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亚军老婆:首席证券内参2011-04-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6:11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4-07 以 下 目 录 【财经纵横】
资本市场“旧风景”:重圈钱轻回报 谈蓝筹很扯淡
资本市场“旧风景”:20年也涨不过GDP
资本市场“新气象”:融资融券余额超二百亿元
资本市场“新气象”:募资总额下降一成五
资本市场“新气象”:首月七成新股首日破发 【焦点透视】
如果我是“王亚伟”……(上)
如果我是“王亚伟”……(下) 【首席观察】
发改委上调油价为“保供”
通胀预期有再度“扩散”之势
央行“三月三”紧急“鸣炮”要“驱什么邪”?
3000之后看通胀故事如何演绎 【新闻视点】
20亿资产与50万贿款
证监会“抓内幕”触到“相当级别的党政干部” 【财经纵横】 资本市场“旧风景”:重圈钱轻回报 谈蓝筹很扯淡

    20年来,A股总是牛短而熊长。

    1993年到1996年、1997年到1999年、2001年到2005年、2007年到目前的4波漫长熊市让A股与全球资本市场走势脱节。

    2010年内地经济仍有9%的成长,而内地股市却熊冠全球主要资本市场。

    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算起,A股接近10年中的累计升幅只有31.8%,如果以2007年10月16日的6124点算起,A股最近3年半的市场表现却是录得51.7%的跌幅。

    如果以大盘蓝筹股的表现计算,A股投资回报率更低。中国石油2007年11月5日上市以来,至今还有77%的跌幅。而上市公司“铁公鸡”式的分红对策更加剧了市场回报的不足。

股市与经济相关性的“谬论”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股市被描绘成经济的晴雨表,按这个理论,只要认定经济持续增长,投资股市就一定会有利可图的。但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显示,GDP与股市的相关性非常低,而且, 越是发达国家的成熟股市,其GDP与股市的相关性越高,而新兴经济体的股市,其GDP与股市的相关性反而越低 。而中国股市,GDP与股市相关性非常低已经不需要论证了。

扩容为第一拖累因素

    影响中国股市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因素很多——扩容是第一要素。

    股市的涨跌说穿了是由股市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而A股第一个20年,扩容大越近几乎贯穿了股市发展的始终。

    每波大牛市的终结都可以找到扩容加速的影子。

    每波熊市的终结也都可以找到暂停新股发行的影子。

    第二是内地的股权结构问题。内地股市成立的前15年是试验场,是畸形的胎儿,三分之二的股份不流通,三分之一的股份流通自然无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更无法反映国家经济的发展情况。

    从2005年6月6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后股市陆续实现全流通,至今全流通比例已经达到70%。而全流通的实现是以股市承担三分之二的股份 上市的压力为前提的,因此,大盘从6124点回落到1664点。如果以2007年10月16日的34万亿元计算,近4年来入市的获得流通资格的股份市值就 是10多万亿元。

    第三个因素是上市公司的“铁公鸡”分红,重圈钱迎回报的顽疾至今没有根治。

    第四个因素是通货膨胀。

    GDP与股市相关性非常低的情况会在全流通基本实现,退市制度完善,分红制度健全之后有所改观。 当让股市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路,转移到让股市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上以后,长牛行情才是可以期待的


    T O P ↑
资本市场“旧风景”:20年也涨不过GDP

    放眼股市第一个20年,股市涨不过GDP早已不是秘密,投资股市难以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是股民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

    在中国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应该可以获得与整体经济增长相当的收益,对不对?答案肯定是:不对。

    从1990年深沪两市成立开始,中国经济就一直在快车道上行驶。

    从1993年到2010年,扣除通胀因素后,中国GDP实现了9.5%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正因为国家经济快速成长,所以中国已经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大国崛起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与中国经济腾飞同步的,是A股跨越式发展。从建立之初的”老八股”到现在,股市总市值已经逼近30万亿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股市规模又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股市。

    作为已经有着2000只股票,总市值已经接近30万亿元的股市,给股民的回报却不乐观。

    中国股市曾以暴利场而著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励下,A股曾经在一年多时间两上1500点。从1993年的高点算起,到2011年3月30日的收盘点位2955点,上证综指还没有翻番。而同时,以9.5%的年度复合增长率计算,中国GDP实现了翻几番的目标。

    据野村控股公司最新公布的报告,从1993年到2010年,中国股市的真实回报率要比GDP的增速低得多,只有2.2%,而且这还算上了上 证综指大涨80%的2009年等年份。2007年,国家曾经提出让人民分享资本市场成果,股民队伍空前扩容,但进场的投资者没有分享到成果,反而分享的是 痛苦和损失。


    T O P ↑
资本市场“新气象”:融资融券余额超二百亿元

    截至3月30日,融资融券券商的融资融券余额已达205.9亿元,较最初的0.58亿元规模扩大了354倍。

    自去年3月31日融资融券首次交易以来,业务余额一直处于缓慢拉升的状态。从零开始,融资融券经过两个月余额方才突破10亿元门槛,随后七个月内余额规模的增长略有加速,去年底超过100亿元,随后三个月余额累计持续加速,直到近日达到200亿元的水平。

    融资融券业务的扩大,与试点券商从最初的6家增加至目前的25家有着很大关系,目前试点券商数量已占到内地全部券商的近四分之一。

    中国平安的融资融券余额高达12.2亿元,兴业银行和中信证券紧随其后。其中,中国平安融资买入额排名第一为48亿元,西部矿业和中信证券融资买入额排名紧随其后;

    从卖空股票来看,中信证券在过去一年被融资融券投资者所看空,期间卖出量达到2152万股,招商证券及紫金矿业卖出量排名第二、三名。


    T O P ↑
资本市场“新气象”:募资总额下降一成五

    今年一季度沪深两市的A股首发公司家数为88家,较前一季度仅减少1家。

    不过,今年总募资金额却降至959.9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一季度的1133.11亿元下降了超过15%,较去年四季度的1071.99亿元下降了一成以上。


    T O P ↑
资本市场“新气象”:首月七成新股首日破发

    有19只股票在一月上市交易,以收盘价计算,首日破发的就有13只之多,占比68.42%。

    进入一月,央行大力收紧流动性,A股市场出现深幅调整,二级市场上高估值股票遭到资金的强力卖出。在这种背景下,高价发行、大幅超募的新股遭到了二级市场投资者抛弃,市场上掀起了一波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浪潮。


    T O P ↑
【焦点透视】 如果我是“王亚伟”……(上)

    成功者总是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他们回想过去是为了找出现有模式的变革机会,他们关注细节是为了发现改进之处,他们关注未来是为了找出新的热点与机遇。

    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向成功者去学习,但不是简单模仿。只有用成功者的思想来思考问题,你才更有机会触碰到成功。

    21家基金公司旗下288只基金率先披露2010年年报,其中包括了王亚伟——通过牛熊轮转周期检验的一名优秀“斗士”。在今天的研讨中,我将就王亚伟对于2011年投资策略的看法,结合近期市场所出现的“异常”特征,对于投资上的一些思路进行“精炼”。

投机就像山岳那么古老

    股市没有新鲜事。有句谚语,大致意思是,“如果你能在这里熬上十年(还没有被市场完全击垮),就可以不断赚到钱……”

    当然,放在任何一个行业,差不多也是这样。

     尽管外在条件在不断变化,但人与人的交易方式没有改变,人性主导市场涨跌的规律没有改变。人性的“不变”决定了市场的内在循环始终运作如常

    只有通过了牛熊轮转周期的检验,才有资格称为“成功的斗士”——“不败”比“大胜”更加长久、更有价值。通过多年基金业绩数据统计,至少经历过一次牛熊转换周期的基金经理,整体比没有经历过完整周期的基金经理强。在2009年后能脱颖而出的新基金经理几乎为零。

    所以,本文着重探讨王亚伟,而不是其他人。吹牛人人都会,但实力是需要牛熊轮回来充分论证的。正如巴菲特受人尊敬一样,同时期的“股神”都陨落了,只有他还在“活着”——让他一直“屹立不倒”的经验,必然存在一些道理。

“践行者”的思路

    王亚伟是一名基金经理,不是经济学者。他的成功在于把握市场机会的行为策略,而不是在论断的对错上纠结。

    这是“践行者”的思路。

     ◆ 宏观判断:紧缩政策叠加效应下半年逐步显现,通胀势头在下半年有望得到遏制,股市将在调整后迎来转机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紧缩政策影响”到“通胀遏制”再到“股市转机”的逻辑关系,不在于时间节点。

    换句话说, “通胀遏制”到“股市转机”的传导非常直接。通胀趋势是决定政策导向的核心因素,同时也是股市转机的爆发点。货币政策与股市之间的关联,并非“关键”联系,而是一个逻辑路径的推导

    分清楚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每一次货币政策出手,都成为市场上涨的导火索?”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年中”将是2011年的通胀“高点”,进而,留给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时间、空间已经相当有限。每一次利率上调或准备金率上调,在上半年来看,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通胀“高点”似乎已经近在眼前。

    在这一宏观判断下,超前反映这一预期,是机构投资人的趋同行为。

    不过,无法改变的事实是,“这是一次试错”。可能对,也可能错。所以,策略上需要做好两手准备。


    T O P ↑
如果我是“王亚伟”……(下)

     ◆ 策略选择:大盘蓝筹股风险释放充分,将对稳定市场发挥一定作用,以创业板为代表的高估值品种面临较大的回归压力;

    策略组合将整体风险控制在低位水平,那么勇于“试错”也无妨,至少跑赢市场是大概率。

    什么是进攻策略,什么是防御策略?很多时候,投资人很喜欢从品种属性上去划分。比如,周期性行业是进攻,非周期行业是防御;有色、煤炭是进攻,消费、医药是防御。

     不过,按照王亚伟的划分,高估值是进攻,低估值是防御。运用反向投资原则,回避中小盘以及医药、食品等热门行业的高估值品种,针对市场由于过分关注政策而导致的错误定价现象,发掘被忽略的行业里的优质公司

    一个策略,没有办法在实施之前去论定对错。

    至少,从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来看,王亚伟的策略是成功的。

    华夏旗下各基金年报中提及的行业,“供求形势较好、估值便宜的部分周期型行业例如水泥、家电”,“金融、地产行业尽管存在资产质量、利率自由化、政策调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但低迷的股价已经相当程度上予以了体现,有存在重估的机会”,在近期行情中都有出色的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策略并没有“休止符”——即并非短期行为,而是基于全年宏观趋向的策略选择

估值修复,还是价值回归?

    对于蓝筹股“复兴”,市面上存在两种解释。

     其一,这是估值“修复”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创业板、中小板股票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支撑下持续走强,估值水平大大高于市场平均值,而大盘蓝筹股的估值水平不断下移,已接近历史最低端。因此,短期内存在估值“修复”的必然需求。

     其二,这是价值“回归” 中国经济整体运行态势仍然是稳中有升,大盘蓝筹股由于资金充裕度不高的原因,迟迟难以被市场追逐。内在价值被极度扭曲。因此,中期内价值“回归”之旅已经上路。

    两种解释的方向趋同,都是上涨。差别在于一个是“短期”、一个是“中期”。

     我的看法是,“如果解释有用,还要预测做什么?”

    上述解释无非是“表面趋势”下的逻辑分析,任何时候都有道理,但无法预测“何时修复、何时回归”。而“潜在趋势”是—— 到了牛市的第三个年头,小型股票表现好于大型股票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半了 这一转变在美国市场正在发生,我相信,在中国,在A股市场,这一转变同样也会发生。

    什么样的解释更合理——对于“践行者”而言,不是最重要的,目标才是。如果目标是预测“唯大而美”何时开始,答案显然只有一个——已经开始了;如果目标是试图搞清楚“唯大而美”出现的合理解释,那么等待这一周期结束的时候,才能有充分的论证。

    正如,“牛市存在”被充分证明,且被大多数人欣然接受,往往也是结束这场“闹剧”的时候。

知易行难

    分析与策略的“结合部”,往往是最难体会的“关节”。本文立意就在于,通过分析王亚伟的宏观判断到策略执行的选择,来“打通”由上至下的逻辑链。站在王亚伟的角度来看待分析与策略的“结合部”如何贯穿。

    希望如此解读,能够唤起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成功与失败就像两座港湾,中间只隔着一条河。若你愿迈步,这条河是那么的窄,一步便能跨过。若你始终犹疑,会发现那条河是那么的宽阔,遥不可及。


    T O P ↑
【首席观察】 发改委上调油价为“保供”

    国家发改委近日决定,自4月7日零时起将汽、柴价格每吨分别提高500元和400元,全国平均90号汽油和0号柴油每升分别提高0.37元和0.34元。

    发改委表示,预计国际油价将高位维持相当长时间,甚至可能继续攀升,未来可能将直接影响国内油价变动。

    发改委相关人士称“财政补不起,企业亏不起”。虽然此次上调油价对CPI有一定影响,但综合考虑,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本次成品油价格上调幅度已有所控制, 若调控到位应该每吨成品油上涨1000元 。调整之前,国内成品油价格所关联的原油价格比当期国际原油价格低28美元,本次调整后两者差距为17-18美元。

    发改委相关人士还表示, 提价更主要目的是“为了保供” 。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只能保障90%的成品油供应,如果成品油迟迟不提价,地方炼化企业出现类似2008年的集体退出市场的状况,将导致成品油供应紧张局面。而此次提价将保障地炼企业“保本微利”运行。

    据悉,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炼化企业已经进入全面亏损状态,一季度中石油和中石化的炼化板块亏损了100亿。目前山东地炼的开工负荷已经降至35.18%,大幅低于平时50%的水平。

    对于国内成品油价格高低的相对“标准”,发改委相关人士援引美国能源署数据表示, 中国成品油裸价(不含税)低于美国 ,含税价格略高于美国,远远低于欧洲。

成品油价调整影响A股板块

     “两桶油”利好不一。在A股市场,油价上调对中石油的利好最为显著 。中石油85%以上原油可以自给,成本除了特别收益金会因为原油价格上涨而增加外,其他大部分是锁定了的,成品油价格上调480元/吨产生的收入中,大部分都会成为公司的利润。

    而中海油炼油资产并不在上市公司,故此次调价对它没有影响;

    对中石化而言,上调成品油价格后的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要弥补原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上涨,难以产生实际利润,对业绩的改善没有太大影响。

     利好新能源、煤炭。油价上涨将使替代能源受到“追捧”,当然其实质影响唯有在油价长期高位时才明显 。目前替代能源为煤炭行业和新能源。

    就煤炭行业来说,油价上涨往往会引起煤炭价格的上涨,所以煤炭类公司会受益;

    对新能源领域的股票来说,油价上涨可能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刺激,科力远、佛塑股份、中炬高新、西藏矿业、中通客车等或有不俗的股价表现。

     利空航空业、电力行业(成本上涨,又难以向下转嫁),以及汽车行业(抑制需求)


    T O P ↑
通胀预期有再度“扩散”之势

    昨天早上外出吃“早点”(当然,这是博览研究员的“生活节奏”,按照大众的“生物钟”,这个点应该是吃早茶,甚至是午饭的时候),老板娘“少”找了5毛钱,略微诧异之后,旋即“回过神来”——“热干面”涨价了!

    自07年之后,方便面涨价被发改委再次“劝退”,但发改委管得了“方便面协会”,但却拦不住“热干面协会”——如“恒河沙数”的小面馆——的“跟风涨价”潮。

    不经意之间,又想起了07年柳州的相同一幕——全市的桂林米粉几乎在一夜间“订立攻守同盟”,二两一份的桂林米粉齐齐涨价5毛,惹得当地物价监管部门“火线出击”,展开调查。

    无论那一次涨价,原因都如出一辙——和方便面协会、日化巨头们一样“众口一词”,原材料涨价了,不涨价就等着“关门”。

    或许,这可以看做理论当中的“PPI向CPI传导”的生活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身说法”的生活案例,较之口耳相传的“通胀压力”,对民众,特别是普罗大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通胀真的来了,而且和你就相距“50厘米”!

    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予以“对冲”,哪怕是临时的政策保障予以“缓和”,民众心中的通胀忧虑,较之真实的通胀压力,对经济社会的冲击更为可怕。

    温总理的担忧确是真知灼见。

    而同样在近期引发国民通胀预期“抬头”的事件,不胜枚举——

    ●在日化等消费品行业出现涨价传闻后,相关部门一周内两次召开酒行业会议,强调维护价格稳定。3月31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协同发改委价格 检查司、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约谈了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相关负责人。

    发改委价格司对成本变化不大但价格轮番上涨的白酒行业,在当前形势下不妥当的定价行为提出了批评,并对酒行业提出了五点要求:要求不集中搭车涨价……尤其是上半年必须保持价格稳定。

    ●按下葫芦浮起瓢。在发改委“劝退”方便面、日化巨头的涨价“动议”后,旋即对电煤价格开始“维稳”,呼吁有关各方“识大体、顾大局”,国 家发改委“希望”将今年重点合同电煤的价格维持在去年的水平不变,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但同期,国际市场年度电煤供应合同,创下了价格纪录。电煤 供应商斯特拉塔,将以每吨130美元的价格向日本中国电力株式会社供应电煤,较2010-11年度每吨98美元的价格上涨了32.6%。此合同价格也高过 2008-09年度的每吨125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而对油价,发改委则是另外一手准备。昨日,纽约油价再创新高,收于每桶108.83美元,为08年9月以来的收盘最高价。同一天,虽然过了“调价窗口”,但发改委终于再次上调油价;

    ●中央政府的楼市“限价令”,被各地方执行为“涨价预期”;

    受制于地产调控的高压,民间资金展开对墓地的炒作,百万元级豪华墓地的镜头,在央视等各大传媒反复播放,不知是“警示”炒作方“监管已经开始,提醒国民‘理性’不跟风”,还是在“普及”通胀预期;

    ●人民币兑美元周三(4月6日)小幅上涨,再次刷新汇改以来的新高。2011年4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 兑人民币6.5496元,低于上周五的6.5527元,这是央行连续第三个交易日调低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伴随着央行的再次加息,市场又开始“探讨” 热钱坐享利差、汇差“双蛋糕”的故事……

    毋庸置疑,无论是被“劝退”日用品、电煤涨价,还是得以“放行”的油价,以及“博弈中”的房价,刺激涨价预期的客观效果却已经形成,并且在普通居民的心里暗示当中“逐步扩散”。


    T O P ↑
央行“三月三”紧急“鸣炮”要“驱什么邪”?

    央行副行长易纲的“当前利率舒服论”出口没几天,央行再次加息。此次加息,政策内容不在预期之外,“超预期”的只是“时点”的选择。实际上,具体政策信号发布的时点选择,许多时候也是一门艺术,考验决策者“驾驭宏观调控”的能力。

    政策是纲的大环境,决定了政策出台的台前幕后,会有许多“统筹考量”。话说,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当消息传到国内时,政治敏感性极强 的中国领导人,不失时机的“大笔一挥”,将两天前中国“秘密”的,当然也是成功的试验首枚原子弹的消息,选择在同一天发布,这样,原本作为影响重大、理应 置于头版头条的“赫鲁晓夫下台”(毕竟是一个超级大国的NO.1),就理所当然的被“压到”了头版的下角,成了“中国核弹上天”的“配角”,于是就给时 人,也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主观印象”——中国的原子弹将赫鲁晓夫“轰下台”,或者“中国为欢送赫鲁晓夫放了一枚‘大爆竹’”。

    两条消息就这样不着点墨的摆在一起,相映成趣,令读者对其“政策内涵”和“主编”的手法和韵味,遐思迩想,回味无穷。

    预期就是这样被政策“引导”的。

    时光拉回到2011年4月5日晚18点。

    央行再次今夜无眠。

    继“圣诞攻势”、“春节攻势”之后,央行再次在“清明节”加班。

    坊间盛传今年的“清明节”不一般,由于与南方民间较为重视的“三月三”重合,就传出各种要“辟邪、禳灾”的流言,据说是因为在俺们“南 方”,“三月三”又称“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笔者家附近当晚也一度有连续燃放鞭炮 者,而传言的威力在不久前的“抢盐潮”当中,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央行此次在“三月三”晚间“紧急”鸣炮,又是要“驱什么邪”?

    4月6日晚,央行宣布加息;

    4月7日晚,发改委上调油价。

    央行加利率在前,发改委提油价于后,二者的密切“配合”,也可窥见中央政府对“管理通胀预期”的煞费苦心。

    除开为发改委调油价“打掩护”之外,我更愿意相信,3月底、4月初以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刺激了决策层对进一步“强化货币紧缩”的决心,于是才会有央行的“清明”出手。

    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决策层的“维稳”之心?


    T O P ↑
3000之后看通胀故事如何演绎

    如果仅仅是“估值修复”,博览研究员对3000点向上仰视,所能够展望的时空都有限,无非是大盘又一次“依托‘经济底’冲击‘政策顶’”的尝试,不涉及下行通道这一中期趋势是否变化的范畴;

    短期行情表现的活跃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期市场预期对当前市场焦点问题的“敏感程度”,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压力对股市行情即期效果的“脱敏”,使得我们有时间、有心情“考虑、关注”其他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遭到长达数月的压制之后,居民的通胀预期,有从“政策调控”干预当中,再次“抬头”的迹象,这既是因为现实生活当中的通胀压力,长期积累、积聚而未得到有效释放,也是因为主观预期当中,对政策紧缩在“审美疲劳”后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3月底、4月初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系列事件,策应、鼓动着国民心中的“通胀预期”,为其“挣脱”政策调控“干扰”而造势;

    博览研究员认为需要关注的是,如通胀预期与紧缩调控的博弈,在对行情影响力方面,出现暂时的“权力异位”,则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一直遭遇压 制的通胀预期,一旦与当前A股中对权重股“低估值”的“认知”形成共振,不排除出现一波“披上抗通胀”外衣的权重股“抬头”行情。

    但这种趋势能否形成,博览研究员就现在所掌握的情况看,尚只能定义为“观察”,目前“通胀预期”的“可能抬头”,仍处于更加宏观范畴的实体 经济和现实生活当中,能否、以及何时实现向股市的传导,形成阶段性上涨,还不能就此“笃定”,但过剩流动性对“另类”资产的炒作(如一度十分火爆的艺术品 股票,乃至墓地价格的炒作),已经显现出通胀背景下,资金亢奋的投资需求(实际上,即使在股市内部,大盘的反复并没有妨碍类似“稀土”这样“小快灵”概念 的暴涨)。

    短期看,去年四季度以来一直遭遇压制的“通胀预期”,在4月份或因为与紧缩调控的“密集交锋”,而再次进入市场“眼帘”,对“人心思涨”的A股来说,不啻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替“存量流动性”说故事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出现基于“估值修复+通胀预期”故事的板块热点炒作,其中,前者指向银行、地产,后者指向煤炭、石油等资源品。

    虽然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市场内部增量资金进入的情况并不理想,但存量资金的“腾挪”,也能够制造一些人气和热点,但要实现整个大盘的趋势 性上涨,仅就资金面来说,现在仍然乏力,而政策面暗藏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因此,就4月初的行情而言,我认为,定位在热点机的“挣钱效应”更妥当。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短期行情而言,即使大盘指数因为银行、地产、资源品等权重股的上涨,而突破前期高点,本内参也不认为这能够称得上“趋势 性上涨”,除非我们能够监测到场外增量资金入市的明确信号,从而改变4月行情的“供求关系”,而仅仅得益于存量资金“调仓、腾挪”的上涨,我只能定义为 “反弹”。

    至于中期趋势方面,只讲一句,货币政策紧缩势头不出现“明确的缓和信号”,或者,通胀预期“替代”政策紧缩成为市场的焦点,否则本内参不探讨中期趋势下行能否改变的问题,但后者值得我们在4月份密切关注。


    T O P ↑
【新闻视点】 20亿资产与50万贿款

     除涉嫌内幕交易外,李启红同时涉嫌两次受贿合计50万元

    在2010年5月29日被纪检监察机关“双规”后,即对受贿情况有供述。检方起诉书等司法文件描述说,2006至2010年,时任中共中山 市委副书记、中山市长的李启红,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为梁松枝担任中共中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直机关工委书记等职务提供帮助。

    李启红还接受梁松枝请托,指示中山市教育局为梁松枝的子女等人解决入学问题。之后李启红在家中共收受梁松枝贿送的现金港币40万元。

    另一笔贿款来自广东省中山丝绸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关天计因公司受到海关行政处罚,请李启红出面协调。之后,李出面商请拱北海 关副巡视员兼中山海关党委副书记梁建华,为该公司申请双A信用级别事项给予支持。2009年9月,李启红在家中收受关天计贿送的人民币10万元。

    案发以后,李启红退缴的受贿犯罪所得赃款港币40万元和人民币10万元。

    知情人士介绍说,李启红主动供述了受贿行为,力求组织上宽大处理。她在“双规”期间被关押在广东省纪委东莞办案点,由于主动配合调查且态度较好,李启红还得以与其当时正在香港读书的女儿见面。


    T O P ↑
证监会“抓内幕”触到“相当级别的党政干部”

    近期召开的“内幕交易认定与处罚专题研讨会”上,证监会副主席姚刚透露,“ 一些内幕交易案件涉及相当级别的党政干部,法人单位参与内幕交易的情况也都存在 。”

    他表示,中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案件在数量、案发环节、涉案主体、违法情节和危害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不仅在绝对数量上有较大增长,在相对数量上也占据了证监会执法工作的较大比例。

    案发环节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是高发区,其他还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重大变化、上市公司签订重大合同等。

市长修成“女股神”

    近日获悉,原中山市市长,曾经的“2009中国十大品牌市长”,李启红竟然是一位“金手指”型的女股神,利用职权为自家轻松攫取近2000万,仅仅只用了两个月时间。

    2010年5月底,李启红因涉嫌严重经济违纪,被组织调查。之后传出这位李市长被查是涉嫌股票内幕交易。

    她从藤草工艺社女工做起,39年后主政一市,权重一时,一呼百应。2010年,她因一支“妖股”被拉下马,家族5人牵涉其中。清明节后,将在广州受审。

    根据调查,李启红于2007年身为中山市的主要领导,负责在深交所上市的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备资产重组。在交易价格“敏感期”,亦 即在该公司即将宣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的停牌前,涉嫌与家人利用他人账户先行秘密建仓,合计投入669多万元,共购入89.68万股公用科技股票。

    当年8月20日,公用科技复牌交易,至9月10日收盘,股价出现连续14个涨停,累积升幅高达280.20%。李家所掌控的股票账户,不到两个月,其账面收益便超过1983万元。

传其家族资产保守估计约20亿

    《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李启红案牵涉10多人,其中5人来自家族内,包括其丈夫,弟弟、弟媳和妹妹,而其家族资产保守估计有20个亿。

    当时,很多人就在猜想,这位女市长的“腐败之手”是如何托起20亿家族资产的?

    现在,首次曝光的内幕交易细节,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切口。

权力与资本的“合纵连横”

    资产重组的公司公用科技、相关的当事方如市国资委、为重组案而专门设立的中汇投资,以及负责设计和实施重组案的操盘人等,全部都在李市长的辖下。

    重组的过程及主要脉络,在当时全部都要向李市长如实汇报。在向证监会汇报重组方案时,也是由李市长亲自率队。

    资料显示,2006年5月9日,谭庆中就任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6日更名为“中山公用”)董事长。此前,谭庆中先后担任银河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银河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据了解,谭庆中原供职的银河基金总部位于上海虹口。由于虹口区与中山市互为友好城市,谭庆中与李启红在两地交流中建立了信任,故李启红安排谭庆中进入中山公用,让其操作重组事宜。

    2007年1月,李启红任中山市市长,上任后在资本市场上烧的第一把火就是重组中山公用,原来隶属于镇区的五家供水公司资产被吸收至上市公司中山公用。

    2007年3月,李启红表示:“公用集团在水务整体上市、投资天然气项目、重组旅游产业、收购证券公司、拓展新兴产业等方面都将按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推进实施。”

    2007年7月3日,李启红等人向中国证监会汇报了中山公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初步方案……

    李启红是一个充分掌握内幕资讯的知情人,知悉整体上市全盘计划,当然也最有条件在第一时间筹措重金,在股市悄悄提前落手。然后又一下子买了这么多股票,其买入与卖出的时间又拿捏得如此精准。

权力,谁来制约?

    内幕交易的根源,其实还在于权力运行不透明,在于权力干预市场,让市场不能够在规则下进行自由竞争。尽管相关限制官员权力、限制官员亲属经商行为的规定不少,但效果却不容乐观。

    更何况,一些人捞钱的手段愈发隐蔽。

    若没有监管与制约方面更积极、更迅速的应对,权力与资本合谋不知还要上演怎样可怕的财富掠夺游戏。

    李启红内幕交易案的细节说明,这位女市长正是凭借着强大话语权,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分配调节,甚至通过干预市场的手段,来形成符合家族利益需要的政策导向。

    李启红此前一些关于房地产的言论,特别是在救助房地产业、防止楼市低迷方面的行为,就被普遍理解为支持家族企业,而不是真正着眼于经济规律与民生利益。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也都属于权力与资本操纵的内幕交易。

    这种内幕交易很恐怖。它与普通的贪污受贿不一样,不是直接拿钱拿东西,而是注入了经营周转的手段,特别是借别人之手来参与,这使得捞钱行为更加复杂。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很多规则建设尚不完善,给了诸如炒“消息股”等投机行为很大空间。可以说,这种权力与资本合谋攫取巨额社会财富的内幕交易,对市场的正常秩序会产生巨大的破坏。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