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庄小区改造: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38:50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1 00:10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1)
   果,象形字,指树上结了果实。《说文》中说:“果,木实也。”《周礼》中说:“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蓏(读“裸”音),指草本植物的果实。“果”和“蓏”有什么区别呢?有人解释说“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还有人说“在地曰蓏,在树曰果”,后来这“蓏”字和大款的老婆,领导的钱,下岗职工,调研员一样,基本上被闲置了,也就不用再研究到底和“果”有什么区别了。
   珍,本义是指珠玉等宝物,引申为重视、爱惜,或宝贵的、贵重的东西,还用来形容精美的食物,如“珍馐”、“八珍”。
   李,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就是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李子是我们经常吃的水果,经常和桃子一起出现。如成语“李代桃僵”,出自古乐府诗《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原指共患难来喻兄弟相爱相助,后喻互相顶替或代他人受过;成语“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 李将军列传》,原意是桃李树并不会大喊大叫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用来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正直,就能感动别人。
   柰,苹果的一种,通称“柰子”,也称“花红”。这两个名称对我们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要说出柰的另一个名字,大家就会觉得实在是太熟悉了:它还叫“沙果”。有人把茉莉也叫“柰”,徐珂《清稗类钞 植物类》中就说:“茉莉为常绿灌木……,北土曰柰。” “柰”与“萘”可别弄混了,它俩虽然长得像,但却完全不是一回事。萘,一种结晶状芳香烃,是做卫生球(俗称“臭球子”)的主要用原料。
   这句的意思是:水果里面,要数李子和沙果了。
   古代人可能没现在人有口福,李子和沙果就算是好吃的水果了。现在可不一样了,什么火龙果啊、木瓜啊、芒果啊、荔枝啊,哪个不比李子、沙果好吃啊?不过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不定就有人喜欢李子、沙果,就像被誉为“水果之王”的榴莲,有多少人敢吃?有个去南方的朋友,开始也不敢吃那长相恐怖、气味熏人的榴莲,但后来却吃上瘾了,大吃特吃,家里人受不了了,差点闹离婚。看来“水果之王”自有其独特魅力的。
  
  
  多多不益善 贪多嚼不烂
  
   李子的这种水果可是个好东西,具有长相美丽、气味芳香、果肉多汁、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等特点。
   唐代名医孙思邈评价李子时曾说“肝病宜食之”, 所以肝病患者可以通过食用李子进行日常食疗保养;李子也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再生,对贫血患者是有好处的;李子还有个特效,一些爱美的女士对这个功效可能非常感兴趣,就是可以养颜美容。据说经常食用新鲜李子,能使颜面光洁如玉,有兴趣的可以试试看。此外,李子的核仁有利水滑肠的功能、李子榨汁喝可以预防中暑、李子晒干可以用来醒酒、镇呕。
   有人说了,李子既然这么好,那我就要多吃,一天吃十斤,肝病也好了,贫血也没了,还美了容,一举好几得,干脆,我整天就吃李子不吃别的了。那我可要郑重地告诉你:贪多嚼不烂。
   劲酒虽好,不能贪杯;李子虽好,不能多吃。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抬死人。” 由于李子中果酸含量较高,过量食用易引起发虚热、头脑发胀,胃痛等症状。还有两点必须特别强调的:一是未熟透的李子不要吃。这种李子不仅味道苦涩,而且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但是现在市场上的李子都经过多道工序处理过的,你根本无法从外观上判断李子是否已经熟了,怎么办了?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李子是否沉水,下沉的是熟的,不沉的就不要吃了。二是李子不可与雀肉、蜂蜜同食,否则会损人五脏,严重的可致人死亡。
   有一种李子叫檇(读“醉”音)李,以浙江桐乡出产的最著名,据说这种李子很好吃。
   “檇李”实际是个地名,春秋时期越国的一座城池,在今浙江省嘉兴市一带。檇李曾一场著名的战争,著名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场战争在世界上最先采取了“自杀式袭击”的战斗策略。
   公元前496年夏,吴军伐越,越王句践带兵在檇李抗击。句践派遣敢死队,高呼口号冲向吴阵,吴兵一看敌人杀过来了,赶紧准备战斗。但敢死队杀过来之后并没有进攻,而是全部自杀于阵前。吴兵被这阵势搞懵了,心想这帮傻帽好像不是来打仗的,看了是活腻了来自杀的?于是站在一边看热闹,放松了戒备,越兵趁势攻击,大败吴兵。
   越国采取的“自杀式袭击”分“自杀”和“袭击”两个部分,分别有专人完成,现在这个办法被一些恐怖组织活学活用,将两部分合为一体,利用汽车炸弹等做道具,在自杀的同时就实现了袭击,真是害人害己、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啊。
   吴军败退七里,吴王阖闾在逃跑过程中脚指被越军击中,伤重而死——可能是忘了带军医,否则这么点小伤不至于丧命吧。当初他派专诸刺杀他叔伯大哥王僚的时候,就是装脚疼躲到地下室的,现在报应来了。临死前,阖闾立太子夫差为王,并对他说“你能忘记句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我要报仇!你就抓紧时间慢慢等吧!”于是阖庐立马翘辫子。至此,吴越争霸的大幕正式拉开。
   后来夫差终于打败句践,句践俯首称臣,并派范蠡去寻访美女,找到了美少女战士西施姑娘,将她献给夫差。(其实西施在此两百年前就出现了,西施出现在吴越争霸期间,纯熟误会。这些我们会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毛施淑姿”一句中细说。)
   传说西施委曲求全,远嫁敌国。吴王夫差她的美色所动,整天相伴不离(换了谁也都会是这德行)。这年暑夏,越国向吴王进贡一批李子,夫差马上命人送给西施品尝。西施睹物思人又思国,竟无语凝噎,一个李子也吃不下。夫差问她这么好的李子怎么不吃呢?西施说:“这李子采下来太久了,味已不鲜。我想去李园亲自采摘品尝。”美女发话,夫差当然没的不答应,于是选派一批人陪西施前往李园。
   西施来到檇李城,觉得故国乡土特别亲切,看见城里城外,李树连林,树头缀满殷红的李子,于是随手采下一颗,用指甲在李子顶部轻轻一掐,顿时果汁横溢,香气入鼻。放到嘴边一吸,李汁犹如甜酒。西施一想难得回来一次,要好好过过李子隐,于是一口气连吃好多颗,竟被醉倒了。从此,人们就给这里的李子取名为“醉李”。因“醉”与“檇”同音,且这座城池名檇李,后来人们就把这里的李子称为“檇李”。据说西施来过李园以后,这里长出的檇李顶部都有一条形似爪痕的瘢纹。人们都说,这是西施吃檇李时留下的指甲印,称它为“西施爪痕”,犹如牡丹有贵妃指痕一样,流传千古,使李子也香艳起来。
   李子能醉倒人吗?西施很可能是因为过量食用李子而引起的头晕脑胀,还可能引起胃痛,西施捧心是不是因为这次吃太多李子而导致的胃病呢?难说啊。对于本来就没谱的事,胡说胡有理。
   吃是人的基本需求。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吃美食似乎是很多人的爱好,特别是鲜嫩多汁甘甜可口的水果。记得小时候我从自己家的西瓜地里摘了两个超大的西瓜,每个大约15斤左右,用自行车弄回家,坐在小板凳上,杀掉一个大西瓜,用勺子慢慢吃。吃完了一个,觉得意犹未尽,把另一个大西瓜也一刀杀掉,接着吃。全部吃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站不起来了。
   后来慢慢对吃的东西向来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或许是因为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等大灾荒之年吧,我一直以“衣只求遮体,食只求果腹”的标准对待衣食。吃饱的时候什么对什么吃的都没什么兴趣,饿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吃。对西瓜的兴趣也不那么浓厚了,好像现在的西瓜没有小时候的甜了。其实西瓜还是那个味道,只是吃西瓜的人已经不是那时候的心情了。连吃的没有什么喜欢的,还有什么乐趣呢?但是,没有乐趣总比沉迷于一些不良嗜要好。
   想起有人对我讲过的一件事:一个当老板的朋友问他抽烟吗?他说不抽,又问喝酒吗?他说不喝,又问找小姐吗?他说不找。结果那人一脸鄙夷,说那你还活着干嘛?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的,对于喜欢的东西总希望多多益善,却很少有人想想自己牙口,那么多东西,你能嚼得烂吗?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01 22:11  第十五句 果珍李柰(2)
  
  苹果的作用有多大?
  
   美国人喜欢搞排行榜,什么十大流行金曲、十大卖座电影、十大畅销书等等,年年搞、月月搞、周周搞,天天搞,对休闲娱乐产品的商业化运做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这种做法逐渐被中国等国家学习和描摹,只是人们发现一些排行榜和大家的好恶经常是背道而驰的,也不知道是哪位数学家统计的。
   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曾经搞了个健康水果排行榜,你猜猜,排名第一的是谁?
   它就是——我们的苹果同志!(热烈掌声)
   苹果排名第一的理由是:富含纤维物质,可以补充人体所需,降低心脏病发病率,还可以减肥,是肥胖者的福音。胖人多半是因为喜欢吃肉类或淀粉类食物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苹果为主食,那这个人肯定不会太胖,所以一些美国胖人团结起来,集体决定每周节食一天,这一天只吃苹果,号称“苹果日”。其实你爱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几天就吃几天,嘴和肥肉都长在你自己身上,谁管得着你?这么大张旗鼓干什么呢?美国胖人这么做,据说是为了约束自己、警戒他人,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兼顾他人利益,小小地体现了一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民主和自由。
   不同的人要选择不同的苹果,只选对的不买贵的嘛。糖尿病患者宜吃酸苹果,心血管病患者和肥胖者宜吃甜苹果,治疗便秘时可吃熟苹果,睡觉前宜吃可以消除口腔内的细菌并改善肾脏功能的鲜苹果,治疗咳嗽和嗓子嘶哑要喝鲜榨苹果汁,儿童与老年人消化不良可将苹果泥加温后食用。
  
   苹果有这么多用处,真是水果中的翘楚啊!更为传奇的是,牛顿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现象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啥牛顿看见的是苹果,而不是桃、杏、梨、香蕉呢?看来人家苹果,不光能力强,运气也好。
   但是我不禁要冒昧地问一句:牛顿是因为看到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这是真事吗?
   这件事还是存在疑点的:首先,在牛顿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苹果落地的故事;其次,牛顿本人没有在公开场合说过这个故事;第三,当时许多与牛顿来往密切的科学家或牛顿的朋友并没有听过苹果落地的故事。
   牛顿去世那一年,也就是1727年,格林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谈到苹果落地的故事,但他也是听别人说的;法国伏尔泰在1733年发表的《哲学通信》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但他是听牛顿的外甥女说的。只有斯图克莱说他听牛顿亲自谈到过苹果落地的事。
   此后,苹果落地的故事就被大家熟知了,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你也不能再去牛顿那里调查核实了,随便大家说去吧。
   后来牛顿故居的那棵苹果树已经因腐朽而倒下去了,其标本被人保存起来,有人在原来枯死的苹果树那里补栽了新的苹果树。至今,仍有许多观光客到牛顿故居瞻仰这棵并非原装正版的苹果树。
   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功劳都放在苹果身上,可对不起牛顿了。而牛顿也不抢功,他在临终前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看来牛顿把功劳归到“巨人”身上了。“巨人”是谁呢?就是那些曾经研究过引力问题的科学家们,如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所以,即使苹果落地的故事是真的,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苹果不过是一个伟大发现的标志而已,没有发挥什么实质作用。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其中有两个人谈的都是一件事:分苹果。
   一个正在蹲小号的犯人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我非常想要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但是弟弟抢先提出了这个要求。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说:“倒霉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呢?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于是我马上见风使舵:“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把大苹果奖励给了我。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后来就被弄到监狱里了。
   这个故事说明,必须及时遏止“谎言可以得到实惠”这样事情发生,否则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严重的后果。
   一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两个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说:“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最红最大最好吃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
   这个故事说明,要得到先要付,付出与得到成正比,老老实实做人,尽心尽力做事,不偷懒耍滑,不投机取巧,就能迈向成功。但前提是处于公平竞争、不附加任何人为的因素的环境中。
  
   一个中国人听了这两个故事后,也讲了一个苹果的故事,前半部分与后一个故事相同,到后面就变了:妈妈确定了分苹果的原则后,老大立即拿起工具在烈日下干了起来。等到老大干完那块草坪的活,汗流满面地来到妈妈面前时,桌上只剩那个最小的苹果。两个弟弟正在妈妈身边乖顺地啃着又红又大的苹果。老大哭叫着说:“说好的,谁干得好,谁吃大苹果。”妈妈怒斥道:“你的动机就不对,你干活只想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老大争辩说:“可弟弟他并没有干活呀?”妈妈说:“既然你这么会干,你为什么不替他们干了?”老大呜咽着无奈地离开。
   这个故事描述的就是社会的缩影,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并延续着。游戏规则已经确定,但游戏规则在权威(相当于妈妈的角色)面前形同虚设、不堪一击,于是在这个社会中就产生了漠视规则或制度、讨好和依靠权威的风气,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逐渐扭曲,从而产生分配不公、权钱交易、司法腐败、行贿受贿、渎职失职等现象,社会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性和混乱行为。
   从上面三个故事可以看出苹果的作用很大吧?当然不是,苹果只是充当了道具的角色。
   人类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人类本身,就像有人来顶贴,也有人来刷屏一样,这个社会有人忙着建设,也有人忙着破坏,建立真正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不是那么容易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如果整个社会就是一篮子苹果,那么我们要做的,除了改善环境防止好苹果腐烂外,还要坚决把烂苹果扔出去。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