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干花搭配图片欣赏:首席证券内参2011-03-0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18:38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3-03
【观察与思考】
改革,下一站,曙光(下)
改革,下一站,曙光(上)
【火线谍报】
【评】两会眺望:政策仍是短期“作战图”
【评】两会眺望:主题投资“红旗”飘扬
【评】两会眺望:掘金环保、稀土
【热点聚焦】
多空开始“结盟”?
短期“做多”氛围“夸张”,开始警惕风险
【新视野】
认识和处理不确定性比预测更重要
【行为与预测】
一块板砖决定的“输赢”
预测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争鸣与开放】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一)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二)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四)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三)
【观察与思考】
十七届五中全会果断将执政目标全面转移至“民富”。
首度提出,未来五年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首度提出,将“二元体系”——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深化为“四元体系”——以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为核心的全方位改革(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
未来十年,这一“顶层设计”将会彰显重要作用。意见领袖们往往不会注意开始起跑的“第一步”,而只关注“最后一米”的冲刺。
将“四元体系”写入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意味着,酝酿日久的政治体制改革重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意味着,在改革路径上,新的基本共识开始达成,并以此作为未来中国改革思路的风向标。
“四元体系”要解决什么?
近几年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究其根由大多数不是因为政治目的,只是属于利益冲突。
“四元体系”中的文化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恰恰是着眼于通过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基础制度,从而化解诸多基于旧有发展模式下所积累的矛盾与问题。
作为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创新方式,作为当前中国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抉择,“四元体系”的构思是一种睿智——一种由上至下的“破解”。
多一些“肯定”比多一些“否定”更积极
中国经济发展的近代史,随处可见“渐进改革”的痕迹。
“渐进改革”的本质就是在摸索中不断寻求“肯定”——“肯定”的积极力量往往要大于“否定”的作用。每一次“肯定”都带来了春风,而每一次“否定”都带来了阵痛。
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会引发行为过激,俗称“运动”。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客观性,就是必须充分认知事物的两面。在设计改革 路径、设计经济发展路径时,决策层必然会充分考量利弊,权衡轻重,而“意见领袖”之所以是“意见领袖”,就在于他们更倾向于极端看待事物的某一面,“不全 面认知”的广泛传播,往往成为“运动”的助燃剂。
当前,值得注意的是,将“改革阻力”的帽子全部扣在所谓“利益集团”身上,借以强化政策执行上的“无为”——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的意识形态。过于“纠缠”在这些“底层”问题上,无助于深化改革的共识凝聚,反倒增强了社会群体的情绪摩擦,不利于妥善处理内部矛盾。
历史摆在那里。“由上至下”与“由下至上”,过程与结果完全两样。改革,不是为了践行某一代人的梦想,而是为了传承,为了下一代……
不走极端,永远都有必要。
幸福与尊严
2010年10月12日,温总理接受外电专访时总结了四点政治愿望: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我相信,中央政府有能力让中国民众享受到幸福与尊严。
我相信,中国版的“defining moment”(美国史学家将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改革称为“关键性时刻”)一定会来到。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类似的话,“收入差距很大,人们在经济地位上不平等,我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政治平等就失去了意义。”
我相信,作为“负责任”的政治家,在类似环境下,存有类似的认识,将会对于历史演变产生“相同的推力”。
改革,下一站,必将迎来曙光!
T O P ↑
2011年“两会”即将开幕。
每当此刻,我们都会谈些“什么”——舆论焦点往往集中在诸如社会矛盾、改革前景、历史丰功等等“色彩”浓厚的问题之上。不过,人声鼎沸之后,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哪些事情得到了改变,而哪些事情依然未变。
甚至于,一开始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清楚——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改革?
改革,为了传承
“国旗,国旗,我爱你……”耳边传来了小儿咿咿呀呀的哼唱声。在他稚嫩的心灵深处,此刻还并不真切清楚“国家、民族”这些属于“成人”思维范畴的概念。
不过,我相信终有一天,他将会明白“国家命运、理想、激情”三者之间的纽带该如何衔接!
改革,不是为了践行某一代人的梦想,而是为了传承,为了下一代……未来终究是属于他们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当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所讲述的那段话,在共和国初创时期那个最激荡人心的年代,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接下来,一代又一代怀揣着理想与激情的青年人前赴后继,中国才得以再次屹立于世界之巅。这是不可否定的因果。
今天,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期盼中国繁荣富强的愿望与信心“不能变”,为下一代而改革的动因“不能变”。
这是持续推进改革的“源动力”,衡量改革得失的“终极”价值基准。
只有基于这一基本共识,改革路径选择的不同声音,才能达成和谐统一。
“十二五”能成为新的改革“起点”吗?
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诸多“相克相生”的矛盾成为阻碍“开好局”的拦路石。“各种矛盾已经积累到临界点附近……‘九五’时期就已经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进展并不大。”吴敬琏老先生没有丝毫隐晦。
“十二五”能成为新的改革“起点”吗?
“新起点”的诞生,需要更大的决心,需要破釜沉舟之勇气,同时更需要“时不我待”之共识——当大多数人认为还可以“等一等”的时候,当大多数人笃信“盛世百年”的时候,深入改革的共识就缺乏迫切感。
无论是过去三年,还是现在,这都是摆在温总理面前最艰巨的挑战。
三十多年来,无数中外经济学家看淡中国经济的发展前途,然而,最后只是为眼镜店招揽了更多生意。中国经济的“多样性”让诸多经济学家琢磨不透。过于宏观,或过于微观,去评估中国经济,都难言“客观”二字。
继而,“看不清”成为最好的“托词”。
继而,“中国模式”成为一面先锋旗帜得以弘扬。
此消彼长,寻求“反思”的声音被淹没在滥美之词的簇拥中。
一言蔽之,“盛世危言,焉得入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快步前行,“难在时势”。
2008年以来,中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明显加速。“十二五”规划主线更是确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必须看到,“转变提速”某种程度上,得益于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得益于更多人窥探到中国经济羸弱的一面。
然而,一旦人们再度重温“盛世霓梦”时,改革又将会何去何从?
T O P ↑
【火线谍报】
万众瞩目的“两会”不太可能带来经济体即期的价值变化,但它却预示着未来五年、甚至三十年中国将发生巨大变化的必然性。更预示了未来中国由上至下,对经济、社会、政府职能等诸多宏观大格局上价值观的改变。

这些变化,埋下了A股市场投资标未来变化轨迹的伏线。
博览研究员认为, “两会”提供的不仅是短期超额收益——管理层已将“作战路线图”发布。更重要的是其隐含着中期的主题投资——两会这种“顶级”宏观政策盛宴,往往为全年的主题投资埋下核心线索 。
政策导向为主题投资定向、定调。政策部署为主题投资营造“标配”池。
事实摆在眼前。2010年锂电池、军工、高铁、水利成为全年最火爆的投资题材,其风头完全盖过了曾处于景气周期的化工板块、涨价预期的水泥板块。
并且回首盘点,新能源已是至少贯穿两年的投资主题,在扶持政策不断推出的刺激下,细分行业反复热炒。
在准政策“蜜月期”,A股股票的短期需求,将受政策刺激抬升,相应板块价格上涨是必然。而从资本的行为惯性看,炒作路线图已浮出水面。
有政策,有热点;有基本面,却未必有热点。在我看来,A股的题材炒作历史源远流长,与经济基本面挂钩是后股改时代、近几年的“新鲜”事。而大道至简:任意截取一时间段,无论哪种因素,根本上都是增加股票需求的确定性因子。
先知先觉的资本将在这类因子中寻找最易达成共识,影响力度更大,航标作用更显著的作为“炒作”标的和人气旗帜。
这是资本“运营”的内在逻辑。
然而,A股的投资文化是对政策的敏感度远大于基本面。国内大多数投资人都相信一个道理,政策调控能够引导基本面趋势,因此,政策动向提前反映基本面未来走势。
这是资本“运营”的价值观。
相当长时间,价值观和内在逻辑呈恒定、微调状态,相信既有的行为惯性主导一切 。
那么根据政策脉络寻找的炒作热点,就是未发生的“事实”。而某种程度上,政策对产业或地区的重视程度,就是炒作路线图:农业(农林牧渔、新农业)——区域经济(新疆、西藏)——民生(医药、旅游)——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
行为倾向惯性延续,历史总是不厌其烦的重复。
●农业、区域经济是近年两会必提之关键词。自1997年,无论经济如何定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历届政府工作报告传达的重点,位列首席的荣耀使其每年都成为“两会”炒作第一波。此前农林牧渔的异动,已有所反映预期。
●据2010年经验,打响区域经济第一枪的是海南板块,随后扩展到新疆板块、西藏板块、福建板块等。目前看,浙江海域发展、成渝经济开发已 获得资本关注。有理由相信,在结构调整中占重要环节的中西部崛起仍是政策强调的重中之重,对西藏、新疆等地区的扶持力度,只增不减。
●近年来“民生”的政策地位日益提升。内外风险挑战格局之下,今年将更多强调“民生”。毕竟国际局势动荡,体恤民情有利国内稳定;毕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攒了太多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各民主党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的众多提案中,民生问题不约而同成为了焦点。根据以往惯例,它可能成为今年全国政协的“一号提案”。
而“民生”会更多涉及医疗、旅游、保障房等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内容。
●而从2010年以来炒作泛滥的“新兴产业”再一次“醒来”,这个“时间点”将市场预期再次聚焦其上——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细则将会在两会后陆续公布。同时,它必定是两会报告的核心之一。
T O P ↑
在资本市场这个希望与绝望不断交替的世界,对2010年并非美好回忆的A股来说,即将来临的“两会”无疑赋予了市场拥有2011年新憧憬的权利。

如果说08年最为市场追逐的是农业,基建,奥运;
09年最为市场青睐的是新能源(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医药,三网融合;
2010年最令市场疯狂的是区域经济、新能源(锂电池、多晶硅),稀土永磁,云计算、触摸屏,水利,高铁;
那么,2011年将继续维系主题投资,还是延续估值修复?在目前热点快速切换情形下,究竟哪些标的才值得“流连忘返”?
博览研究员认为, A股所面临的环境由08、09年的“经济不确定、政策确定”逐渐过渡到2010年的“经济较确定, 政策不确定”,再到2011年的“政策风险大,经济不确定上升”——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政经环境下,风险偏好小的资本会选择离场,风险偏好较大的资本 则迫切寻找安全港湾,抓住相对确定性 。
很遗憾的是, 估值洼地并不能提供“安全边际” 。
根据企业内在价值估值模型,自由净现金流作为公式分子项,在其他因子不变前提下,现金流有边际递减趋势的企业的内在价值实际上将减少。也即:
——“静态”看,价格相对内在价值被低估;
——“动态”看,内在价值正向被低估的价格逐渐靠拢。
正是处于转型期的政策调控带来企业内在价值“静态”与“动态”间的巨大差异性。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有券商研究员在企业调研过程中表示“根本 做不了估值”——并非专业知识不到位,而是个体认识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大背景。静态看,某类企业股价相对内在价值被低估,从动态成长性看,其实不存 在低估、或低估程度小,譬如目前饱受调控之困的地产、银行业。
而目前热点快速切换,是维持人气的需要。地产、银行、传统机械的“走强”,的确存在估值修复的因素,但这种受到年报刺激的预期极为短暂。
而政策蜜月期概率最大的三月份,资本将选择政策确定性最大的投资标的。
如果说最新几次高规格政策会议最终将GDP增长目标下调至7%,一面是对传统产业继续打压的肯定,那么另一面则是以牺牲增长空间来换取调结构(扶持新兴产业、扩大内需)的时间 。
言下之意是,决策层将抛开经济增长放缓的顾虑而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相信“十二五”一定、必定是新兴产业的破壳之期,只不过随着扶持政策的日益明朗化,投资人将不再停留于概念,而是有实质内容的相关细分行业上。
T O P ↑
博览研究员认为,主题投资盛行下,目前看,最有可能担纲全年炒作题材的范围应该从节能环保,稀土资源中找寻。
对比新能源的炒作模式,节能环保具有可挖掘空间;而稀土因有后续政策不断刺激,炒作持续性较为明确。
新能源的炒作模式,反映出资金题材炒作的根本属性:
首先,密集的政策攻势。
其次,当题材过于明确后,挖掘隐蔽性热点。
再次,全新题材,无法估值。
2009年市场对新能源的炒作,从太阳能、风能、核能、新能源汽车电池、智能电网都已进行轮番炒作。
2010年当大多数人还在原来的思路上不停排序时,市场却实现了颠覆:
不少研究机构认为2010年板块投资机会的排序为:太阳能>智能电网>风电>电池>核电。
然而市场却未按“套路”出牌——事实上上半年还聚焦在能源上,下半年市场追逐的是新能源电池。
与此同时,新能源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不断刺激预期,使其成为持续两年的投资主线。
●而目前来看,节能环保具有可挖掘空间。节能环保已有“政策攻势”迹象。
——今年2月底,住建部将扩大建材下乡的试点范围,节能产品望获千亿补贴。尽管目前处于试点阶段,但是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据以往经验建材下乡可能申请的财政补贴资金达1000亿元 。
——环保部今年2月21日表示,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这是中国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
——工信部今年2月21日透露,我国将出台《“十二五”节能环保装备专项规划》,组织研究制订节能环保装备、产品标准体系, 引导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 。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将得到空前重视:据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保部等15部委联合制定 的“关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已报国务院审批,将于2011年下发。
——据国家环保部测算,“十二五”中国环保投资规模将是“十一五”的一倍以上,2015年和2020年中国垃圾处理市场总体规模将达到266亿元和423亿元。
两会前夕,牵涉诸多部委的环保问题,不排除是高层已达成的共识 。相信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很快就在两会及“十二五”规划中能得到确认。
而以上涉及节能环保的子行业包括节能材料,节能设备,环保设备。相对尚未爆炒的节能环保各行业,其可挖掘空间巨大。
●其次是稀土资源,虽然2010年稀土永磁反复被炒作,但在后续政策的持续刺激下,关注的持续度提高。
在《稀土“快车道”: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中博览研究员已指出,国务院首次、专项针对稀土行业进行政策部署,意味着决策层将稀土行业的身份正式提升为“国家利益”。 可预见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在2011年将围绕国务院“优化存量;加快兼并重组”的总指示下推出相关细则 。
稀土资源相对丰富的上游企业,将持续受到刺激,而反复聚集市场预期。
目前“第一个”接棒的是 ,环保部于2月28日发布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十二五”期间的第一个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旨在提高稀土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案例:新能源汽车后期有相关扶持政策持续推出
时间
政策
要点
2010.8
发布《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补贴试点的通知》
补贴种类: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及1.6升以下节能车型。一、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二、插电式混合动力每辆最高补贴5万。三、1.6升及以下节能车补贴3000元。补贴标准:根据动力车电池组能量确定,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
2010.04
工信部推出电动车“国家标准”
《电动汽车传导式充电接口》、《电动汽车充电站通用要求》、《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与非车载充电机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4项标准通过审查成为电动车国家标准。
2010.03.24
工信部与六车企就新能源汽车路线达成共识
T10峰会上,工信部、科技部官员最终同国内六大企业达成共识无论电动车、混合动力,还是包括以甲醇、天然气、乙醇等为燃料的传统汽车,只要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国家都将给予政策支持。
2009.12.09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范围扩大
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
2009.07.01
《新能源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规则》正式实施
与2007年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相比,如文件标题所示,新规则在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准入管理方面进行了规定,并且对于生产企业的准入做了一些细小的修订。
2009.05.06
国务院安排200亿元资金支持技改
国务院决定以贷款贴息的方式,安排200亿元资金支持技改,包括“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关键技术开发,发展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
2009.03.20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
提出未来3年新能源汽车形成50万辆产能,占乘用车销量的5%;推动新能源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2009.02
《节能与新能源财政补助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公共服务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混合动力车(节油起码比传统汽车高5%以上)最低补贴4000元,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补贴6万元,燃料电池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的补贴最高为25万元。
2009.01.23
《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通知》出台
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车;对13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购买新能源车给予定额补助,HEV最高补贴5-45万元。
2009.01.14
国务院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
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战略,安排1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2009春节前
《关于开展新能源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通知》发布
《通知》明确指出,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
稀土后续政策正在“酝酿”中
2003.10
商务部宣布,稀土金属与氧化物出口退税分别从17%和15%下降到13%
2005.5
出口退税取消
2005.5
将稀土原矿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
2006.4
停止发放新的稀土开采执照
2006.4
控制稀土开采总量,开采配额下调20%
2006.11
对稀土矿产品、化合物加征10%出口关税
2006.11
41种稀土金属、合金、氧化物和盐类商品被列入贸易禁止商品目录
2006.12
商务部宣布合格稀土产品出口商、家数从47减到39
2007.1
稀土矿和冶炼产品生产由指导性改为指令性计划,各省被限定开采量
2007.6
稀土精矿出口关税有10%提高为15%,稀土金属出口关税则为10%
2008.3
对南方稀土矿开采进行严厉整顿,取缔多加非正规稀土矿开采权
2008.8
2008年整体稀土出口配额比07年下降21%
2008.11
对稀有稀土元素出口关税上调至25%,其余产品均上调至15%
2008.12
不征税金属钕铁硼追加20%出口关税
2009.1
2009年第一批贸易出口配额同比下降33%
2009.4
暂停受理稀土勘探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申请
2009.4
开采限额同比下降6%
2010.3
商务部下达2010年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
2010.5
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运动会议
2010.5
工信部起草《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初稿
2010.11
商务部宣布启动2011年的稀土等矿产出口配额申报程序,明确规定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具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环保治理设施的不能进行配额申报
2011.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T O P ↑
【热点聚焦】
在中国资本市场上,龚方雄和谢国忠显然是多空阵营最执着也最有号召力的旗手,不过,2011年,他们的观点却有些微妙地趋于一致。那就是,2011年是大牛市起点,这是真的吗?
3月2日,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关于金融股引领A股大牛市卷土重来的观点被广为传播。龚方雄认为,“今年的A股不确定性较少,全年将呈 现震荡上行之势;上半年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每一次调整都是机会;下半年政策出尽,市场扩张,蓝筹股不应继续被低估,金融板块全年会有20%-30%的升 幅,大牛市有一天会像2005-2007年一样卷土重来。”
毫无疑问,龚方雄是个坚强的多头,从2007年至今,无论大市持续暴涨还是持续暴跌,他的牛市情结颇有“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春风唤不回”的执着。
当日,金融板块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异动,但市场重心在龚方雄唱多后却在明显下移,此时此刻,让人不得不关注另外一个知名人物的看法,龚方雄的“对手盘”——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正在说些什么。
谢国忠是个决绝的空头,自2007年至今,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看空中国股市,即使自其公开看空后股指一涨再涨直冲云霄,看空唱空立场丝毫不为所动。
不过,年内以来管理层对房地产新一轮的严厉调控以及房价开始见顶回落的出现,令谢国忠对中国股市的看法悄然发生微妙变化,在楼市大降价之 前,股市的波动难以改变,因为资金总量在收。股市要牛起来,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房价下调后,交易量活跃起来,资金流转起来了。第二个条件就是中国经济转向 消费周期。谢国忠的言外之意非常明显,那就是房价下跌将有助于股市上涨,其实他早在2008年6月就曾作出这样的预测,A股熊市短期难扭转2011年迎来 新牛市。
当龚方雄和谢国忠都开始趋向一致时,中国股市新牛市的时刻真的就这样到了吗?
T O P ↑
——兼谈目前尚不能判断“07暴涨”再现
“套牢时有龚方雄做伴,踏空时与谢国忠为伍,人生无憾”,3月2日,一位财经媒体人士的MSN签名改成了这个。
面对中国资本市场上多空阵营最执着也最有号召力的两位旗手——龚方雄和谢国忠,二人对2011年的“乐观”观点微妙地趋于一致;
面对沪指在重重压力之下,依然实现五日收阳;
面对“万点论”再现江湖,券商“大胆预测”未来10-15年时间将可能是A股市场投资的黄金时期,上证综指1万点也只是其中一个波段;
面对纽约油价收盘“站稳”100美元;
有业内人士道出:“兄弟,别卖了”的感叹。
短线反弹面临“纠偏”风险,再提准备金率概率大幅提升
无须讳言,博览研究员内部也有类似“积极”的观点,如博览主任研究员程凯先生今日在【争鸣与开放】栏目中,关于《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的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 本内参对短中期行情的主流判断,仍然维持“短线反弹,但中期风险提升”的观点 ,核心问题仍然在于两点——
第一,短线反弹的根本仍然建立在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亚健康”为反弹提供“台阶”,而对“紧缩政策可能放缓”的“推测”,刺激投资人对行情的预期向流动性构筑的上轨“修复”,因此,短线反弹还在“倔强前进”;
第二,鉴于博览研究员目前仍未观测到“紧缩政策放缓”的“有力证据”(最新消息是,外汇占款再次飙升,但央票再次地量发行,再提准备金率的可能性大幅提升), 此轮建立在“政策紧缩放缓预期”上的短线反弹,其“政策依据”存在“被证伪、被纠偏”的风险 。而从中期看,持续紧缩带来的经济隐患究竟到达什么程度,会否影响中国经济基本面这个A决定股行情大方向的下轨的“稳定性”?博览研究员对此存在较大的疑虑,在尚未得道一季度经济数据的“确认”之前,至少要对中期趋势的风险保持一定的“慎重”。
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我认为,目前尚不是判断“复制07年暴涨”机会的时候,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除了货币政策紧缩力度、节奏的变化,对即期行情的影响外, 当前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踉跄复苏”态势,与07年的经济“过热”形势的反差 ,实则是两个“不同周期”的经济背景的差异,这使得在探讨今年的行情与07年的异同时,有许多“难以类比”的“鸿沟”。因此,程凯先生的“前瞻性思考”在博览研究员内部存在较大争议。
但鉴于本内参一贯坚持在“大方向、主基调”统一的前提下,鼓励“各抒己见”,鼓励“独立思考”的原则,以及程凯先生所使用的“独特”研究方 法,在此前预测“三个月油价破100美元”、预判1月26日发起的“春节行情”方面有过成功案例,对于他此番“再度超前”的预判,我们也予以足够的重视, 故虽然其观点尚未在博览研究员内部达成“共识”,今日也先行抛出,供大家探讨、指正,为今后的行情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
油价走高,全球股市成惊弓之鸟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短线反弹的持续, 大盘再次进入此前的“阻力区”,继续上行的阻力明显增大。与此同时,国际油价“站在100美元”之上,给全球,特别是亚洲股市带来明显的压力 。
受到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压力,3月1日纽约股市开盘时一度走高,但是很快就随着油价的一路上扬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欧洲股市则干脆以下跌报收,尽管跌幅不大;
同样,受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2日东京股市下跌2.43%,为今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亚洲其他主要股市也同步下跌,韩国股市跌幅为 0.57%、菲律宾马尼拉股市主要股指跌幅为0.28%、新加坡股市海峡时报指数跌幅为1.31%、中国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跌幅为1.49%、澳大利亚悉尼 股市主要股指跌幅为0.48%。
身处中东动荡“风暴中心”的沙特股市更是进入熊市。1日沙特股市重挫超过7%,自触及2010年高位以来,沙特股市已下跌超过20%,表明该国股市进入熊市区域。昨日沙特股市基准股指Tadawul All Share指数盘中跌幅超过3%。
高油价冲击经济复苏的忧虑开始笼罩市场预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除了短期的地区局势动荡引发投资人情绪不安之外, 最为根本的,还是投资人对高油价冲击经济复苏的忧虑开始笼罩市场预期 。
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比罗尔警告,目前国际油价已涨至一个危险程度,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很大威胁。同时,国际油价继续高位运行,将增加通胀压力,促使各国央行加息。
欧盟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欧元区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环比上升1.5%,创自1982年1月以来的最大环比升幅。
与此同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也警告,油价的持续上涨将有可能阻碍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准备在必要时对由中东骚乱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局面作出反应。
在中国,央行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5016.47亿元,环比增长近25%。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外汇占款料维持高位,资本流入持续增大,央行近期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解流动性压力。
作为某种“政策暗示”, 今天,央行将仅在公开市场发行10亿元三月期央行票据,地量回笼基调保持不变。更加引起市场对央行将再次祭出“紧缩政策”的猜测 。
开始警惕风险
博览研究员要提示的是,从短期看,A股再次持续反弹,面临前期阻力区间,面临自身内在风险释放需要,而此时高油价冲击全球股市,同时国内政策紧缩继续的迹象再现,短期风险的“警惕度”要提升;
从中期看,高油价引发高通胀预期愈演愈烈,在紧缩预期的基础上,经济复苏预期也开始受到威胁,本内参维持继续提示中期风险的判断。
T O P ↑
【新视野】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预测未来就好比夜间在没有路灯的乡间小道中行驶,并不时地透过后视镜看外面的风景。”预测并非易事,但是要求经理人预测未来的声音却从未停止。正确的预测掌握着通向完美计划大门的钥匙。
预测并不一定意味着准确地预言未来,它更多地意味着接受不确定性在这个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以持续的改善来培养企业的预测能力。好的预测者不 仅接受存在的不确定性,甚至警告必须意识到事情有可能迅速变糟。这些警告不应该成为恐惧的导火索,相反,它们应该是建立应急计划的推进剂。
幸运的是,提高预测水平就像改进德鲁克的驾驶方法一样简单。你只需要打开大灯,将注意力集中在前进的道路上,了解汽车和驾驶员的极限,如果路况复杂,还可以携带一份地图——或是问问路。
精心设计的预测可以通过概率法帮助经理人了解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制订出更好的计划。我们将探讨多种方法,帮助预测师擦亮“水晶球”——在接受现实世界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让他们的预测更富生命力。
平均值的缺陷
在预测未来的市场时,大多数公司只注重单点估值:它们通常以一个平均值为基础,规划市场规模或公司未来一年的销售预期。单点估值注定是一个错误:要想精准地实现某个特定的数字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只看重平均值而忽视变化幅度的影响,很可能导致错误估值。
优秀的决策来自于对各种可能性的深思熟虑,并了解未来可能性的浮动范围,以便制订近期计划。一位经理人估计某产品的需求量为10万个单位 ——这是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范围推算出的平均值。但实际需求可能在平均值±50%的范围内浮动。若需求高于平均值50%,工厂可能因为无法在预计时间内扩 大产量而错过销售良机。反之,若需求低于预期平均值50%,单位利润将大幅下降,因为工厂不得不将固定成本分摊到较少的单位产量中去。优秀的预测并不只是 取决于一个简单的平均值,而必须考虑到大量的可能性,外加一套足以影响需求和收益的预备计划。
在预测中反映风险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看上去似乎极易付诸实践,但是管理者普遍忽视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只是用平均值代替预测。例如,空中客车 公司和波音公司分别在半年度报告《全球市场预测》和《当前市场展望》中用单点估值来表示未来20年的客运和货运年增长率。虽然仔细阅读报告后会发现预测人 员考虑了多种可能性——甚至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各种假设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未在报告中一一列举。一份能显示变化范围而不仅仅是平均值的预测报告, 更能体现其在计划制订中的价值,并帮助企业保持谦虚的态度。
总之,我们不应该把预测看作机会主义者的游戏,最接近最终结果的人并不是胜利者。有时,一味相信所谓“正确”的预测并不能创造实际利益,还 可能让人产生错误的安全感。没有人能反复做出正确的单点预测。相反,我们最好把可能性预测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一种开发不同方案以应对未来的确定性的方法。
不确定性的驱动器
最有用的预测不仅能记录不确定性的范围,而且能够解释未来发展方向形成的原因。它将未来“解构”成决定系统行为的驱动力,通过提出几个简单 的问题如“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结果会如何?”来揭示可能的结果。继而将这种驱动力转化为量度标准,就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例如,在家电行业,经济周期是决定大部分市场需求的驱动力量。重要经济指标,如新屋开工率会影响新产品销售,但是消费者是更换还是修理洗碗 机的决定还取决于商业周期的其他因素,如失业率和消费者信心水平。利用手头掌握的预测这些因素的指标,家电企业——包括美国惠而浦公司和它的欧洲竞争对手 ——使用先进的宏观经济模型预测全行业的销售额,最终确定自身的销售份额。
同样,简单地专注于模型输出(目标销售数字)而不是输入(失业率和消费者信心)也是错误的。惠而浦的规划者用行业预测模型来重点关注,而不 是取代管理者应注意的问题。规划者为即将到来的年度或者季度销售额做出模型,来阐述他们依据怎样的逻辑来预测需求水平,这些预测结果为什么有意义。
管理者也许会不同意预测者的结论,从而制订出不同的计划,但对于哪些变量能够反映导致未来过度乐观或悲观的情绪,大家有着一致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可以对某些驱动力发挥影响:例如,他们可以与零售商合作,采取新的措施激励消费需求以抵消住房开工率的下降。
黑盒与直觉
正如惠而浦的例子所示,数学模型作为有效决策的基础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的放矢的讨论。得益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有了众多先进的数 学工具,并且拥有大量可用于开发先进模型的现成数据。不幸的是,这些模型很快就被证明只是一个“黑盒”,即使是熟练的使用者也无法理解其核心关系和关键假 定。一个盲目相信黑盒模型的管理者将无可避免地发现自己身陷“太少太晚”综合征的囹圄。
许多管理者由于对黑盒缺乏理解而摒弃了规划者设计的模型,在预测可能的机遇与挑战时只是简单地“跟着感觉走”。但是,这种做法带来了同样严峻的问题。人类的大脑经常在寻找一些固定模式,在模糊背景中填空的能力,帮助人类祖先发现天敌并与它们在草原和森林中周旋。
这项技能是进化存亡的关键,也会误导我们看到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模式。例如,当被要求假装抛硬币100次,写出正、反面的随机序列时,受试 者难免会自创一种容易分辨的模式。在这个随机序列中,五正或五反连续出现一次以上的机率达到了97%,这个结果显然有违直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种在随机数据中寻找模式的趋势引发了一个预测中的关键问题:过度自信。
直觉让人们对预测未来的能力自信满满。借由身为教授的便利,我们通过课堂活动让MBA学生充分展示了这一偏好。我们让学生预测一套关键指标 的范围值,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或新电影的票房收入,或是某一天的局部温度。如果这个试验得以正常进行,将会只有1/10的结果超出预测范围。
然而,大家的预测不可避免地与实际结果相违,错误的频繁度比大多数同学预期的要高。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学会控制自我肯定的程度,这种过度自信的偏好也随之减少了。
历史的价值
虽然德鲁克讨厌从后窗中看风景,但现实却是许多预测者没有能够对历史进行充分的检视。以次贷危机为例,1998年,AIG开始销售信用违约 交换,为合约对方失去房屋抵押贷款债券的本金和利息的风险进行担保。AIG的客户包括世界上最大的银行机构如高盛、法国兴业银行和德意志银行。
截至1998年第四季度末,美国次级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的拖欠率仅稍高于13%。到2008年第四季度末,这一比例几乎翻了一番,到了惊人 的24%。政府最终拨给AIG18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虽然大多数银行从未出现过24%的拖欠率,但是只要仔细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开天辟 地头一遭。1934年,大萧条最惨淡时期,所有城市抵押贷款的拖欠率均接近50%。
这可以证明,回过头去看看过去的预测与后来的实现情况是很有价值的,它可以帮助防止过度自信,并警示意外因素可能出现的地方。例如,盖普公 司除了根据销售额,也根据预测销售额与实际销售额间的误差多少来衡量店铺经理的业绩。这一制度通过评估预测的准确性来惩罚预测的失误。可惜的是,盖普公司 只是一个例外。
迄今为止,很少有公司采用激励机制和评分规划来提高预测能力,尽管这类做法在像气象预测这样的行业已被证明极为成功。
重新审视预测报告并追踪实际成果似乎理所当然,可是大多数公司并未采取行动。最新的一项调查发现,35家公司中只有一家声称核对过最初预测 与实际结果的差异——而该公司不能出示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花费巨资打造《全球市场预测》和《当前市场展望》报告,但他们并不报 告预测的准确性。
群体智慧
传统智慧正在挑战专业预测人员的思维方式,研究显示,专家在预测时并无优势。事实上,专家的判断常常表现出逻辑不一致的结果。
猜糖豆的古老游戏体现了群体与生俱来的智慧。在50-60人的班级中,所有个体猜测的平均值比单独一两个人的猜测更准确。“专家”的神话也许无法续写,因为第一次可能只是运气好,而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真正高级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预测师团队做出的决策往往比个人准确,但是,团队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和不同的思维方法。菜鸟预测师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对预测的根本驱动力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专家们则往往过于自信,依赖直觉感知未来。
最直言不讳或级别最高的人——而不是对感觉最敏锐的人——更有可能主导讨论过程并对协商产生过度影响。课堂模拟的火灾、飞机失事、沉船事故 均反映了这一趋势。团队被置于一个需要集体洞察力的模拟高压环境中时,通常情况下,主导型人格的成员会挺身而出,把整个决策过程导向他的既定思维,而集体 智慧则失去了用武之地。研究显示,大多数人过于相信高级或高薪人士,也许你的管理团队也未能幸免。
文化与能力
只需培养公开讨论不确定性和一个乐于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由此产生的文化将让经理人更容易认识和处理不确定性。他们不再绝望地举头问苍天,或者假扮无所不能的先知。
为了克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和陷阱,我们可能要多管齐下,当然支持性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汇集了一群世界上 最热衷于缜密分析的科学家,然而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事件显示了文化如何让能力变得一无是处:航天飞机发射时已出现问题,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 开发出一种涵盖各种场景的模型,其中包括泡沫碎片击中机翼的突发情况(这也是最终认定的事故原因)。但是,专家们只专注于对未知影响的研究,而忽视了建立 已知问题的应急处理计划,他们的数学模型则显示机翼损伤并未达到危险程度,而宇航局的官员们也对这个推论深信不疑。其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哥伦比亚号失事不到一个月后,《纽约时报》援引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保罗.费舍拜克的谈话,揭露了美国宇航局中普遍存在的这一文化问题。 “他们有一个预测损伤程度的模型,但却被忽视了。他们没有认真考虑轻微的瓦片损伤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换句话说,即便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火箭科学家也无法 战胜自己固有的偏见,我等凡夫俗子则更需要通过流程和程序规定对预测过程加以规范。
也许,这正是贵公司的迫切之需。许多经理人不愿直视世界的内在不确定性,因此,他们经常对低概率事件考虑不足或应急能力不济。世界充满了未知数,还有让人难以预料的“黑天鹅”效应。公司如果对直觉或数学模型过度依赖,就难免产生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
我们不妨再看看2002年美国西海岸的码头罢工事件,圣地亚哥到加拿大的边境运输因此中断了几个星期。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41%的受访者的供应链受到了罢工影响,但只有25%的公司制订了应对未来码头罢工的应急计划。
我们可以训练直觉为决策提供更好的指导。为此,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偏见并谨记所有模型均建立于假设之上。我们应该对各方广开言路,促使自己寻求经验数据以便阐明和质疑那些假设。没有模型能够真正客观地反映普遍真理。相反,商业模型对不确定的世界有着高度的主观性。
经理人的工作不是寻找终极模型或预测专家,而是向艾森豪威尔将军学习。他曾经断言:“计划无关紧要,规划才是一切。”良好的预测会对当前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同样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学会未雨绸缪。(蒂姆·拉塞特/文 有删节)
T O P ↑
【行为与预测】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爱好,把看上去很复杂的事情,弄到最简单——的确,这是典型的懒惰者。不过,引用一位同事常常挂在口边的话,懒人是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大部分的发明都是因为想偷懒才产生的动机。
下面我会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大家能够明白“变因”到底是什么?如何观察?如何确认?因为,大多数人常常在预测的时候,苦恼变数太多,更倾向于观察“稳定”要素。这种选择,事实上是无法真正找到变因而被迫选择的下策。
当然,也是为了配合大家理解《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这套专题,部分章节中过于生涩的描述。
板砖的故事
话说,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争执,最后调解无效,选择了“干仗”。
个头大的A,综合“实力”远远强过个头矮小的B。三拳两脚,A就占到了上风,B被揍得满地打滚。客观上评估,A个头大,年纪大,手脚重,是校园里的小霸王。从任何一个方面都能让B吃亏,B似乎没有一点赢面。
远远围观的孩子们都这样认为,甚至没有人敢于劝架。
过了几分钟后,A也打累了,B蜷缩在地上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反抗了。A骂骂咧咧回过头,开始扫视围观的孩子们,炫耀着自己的强大。
就在这个时候,B慢慢悠悠的爬起身,突然一个箭步上前,手起砖下,一板砖让A脑门开了花。A扑通一屁股坐在地上,眼神中除了木然还有一丝恐惧,鲜血顺着眼眉咕嘟咕嘟流淌了下来。
围观的孩子们都愣住了。没有人注意到B何时将一块板砖攥在了手里。
战斗结束了。
一部分孩子送A去了医院。另一部分孩子则围着B解释着,刚才不是胆怯,只是在等待围攻A的最好时机。
等待板砖出手的那一刻
这个故事在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都发生过。只是,没有人会认识到,它不仅仅发生在童年时代,任何与人有关的重要事件,其实都能够浓缩到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故事里。
只要你想象力够丰富,A可以假想为货币政策从紧预期,B可以假想为A股指数趋势或背后按捺求胜欲望的资金。当然,你还可以想象其他各类“标的”……比如在遥远的利比亚所发生的那档子事。
不难发现,行为特征都会是一致的。
不难发现,在这些事件中,你往往都在远远围观的孩子们中间,凭着常识来判断输赢。
如果你够细致看的仔细,如果你提前发现了B偷偷抄起了板砖,你还会认为A笃定会赢吗?
这块板砖,它就是变因,而它决定了输赢,不是其它因素。
问题是,当板砖还没有拍到A脑门之前,你还不能“笃定”B就会赢。仅仅发现他藏了板砖还不够,需要继续看他如何等待时机。
当A傲然转身的那一刻,当B慢悠悠站起身来,你难道还看不出,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
行为预测,其实就是等待板砖要“露脸”的前一刻给出判断。而不是站在远处谈论A、B之间谁的体质更强,谁的拳头够硬。
回过头再看《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相信那些本该生涩的文字已经通俗易懂了。
看到了板砖,一切都是必然。没看到板砖,一切都是偶然。
所以,高明的预测者不会是明辨是非的智者,而只会是默默躲在角落的窥视者。
T O P ↑
每年一月份,成群的高薪专家都试图预测本年的经济前景和市场走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所有的预测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市场预测与市场本身一样古老。根据历史学家爱丽丝·斯罗特斯基的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记录中有很多都是关于预测商品价格征兆的资料,如“乌鸦代表市场价格稳定”等。
事实上,从那时起,权威人士就一直在做出各种预测——并屡屡失手。回顾2010年,被称为“兴登堡凶兆”和“死亡交叉”的技术指标预示股市 即将崩盘,很多市场专家预测中国股市将继续走高,美国经济可能遭遇“二次探底”。而至少到现在为止,所有这些预测都未能成为现实。
如果专家能准确预测2011年,则根据他们的说法,美国股市将上涨10%左右,十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约为3%,通货膨胀率略低于2%,经济增长率将在3%左右。不过,如果靠这些预测来押注市场走向,那你就太天真了。
为什么拥有多年从业经验、专业知识丰富、能随意接触海量资料的人,会如此频繁地错误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势呢?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未来充满着意外。
无论有多专业,一个人不可能准确预见到未来发生的事情,以及人们将如何做出反应。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 奖,他在获奖演说《似乎有知识》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市场作为一种复杂的现象,其走势取决于许多个体的行为,其结果取决于所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市场的研 究很难揭示全部的面目,难以做出准确的度量。
预测失误的原因还在于,它们要么流于平庸,要么过于极端。
对预测者来说,做出与主流意见相差不大的预测毫无意义。他们既不会因为跟大部队站在一起而遭到解雇,也不会因为比同行稍微好一点而名利双收。因此,如果预测者想脱颍而出,可能就得走向极端。
因此,大多数专家都倾向于围绕一个安全的共识意见抱成一团,而一小撮专家从事风险大但潜在收益高的买卖,做出极端看多或极端看空的预测。如果他们的预测正确,则奇迹般的准确性将令其一夜成名;而如果预测错误,人们大多很快就会忘记。
另一个问题在于:专家分析复杂资料的方式并不始终如一。
给同一专家多次提供类似资讯时,他们会得出迥然不同的预测。有一个结论至少从1954年以来就为人所知,但几乎从未在华尔街公开发表过—— 即根据专家预测方式建立的简单电脑模型比专家本身的预测更准确。这是因为专家知道模型中的哪些变数比较重要,于是过于频繁地对各种变数做出主观调整。
就像厨师瞎折腾一个成熟的烹饪配方容易搞砸一样,预测者太多的微调也会导致自己预测失败。一项研究发现,一个股票分析师用于预测未来收益的 固定电脑模型在72%的情况下比分析师本身更准确。在2011年1月末的一份报告中,汇丰银行在伦敦的外汇策略师大卫·布鲁姆批评专家的预测前后不一,仅 仅因为近期欧元上涨,就纷纷改变观点看好欧元。
因此,市场权威人士不仅会错过没人能够预见到的大意外,也很容易会因为一些小意外而做出过度调整。美国北方信托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保罗·卡 斯瑞尔说,市场预测者往往陷于一种我称之为“顾此失彼”的状态,他们看到一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数字,于是想弥补自己的失误,根据最新的资料做出调整,结果 反而再次预测错误,就这样来回折腾。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现在有一点都是显而易见的:你应该进一步端正态度,以更谨慎的态度对待各种市场预测。(Jason Zweig/文)
T O P ↑
【争鸣与开放】
就目前所观察的迹象而言,A股“重演”2007年走势的“初步行为趋势”已经出现。这意味着, 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内,A股出现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
当然,在暴涨成为现实之前,任何意外因素的出现都可能破坏这个“结局”,特别是在“转好苗头”转化到中等强度趋势之前。
目前为止,上述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看法,供各位参考。暂不涉及博览团队对于A股短多、中空这一主流趋势判断的修正。
科学与迷信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可以证伪,后者不可以。后续我将关注进一步趋势演化及进行阶段论证——当趋势基本稳定时,在“恰当时点”给出“更为精准的时间预测”——目前评估,“确认期”大概需要2-3个月时间。
为了方便各位快速阅读,我先阐述本套专题的逻辑线索: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由什么因素决定?(举证)——如何看待反映资金异动的趋势信号?(分析)——为什么寻找这一趋势信号?(排它论证)——未来趋势演化路径(特征分析)
通常,一个犀利的问题更胜于一个丰满的答案。下面每一个节点分析都是由一个尖锐问题而展开探讨。希望整个过程不至于乏味,并令各位读者“有所得”。
“钱来了”是否“直接”等于暴涨?
“钱来了”,在该时段,其他因素都是次要因素——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最直接的评估因素就是判断资金流向。“大量的钱要涌来了!”,预先知道了这一点,其他的什么都是浮云。
复制“07年暴涨”的概率正在疾升——这一观点正是基于我对于资金流向的趋势判断。请注意,这里所指并非宏观流动性,而是指A股这个“池子”。
“钱来了”直接等于暴涨——在这个观点上或存在分歧,下面我将举证。
回顾是为了更好展望。
过去三年,“钱来了”直接等于暴涨——就是“真理”。
——2008年只有9月中旬与11月中旬两次脉冲流入。全年无行情。
——2009年1月开始,迎来了第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2月中旬;一个半月涨幅500点。
——2009年5月开始,再次迎来了一波强有力的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7月底;三个月涨幅1000点。
——2009年10月开始,迎来当年最后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11月底;两个月涨幅400点。
——2010年2月开始,迎来了第一波小量资金流入,市场涨势持续到3月底;两个月涨幅200点。
——2010年9月底开始,终于迎来了当年最凶猛的一波资金流入,市场涨势一直持续11月上旬;近一个半月涨幅500点。
过去三年,真正“值得交易”的时间恐怕只有这——“十个月”。
请注意,我是按照资金流入时间来划分行情操作时段的,而不是按照行情自身的波动趋势。
资金与行情之间存在“反身性”(循环存在资金推动行情,行情触动资金),存在“镜像”关系,唯独不存在“主次”。 基于主观去划分二者“主次”会出现谬论。这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判断出资金流入趋势的原因。
只要确认了资金流入趋势,或能够提前预判到一波资金流入,就可以找到“正确”的交易时段,就可以间接预测行情走向。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轻视”资金研究呢?
“资金周期”的预测本身具有高难度——这一“常识”降低了大多数受众的信任度。 进而,资金研究一直都被看作“细分”研究,作为其他趋势研究的辅助。事实上,评判一个观察要素的重要性,首先要看这个要素是否与市场趋势“紧密相连”。
2010年最凶猛的资金流入潮,提前一个半月我就准确预判了“来临时间点”:《资金洪峰9月中旬到达》;十月份之前A股出现一波资金推动行情。
所以,“常识”是错的 。
重视这次提醒,你不会错过2010年最值得珍惜的一次机会。当然,如果重视11月上旬《资金周期性调整尽在眼前》,你也不会错过逃离贪婪的最后一趟列车。
现在,如果时光倒流,回到2010年9月你会怎么选择?在“钱”这个问题上,给予足够关注,永远都不会错。
T O P ↑
很高兴我们在——“钱来了”直接等于暴涨——这个观点上取得了共识!
下面我们将进入下一个节点:如何看待反映资金异动的趋势信号?
看待同一个市场,立场、视角不同,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结论。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没有看到,而是给予了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不同的分析体系下)——这往往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脱钩”还是“脱敏”?
近期我与博览研究员吴璇启动了一个研究课题:《高通胀环境下,高频紧缩货币政策与A股趋势变化之间的关联规律》——“初期趋势正在形成”的后续持续性研究正是指向这一规律性研究(欲详解,请回顾《浅谈货币政策与A股“脱钩”》)。
为什么要研究看上去如此“学术”的课题?
我们看到了——A股正在试图挣脱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悲观预期。
从因果角度来看,“暴涨”是结果,是趋势成型后的结果。而任何大的趋势都是由小趋势开始演变。只有持续关注小趋势的演变过程,才可能“率先”发现大趋势的出现。
就2011年而言,处于货币紧缩周期的上行阶段,若A股要出现“暴涨”,必须先从行为趋势上,与货币紧缩周期“脱钩”开始。
牢牢盯住“源头”,就能够洞察先机。
这一议题引发了一些争议。
“脱钩”还是“脱敏”,在博览内部存有一定分歧。
赞同“脱敏”,理由基于“一国货币政策导向在一个大周期内,必然影响一国资本市场趋向”。现阶段,A股只是暂时出现审美疲劳,对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敏感性降低。这是短期现象。
赞同“脱钩”,理由基于“货币政策周期与金融市场周期不吻合是常态”。在较长周期内,市场趋势或与货币政策周期有一定程度吻合,但中短周期内,“按图求索”或缺乏指导性,特别是短期市场出现了明显反向运动趋势时。尤其需要警惕日后成为中期趋势。
找差异,还是找共性?
市场永远都是在变化中。
2008年—2010年货币政策预期主导市场,通过指数趋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一规律。无论2009年八月份的“微调”、2010年10月启动的“高频紧缩”,都在短期内冲击了中国资本市场,中期内制约了市场纵深走势。
问题是,过去不等于未来,特别是发现异常趋势的时候,尤其需要重新核查逻辑线索的局限性 。这个变化多端的市场永远都是善于观察的少数人才能屡屡得知“真相”,而并非靠分辨是非得以每次都命中标靶。
同样是回顾历史。
2007年货币政策“从紧”周期下,A股傲然从2700点上涨至6100点。固然,经济环境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许多因素都发生了变化。但通胀预期高涨、流动资金肆意流窜,甚至中小盘个股率先“登顶”引发泡沫惊呼,这一切却是在“重演”。
到底是找差异,还是找共性?
取决于你想说什么,要证明什么。
T O P ↑
领先市场一步才能成为英雄,领先市场太多,往往成为先烈。
再次明确强调观点,以免发生误导——在当前时间节点,A股能否重演2007年暴涨走势,还无法得到一个“笃定”结论。这显然有别于2010年12月我对于原油的预测,以及其它预测。
“行与不行”,在未来才会有定论,而不是现在。本套文章探讨的不是一个月内的行情趋势。
现在看到的是“初期趋势正在形成”。 后续的持续性研究,目标是将这一演化进程“可控”,实时评估“实现概率”的大与小,从而为即时策略抉择提供第一时间的指引。
下面我开始第三个节点研讨,问题是:为什么寻找这一趋势信号?
在上文阐述中,支持复制“07年暴涨”的“唯一”理由就是——A股正在试图挣脱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悲观预期。
如果前文您依然没有看清这一点,这里我再做重申。
或许,您会认为,这么小的变化,又过于单一了,太缺乏说服力了,难道没有其他可以佐证的数据吗?
我的许多研究大多都是从多数人并不在意的“微观变化”着手,比如前文提到的资金流向规律到预测2010年10月暴涨;比如前文提到的“脱 敏”现象到复制“07年暴涨”;比如从战争、天气预测到原油冲击100美元。这往往造成了阅读者的“不快”——天马行空,缺乏逻辑关联,推导生涩难懂。
不过,从结果上看,不难发现“成功的预测并不需要共识”;不难发现“有价值的小细节比无用的论据堆积更高效”。
当然,我不介意再找寻一些依据来支持。
比如:经历1月份的谨慎与观望后,QFIIA股基金在2月份开始果断加仓。部分QFII基金认为市场对于通胀的担忧有过度之嫌,短期来看行情仍然会有反复,但对A股长期的走势依然乐观。
再比如:刚刚结束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会议上,多数“国家队”都认为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估值合理,就目前已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还不至于出现恶性通胀。风险主要看向国外,美元回归强势,那么就有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的风险。
……
客观上,它们“价值含量相对偏低”——虽然说明了一些问题,但过于间接、过于“预期”。
请允许我保留这一点点“独立性”。或许我不是一个优秀研究员,但一定是一个“很个性”的研究员——因为不同,所以不同,而不是“刻意”不同,所以不同——对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往往需要更多的发散思维,而不是听人家怎么说。
这一点“独立性”是为了让以后预判依然有足够前瞻性,不受到干扰。
未来趋势演化路径
观察“初期趋势正在形成”的后续变化,需要一些指引。这里我重新罗列了一下博览研究员吴璇此前的研究结论。
促成货币政策与A股“脱钩”背后的资金暗流,其行为特征是:
1.行为发生改变的时间节点:本轮调控第七次上调准备金——本轮调控第三次加息。
2.与楼市资金存在相同行为特征:政策抗压性强、博差欲望强。
3.场内阳光机构并非增量资金的提供方。
如果我们将2010年10月行情的资金分析联系在一起,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独立、凶悍、团队意识强。
如果我们将同期其他资金数据合并考虑,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5. 新增资金构成,“新丁”并非主力。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行为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用来预判行情周期、趋势特征、阶段行情的动力等等。
最后,我与博览研究员吴璇充分交流后,目前取得共识的观点是:
1.“初期趋势正在形成”,但后续演化至中期趋势,或需要特定事件(共识“故事”)“点火”。
2.目前尚处于资金“低调潜伏期”,按照历史可借鉴规律,2-3个月左右或将出现“爆发”。
3.一旦“爆发”,发生急升,时间周期约1个半月;若采取波段上升,时间周期为3个月。
4.上述预测最终服从于实时监测数据的修正。
行为研究,事前评估预期实现概率的“大与小”并不重要,而评估体系更在意既有行为趋势的延续性是否受到干扰或发生方向改变。
“行情爆发不可逆转”并推测出“爆发时间节点”——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出现的时候,将是“A股能否重演2007年暴涨走势”给予“笃定”结论的时候。
请耐心等待。
T O P ↑
“脱钩”还是“脱敏”,哪一种观点是合理的解释?
寻找变因,还是强调主因?
其实,答案并不重要。
立场在于强调主因,那么就会赞成“脱敏”。
立场在于寻找变因,那么就会赞成“脱钩”。
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对于“未来”必然要发生的事件,都不会发生影响。
不过,作为一名预测者,作为一名狩猎者,立场选择就很关键。
也许,我就是天生的“反派”。
也许,我就是小概率偏好者。
为什么能够在去年12月份“笃定”原油将在三个月内冲击100美元?为什么2月份能够提前一天预判“新三板”可能成为市场预期的交合点?
必须承认, 我关注变因永远多过关注主因,关注趋势拐点永远多过趋势持续性。
预期领导者永远比预期追随者获取到更大收益。预期领导者需要提前判断新预期产生的可能性、时间节点。 新预期,即是变因发生后对于市场预期的影响 。
这就是答案。
寻找变因,不是强调变因
变因,需要持续关注,而不是强调。
放弃某一种可能性本身一定是主观行为。评估尚未发生的事件,只存在发生概率大小的区别,而不是完全否定或肯定。没有人拥有水晶球,事件趋势往往就在关键时刻峰回路转——所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复制07暴涨”就不是小概率。
何所谓条件“成熟”?
我选择关注行为趋势,而并非预期趋势—— 即异常明确的资金流入趋势,新增资金所显示出的“抗打击”特征,以及羊群效应所引发的诸多标志性事件 。
新预期产生,往往可以利用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反身性规则进行预判。
非理性行为一再循环发生是市场常态,虽然预期(理由)或有差异,但行为特征却是趋同的。周而复始循环的行为相对预期而言,更易于观察、求证(行为具有唯一性特征可以定量,而预期却可能来自各个层面难以定量)。
跳转到前文话题。
如果我们有足够“经验”能够把握、监控资金流向,将其趋势与“变因”的持续关注进行重合分析,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预判到“大趋势”即将成型的那一刻——“暴涨”前的最后关头。
这与片面的主观强调变因的可能性,是截然不同的。
小结
我用了较长篇幅来表述“如何看待反映资金异动的趋势信号?”
简而言之,只有一句话: 寻找变因、观察变因,重视变因。
按照这样的路径走下去,阶段性研究成果在部分层面构成了信息不对称优势,可以帮助我们在等待“结果”的进程中,获得估值溢价。
个人一贯认为,口水不应该用在讲道理上。这个市场讲的最多的是故事,而不是道理。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