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花语:首席证券内参2011-02-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3:10:20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2-28 以 下 目 录 【背景参考】
货币政策难言“放缓”,A股中期风险犹存
政治挂帅,稳定是纲
增强社会基层“抗打击能力”是即期“维稳”关键
财政“转移支付”是增强社会“弹性”的速效“填充剂” 【博览视点】
3月投资展望:炒房资金转战股市仅为奢望
3月投资展望:“两会”政策及市场热点解析
3月投资展望:一场“错误的反攻”?
3月投资展望:美利坚的阳谋与世界的抵抗
3月投资展望:经济新周期与资产价格拐点 【部委动态】
央行:20万亿外汇占款系通胀源头
财政部: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向民生 【财经纵横】
中投大规模投资海外地产
新兴市场基金仍在持续流出
ETF已成机构套利工具 【焦点透视】
油价成为全球资本市场风向标
新兴市场基金仍在持续流出
油价飙升恐令世界经济再衰退
地缘政治风暴刮乱A股节奏
“两会”可在A股形成三大热点 【决策参考】
央企整体上市将是二级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两会”可在A股形成三大热点
地缘政治风暴刮乱A股节奏
油价飙升恐令世界经济再衰退 【热点聚焦】
每周例会主要观点通报(2.27) 【要闻报道】
央行:20万亿外汇占款系通胀源头
财政部: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向民生 【背景参考】 货币政策难言“放缓”,A股中期风险犹存

    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工作的两大挑战是——

    ●旧有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已经处在“准失控”的边缘,在短期内难以制定出一整套新的政策框架之前, 动用政策手段冻结问题的发酵,制止潜在风险的扩散,防范长期积累的隐患显性化、尖锐化,是“维稳工作”的实际选择

    ●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改革成本的中国社会,其对抗新的风险的弹性和能力尚未完全恢复, 此时,“维稳工作”的关键,不是去“对抗”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各种潜在或新增风险的出现,而是增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弹性”,提高其“抗打击能力”

    而增强“弹性”、提高“抗打击能力”的根本途径,确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经济建设所取得的“物质财富”的积累,是最根本的“保障”,但就即期效果看,增量财富的创造,从其所能够覆盖的范围、涉及的领域和深度,特别是“及时解决”的方面看,仍然“力有不逮”;

    也因此, 博览研究员并不看好为了“维稳”,而“放松”货币政策从紧的力度与节奏的可能,更谈不上“货币政策”重新转向“宽松”的问题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潜在危机来袭的前夜,未雨绸缪的对存量财富、资源的“重新配置”,针对性的解决“紧迫性”问题,才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扩大转移支付的“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巩固就业稳定预期、缓解住房需求预期,是即期内增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弹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再次激活国民对分享改革红利的期望,达成对社会基础“最大范围”的“团结”,凝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共识”,是提高中国经济社会“抗打击能力”的根本途径。

    鉴于此次以CPI增速高企为代表的潜藏通胀危机隐患,其核心问题,与08年以GDP增速快速滑落为代表的经济危机问题,其作用点与传导路径 并不一致,因此,我认为,重启“宽松政策”对抗通胀危机的可能性为零(目前中国经济的GDP增速并不低,继续洒钱换取增长,不仅成本高企,而且其缓解经 济、社会问题的针对性存在偏差,药不对症,也就意味着继续投钱刺激高增长对抗危机“边际效应”几乎为零),而就目前看来, 在既有的货币政策紧缩这一大方向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对其力度、节奏是否“微调”,目前也只能“观察、关注”而已,远谈不上“客观现实”的“缓和”

    当然,市场的主观预期,即期对短期行情的“刺激”,则是另一回事。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近期市场言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市场对紧缩的担忧已经过度,需要修复”的主观判断。

    但通过上述分析,博览研究员认为,货币政策紧缩的节奏、力度尚不存在“缓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反之,更有可能的是,保持,乃至提升对通胀风险的警戒级别。

     就即期市场而言,决策层政策抉择的客观结果,与市场主观预期之间的落差,在增大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因此,本内参无意调整对行情短中期风险增大的判断


    T O P ↑
政治挂帅,稳定是纲

    本内参今日研究的关注焦点,在于近来密集的决策层表态和政策导向,对于A股短中期行情趋势的影响。核心就在于,会否出现决策层因为担心 海外政经格局动荡,以及国内通胀隐患的扩散,影响实体经济的复苏进程,从而“被迫”调整宏观政策的取向,特别是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会否出现“节奏、力度” 的放缓,为谋求“经济增长”而向过剩的流动性“妥协”?

    对此,博览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至少, 目前尚只能称之为对这种“节奏、力度放缓”可能性的“观察”,而未到可以下结论的时候

    但投资人预期如果“超前”反应这一“未来的或有因素”,则不排除市场会受此“主观预期”的刺激而反弹,但客观现实很可能难以“兑现”这种预期(至少不能完全满足),行情的中期风险丝毫没有下降,反倒会因为这种“虚拟预期”基础上的反弹,而增加更多的风险。

    先概述以上结论的主要推导逻辑如下——

    ●内外风险的“可能叠加”之势,促使决策层对风险的警惕程度提升,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经济属性下降,政治属性上升 ,短期看,就是《政治挂帅,稳定是纲》;

    ●海外动荡也好,通胀隐患也罢,从根本上说,都是“08危机”这个病毒的“新变种”,这也意味着内外风险的释放是客观规律,不能避免,也不 可能完全“消除”。消除“08危机”继续繁衍的根本,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的治理、发展模式的重新探索与确立,在这个“长期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之前, 政府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方向和空间,在于一方面缓冲风险释放的“冲量”,另一方面,《增强社会基层“抗打击能力”是即期“维稳”关键》,也即增加整个经济社会的“弹性”

    ●增加经济、社会“弹性”的最有效、也最迅速的手段,是加大财政政策“转移支付”力度,向社会承受能力最薄弱、经济风险释放谁容易“伤害”的领域投入资源,建立“维稳”的政策堤坝。因此《财政“转移支付”是增强社会“弹性”的速效“填充剂”》;

    ● 既然“维稳”的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缓”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烈和迅速 。 目前中国经济的GDP增速并不低,继续洒钱换取增长,不仅成本高企,而且其缓解经济、社会问题的针对性存在偏差,药不对症,也就意味着继续投钱刺激高增长 对抗危机“边际效应”几乎为零。而就目前看来,在既有的货币政策紧缩这一大方向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对其力度、节奏是否“微调”,目前也只能“观察、关 注”而已,远谈不上“客观现实”的“缓和”。

    ●就即期市场出现的“货币政策从紧放缓”预期而言, 博览研究员担心决策层政策抉择的客观结果,与市场主观预期之间的落差,在增大市场的不确定性 ,也因此,本内参无意调整对行情短中期风险增大的判断。

    下面,博览研究员就以上几点略作展开。


    T O P ↑
增强社会基层“抗打击能力”是即期“维稳”关键

    纲举目张。弥散全球的通胀危机隐患,似乎将全球的政经形势再次拖回到了2008年。尽管表面上看,风险的策源地在中东北非,但源头仍然在美国,华尔街的资本家集团利用其政治附庸和操作工具(美国当权派)总算成功的将危机的负担“吹过”了大西洋——继欧债危机之后, 08危机病毒的毒株成功的在中东北非地区进化出全新的品种:从经济病毒转变为政治病毒

    吸取08年“慢半拍”的经验教训之后,我们此次“防患于未然”,早在去年四季度起就开始从各方面对潜藏的通胀因子“防微杜渐”,重点就在货币政策紧缩上(如果以楼价调控、房地产市场整顿为标志,则这种“未雨绸缪”则早在去年2季度就已经明显化)。

    拿捏“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在实现“强国富民”伟大实践过程中,时刻都要协调好步伐的“三驾马车”,而它最新的时代“潮语”则是,“把握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管理好通胀预期之间的关系”。

    这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

    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定—管理好通胀预期。

    换言之,“管理好通胀预期”是实现当前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突出”因素。

    博览研究员始终认为, 危机之下,任何“常态”下的思维都将出现“重大纰漏” ,既然曾经席 卷全球的“GDP危机”,已经“明目张胆”的以一轮“CPI危机”的面目卷土重来,那么,中国经济形势再次提升“警戒级别”也就顺理成章,而“危机预期之 下”的宏观政策抉择,也必然有别于2009-2010年上半年的“复苏黄金”时期,而很有必要重拾在08年曾经“行之有效”的某些“法宝”——首当其冲 的,当然还是用一切必要手段“保持稳定”,这个中国改革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社会环境。

    但为什么是“政治挂帅”?这就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主要任务与挑战。

    第一,重要性。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必然性上看,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改革等“政治层面”的问题,日益突出, 逐渐超越经济问题的表象,而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挑战

    全球通胀危机的隐患,极有可能诱发中国经济社会当中长期积累的某些潜藏“不和谐”因素的明显化、尖锐化,进而阻碍经济发展与模式转型。

    博览研究员此前的研究表明,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矛盾并不在“经济基础”,而主要集中在滞后于时代的生产关系,及其设计、维系这一生产关系、发展模式的“上层建筑”——一系列旧有的、经济社会的制度设计、政策安排。

    也正因此,博览研究员才多次强调,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问题,从本源上说,首先是个“政治问题”,必须通过改进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来根本性的“解决”, 除此之外的其他层面的调整、改良,更多只能起到“冻结、缓冲、缓和”的作用 ,最大的功效,用我的话说,就是暂时“冻结住”历史的进程。但历史的车轮最终仍然要滚滚向前。

    其二,紧迫性。从当前国内外政经形势的演变格局看,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可能叠加”的风险敞口正在扩大。 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特别是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改革成本的中国社会,其对抗新的风险的弹性和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如何在“可能到来的通胀危机隐患发酵之前”,增强中国经济、社会的“抗压力、抗打击能力”,再次成为中国决策者的“当务之急”

    也就是说,通胀及其预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蚕食”经济复苏的根基,也绝非局限于因为物价高企而影响国民生活质量这一层面。


    T O P ↑
财政“转移支付”是增强社会“弹性”的速效“填充剂”

    中国凭借旧有发展模式所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已经难以完全对冲其所滋生的问题,而旧有的经济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其创造增量物质财富的生产效率,越来越赶不上其“生产”问题的速度。

    现在, 当紧迫性与重要性同时在“增强社会稳定”上形成“共振”时,依靠经济手段解决紧迫性问题的效力显然是不足的,动用政治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才是“对口”

    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决策层以“最高规格”会议形式强化“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并且重提搁置一时的“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的判断可见一斑。

    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直接传达了决策层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关怀。

    而从温总理此次“网络调研”的主题看,无论是“透露”马上要启动个税改革、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还是强调“房地产调控再 难,也不会‘灰心’”,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以及1000万毕业生、2.4亿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诸多普通居民关心的子女教育、入 学、入托难等“民生”问题,都折射出决策层对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隐患,已经开始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予以针对性的“缓解”, 决不允许让这些弱势群体关注的问题,在国内外风险积聚时,“暴露”于风险的冲击之下 ,其有效手段,就是用“政治高度”,快速凝聚力量,增强全社会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增强社会基层的“弹性”,确保经济社会在面对新的风险时,其“抗打击能力”足以保证“稳定”。


    T O P ↑
【博览视点】 3月投资展望:炒房资金转战股市仅为奢望

    这一章,仅从楼市股市“跷跷板”的角度出发谈一谈资金面。

    现在市场上有一个因楼市调控而看好流动性的观点:楼市调控将挤压楼市资金,而股票市场现在处于估值低点,无处可去的楼市资金在通胀压力下将重现跷跷板效应,进入股市寻求收益。

    我们姑且认为楼市调控和货币紧缩已让楼市投机资金感到绝望,正欲撤出转战其他市场。然奢望楼市资金拯救股市这一逻辑仍存在一个最大漏洞或曰前提: 股票市场必须对楼市资金有足够吸引力,或者说行情必须基于“中国经济仍将保持稳定高速发展之势”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的上涨趋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楼市资金是风险偏好较低的资金(相对股市二级市场而言),商品市场、古玩玉器等收藏市场,是当前被挤出的楼市资金之主要去 向,投资资本市场的少之又少。而在股权投资的这部分资金中, 又分成三块:部分以快进快出、追求无风险收益的资金会流向一级市场而非二级市场;另一部分比较有“门路”的资金则会向PE领域分流,毕竟原始股的风险最 小。

    而最后一部分可能转战二级市场的楼市投资者则会发现,股市的风险要比楼市高很多, 如果不出现如06/07年那样确定性的、趋势性的机会,他们不会冒险涉足证券市场 。比如在去年十月份“楼市二次调控”政策公布,即使股市迎来了一波流动性通胀行情,但在撤出楼市的8000亿温州资金中,流进股市的也仅仅为一百亿左右。

    我们不排除,小规模炒楼资金已经转战股市的可能。但显然,目前股市并未形成趋势性机会,不可能出现资金大规模搬家的情况。

    在博览的通道理论中,高频加息已经确立流动性上轨下行的趋势,近几个月股市存量资金的持续流出亦是证明(截至2011年1月末,A股二级市 场的存量资金约为1.39万亿元,相比上个月减少100亿元以上。更令人关注的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A股市场资金一直处于流失状态),在资金有限的当 下,很难形成趋势性机会。

    这不啻于一个鸡生蛋,蛋又生鸡的逻辑——没有资金,行情起不来;但行情不起来,没有形成财富效应,那些资金又不会进来。 这就需要行情有一个持续性的、较高幅度的上升波段,其核心就是需要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周期反复确认并达成共识

    然而对于基本面下轨而言,目前还存在变数,使得股票的收益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倘若市场担忧货币的快速紧缩以及“史无前例”的地产调控会导致滞胀风险,那么现在看起来处于估值低点的股市与楼市相比也无太多的估值优势。 而只有中国成功控制通胀局势,继续保持稳定高速发展,A股的基本面才会对指数形成有效支撑 。但在上下轨交汇的临界点之前,也只是波段性机会——跌不下去也起不来。

    另外,资金周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楼市仍处于价涨(滞)量跌的局面。没有成交量的放大,楼市出现大规模资金撤出的情况显然不会有。

    综上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 在宏观调控、楼市调控见效,外加行情持续上涨这三大前提确认之前,我们不必奢望楼市、股市“跷跷板效应”的出现。而三大前提一旦确认,我们也不太需要楼市资金为资本市场补充流动性了

    最后做一句广告,银行间流动性的阶段性转暖,以及上市公司在高通胀压力下盈利水平的变化,也将影响我们估值中枢的运行轨迹,这是我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敬请期待。


    T O P ↑
3月投资展望:“两会”政策及市场热点解析

    这一章,谈谈“两会”。

    A股历来有炒作政策预期的传统,年年政策均有不同。去年“两会”之后有楼市调控,也有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今年即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外部又有因通胀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全球性风险。保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三者如何取舍?地方的投资热情、银行的放贷规模,能在资本市场掀起多大的波澜?

    不妨以博览首席研究员李宏图的定性为纲领: 政治稳定高于一切,高于经济结构中的所有矛盾。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方针,必须围绕政治稳定展开

    此前博览研究员已经指出,中央政治局会议提高了“保增长”的比重,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再度成为经济工作的最高纲领。 这里的保增长,除了保证经济增速的最低底线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博览首席研究员李宏图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国的通胀结构中,输入型的通胀可以用升值来对冲,(生态型)通胀可以用加息等货币工具来对冲,但最 根本的通胀成因——分配型通胀,只能通过改革国民财富的分配比例来缓解。否则当前货币的高频紧缩,非但不能起到“控通胀”的目的,反而“误伤”中国经济的 发展和转型态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升经济风险评级,重提“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已对海外市场因通胀失控、股市下跌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有所警惕。对资本市场而言,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如果市场仅从中央政治局会议“防止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的表述,就冀图得出货币政策将阶段性放缓、行情因此反转的结论,那将造就一次“错误的反攻” ——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货币紧缩的方向绝不会改变,至于节奏和力度会不会微调,现在最多还只能定性为“观察”。

    2、 “调结构”在经济政策中的比重短期内有所下降 ,“控通胀”是即期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中国政治经济中的“一件大事”。 对新兴产业政策的市场炒作,其力度和持续性相对去年同期要降低 ;而对于传统产业的压制,也需要重新甄别。最能肯定的是,信贷的规模和投向,将会被控制得更为严格。

    3、今年“两会”最大的热点在于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应解读为传统的基建项目,而应指向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财政补贴等类别,以提高通胀压力下人民群众的实际购买力。因此, 凡是有助于改善“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的农产品及流通领域,能够充当低收入群体与财政补贴媒质的、有助于提高中国内需性复苏的市场热点,都应得到市场的充分挖掘

    4、人民币汇率的升幅可能达到阶段性顶点。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重点,目前不在于动用08年级别式的“保增长”来创造新增就业,而在于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防止新增失业人口的大规模增加。在此前提下, 中国的加工外贸型企业虽然受到海外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威胁,但若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的论断成立,占A股极大权重的出口贸易型板块也不宜过度打压。一旦出现错杀,就必然有修复性反弹的机会

    5、“大扩容”、“积极的股市政策”必将成为政策热点,尤其是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也将直接融资纳入货币管理体系。博览研究员认 为,一旦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上升为国策,决策层有太多扶持行情发展、引导资金流入的理由和办法——比如可以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吸收社会富裕流动性的功能,缓解 实体经济的融资压力,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调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缓解信贷压力和金融风险,并通过一级市场更好的为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新兴 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上海推出国际板、新三板加速扩容已是、并将发展为市场的更大热点


    T O P ↑
3月投资展望:一场“错误的反攻”?

    3月,行情将围绕“两会”展开,这已经是一个惯例——市场总是充满了对利多政策的期待。然而有一句俗话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博览研究员担心, 市场对政策的过高预期,尤其是针对货币政策会即刻放缓的错误预期,将增大市场中期波动的风险

    博览研究员对3月行情的整体展望是,中东部分地区政局不稳对全球 经济造成的风险敞口仍在扩大,油价的持续飙升将削弱世界经济复苏的动能,而中国国内货币政策的高频紧缩将逐步显露出其累加效应,由此, A股的经济基本面或曰市场预期风险,向下释放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但3月份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放缓预期、银行间流动性阶段性转暖的事实,可能会令指数“错误的上攻”。然由于通胀仍是宏观经济中的“头等大事”,是政治经济中的“一件大事”,货币紧缩政策的紧缩方向不变, 紧缩政策力度和节奏的“可能微调”,极有可能达不到市场预期 。彼时,需要警惕指数向基本面下轨的有序撤退,会否演变成一场“溃败”。

    分项来看,我认为: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正在抬升,若短期内事态无法平息,避险需求还将推升油价、黄金、美元,资金将大幅回流货币输出国。同时,全球通胀将显著提高,全球经济复苏的动能会被削弱。发达市场可能被迫提前进入紧缩阶段,而新兴市场则进入风险集中爆发的阶段。 A股除贵金属和能源等有限品种之外,将受到海外风险的全面压制

    政策上:又将迎来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调政策3个月微调一次的“时间窗口”。海外市场因通胀失控、股市下跌而引发的社会动荡已令中国政 府有所警惕,改善国民的通胀感受成为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政策对经济的风险评级显著提高,“保增长”的权重比去年12月有所增强——但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 是,这里的“保增长”,指向的是居民收入,而非经济增速。 对新兴产业政策的市场炒作,其力度和持续性相对去年同期要降低;今年“两会”最大的热点在于民生,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应解读为传统的基建项目,而应指向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财政补贴等类别

    估值上:加息的累积效应可能进入滞后显现期,PPI持续上行但CPI被“人为压制”,企业无法转嫁通胀成本,将压缩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和估 值中枢。货币信贷的持续紧缩,对中小企业的打击尤为严重。虽然银监会不断发文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甚至放宽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但 我们仍然认为, 当前市场所期待的,中国经济的新周期不可能迅速得到确认,市场情绪甚至可能因为经济数据的反复和政策的高压,向“经济基本面预期风险释放”发生质变

    资金面:资金流出新兴市场的势头可能会加剧,短期之内指望楼市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仅为奢望,加息周期令A股资金净流出的局面长期存在。三月份再次上调准备金率是大概率事件,这将进一步压制A股的流动性上轨预期。

    最后,股市制度建设将是行情的最大变数。 一旦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上升为国策,决策层有太多扶持行情发展、引导资金流入的理由和办法 ——比如可以通过发挥资本市场吸收社会富裕流动性的功能,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压力,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调节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缓解信贷压力和金融风险,并通过一级市场更好的为经济结构调整,支持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但目前仍只是“镜花水月”阶段。


    T O P ↑
3月投资展望:美利坚的阳谋与世界的抵抗

    在中国,政策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为人民谋求更大的福祉,于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经济建设是中心。

    在美国,政策的出发点从来都是为资本谋求更大的利润,于是在美国建国的两百多年中,一切政治、外交、军事行动背后,都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去年十月之前,美联储一直抱怨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过低,不能有效刺激美国经济的投资性复苏,其一次量宽注入的资产仍在银行间流转而没有流入实体经济的投资部门。于是其应对的 方法,就是二次量宽,乃至三次量宽,用货币的超发制造人为的通胀。

    其后果非但是大宗商品等价格连创新高,世界粮食价格也几乎翻番。这对于多数欠发达国家的民众来说,则是灾难性的。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居民,几乎将其全部收入用于食品支出。分析家们相信, 中东政局的动荡,就是世界“粮荒”的直接结果,美国QE2的间接结果 。因此不得不说,事实上扮演了“世界央行”角色的美联储,打开了全球通胀、乃至政局动荡的闸门。 只要美联储不收手,危机还会向更多不发达国家扩散

    美国的“阳谋”还不止制造通胀这么简单。

    博览研究员提请您注意的是,为何在美国的二次量宽和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出台之后,美元不跌反涨?

    有学者指出,从2009年开始,全球范围内减持美国国债已经成为一个大的趋势。以中、日、英为代表的美国国债持有大户纷纷减持,以躲避美国 蓄意贬值美元刀刀见血的资产损失。一方面是奥巴马的医保、复苏等政策花钱无算,搞得美国国内赤字水平如火山爆发般增长,不借贷根本无以为继;另一方面是美 国通过美元肆意贬值转嫁危机,弄得美元资产持有国一夕三惊、无法向本国纳税人交代。这种情况换作其他国家早该弄出主权债务“断供”的惨剧了。但是美国为何 还能保持其主权债务信誉,继续借到自己需要的资金?这其中的奥秘几乎全在政治操作上了。

    就以目前的国债价格上涨趋势为例, 国际局势的动荡几乎是美国国债价格攀升最大的保障 。发 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动荡,迅速推高了全世界对石油能源价格攀升和国际航道安全的担忧,大量资金出于规避政治风险的本能选择流入短期国债市场。这样的例子在 2010年已经发生了无数次,从天安舰事件到日本民主党陷入困境,从吉尔吉斯骚乱到俄罗斯大火,后危机时代弥漫全球的不安全感和政治波动,使美国重新焕发 了“资产避风港”的活力。

     保持美元资产的强势地位,超发货币制造通胀,减轻美国主权债务实际压力的同时,刺激美国经济投资性的可持续复苏。这才是美国的阳谋所在

    世界该如何抵抗?

    我确实不知道。我只知道,博览研究员分析此项可对A股投资者有益的是:

    1、 全球资产价格上升的趋势不会因为中国的货币紧缩而改变,其主动权在美联储,直到其改变零利率的货币政策为止。我们维持对大宗商品、农产品等中期上涨趋势的判断

    2、 美国国债价格在未来几个月很可能出现明显的走高趋势 。如果将美国国债收益率作为A股的反向指标,我们需要警惕当前热钱流出新兴市场的势头可能会演变为更大规模的溃逃。

    3、中国应对货币战争的政策组合拳远未结束。鉴于大资金、中长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转身”较难,在中期风险日益凸显的当下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配置,需要火中取栗的勇气。


    T O P ↑
3月投资展望:经济新周期与资产价格拐点

    我的同事、博览主任研究员程凯先生已经注意到,当前股市短期趋势存在一个对货币政策紧缩影响效力的“脱敏”现象:他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紧缩对股市短期趋势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这与2006年末-2007年全年,A股在货币政策的加息周期中持续上涨可做类比。我认为, 能够将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周期统一的关键,在于经济基本面

    如果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是处于上升周期,那么市场对加息周期的理解,将是进一步确认A股基本面下轨的上升势头,而非体现于流动性上轨的打压(博览研究员一直认为,一旦流动性上轨和基本面下轨发生方向性的冲突,则下轨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并引领股指的运行方向)。

    如果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是处于下行周期,那么市场对加息周期的理解,不但体现于对流动性上轨的压制、资金流出的预期,还极有可能担心货币紧缩打压经济健康运行的动能。这与去年二季度市场担心楼市打压过度将造成经济二次探底类似,我注意到, 现在市场担心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引发滞胀的声音已不在少数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新周期?

     我对此持否定态度 。中国度过金融危机的代价是,强行通过“4万亿”工程等非常规手段,拉长了原有的经济周期,并导致原已需要调整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当前的通胀局势,固然有美国二次量宽等因素,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爆发亦是主要原因。 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特别是刘易斯拐点、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在不久之后出现,这将导致实体经济的用工成本抬升,通胀压力持续存在

    据 联合国测算,中国劳动力将于2017年进入负增长(人口于2032年进入负增长)。由于内需的迅速扩大,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全面铺开,笔 者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于2014年左右进入实质性短缺状况。至2017年,劳工需求达到8.37亿人,供应为8.19亿人,就业市场净短缺达到1760 万人,这个数目相当于美国现有劳工总数的11%,日本的25%,德国的41%。

     就业市场的逆转,对于中国经济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从宏观上看, 它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开始褪色;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已差不多走到尽头;中国长达7-8年的通缩时期,已彻底结束 。从国际角度上看,制造业模式,可能面临一次全面的调整;过去十年的全球低通胀,也会遭遇冲击。进而,利率水平逐步与通胀水平匹配,进一步压低全部资产价格(房价、物价),这也将导致资产价格拐点的出现——

    当前名义利率过低、实际利率为负值,是造成除股票外资产价格(楼市、商品)及通胀压力较高的主要原因。犹如证券的PE估值一样,如果当前的 名义利率作为普通投资者可参照的平均投资收益率,那么按一年的定存利率3%来计,投资需要3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成本。而扣除通胀因素之后,实际PE为 无穷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炒房资金可以无视50年的租金回报率,还敢高价接盘屯楼的根本原因。

    问题是, 现在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 。理论上只要利率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那么资金的风险偏好就会显著降低,房价、通胀均可控制到合理甚至决策层想要的范围之内。虽然利率不可能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但方向已经很明显—— 只要实际利率由负转正,那么资产价格的拐点也将随之出现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股市与货币政策“脱敏”现象与四年前的情况类比的结果是,06-07年的股市上涨,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周期相吻合,而且 这也是中国普罗大众储蓄投资集中释放威力的结果(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已经有海外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超高的储蓄可能已经在2007年达到了顶点,将开始回 落。这将导致全球性的实际收益率上升,这意味着全球资产价格的下降)。同时,彼时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股市的流通市值,货币政策的影响力等,与今日均不可同 日而语。因此, 指望资本市场重复06/07年走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我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周期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确认,与此同时,资产价格向下的拐点却已经到来

    应该说,以上分析是博览通道理论的另一个表述——实际利率转正回收流动性对应的是股指的流动性上轨,经济新周期的确认对应的是股指的基本面 下轨支撑。对两者的综合评判,博览首席研究员刘天智先生的观点是,市场将在一季度末期对货币紧缩和楼市调控之于实体经济的伤害得出评判。一旦对“控通胀” 和“续复苏”的预期遭遇信任危机,那么“流动性预期风险释放”将向“经济基本面预期风险释放”的方向产生质变。


    T O P ↑
【部委动态】 央行:20万亿外汇占款系通胀源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应该用多种手段渐进式治理通胀。

    易纲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但减顺差不是压出口,重点是增加进口。“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 的源头。”他分析说,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 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易纲认为,“十二五”期间,原有的工作思路需要改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少,便采用“奖出限入”政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鼓励 创汇,但创汇已经使国际收支极不平衡。他指出,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主要矛盾已由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他还指出,外 汇储备投资实物能力很有限,“铁矿石和石油越卖越贵,黄金市场容量小,兼并收购敏感,租用土地难度大。”

    易纲认为,1994-2002年,中国热钱在流出,流出最严重的一年是在1998年。热钱的净流入是发生在2003年-2010年。他指出,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为355亿美元,其实热钱流入并不高,不用过分紧张。

    易纲分析,当前于中国不利的“怪圈”是:美国开动机器印制钞票,用于购买中国商品;大量美元流入我国,人民银行购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 备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越来越大;零利率意味着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很低。易纲表示,战略上要想办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变被动为主 动。

    他称,应对当前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治理通胀应采取宏观经济手段、法律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要采用“一服中药”的方式渐进进行,而坚决避免采取极端的手段应对当前面临的通胀。

    易纲认为,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关键,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争在2011 年做到:内需扩大一点,对外需求依赖减少一点;工资和社保提高一点;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一点;资本项目对外直接投资放宽一点,更方便一点;汇率弹性增加 一点;物价涨一点;顺差缩小一点;增长速度放慢一点,质量提高一点。


    T O P ↑
财政部: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向民生

    在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6部门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作了当前财政发展改革有关问题的报告。谢旭人指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

    --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任务的收官之年。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建设,推进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改造,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由全国23%的县扩大到40%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在谈到预算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时谢旭人说,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和努力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各方面的收支都纳入到这个预算体系里面,通过预算来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总量、结构和管 理活动。经过努力,2010年已向全国人大全面报告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启动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力争2013年正式 编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T O P ↑
【财经纵横】 中投大规模投资海外地产

    据外媒报道,2010年中国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日本主要绩优企业的规模增长逾倍。该报表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在这些企业的投资总额超过1.6万亿日圆(约合194亿美元);其并补充道,多数股权是通过澳洲注册的投资工具所购得。

    迄今为止,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日本最引人注目的房地产投资只不过是这家主权财富基金稳步构建其房地产投资组合的最新举动。据知情人士透露,去年,中投公司携手黑石集团同意从摩根士丹利手中买下价值约10亿美元的日本房地产贷款组合。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投公司已经显示出对不良房地产资产越来越大的兴趣,尤其是美国的房地产。去年,中投公司和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商谈,欲以 约5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后者在几家以美国为重点的房地产基金中的股权。此前中投公司承诺在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和Cornerstone Real Estate Advisers管理的几支基金中各投入10亿美元。

    对于中投公司来说,投资房地产基金而不是其它有形资产是介入市场并避免某些政治上的激烈反应的一种办法。通常,外国投资美国主要资产会引发政治上的激烈反应。考虑到中日之间的政治敏感性,此举是中投公司在日本所能采取的一种审慎策略。

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在美国商业房地产市场中,中国只是排在第12位的投资者。但前述统计数据没有包括通过基金进行的投资。
    T O P ↑
新兴市场基金仍在持续流出

    花旗银行最新的报告称,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上周录得净流出19亿美元,较此前的54亿美元净流出放缓;非ETF的环球新兴市场基金的资金流出所占份额已增加至50%。

    报告称,除日本外亚洲地区和拉美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放缓,欧洲、中东、非洲基金则第二周录得流入。

    在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资金流出的放缓是全面的。韩国和台湾在上周资金温和流出后,重新吸纳新资金;印度则自1月中旬以来首现资金流入。

    报告并称,尽管1月有更多资金转入韩国和台湾,他们在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股票基金中仍是主要的减持对象。从行业配置来看,主要的变化是从房地产转向银行。

    除日本外亚洲区、环球新兴市场和环球基金的现金比重基本未变,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T O P ↑
ETF已成机构套利工具

    今年以来,ETF基金被赎回近22亿份,成为机构资金的套利工具。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ETF基金的总份额为409.32亿份,而经过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截至2月14日,其遭遇了21.85亿份的份额缩水,占去年年末总份额的5.34%。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尽管进入2011年后,和偏股型基金相比,被动管理的ETF基金整体业绩更为出色些,但ETF仍是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实 施套利行为的首选工具之一,大份额的申购或赎回,都是ETF基金必须应对的。大量赎回单子,纯粹是套利资金,跟ETF产品的业绩都没有很直接关系。现在在 市场上套利机会不多的时候,资金就会撤走一部分。

大宗商品ETF最为活跃

    根据上交所披露的ETF申购赎回统计数据,截至2月14日,14只在上交所运行的ETF基金中共有11只产品在一周时间内被净赎回,而仅有3只ETF被净申购。其中,大宗商品ETF较为瞩目。

    业内人士指出,大宗商品ETF交易活跃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产品稀缺性,目前是国内市场唯一追踪大宗商品板块的场内交易产品;第二, 通胀预期升温,推动了大宗商品行情;第三,与其它交易较为平淡的ETF产品相比,大宗商品波动性较大,更适合做T+0套利,这是它在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的重 要原因之一。


    T O P ↑
【焦点透视】 油价成为全球资本市场风向标

——发达市场短期调整风险凸显

    如果上帝(God)由黄金(Gold)、石油(Oil)与美元(Dollar)组成,当利比亚动荡局势持续恶化时,只有美元被“冷落”了。

    上周四(2月24日)油价和黄金价格都创出了近期新高,油价的上涨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全球的通胀压力,而从新兴市场撤离的避险资金追捧黄金实质上是利比亚动乱与全球高通胀格局之下投资人规避风险的无奈之举,事实上, 这只是针对时局的短期避险投资 。有迹象表明,曾经的黄金做多势力——对冲基金正从追涨黄金者转变为高位获利者!

    油价是否会引起全球经济“二次衰退”,现在判断也许为时尚早,关键要看油价走高的趋势还将持续多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大多数华尔街投行相信,如果纽约油价持续攀升至120美元,全球经济将明显受到影响,且不排除二次探底的可能)。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 无论最终结果是否会像“二次衰退”那样严重,高油价对于全球复苏的抑制作用不容置疑 。由于复苏步伐存在明显差异,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受到高油价的创伤渠道各有不同,但伤害都是加剧国内当前经济周期的主要矛盾,增加宏观政策应对难度。

    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上周四“全军覆没”(美股当日创今年最大跌幅)正是投资者对油价“亮红灯”伤害经济复苏的担忧和恐慌预期的集中宣泄。在我看来, 就短期影响而言 ,油价正取代美元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值得观察!

油价“亮红灯”,加剧全球经济体主要矛盾

    上周四(2月24日),纽约原油4月合约创下103.41美元/桶的近期新高,这也是2008年10月2日以来,原油首次重返百元之上。以 上周五的86.20美元的收盘价计算,油价在短短一周内最大涨幅高达19.97%,为多年来罕见。博览研究员认为,伴随油价节节走高,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 威胁也越来越现实。 目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增长疲乏和通胀高企,而持续走高的油价同时加剧这两种矛盾

    ●就发达经济体而言,虽然欧美等国去除食品、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胀率仍维持在相对低位,并且受失业率高企、国内产能过剩等影响,能源价格高企 传导至工资乃至更广泛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的速度可能相对缓慢,由此带来的通胀威胁短期内尚不足担忧。但能源价格高企的直接影响就是压缩消费者的购买力,并且 降低企业的投资意愿,进而导致需求和生产双双受到抑制,加大经济增长压力。一旦油价上涨到足以推高其国内核心通胀的程度时,则货币政策当局将不得不在经济 增长仍然乏力的情况下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复苏势必进一步受到抑制,甚至可能出现滞胀格局。

    ●就新兴经济体而言,由于经济增速维持高位,其能源与原材料需求都处于增长态势, 高油价以及原材料甚至粮食价格将以输入型通胀的形式进一步推高这些国家的物价水平,特别是会推高通胀预期,从而迫使决策者采取比原计划更为激进的紧缩政策 。任何紧缩都会带来增长速度的减缓,而作为全球复苏的火车头,新兴经济体的降温无疑会显著拉低整列火车的前进速度。

黄金:对冲基金高位套现

    上周四(2月24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黄金4月合约价格盘中最高价为1417.8美元/盎司,已逼近1432.6美元/盎司的历史最高价。然而,过去一个月黄金涨幅近7.3%的背后,曾经的黄金做多势力—— 对冲基金,正从追涨黄金者悄然转变为黄金高位获利者,而由“新避险资金”创造的黄金大涨能维持多久,同样面临着对冲基金等资本大佬的“狙击”

    博览研究员认为, 尽管利比亚动乱与全球高通胀格局让黄金的投资价值更加明显,但这并不算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配置,只是针对时局的短期避险投资。黄金中期(3个月)趋势还存在很大变数,而做多势力的过度透支以及对冲基金们的高位套现使得黄金短线调整的风险凸显

    ●疲软美元和投资者对中东局势的担忧已经主导了全球黄金价格走向。 从新兴市场撤离的避险资金追捧黄金将其作为避风港,也是无奈之举 。然而,这批新资金的涌入,能让COMEX黄金价格走得多高,仍是未知数,至少对冲基金们已经开始考虑获利回吐。

    ●部分对冲基金还在竭尽所能地腾挪资金豪赌黄金上涨。不过,资金择机从黄金投资高位套现已经愈演愈烈,即使选择留守的对冲基金们,也发现仓位接近饱和,惟一能做的只有择机获利回吐。

    而黄金ETF已成为高位套现的新路径。2月23日,在COMEX黄金4月合约价格达到1414美元/盎司时,全球最大的黄金上市交易基金 (ETF)——SPDR Gold Trust黄金持仓量却维持在近9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准:1218.243吨。这表明黄金的投资需求已有所减弱, 一旦时局平息,黄金过去一个月的涨幅很可能被获利了结盘吞噬

发达市场:短期调整风险凸显

    尽管今年以来,从股指的表现看,美股等发达市场异常抢眼,截至上周五(2月25日),标准普尔500指数已较2009年3月份的盘中低点上涨一倍, 所用时间为1936年以来最短 。而覆盖主要发达市场的MSCI世界指数已升至30个月高点,今年以来已累计涨5%,超过去年全年涨幅的一半;相比之下,新兴市场股票指数今年以来则是下跌近3%,去年全年的涨幅达到16%。

    不过,持续火热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担忧,当前投资人对股市特别是发达市场的风险偏好有些过头嫌疑,一旦有诸如欧债危机等方面的风吹草动,这 些股市接下来可能出现较大的回调。而公司的官方盈利预期未能达到外界期望等因素导致美国股市下跌,上周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2.1%,为15周以来最大的周 跌幅,美国股票期权基准指数(主要用于衡量投资者使用期权来对冲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风险的成本)创下了自2010年5月6日以来最高纪录,而当时,美 国股市的突然崩盘导致总市值在短短20分钟时间内蒸发了8620亿美元。

     越来越多的迹象开始显示,对发达市场的风险偏好趋于见顶 。来自美林的调查显示,2月有近七成的受访基金经理超配了发达股票市场,为近十年来之最,仅有5%的受访者超配新兴股票市场。 机构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和仓位已达到金融危机前的高点,发出强烈的卖出信号 。调查显示,2月份基金经理的平均现金持有比例降至仅为3.5%,而在以往,当现金比例低至如此水平时,接下来的几周十有八九会出现连续的股票抛售。


    T O P ↑
新兴市场基金仍在持续流出

    花旗银行最新的报告称,新兴市场股票基金上周录得净流出19亿美元,较此前的54亿美元净流出放缓;非ETF的环球新兴市场基金的资金流出所占份额已增加至50%。

    报告称,除日本外亚洲地区和拉美股票基金的资金流出放缓,欧洲、中东、非洲基金则第二周录得流入。

    在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资金流出的放缓是全面的。韩国和台湾在上周资金温和流出后,重新吸纳新资金;印度则自1月中旬以来首现资金流入。

    报告并称,尽管1月有更多资金转入韩国和台湾,他们在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股票基金中仍是主要的减持对象。从行业配置来看,主要的变化是从房地产转向银行。

    除日本外亚洲区、环球新兴市场和环球基金的现金比重基本未变,仍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T O P ↑
油价飙升恐令世界经济再衰退

    油价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准。最近油价飙升力证了泡沫已经相当严重。 随着中东动荡局势升温导致油市开始预期供应严重受阻,布兰特原油价格在过去12个小时内升破每桶117美元,说明全球经济需要减速或者直接步入衰退,以使消费再次与供应萎缩的预期相一致。

    若这种情况再持续几周,当前油价就会推动英国等疲弱经济体重陷衰退,并导致美国和中国等进口原油的新兴国家经济大幅放缓。

    没人真正相信现在需要由衰退诱发的需求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拥有日产逾400万桶的闲置产能,即便利比亚的生产完全停止,其闲置产能也超过日产250万桶。原油和油品商业库存都很富足,完全足以补充产量的暂时缺失。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储备的商业原油和油品库存达到27亿桶。除此之外,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OECD国家还持有15亿桶政府控制的战略储备,这部分储备可能在紧急情况下释出。

    商业和战略储备量累计可供消费91天,可以弥补利比亚出口缺失8.9年,也可以弥补OPEC所有成员国出口缺失近五个月。

    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以使其免除现货短缺或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影响。尽管非OECD国家战略储备规模没有公布,但全球总库存很高,全球供应不存在实质威胁。

    高盛称,从狭义上讲,可以说市场不能承受供应再度受阻…因为利比亚的问题可能消化掉OPEC一半的闲置产能。

    根据任何价格水平都很可以很容易地作出末日推断。知名分析师最近忙着拿出150美元甚至220美元的极端预估。但为这样的情景指定概率却要 难得多。市场价格走势似乎认定这样的末日情景确定无疑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投资者风险固定在尾部风险上,而忽视了可能性分布的中间部分。 期货市场的价格体现的是未来数月内确定会出现大量供应中断,且开始迫使需求出现衰退式的下降。这属于反应过度,没有基本面支撑。在过去24或48小时内没 有发生可以解释布兰特原油飙升10美元(隔夜涨逾5美元)原因的情况。

    价格加速攀升,已具备泡沫晚期阶段的所有特征。价格高涨以及交易员与其它市场人士之间的网络效应,促使每个人都去做多,造成实际上看空卖方的消失。这就是经济学家定义的泡沫,物理学家称之为“自组织临界”。

    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价格升势必须保持加速,才能让所有交易商都抱有回报增长预期,以抵消回挫风险的增长。没人能预言在哪个时间点或价格水平上,泡沫或临界会被打破。崩溃点是有固有概率或随机的,正是这使得泡沫开始出现。

    但价格在最近几天出现的异常波动,以及过去三四个月呈现的几何式上涨,都属于市场进入泡沫晚期阶段的特征。这两者也令人回想起2008年4月至7月油市价格高涨,但8月开始下跌的剧烈波动情景。

    价格暴涨从实质上是不稳定的,还因为这将很快开始导致主要经济体陷入二次衰退,令需求大幅下降,闲置产能会更多。

    再度衰退的影响会远比2008年更糟糕。OPEC成员国已拥有大量闲置产能。除非利比亚产量长期缺失,沙特阿拉伯将不得不进一步削减产量,从而平衡市场,避免价格暴跌。

    货币和财政当局应对二次衰退的馀地都不及2008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都接近零水准,且各国政府都面临削减赤字和债务水平的压力。

    北美和西欧普遍的失业情况以及家庭财务持续承压,都使得消费者在承受能源价格飙升方面措手不及。基于上述所有原因,目前价格水平和轨迹都是不可持续的。


    T O P ↑
地缘政治风暴刮乱A股节奏

    对全球经济而言,“石油危机”是个敏感词。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1979年-1980年,1990年),都是源自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也都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这次又会如何呢?

    就此时此刻而言,利比亚的骚乱似乎很难引发新的“石油危机”。尽管利比亚是欧佩克第九大石油生产国,但据国际能源署资料,其原油供应只占全 球原油消费的2% 左右,而且利比亚国内部分油厂宣布将保持石油生产,也就是说利比亚骚乱对全球石油消费的影响还不到2%。更何况,油价一旦因预期而大幅上涨,其他产油国势 必会增加产量。这时候不捞钱,更待何时?

    因此,如果第四次“石油危机”出现,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假设是,动乱会蔓延至沙特、伊朗和伊拉克等更大的产油国。现在沙特和伊朗等国家都开始 未雨绸缪出台政策安抚国内民众。沙特国王立刻回国推出了约合360亿美元经济改革措施,而伊朗总统内贾德在23日则决定拍卖自己的一辆私车为一个专门资助 年轻人住房项目的慈善基金筹集善款。相信内贾德不会只靠拍卖自己的老爷车来解决问题。

    当然,油价的强势上涨还是可能拖累全球的经济复苏,只不过似乎还不至于导致新一轮的衰退。

    市场也不会闲着看油价上涨,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机会都可能被挖掘。对油价上涨最敏感的自然是海运行业。瑞银证券提示,地缘政治、石油价格对油 运景气度有重大影响,且波动剧烈。另外,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化工等行业都会受到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在利比亚的建筑承包商也是受灾品种,中国铁建和 中国建筑近日来跌幅较大。虽然在利比亚的业务占两者总业务比重很小,但还是抵不过市场情绪的冲击。这些品种受利空影响不一,但无奈乱跌一片。

    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避险情绪会增加黄金的吸引力,金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黄金股是值得关注的品种。油价上涨会带来哪些机会?这似乎有些 老生常谈。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是避免不了会被人关注一番的。风电、太阳能和核电都是可选品种,燃料乙醇、甲醇、煤炭、煤化工和天然气也会因为油价上涨而出现 比价效应。虽然中石油和中石化受益于油价上涨,但中石化因化工产业更多而对油价的敏感度不如中石油。有机构还把概念挖掘到了石油开采服务和开采设备等行 业,甚至是煤炭机械也被提了出来。各种各样的看多机会如雨后春笋,但也是乱成一片。

    话说回来,市场从来不缺投资机会,但交易风险同样不缺。不确定性的存在会让股价剧烈震荡,而且同样题材的个股股价也会表现不一,这完全要看资金如何炒作。比如周四的煤化工品种,个股表现大相径庭,更是乱中生乱。

    在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且油价前景还不确定的情况下挖掘投资题材,有点刀口舔血火中取栗的味道。


    T O P ↑
“两会”可在A股形成三大热点

    虽然“两会”因素难成市场主要推动因素,但从中长期看,“两会”所关注的焦点却有望成为未来市场运行的主线。随着未来相关积极政策与扶 持措施的逐步到位并落实,相关行业的盈利确定性会得到强化,市场有望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实质受益公司的股价表现将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本 届“两会”可能集中的三大主题是:

    一、民生保障主题。从各地的“两会”来看,发展现代农业、弱化GDP增速、提高居民收入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具体指标充分反映了国家财政正在向 民生倾斜。这意味着国内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大农业、家电、汽车以及零售等消费行业有望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

    二、新兴产业投资主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适逢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换届之年,各地的投资冲动其实非常强烈。不过,预计传统产业 投资受调控影响,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市场关注的亮点。未来政府可能继续制定相关政策,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兴产业面临结构性的 投资机会。

    三、体制改革主题。结合今年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改革发展形势,在即将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下,政府有望逐步推进金融体制、医药卫生 体制、文化体制、外汇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及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拓宽民间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 度来看,证券、软件、有线传媒、医药、造纸等行业以及重组概念股将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


    T O P ↑
【决策参考】 央企整体上市将是二级市场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的A股市场还把央企整体上市当成利好消息,屡屡炒作整体上市概念股,这显然是误读了其中的深刻含义。从政府层面上看,在已经尝到央 企、国企上市的甜头之后,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将国有资产全部证券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国有资产证券化以后,市场估值大大提高,将来资产变现不仅方便, 而且获利倍增。现在上海正在力推的举措就是不再保留控股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将这些集团公司通通整体上市,由市国资委直接持有国有股,国有资产实现全部证 券化。

    从证券市场的角度看,所有国有资产全部上市却是股市不能承受之重。虽然这些国有股暂时并不会变现流通,不会直接增加二级市场的压力。但从长 期看,相当一部分国有股还是要变现的,否则国有资产的证券化就没有意文了。当然变现的途径也可能是多元化的,不会直接冲击二级市场,但最终还是要由二级市 场来消化,因此,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长期利空的消息。

    央企的体量很大,利润总量庞大,但在股市中却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不仅投资回报赶不上小盘股,而且再融资吸纳的资金量非常惊人。去年仅 工、中、建三大行的再融资金额就超过2000亿元。中国石油号称亚洲最赚钱的企业,很多投资者过去一直呼唤其回归A股市场,可是其回归3年多来,不仅在二 级市场几乎套牢了所有投资者,而且分红回报乏善可陈。显而易见,央企、国企上市从来都不是股市的福音,如果将来全部都要上市,或许老百姓的养命钱是有了保 障,但这将是投资者的梦魇,因为其所得正是投资者之所失。


    T O P ↑
“两会”可在A股形成三大热点

    虽然“两会”因素难成市场主要推动因素,但从中长期看,“两会”所关注的焦点却有望成为未来市场运行的主线。随着未来相关积极政策与扶 持措施的逐步到位并落实,相关行业的盈利确定性会得到强化,市场有望对此做出积极反应,实质受益公司的股价表现将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本 届“两会”可能集中的三大主题是:

    一、民生保障主题。从各地的“两会”来看,发展现代农业、弱化GDP增速、提高居民收入以及保障房建设等具体指标充分反映了国家财政正在向 民生倾斜。这意味着国内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大农业、家电、汽车以及零售等消费行业有望受到持续的积极影响。

    二、新兴产业投资主题。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适逢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换届之年,各地的投资冲动其实非常强烈。不过,预计传统产业 投资受调控影响,新兴产业投资将成为市场关注的亮点。未来政府可能继续制定相关政策,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新兴产业面临结构性的 投资机会。

    三、体制改革主题。结合今年复杂的经济环境与改革发展形势,在即将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下,政府有望逐步推进金融体制、医药卫生 体制、文化体制、外汇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尤其是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及大力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拓宽民间投资与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深远的影响。从这个角 度来看,证券、软件、有线传媒、医药、造纸等行业以及重组概念股将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


    T O P ↑
地缘政治风暴刮乱A股节奏

    对全球经济而言,“石油危机”是个敏感词。在历史上所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1979年-1980年,1990年),都是源自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也都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这次又会如何呢?

    就此时此刻而言,利比亚的骚乱似乎很难引发新的“石油危机”。尽管利比亚是欧佩克第九大石油生产国,但据国际能源署资料,其原油供应只占全 球原油消费的2% 左右,而且利比亚国内部分油厂宣布将保持石油生产,也就是说利比亚骚乱对全球石油消费的影响还不到2%。更何况,油价一旦因预期而大幅上涨,其他产油国势 必会增加产量。这时候不捞钱,更待何时?

    因此,如果第四次“石油危机”出现,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假设是,动乱会蔓延至沙特、伊朗和伊拉克等更大的产油国。现在沙特和伊朗等国家都开始 未雨绸缪出台政策安抚国内民众。沙特国王立刻回国推出了约合360亿美元经济改革措施,而伊朗总统内贾德在23日则决定拍卖自己的一辆私车为一个专门资助 年轻人住房项目的慈善基金筹集善款。相信内贾德不会只靠拍卖自己的老爷车来解决问题。

    当然,油价的强势上涨还是可能拖累全球的经济复苏,只不过似乎还不至于导致新一轮的衰退。

    市场也不会闲着看油价上涨,随之而来的风险和机会都可能被挖掘。对油价上涨最敏感的自然是海运行业。瑞银证券提示,地缘政治、石油价格对油 运景气度有重大影响,且波动剧烈。另外,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化工等行业都会受到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在利比亚的建筑承包商也是受灾品种,中国铁建和 中国建筑近日来跌幅较大。虽然在利比亚的业务占两者总业务比重很小,但还是抵不过市场情绪的冲击。这些品种受利空影响不一,但无奈乱跌一片。

    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避险情绪会增加黄金的吸引力,金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黄金股是值得关注的品种。油价上涨会带来哪些机会?这似乎有些 老生常谈。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是避免不了会被人关注一番的。风电、太阳能和核电都是可选品种,燃料乙醇、甲醇、煤炭、煤化工和天然气也会因为油价上涨而出现 比价效应。虽然中石油和中石化受益于油价上涨,但中石化因化工产业更多而对油价的敏感度不如中石油。有机构还把概念挖掘到了石油开采服务和开采设备等行 业,甚至是煤炭机械也被提了出来。各种各样的看多机会如雨后春笋,但也是乱成一片。

    话说回来,市场从来不缺投资机会,但交易风险同样不缺。不确定性的存在会让股价剧烈震荡,而且同样题材的个股股价也会表现不一,这完全要看资金如何炒作。比如周四的煤化工品种,个股表现大相径庭,更是乱中生乱。

    在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且油价前景还不确定的情况下挖掘投资题材,有点刀口舔血火中取栗的味道。


    T O P ↑
油价飙升恐令世界经济再衰退

    油价已经达到不可持续的水准。最近油价飙升力证了泡沫已经相当严重。 随着中东动荡局势升温导致油市开始预期供应严重受阻,布兰特原油价格在过去12个小时内升破每桶117美元,说明全球经济需要减速或者直接步入衰退,以使消费再次与供应萎缩的预期相一致。

    若这种情况再持续几周,当前油价就会推动英国等疲弱经济体重陷衰退,并导致美国和中国等进口原油的新兴国家经济大幅放缓。

    没人真正相信现在需要由衰退诱发的需求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拥有日产逾400万桶的闲置产能,即便利比亚的生产完全停止,其闲置产能也超过日产250万桶。原油和油品商业库存都很富足,完全足以补充产量的暂时缺失。

    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储备的商业原油和油品库存达到27亿桶。除此之外,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OECD国家还持有15亿桶政府控制的战略储备,这部分储备可能在紧急情况下释出。

    商业和战略储备量累计可供消费91天,可以弥补利比亚出口缺失8.9年,也可以弥补OPEC所有成员国出口缺失近五个月。

    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直在建立自己的储备库,以使其免除现货短缺或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影响。尽管非OECD国家战略储备规模没有公布,但全球总库存很高,全球供应不存在实质威胁。

    高盛称,从狭义上讲,可以说市场不能承受供应再度受阻…因为利比亚的问题可能消化掉OPEC一半的闲置产能。

    根据任何价格水平都很可以很容易地作出末日推断。知名分析师最近忙着拿出150美元甚至220美元的极端预估。但为这样的情景指定概率却要 难得多。市场价格走势似乎认定这样的末日情景确定无疑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投资者风险固定在尾部风险上,而忽视了可能性分布的中间部分。 期货市场的价格体现的是未来数月内确定会出现大量供应中断,且开始迫使需求出现衰退式的下降。这属于反应过度,没有基本面支撑。在过去24或48小时内没 有发生可以解释布兰特原油飙升10美元(隔夜涨逾5美元)原因的情况。

    价格加速攀升,已具备泡沫晚期阶段的所有特征。价格高涨以及交易员与其它市场人士之间的网络效应,促使每个人都去做多,造成实际上看空卖方的消失。这就是经济学家定义的泡沫,物理学家称之为“自组织临界”。

    这种现象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价格升势必须保持加速,才能让所有交易商都抱有回报增长预期,以抵消回挫风险的增长。没人能预言在哪个时间点或价格水平上,泡沫或临界会被打破。崩溃点是有固有概率或随机的,正是这使得泡沫开始出现。

    但价格在最近几天出现的异常波动,以及过去三四个月呈现的几何式上涨,都属于市场进入泡沫晚期阶段的特征。这两者也令人回想起2008年4月至7月油市价格高涨,但8月开始下跌的剧烈波动情景。

    价格暴涨从实质上是不稳定的,还因为这将很快开始导致主要经济体陷入二次衰退,令需求大幅下降,闲置产能会更多。

    再度衰退的影响会远比2008年更糟糕。OPEC成员国已拥有大量闲置产能。除非利比亚产量长期缺失,沙特阿拉伯将不得不进一步削减产量,从而平衡市场,避免价格暴跌。

    货币和财政当局应对二次衰退的馀地都不及2008年。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利率都接近零水准,且各国政府都面临削减赤字和债务水平的压力。

    北美和西欧普遍的失业情况以及家庭财务持续承压,都使得消费者在承受能源价格飙升方面措手不及。基于上述所有原因,目前价格水平和轨迹都是不可持续的。


    T O P ↑
【热点聚焦】 每周例会主要观点通报(2.27)

    我们认为:

    1.政治稳定高于一切,高于经济结构中的所有矛盾。经济政策的调整方向、方针,必须围绕政治稳定展开。

    2.经济政策“保稳定”的方针,温总理拟通过财政政策缓解低收入群体的通胀压力,增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但难以从根本上缩小购买力与通 胀的差距。我们认为,社会稳定仍需要政府高度谨慎对待通胀趋势,通过抑制通胀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两手并举,才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之道!

    3.货币紧缩政策的紧缩方向不变,但对紧缩政策的力度和节奏趋势,我们暂时维持观望。通胀仍是宏观经济中的“头等大事”,是政治经济中的“一件大事”。

例会背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联合专访进行在线交流。他指出,“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经济发展速度是7%。并表示,以为一月份物价会超过5%,因为翘尾因素大约占2%。但结果竟然超出预料;

    ●18家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外加天相投顾,共19家机构走在一起,论剑2011年宏观走势以及A股表现。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 出,CPI于3季度见顶。多数人士认为,市场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估值合理,就目前已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还不至于出现恶性通胀。风险方面,主要担心国际因 素,美国经济走好,美元回归强势,那么就有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的风险;

    ●三月份开始,对冲基金大幕将拉开。据国泰君安杭州营业部透露,杭州的投资者对于对冲基金这个新事物兴趣极浓,目前已经数千万资金欲认购对冲产品;

    ●二月最后一周,敏锐资金嗅到“新三板”出炉的强烈信号,A股开发区板块连续飙涨。一位接近证监会的权威人士透露,以中关村股份代办系统为 基础的新三板扩容方案已经成型,目前已经具备扩大试点范围的基本条件,初步计划将在今年“两会”之后公布征求意见稿,并在7月份前后会有首批挂牌公司出 炉。

对宏观经济的主要观点

     ●通胀趋势(2011年):不考虑海外因素出现异常波动,国内CPI数据在6月-8月出现年内高点

    考虑到近期海外因素波动剧烈,一旦发生趋势性变化,全年通胀形势“不言顶”。风险主要来自三个层面:一是向石油危机转化;二是向滞胀转化;三是地缘政治危机继续演化;在2011年出现以上任何一个危机,通胀形势都将恶化。

     ●货币政策(上半年):三月份再次上调准备金率是大概率事件

    执行层面上,目前没有看到货币政策“从紧”的任何放松迹象。二季度存在不确定因素,三个核心关注指标为:通胀、投资、美联储。

对证券市场的主要观点

     ●市场趋势(上半年):我们依然坚持强调中期风险

    随着上周市场进入调整,短期风险有所化解。一季度内继续观察“流动性预期风险”向“经济预期风险”转变。博览研究员预计,市场将在一季度末 期对货币紧缩和楼市调控之于实体经济的伤害得出评判。一旦对“控通胀”和“续复苏”的预期遭遇信任危机,那么“流动性预期风险释放”将向“经济基本面预期 风险释放”的方向产生质变。

     ●预期层面(一个月内):关注短期内市场可能形成的三种向好预期

    1.“托市”预期;中央政府已对海外市场因通胀失控、股市下跌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有所警惕,从利益诉求来看,在当前点位上政府直接“托市”的可能性很小。从扩大直接融资、吸收社会富余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政府希望股市好转的出发点更直接。

    2.“两会”预期;从惯例上看,市场对“两会”政策一直有较高预期,但期望越大,失望的风险也就越大。

    3.“积极”股市政策预期;“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目前还只是一个“两会”提案。除非股市政策能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彼时,或能影响到投资人的经济预期,否则,“积极的股市政策”对于A股中长期趋势来说或只是“镜花水月”!

    若上述因素成为市场短线上涨的理由,则行情短期上涨“不可靠”:“两会”一旦结束,则被视为利多出尽。

其他观点

     ●“稳”是首要要务: 博览主任研究员张雄认为,就政策调控权重而言,经济层面诉求在下降,非经济尤其社会稳定层面诉求在上升。“稳定”成为宏观调控头等大事,防止通胀负面效应失控。积极财政政策面临加速。

     ●通胀“长期性”: 博览研究员宋鹏奇认为,中长期考量通胀,中国核心通胀率向上方向不可能改变,呈现不断强化的过程。变量只是力度。

     ●“粮食危机”年内高点的判断: 博览研究员胡祥辉认为,若复制2008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高点或出现在年中。若不按照2008年粮食危机演变,高点或出现在年尾。尽管1月份国际粮价是史上最高,但全年来看,这是低点。

     ●银行间流动性只存在“相对放松”: 博览研究员游龙认为,3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相对2月份阶段性改善。不过,相对历史而言,目前仍处于中性偏紧。

     ●打捞“黑珍珠”关注三要素: 博览主任研究员徐志丹认为,“央企、升级行业、股本袖珍”是把握中国战略核心之核心,优中选优投资策略的关键要素。

     ●关注股市短期趋势对货币政策紧缩影响效力的“脱敏”: 博览主任研究员程凯认为,目前看,货币政策紧缩对股市短期趋势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末-2007年全年,这一特征同样明显。唯一不同在于,当年是中期趋势,眼前暂时是短期趋势。需要给予足够的持续关注。


    T O P ↑
【要闻报道】 央行:20万亿外汇占款系通胀源头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表示,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为2.85万亿美元,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易纲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的源头”,应该用多种手段渐进式治理通胀。

    易纲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但减顺差不是压出口,重点是增加进口。“贸易顺差过大是通胀 的源头。”他分析说,经常项目或贸易顺差过大,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央行必须购回美元,从而被迫投放基础货币。较多的货 币推高了通货膨胀,进而物价上涨。

    易纲认为,“十二五”期间,原有的工作思路需要改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汇储备少,便采用“奖出限入”政策。目前,很多地方政府仍然鼓励 创汇,但创汇已经使国际收支极不平衡。他指出,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主要矛盾已由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他还指出,外 汇储备投资实物能力很有限,“铁矿石和石油越卖越贵,黄金市场容量小,兼并收购敏感,租用土地难度大。”

    易纲认为,1994-2002年,中国热钱在流出,流出最严重的一年是在1998年。热钱的净流入是发生在2003年-2010年。他指出,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为355亿美元,其实热钱流入并不高,不用过分紧张。

    易纲分析,当前于中国不利的“怪圈”是:美国开动机器印制钞票,用于购买中国商品;大量美元流入我国,人民银行购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储 备投资美国资产,投资经营和保值增值难度越来越大;零利率意味着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很低。易纲表示,战略上要想办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怪圈”,变被动为主 动。

    他称,应对当前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政策,治理通胀应采取宏观经济手段、法律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多管齐下,要采用“一服中药”的方式渐进进行,而坚决避免采取极端的手段应对当前面临的通胀。

    易纲认为,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关键,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争在2011 年做到:内需扩大一点,对外需求依赖减少一点;工资和社保提高一点;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一点;资本项目对外直接投资放宽一点,更方便一点;汇率弹性增加 一点;物价涨一点;顺差缩小一点;增长速度放慢一点,质量提高一点。


    T O P ↑
财政部: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向民生

    在中宣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共北京市委6部门举办的热点问题形势报告会上,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作了当前财政发展改革有关问题的报告。谢旭人指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

    --落实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2011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任务的收官之年。各级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加快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建设,推进城市、工矿、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改造,支持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0万户,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由全国23%的县扩大到40%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在谈到预算制度改革的有关情况时谢旭人说,我们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和努力方向,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 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各方面的收支都纳入到这个预算体系里面,通过预算来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总量、结构和管 理活动。经过努力,2010年已向全国人大全面报告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启动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力争2013年正式 编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