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金属皮:首席证券内参2011-04-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38:25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4-06
下 目 录
【背景参考】
锁住货币老虎得加息
中银香港下调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
分析人士点评4月6日加息观点一览
股市影响:市场人士比学者更加悲观
【博览视点】
PMI点评:企业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加息点评:紧缩将贯穿2011年全年
央行加息,3000点“还有一战”
【财经纵横】
重仓传统行业才能领跑大市
两个倒挂现象引发创业板估值倒逼
2010年基金利润缩水超9000亿元
小金属有望长期牛市
【海外传真】
中美股市反差凸显新兴市场“软肋”
美国股市已经触顶?
国际热钱炒作韩国股市挑战历史新高
美元愚人节“坐电梯”,中期拐点“前奏”?
一季度全球私募筹资423亿美元
欧央行加息可能引爆欧债危机
警惕资金大举逃离亚洲
加息周期启动将“震动”全球股市
【热点聚焦】
每周例会主要观点通报(04.05)
【新闻观察】
传工信部官员称三网融合已“夭折”
【要闻报道】
成品油价清明假后或上调
人民币贸易结算1年增百倍
证监会批准大商所挂牌焦炭期货合约
工信部打开智能电网与特高压的春天
发改委严查电煤价格抑通胀
温总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开发
【背景参考】
时下分析师热衷于预测中国这轮通胀的拐点,这很大程度等于预测“宽货币”的外部终结条件何时到来,因为从内部去逆转货币环境是极其艰难的。这个外部条件来自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一是石油价格的失控;二是新兴市场的通胀透过货币升值和国际贸易向其传递。
外部条件刺激通胀
美国物价构成三分之二与劳动力成本相关,高失业率虽然抑制着工资的升幅,但还有三分之一的商品取自外部世界。过去两年中,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40%,石油价格从60至70美元/桶水平上升到今天120美元/桶。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价格剧烈飙升(譬如中国内地的楼市),通胀预期急剧恶化(譬如当下的印度)。
所以,英国的2月份物价环比年化率已经达到了4.4%,美国是1.6%,“蝴蝶的翅膀”已经开始煽动。这被观察家视为美联储和发达经济体被动扣动升息的扳机的条件。但在我看来,发达经济体真正退出量化宽松的时点可能还有点远,其政府的债务困境决定了中央银行必须(和必然)尽量保持低利率,以便减少政府还本付息的压力。
所以讲,如果外部条件不发生逆转,未来2至3年内,中国通胀率恐怕有的只是波动,而非真正意义的拐点。换句话讲,中国内地通胀已成为一种长期压力。
3月份因为翘尾因素从2月份的2.5%大幅回升至3.2%,所以内地3月份CPI达到5%以上的概率很高,4月初似乎又成为了市场预期的加息时间视窗。再展望4至7月份,翘尾在2.93%至3.55%之间,所以以上各月份CPI出现接近6%的数字,应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后翘尾才开始逐月回落,到年底,内地CPI有望回落至4%左右的水平。
长远须升息200bp
如果宏观管理者认为,保持经济中积极的真实利率水平,对于实现资产泡沫的“软着陆”、抑制长期通胀的压力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的话,那么中国利息率有可能从目前水平再升息100bp(四次加息),从而使得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4%的水平,这样年底内地的真实利率有望转正。但从中长期看,这还远远不够,至少应升息200bp以上,因为内地过去10年平均真实利率水平是1.33%。
过去中央银行一直主要通过数量管制和微观管理(视窗指导)来控制信贷增长。它对于约束银行扩张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对于资金逃离银行,显然意义全无。以2010年为例,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同比少增1.65万亿元,但是实体经济通过银行承兑汇票和委托贷款从金融体系新增融资达3.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24.2%,同比多增2.33万亿元。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将闲余资金尽量用出去,既回避了规模限制,又增加了2至3个点的中间业务收入,这是很理性的选择。如此,银行体系外的信用供给总是在对冲体系内收缩。
吸引资金回流银行
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改变资金的流向,即希望资金能自主地向银行回归,央行用准备金“硬锁”显然是失败的。为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流动性需求,央行被迫还得向公开市场逆回购放出冻结的货币。从去年11月16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算起,在过去的5个多月时间内,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7万亿,这期间央行上调准备金率6次,共计300个bp,冻结银行流动性2.1万亿,意味着这段时间金融机构增加的存款全部被冻结还不够,而银行还要发放贷款1.6万亿,最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结果是净投放头寸高达1.1万亿。这等于将收缴的准备金的一半变相又归还了银行。
所以说,解决问题的症结在于抑制实体经济的旺盛需求,同时银行体系要能吸引资金回流银行,而不是迫着大量资金从体系内出走。稍通经济分析的人都不难理解这其中的逻辑,除了加利息率,其它更刚性的行政手段都已无济于事。(刘煜辉/文)
T O P ↑
中银香港4月1日回应媒体时确认,由于中国人民银行给予该行的离岸人民币存款利息将由0.99%下调至0.72%,与此对应,中银香港给予香港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利息亦会由0.865%下降至0.629%。据媒体报道,中银香港收取的手续费用,则会由此前的0.125%下调至0.091%。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此举或缘于央行寄望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能够稳定发展。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表示,央行此举将减弱香港人民币持有者保留人民币的意愿,从而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向松祚也认为,央行此举将“稍微放缓离岸人民币存款增加的速度和节奏,因为(香港)人民币利率比美元利率高很多,会加剧外币资金兑换成人民币”,央行降息将缩小人民币利率和美元利率的利差。
中银香港3月31日宣布,将在2011年4月8日为人民币业务参加行推出人民币托管账户方案,托管存款利率亦与清算利率看齐,为0.629%。
T O P ↑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部分分析人士在其个人微博上就本次央行加息进行了点评,以下为观点一览: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我认为主要目的是要解决负利率问题,长期负利率一定会影响金融稳定。解决负利率应该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任务还没完成。目前全球通胀抬头,尤其是发达经济体,部分国际货币发行国很可能会近期加息,预期已经形成,因此,我看不必太担心我们加息会引来更多热钱。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央行本次加息是明智之举,只是步伐太慢,幅度太小,不足以扭转通胀预欺。起码应加到真实利率为正,即名义利率超过通胀率。看来三月份的通胀数字不乐观。
●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密集加息凸显经济困境。去年12月20日,我预测到今年底至少会加息四次,现在已加了三次,今年至少还要加两次。流动性泛滥已成为经济的矛盾焦点,不回收流动性会放大经济的内在隐患。加息会提高整个社会资金成本,从而会助推成本推进型通胀,但不加息风险更大。存款准备金率还会提高六次左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成本输入型通胀压力和市场流动性泛滥状况下,央行再次加息,一是减少负利率状况,二是吸引市场流动性回流银行,以便后续存准率的上调,真正回收流动性。但是,在经济还没有真正回暖的情况下,我一直认为要用产业政策“疏”而不能仅靠货币政策“堵”!不过欧洲央行若近期能加息则全球通胀压力会小些。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当前通胀依然是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央行再度上调存货款利率有利于扼止通胀和房产泡沫。央行此前调控较多采用数量工具,出于经济增长、热钱等方面考虑对价格工具有所忌惮,但数量的收紧内生性地推动价格上升,因此此次加息也可谓顺其自然。
●北大方正金融研究院院长郭士英:本次央行加息针对CPI和房价的,只是有点过于频繁。只要尚未正利率就还有空间。但只有欧美政策才能逆转世界金融市场,也只有金融暴跌方可中止加息。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央行今日宣布加息,第一意味着3月份通胀有可能创新高,达到5.2%的水平。第二是表示央行货币政策正在回归政策状态,逐步结束“负利率”时代。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在3.5%的水平是保持货币政策中性,预计今年上半年再经过一次加息即可以达到。
●兴业银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这次加息符合预期,因为目前国际国内的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同时原油也进一步上涨,粮食价格升高的预期也很强烈。他认为年内可能还会加息三次左右,预计今年存贷款利率将在3.75至4.00之间,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的次数将更为频繁。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本次央行加息并非仅简单根据国内一两个月的经济数据而做出的选择,而是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而做出的决定。是保持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延续。如果大环境不发生明显的改变,央行上半年可能加息3次。左小蕾表示,以CPI 增长4%来算,M2的增长率只需要14%就可以,但当前M2为16%,尚有两个百分点的调控空间。
T O P ↑
分析师
方向
观点
国泰君安
李迅雷
看平
3月份CPI估计5.3%,二季度CPI估计都在5%以上,故选择了加息,但没有选择非对称性加息,还是考虑到目前企业的投资意愿仍强。估计2季度还将有一次加息,如果下半年通胀可控,则再加息概率就降低了。总之,本次加息仍属被动和滞后,加息之后,公开市场操作会作为主要手段。但加一次少一次。呵呵,问题不大了。
银河证券
左小蕾
看空
本次央行加息是考量国内外大环境之后的一个动作,是保持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延续。本次央行加息并非仅简单根据国内一两个月的经济数据而做出的选择,而是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而做出的决定。本次对过国内的房地产试产会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股市来说是负面的,她也不认同市场所谓的利空出尽是利好的说法。
银河证券
秦晓斌
看平
此次加息不会对股市有太大影响,也不会导致大幅下跌,不出意料,4月6日的走势仍将维持震荡。
英大证券
李大霄
看空
央行加息25基点,是应对通胀的举措,对市场属负面影响,随着加息的次数渐渐增加,其负面影响就会渐渐加大,但单次加息的影响并不足以改变市场运行方向,短期震荡可能大于方向性影响,大盘蓝筹的估值水平已有防守,基础牢固,无需恐慌。
招商证券
温天纳
看空
央行在清明节加息,这是符合市场预期四月加息,只是时机给预期来得更早,这反映出中央政府调控决心不变,通胀压力依然高企。这对香港市场还是有负面调整的影响,对内房企业和高借贷的企业的冲击较大,对內银或会扩大息差收入,但资本市场流动性收窄始终会短期调整压力。
南方基金
杨德龙
看空
由于之前投资者对于央行加息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预期,本次加息不会造成市场的大幅下跌,但会加大市场震荡,对反弹形成一定的压制。
广发证券
罗军
看多
3月份CPI可能继续走高,央行在3月份数据公布之前采取加息措施在意料之中,对市场影响不大,不会带来恐慌。短期大盘点位看到3200左右,如果能够有效突破3200点,后市将比较乐观,今年大盘走势应该会好于2010年。
宏源证券
程文卫
看平
本次加息并未出乎市场预料,而且此前市场已提前消化了加息对A股的影响。本次加息对节后市场运行影响不大。
复旦大学
谢百三:
看平
利率又提高0.25,主要是通胀估计在5%以上。通胀是央行天敌,它一定要加利息和准备金率的。对股市和房市都有一定打压作用。但总的还是负利率,房地产又无法投资,打新股形同鸡肋,30万亿居民存款实在无处可去。因此股市也可能跌不深。关键是个股和板块要好。
人民大学
赵锡军
看多
与通常采用的周五收盘后加息差别并不大,周五加息主要是为避免对股市产生过度的影响,有两天的缓冲期。而本次加息的目的并不是针对股市,而是针对通胀预期和流动性的管理。所以,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加息,可以更明确本次加息的作用,使市场积极理解。
财政部
周东海
看多
此次加息属于预料之中的。今年的货币政策大势是通胀优先,不担忧经济增长,所以一旦看到通胀起来,加息就水到渠成,不会犹豫。对股票市场而言,他认为季度末的房价调控目标和本次的加息,可能让市场理解为短期内没有重大的政策干扰。他倾向认为此次加息是短期看好。
T O P ↑
【博览视点】
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4%,结束了连续3个月下行之势,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博览研究员认为:
1、PMI环比回升,但同比增幅减缓,且数值低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复苏势头尚需进一步巩固。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3月PMI指数回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但与往年同期比较,今年的回升幅度较为平缓。比如在2010年3月份我国PMI数据高达55.1,即使是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后刚刚恢复的2009年初,其3月PMI指数也为52.4%。
博览研究员还注意到,该数值与市场预期相比略低(路透此前访问13位分析师给出的预估中值54.0)。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能简单的推导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大增,而更愿意将此与有关部门主动采取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联系起来,对宏观经济的定性也宜采用官方的说法,即“当前经济平稳发展趋势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2、机械、化工等先行行业复苏迹象明显,表明内生性复苏势头具有可持续性,经济新周期在确认之中。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生产指数均位于60%以上的高位,生产量显著提升。
此前我已在相关研究中分析,市场机构正在密切关注作为工业现行指标的机械制造产业的恢复情况以确定经济周期,而社保基金已在去年4季度大幅介入。同时,化工行业作为联系上下游的中间产业,其复苏可以作为经济周期确立的标志之一。
从生产指数来看,显示中国传统的制造行业复苏势头良好。从资本市场内部走势来看,重仓传统行业的机构投资者也相应取得了较高收益(排名前五的基金均重仓传统行业)。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性复苏正在等到数据和市场的双重认证。
3、企业生产成本呈快速上涨之势,消费信心有所下降,企业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博览研究员一直提示,由于中国国内对消费端的价格管制,PPI快速上穿CPI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无法向消费端有效传导,这势必导致企业盈利——A股的估值中枢受到压缩。当前依据2010年年报得出的估值稍显乐观,在随后的一季报预期行情中有向下一个台阶的需要,估值的震荡区间也将随之发生改变。
数据显示,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68.3%,超过94%的调查企业认为原材料购进价格与上月相比有所上涨或持平,表明制造业企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继续呈快速上涨态势,虽与上月相比涨幅略有收窄,但通胀压力仍在继续加大。企业反映,在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下,上游行业的价格上涨压力向下游行业传导,但价格倒挂,造成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从行业情况看,所调查的20个制造业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均连续八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本月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继续位于80%以上的高位区间。
4、房地产行业活动有所回升,需求仍显低迷,显示地产投资趋于稳定。
如上文所述,博览研究员认为,利率的持续上行令开放商的融资成本急升,同时国家相关调控在需求端对房地产的打压亦是相当明显,这在抑制了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同时,亦是限制了以房地产为首的产业链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二季度的股指依然面临政策重压。
数据显示,本月,房地产行业的商务活动指数回升至50%以上,达到了55.3%;新订单指数的环比虽有所回升,但指数仍滞留在45.0%的水平,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0%以下。
综合房地产指数变化,我们认为,在前期投资的支持下,本月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活动在经历了季节回调后,开始恢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1-2 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4250 亿元,同比增长35.2%,仍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将会对近期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活动有所支撑。而新订单指数的变化显示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市场需求层面依然相对谨慎,观望氛围依然较浓。
另外,本月房地产行业的收费价格指数在连续六个月保持在50%以上之后,首次回落至50%的水平,意味着本月房地产行业收费价格呈稳定迹象。
T O P ↑
1、利率工具对应通胀水平,数量工具配合“调结构”,通胀形势难言乐观,货币高频紧缩将贯穿20 11年全年。
博览研究员认为,央行维持了此前“每两个月加一次息、每个月调一次准备金”的力度和节奏,并抢在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前顺应“民声”,表明决策层对通胀形势的悲观程度可能超出预期;对实体经济承受资金紧缩压力的乐观程度也可能超出预期。
我们预计,3月份CPI破五几成定局,年内的通胀高点将出现在6月份左右。考虑到周小川行长一再表示,中期范围内保持存款实际正利率,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定出的通胀水平为4%。因此,央行还有必要升息3次,按照当前力度和节奏,货币高频紧缩将贯穿2011年全年。
2、客观来说,此次加息在市场各方预料之内,加息不会成为“预期之外”的重压,股指将惯性前行。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过去的半个月,最高决策层以及央行已通过多种渠道提前释放了信号,此前关于清明节后加息的观点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而加息之后,各方人士也比较淡定(相对此前几乎一致看空的情绪,现在甚至有不少乐观派出现)。因此,本次加息不会从趋势上改变行情轨迹,对即期行情的打击也不太大,股指将随着原有惯性,在下行通道中震荡前行。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市场上存在着“二季度末期货币政策可能进入观察期(放缓)”的观点,并且在持续壮大,也有一些有影响力的机构将本次加息视为利空出尽的解读。但在博览研究员建立的A股通道中,流动性上轨至少从预期上一直被货币的高频紧缩所压制,而我们还观测到了产业资本撤离资本市场的小高潮出现。考虑到充沛的流动性是行情发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本内参对行情的主流看法依然以提示中期风险为主。
3、虽然管理层对实体经济承受资金紧缩压力比较乐观,但我们依然认为货币高频紧缩将令A股估值中枢下滑不可避免。
一方面,由于开发贷成本快速上升,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剧增,A股以房地产为龙头的相关产业链之盈利水平仍被持续压缩。央行加息0.25个百分点,开发商在市场上的融资成本相应地要增加4倍,目前开发贷的利率相比去年年初已上浮了30%,而且银行执行非常严格,整个社会平均融资成本都非常高。事实上,从去年至今,像碧桂园、恒大地产等知名房地产企业纷纷发高息债,贷款利率都达到了11%以上。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必将加剧,这是加息滞后效应对实体经济副作用的主要方面。目前管理层以直接融资对冲间接融资紧缩的中长期方案,并没有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即使在资本市场内部,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业绩增幅下滑得也比较厉害,很难支撑当前的估值水平。
4、热钱套利尚不足为患。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在央行加息前4天(也就是4月1日),中银香港下调了离岸人民币存款利率,加上我国现有的严格资本管制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人民币兑美元的套息压力。同时,欧洲央行加息在即,人民币兑欧元利差可望保持同步。唯一可虑的是,天量零息日元将长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游荡风险。
T O P ↑
——警惕持续“不对称”加息逼近银行盈亏平衡点
央行此次“清明”加息虽然有利于明确政策预期,再次强化“中国很可能将在经济增速超预期放缓之前一直保持紧缩态势”,这一政策导向,但却难以帮助市场“明确”行情趋势,反倒是有可能强化市场的分歧。
上周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集体唱多银行股”的“大合唱”,但“大合唱”要想升格为市场的“主旋律”,除了“市场面”的积极造势外,还必须有“政策面”的“配合”。
“不对称加息”勒紧银行盈利的“息差空间”
对央行这一“确认从紧不会放缓”的政策信号,许多市场人士依然可以从中“解读出利好”,以辅助“银行股的估值修复”——在上周密集发布的约200份银行股的券商研报当中,看多银行股的关键基本上集中在“既有业绩良好,且净息差扩大,有利于提升未来盈利空间”。而此次央行加息,在多方看来,必定会有这样的“逻辑推导”:此次加息加上此前持续的紧缩货币政策,使得整个经济体系当中流动性的“成本”提升,银行作为“放贷方”,其议价能力增强,为其获得更高的“息差收入”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作为依靠“庞大息差收入”为利润主力的传统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不啻为一个“好消息”。
于是,在加息之后继续看好银行股,甚至进而因为银行股的权重效应,而推动整个大盘的“上攻”,也都顺理成章。
但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此次活期存款利率上调了0.1个百分点,升至0.5%,比前几次的上调幅度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短期资金成本,打击资金的投机行为,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对称加息”之势,实际上就是“压缩”了银行的“息差空间”(虽然定期存款利率仍然是对称上调的,但统计数据显示,活期存款几近占银行所有存款的一半,即使银行现在放贷时的“议价”能力有所增强,但仍然会“压缩”一定的银行息差收入),而就趋势看,为“冻结”市场过多的流动性,央行未来很可能会延续这种“活期存款利率多加”(甚至不能排除定期存款的利率也“多加”)的“不对称加息”之势。如果考虑到银行信贷规模呈现递减趋势,二者一旦形成“共振”,将对当前对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最大支撑:息差收入,形成“釜底抽薪”。
因此,仅就银行股而言,短期的“人气”积聚有利于其活跃,但其中长期面临的政策紧缩风险,越来越逼近其“盈利能力”的盈亏平衡点。
宏观背景不支持银行股“独挑大梁”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银行股的表现并不是只有业绩支撑这一方面因素决定,而整个大盘的走势,更绝不仅仅限于“银行股估值修复”这一“基本面”的推动。
要全面的评估此次加息之后对A股大盘和银行股的影响,必须置于当前整个市场所处的宏观背景和其发展阶段性的框架下来全面评估。
就宏观背景而言,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长周期的“结构调整”过程中,这个过程的最大特征就是,经济增速整体上呈现“下行”趋势(当然是有底线的,中央政府已经将“十二五”的GDP目标下调),这既是中国经济旧有模式难以为继的因素,更有中国政府决心“转方式调结构”的推动,这决定A股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中枢的下移趋势,也即博览研究员“通道理论”当中,“基本面”下轨的“中枢”的下移;
与此同时,为配合实体经济的这种“转型”,货币政策等流动性管理工具也必将随之“转型”——既包括从08年以来的“过度宽松”退出,更是对此前30年“粗放式”模式下,经济增长对过剩流动性的依赖,要“回归”到货币政策的“一般状态”。这决定了博览研究员“通道理论”当中,“流动性”上轨的解构、下行。
博览研究员坚持认为,整个宏观背景决定了A股的中长期通道仍然处于“下行趋势”当中,2010年10月曾经一度出现过一波“基于流动性预期的通胀行情”,但现在,通胀仍在,甚至还在强化,但流动性预期却早已被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打压得“面目全非”,失去“流动性预期”支持的“通胀故事”,缺乏推动大行情的基本能力——商品的价值再高,没有货币的追捧,价格也难以“充分”表现内在“价值”。
就当前A股的发展阶段而言,博览研究员认为,当前行情的主要矛盾,是持续紧缩之下,流动性预期支撑的上轨的松动和下行,A股正处在向基本面下轨“有序撤退”的过程当中(注意,虽然下轨基本面的“中枢”也因为经济增速“下行”而下移,但正是因为经济增速这种“下行”是中国政府“主动争取”的、“可控”的,而非08年那种“失控”的下行,A股才有可能是“有序撤退”,而非08年那样的“断崖式暴跌”)。
因此,就A股的趋势而言,当前仍然处在下行通道当中,股指正在向下轨基本面“有序撤退”,期间阶段性的出现类似3月份那样,市场主观预期的“政策紧缩缓和”而反弹,或者当前这种基于对银行股“基本面”的确认,进而“放大”到整个大盘的“触及基本面支撑”而“修复”,都只是整个“下行大通道”当中,主次矛盾反复博弈的“反弹激情戏”,但却不可能改变整个宏观背景所注定的“大格局”。
有鉴于此,博览研究员强调,银行股在券商“众星捧月”之下,短期能够得到一定的“人气拥趸”,甚至在再次加息之下,基于当前市场“人心不死”,市场舆论有“选择性”的向“正面解读”的倾向,银行股获得“估值修复”,甚至带动大盘再次向3000点上攻。但博览研究员不会因此改变对中期趋势“风险性增加”的判断,除了3000点上方庞大的套牢盘的市场压制之外,本内参更加对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对市场的流动性预期,乃至对经济增长预期的“伤害”更不放心(这其中当然就包括“不对称加息”对银行板块“盈利能力”的侵蚀)。
T O P ↑
【财经纵横】
数据显示,一季度,在近500只偏股型基中,南方隆元产业、长城品牌优选、鹏华价值优势、博时主题行业和上投摩根中国优势等基金业绩领跑。
从选股方面看,南方隆元去年年末的重仓股主要集中在机械、金融等行业,并且在去年四季度大力加仓了中国联通、中国化学、中国重工、中国西电、中信证券、中国中冶等大盘股,其中增持数量最多的是中国联通,加仓5088.97万股,年末持有7496.44万股;另外,增持中国化学、中国重工等也均超过了3000万股。不仅如此,南方隆元在去年四季度大量增持和新买入了券商股,增持中信证券2199.21万股,年末持有3907.54万股,新买入的券商股有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宏源证券、光大证券、长江证券,买入数量均超过700万股,其中买入海通证券数量最多达3077.11万股,买入光大证券也超过了1000万股。
一季度偏股型基金第二名的鹏华价值优势,“杀手锏”是在去年四季度增持金融股的同时,还大量增持了家电股,如增持格力电器1554.99万股,年末持有2004.99万股,增持美的电器2029.96万股,年末持有3004.96万股等。
而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在去年四季度大力加仓的品种则是钢铁、地产股:增持华菱钢铁9209.59万股,年末持有9938.30万股;增持马钢股份8369.46万股,年末持有9604万股,增持包钢股份也超过5000万股;同时还增持和新买入了地产股,如增持中粮地产1401.69万股,年末持有6113.67万股;增持金地集团嘉凯城均超过700万股,新买入卧龙地产1377.98万股等。
另外,博时主题行业、长城品牌优选的年报显示出,去年末重仓持有的股票主要也是集中在金融、建筑、家电、交运等行业上。不难看出,一季度业绩领跑的基金几乎都是在传统行业上重仓持有的基金,而题材股等中小市值的股票则持有数量相比较少。
T O P ↑
现今的创业板,已出现两个“倒挂”:
一是批发价与零售价倒挂。
二级市场(零售)市盈率为56倍,而今年共有42家创业板公司成功IPO,平均发行市盈率达69.34倍,一级市场高出二级市场24%。虽然动辄上百倍的已不多见,但刚刚上市的铁汉生态仍达110倍。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沪深股市共发行新股87家,IPO融资总额960.5亿元,其中创业板42家,融资332亿元,发行市盈率69倍;深市中小板35家,融资375.4亿元,发行市盈率52倍;沪市主板10家,融资253亿元,发行市盈率53倍。创业板仍是高高在上的资本贵族。高溢价促成了高破发,今年上市的76家新股首日破发的25家,其中创业板上市38只,破发10只,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二是企业业绩与市场估值倒挂。
截至3月底,近200家创业板公司已有109家披露2010年年报,其余公司也均已公布业绩快报,这些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86.88亿元,增长38.67%,实现净利润136.6亿元,增长31.76%,低于目前已公布年报的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39.41%)。从理论上说,56倍的市盈率,要求该板块成长性也在50%左右,可目前仅30%出头。更让人不放心的是,编码300001到300036的创业板公司均于2009年内上市,也就是说它们在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财务年度,这36家公司虽然营收增长44.8%,可盈利仅增长24.37%。宝德股份、新宁物流、金龙机电等5家公司已现负增长。与此同时,这36家公司总体负债率不到20%,也就是说一年下来大部分募股资金尚未投入使用,更未产生效益。
现在已有迹象表明,“倒挂”正在引发“倒逼”——由二级市场倒逼一级市场,再由一级市场倒逼PE。以前风险投资的投资成本平均也就5~6倍市盈率,是一年来创业板动辄上百倍的高收益,拉高了PE市场,个别项目投资市盈率甚至高达二三十倍之多。即便如此仍有许多风投基金争抢,以至出现了“全民炒房”转战“全民PE”的怪现象。
T O P ↑
据统计,2010年基金赚到的整体利润合计50.82亿元,比2009年的9102.5亿元缩水超9000亿元;基金公司、银行和券商从基金资产中共计获得近420亿元的管理费、手续费收入,是基金利润总额约8倍。基金管理费相比2009年仍上升6%,达302亿元,仅次于307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由于A股整体下跌14%,股票型基金为2010年惟一亏损的基金类型,300只股票型基金共亏损355.3亿元。混合型基金成为最赚钱基金类型,158只混合型基金共盈利238.6亿元,但与2009年累计盈利3087.94亿元相比,同样大幅缩水。债券型基金紧随其后,盈利58.8亿元,QDII盈利38 亿元。封闭式基金、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分别赚取了37.5亿元、22.3亿元、10.96亿元。在基金盈利大幅缩水的同时,2010年60家基金公司共收取管理费302亿元,比2009年增加16.67亿元,收入增长近6%,仅次于2008年307 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股票型基金是管理费的主要来源,贡献管理费161.36亿元,占比达53%。
据统计,60家基金公司2010年支付给银行的基金托管费用达53.28亿元,比2009年增加2.88亿元。而基金公司付给渠道的“尾随佣金”,也达到了45.7亿元。此外,券商亦从基金资产中获取了总计达63.9亿元的交易佣金。除掉从管理费中支出的客户维护费用(45.7亿元),基金公司、银行和券商从基金资产中共计获得了近420亿元的收入,约是基金利润总额的8倍。
T O P ↑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锡、钼、锗、铟、锑占全球比例都在20%以上,且用途大多和新兴产业挂钩,未来有望成为政府重点保护对象。目前国家正在酝酿对10种稀有金属的战略收储,未来有望对开采也进行限制。此外,两会对小金属相关的政策和配套法规出台预期不断增强,一方面受益于战略小金属的特殊性能,作为功能材料在新兴产业中应用前景广阔,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稀土、钨、锑等品种是我国优势矿种,我国对这类矿种持续不断的行业整合及保护政策使供应有序收紧,小金属行业步入上行通道格局十分确定。
T O P ↑
【海外传真】
清明节假期,海外股市、期市走势强劲。其中,道琼斯指数创逾两年半以来新高,恒生指数突破24000点;纽约油价突破108美元,创两年半以来新高;LME铅价突破2700美元,创三年来新高;纽约黄金期货突破1455美元,创历史新高。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分别是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的代表:美国道琼斯指数创两年半新高,与全球风险偏好情绪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向好给股市提供了强劲支撑,美股成为近期表现最好的风险资产;A股则是受困于3000点关口,屡攻不下,4月5日晚间,央行清明节“突袭”加息(4月5日下午18时,央行发布从4月6日开始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更是为A股再次提示政策风险!
博览研究员认为,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表现的强烈反差凸显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中期趋势主导因素的根本分歧——
●发达市场股市中期趋势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复苏与货币紧缩(预期)的PK,经济复苏强劲现在是发达市场股市向好的核心驱动力量,尽管欧美加息周期临近,但现阶段经济基本面(下轨)上行对股市的支撑力量远甚于流动性(上轨)货币紧缩预期的压制力量,毕竟,欧美的加息仍在“瞻前顾后”,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避险资金从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市场则是助推发达市场股市走势强劲的主要“推手”。
●通胀已成新兴市场不可承受之重。尽管经济复苏的大方向是确定的(经济基本面的“下轨”有支撑),但现阶段,新兴市场股市中期趋势矛盾的焦点是通胀高企与政策持续高压紧缩的斗争,与发达市场的加息还充满“悬疑”(尽管欧美启动加息周期的大方向是确定的,但启动的时机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同,新兴市场现实的高频紧缩举动占据了投资人预期焦点,货币紧缩(预期)成为新兴市场中期趋势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发达市场股市受惠“复苏预期”
发达市场方面,受惠于美国系列经济数据回暖,道琼斯工业指数今年累计上涨6.68%,位列主要股指涨幅第三,同时纳斯达克指数也上涨4.67%。美股走强,主要因为美国经济复苏在数据转暖的支持下进一步得到确认,以及美联储不会在二季度EQ2结束前加息。
●上周美国非农数据好于预期,非农就业人口超出预期增加的19万人达21万之多,同时失业率也降为8.8%;
●麦当劳计划在美招募5万名员工,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4日宣布启动大规模宣传公关计划,为本月19日在美国本土招募5万名员工制造声势;
●曼哈顿办公楼第一季度租约面积触及4年半高点。4月5日,纽约房地产公司高纬物业发布报告称,曼哈顿办公楼租约在第一季度触及四年半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租客寻求在租金进一步上涨以前完成交易。
尽管近期美联储官员也频频发话,开始出现转向的信号,但相对欧洲而言,其间仍然存在相当一段时间的“时间差”。由于日本进行QE的空间仍很大,在全球流动性仍显充裕情况下,资金肯定愿意押注风险资产特别是股市,而美国股市是首选。
博览研究员再次强调,全球经济的焦点从新兴经济体转移到发达经济体。复苏西行的下一步将是紧缩西行,这会引发全球资金流向新的变化,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的新波动。一旦欧美加息,正式确认货币紧缩周期启动,全球金融市场的运行逻辑将重新确认、修正。美国股市风景独好只是这一“新周期”的前奏!
通胀已成新兴市场不可承受之重
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不可承受之重,特别是2011年以来,新兴经济体面临多轮输入性通胀“空袭”。在后危机时期,新兴经济体呈现出新的经济增长特征,即内需开始充当重要的增长引擎。随着近期外需增长恢复,国际粮食、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飙升,新兴经济体物价面临内需推动型和输入性通胀的双重“烘烤”。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典型代表——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其2月份通胀率分别达9.5%、8.31%、6%。经济规模较大的新兴经济体如韩国、印尼、南非和越南2月份CPI也分别上涨4.5%、6.84%、5.7%和12.31%,皆超过各国货币当局的目标通胀区间。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成为推动新兴经济体此轮物价攀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韩国的食品通胀率皆超过10%。
由于强劲的需求导致全球商品和食品价格上涨,多个国家的通胀率可能会超过既定目标。严峻的通胀形势将对新兴市场股市构成“双重打击”:一方面,通胀压力空前巨大迫使新兴市场加快货币紧缩的进程,不仅给其经济复苏蒙上阴影,而且会扩大风险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胀高企会进一步刺激热钱回流发达市场。新兴经济体泡沫风险继续扩大,资本管制造成的交易成本提升,而美欧等发达市场逐步企稳,热钱回流发达市场的进程将提速!
T O P ↑
在收获1998年以来同期表现最好的第一季度之后,美国股市以充满希望、又有些迟疑的基调揭开了4月份交易大幕,在众多显示美国经济正在改善的迹象给市场以鼓舞的同时,投资者仍担心市场的表现可能已经触顶。
4月1日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盘中一度突破近期的2月份高点,随后触及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毫不犹豫地将近期围绕高油价、欧洲银行业以及日本灾难引发的生产中断等问题的担忧情绪抛诸身后。而就在几周前,这些因素还令投资者分外警惕。
不过到收盘时道指回吐了早些时候的半数涨幅,也许是投资者对他们早些时候忽略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问题仍心有余悸,他们担心未来几个交易日这些因素仍可能卷土重来,压缩企业利润率并令消费者忧心忡忡。
美国经济增长动能的积聚鼓舞了投资者士气。之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16,000人,而失业率降至两年低点。各州及地方税收收入出现反弹,距离2008年高点仅低2.3%。此外,美国制造业也经历了2004年初以来最为繁忙的冬季,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3月份汽车销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eBay和通用电气等众多公司也开始讨论并购交易活动,其中Nasdaq OMX Group (NDAQ)和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CE)向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提出了约113亿美元的收购报价,希望后者能退出同德意志交易所拟议的合并交易转而投入它的怀抱。
经济的改善是否会促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退出之前的超宽松货币政策?Fed的国债购买计划可能会于6月份结束,但看多人士希望Fed在更长的时间里执行适应性货币政策。尽管公司业绩报告推动股市不断创下新高,但美国股市仍较其2007年高点低15%。今年第一季度投资者一共向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资超过290亿美元,但相比近几年中他们从股市撤出的资金来说仍只是九牛一毛。
Strategas Research Partners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表明,市场目前似乎仍未接近触顶。工业、材料和技术等周期性行业正蒸蒸日上,并购交易数量在增加,规模也在扩大,且折合成年率的10年期股权回报率也刚刚开始从长期低点回升,这应该会令投资者感到振奋。
在这一背景下,交易员们愈加不愿意看空市场,这一立场并无过错。伦敦研究机构Data Explorers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出借给卖空者的股票价值仅为2,730亿美元,为五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多头与空头头寸之比接近六年高点。除了太阳能、银行、材料以及软件开发类股,对冲基金逆市操作的意愿降低了。在杠杆率降低、大型机构自营交易平台减少且监管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之际,可配置给卖空交易的资金规模正在缩小。
上周道指累计上涨156点,至12,377点,涨幅1.3%。近两周该指数累计上涨4.4%,为6月份以来表现最为亮丽的两周。第一季度道指累计上涨6.4%,标普500和纳斯达克分别涨5.4%和4.8。在过去八个季度中,标普有七个季度告涨。自去年8月30日以来,该指数累计涨幅达到26%。(选自《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T O P ↑
近期,韩国股市势如破竹的上涨势头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瞩目。
韩国股市自1月28日创下2121.06点的历史新高以来,经历了一轮近两个月的调整行情。然而就在日本大地震以及中东和北非动荡的消极影响尚存之际,韩国股市于3月17日企稳,连续两周反弹。
截至4月1日收盘,韩国综合指数收于2121.01点,3月17日至今,累计上涨8.33%,距历史高点仅咫尺之遥。
资金持续流入韩国市场
分析指出,目前所有目光都集中在历史新高将在何时突破,以及此次的上升趋势是否可以持续,而资金的持续流入给人们以希望。
近期带动韩国股市上涨的动力无疑是外资因日本地震和海啸灾害撤离之后的回流。目前,随着资金持续流入韩国市场,外国人购买韩国股票的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而韩元也于上周四(3月31日)上涨至两年半高点。
国际热钱的流入一直被认为是推动韩国股价上升的主角。
尽管今年的1月和2月间,英国、法国还有荷兰的投资者从韩国股市中撤资9亿美元,对韩国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外资流入该市场的总体趋势并没有改变。1月-2月间,共有27亿美元来自美国的资金流入韩国股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投资者也掀起了一轮投资韩国股市的热潮。韩国投资证券3月29日发表的数据显示,中资在外资中所占比重正在不断增加。
从2010年11月份以来,韩国市场的中国资金净流入势如潮水,平均每月的资金净流入达2.97亿美元。远远高出2010年1月-2010年10月1.35亿美元的月平均资金流入。今年1月-2月间,有4.5亿美元来自中国的资金流入韩国股市。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韩国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的热情一直要高于中国投资者对韩国市场的热情。然而2010年,韩国市场21.88%的涨幅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资金参与,中资投资规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2010年的三年时间里,中资在韩国股市的净购规模分别为3.33亿美元、7.73亿美元和8.99亿美元。
韩国投资证券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对韩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不算太大,但从长期来看,中资在韩国资本市场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T O P ↑
警惕美元中期走强“点杀”大宗商品
4月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108.47美元,创下自2008年9月22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格。
油价再创新高是全球大宗商品上涨再掀“高潮”的标志性事件,实际上油价的涨幅是滞后于其他大宗商品的。博览研究员对油价的看法是,中东乱局的逻辑对原油价格支撑力度递减,供需层面基本稳定。原油站上100美元成为常态,欧洲加息对油价影响不大。油价在基本面支撑下维持上行势头,朝着120美元迈进。
在我看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外汇市场美元-欧元的走势,“疑似”将出现中期趋势的拐点。美元-欧元所指向的主要矛盾是发达经济体的加息问题,而美元本身又是大宗商品的标价货币,美元的中期拐点势必给大宗商品的中期走势带来深远影响,尽管经济复苏基本面所决定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大宗商品中期趋势的主导力量,但大宗商品作为一种类似金融商品的炒作对象,货币因素(流动性“推手”)的影响不可小觑。全球回收流动性,紧缩货币的累积效应将在相当程度上削弱流动性预期对大宗商品的支撑力度。
美联储“按兵不动”,美元“伺机而动”
尽管美联储仍然“按兵不动”,美元的反弹还缺乏足够的底气,从投资人预期来看,欧元区的加息已经是近在眼前,而美联储的加息或在三季度,甚至是年末。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将较欧英等央行缓慢,这是拖累美元反弹的“硬伤”。
上周五(4月1日),靓丽的美国3月非农报告一度给美元多头带来惊喜,不过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的讲话浇灭了美指反弹的气焰。美国劳工部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21.6万人,创下2010年5月以来的最大涨幅,高于预期增长的19.0万人以及2月上行修正后的19.4万人;美国3月份失业率降至8.8%,为2009年3月来最低水平,预期为8.9%。上述数据显示美国就业市场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有力复苏提供最新证据。数据公布后,美元全线上扬,兑日元和瑞士法郎涨幅明显,兑欧元和英镑也取得较大涨幅,但行情随后却峰回路转。
杜德利上周五在纽约盘中表示,美国经济复苏仍旧乏力,离联储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目标相距甚远;若提前终止购债计划将影响经济复苏,进而支持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执行到底;同时重申了将在更长时间内维持利率于历史低位的承诺。这份极为谨慎的政策措辞,加上稍早前公布的美国3月份ISM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小幅下滑,令美元指数尽数回吐此前获得的涨幅。
上周五美元“上下坐电梯”的表现凸显市场“纠结”的心理:投资人对美元可谓是“欲爱还拒”,毕竟,不管美联储加不加息,美元反不反弹,美国的经济强劲复苏就摆在那里,但又担心欧元区先于美联储加息,被抄了“后路”;对欧元则是“欲罢不能”,欧洲的经济复苏前景虽不如美国,甚至还要面临欧洲危机的持续困扰,但欧洲央行不时地给投资人派“定心丸”,欧元区提前美联储加息是投资人难以抗拒的“诱惑”。
在我看来,投资人大可不必过于纠结于欧美谁先加息对欧元-美元的影响问题,我们更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评估美元的中期走势,以及其对大宗商品走势可能带来的冲击。
我一再强调,美国谋虑深远,其意在“挟美元以令天下”,目前仍在精心布局“连环套”,以待时机成熟便施展“吸星大法”——美国通过这几年的弱势美元政策,推高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将通胀传导给新兴市场经济体,当这些国家因为全球经济未能全面复苏依靠自身发展使GDP增速达到瓶颈并进入滞胀状态后,美国就会释放加息预期,并逐步调高利率,强化美元的升值预期,而这势必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泡沫将迅速被刺破,这就势必会导致大量资本回流美国,而资本短期快速的回流美国又会进一步支持美元的上涨,并加速大宗商品的价格回落速度。
基于这一逻辑,我坚持认为,美元的崛起将是全球投资者(美国除外)的噩梦,尤其是大宗商品,必定会“深受其害”。从技术面的角度来分析,美元-欧元的中期拐点已经临近。图中是美元-欧元的日线走势,这是一个经典的看跌“蝴蝶”整理形态,“蝴蝶”的两翼从时间间隔(都是16个月)和空间幅度(895个基点)上看都呈现出完美的对称结构,即便这里不是美元的中期底部,但从技术形态来看,美元至少在这里应该有一个向上的反弹。
对于美元可能出现的中期“拐点”,我们要高度关注。一旦美元确认中期走强,势必会首先冲击大宗商品市场,尽管美元走强这一货币性因素在现阶段尚难以撼动全球经济复苏给大宗商品上涨提供的强劲支撑(商品货币澳元“9连阳”,澳元对美元再次刷新高点,从侧面佐证大宗商品的走势如火如荼),但中期来看,美元的走强仍是大宗商品需要警惕的“致命风险”,要命的不是美元上涨,而是美元中期上涨很可能意味着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的确认,美联储一旦扣响加息的扳机,全球经济体势必跟进,全球货币紧缩、回收流动性将急剧放大大宗商品的风险敞口。
T O P ↑
英国另类投资研究机构Preqin近日发布报告称,2011年第一季度,全球92家私募基金募集资金总额达423亿美元,略低于2010年四季度的471亿美元,且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但Preqin预计,这一数字将在今年第四季度略微好转。
Preqin指出,在一季度全球私募基金的募集资金中,投资于美国的资金占了绝大部分,这45只基金共募集资金259亿美元。而24只投资于欧洲的基金仅仅募集了65亿美元,其余的亚洲基金及其他地区的基金共募集99亿美元。
在资金募集类型上,20只收购基金共募集资金126亿美元,占大部分。继基金市场筹资目标在2009年和2010年大部分时间内不断下滑之后,基金价值和数量在2011年第一季度均有所上涨——这意味着基金经理们对于市场环境改善的信心正在加强。目前全球有1649家基金正在寻求6630亿美元的资金——市场上寻求募资的基金公司数量已达到最高点。
Preqin指出,2011年一季度完成募集的基金平均需要16个月完成募集,远高于2005年10.6个月,但比2010年20.4个月下降了不少。尽管整体数据不尽如人意,但市场信心正在好转,Preqin预计今年私募基金筹资将会加速。尤其是在欧洲,BC Partners 和Montagu数额巨大的中期募集预示着光明的未来。
T O P ↑
高频经济首席经济学家Carl Weinberg经济学认为,欧央行加息决定非常糟糕,将导致“欧猪四国”借贷成本上涨,并可能引爆欧元区银行业危机。
“直率的讲,这些国家将在我们眼前倒闭”。
他补充称,葡萄牙面临4月15日不能赎回债券的风险。爱尔兰银行业援助计划成本激增。希腊或不能实现IMF制定的方案目标。如果希腊再次不能实现财政目标,IMF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可能下个月停止提供援助资金。这几乎不能被看做加息的良好时机。
欧央行行长特里谢的加息决定对于备受关注的通胀不会有影响,但警告此举将可能成为欧元区银行业危机的引爆点。
他的观点是,加息25个基点甚至将增加问题银行的融资成本,这些银行不能在公开市场筹集资金。欧元区遭受最严重冲击的银行将遇到重大阻碍。欧央行上周短期借贷活动显示,174家银行不能从市场获得足够融资,不能满足最低储备要求。
他警告称,“银行倒闭范围扩大是我们恐怖局面中的引爆机制,将使得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并转化成灾难”。
T O P ↑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在6月结束。随着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短期外国资金正流出亚洲。或许这会令亚洲各国政府长出一口气,但这同时让亚洲丧失了一道抵挡外部冲击的重要屏障。如果第二轮量化宽松的结束恰好碰上日本、中国或者油市传出更多令人意外的消息,那么有序的撤离恐将演变为恐慌性的资金外逃。
外国投资者2010年在日本以外的亚洲股市买入640亿美元,但今年迄今抛售了近80亿美元。亚洲经济增长依然引人注目,但美国经济状况已较过去大为好转。换句话说,资金不再源源不绝流入亚洲。不过绝大多数去年流入的外资仍在亚洲寻找机会,尤其是在韩国与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国家。
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已经逐渐习惯了便宜美元,不管如何这些廉价资金帮助推动了经济增长并轻松进行再融资。但流动性爆炸式增长也蕴含风险。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外资银行对亚洲的贷款额在2010年第三季增长16%至2.8万亿美元。如此快的信贷增速只有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前才有过。当债券资产难觅时,投资者就会涌入信用违约互换(CDS)等金融工具。
信贷以如此惊人的步伐扩张后,通常会出现更加急剧的逆转。剩下的问题就是,点燃外资大逃离的导火索是什么。日本核危机令亚洲出口和全球经济增长增添变数。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是另一大隐忧;房屋市场占据了中国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房价下跌将造成范围更广的冲击。中东的动荡局势是第三个不确定因素,亚洲六分之一的能源供应来自该地区。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的结束可能令外资流入逆转的破坏力更大。投资者目前预期,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将停止买债,但会维持整体宽松的货币政策。若美联储屈服于通胀担忧,并开始坚决转向收紧政策,比方说调高利率,则会增加资金迅速流出亚洲回到美国的可能性。热钱流出亚洲前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任何美国通胀加剧的证据,或者其它已经遭受打击的地区传出更多坏消息,都可能让投资者仓皇逃离。
T O P ↑
宽松货币时代已临近尾声。欧洲央行近来一直努力向外界传达有关其很可能在4月7日加息的信息。通常来说,随着加息周期的启动,投资者往往会调整预期,风险资产时常因此受到冲击。这一次情况也不会例外。
本轮加息周期最大的不同在于制定加息步伐的可能会是欧洲央行,而非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瑞士信贷称,从统计中值来看,1970年以来,Fed加息时间要早于欧洲18个月。此外,考虑到欧洲政府正在致力于削减赤字,因此此次加息可能是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进行的,而这将打击欧洲股市的走势,尤其是那些欧洲外围国家的股市。
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会震动股市。摩根士丹利称,美联储首次加息前后,欧洲股市会回落8%(2004年)至21%(1976年),下跌行情持续的时间在54天(1980年)至400天(1994年)之间不等。瑞士信贷美国策略师认为加息之初美国股市往往会回落10%。
而汇丰则认为,加息之初通常还会出现类股轮动性走势:欧洲方面,医疗保健股和电信股倾向于走强,而材料、工业、消费和能源股则会走软。
欧洲股市可能正在消化这些风险。据Factset称,欧洲斯托克600指数今年以来仅仅上涨了0.2%,按今年预期每股收益计算,该指数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仅略高于11倍,接近2009年年初低迷时期的水平。这说明欧洲央行加息对其他股市的冲击可能更大,尤其是在国际投资者押注葡萄牙融资问题会让欧洲央行推迟加息的情况下。实际上,来自欧洲央行官员的最新评论以及陆续公布的良好经济数据已预示国际投资者的这种预期将会落空。
不过,Fed可能再次成为一个“意外因素”。Fed的定量宽松计划已经提振了市场的信心,但这一计划定于第二季度末结束,届时会给流动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而欧洲央行眼下还在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
到4月27日,当美联储主席贝南克首次在议息会议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时,可能会证明这一天对全球股市投资者的意义要比4月7日更重要。
T O P ↑
【热点聚焦】
例会背景:
●昨晚(4月5日下午18时),央行发布从4月6日开始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达到3.25%,一年期贷款利息达到6.31%。
●G20南京研讨会上,以人民币可兑换和自由浮动为前提条件,人民币如何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引发各方激烈讨论。
●2月份中国新增外汇占款2145.23亿元,环比下降57%。
●发改委下发《关于切实保障电煤供应稳定电煤价格的紧急通知》,告诫相关企业“要识大体、顾大局”,“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
●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2%,比上月上升16.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升幅明显,为55.5%;建筑业最高,为65.6%;消费性服务业最低,为49.2%。
●3月全国82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
●4月5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报收于每桶108.47美元,创下自2008年9月22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格。
●数据显示,3月份上市公司大股东总计减持了5.03亿股,相比2月份的2.17亿股激增2.86亿股,环比增幅达到131.8%。
对宏观经济的主要观点
1、从加息来看,此前所期待的通胀风险缓解的迹象并没有出现,相反,决策层对通胀形势的悲观程度可能超出预期,对实体经济对紧缩承受力的信心比以前更足。在权衡利弊之后,中国很可能将在经济增速超预期放缓之前一直保持紧缩态势。
2全球通胀加速上升成为发达市场的紧缩背景,欧洲在4月份加息的概率极大。但欧洲目前的通胀水平属于温和型,对其经济的持续复苏是相对有利的。即使欧洲加息也不应被视为连续紧缩的开始,否则会对其经济复苏有不小的副作用,延长复苏周期。
3、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失业率持续下降,但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其核心通胀水平远未达到要加息的地步,因此美联储在短期内与欧洲同步、改变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4、中东乱局的逻辑对原油价格支撑力度递减,供需层面基本稳定。原油站上100美元成为常态,欧洲加息对油价影响不大。油价在基本面支撑下维持上行势头,朝着120美元迈进。
5、国际油价持续高企推高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虽然国内油价上调窗口已过,但市场普遍预期清明节后国内将再调油价。另外,农产品价格按预期回落,然而核心通胀攀高仍在进一步显现。因此我们维持3月CPI涨5%左右的判断,年内CPI高点将于6月份出现。
6、从PMI数据来看,消费信心不足,购进指数下滑,企业正处于新一轮补库存阶段。从PMI数值上来看,环比上升、同比增速放缓表明,宏观经济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但平稳趋势仍需巩固。
7、中国4月份加息是大概率事件。虽然外汇占款的大幅下降、以及公开市场“恢复”进度超出预期,减轻了上调准备金的压力和迫切性,但万亿规模的到期资金压力,以及央行“完全对冲”的口风,让货币市场同时面临公开市场和准备金的联手回笼,进而推动资金利率上升。
8、汇率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边际递减,中国经济受汇率负面影响的承受力在增加。而且,中国绝不会在汇率问题上因为国际压力妥协。但鉴于中国内需性复苏势头较好,且部分低附加值的外贸产业被纳入到经济调整的大框架中,预计未来人民币上升趋势一直存在,速度将快于此前,甚至继续屡创新高都存在可能。
对证券市场的主要观点
消息面上并没有出现改变当前A股下行通道的因素。
1、由于4月份货币紧缩将维持原有节奏和力度,加之产业资本减持高潮的出现,我们并没有看到资金面大幅改善的变因。根据博览主任研究员程凯先生的监测数据显示,现在已经处于新增资金入市的顶点,虽然从历史上看这一数据并没有到达过热区域。
2、从基本面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随中国的GDP增速同步下滑,同时PPI的高企与CPI的维稳,表明企业的生产成本没有完全传导到消费端,企业利润受到侵蚀。尤其是创业板35%左右的平均盈利水平与之60倍的估值落差明显,A股整体的估值中枢应持续下移。
3、短期市场情绪、心态尚可。目前资金集中注意银行、地产(保障房)等有稳定盈利预期或者政策扶持的行业板块。同时,市场机构普遍认为4月份加息之后,二季度末期将存在一个货币政策的短周期观察点,市场预期资金面届时可能会有一定程度改善。因此,A股的结构性机会依然存在。
T O P ↑
【新闻观察】
“我很久没被叫去开会了,三网融合恐怕已经夭折”。工信部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的感慨,道出了三网融合目前的真实局面:广电、电信离达成共识似乎越来越远了。
广电旗下中广电通CEO殷建勇在接受财新《新世纪》采访时表示,目前的三网融合不是僵局,而是已经结束,现在播控权的归属明确,广电对媒体的管控能力正进一步加强,运营商对所谓开放的三类业务都没有兴趣,因此“黑不提白不提的,三网融合就过去了”。
播控权是广电、电信双方的核心诉求之一。电信部门坚持无播控无融合,同时开始了光纤入户及提升带宽的大跃进式投入;而广电部门虽在政策上取得播控权,但技术与体制上的落后,又使其难以真正获得“主导地位”。双方互不相让并在各地发生了各种冲突,比如广电掐断电信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信号、电信掐断广电有线互联网出口。
然而,不仅广电、电信两大部门围绕播控权博弈,随着IPTV播控平台中央与地方两级平台对接,广电内部的争执也愈演愈烈。2010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344号文,确定了IPTV两级平台的方案。根据方案,央视国际成为中央平台,与上海百视通共同建设地方平台,牌照方、地方广电、央视国际乃至地方电信运营商由此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至今关系尚未理顺。
有资深业内人士对此指出,两级平台等措施,旨在控制播控权,而非三网融合。广电部门在播控权问题上的攘外安内,正在将三网融合的僵局进一步推向死局。
IPTV成“鸡肋”
IPTV是目前三网融合业务中发展最快,也渐成规模的融合业务,但一位广电总局人士称,目前广电对IPTV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清晰的图景。为此广电甚至限制IPTV在其体制内的过快生长与繁衍。据了解,广电总局去年下半年连续发文,细化IPTV播控平台建设,宗旨是将播控权进一步收拢。
一年来,电信企业也在行动。缺少固网资源的中国移动,加大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进度;中国电信也就如何开展网络融合在各试点城市进行了统一规划;中国联通则在青岛、大连、哈尔滨、北京这四个试点城市完成了首期支持5万-10万容量IPTV基础业务能力的平台建设,开始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确定天津、河北、四川、湖北、浙江五省(市)为集团试点地区。
2010年9月25日,全国第一家中央级别的IPTV集成播控总平台与试点地区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正式完成对接,分别是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台。随后,湖南、北京地区等多个地方IPTV集成播控平台也完成了与中央平台的对接。这些地方的IPTV播控平台中,都没有当地电信运营商参与。
但与此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从广电到电信都围绕着三网融合陷入了一场混战。较量的主角已不再是工信部与广电总局,而是中央与地方。三网融合进入一个更错综复杂的局面。
广电一边加速省网整合的进度,推进国家级有线网公司的组建及相关互动业务,同时推出双级平台来更牢地掌握播控权,以对地方上与电信合作推出的IPTV进行有效监督。
围绕IPTV的矛盾冲突表现在各个方面:IPTV主要由上海文广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导致某些地方广电抵制;广电很多宽带接入需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运营商协助布设,两者合作亦时有摩擦;地方广电各干各的,有的全力推数字电视抵制IPTV,有的则在加快部署IPTV而不是数字电视……
央视国际显然低估了地方广电的抵制。据了解,广电的344号文指定央视国际的“中国广电IPTV”呼号为全国统一呼号,但这个呼号成为其和电信运营商在IPTV合作中始终难以达成一致的关键问题;同时,两级平台在利润分配上也存在分歧。
而对东方传媒百视通来说,一边要维系IPTV市场的发展,谋求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突破,另一边又必须平衡电信、中央级平台,以及地方广电之间的矛盾。
在南方大省,东方传媒百视通原有的播控平台和当地电信已经磨合成型,用户有了一定规模,这也使得很多地方采取了双备份的方案,即既有央视播控平台方案,又有百视通播控平台方案。但目前中央级平台没有和电信实质对接,只是完成了政治任务。再加上地方广电也未必都愿意接纳上海百视通,未来在政策和市场上的争夺都将更加激烈。
据媒体了解,目前两级平台都没有完成广电与电信运营商的传输系统的对接,也就是说,这些城市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总、分两级平台只实现了内容层面的对接,但计费系统、认证系统等技术层面并未真正对接。
有消息称,青岛电视台此前与杭州华数投资合作建设IPTV,由于要求重建与中央平台对接的地方平台,意味着前期投入推倒重来,这遭到地方强烈反对;在湖南,因湖南广电表现强势,IPTV播控平台建设也阻力重重。
韦乐平表示,在IPTV的合作模式中,广电机构负责业务行政许可和内容集成规划管理与审核,电信部门负责业务支撑系统建设、业务运营和用户管理,是目前比较符合产业链相关方利益和市场需求的模式,但也仅限于“IPTV牌照方(例如百视通)和其他地方广电关系比较融洽的地方”,IPTV业务得到“很好”发展,关系不好的地方则“寸步难行”。
殷建勇坦言,广电真正恐惧的绝不是IPTV,IPTV已如鸡肋,电信不爱搞,广电不愿搞;宽带业务已被中国电信和联通抢占了4.5亿用户中的1亿高端用户,也没机会了;固话语音业务逐渐萎缩,手机通信被移动、电信、联通打成了“地板价”,已接近网间结算价格,广电更无机会涉足,三网融合已“无处可融”。
殷建勇称,广电真正恐惧的,是电信利用自己的光纤网络直接传输有线电视信号。这等于砸了广电饭碗,如同广电直接从事固话和移动业务,会要了电信运营商的命一样。
台网离合不定
在三网融合框架中,播控权归属于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即“台”,由此广电的有线网被推向了市场竞争前沿,成为电信企业尚可突破的最后空间。不过,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去年却强调“台网联动”,这与之前“台网分离”的主基调有着微妙变化。
在三网融合政策推出之后,台网分离的反对声日益高涨。细心者发现,广电部门曾经苦心筹建的国家级有线网公司“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名称已悄然改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显示广电总局极可能定下了“台网无法分离”的新调子。
歌华有线副总经理罗小布认为,播控平台建在电视台或者网络公司对电视台没有区别,对网络公司却有根本不同,建在台里,不仅网络公司失去威慑力,而且网台之间的隔阂加剧。由于网络公司拥有用户,电视台目前收入主要是广告,网络公司完全可能采用高落地费,甚至拒绝落地等极端措施实施报复。这必然使得本地电视台在本地区占便宜,在外地吃亏。目前在上海,就出现了广播电视台与上海电信联合推出IPTV,而东方有线与上海联通联合推出宽带与互动电视的奇怪格局。
广电四级办台,是广电体系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组织体系,导致了地方上区域资源分割,彼此竞争多于合作。市级以下广电部门,以网养台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省网整合、网台联动,使得不同级别的台网之间关系错位。省会试点城市,播控平台是建在省台还是市台?非省会城市,是建在该市还是上级城市?这些问题都激化了地方电视台之间的矛盾,尤其加剧了省台和市台的竞争。
广电系统真正的挑战在于内部整合。一直以来,广电总局缺乏对地方广电行之有效的统一化管理,这与电信运营商有着根本的区别,即四级办体制与全程全网的区别。广电对播控平台的强烈控制,反而激化了中央与地方,地区与地区之间、台网之间的矛盾。
目前各省网虽然挂牌整合了,实质上却问题重重。广电家底不厚,融资渠道有限,现在各省网都积极运作借壳上市融资,比如广东省网借壳天威视讯上市,江苏有线、杭州华数等也在行动,未来的国家级有线网公司又将如何整合和评估这些分散在各地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呢?
国务院三网融合专家小组组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估算,未来几年是广电系建设投资的高峰期,其中网络双向改造、机顶盒以及基于音视频内容的信息服务系统的投资需求约为2490亿元;而下一代广电网(NGB)的投资需求为3000亿元。三网融合等建设前期投入面临的资金缺口可想而知。
有分析人士认为,三网融合最大变数在于广电,在于台网离合格局可能产生的分化。殷建勇对此指出,大乱之下必须大治,台网必须分离,“网早晚归国资委,实现电信开放、媒体管制”。
无解方程式
韦乐平完全不看好现有体制下的三网融合和竞争。他认为,现在广电是低价包月式的国家公共资源模式;互联网是低质低价模式;电信则是高质的、按时长和流量收费的模式。让这三个不同商业模式融合,以及让有公益性质的广电业和市场化的电信业竞争,本身就是无解的方程式。
韦乐平说,“竞争是在相同体制之下的竞争,让企业与事业单位竞争,是没有结果的”。
2010年下半年,全国12个试点地区纷纷提交了各自的试点实施方案,不过至今未被国务院批复,原定今年初推广的第二批试点城市名单也迟迟难以出炉。
但在各地努力下,目前除了上海模式、杭州模式等已有模式,被确定为试点地区的城市又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模式,形成了武汉模式、云南模式、湖南模式等多种不同融合方式,但均未能突破上述体制的局限。
其中较受瞩目的是“武汉模式”。2010年6月30日,武汉进入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2010年12月16日,武汉广电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组建的武汉市三网融合合资公司宣告成立。武汉的方法是“电信广电五五合资、双方轮流坐庄”,即电信、广电各占50%的股份,定期轮流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武汉广电与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新组建合资公司的第一阶段注册资本为600万元左右,将来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双方再另行增资。
但据了解,武汉合资公司目前并未投入运营,这一所谓的合资公司仍由广电主导,电信渐失兴趣,双方目前注入的业务和资产都为非核心资产。值得注意的是,负责牵头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的武汉市信息产业局也已悄然换帅,由武汉市广播影视局(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原副局长、副台长黄长清担任。黄长清履职后,武汉市信产局成立了合资公司筹划工作小组,由黄长清亲自担任组长。
上海、宁夏和辽宁与武汉类似。过去的上海模式并未合资,仅在业务上合作,收入分成。2010年12月,上海东方传媒公司与中国电信决定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负责推广三网融合后上海的IPTV业务。
此外,包括甘肃、江苏、江西、云南、四川等在内的多个省份都基本停留在战略合作层面。其中,上海南汇广电和上海联通也进行了战略合作,进行双向网络改造建设和双向业务运营。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以及各地广电与电信的力量对比不一,不可能有哪一种模式能得到广泛认可。这些模式如无平衡且有效的利益驱动,没有对等的竞争或融合机制,最终也只是一场“秀”而已。
T O P ↑
【要闻报道】
广东省石油行业学会秘书长范小平表示,成品油调价的窗口已过,并早已具备上调条件,业内都在等待中。目前有关部门尚未对价格进行调整,主要考虑油价调整带来的物价上涨影响。
他指出,国家目前处于两难的矛盾中,压着不调也不是长远之计,只要利比亚战争一天不结束,国际油价肯定在高位运行,不排除近期冲破每桶120 美元大关的可能。短期内,国内炼油厂还可以通过将此前较低价的原油与高价原油进行平衡,但当低价原油库存消耗到一定比例,炼油厂就要亏损。
广东省经贸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局势紧张已间接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但从局部来看,目前广东省的油源还是较充裕,库存接近二十天的消费量,供应不成问题,主要关注的是价格影响,但需要国家来定。
根据国内成品油机制,自上次成品油价格调整之日,2月19日以来,已过了连续二十二个工作日的调价窗口,而国际油价的浮动幅度也超过4%,具备了上调成品油零售价的条件。
T O P ↑
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相比2009年剧增了100倍以上。韩国经济学家指出,人民币将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结算货币,不过,短期内恐难成为与美元竞争的世界货币。
在韩国LG经济研究院发表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从2009年的36亿元,激增到2010年的4394亿元(注: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略有出入),增加了100多倍。不久的将来,人民币有望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
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从2009年7月开始试点到2010年12月底,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它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业务5093亿元。其中,2010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5063亿元。
不过,LG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可用人民币投资的金融商品寥寥无几,可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衍生金融商品市场也不发达。因此,如果作为世界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民币很难发挥更大的作用。
报告指出,为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应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实现外汇自由化。但快速开放金融资本市场可能会带来的打击,使得中国政府对此问题持谨慎态度。
报告认为,作为贸易顺差国,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这也是人民币短期内难以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
T O P ↑
中国证监会2日宣布,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焦炭期货合约,具体挂牌时间由大商所根据市场状况及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确定。
证监会要求,在上市初期,大商所对焦炭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标准、交割、市场监控等方面和环节应当从严要求,特别是要做好实物交割环节的监督检查,切实防范市场操纵。
证监会公告说,大商所应当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进一步做好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注意防范和妥善化解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确保焦炭期货合约的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
今年3月22日,证监会宣布批准大连商品交易所开展焦炭期货交易。此后,大商所就焦炭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焦炭期货合约交易单位为100吨/手,最小变动价位是1元/吨,合约涨跌停板幅度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4%,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5%。
T O P ↑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首次在公开场合就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特高压作出表态,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及能源装备制造的相关支撑技术和装备,加快促进能源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
他特别指出,实现能源装备绿色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装备;二是发展先进输电技术装备,大力发展特高压;三是发展智能电网。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意味着此前争议不少的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建设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按相关规划,我国将建设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项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特高压直流10项),形成大规模 “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到2015年,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三大同步电网。而对于 2011年特高压工作的进度,国家电网则明确:要确保淮南(皖南)-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一季度核准,力争锡盟-南京特高压交流工程上半年核准,蒙西-长沙、靖边-连云港特高压交流工程和溪洛渡-浙西、哈密-河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年内核准。而去年的核准进展很慢。
特高压技术的发展及智能电网建设已经全面拉开,据有关部门预测,“十二五”期间,电网投资总额或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70%。而今年电网建设的重点是特高压。申万研究所预计,“十二五”特高压投资将达5000亿元,其中特高压交流投资达3000亿元,特高压直流线路投资将达2000亿元。
T O P ↑
国家发改委日前部署开展电煤价格专项检查,强调将2011年重点合同电煤价格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据业内人士预测,3月CPI或再涨,此次检查意味着国家将通过电煤价格检查措施降低电企压力、平抑物价水平,煤电联动短期难实施。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2010年重点电煤合同价格在520元/吨的价位。这个价位与目前的市场煤价有大约200元/吨的价差。由于合同价与现货价存在着价差,近年来重点合同煤中锁定价格的越来越少,兑现率也越来越低。
据悉,发改委在2011年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指导框架里为电煤的配备指标为7.7亿吨,其中属于锁定价格的重点电煤也就3亿-4亿吨,但是全年电煤的用量已经超过16亿吨,而且近年新投产火电装机4511万千瓦,新增用煤需求1.5亿吨左右,“所以,电煤‘皇粮’的比例可能还不足30%。”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预测,今年年中CPI将涨至高点,国家平抑物价的压力很大。此时电煤价格专项行动推出,表明了国家多管齐下平抑物价的决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3月CPI可能再次上涨,甚至创出新高。”
但该措施出台到底能发挥什么效果很难讲。“去年政府限价令出台后,环渤海动力煤的需求与价格双降。但现在环渤海动力煤指数又出现了连续两周、每周3元的上调,而且是在以往的淡季,说明通胀预期依然旺盛,煤价自然水涨船高。”
T O P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4月1日上午听取了《浙江沿海及海岛综合开发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的汇报。
温家宝指出,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土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迈上一个新台阶。温家宝对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给予充分肯定。他说,这个报告基础研究扎实,战略目标清晰,发展重点明确,政策建议具体可行,对于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温家宝强调,水资源不足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薄弱环节。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