不知情。接下来的3月22日的董事局会议、3月23日的投资者见面会上,远洋地 产管理层“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解答了投资者的各种问题”。

    中远集团的迅速退出,得益于接盘者的迅速确认。这一过程中,香港南丰集团与大股东中国人寿曾有多次磋商,而远洋地产管理层也起到相当作用。 李明表示,远洋地产对接盘者的标准有三个:第一,非金融保险机构。现在的大股东中国人寿不希望后来者与其战略目标相冲突;第二,非央企国企。央企的不确定 因素太多,担心未来再生变数。第三,对同业对手慎重考虑。

    在这一目标下,李明接触了几乎所有香港的知名企业高管。大股东最终选择了南丰集团。李明说,尽管它也是地产企业,但主要开发业务都在香港,内地的业务只限于投资。

    长期关注远洋地产的分析师表示,南丰集团和中国人寿的定位差不多,都可称为战略投资者。股权比例超过了5%,要说没有战略意图是不可能的。 他同时分析,南丰集团对远洋地产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不会产生影响。从管理团队到经营安排,均无干涉。远洋现有管理层会保持原有架构。

    中远的退场,有赖于长期的战略谋划;而南丰的接受,则有赖于大股东和管理层的强力配合。此例在央企“退地”过程中,或可提供良性参考。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下属三级以上房地产子公司共227家,但据统计,至2010年12月28日,只有26家公司挂牌转让旗下地产业务。


    T O P ↑
决策层在09年底就决定78家央企“退地”

    2011年1月28日,新“国八条”出台后第三天,一份发自国土资源部的特急文件迅速传达至整个国土系统。《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价监 管、确保不出现住房高价地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对可能在公开出让中成交总价或单价创历史新高、成交楼面地价超过周边地价的,一律暂停出让,已公告的要立 即撤销公告。

    文件同时提出“限房价、限套型、竞地价、竞配建”的土地出让方式,目的是“把地价降下来”。可以判断,这一思路将体现在近期的土地供应中,杜绝高价地将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

    这一动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年前的3月15日,全国“两会”结束第二天,北京一日三地王,引燃调控导火索。

    2011年“两会”在即,市场辗转一圈后,重现2010年高涨之态。以行政手段对市场严防死守,成为政府无奈之选。

    曾经一日三地王的结果是央企“退出令”的出炉--国资委迅速明令78家不以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地产业。时至今日,“退出令”出台已有一年,此间各方围绕是否退场、如何退场的博弈却始终没有停止。

“被闲置”的地王

    2011年2月中旬,北三环的积雪尚未融化,蓟门桥“地王”周边荒草丛生。此时,距北京市国土局规定的该地块开工时间已逾期3个半月。

    自2010年入市,蓟门桥“地王”30197元的楼面单价纪录至今未破。

    “地王”制造者是北京世博宏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世博宏业”),其大股东为央企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称“兵装集团”)。竞拍当日,世博宏业与上海绿地竞价达58轮,最终如愿以偿。

    北京市国土局资料显示,该地块约定开工时间为2010年10月30日。但自“地王”诞生之初,调控风声趋紧,国资委针对央企的“退地令”,造就了蓟门桥地王“被闲置”的命运。

    尽管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并无严格时间表,对央企已实施的项目,国资委的规定中也明确放行。但对世博宏业而言,当下形势颇为微妙。

    知情人士透露,国资委下达“退地令”之际,国务院高层曾单独点名兵装集团,“要求它必须要退出地产业,业务跨度太大了”。在此基调之下,世博宏业另觅大股东的动作一直在进行。这也成为蓟门桥地王迟迟未能开工的主因。

    中国兵装集团内部人士说,不开工唯一的因素就是等待大股东入局,地块怎么做,规划需要由新股东来决定。据《财经国家周刊》调查,新股东已经基本确定,为16家允许涉足地产的央企之一,诸多接盘工作已接近完成。

    上述人士表示,接盘人被确定为央企,与兵装集团的意见有关,而这也代表了国资委的态度。大股东兵装集团尽管只有40%股份,但其话语权远大于40%。

    按照相关规定,国资转让须公开挂牌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买卖双方各自选择了资产评估公司,正在对40%股权进行资产评估,结果出来后,将在 北交所挂牌上市。就世博宏业来讲,蓟门桥地王是其在京唯一项目,其挂牌转让资产的价格,应该与这块地的价格相符合,因公司之前的债权债务比较平衡。

    世博宏业内部人士表示,按照国资委意见,兵装集团去意已决。地产并不是它非要做的,以前量也不是太大。不过对于兵装集团来说,北京业务的罢 手,并不意味着地产业务的彻底消失,除了世博宏业这样的地产新平台,兵装集团还直接或间接掌控更多地产公司,比如重庆的南方东银。而这一公司的后续命运, 还不知晓。

    知情人士表示,南方东银是兵装集团旗下掌控已久的地产平台,在重庆已有不少项目。国资委退地命令下达后,2010年4月3日,兵装集团将其整体出售给上市公司迪马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迪马股份主营业务为防弹运钞车等专业汽车,并非专业地产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兵装集团目前为迪马股份股东之一,拥有5.48%股权。此举或可曲线掌控地产业务。

    这当然不算是彻底退出,即使股权投资也不行。分析人士表示,国资委在“何谓退出”问题上的语焉不详,给予了企业运作空间。


    T O P ↑
传高层“单独点名”要兵装集团“退地”

    央企“退出令”面世一年间,进程看似缓慢平静,实有暗流涌动。各央企因地产业务发展规模不同,心态迥异。《财经国家周刊》多方调查得 知,退出政策并非一刀切,国资委或将特批78家央企中某些企业继续涉足地产,深圳中航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地产”)或将成为幸运儿。但中航地产人 士说,对是否存在特批一事并不知情。

    中航地产为中航国际旗下地产业务平台,1994年改组上市,至2008年底,旗下控股和参股企业达25家。公开资料显示,其地产业务目前已经扩张至长三角、环渤海、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区。

    中航地产2010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12亿元,同比增81.62%,实现净利6714.35万元,同比大增1088.6%,实现每股收益0.302元,同比增1088.98%。

    对中航地产而言,大量土储为其提供了发展助力。中航国际及母公司中航工业拥有大量自有土地,伴随城市化进程,有不少地块目前已经位于城市中心区--但地方政府缺乏搬迁资金。

    国资委的退出令下达后,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曾公开表示,通过开发自有土地获得的收益,用于新厂区重建,这是中航地产类资产的基本处置方式。

    林左鸣说,中航国际旗下的非专业化房地产公司将不再涉及房地产业务,未来3~5年能否成功退出,取决于各地项目的进展速度,“一下子全部退出是不太可能的”。

    分析人士认为,中航地产作为中航国际最大的地产业务平台,被寄予了更大希望,因而在退出问题上会“谨慎地争取”。

    知情人士介绍,国资委的“退地令”下达不久后,中航地产曾向国资委上报了一份材料,介绍公司地产业务状况,希望继续保有地产业务,“近一年来沟通得还不错”。

    上述人士透露,中航地产在这份文件中强调了三方面原因:第一,中航地产为上市公司,其发展规划要为投资者考虑;第二,中航国际旗下的地产业务年收入100多亿,规模已经很大,在央企中排名靠前;第三,中航地产一直希望壮大地产业务,反哺航空工业的发展。

    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表示,基于以上因素,中航地产或将被特批,保留地产业务。

    知情人士分析,78家待退出央企中,中航地产作为唯一的上市公司,具备获批保留地产业务的可能性。国资委当时的决定是一刀切,现在需要回头考虑企业具体状况。他同时预测,获准保留地产业务的央企也许不止一家。


    T O P ↑
【争鸣与开放】 即期行情判断的两个指标

    知道何时、何地做何种取舍,恐怕才能尽可能接近真相。在近期市场与货币政策脱钩的情况下,如果忽视当下市场内部的情况,对短期行情恐怕会“失之千里”。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市场内部判断,影响即期行情走势有两个参考指标:

     一是行情投资主线的“选择” :如果有选择“新兴产业”的迹象,则结构性市场再现;如果“估值修复”或“预期修复”的主导情绪明显,则行情继续看好;如果以概念、妖股横行为主,则行情结束。

     其二是次新股的表现 :如果次新股活跃、且有企稳上攻意图,则反弹行情可延续。

    一位高人曾说过,看待市场应该“无我”:根据市场情况(牛市、熊市、牛皮市),调整视野长短、高低(何时重长期、何时重短期;何时由上至下看,何时由下至上看)。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实际上是融合投机、投资的综合体。以年为时间单位,对投资人来说:

    ——大牛市来临,思路宜长不宜短。思路的突然转变,是绝大多数短线客无法达到的境界。

    ——大熊市时期,不作为、少作为,待时而动,这种眼光和忍耐力非常人所能具备。

    ——长期区间横盘,跟趋势、抓波段、忌追涨,这种耐心和毅力,非一般投资人所拥有。

    显然2011年非牛非熊,不宜看得太远。在市场充满悲观的确定性(通胀高企、经济下滑风险、流动性从紧)时,看得太远有过度悲观的认知偏差风险。

    同时,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存在“脱钩”现象,那么短期内应适度降低货币政策的影响权重,将目光暂时聚焦到市场内部。

    在我看来,市场对于热点的选择,关系到后期行情表现。

    此前,市场热点散乱、六条投资主线:

    交易首日(2月9日),资金流入量最大的板块分别是农业、机械、工程建筑和汽车,而资金流出量最大的板块是有色、煤炭、中小板和银行。

    2月10日的情况基本不变,唯一不同的是流入资金又关注了新能源和医药。

    2月11日,流入资金开始关注房地产,但是,流出资金的重灾区依旧是有色和煤炭。

    但从2月14日开始,主力资金开始重点关注有色、煤炭和银行板块,

    自2月14日至2月16日的3个交易日内,有色、煤炭都有资金持续净流入。

     而六条主线分别为,政策红利(高铁、水利);盈利确定(化工、机械);通胀受益(有色、煤炭);战略性新兴产业;估值修复(地产、金融等);年报行情。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市场呈现出的热点乱象。 所映射的本质问题是,市场尚未找到可持续、强号召力的投资逻辑

    从“预期引导资金,资金引导供求,供求影响价格”的作用原理:热点乱象,是资金无法聚集的表现,而资金无法聚集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形成一致的预期。而预期一致的前提,在于为存在市场大多数投资人都认可的主要逻辑。

    因此,具有标杆性质的热点的崛起,是后期行情持续走好的基础条件,而根据后期投资主线选择的不同,行情的演变将有以下可能:

    ●如果有选择“新兴产业”的迹象,则结构性市场再现;整体上看,中小盘在新兴产业中的权重较大,新兴产业的投资主线,意味着另一个略微收敛的“大熊小牛”的复辟。

    ●如果“估值修复”或“预期修复”的主导情绪明显,则行情继续看好;不论是估值修复,还是政策打压的悲观预期修复,涉及多为大蓝筹板块,对指数的拉抬效果明显。

    ●如果以概念、妖股横行为主,则行情结束。这实际上是市场热点接近尾声的警钟。它起到的作用时弱市中的一盏盏 “小油灯”,不使投资大众陷入绝望而已。

    ●如果次新股表现抢眼、有明显的上攻意图,则反弹行情可延续。低价次新股活跃意味着做多意图强烈的资金入场,是大概率事件。上市较长时间的 个股中,老资金进驻或者受困较多,新资金往往不愿充当“解放军”。所以,如果意图做多的新资金,选择次新股群作为攻击对象的可能性更大。


    T O P ↑
游离在政策利剑外,“灰色”资本“革命”

    而换一种视角,将去年以来三次反弹行情“点火资金”进行对比,其结论指向性与上文所持角度的惊人一致。

    此轮反弹行情与去年7月、10月的两波在“形式”特征上(超跌反弹、放量上攻:均脚踩两市超过3000亿的成交量)极其相似。

    如果说7月那波反弹由海外游资启动(具有标杆性的是万科B在时间、涨幅上均远远领先万科A);

    10月那波反弹由国内外热钱“点火”迹象明显(外围商品期货暴涨与国内过剩流动性一拍即合);

    那么,这次又由怎样性质的资金发起的“革命”?

    是公募基金?

    此前在《节后多方意图反围剿》中博览研究员已指出,基于去年四季度末股票型基金整体增仓至高水位,来年做多行情的欲望大于能力。后续行情上涨过程中、时而有股票型基金减仓传闻; 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上证综指从2600多点冲高到2900点,很多公募基金错过了 ——363只主动管理偏股型基金中,仅有14只跑赢大盘,其中有272只收益为负。

    是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受资金规模限制发动行情的“级别”不够,此为其一;其二 “船小好调头”的私募资金“跟风”可能性更大 。春节前仅2成私募基金看多;以静制动的投资策略则更有说服力——一月国内私募界顶级人物聚齐在温州举行的策略报道会,达成的基本结论是“不要动,先看看”。

    是海外热钱?

    恐怕撤离的趋势更明显。1月12日EPFR全球数据显示,新兴国家呈明显的外资流出趋势:印度股票市场流出外资约7亿美元;中国内陆股市资本流出近7600万美元。 而2月20日测算的数据为,从新兴股市退出的资金大概有100亿美元

    如果排除了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海外热钱,不考虑占比不大的券商自营资金、保险资金,回避社保资金,那么,仅存的就是传说中的“热钱”,还必须是游离在灰色空间、“不畏”政策调控、独自担纲的国内热钱。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早在去年8、9月份,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估算,温州投资客进入股市资金约在100到200亿元。

    而有关方透露,浙江一带的民营老板于去年上半年就投入部分资金到股市,最近又追加了更多资金到股票账户。

    对这股资金潜流, 如果继续维持独立、凶悍、团队意识强烈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 ,那么,从资金推动角度,短期行情目前趋势不会戛然而止。


    T O P ↑
平静A股之下暗涌“资金潜流”

    基于上文所述,即期A股市场与货币政策从紧周期“脱钩”,那么其原因是否值得深究?

    很遗憾,你可以从N个角度找到N条理由来进行充分解释,却无法充分印证理由的必要性大小。

    换言之,系统性列举各种可能性不仅是“事后诸葛”,还不能确定哪种可能性于未来行情最有指导意义。

    但值得肯定的是, 不论哪类理由,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市场祥和表面下暗涌着不安分、对政策调控不敏感的“资金潜流

    以下将分别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视角,聚焦、透视这股“资金潜流”。

    首先将镜头拉回到今年1、2月份行情的“脱钩之旅”上。不难发现,主导行情的资金呈现两类特征:投机性和自主性。

     投机性,即资金的赌性更强 。面临从紧政策的日益高频,“蜂拥而入”资金的目的,除了博取短期价差收益,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

     所谓自主性,则指资金的政策敏感度更弱 。只有调控政策“失灵”,资金才“不敏感”;而央行调控措施唯有对银行信贷系统外的资金,才会“失灵”。由此可知,游离于信贷系统外的资金,拥有自主性的特征。

    ● 一方面 ,联系到上文所述“当下市场内遵循新的游戏规则”,是否意味着,具有高度投机性和自主性的资金潜流涌入市场,自主量身打造新的股市“玩法”?从金融行为学角度,这是大概率事件。

    通俗来讲,股票的背后是资本,资本背后是人,人性背后,是股性。这意味着,所谓“新性质”的资金必展现异于此前的“新做法”——出于在股票价差上牟利的动机,人性所反映出的资金特征,必体现在特征对应的炒作模式上。

    ● 另一方面 ,这两大特征极易让人联想到“炒楼资金”——炒楼资金的“独立特行”是自主性的典范;同时炒房资金的特点在于“炒”,“短线”特征突出。

    略微了解知道,温州民间资本和山西私煤资本这类炒楼的标杆性主力资金,大都自成体系、“独立”运转。

    而且 近年这个群体的规模还在突飞猛进 ——06年以来的“国进民退”中,民营和私企老板从每个行业退出的资金都有上千亿元;山西煤炭重组闲置下来的千亿元。

    然而一系列的楼市调控下,楼市资金是否正在或已经谋划“新出路”?比如已有预期的“转战股市”?

    博览研究员无意于讨论楼市资金是否向股市转移的问题。这个近乎“哥德巴赫猜想”,既没形成群体性趋势,也缺乏权威数据证伪,有的只是个体举证,只是主观臆测。

    但我注意到, 对短期行情而言,更重要的是市场对此的预期 ,或者说,未来预期持续、扩散的时间、范围如何?

    因此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极大的助涨预期,相信预期持续性,直接影响短期行情后续走势。

    实际上,这波反弹行情暴露出的资金潜流,通过与货币政策“对抗”呈现出的投机性和自主性特征,与炒楼资金的固有属性有重叠,但不能就此判断两类资金的直接关联性,可关注炒楼资金转战炒股预期的发展趋势。


    T O P ↑
浅谈货币政策与A股“脱钩”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A股行情与货币政策周期出现高度的“不吻合”。年前至今两个多月A股市场的表现(沪指放量上攻;仅7个交易日累计涨幅就逾10%),成为高频紧缩货币政策无法解释之谜。

    若从沪市K线走势图“索骥”,年后首个交易日央行的再次加息,某种意义上更像启动了行情上攻的按钮。

    眼下A股走势与货币政策从紧周期脱钩,已是既定事实。

    一向言听计从的A股变得如此“叛逆”,究竟说明了什么?对行情又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 A股行情的“叛逆”至少提示出一点 ——眼下市场遵循有别此前的“游戏规则”:关注但不“盲从”货币政策紧缩步伐。

    若不是如此,在流动性收缩的步步紧逼下(5个月内3次加息、3次上提存准金),素有政策市和资金市的A股早就该彻底“趴下”。

    然而,事实却超出想象——如果说本轮反弹分为两段,前半段从2661到2850点(阻力位),在预期之中。

    而指数从2661低点以来,四周上涨、并逼近3000点大关,就实在超出市场预期。

    这种超预期有传染、扩散迹象——乐观情绪开始在趋势投资者间活跃;甚至有人试图反思“反转已到来?”

    显然,对A股的疑惑是,眼下究竟是周行长说了算,还是市场资金说了算?

    这与“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的楼市“综合症”似乎异曲同工!

    在我看来, A股走势对货币政策的“对抗性”,之于房价对楼市调控政策的“抗压性”,具有某种程度相似性

    同意么?

    如果同意,那么现阶段A股市场短期行情的判断,应增加市场内部因素的权重,而非外部货币政策影响的力度。

    不同意么?

    如果考虑政策与调控对象的匹配度——货币政策并非股市政策直接对应于股票市场,不如楼市调控政策对房价的针对性来得直接、顺畅——以至于两组现象的可比性不足?

    则完全没必要——若当前货币政策从紧之于股市,不是“直接”打在行情“七寸”上,为什么市场内几乎所有投资者对货币政策动向的关注度,远远大于证券市场政策呢?

    总之,主观上同意与否,均不能否定股市已呈现的“房价综合症”的客观事实。

     或许以下这些重要而被忽略的“拐点”事件,可引起对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之间偏差的“思考”

    ●去年4月至11月,行情一直看调控政策的眼色。4月楼市调控的暴跌,10月下旬首次加息使反弹行情“虎头蛇尾”。

    ●直至今年1月14日,行情在加息、提存准金的紧缩下温顺地震荡下行,然而,不曾料到,这竟是最后的“合拍”。

    ●1月25日以来,A股迈入“叛逆期”——不仅此前的货币政策从紧的阴霾一扫而光,新的政策靴子的落地(一次加息、一次提存准金)并未撼动股市继续上扬。

    难道不值得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去审视当下的A股?对于A股市场,周行长的利器何以变成钝器?

    不得不说,对于A股异于此前的“叛逆”表现,已经习惯“政策进、行情退”思维方式的大部分投资人仍在“沉睡”中,并未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意义!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