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惠勇: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0 13:42:19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3 00:25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3 23:27    
  第十六句 菜重芥姜(1)
  
  菜,形声。采声。上古时期,菜只指蔬菜,《说文》中说:“菜,草之可食者。” 到了中古以后,菜的范围就扩大了,把肉蛋类及熟食等主食以外的食品都包含在内了。
  有人问了:你老说什么“上古”、“中古”的,具体指哪段时间啊?吴玉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编定的《中国历史教程》中,综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分期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将一部中国历史划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五个阶段。太古时期的下限是夏朝末,为原始社会的神话传说时期;上古是商朝末年到秦统一,为奴隶制形成和发生变化的时期;中古由秦统一到五代末年,为封建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近古由北宋统一至鸦片战争,为中国特殊的封建制度时期。现在学术界又有很多新的划分方法,但习惯上大家还经常遵照前面的这种方法。
  去年冬天大白菜多得几乎白给都没人要,而时下肉蛋价格暴涨,于是有媒体说:“菜贵伤民,菜贱伤农”,把市民和农民对立起来,难道人民不包含农民?如果那样我国的人口就少多了,哪里会有十三亿啊?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人从骨子里就存在对农民的歧视。
  芥,指芥菜,一种开黄花、茎叶及块根都可以吃的植物。《礼记》中说:“脍,春用葱,秋用芥。”意思是做烹调肉类的时候,春天加葱,秋天加芥菜,把肉炒得滋滋冒油,真馋人啊。
  我国的芥菜主要有叶用芥菜(如雪里红)、茎用芥菜(如榨菜)、薹用芥菜、芽用芥菜、芥子菜和根用芥菜六个类型。一般我们说的芥菜是指叶用芥菜或茎用芥菜。
  把芥菜腌制成咸菜,具有一种特殊的香鲜味,可作为一盘调口味的小菜。芥菜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铁和钾等,可辅助治疗一些维生素缺乏症及防癌等。但芥菜的主要功效是开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芥菜利膈开胃。”将芥菜与生姜一同煲汤,对于消化能力较弱的患者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芥菜的种子研成细末可以作成调料,就是芥末,味道辛辣,古话说:“望梅生津,食芥堕泪。”
  芥,还读“盖”音,芥菜也是一种植物,也作“盖菜”。“芥”读“盖”音让人很困惑,芥(“介”音)菜和芥(“盖”音)是不是同一种植物呢?从字典上的解释看不明显。如果是同一种植物、只是发音不同倒可以理解,如果不是同一种植物,直接用“盖”字岂不省去很多麻烦?真是惟恐天下不乱。
  姜,一种草本植物,须根不发达,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灰白或黄色,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也可以入药。
  “姜”最初是一条河流的名字。《说文》中说:“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意思是说我们的老祖宗神农氏住在姜水附近,就姓姜了。姜水可不是生姜煮出来的水,而是一条河流,具体地理位置在哪里呢?《水经注》中说:“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山有两支,所以上古称“岐”,流经岐山的水就是岐水,岐水流经神农氏住的地方就是姜水。那么到底是先有姜水这个名称还是神农氏先姓姜呢?不知道,鸡生蛋,蛋生鸡,谁搞得清哪个先哪个后。
  传说“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神农尝百草,中毒照样倒。一次神农氏在山上尝草,误食毒蘑,肚子疼得在地上拼命打滚,折腾了一个天翻地覆,吓得鸟奔森林奔兽山,麻雀鸽子回房檐。折腾了一通就累晕了。不知过了多久,神农氏被一种气味熏醒,原来旁边有一丛尖叶子的青草,闻一闻,头不晕了,胸不闷了,手脚也有劲了,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些,连根带叶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还真对得起这张嘴了。过了一会儿,肚子咕噜响,垃圾往外淌,腹泻过后,中毒的症状全没了。对于这种救命草,神农氏决定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命名为“生姜”,意思是使自己起死回生。
  这个传说有点夸大了姜的作用,但生姜确实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能,常用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咯痰咳嗽。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很多药方都有姜。中医认为生姜能够解鱼蟹毒,所以在吃鱼蟹时总要蘸一些姜汁,既调味又防毒,一举两得。传统认为湖南均州产的生姜做药材最地道,故名“均姜”,均姜入药,提高疗效,药材好,药才好。
  这句的意思是:在各种菜里面,要数芥菜和姜最好了,味道不错,价格便宜,量又足,我们一直吃它们。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3 23:34  刚贴出来就发现错误:“鸟奔森林奔兽山”为“鸟奔森林兽奔山”之误。总是忙中出错,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啊!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4 22:27  
         关于网友“beckarl”提到的“三长两短”,五把宝剑是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源于《礼记 檀弓上》:“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意思是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起来(那时侯还没有钉子),横捆三道,纵捆两道。由于棺材是长方形的,横的木板长,纵的木板短,所以就有了“三长两短”的说法。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5 00:00  第十六句 菜重芥姜(2)
  
  心容万物,万物归心
  
  “芥”也指小草,常用来引指轻微纤细的事物。如《庄子 逍遥游》中说:“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意思是说把一杯水倒在小坑小洼里,一根小草在里面就像船一样;还有“芥蒂”一词,引指细小的梗塞物,后来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或不快,如果两个人彼此心存芥蒂,那关系肯定搞不好。
  民族英雄林则徐写过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心其实比天高,比海更遥远,但是人心更多的时候比芥籽还小。芥籽,指芥菜种子,也写成“芥子”,但“芥子”也指直径小于1.19毫米最小号无烟煤颗粒。佛教有个说法,叫“芥纳须弥”,意思是一粒小小的芥籽,可以容纳一座大山或整个世界。须弥,传说中古印度的一座大山,是世界的中心,日月环绕此山而回旋出没。
  有人对“芥纳须弥”这个说法不大相信,如唐朝的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觉得纯属夸张,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不是愚弄群众吗?”智常禅师听后,反问说:“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不是真的啊?”李渤很得意:“那当然了,我多有才啊!” 智常禅师问:“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别说你都存电脑里并刻了光盘。”李渤说:“当然保存在我的脑袋里了。” 智常禅师说:“你的脑袋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愚弄群众吗?”李渤听后,立即恍然大悟。
  世间有几个人的心胸能有“芥纳须弥”这么宽广呢?现在,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而心胸越来越小,或许是因为同在一个胸腔内,此消彼长之故?
  经济在高速发展,人人都怀揣着发财的梦想匆忙地奔波着,而我们的社会距离公平、正义、诚心、友爱的标准还差十万八千里,社会成员不平衡的心理越来越严重,穷人想富,富人想更富,胃口比天还大,没有人觉得自己的钱够花了,于是大家齐心协力赚银子,正道赚不到就走歪门邪道,于是有人坑蒙拐骗,有人贪污受贿,有人黄赌毒黑,还有两个神人想到了一个极其有创意的办法:从银行金库里搬出来五千多万人民币去买彩票。奇怪的是,这些足以把几头骆驼活活压死的现金全部买了彩票之后,竟无一中奖,也算创造了一项“急你死”世界记录了。
  要说胃口大,还得说人家广东人。千年好胃金不换,广东人什么不敢咽?天下野味有几只,广东人什么不敢吃?巨蜥毒蛇一条条,广东人什么不敢嚼?只有一样不吃:不吃亏。
  2007年5月末的一期《南方周末》有一篇“珍稀动物如此端上餐桌”的报道,第一部分小标题为“百万野物葬身广东人腹 千年陋习为何屡教不改”,还引用了一位犯罪学专家的话:“野生动物走私,已成为继军火、毒品之后的第三大走私贸易。”报道说,2007年5月22日,广东阳江警方破获了两起走私野生动物大案,共查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巨蜥5400多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30只,以及马来闭壳龟、缅甸棱龟、锯缘摄龟共3000多只,还有部分熊掌。而随后记者广州在暗访中发现,市场、酒店中大量进行野生动物交易,箭猪、山猪、穿山甲、巨蜥、果子狸、老鼠,想吃什么有什么。
  据说某领导人开了个玩笑说:“天鹅飞过广东也不敢落地,因为一落地就成了一煲汤。”前一阵子流行的一个手机短信笑话,说一个外星人死在地球上,北京人想为之建博物馆,上海人想把它做科学研究发财,广东人考虑怎么样把它烹调一下。下面这件事您可别当笑话听,据说这事是真的:广东番禺野生动物园曾经跑了两只澳洲树袋熊,最后工作人员只抓回了一只,另一只被当地人给吃了。
  广东自古就有吃猴脑的传统,做法极其残忍,都不忍心介绍了。据说到猴笼外选猴时,猴子们不约而同呜呜哭泣,并不停作揖。一旦一只猴子被客人选中,其他猴子就立即一起抓住那只被选定的猴子拼命往笼门口推。
  人心何其毒也?为了那一点香香上呼吸道、臭臭下消化道的欲望,竟惨杀那么多生灵!本来,吃些普通的猪牛羊鸡鱼肉就足够了,对那些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痛下黑手,于心何忍?于法何容?2003年一场“非典”,严重警告了那些饕餮之徒,但是很多野味爱好者仍死不悔改。如果有来生,希望那些残忍的饕餮之徒托生为猴子,一个一个被客人选中拖出去……
  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当具备宽容之心,而非宽容之胃。对个人内心修养来说,从对待亲朋同事、大事小情,到对待万物生灵、世间百态,都应该采取宽容的心态。心容万物,万物归心,这样才能活得潇洒、有气度,像个人样,而不只是一个斤斤计较的肉食动物。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6 01:32  第十六句 菜重芥姜(3)
  
  姜太公姓啥?孟姜女老几?
  
  您曾晕车晕船吗?您被冻伤过吗?您脱发吗?您曾因低血糖或中暑而晕倒吗?您在清理污物时会感到恶心吗?您饱受失眠的困扰吗?
  不用担心,上面的这些问题,有一种东西全部都帮您解决。什么东西这么神啊?它就是——我们的生姜先生!掌声有请!(胖乎乎的生姜先生出场,对现场气氛很不满意:“掌声不够热烈啊?”)
  嘴含一片生姜或喝生姜汁可减轻或消除晕车晕船症状;将生姜片敷于冻伤处,几日可愈;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可用生姜擦患处,多日后可长出新发;用姜末或生姜汁加糖饮服,能解除低血糖或中暑导致的眩晕;清理污物前口含一片生姜,可缓解恶心感;睡前将鲜姜丝置于枕边,可以放松情绪,促进睡眠。
  姜是一种很好的东西,但我们不是在讲植物学,其作用就不多说了,还是讲讲两位姓姜的名人吧。
  第一位名人是姜太公。
  “姜太公”是我们老百姓对他的昵称,他老人家姓姜,叫尚,名望,字子牙,吕氏,也称吕尚。还有个称呼,叫“太公望”,这个称呼的来历我们马上就说到。
  有人问了:姜太公到底姓姜还是姓吕啊?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国姓氏的产生过程。前面说过,太古时代人们以居住地取姓,然后到了母系氏族社会,人们都是随母亲姓,你看看“姓”这个字,由“女”、“生”两个字组成,谁生的就随谁的姓。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男人地位高了,谁说男人没地位,呸!那是万恶的母系氏族社会!男人当家作了主人,为了突出男人的地位,就给自己弄出个“氏”来。这样,每个“姓”里面分出好多个“氏”,姓和氏同时存在,估计在进行自我介绍时会很麻烦。姜太公的祖先在舜时为官,被封于吕地,大致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所以以“吕”为氏。到东周时期,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二合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或干脆简单说成姓。
  《史记》中记载,姜太公碌碌无为穷困潦倒,也有人说他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因商纣无道而离去。步入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文王而受重用。关于姜太公的先进事迹,我们在很久以后的“磻溪伊尹”一句中还要细说。这里简单说一下“太公望”的来历。
  话说周文王出去打猎,在磻溪边看到一个怪老头,正用无饵的直钩钓鱼,就上前询问:“你这样能钓到鱼吗?” 老头回答:“愿者上钩。”周文王又问:“你是谁啊?不是商纣派来的细作吧?”老头回答:“我是一棵葱,站在风雨中,谁敢拿我蘸大酱,我——” ”周文王赶紧说:“打住打住,继续说下去就不雅了。我知道你是谁了,我爷爷太公说过,一定会有圣人来这,周会因您而变,我家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老头为“太公望”,二人同乘一车而归,尊为太师。不用说大家也知道:这个老头就是姜太公。
  第二位名人是孟姜女。
  相传秦始皇修长城,人手不够,四处抓农民工,对待农民工极其残忍,非打即骂,还长期拖欠农民工工资。孟姜女千里寻夫来到长城,得知其夫已劳累而死,包工头也跑了,组织施工的单位领导也躲起来了,拖欠的工资怎么讨不回来了,悲恸欲绝,放声痛哭,哭声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破坏力,竟哭倒了长城,看来也是豆腐渣工程。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人们在其投海之处修建了孟姜女庙。如今,你要是去河北山海关旅游,就能看到这座庙。距庙八里地的东南方向有两块露出海面的礁石,据说是孟姜女的坟与碑。庙后巨石上有小坑,据说是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迹,石上刻有“望夫石”三个大字。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大家可以试着读一下,看那么多的“朝”和“长”要怎么读。
  关于“孟姜女”这个名字,传说是这样来的: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隔壁姜家结了瓜。瓜熟了,两家都想吃这个瓜,于是达成妥协:一家一半。把瓜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
  很多传说就相当于胡说。其实,孟姜女应该是姜家的长女。
  我们知道,古代兄弟姊妹基本以“伯、仲、叔、季”四字排行,相当于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比如伯邑考是周文王的大儿子、孔仲尼是孔家老二。
  《说文》中说:“孟,长也”,看来“孟”也表示老大。那么“孟”与“伯”有什么区别呢?东汉的班固在《白虎通》中说:“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 伯禽,就是周公旦长子,周朝鲁国的第一任国君,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周公嫡出大儿子。孔子的异母哥哥叫孟皮、曹操字孟德,这两个人的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家里的庶出老大。在古代一夫多妻家庭中,正室所生的子女为“嫡出“,妾所生的子女为“庶出“。
  为什么在名字上要将嫡出和庶出严格区别开呢?因为在正室有子女的情况下,庶出的子女一般是没有继承权的。关系到财产分割的大问题,当然从小就要明确,以免以后闹纠纷。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