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岐 马祖: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35:58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08 20:13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09 00:44  第五句 寒来暑往(1)
  
   这句演变自《易经 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寒,是个会意字,房屋里堆了四捆草,草底下躲着一个人,人下面两点表示冰。寒冷是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味道的东西,只是一种感觉,于是古人就采用人蜷缩在室内的草堆底下避寒,来表示天气很冷。《列子•汤问》注中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可见寒不是一般的冷。“暑”字没有过多的解释,就是热。这句里,寒暑引指不同的季节。
   来,是个像形字,像麦穗之形,本义就是指小麦,《诗经 周颂 思文》中说“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就是说后稷时代上天给他小麦和大麦种子,引种于中原大地。但为什么“来”字意思后来变化这么大呢?我的理解是你要想收获小麦,不能着急,必须慢慢等待,所以引申为由远到近、由彼至此的意思。往,会意字,就是人在土上走并止于某处,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与“来”的意思相对应。
  
   寒暑变化,多少人间冷暖,世事沧桑,几许爱恨情仇。感慨之余,不仅想起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首词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因为金庸琼瑶等很多作家笔下的人物都用过,但堆后面那一堆冗长的词句就不一定完全了解了,在这个快餐式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或许一些人根本没有心思把这首词从头到尾读完。如果元好问能用白话文把词中极具感染力、震撼力和煽情效果的故事写出来,肯定能被很多文摘类杂志疯狂转载。
   话说当年元好问去赶考,路上遇到一个捕鸟的,这个人告诉元好问一件奇事:他今天用网捕到两只雁,一只死了,另一只脱网而逃,但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上空盘旋,然后大头朝下坠地自杀。元好问非常感慨,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取名“雁丘”,并写下了这首《雁丘词》。
   不知道这两只雁共同经历过“几回寒暑”,但其忠贞的感情足以让我们人类汗颜。我们常说夫妻之间有“七年之痒”、有“审美疲劳”,结婚没几天就因为屁大点事吵来吵去,一哭二闹三上吊,严重的最后一拍两散、离婚单干。婚姻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组合形式,更是相互之间关怀支持、包容帮助、生死与共的责任。大雁尚如此痴情,人类难道还不如禽兽吗?
   说道禽兽,想起一个成语:“衣冠禽兽”。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是个贬义成语,如果有谁把这个成语用你身上你肯定跟他翻脸。但是如果在明朝初期有人说你“衣冠禽兽”,那你肯定乐开了花。明朝文官官服上绣禽,武官官服上绣兽,说你“衣冠禽兽”等于祝你升官发财,你说你能不高兴吗?到了明朝晚期,由于吏治腐败,广大人民群众痛恨当官的,这个词才变成贬义的了。不过与前面说的大雁相比,如果把某些恶人比喻为禽兽,还真是侮辱了禽兽。
   这句没有必要翻译了,如果非要翻译,只能是这样:四季轮转,冷热交替,全球变暖,人类何去?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09 13:20  第五句 寒来暑往(2)
  
  暖风熏得人类忧,只怕地球变水球
  
   记得小时候的冬天,家乡的雪下得特别大,每每是一夜大雪,早上平房的房门都推不开,有时候外面的雪都堆到窗台上。但这早已成了遥远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暖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基本统治了我们的冬季,好多年以来,北方的雪小了、少了,谁知道2007年元宵节那天,暴风雪突然袭来,把好几年没下的雪都给补上了,让人措不及防。
   气候变暖、由此引发的极端天气和对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打击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
   2007年1月,法国东部的玫瑰开了,荷兰的番红花开了,看上去颇似4月的风景,瑞典最大的动物园里的棕熊们比往年早2个月结束了冬眠;俄罗斯自2006年11月以来气温创历史新高;我们中国也一样,2007年1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4℃,其中东北地区偏高4.1℃,属历史冬季最高气温。2007年5月3日,北京跑步前进,正式进入夏季,是35年来最早来临的夏天。
   气候变暖加剧了极端气候的出现频率和强度,龙卷风、大暴雪、强雷暴、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更频繁、更持久、更严重地袭击着人类。2007年元宵节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暴风雪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由于冬天的气温偏高,可乐坏了各种病菌、病毒和各类病虫害虫们,它们高举着“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全球变暖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的标语到处游行示威,瞅准机会就向人类开火。包括传统的“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在内的诸多有害动物也因为暖冬欢呼雀跃,因为它们被冻死的几率降低了,致使传染病载体的数量大增,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另外一些生物则面临灭绝,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将在2050年消灭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许多沿海地区将面临毁灭性打击,桑田和城市可能一起变成沧海,真正成为电影中的“未来水世界”,地球会变成水球。
   全世界的冰雪都在消融。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面积比19世纪中叶缩小了三分之一,可能将在2050年前完全消失;从1912年至今,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冰冠只剩下原来地五分之一;北极的永冻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松动融化,北极冰层在过去的50年中已变薄近一半;青藏高原的冰川消减也和我国的列车运行一样不断提速,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比现有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
   2007年4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们预测说,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摄氏度。届时将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将可能遭受洪涝灾害。
   也许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未知灾难,难以躲避,也许人类的脚步过于匆忙,忽略预防,只有当灾难即将来临时才开始惶恐不安,全世界终于开始关注气候变暖这个问题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呢?有人说:当然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了!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气候波动,如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另一种才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人类燃料燃烧、毁林活动等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人类的很多活动都对全球变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是意想不到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表明,飞机飞行时排放的大量废气对美国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和日本科学家说人类过量使用化肥使氧气减少,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西兰的一些科学家研究表明,绵羊和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也是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胡说八道,新西兰目前绵羊和奶牛的畜养量达1400万只,这些动物打嗝产生的甲烷大约占该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科学家们说,如果能够找到阻止绵羊在打嗝过程中产生甲烷的方法,那将大幅度减缓地球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有什么办法呢?直接在牛羊嘴上放个点火装置烧掉甲烷?还是给牛羊戴上密闭口罩?
   自然的气候波动不是人类能够控制的,人类只有设法控制自身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07年1月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全球立即采取联合行动,延缓和阻止气候变暖的进程,如稍有迟疑,哪怕再晚10年或20年,人类的生存安全将受到威胁。2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全球更多的企业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以实际行动控制气候变暖的趋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关键问题的关键时刻,重量级人物却掉链子了。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2002年才首次承认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而且一直坚持不强制减排温室气体,美国政府说这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你的经济都是全球老大了,经济总量简直是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还要保护,多少是多啊?那穷国的经济不是更要保护?美国能源部长说,即便美国开始强制减排,对气候的积极影响也不会大,因为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全球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美国目前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老大都说不干,别人更不积极了,任凭科学家、国际组织怎么奔走呼喊,理这个茬的国家并不多,很多国家是明一套暗一套,嘴上说的麻脸子跳伞——天花乱坠,实际上并没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就这么耗着吧,反正天塌大家死,你美国人不是有钱、重人权吗?到时候灾难来临,穷人富人的人权就完全没有差别了。
   在这个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上,只有欧洲走在了世界前面,从政府到民间都将应对气候变暖提到了重要位置。2007年3月,欧盟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20%,还决定,如果其他主要排放国也接受的话,欧盟愿意将同期减排目标提高到30%。同时,民间的节能、环保、减排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看看人家这觉悟、这素质、这胸襟,再看看美国,同样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咋也这么大呢?严重鄙视。
   只要地球还在转动,人类就别无选择地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园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关乎人类共同的利益,如果你希望延长地球适合人类居住的时间,每个人就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开展一点力所能及的节能减排工作吧:没事时少抽点烟、少开点车,下班时随手关灯、关电脑,吃饭时上少喝点酒、少吃口菜——够不着就别站起来了。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5-10 14:35  第六句 秋收冬藏(1)
  
   语出《史记 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秋,甲骨文中是一个长得很像蟋蟀的字,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还有一种写法是蟋蟀下面加“火”字,火烤蟋蟀,口味不赖。后来把蟋蟀那部分用“禾”代替,用以表示秋天禾谷成熟了,像火烧的一样。至于为什么会以禾部替代蟋蟀,我想可能是因为古人从渔猎向农耕转变之后,禾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之故吧,况且禾谷比蟋蟀之类的虫子好吃多了。从这个字的长相就能看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你就架起火来烤吧,别管是肉是素,都是好吃的。
   冬,会意字,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冬天来临之前,除了要迁徙的和要冬眠的之外,多数动物都会积极准备过冬的食物储藏起来,人类也一样。《诗经 邶风》中说:“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是说我准备了美味的食品储藏起来,可以度过冬天了。旨,是美味的食物。《后汉书 张纯传》中说:“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就是说什么都齐备了,等着过年吧。
  
  
  秋水伊人:媚眼勾魂,烈焰红唇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因为果实累累、马壮羊肥;秋天也是个悲伤的季节,因为凄风冷雨、黄叶飘坠;秋天更是思念的季节,因为秋水长天,雁阵南飞。对秋天的不同情感完全是出自每个人的主观感受,秋天可没招你没惹你。《红楼梦》中有诗云:“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当秋高气爽的时候,蓝天映衬下的水面特别清澈,让人心旷神怡,羡杀游鱼,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或“秋波”比喻清澈明亮的眼睛,并主要用于比喻美女的眼睛。
   使用“秋水”来比喻美女眼睛的原创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他在描写弹筝女的诗中写道:“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晚唐诗人韦庄几乎照抄照搬,在名诗《秦妇吟》中有“西邻有女真仙子,一寸横波剪秋水”之句,另外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借用了一下,他在描写汉代李夫人的塑像时写出了“寿宫不惜铸南人,柔肠早被秋眸割”一句。这些诗句把美女勾人的眼神描写得那叫一个美啊,简直让人忘了自己姓嘛、叫嘛、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家里几口人、人均几亩地,只剩下神魂颠倒、浑身酥软了。
   也有人用“秋水”来形容男人的眼睛。晚唐诗人李贺,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位因“避讳”而被剥夺考试资格、最终抑郁早亡的天才诗人,他在其诗作《唐儿歌》中写道:“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这首诗是李贺写给杜豳(读“宾”音)公的儿子的,赞扬杜家公子相貌堂堂,目光炯炯有神,是一个富有雄心壮志的好男儿。用来描写男人的眼睛,意思就有所变化了,指男人目光冷俊有神,简直是冷酷到底。
   在李贺之后二百多年,北宋诗人秦观(就是苏东坡的妹夫、苏小妹的老公)写了一首《南乡子 妙手写徽真》,其中描写美女眼睛的一句,也是白居易那句诗的模仿秀。全词如下: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徽真是谁呢?徽真不是人,而是个东西:崔徽的写真画像。崔徽又是谁呢?是唐代一个女子。晚唐诗人元稹(这个人和李贺关系可非同一般)在《崔徽歌并序》中说:河中府娼崔徽,碰上一个被派来出差的官府幕僚裴敬中,在一起鬼混了几个月。裴敬中出差完毕,提上裤子走人了,崔徽极度怀念他,找个水平比较高的画师给自己画像,托人把画像带给裴敬中,并传话说,如果见不到画中人,那就是为你而死了。后来崔徽真害了思念病,最后精神分裂而死。
   看来这幅画像画得真不错,两百多年后秦观看了之后还写了这首词来赞美,特别是用宋玉东邻的典故来突出崔徽之美。中华第一帅哥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描述他的邻家女孩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看看吧,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靓女,爬到宋玉家墙上偷看挑逗他三年,宋玉都没搭理他。这么大的诱惑,换成你能抵挡得住吗?如果换成我,估计是控制,控制,再控制,……
   这首词里的“水剪双眸点绛唇”相当于今天的“媚眼勾魂,烈焰红唇”。
   元稹是崔徽悲剧的记录者,可能耳闻或目睹了整个悲剧的全过程,他在诗作中也表示出了对崔徽的同情。但元稹自己却亲手制造了另一个类似的悲剧。元代王实甫写的《西厢记》现在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而《西厢记》就是改编自元稹的自转体小说《鸳鸯记》,张生的原型就是元稹本人,就是这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家伙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元稹提上裤子辞别崔莺莺进京赶考,一去不返,攀上了京兆尹韦夏卿这个高枝,并与其女韦丛结婚。
   说起元稹和李贺关系,那真是非同一般,简直就是活冤家、死对头。元稹虽然比李贺大十一岁,但攀上高枝之前没有李贺的名气大,于是想去拜访李贺,借机沾沾光出出名。而李贺恃才傲物,瞧不起元稹,说你赶紧自回自家,自找自妈去吧,我忙着呢,没闲工夫搭理你。元稹热沸丝贴了个冷臀部,那个恨啊,心说:“青山不改,绿水常流;山不转水转,你不转我转。李贺小兔崽子你给我等着,有朝一日你犯在我手里,我整不死你才怪呢!”
   也活该李贺倒霉,等他要考功名的时候,元稹已经爬上了礼部郎中的位子,正好主管考试,元稹就找了个借口,说李贺的老爹李晋肃的进士相避讳,取消了李贺的考试资格,间接整死在了李贺。
   元稹和用“秋水”喻美目的原创者白居易是好哥们儿,他们俩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其诗作在当时也颇有影响,白居易诗作的特点是通俗易懂,而元稹的一些诗作流于浮艳轻佻,所以有“白俗元轻”之说。
   说了这么一大堆古代文人骚客之间的恩怨情仇,有点乱,得理理。简而言之,就是文坛上亘古不变的三个真理:一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有提高;二是文人相轻,害人害己;三是文章写得好的人,人品不一定好。
   说起这些纠缠不清的烂事,越扯越远,我们就此打住,还是回到“秋水”上来吧。不过还得回头看一眼: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里有一句也用了“秋水”一词来描写崔莺莺:“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说完了“秋水”,再简单说说“秋波”。
   《晋书 列传第十九 谢鲲》中有这样的记载:谢鲲,字幼舆,东晋名士。谢鲲的邻居家高氏女长得很漂亮,谢鲲抵挡不住这么近近在咫尺的美丽诱惑,趁高氏女织布的时候上前轻浮挑逗,可人家高氏女是个正经人,见谢鲲要耍流氓,一气之下拿起织布用的梭子狠狠敲了谢鲲一下,谢鲲当时正嬉皮笑脸,露出了满口大板儿牙,这一梭子正打在门牙上,两颗洁白的大板儿牙就此光荣下岗。
   纵观谢鲲一生,其实是个忠义之士,但谁没有个年少轻狂呢?谢鲲的这点糗事被宋代苏东坡写进诗作中:“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于是有了后来“暗送秋波”这一成语,是指暗中眉目传情,但后来仅仅因为一个中央电视台春晚上的一个小品,“秋波”就成了秋天的菠菜,现在一说“秋波”,原来的美好喻意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恶搞。
   《诗经 秦风 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是产生了一个美丽的成语“秋水伊人”,指心中思念的那个人,特别是梦中情人。
   有一个和“秋水伊人”有关并流传千古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尾生,是春秋时鲁国曲阜人,孔子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是孔子却在《论语 公冶长》中直言不讳地批评过尾生,为什么批评他呢?就因为一件油盐酱醋的小事:有人到尾生家借醋,尾生家也没有醋了,但他不好意思直说,就说立马从后门溜出去,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回来交给借醋的人。孔子就批评尾生为人不厚道,弄虚作假,欺骗群众。尾生说冤枉啊,我本来是想助人为乐的,再说了,你那么大个圣人,干嘛非和我过不去啊?你这一批评不要紧,就因为这点醋,我不得遗酸万年啊?
   关于尾生的爱情故事,《庄子 盗跖》中有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话说,尾生做了好事反而被孔子一顿臭批,一气之下搬家了,从山东搬到陕西。在新家遇到一个美女,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是美女的父母嫌尾生家太穷,又是外来户,坚决不同意。看来,嫌贫爱富、歧视外地人的优良传统自古就有。于是尾生和美女决定私奔,回山东老家去。两人约定晚上在城外的一座木桥下会合,然后趁着月黑风高远走高飞。尾生心里着急,提前来到桥下等着。等啊等,等啊等,望穿秋水,伊人没来,反而把真的秋水给望来了: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尾生想跑,但是想到心上人还没来,不能走,于是死死抱着桥柱子硬扛着,但他又不是鱼,没扛多一会就被淹死了。
   现在有人把尾生作为诚信的典型,赞美他“言必行,行必果,你不来,淹死我”的高贵品质;也有人说尾生是个超级大傻帽,简直和“恋爱不成上吊的,没病没灾吃药的,合同签成无效的,看着手机傻笑的”这当代“四大傻”并列,成为第五大傻。
   随便后人怎么说,尾生是不知道了,也没有必要知道,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屎香不香只有狗知道。但是为了见到自己心爱的人而壮烈牺牲,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如果你是一名未婚男士,拿着一束玫瑰在大庭广众之下等自己的女朋友,千万别不好意思,那应该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等自己的秋水伊人,让别人嫉妒去吧。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