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三国官网: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19:52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5-10 21:52  
     第一百三十三句 磻溪伊尹 (二)
  
  不想当宰相的家教不是好厨子
  
  伊尹是夏末商初的名臣,名挚,一说名伊,又名阿衡,但是有很多学者认为“尹”和“阿衡”都是商代的官职名称,大致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现在的总理。中国自古就喜欢称呼别人职位,弄到最后把本名都给忘了,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两个人初次见面,会有人介绍说:“这位是张总,这位是王处长。”都是姓氏加职位,至于叫什么名,没有人关心,包括被介绍者本人。
  伊尹比姜太公还要早五六百年,关于他的记载更是少得可怜,《史记》模棱两可地记载了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说与伊尹想见商部落的首领汤,但是没有机会,后来商汤迎娶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有莘氏陪嫁的男仆才来到了商汤这边,他找了个机会,背着饭锅、菜板等炊具,用烹饪理论向商汤阐明王者之道。
  第二种说法则是:“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也有人说,伊尹是个隐士,商汤派人去请他出山,请了五次才请来,他向商汤说了很多历史故事,取得了信任、得到了重用。可能是觉得商汤这个老板不够档次吧,伊尹一度擅自离岗,到当时的统治中心夏王朝去求职,结果发现还是原来的老板好,于是返回商汤那里继续上岗。
  《墨子 尚贤》中说:“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根据这条佐证,《史记》的第一种说法比较靠谱。师仆,大致相当于家庭教师,不过当时是奴隶社会,家庭教师也应属于奴隶,是奴隶主的私人财产,所以能够跟着有莘氏的女儿一起陪嫁到商汤那里。据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虽然作为陪嫁来到了商汤身边,但还是没有机会商汤那么大的领导搭上话,把伊尹给急的啊,心说这可咋办呢?好在伊尹还有一项技能:烹饪。要不怎么说艺多不压身呢,关键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有一天商汤想吃点吃的,就搞了一场厨艺大比拼,伊尹带着炊具登场了,他用高超的厨艺征服了商汤的味蕾,获得厨艺大赛第一名。伊尹乘机以各种美食的滋味向商汤阐明称王的道理,把商汤给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于是让伊尹掌管政务。
  据说,在见到商汤的前一天晚上,伊尹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坐着船从日月旁边经过,于是就有了前面提到了“乘舟梦日”这个典故,用来表示即将受到重用、坐直升飞机往上爬。这个典故出自与周兴嗣同时代的文学家沈约编纂的《宋书 符瑞志》:“伊挚将应汤命,梦乘船过日月之傍。”其实,这个说法忒不靠谱,人家伊尹做了个梦,两千多年后的沈约等人怎么能够知道呢?
  《吕氏春秋 本味篇》综合了《史记》的两种说法,说伊尹是奴隶主有莘氏在桑树林里捡到的孤儿,交给了一个厨子来抚养,因而从小就开始学习厨艺。长大了之后,伊尹给奴隶主的女儿当教师兼厨师。伊尹是个有理想有才华的人,虽然是个奴隶,却非常有名气,商汤听说后,想把他笼络到自己的阵营里,就跟有莘氏要人。有莘氏说我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奴隶容易吗?不能给你。商汤想起“卖猫送碗”的故事,就向有莘氏求婚,要娶他女儿,有莘氏很高兴,在嫁女儿的同时糊里糊涂地把伊尹作为陪嫁送给了商汤。
  商汤得到伊尹之后,在宗庙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消灾祈福仪式。第二天上朝,商汤想测试一下伊尹的水平,就说:“咱们俩聊聊天吧,唠十块钱的,你先起个头。”伊尹知道这实际上就是老板在面试,就拿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开始讲,他说:“我知道怎么做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商汤一听,口水流到了鞋面上,赶紧说:“你能给我做一份尝尝吗?”
  伊尹说:“最好的美味,需要天下三类动物的味道来制作:要水里动物的腥味、肉食动物的臊味、草食动物膻味。您别觉得味儿不好,味道的根本在于水,其次是调味品以及火候。烧煮九次味道就变化九次,所以火候也很关键。通过文火和急火的调节,可以灭腥、去臊、除膻,而且不会改变食物的本质。调味品离不开酸甜苦辣咸五味,怎么调味完全根据食用折的口味。至于锅中的变化,由于过于精妙细微,一般人是说不清楚的。如果要精益求精,还要考虑阴阳的转化和季节的影响。这样做出来的食物,所以久放不坏、熟而不烂、甜而不齁,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一份美味终于做成了!(这应该是“肥而不腻”一词的原始出处。)”
  随后,伊尹又列举了当时比较常用或珍贵的食材、调料、饭和水果等,三千年多之后,很多东西我们都搞不清楚是个啥了,所以在此省略。
  伊尹接着说:“这么好吃的美食,您爱吃不爱吃?您想吃不想吃?您要吃不要吃?”商汤眼睛冒绿光:“爱吃!想吃!要吃!赶紧给我做去!”伊尹说:“现在是吃不着的,因为您统治的地盘太小,材料备不齐啊,只要您取得了天下、成为天子,什么好东西都能得到。”商汤黯然:“我啥时候能当上天子啊?”伊尹说:“当天子靠什么呢?靠的是道义。道义在哪里呢?不在他人而在自己,自己成就了道义也就做成了天子。成了天子之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所以说,审近才能知远,成己所以成人,圣人之道是最重要的,不在于做许许多多琐碎的小事。”
  商汤听罢,觉得太有哲理、太有道理、太有卡路里了,加深了伊尹的崇拜和信任。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推翻了夏朝,当上了天子,终于过上了想吃啥就吃啥的好日子了。好日子过了13年,商汤病死了,而他的大儿子太丁比他死得还早,于是让太丁的弟弟外丙为帝。三年后,外丙死了,他弟弟仲壬为帝。四年后,仲壬也死了,伊尹就拥立太丁之子太甲为帝。
  伊尹为了教导太甲,下了大力气、费了大心思,可是太甲这个家从小伙娇生惯养,比较不懂事,是个昏乱暴虐的家伙。伊尹因无可忍,说你小子给我从帝位上下来吧!太甲一瞪眼,说我就不下来,你能把我怎么样啊?伊尹很生气,让人把太甲拖走,太甲急了,大喊:“伊尹要造反了!”伊尹更生气了,心说我本来想好好教育你,你却给我扣个大个帽子,不行,得好好治治他,于是将太甲关到他爷爷商汤的墓地桐宫里去了,在此期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
  太甲在桐宫一关就是三年,恨透了伊尹,终于找个机会逃了出去,杀了已经篡位的伊尹,夺回帝位——这是《竹书纪年》的记载,但经过考证,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在后来的所有文献中,都是表扬和怀念伊尹的记载,如果伊尹是个篡权者,肯定不会有这种声誉。
  《史记》中说,太甲在桐宫里反省了三年,终于在灵魂深处爆发了革命,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伊尹说:一个人犯了错误不怕,改了就是好帝王嘛!于是迎接太甲回到朝廷并交还政权。
  《尚书 太甲》记载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其中太甲被接回来的时候,表现得很谦恭诚恳:“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厎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
  这段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太甲跪在地上一边磕头一边对伊尹说:“我这个小子德行不好,自己招致不善。欲望败坏了法度,放纵败坏礼制,因此给自己带来了罪过。”接着,太甲说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成语,然后又说:“以前我违背您的教训,自己还跟没事人似的,希望依靠您的匡救恩德,谋求我的良好结局。”太甲还真争气,改正错误之后没有再犯,在伊尹的帮助下,把国家治理得不错。
  伊尹和姜太公一样,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很多文献都将这两位并称为“伊吕”,并给与很高的评价,比如《汉书 刑法志》中说:“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这两位大人物都有特殊的才艺:一个特级厨师,一个是垂钓高手,如果他们俩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没准能合伙开个饭店,专卖水煮鱼。从这两个人的经历来看,都是靠个人努力和机遇走向成功的,而不是靠当房地产老板的亲爹和当公务员的后爸做后盾,如果将他们的经历拍成青春励志偶像剧,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奋斗》。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5-11 22:44  第一百三十四句 佐时阿衡
  
  这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意思是说姜太公和伊尹都是适应当时形势需要而辅佐君主的重臣。
  
  
  直待阿衡来说诗
  
  阿,本指大的山陵,这里是依靠、仰仗之意。衡,《说文》解释为“牛触,横大木其角”,也就是说,为了防止牛用牛角发动攻击,就在两只牛角上绑一条大木头,这样使两只尖牛角变平了。
  《尚书 太甲》有这样一句:“惟嗣王不惠于阿衡。”《尚书孔传》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阿,倚;衡,平。言不顺伊尹之训。” 整句的意思是:太甲即位后不听伊尹的教导。一般认为,阿衡是商代官名,具体职责是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而伊尹曾任此职,故常以其代指伊尹。商代以后无此官名,再用这个词也以多指伊尹,或者是对国家辅弼之臣或宰相之职的尊称。
  《晋书 王彪之传》中记载:“彪之既知温不臣迹已著,理不可夺。乃谓温曰:‘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说东晋权臣桓温把皇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自己担任大司马,王导的侄子王彪之早已经看出桓温篡位之心相当坚决,就找了个理由来限制桓温,他说:“你是辅弼皇帝的重臣,应该因袭以前的做法和礼仪。”桓温虽然早已经下定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的决心,但也不能一下子搞得太过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好按照王彪之的说法去做,等待更好的时机。等到第二年,简文帝死了,篡位时机成熟,可惜,桓温还没来得及篡位就翘辫子了。
  西汉有一位丞相,人称“阿衡”,但这可不是尊称,在他没有当丞相的时候人们就已经这么称呼他了,因为他叫匡衡。匡衡最为后人熟悉的事迹是挖洞,“凿壁偷光”说的就是他,但这个的故事并不是出自正史,而是出自至今弄不清楚作者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是个根红苗正的草根出身,世代务农,家境贫寒,经常给别人打工补贴家用,就算这样他也没有忘记学习。匡衡专门攻读《诗经》,学到什么程度呢?《汉书 匡衡传》载:“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也就是说,儒生们对匡衡这个农民工的学问都很欣赏,他们编了一段顺口溜:“没人讲《诗》不用愁,匡衡马上来解忧;匡衡讲《诗》有听头,寓教于乐真叫牛!” 后来这段顺口溜被浓缩成为一个成语:匡鼎解颐,指讲《诗》清楚明白,让人听了眉开眼笑心情爽。
  古往今来,如果你是一个想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穷孩子,那就必须刻苦读书,但是读书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特别是教育产业化以后。匡衡为了省钱,选择了“凿壁偷光”这种成本极低的自学方式,但是潜在成本并不低:如果遇到地震,他的房子可能最先倒塌。
  几年后,匡衡进京赴试,成绩非常好,但是尹策试的书写格式不符合规定,被降级外派使用。一些官员觉得很可惜,上书荐衡匡衡,说他对儒家经典非常精通。虽然当时的汉宣帝尹对儒学不感冒而没有重用匡衡,但却引起了皇太子的兴趣和关注。
  汉宣帝死去,皇太子即位,即汉元帝,他把匡衡调入京城并不断升迁。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京城附近发现了日蚀,并发生了地震,匡衡老家那座墙上有窟窿的房子估计已经被地震余波搞塌了。这些自然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汉元帝向群臣询问是不是政治上哪里做的不对了。匡衡借这个机会上书皇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和改革措施。汉元帝看了之后很高兴,又提拔了匡衡;十一年之后,匡衡当上了丞相。汉元帝死后,匡衡屡遭弹劾,最后免官回家而终。
  说了这么多,咋还没见谁把匡衡称作“阿衡”呢?别急,马上就来了。宋代诗人黄庭坚《奉谢刘景文送团茶》中有这样两句:“收藏残月惜未碾,直待阿衡来说诗。”这是在说什么呢?看看诗的题目就明白了,说的是“团茶”,即茶饼子。这两句意思是说,刘景文送给我的茶饼子,被我喝了一点,剩下的舍不得碾碎喝掉,想等懂茶道的明白人来给品味解说一下呢。
  这个刘景文是谁呢?他名叫刘季孙,字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刘季孙不仅和黄庭坚关系密切,还受到王安石、苏轼的提携;苏轼那首“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就是写给刘季孙的。
  说实话,“佐时阿衡”这一句和上一句意思有点重复,没什么实际意义,有点捡鸡毛凑掸子的意味,但是在一个漂亮的掸子里难免有几根不怎么好看的鸡毛。不过,根据文献记载,唐代有一位美女曾经轻启朱唇,说了“佐时阿衡”这四个字,为这不怎么出彩的一句增添了一点香艳的娱乐气息。
  这位美女名叫薛涛,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又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但在这些人中,薛涛的身份最为低微,她做了五年的官妓,虽然属于卖艺不卖身的乐妓,但在各种应酬的场合里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现在连职业模特都经常被潜规则呢。
  薛涛本来出身官宦之家,但父亲死后就失去了依靠,只好自己讨生活。好在薛涛姿容美艳,通诗文懂音律多才艺,15岁时经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考核合格,收入乐籍,即成为官妓。宋代王谠在 《唐语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西蜀官妓薛涛聪慧有才华,有一位黎州刺史玩文字游戏,让大家每人说《千字文》中的一个句子,但必须带禽鱼鸟兽才行,说错了罚酒。规则讲完了,刺史大人自己先说了一句:“有虞陶唐。”这句明显不符合规则,但刺史误以为“虞”就是“鱼”。在坐的众人都客忍着不笑,也不敢提罚酒这回事,你得照顾刺史大人的面子啊。轮到薛涛说了,她说:“佐时阿衡。”薛涛的面子就没人肯照顾了,马上有人跳出来说:“你说的这句没有鱼鸟,应该罚酒!”薛涛笑着说:“衡字尚有小鱼子;使君他‘有虞陶唐’,都无一鱼。”大家都笑了,而刺史大人反映比较慢,还一头雾水、不知道咋回事呢。此时的薛涛,刚刚18岁。
  美女门前是非多,特别是一直没结婚的美女,薛涛就属于这种。她与韦皋、元稹等人有过复杂细腻、缠绵悱恻的感情纠葛,但由于身份等原因,最后都是没有结果。脱离了乐籍之后,薛涛居住在浣花溪上,与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往来。她自己设计制作了彩色小纸片,在上面写诗,后人效法这种浪漫的做法,并将这种小纸片称为“薛涛笺”。晚年的薛涛仍是剩女一个,只好身穿道袍,孤零零地在清幽中度过余生。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不管是“有虞陶唐”还是“佐时阿衡”,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只是在玩文字游戏的时候说说而已,远不及在现实中苦苦等待的那个能够疼爱和呵护自己的普通人。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99.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