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第一中学: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19 14:56:13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15 17:36  
作者:歌酒以咏志 回复日期:2007-5-15 02:48:56 
    佩服~~看了这文章,感觉多少年的书是白读了,
    楼主是否可以说说这些知识是怎么积累起来的吗?
    另外,从开篇《千字文》是不是有重复的字的这段论证,感觉楼主好像是专门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近乎于文科教授一样,而非一般的文字爱好者,是否可以明示?
    另外,谢谢楼主可以继续写完,本人随时关注,
    开贴有益~~呵呵
  ----------------------------------------------------------
  多谢夸奖!承蒙厚爱,不胜荣幸。活了这么多年,唯一的收获就是读了点书,不敢说有多少积累,天外有天。我从事的工作是经济类的,与文字关系不大,这只是个业余爱好,所以文中难免有贻笑大方之处,诚心聆听指正。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16 14:11  第九句 云腾致雨
  
   云,这里应为“雲”,象形字,指大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小水滴或水粒,或与雨共存时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地气上为云。”
   古人认为云是从山石中产生的。《说文》中说:“云,山川气也”, 《诗注》上也说:“云生于石,故名曰云根。” 所以古人经常把山石称为“云根”。如贾岛在《题李凝幽居》中说:“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很多名山大川也有以此命名的石头,像安徽宣州城北敬亭山的山顶有怪石,上面就刻着“云根”二字,据说是李白所题;黄山渔梁坝景区白云禅院西首山壁的摩岩石上也刻着“一带云根”四个大字,为明代末年名士孙子贞所书;湖南邵阳城南桃花洞外的巨石上刻着“古云根”三个字,是宋代邵州郡守麋登干的好事。后来“云根”也用来指寺院或云游僧人休息的地方。
   雨,正规的解释是指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荀子 劝学》中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为什么要有山才能下雨呢?因为除了正常的冷暖峰交汇产生的降水外,地势的变化也是降水的原因,我们知道,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温度就会降低六摄氏度,空气遇山上升并变冷,从而产生降水。
   腾,在这里指升入空中。《礼记 月令》中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 致,造成,导致。
   这句话说的是一种我们极为熟悉的自然现象,不用多解释了。
  
  
  云雨巫山枉断肠
  
   云雨本来是常见自然现象,但是如果说“巫山云雨”,说的则是另一种“自然”现象了。具体指什么,你知,我知,大家都知。
   为什么“云雨”到了“巫山”意思就全变了呢?我们不得不请出战国时楚国大夫宋玉,就是前面小露了一把脸的那位对邻家美女熟视无睹的才子,唯楚有才啊。
   那位完美的邻家女孩是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里为了衬托自己是如何的高尚正直、不好色而写的,至于宋玉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芳邻,谁也不知道,或许他是在吹牛皮,反正也不用上税。
   可能宋玉是个完美主义者,在塑造了一个小家碧玉型的、完美的凡间芳邻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大家闺秀型的、更加完美的巫山神女,只是,宋玉笔下这两位美女都够主动的。如果据此按照现代的观念进行心理分析,说明宋玉可能是个很自恋的人。
   宋玉写巫山神女,用了两篇辞赋:《高唐赋》和《神女赋》,这两篇辞赋是姊妹篇,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上下集。上集主要是铺垫,神女在开头露了个脸,然后放在一边不管了,任凭你急着想看仔细神女的细部特征,宋玉就是不提这个茬儿,吊着你的胃口,文章开始改道了,大篇幅地描写景色,用华丽的语言、磅礴的气势描写巫山地区的山水风物,展示了一幅美丽壮观、原生态健康品的自然画卷。
   到了下集,神女再次出现了,看点又回来了。这会不玩虚招子了,宋玉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神女的细部特征,展示了神女的容貌情态、装束身段,真是没法再美了,而神女那神采焕发、摄人魂魄的精神气质更是美到了极至,反正我是想不到词儿、找不着调儿、跟不上流儿、走不上道儿了,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神女有多美,只好麻烦各位去看宋玉的原创。总之,神女那个美啊,足以让天下男人集体口水狂流、鼻血狂喷。
   这两篇辞赋并不是简单描写美景和美女的,如果那样就成了旅游宣传片了,实际上人家是彩色宽荧幕故事片,其中还是有故事情节的:
   上集《高唐赋》中说宋玉曾经陪楚襄王到云梦公费旅游,看见高处云气变化无穷。楚襄王问宋玉:“这是什么东东啊?”宋玉说:“这就是传说中的朝云。” 楚襄王又问:“朝云又是什么东东?”(帝王以及其他达官显贵好像普遍智商不高,什么都不懂,基本属于外行指导内行。)
   宋玉也不好意思嘲笑领导无知,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楚怀王,也就是你老爸,曾经到高唐公费旅游,玩累了,大白天就睡觉了,还做了个梦,也就是白日做梦,不过他这个白日梦是个春梦。梦见一个女子说:我是巫山之女,听说你来高唐旅游,特地来当个三陪:陪玩陪乐陪睡觉(原文写得很雅致:“愿荐枕席”)。结果,你老爸就这样被俘虏了。女子临走前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句放到后面专门解释)你老爸一觉醒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一看果然天上有云气,就在那里立了庙,叫朝云。”
   上集的故事基本结束,临了楚襄王还问:“朝云始楚,状若何也?”宋玉猛用华丽的辞藻形容了一番。楚襄王说:“我可以去我老爸战斗过的地方游历一下吗?”宋玉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巫山美女,能说不行吗?楚襄王又说:“那个地方怎么样啊?你给我描述一下吧,写个高唐旅游攻略,好让我有个感性认识。”于是宋玉就开始写美景。写完美景,上集完。
   下集《神女赋》一开始就把剧情推向了高处,但还未达到高潮就掉了下来,走向了结局:
   楚襄王让宋玉作完《高唐赋》后,晚上睡觉。估计早就想睡了,好像他老爸一样做白日梦。梦里真的与神女相遇了,神女果然很美丽,楚襄王很奇怪。(为什么奇怪呢?因为神女没有“愿荐枕席”?)第二天,楚襄王告诉宋玉说我也做梦了。宋玉问:“怎么样?”楚襄王说:“迷迷糊糊的,好像看见了一个美女,长得很奇异。醒了之后就记不大清了,平心静气想了半天才记起来一些。上次我老爸见到的神女长什么样啊?”宋玉说:“当然美了,'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要多美有多美。” 楚襄王说:“那你就给我写篇文章描述一下吧,让我过过干隐也好。”于是宋玉开始写美女。写完美女,全剧终。
   看完这部故事片,我们会有一种感觉:好像和现在国内某些大导演拍的烂片差不多啊?画面美轮美奂,但是故事情节残缺而且不合情理,基本上属于走“情节不够、床戏来凑”路线的。比如在《高唐赋》里是宋玉给楚襄王讲故事,楚襄王听着高兴,叫宋玉再给他“赋”一回;而到了《神女赋》中,楚襄王做梦,然后给宋玉讲梦,讲完后又让宋玉给他“赋”一回。宋玉又没有梦到神女,凭什么给楚襄王讲神女如何如何漂亮啊?这不欺负人吗?看来这部电影存在硬伤啊!
   其实从宋代开始就有人提出类似的质疑。于是有人提出假设:《神女赋》的“王”与“玉”由于长得太像而在传抄过程中弄混了,于是把楚襄王和宋玉说的话给弄反了,实际上是宋玉做梦,然后给楚襄王讲梦,楚王听后叫宋玉再给他“赋”一回。这样一来,这部电影的硬伤就解决了。有道理吧?这种假设对不对,请大家自己判断。
  
   《高唐赋》中“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一句,产生了这样几个成语:“巫山云雨”、“朝云暮雨”、“朝朝暮暮”。
   神女说的这一句话倒是不难理解,只是最后一句“阳台之下”有点让人费解。难道指的是我们今天高楼大厦的阳台吗?难道现在从阳台爬下来幽会的行为是效法神女吗?
   当然不是。去过三峡旅游的人可能知道,巫山有古代“三台”遗址:“楚阳台”、“授书台”、“斩龙台”。这三台都与巫山神女有关。楚阳台又称高唐观,位于巫山县城西的山丘上,就是巫山神女自称“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授书台位于巫峡飞凤山麓的平台上,传说神女在此授予大禹以招鬼神之书;斩龙台在南岸之错开峡,神话传说有一条恶龙开错了峡,神女在江边的石坪上亲自代表人民将恶龙处决。现在这“三台”还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了,因为我既没银子又没时间,所以没办法去三峡进行实地考察。
   美丽多情、勇敢正义的巫山神女到底是谁呢?宋代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广记》中说她是“云华夫人,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
   而“高唐”又是个什么地方呢?一般认为是古人用来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也有人认为是史前人类防御洪水的遗迹,类似防洪纪念塔,还有人说“高唐”就是高媒,是古时候的爱神、媒神和母神,掌管着人间婚恋与生育,真是一专多能、能者多劳、劳苦功高、高高在上……。总之,所谓“高唐”,可能是个人多的地方,适合于通过海选的方式谈恋爱、找对象、约会、速配;也可能是一个相当于现在婚姻介绍所的地方。
   宋玉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对后世有这么大的影响,此后的“云雨”就成了男欢女爱的代名词。唐代诗人李商隐慨叹:“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宋代叶阊《摸鱼儿 倚薰风》中写有“红裙溅水鸳鸯湿,几度云朝雨暮”一句,让人浮想联翩,脸红心跳。不过最有名的“云雨”类诗篇,要数唐代元稹的《离思》。
   元稹,我们在前面说过,就是那位抛弃崔莺莺、攀上了高官并娶了高官之女韦丛的家伙。韦丛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虽然说家花不如野花香,但元稹对妻子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与其对崔莺莺的绝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离思》就是他写给亡妻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虽然按一般道德准则来看,元稹人品确实不咋地,但客观地说,这首诗写得是有很高的艺术水准的,我们不能因为不喜欢作者而贬低其作品的价值。可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时下有一位八零后作家,多部作品涉嫌抄袭,但很多粉丝还是誓死捍卫其偶像,刚出的新书一下子就卖了上百万本。我没看过这位作家的作品,不敢枉加评价,否则就会有“文人相轻”的嫌疑(虽然我还称不上文人),不过粉丝们是否需要先搞搞清楚:偶像的新书是不是又涉嫌抄袭,然后再去卖书,这样是不是更为理智些,对其偶像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护。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自己的心中“神女”或“楚王”。美丽的邂逅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梦,是一首朦胧的诗,是多年之后仍不会改变的微笑,是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呼唤。漫漫长路上所有回忆的心情,都来自最初那深深的悲欢。时代在改变,观念在更新,但美丽依然优雅地牵引着人类心灵的航向,尽管我们苦苦地安慰自己:美丽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第十句 露结为霜
  
   语出《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紧接着的下一段开头是“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晞,指被太阳晒干。也就是说,“露”的命运有两种:结冻成霜,或晒成水气。
   《说文》中说:“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而被用来命名加入药料、果汁、颜料等东西制成的饮料、药剂、化妆品等,比如止咳露、枇杷露、润肤露。
   霜,是露水再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因而常被用来指粉末状或膏状的东西,如比较霸道的砒霜、深受广大女士喜爱的各类美容霜。《红楼梦》第六十回标题“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来茯苓霜”,一口气说了四种高级化妆品。
   霜和露连用,常用来比喻艰难困苦的条件。如宋代苏洵《六国论》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就是说前辈创业那个难啊,挥多少汗,流多少泪,才混了一块安身之地,就像我们今天一样,辛辛苦苦干一辈子,每个月的钱都让银行扣了还买房贷款。
  
  
  不悲霜露但伤春
  
   西方的节日大行其道,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如寒食、端午、七夕、中秋等越来越没人关系了,连春节的年味都变淡了,如果不是中国铁路运力不足导致春运期间一票难求,或许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多少过年的气息。我对西方的节日一向抱着淡漠的心态,看着很多人兴高采烈地过洋节,觉得有点“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意味。不过世事变迁,开放搞活,你想过什么节就过什么节,别人无权干涉。
   但是我对西方的“母亲节”“父亲节”倒是举双手赞成的。时下国人重视子女多于关心父母,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心”,但现在的状况是多数家庭将心血完全倾注于子女,儿子是自己的亲儿子,而父母反而疏远了很多。每每看到许多年迈的老人忙于家务,而年轻夫妇为娇生惯养的子女忙前忙后的时候,不禁发出由衷的赞美之词:“真孝顺啊!”
   非常愧疚的是我自己连自己的父母和岳父岳母的生日都不知道。上一代人过得太艰难,他们连自己都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可惜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让他们轻松地颐养天年,至尽老人家们还在为生计辛苦忙碌,只好用“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来自我安慰。
   《礼记 祭义》中说:“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由此诞生了下面几个成语:霜露之辰,指父母先人的生日;霜露之思或霜露之感,指对父母先祖的思念。霜露之悲,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
   元代戏曲作家高明在《琵琶记》写道:“风木之情何深,式彰风化之表;霜露之思既极,宜沾雨露之恩。”意思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念亲恩。
   唐末进士韩偓曾写过一首《过茂陵》:“不悲霜露但伤春, 孝理何因感兆民?景帝龙髯消息断,异香空见李夫人。”大意是说汉武帝不追念先祖,却伤悼于李夫人之死,又如何能用孝道来感化广大人民群众呢?你老爹汉景帝死了你不怀念,却找了巫师神汉来为李夫人招魂。这首诗对积极提倡孝道又极端好色的汉武帝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判。
   在孝道方面汉武帝确实是说一套做一套。比如有一次他去汾阴后土祠祭祀“娲皇后土圣母”,也就是去祭奠老祖宗,搞完祭祀活动之后,他写一首《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兮奈老何!
   这首辞写的是不错,有文才有气势,重点描写了汉武帝祭祖之后对人生短暂、老之将至的感叹,有一种悲凉壮美的风格,但是却没有表现出一点对祖先的尊重和追念,而是重点强调了“怀佳人兮不能忘”!
   在这里我不多讲关于“孝”的话题了,以免讲到“孝当竭力”一句时候没的可说,但最后还要强调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