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续航能力:首席证券内参2011-02-1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9:07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2-18
【财经纵横】
对冲基金元年:券商“掘金”金融创新
埃及股市暴跌,投资人要求撤换管理层
178亿!内地三大交易所畅享盛宴
巴西公司有望在上海上市
屠光绍:国际板年内登陆上交所
传近20家城商行“抱团”IPO
港交所临巨敌压力大
【焦点透视】
稀土“快车道”: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稀土“快车道”:上游看整合,下游看需求
稀土“快车道”:俄罗斯正在“抬价”
【热点聚焦】
警惕交割日空头强力反扑!
对冲基金元年:券商“掘金”金融创新
对中期行情的宏观思考
【围炉夜话】
大危机VS大转折:新危机“引爆点”仍是美元
大危机VS大转折:通胀与A股策略
大危机VS大转折:A股正攀爬“焦虑之墙”
大危机VS大转折:2011的行为研究
大危机VS大转折:对政策的“信心”是投资前提
【新闻观察】
张维迎舌战高西庆:好政策?坏政策?
【行为与预测】
平行的世界(下)
平行的世界(上)
【财经纵横】
——期指空头NO.1成为对冲基金“领头羊”
2011年是“对冲基金”元年,中国对冲基金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国泰君安即将推出君享量化集合限额特定理财产品,采用做空股指期货对冲来规避大盘系统性风险,该产品有望成为国内发行的首只对冲基金。在博 览研究员看来,期指市场昔日的空头NO.1的“华丽转身”——将2010年还处于“试水”阶段的期指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化、公开化、扩大化,成为对冲基金的 “先行者”, 国泰君安这一全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不仅标志着期指市场一个新阶段(机构时代)的开始,而且宣告国内整个证券行业进入产业“升级换代”阶段 。
对冲基金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广阔的新兴领域。招商银行和贝恩国际公司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达 3000万,他们拥有9万亿元的投资额,其中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达1万人。此外,巨资在握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家主权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社会福利 基金、捐赠基金等,未来也将进行更为广泛的大类资产配置,对冲基金必定能从中分羹。
国内证券市场对冲基金产品的问世是证监会推动券商经营模式创新的又一个新动向,不管是融资融券、券商直投业务试点,还是对投资顾问(咨询) 业务的规范,证监会不断建制为证券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重塑”盈利模式创造条件,市场主体也在积极地消化监管层的政策供给,并转化为现实的收益,用博览研 究员的话说就是 证券业对证监会所提供的“制度溢价”的“贴现”。
国泰君安推出对冲基金产品只是中国证券业金融创新的一个缩影,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证券业背后的中长期战略性机遇,不管是中央政府明确提 出的“扩大直接融资”,还是证监会所提出的“继续壮大蓝筹和中小板市场、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稳步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决策层不仅对资 本市场提出了量(规模扩张)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质(制度创新、市场体系的完善)的提升。
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证券业将迎来新一轮超常规发展机遇, 但新的业务增长点不在传统业务领域这一“存量”部分,而在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增量”空间 , 证券行业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对冲基金的起航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创新进入“战国时代”,而国泰君安之所以能够站在起跑线上的第一位,正是得益于2010 年以来在期指市场持续积累的“声誉”(空头NO.1,期指市场的风向标),国泰君安成为对冲基金的“领头羊”,将会带动更多的券商参与对冲基金这片“处女 地”的“掘金”!
博览研究员特别提醒投资人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金融创新(尤其是期指市场的衍生产品)给国内证券行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必将大幅拓展券商的盈利空间,如果还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评判券商板块的估值,是典型的单边市思维 。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以对冲基金这样一种规范化、阳光化的运作方式有利于期指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做大,将推动期指市场从原始、初期阶段的 “散户化”向机构时代过渡,期指这样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为机构所用,并真正地实现其内在的功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从根本上改变单边市格局,向双边市 转型,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T O P ↑
随着埃及政局回稳,当地股票交易所计划下周日复市,但停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大跌市,其股市基准指数EGX100指数单日急挫14%,令大量散户感到不满,更要求交易所和监管当局撤换管理层,迫使埃及交易所研究是否取消当日的股份交易。
大批散户周二涌到位于开罗的埃及交易所,跟交易所副主席萨利赫开会。
埃及交易所其后表示,由于上月26日的股票交易已完成结算,因此不能取消,但27日的交易尚未结算,正研究取消该批交易。
拟复市设停市机制
埃及交易所计划下周日复市,届时会为股市设立停市机制;若EGX100指数升或跌逾百分之五将暂停交易30分钟,若升或跌逾百分之十则全日停市,又提到一旦再有突发事件,停市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
T O P ↑
国外交易所迫于竞争通过并购寻求突破之际,中国A股市场的三大交易所却在毫无压力地享受股市快速成长带来的巨额收益。
沪深交易所:年坐收超百亿
上交所:2000年至2011年2月16日,该所首发上市的上市公司增加446家,上市公司家数翻了一倍,达到891只;而其A股的年度总成交金额,从2000年的3.1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3.32万亿元。
深交所:深圳A股上市公司2000年为499家,截至今年2月16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家数已增至1195家;成交量也同样出现巨大飞跃,2000年深市的A股成交金额为2.9万亿元,到2010年,市场成交量已增至24.02万亿元。
中金所:单个合约9个月收入40亿
中金所的股指期货产品推出虽然尚不足一年,但是股指期货的成交金额已超过40万亿元。
T O P ↑
上海证交所与拉美最大交易所运营商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将于下周一签署一项协议。预计该协议将会带来股票的交叉上市。
交叉上市将会为全球正在形成的最重要的双边贸易关系之一添加又一个元素。它将为巴西基准股票打开通向中国流动性的大门,提高它们在亚洲交易日期间的交易量。
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一名发言人周三表示:“我们的目的就是实现股票的两地上市。由于时区,我们认为,较之欧美,亚洲的机会更大。”
T O P ↑
16日,据上海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上海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屠光绍于当日透露,国际板年内将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这是上海市官方截止目前就国际板推出时间表进行的最为明确的表述。
有消息指出,国际板首次募资规模将在500亿元人民币以内。
另有报道预测,中国移动将成为首家登陆国际板的企业。
然而,对国际板的具体发行方式等重点问题,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权威消息。
相关业内人士指出,上交所酝酿的国际板,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发行方式目前来看更倾向于直接发行A股(即IPO)。
预计推出初期,国际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币将用于该企业在中国境内的投资。
进入2011年以来,国际板的推出再成市场的热点话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早前曾明确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进国际板建设。
T O P ↑
从资深投行人士处获悉,江苏银行、重庆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已向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且均拟在主板挂牌。
近20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均在筹备IPO事宜。据统计,江苏银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上海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厦门银行、广州银行、 徽商银行、温州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齐鲁银行、东莞农商行、张家港农商行、江阴农商行、吴江农商行、常数农商行目前均已聘请了保荐辅导机构。
其中,江苏银行极有可能成为自2007年10月以来第一家成功实现IPO的城商行。
据悉,江苏银行已收到证监会的反馈意见函,近日正紧张地进行财经公关公司招标工作,以便为即将到来的IPO预路演做好准备。
上市地瞄准主板
某资深证券律师透露:“由于城商行上市的障碍已经扫除,今年内将有数家城商行实现IPO。”
另据投行人士透露,江苏银行、重庆银行等多家城商行均已于去年三季度末之前向证监会递交了IPO申请材料。其中,江苏银行的保荐机构为中银国际,拟融资近百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已申报材料的城商行均瞄向主板。
“融资额高是城商行选择主板上市的重要原因。”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按照国内上市地点的划分标准,对于金融企业而言,首发4亿股以下应选择深交所上市,首发4亿股以上应选择上交所上市。
华夏银行定向增发获证监会核准
2月16日晚间,华夏银行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收到证监会相关批复文件,核准其非公开发行约18.59亿股新股。
此前,华夏银行在2010年6月2日举行的股东会上通过了总额不超过208亿元的定向增发方案,该方案于12月9日获银监会同意。
T O P ↑
德交所与纽约泛欧交易所落实合并,建立首个全球性交易所营运商,并超越港交所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并扬言进军亚洲,这令港交所未来盈利前景蒙上阴霾,港交所股价遭重挫。
香港筹建场外交易结算所
德交所与纽约泛欧交易所合并,港交所未敢怠慢,早前已宣布将成立场外衍生工具结算所,抢攻场外衍生工具结算,尤其是与人民币相关的商机。
港交所计划于2012年底前成立一家专责香港场外交易的结算所,以配合全球监管趋势,及把握场外衍生工具结算业务的商机。
T O P ↑
【焦点透视】
对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针对稀土行业的“新政”,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有两大亮点被大多数市场人士忽视:
这是国务院首次、专项针对稀土行业的政策部署。此为其一;
其二,可以预见,国家有关部门将出台一些调动地方政府支持稀土产业整合积极性的政策。
●第一点的重大意义在于:管理层已将稀土行业的“身份”从资源行业芸芸中的一种,正式提升至“国家利益”。此前国内外关于稀土资源所有权、定价权的消息很多, 而这次恐怕是为稀土“王者之尊”身份的正名 。
这种身份的改变,或将改写行业、及其企业未来的命运。这一点可以参照近十年以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轨迹。
虽然不同性质的行业类比的意义不太大,但 政策层面的逻辑本质上却相同 :未来行业发展,得到的政治资源、政策支持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支持将明显优于其他行业。
而“第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号召力。这一点从今年农业一号文件中水利建设首次赢得一席,在后续政策陆续跟进情况下大获市场追捧(水利概念在今年一月份的市场热点中脱颖而出),就能看出。
●对于第二点,稀土行业整合必须打断地方政府与地方小企业间的利益链条。行业集中度太低,是恶性竞争与发展失控的主要问题之一。
正是基于此,此次国务院部署稀土新政时特意强调“优化存量”、“加快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相信“行业整合”会迅速在工信部、国资委等部委处得到积极响应和坚定执行。
但 必要性、紧迫性不代表现实可行性。 实际上地方政府并不具备主动响应稀土行业整合的动力。缺乏技术含量、依赖粗加工出口是大部分稀土企业的运营现状,这种简单、快速盈利的方式符合地方政府与地方小企业共同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部分稀土矿资源实际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些资源被央企整合,还是地方企业整合,还是共同整合,是一个需要权衡、协调的问题。
我注意到,江西作为南方稀土资源的集散地,正面临着五矿集团、中铝集团、江西铜业都在积极介入整合的局面。而目前的情况是,中铝和五矿已开始转战其他拥有稀土资源的广西、广东与湖北地区。
因此,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关键环节,不排除国家将出台相应政策。
稀土相关产业政策“演绎”表
2003.10
商务部宣布,稀土金属与氧化物出口退税分别从17%和15%下降到13%
2005.5
出口退税取消
2005.5
将稀土原矿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2006.4
停止发放新的稀土开采执照
2006.4
控制稀土开采总量,开采配额下调20%
2006.11
对稀土矿产品、化合物加征10%出口关税
2006.11
41种稀土金属、合金、氧化物和盐类商品被列入贸易禁止商品目录
2006.12
商务部宣布合格稀土产品出口商、家数从47减到39
2007.1
稀土矿和冶炼产品生产由指导性改为指令性计划,各省被限定开采量
2007.6
稀土精矿出口关税有10%提高为15%,稀土金属出口关税则为10%
2008.3
对南方稀土矿开采进行严厉整顿,取缔多加非正规稀土矿开采权
2008.8
2008年整体稀土出口配额比07年下降21%
2008.11
对稀有稀土元素出口关税上调至25%,其余产品均上调至15%
2008.12
不征税金属钕铁硼追加20%出口关税
2009.1
2009年第一批贸易出口配额同比下降33%
2009.4
暂停受理稀土勘探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申请
2009.4
开采限额同比下降6%
2010.3
商务部下达2010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2010.5
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运动会议
2010.5
工信部起草《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初稿
2010.11
商务部宣布启动2011年的稀土等矿产出口配额申报程序,明确规定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环保治理设施的不能进行配额申报
2011.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T O P ↑
目前,我国北方的稀土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北方轻稀土主要由包钢稀土主导,但南方的稀土产业集中度非常分散。
以包钢稀土为例,其母公司包钢集团所属内蒙古白云鄂博是中国最大的轻型稀土矿,资源占比达83%。作为龙头企业,包钢稀土将成为新门槛的受益者。
而行业的整治力度利好稀土资源类企业。如果整治力度强,出口配额减少,国内稀土的报价也将水涨船高,稀土价格高位将得以持续。 相关资源丰富的公司将长期受益 ,如包钢稀土、厦门钨业、中色股份、广晟有色等;
但对于加工企业,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将利好钕铁硼等,具有产业链一体化和下深加工能力强的公司将受益,如中科三环、宁波韵升等。
另外,太原钢玉、中科三环和宁波韵升均是稀土下游磁性材料行业。而北矿磁材、横店东磁是传统磁性材料。 下游磁性材料需求将随着风电设备、电子消费品、LED、电动车等行业需求的爆发而爆发 。
二级市场显示,无论是拥有稀土的资源股,还涉足稀土深加工的稀土永磁公司,其近期的走势明显走强。
T O P ↑
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最近完成一篇题为“稀有金属:现代化的进程路径和俄罗斯的经济安全”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的目的是“加速俄罗斯稀土工业现代化和控制稀土金属及其产品的世界价格”。
该报告总结了发展稀土勘探工作与建设矿物原料基地的观点;分析了世界与俄罗斯稀土矿产资源政策及地质勘探、稀土矿业生产与消费形势,以及主要国家稀土金属利用的动态情况。
该报告透露,为确保巩固俄罗斯国家安全需要和实现稀土开采技术逐步发展,即将制定俄罗斯政府稀土专项计划; 俄罗斯政府高技术和创新委员会已决定,制定稀土技术清单,并在建立稀土技术平台框架下付诸实施。
俄罗斯有专家指出, 俄罗斯矿产资源署知道如何支配世界稀土价格了 。按照该报告所提出的措施,俄将加大稀土矿藏勘探力度,其开采量和产能将大幅增加。稀土金属硝酸盐产将能达到38吨/年,稀土金属氟磷精矿产能达60吨/年等。
T O P ↑
【热点聚焦】
期指交割日有大事。博览研究员认为, 现货市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使得短期调整的风险一触即发,期指市场的空头势力已经完成了布局,极有可能在交割日这一敏感时点发起反攻 !
当前的现货市场正处于敏感区域(前期密集成交区),市场内在技术面的压力凸显,始于1月26日的这波单边上涨行情只是基于流动性预期“改 善”的反弹行情,不管是1月份的经济数据还是央行最近的表态都无法解除市场对紧缩政策的担忧,目前我们看不到明确的可以推动行情持续上行的动力源,而市场 的做空动能还在不断积聚,并且濒临爆发。
第一, 从期指市场投资人动向来看,主流预期严重偏空 ,多方持仓量前五名的席位持仓仅8986手,甚至2月17日多头“主力”还进行了减仓,而空方持仓量前五名的席位持仓高达18267手,仅持仓量排名第一的空头NO.1的持仓量就达到6091手。
另外,期指新主力合约IF1103的持仓量高达29892手,如此庞大的持仓量不仅代表着多空分歧严重,而且预示着多空阵营布局完毕,随时发动新的“战役”,从当前的持仓格局来看,空头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 短期A股资金流出迹象明显,加剧短线调整的压力 。
●从全球资金流动的背景来看, 国际资本正从新兴市场撤出回流美国等发达国家股市 。高盛最 近一篇题为《资金从新兴市场流向发达市场》的报告,在报告中高盛表示,通胀形势的愈演愈烈,令资金选择继续逃离新兴市场。海外投资者抛盘规模创去年7月以 来峰值,年初至今的资金流动已从上周的温和流入变为净流出。这是2010年5月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周,截至2月9日的当周,流入全球股票基金的资金为28亿 美元,资金主要是流向美国、欧洲和日本股票基金,而从新兴市场股票基金流出了30亿美元, 其中中国股票基金流出3.09亿美元 。
● 融资偿还额2月14日创历史第二天量,以大户为主的融资融券平台上提前出现了做多资金撤退迹象 。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本周一(2月14日)两市共计发生融资买入14.43亿元,较上周五(2月11日)增加68.77%;发生融资偿还14.74亿元,较上周五大增89.22%。 这是春节大假结束后,融资偿还额首次超过融资买入额 ;而单日14.74亿元的融资偿还金额也创下了历史第二天量。
值得一提的是,两市单日融资偿还额天量发生于去年11月12日,当天上证指数暴跌5.16%,而前一交易日(11月11日)指数恰好创出阶段反弹新高3186.72点,随后市场步入近两个月的中级调整。
●根据万隆主力资金监测系统数据,2月17日, 基金、社保、QFII、保险四大主力出现中等规模的资金净流出,总体流出约25.87亿 。其中基金、社保、QFII、保险四大主力资金净流量分别为:-5.1亿、-7.7亿、-4.9亿和-8.17亿。
自1月底开始主力资金出现转向净流入,主力布局迹象明显,目前指数已经到了去年12月份的一个高点,在这个位置主力资金再度出现一个流出迹象,需要高度警惕!
第三,根据博览研究员的持续跟踪观察,1月26日以来的这轮上涨行情中,几乎所有的板块都轮动拉升过,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在中期上涨行情中,板块轮动上涨是行情健康的表现,显示行情向上的后劲充足, 但在反弹行情中,由于没有明确且形成市场共识的核心领头板块积聚人气,板块轮动结束很可能意味着多头力量的衰竭 ,这样的风险已经出现征兆!
综上,当前现货市场的运行区域(前期密集成交区)很敏感,自1月26日以来的单边上涨积蓄了强大的做空动能,这一点在期指市场体现得很明显,而今天期指交割日又是一个敏感时间窗口,投资人需要对“空军”的反攻格外警惕!
T O P ↑
——期指空头NO.1成为对冲基金“领头羊”
2011年是“对冲基金”元年,中国对冲基金将迎来爆炸式增长。
国泰君安即将推出君享量化集合限额特定理财产品,采用做空股指期货对冲来规避大盘系统性风险,该产品有望成为国内发行的首只对冲基金。在博 览研究员看来,期指市场昔日的空头NO.1的“华丽转身”——将2010年还处于“试水”阶段的期指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化、公开化、扩大化,成为对冲基金的 “先行者”, 国泰君安这一全新的定位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不仅标志着期指市场一个新阶段(机构时代)的开始,而且宣告国内整个证券行业进入产业“升级换代”阶段 。
对冲基金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广阔的新兴领域。招商银行和贝恩国际公司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达 3000万,他们拥有9万亿元的投资额,其中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达1万人。此外,巨资在握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家主权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社会福利 基金、捐赠基金等,未来也将进行更为广泛的大类资产配置,对冲基金必定能从中分羹。
国内证券市场对冲基金产品的问世是证监会推动券商经营模式创新的又一个新动向,不管是融资融券、券商直投业务试点,还是对投资顾问(咨询) 业务的规范,证监会不断建制为证券业开辟新的业务领域“重塑”盈利模式创造条件,市场主体也在积极地消化监管层的政策供给,并转化为现实的收益,用博览研 究员的话说就是 证券业对证监会所提供的“制度溢价”的“贴现”。
国泰君安推出对冲基金产品只是中国证券业金融创新的一个缩影,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证券业背后的中长期战略性机遇,不管是中央政府明确提 出的“扩大直接融资”,还是证监会所提出的“继续壮大蓝筹和中小板市场、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稳步发展融资融券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决策层不仅对资 本市场提出了量(规模扩张)的诉求,更重要的是质(制度创新、市场体系的完善)的提升。
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证券业将迎来新一轮超常规发展机遇, 但新的业务增长点不在传统业务领域这一“存量”部分,而在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增量”空间 , 证券行业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对冲基金的起航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创新进入“战国时代”,而国泰君安之所以能够站在起跑线上的第一位,正是得益于2010 年以来在期指市场持续积累的“声誉”(空头NO.1,期指市场的风向标),国泰君安成为对冲基金的“领头羊”,将会带动更多的券商参与对冲基金这片“处女 地”的“掘金”!
博览研究员特别提醒投资人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金融创新(尤其是期指市场的衍生产品)给国内证券行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必将大幅拓展券商的盈利空间,如果还以传统的思维模式来评判券商板块的估值,是典型的单边市思维 。
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以对冲基金这样一种规范化、阳光化的运作方式有利于期指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的做大,将推动期指市场从原始、初期阶段的 “散户化”向机构时代过渡,期指这样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为机构所用,并真正地实现其内在的功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从根本上改变单边市格局,向双边市 转型,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T O P ↑
——中国经济的新周期是否确立?
春节前博览研究员所判断的春节红包行情已如期出现,在技术调整压力越来越大的元宵之际,不少投资者面临着又一个选择——是继续高抛低吸的反弹操作,还是逢低买入、持股待涨的反转逻辑?
对此, 博览研究员仍维持春节红包行情的判断,其潜台词是:过完年、领完红包就跑吧。
我注意到,目前支撑行情上涨的逻辑如下:
1、资金面:楼市调控挤压楼市资金进入股市;同时通胀控制初见成效,货币收紧预期阶段性放缓,银行间流动性回暖(近6周以来,央行通过公开 市场累计净投放资金9220亿元。其中连续6周在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量达5720亿,同期央行还进行了3500亿的逆回购操作);场外资金季节性回流(一 年之计在于春)。
2、基本面:“被和谐”的通胀掩盖了滞涨风险,中国经济正式被确认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当前股市被压缩得极低的估值形成了有效支撑。从贸易顺差超预期减少、进口增速大幅上升来看,中国经济的内生性需求旺盛,“新经济周期”正在确认的“过程当中”。
3、政策面:市场从对货币高频紧缩、到审美疲劳、再到憧憬紧缩于上半年结束,“十二五”开局的振奋,新兴产业和地方政府投资规划的扶持,市场热点层出不穷。
4、策应面:欧美市场的持续上涨。2月17日美股道指创两年半新高,欧洲股市收高,连续四日触及29个月收盘新高;黄金期货价格17日继续 上行,并冲至近一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收于每盎司1385.10美元,而纽约油价更是受到中东局势恶化的刺激大涨1.6%,报收于每桶86.36美元……
市场赚钱效应出现、热点持续轮换之下,这是否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又一波行情?
NO。 博览研究员并不认可将反弹行情升级为反转,尤其是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新经济周期这一关键核心。
我认为,当前基准利率偏低使得资金的风险偏好极高,要遏制楼市、通胀、资产价格过高的态势,需要基准利率进行较大幅度的修复以降低资金偏 好。再加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刘易斯拐点”,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政策与通胀、房价的斗争远未结束。因此,从大周期角度看, 中国的货币政策高压不但在今年,甚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都将成为常态,当前市场对货币紧缩放缓甚至较快结束的预期太过于乐观。
进而,我对高通胀、高币值、高紧缩之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并不十分看好。尤其是当前以“国进民退”为先导的经济结构调整,从政策、信贷、 环境成本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压缩了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而“4万亿”以来的“保增长”模式令我国安然渡过全球金融危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结构的失 衡以及“调结构”的成本。因此, 中国的滞胀风险并没有完全排除,当前关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增长周期的结论下的太早。这一过程应该是螺旋式的,现在可能处于螺旋的顶点。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在由货币高频紧缩确认的流动性上轨下行、与宏观经济基本面支撑的下轨划定的通道中, 指数反弹至当前阶段,继续向上修复对高频紧缩的悲观预期空间已不大 。但在赚钱效应的反弹惯性、还算靓丽的年报密集披露,以及对两会的政策预期等有利因素刺激下,当前反弹的热点轮换之势不会迅速崩溃。
但对于中期行情而言, 宏观经济数据可能的反复,与楼市政策与现实的打压,以及货币政策高频紧缩的继续,极有可能将市场重新统一至流动性、基本面“双下行”的认知当中,并反复探寻A股估值中枢一个又一个的下限 。因此,博览研究员并不赞同将当前的反弹升级为反转,依然提示中期行情的风险。下周我将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述,敬请期待。
T O P ↑
【围炉夜话】
——(海外宏观)下一次危机“爆点”依然来自美元
一轮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催化剂可能会有不同的选项,但“引爆点”却不可能改变——美元,作为主角,无人可以替代。至少,在未来五年,我们仍然看不到它被替代的可能性。
坏孩子不是一天练成的。
2010年年末至今,热钱出现“逆流”迹象。进而,引起市场人士“焦虑”——担心国际资本回流美国,进而,造成新兴市场发生一轮危机。如同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样。
这份“焦虑”有价值吗?
2011年1月末,我给出了评估,至今没有改变——观点是:警惕发生资本“逆流”,是正确选择,但现在谈“逆流”问题尚早。
2011年年初所发生的国际资本流动异常趋向,是预警,但不是集结号。据近期观测所取得的结果来看,进一步确认——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撤离回流美国的趋势并未形成。
支持这一理由的观察视角分别是:
其一,美债市场没有出现资本流入趋势,债券资金仍在撤离趋势中。
其二,美元指数近期处于“偏空”趋势,没有出现稳定的多头“通道”。
其三,新兴市场内部分化。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市场如南亚进行货币回吐,流入一些原来表现比较差的市场。资金从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调整到了像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地。
美元是最准确的观测点
我相信,国际资本总有一天将出现从新兴市场大举撤退的一幕,相关金融市场也必将因此而出现大幅震荡。
不过,仅仅依据部分机构所出具的单方面统计数据,然后加上想象力进行猜测,有失严谨。
美国经济向好(QE政策提前退出或美联储加息)、欧债风险再度恶化(西班牙发生债务危机)、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央行过度紧缩)等等,都可能触发资本逆流,但在没有看到进一步数据前,一切都还是想象中的“可能”。
国际资本套利交易决定了美元汇价一定能够前瞻反应资金流向的变化 ——当出现“疑似”资本“逆流”时,观测美元是否走强,观测美债是否出现资金流入,可以帮助我们很清楚判断国际资本的中期流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兴市场的资金撤离,的确可能是“真相”。只不过,没有流向美国。所以,仅从单边资金数据上,很难分辨资本逆流是否真实出现。而投资人的“焦虑”会强化短期行为的影响,进而构成一个阶段性错觉。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事态会更为明朗。“资本逆流”是中期趋势,不畏惧时间。
评估资本逆流的“行为”标准
美元与美债的趋向,是评估资本逆流的重要“行为”标准。
当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时,就容易发现“异常”行为,进而提升警戒度。
●美元前景(2011年上半年):短期波动不改中期趋势,中期趋势选择横向运动的可能性大。美元指数维持在76-81之间大箱体运动。同时,又分为76-79,79-81两个箱体。
一旦上述所评估的趋向被“证伪”,资本逆流的“集结号”吹响了……
判断美元“走横”的主要理由是,“三力均衡”的局面难以根本打破。即QE2后续影响,与欧债隐患、地域争端之间的较量,在中期来看难分胜负。短期内,后者或占据主动,但QE2几乎是不允许失败的政策。所以,站在哪一边,都很难是绝对正确的选择。
●美债前景(2011年上半年):美债“泄洪”惠及全球。国际资本从美国债券市场流出,进一步推升美国以及全球高风险资产的价格。美债收益率表现为可持续性的上升趋势。
一旦上述所评估的趋向被“证伪”,同时,美元趋势同一时刻发生趋势性变化,那么,有理由推断,新一轮危机可能已经进入倒计时!值得注意的是,美债趋势并不需要提前判断。作为其他市场的前瞻指标,只需要观察其动向即可。
请注意,本小节有关美元与美债趋势观点都是既往提出的“前瞻”观点——目前已经或正在被市场验证。
或许我提出的时候您不曾留意,相信现在应该意识到——它们是下一轮危机来临前的“报警器”。给予充分关注,永远都必要。
除非指望依赖CCTV告诉你:“危机”来了——按照“惯例”,那个时候“危机”可能就要结束了。
如果一定要预测,这一天何时来临?
相信不会发生在2011年。
当然,感觉往往不靠谱。
T O P ↑
——“管理通胀预期”的潜台词
通胀趋势在那里!然而,通胀演变的最后结果,却不决定于“已发生的事件或趋势”!
重温国策,温总理多次强调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调整结构和管好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请问:为什么不说“管理通胀”,而是“管理通胀预期”呢?
我认为,这一差异基于两个基本共识:
其一,“通胀不可避免”的中期判断;
其二,管理住情绪,防止焦虑演变成恐慌,避免恶性通胀发生。
如果判断与事实相符,那么大多数人产生“焦虑”,则是一种“可控”的慢性宣泄。这一群体性行为的持续时间越长,最后演变成为“恐慌”的可能性越小。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国决策层已经高度认知,并采取了对策。合理可控的宣泄,比突如其来的“一次偿还”要安全许多。
这一点中央政府非常清楚,至少比大多人都要清楚。
所以, 通胀演变的最后,更容易发生的结局是——一场“通胀危机”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突然化解。
值得注意的是,突然化解,绝不是靠中国央行多加几次息,多调几次准备金率能够做到。目前中国央行“有所为”的范畴根本无法起到任何作用。使 得通胀趋势减缓的“事实”都只会是幻像。不过,没有必要为中国央行“无力”而过分担忧,因为,货币决策当局从来就不是终结者,而只是最高层麾下的“传令 兵”。
大多数人看待事物,习惯“站在起点看终点”,这样做往往会迷失方向,也是大多数人产生“焦虑”的原因。
很多时候,都需要闭嘴等待,而不是因为“焦虑”而“更加焦虑”。
拭目以待。
通胀背景只是必要条件
通胀与A股的关联,与策略的关联,不久前刚刚写过。
这里只做简明的观点称述:
其一,通胀是宏观背景,不是A股或“所谓通胀概念”上涨或下跌的动机。
其二,通胀背景存在,但通胀概念进一步细分是必做功课。甚至有其他优选策略的前提下,可以放弃。
其三,大多数隶属于“大通胀”概念的上市公司,只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不会转化为业绩支持。
T O P ↑
——(市场内部)A股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
“中国投资人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焦虑之墙)” 安东尼·波顿发表在英国《金融时报》上的一篇文章这样表述当前A股市场。此君被称为“欧洲的彼得·林奇”,不仅被认为是英国乃至欧洲30年来最成功的基金 经理,而且还被《泰晤士报》评选为史上十大投资大师,位列格雷厄姆与巴菲特之后。
我的判断与他相同。有趣的是,我们都更关注一些市场特征——宏观变化下的市场反应,而不是以(宏观、市场)各自层面的独立趋势作为判断基准 。
窃认为,这是取得“小范围共识”的根源。
过去一两年,中国民众正处于极端焦虑之中,这影响了投资人对于本国证券市场估值的客观判断。
对于通胀形势的焦虑、对于房价“空调”的焦虑、对于货币从紧的焦虑、对于经济复苏的焦虑、对于分配制度缺乏平衡的焦虑……这一系列焦虑促使大众投资人不愿介入证券市场,而愿意等待“更坏”事件的发生 。
如果我们脱离“情绪噪音”的干扰,以静默的心态看待市场,会发现A股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并且比我们想象中要“强硬”许多—— 历史告诉我们,这是牛市初期的典型特征 。
仅仅基于这一点去判断“牛市来临”稍显草率。不过,“过度焦虑”会显得更加失去理智。客观上,我们没有必要否定牛市正在发生,因为牛市只有走出来才知道,而身处进程之中,看到的更多是迷惑。回想2009年,难道不是这样演绎……
不管环境多么残酷,留给自己一个纯情的时间,一个纯情的对象,牛市的日子就这样来了。
下面我将举出两个实例来佐证A股正在翻越“焦虑之墙”。
行为案例一:A、H股差价的变化
同一公司在不同市场的股价存在差价完全合理。
不过,折价出现30%以上,并且集中发生在流动性强的大盘蓝筹股身上,不能不说,这是不合理的市场现象。
这意味着,不同市场之间,必定有一个市场,价格上因为“某种原因”出现严重扭曲 。
——截至2010年12月1日,有21只股票的A股价格低于H股。排名前10位的倒挂个股中,有7只是金融股。其中,中国平安倒挂幅度为 40%,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寿的折价率高达30%-40%,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铁建、鞍钢股份、工商银行的折价率也在20%-30%之间。
——截止2011年1月18日,出现倒挂的个股有23只。折价两成的个股有7只,其中折价比例最高的是中国平安,折价率为28.49%,鞍钢股份和招商银行紧随其后。
——截止2011年2月9日,A、H折价股已快速减少至15只。
A、H股价格大面积倒挂现象,可以直接证明:内地投资人考虑的问题更复杂,忧虑的问题更多。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看到: 群体性焦虑——这一“某种原因”正在失去对于价格的控制力 。市场用“选择”告诉我们,A股的“极端焦虑”非理性,而不是H股“过度乐观”。值得注意的是,通胀形势依然严峻,房价依然高企,货币依然从紧……
“焦虑因素”并没有在方向或力度上出现改善。
行为案例二:超预期事件的“冲击”
前一案例或许还存在我们没有发觉的其他变因,进而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下面这个案例却不存在上述问题。
它简单而直接的告诉我们:A股正在“翻墙”。
中国央行在年初策动的超预期事件,只形成了短期冲击,对于A股市场的中期影响为“零”。提升了大部分投资人的焦虑程度,但却没有得到来自于 市场的价格“确认”。1月14日随着央行一声枪响,A股开始疯狂下泄。2月10日,央行再次“枪响”的第二天,A股毅然宣告收复全部失地。
有鉴于此,我建议:降低央行层面货币政策调控对于A股影响的评估权重 。这一调整,有利于降低“基于货币从紧的焦虑”而影响结论推导的正确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摆在众人面前的事实,证明“基于货币从紧的焦虑,对于A股影响正在趋弱”——要推翻这一判断需要新的例证。没有推翻这一观点之前,“基于货币从紧趋势而悲观看待A股”将可能是一系列错误的开端。
“理论化”来讲,“货币从紧而压制A股中长期趋势向上”的逻辑推导,是一个推导序列:即A到B、B到C、C到D……环节要素众多,并非A到B的直接推导。因此,需要警惕传导链出现变因,而导致结论失准。
事实上,从历史来看出现变因才是常态。
翻开历史扉页,加息、准备金上调,从未成为股市中长下跌的起点 。货币政策周期与股市运行周期,二者并非“高度”吻合——如果要通过历史举证来验证“货币政策周期预测股市周期无用”,那么过程实在相当轻松。
可是,大多人更愿意相信“常识”,而不是打开电脑自己去判断。
T O P ↑
——行为研究者眼中的2011
2011年,不会出现“预料之中”的“大危机”。出乎意料的“大转折”却不乏可能性。
判断理由是: 整个社会充斥着显而易见的群体性“焦虑”。
在我记忆当中,几乎没有一次“像样”的危机会发生在这样的期待氛围中。因此,2011年或会出现“大转折”,促使众人情绪由焦虑转向乐观,直至疯狂。尽管,目前并不清楚乐观理由究竟会来自何处……
今日专题中,我将陈述三个层面的前瞻观点:
★ (市场内部)A股正在攀爬“wall of worry”;
★ (中国经济)“焦虑型”通胀一定是受控的;
★ (海外宏观)下一次危机“爆破点”依然来自美元;
上述三个论断, 都以同一个客观规律作为前提——情绪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吻合度会比我们想象中更为紧密 。
群体性情绪的周期性与宏观经济周期性,二者之间的反射性影响决定了周期吻合的确定性。很难讲清楚,到底是经济影响了人们的预期,还是预期影响了经济。不过,作为镜像,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观察来判断经济趋势,以辅助我们校正“仅依靠眼前数据对于经济趋势的臆断”。
“控制了(自我或他人)情绪,进而就能够控制(自我或他人)行为,进而就能够控制(自我或他人)财富。”无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当政的罗斯福,还是本世纪初金融风暴中的中国领导人,都曾经充分利用了群体性情绪来影响经济走向。
历史清楚的记载下了这些事迹。
——“炉边谈话”是大萧条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待室壁炉前所作的广播谈话。这一谈话对稳定国民情绪、提振大众信心、激励工商业界起到了巨大作用。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在金融危机处于最疯狂时,中国领导人四处宣讲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激励了各国政要、商界人士,用信心撬起了精神杠杆。
当民众都信仰“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还有什么样的危机不能逾越?要知道,经济,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而已。
这样的案例历史上数不胜数,只是,你是否“重视”这一客观规律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仅从前瞻观点的倾向性上看,或许你会将我归属于“乐观派”。
作为研究者的我, 要提醒读者的是,臆断我的个人倾向毫无意义 。重要的是,我的倾向性有没有影响最终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判断,需要您读完本专题之后,才会有一个完整答案。
乐观与悲观都是人类情绪波动的极端表现,而行为研究者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淡定。否则,将会成为其他行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大多数预测失准,根源就在于“结论”会随着研究者情绪转强而失去了客观性。
T O P ↑
——(中国经济)“焦虑型”通胀一定受控
接下来的探讨会一步一步走向“宏观”。
2011年首月CPI(权重调整之后的数据)公布之后,基本上没有多少人愿意投出“信任票”,或以此作为判断未来通胀形势的“基准线”。
“通胀焦虑”没有因为数字“乐观”而减轻,反而掺杂了更多偏执。
发生这种群体性的意识变化一点都不意外。相信随着时间推移,“高潮”还在并不遥远的未来。
不过,我现在要提出的观点是:(中国经济)“焦虑型”通胀一定受控。“高通胀”将是2011年中国经济特征的标注,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恶性通胀”的爆发,可能性却不大 。
让我给出判断的理由不是来自经济层面,而是来自中国民众的“情绪控制”。
“高通胀”与焦虑伴生,而“恶性通胀”与恐慌伴生。我坚信,焦虑不会直接转换为恐慌,在中国决策层已经高度认知这一点的前提之下。情绪控制得当,只要群体性行为没有从焦虑转换为恐慌,恶性通胀爆发的重要驱动因素就不存在。
我认为,对中国政府控制力的信心,是中国价值投资的重要前提 。巴菲特式价值投资,真正奥秘在于一点——他始终坚信美国仍是这个星球上的超级大国。他清楚,没有了美国的持续强盛,就没有了巴菲特神话。为什么中国没有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投信任票,什么时候该挣脱顺势思维。
通胀形势严峻依然
“高通胀”的局面出现,意料之中。《2011年首要“政治”命题就是通胀》——2010年11月我已振臂疾呼。
2010年年末,我已经非常清晰的描述了2011年的通胀“要点”:
● 2011年内部通胀压力,体现在“抗通胀、保增长”二者之间的纠结,从来不如“精神纲要”语言组织上那么容易“融合”;
诸多“相克相生”的矛盾考验着中国政府对于经济的驾驭能力。
粮食价格触及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居民消费承受力的平衡;
房价触及经济增长与民众收入增长的平衡;
汽油价格触及汽车消费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平衡;
资源价格触及粗放式发展与集约式发展的平衡;
……
通胀,只是表象。
不过,如果把时间之窗落在2011年,内部通胀压力显然不会是核心问题。哪怕内生性通胀本身意义深刻,构成复杂,时间跨度长,但这与2011年会否成为“焦点”是两个问题。
必须看到,中央政府把控“成本”的能力,和过去十年一样“强大”。内生性通胀(即人力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失控”的局面很难发生。目前所看到的内生性通胀所营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中央政府有意给内生性通胀开辟一个宣泄出口,避免未来突然集中释放。
因此,内生性通胀并不值得“过度焦虑”,至少在2011年。
● 2011年通胀形势的变数,在于输入型通胀的调控,而不在于眼前的内生性通胀;
从过往历史来看,以原油、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台阶”造成的输入性通胀,中央政府从未成功“可控”。未来也看不到“可控”变化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一、没有定价权。二、需求刚性程度高,难以有效约束。
因此,输入型通胀“不可控”。它超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辐射范围。
输入型通胀是2011年必须警惕的通胀“爆点”。进而, 当时我提出:2011年能源、有色为代表的资源类板块将阶段性成为机构资金集中驻扎的避险场所。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判断:2010年四季度基金仓位明细公布之后,不难发现,机构投资人明显加大上述板块的调仓力度。
相信,未来会不断出现市场行为来予以应证。
T O P ↑
【新闻观察】
继2010年外汇储备该不该分给百姓的争论后,著名学者张维迎与中投公司总经理高西庆二度“论剑”。据消息称,在2月15日晚间于亚布力举行的企业家论坛上,围绕当前经济政策这一话题,张维迎与高西庆展开了激烈舌战。
张维迎当晚发表了主题为《好政策与坏政策》的演讲,对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进行了点评。张维迎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是基于“无知和利益”,限制了企业家的创业和创新热情,并导致企业参与寻租经营。张维迎表示, 强调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必然倾向于成为坏政策 ,“应当彻底埋葬凯恩斯主义”。
张维迎以最低工资、扩张性货币手段、摇号买车等政策为例指出,经济学家评价政策有三个标准:第一,政策目标与结果是否一致;第二,新政策是不是成本更低、更好的替代方案;第三,是否基于对消费者支付决策的预期。
张维迎表示,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策的目标与结果很不一致的原因在于缺乏激励,从政策制定者到执行者的社会个体多数被动型。他以企业为例指出, 如果限制了企业家创业和创新,这个政策就很难被称为好政策 。“经济增长需要企业家的判断力、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任何限制自由竞争的政策不是好政策。”
高西庆则对这一观点持反对意见。他在题为《新的十年要有新思维新力量》的发言中称, 面对有着13亿人口乃至不断增长至16亿人口的大国,希望政府“什么都别管”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高西庆直言,有些人存在“不过了”的心态,“潇洒走一回就算完,我觉得这不行,不能持续。”
高西庆认为,美国正是在1890年开始的十几年二十几年过程中,把自由经济发展的自然而然逻辑恶果消除掉,把垄断的东西砍掉,才取得现在的成就。“今天所看到的无非是美国人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人一百年前就用玩儿自由放任的方式到今天所以比我们发达。是这样吗?”
高西庆举例辩证其观点称,按照中国目前每年资源消耗的方式继续下去,全世界的资源都会消失。如果政府不管,“地球有这么多资源吗?”
2009年,同样是在亚布力企业家论坛上,张、高二人曾就是否应该“藏储于民”进行过激烈辩论。二人的再度交锋被外界广泛关注,任志强、万盟并购集团董事长王巍等大佬纷纷通过微博进行了直播。
T O P ↑
【行为与预测】
当然,抛开基础理论自身的历史缺陷,研究者自身的思维方式也阻碍了预测的准确率。
下面我所谈到的将是——预测学的“精髓”,也是最难以被接受的。
我要提出两个名词:线性思维与点性思维。
——线性思维,通常称为“逻辑”。如果用表达式来呈现,它将是:A——B——C——D……
——点性思维,如果用表达式来呈现,它将是:A——B
人们习惯用线性思维来思考,用逻辑来预测。
然而,下面我将用两种方式来论证,线性思维是导致预测屡屡失败的根源。
首先,从概率而言,线性思维上的逻辑节点,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是递减。
A到B的推导,最大可能性是50%。B到C的推导最大可能性,同样是50%。这意味着,A到C的可能性只有25%……当你的推导链越长,出错的概率就越高,而预测成功的概率就越小。
如果是点性思维,成功率始终是最大可能性50%。第一种比较,点性思维胜。
一句话概述,过度推导是预测准确的“大忌”。看着三寸金莲就以为找到了西施,其实东施的腿也挺漂亮。
其次,未来是由事件点构成,而不是逻辑线。这部分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这个世界千变万化,万物只有只有一个轴作为坐标——这就是“时间轴”。
线性思维的假定前提是,事物发展是以直线形式(可控选择)来推进的。这是个悖论。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只有时间是唯一坐标。随时随地都会有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就构成了未来截然不同的组成部分。寄希望与万物不变,这个假设,从根源上就难以实现。
所以,大部分线性思维都更倾向于将时间范围缩小,以提高预测精度。
理论上,没有意义。
当然,线性思维也有正确的时候。当事件点之间没有发生重要影响,当逻辑链比较简短,那么准确预测的发生率就提高了。如果说,时间范围对于预测精度提高有作用,那么也就是体现在这里。
点性思维,可以用来发现,特定时间内多个事件点,尽管它们之间不一定有逻辑关系,但借助周期性、借助相对位移,我们可以描绘出未来“必然” 出现的局面。由点性思维所推导出的事件点,因为概率上“最大化”,进而最有可能穿越平行世界。即,无论未来其他部分如何变化,它会是“交集”。当收集的事 件点足够多,即便有部分事件点发生变化,但未来特定时间内,大体趋向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这就是我所称之的“描述未来”。
智能系统就是点性思维的“代表作”——它证明了,我所宣讲的不止是一种理论,一种思考方式,而是“可实现”的工具。
常人如何提高准确率——预测术
如果你感觉有些眩晕,这很正常。毕竟,只有少数人可以做战斗机飞行员。
如果你感觉进行思想改造的“对价”过高,我还有更加简单的方式来“貌似”提高准确率。
当然,下面要讲的只是技巧。
和普通的魔术表演频繁使用的“障眼法”一样。预测术是帮助你降低预测错误率,这是有极限的。
迟一些讲出预测,会对你帮助很大 。结果往往是由最后一个变化所决定。一个预测结果,是一系列变化的趋势预测按特殊序列组合发生的结果。预测的过程,实际上是关注从现在开始到预测结果出现,会发生哪些可预知趋势的变化,特别是最后一个变化。
不要因为专业,所以大胆预测 。不要以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超出常人就可以随口预测。“预测极限”与预测者的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甚至于,你所学习的某些理论,对于你所预测的结果还会产生误导。记住,市场永远都是对的。专家预测准确率高于一般人?不符合自然科学。
永远不要做出超出极限的预测 。不要因为你想要预测,而去预测。这个时候对抗的不是理论研究,而是你自己的人性。逻辑上能够说通,不等于能够实现。“客观世界很复杂,永远都可以找到用以充分佐证论点的论据。”
不要以为短周期预测比长周期更容易 。缩小预测时间周期,可以缩小不可预知风险出现的概率吗?没有人尝试去用量化实验来论证。短周期预测比长周期预测“更安全”的结论,存在一个潜在前提:过程中的变化,出现的频率是按时间平均分配。毋庸置疑,指望这个前提在每一次预测的过程中都实现的概率几乎不存在。
当你回避了最可能失败的预测,那么,预测正确率自然就会出现提升,剩下的就是看运气。
小结
人们喜欢线性思维,因为逻辑链条可以通过想象给他们构造一幅炫目的未来场景,即便这副场景很大程度会发生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而点性思维,只能提供枯燥乏味,不知来去的“答案”——谎言的外衣总比真相要华丽,更易于被人接受。
如果你愿意承受这一结果,那么点性思维是让你的预测大概率实现的唯一途径,不用依靠运气突破预测极限的唯一方式。
当然,你也会有产生一个不好的习惯——因为收集了足够多的事件点,突然发现能够预测东西太多。
慢慢地,你会成为一个“预测控”。
假如有这样一天,请注意闭嘴——对于“未来”,保持敬畏是必须的。
T O P ↑
落笔之前,我拼命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能够让行文通俗易懂。可见,下面要讲述的内容,无论对我、读者,都是一次“艰难考验”。
我会用两个章节来引爆一场“头脑风暴”——核心话题是:“未来不可预测”是错误的。
人类是一种很纠结的动物。一方面,“未来不可预测”众人皆知;另一方面,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试图预测未来。行为与意识的反差,说明了一点:“未来不可预测”是错误的。
至少,基于我对于预测学的研究,“未来不可预测”这句话需要被修正为——“未来不可能被完全预知”。
在今天的内容中,我将会告诉你,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可能预测未来?为什么部分专家甚至不如常人预测准确?为什么投资专家预测股票涨跌可能不如猴子?
在今天的内容中,我将会告诉你,如何让你的预测更为准确?哪怕你不是那个领域的资深人士?
相信你们从我提问的方式中看出三点“倾向”:
1.预测准确与专业知识深浅并非直接关联。
2.少数人可以预测出未来将要发生的“一部分”。
3.预测能力可以通过技巧性学习提高。
如果不能证明上述三点,相信我也不好意思称之我的研究为“预测学”。
“世界观”无法预测
大多数人都不懂得预测。进而,世人把预测默认为猜测,或者有充分理由论据,称为预测,反之,称为猜测。
事实上,在我看来,都是“形式上的区别,没有改变本质”——他们仍然是在“猜”。
真正的预测,不是。我喜欢称为,“对于未来的描述”。
形成这一差异,来自两个基本原因。
其一、理论性预测者,并不了解,所依据理论的局限性。
其二、常识性预测者,并不了解,“未来”是如何构成的。
先讲第一点。
以证券领域为例。在上周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去一两百年的证券分析史,主要沿袭了两条路径:其一,道氏理论;其二,估值理论。眼下金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主流分析方式,都是二者的子子孙孙。后者的所谓‘创新’,只是站在前辈所埋下的基石之上不断添砖加瓦而已。”
道氏理论、估值理论,包括我所研究的行为理论,它们有一个共性:对于市场的描述——哲学上可以成为“世界观”。
请注意,“世界观”是认知世界万物的方式方法,与预测无关。换句话说,这三套基础理论,都无法预测市场趋势,而只是描述市场过去发生的趋势而已,是一个视角。查尔斯·道当年曾经坦然承认了这一点。
我想,格雷厄姆如果在世,同样不会反对这一点。
我,自然也不反对。
真正“使坏”的是后来的继承者。他们试图去改造,去突破,用以预测,但却不去回顾基础理论的“局限性”。
也许,你会心生疑问——为什么你研究的智能系统,基于行为学却能够预测?
可以告诉你,即便不依据行为学,按照其他理论工具,我依然可以做出准确率较高的预测。只是行为学所提供的视角,行为方面的数据,更真实更可靠,能够让准确率更高。
如果没有预测学的“指导”,智能系统和市面上的软件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反映市场的一个“侧面”,或许更真实,或许某些时候能够给出指引,但绝对无法超越现在所取得的准确率。
因此,这个栏目叫做【行为与预测】。
我深深知道,上述这些话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假如你愿意去相信地球是平面的,我不反对。假如你愿意去思考,建议从源头去寻找证据。相信总有一天,我所说的会成为“共识”——地球始终在那里,等你看清楚它到底是不是一个平面。
大体上,我们所看到的许多研究都是这样。
所以,令人失望的预测比比皆是。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