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女符文天赋: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35:54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22 22:17   第十九句 龙师火帝(3)
  
  火神印迹遍天地
  
  前面提到远古掌管火种的官员叫祝融。《左传 昭公二十九年》中说:“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那么火正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呢?火正的具体职责为: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汉书 百官公卿表》中也把祝融作为官职名称:“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但是诸多历史记载中对祝融的描述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五个主流学派,除了上面的官职派外,还有以下四派:
  一是御用杀手派。祝融作为杀手,主要业绩是替最高统治者干了以下三票:一是杀了禹的老爸鲧。《山海经》中说:“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二是帮助成汤伐夏。《墨子 非攻下》:“天命融隆(降)火子夏城之间,西北之隅”;三是杀了共工。《史记 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二是古帝派。《山海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视融。”就是说祝融是炎帝的后代。但在《山海经》的另一处中却说祝融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可能《山海经》的作者自己都搞不清祝融到底是谁的后代,反正是高干子弟。南宋罗泌在《路史》中说:“祝诵氏,一曰祝和,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更有人认为祝融应该在古时的三皇五帝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是火神派。《吕氏春秋》中说:“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后来祝融就成了中国的火神。
  四是南方之神派。《管子》中说:“昔者黄帝……得祝融而辩于南方。”《淮南子》:“南方之极,自北户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按照五行之说,南方是火的属性。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是否还记得:被诸葛亮逮捕七次的南蛮王孟获的老婆叫什么?答:祝融。“夫人世居南蛮,乃祝融氏之后”。
  彻底晕菜了!这么多历史记载,各说各的,让我听谁的啊?算了,找一本权威一些的史书来看看吧,于是翻开了《史记》。
  《史记 楚世家》中叙述了祝融及其后代的情况。说楚国的祖先是颛顼帝高阳。高阳是黄帝的孙子。高阳的孙子卷章生下了重黎。重黎在帝喾(读“酷”音,不知道长得酷不酷)时担任火正,能使光照天下,政绩不错,帝喾赐予他“祝融”的荣誉称号。这时候共工氏发动叛乱,帝喾让重黎诛杀作乱者,但重黎未能将敌对份子杀干净,随时可能卷土重来,仍对帝喾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帝喾说:“重黎啊,你咋这么废物呢?活着有啥意思啊?”于是就处死了重黎,让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之职,仍称之为祝融。吴回儿子陆终有六个儿子,都是“坼剖而产”,就是剖腹产,最小的儿子叫季连,姓芈(读“米”音),是楚国王族的祖先。到了公元前704年,楚国的老大熊通请周王室给个封号,遭到拒绝。熊通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周成王提拔我的先公,竟只赐予子男爵位的田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可是周王不加封爵位,我只好自称尊号了!”于是自封为王,和周王一个级别。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都是公、侯、伯、子、男的封号,只有楚国称王。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很气愤,但当时楚国比较强大,耍起流氓脾气来还真没人敢出来滋毛。——这里有一个问题:楚国王族的祖先季连姓芈,为什么楚王都姓熊呢?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姜太公的时候介绍过,因为芈是姓,熊是氏。
  南宋罗泌的《路史》中说:“(祝诵氏)其治百年,葬衡山之阳,是以谓祝融峰也。”
  祝融峰,湖南省中南部的南岳衡山主峰,海拔约一千三百米。衡山,南以衡阳回雁峰为脑袋,北至长沙岳麓山为脚丫,巍峨七十二峰,逶迤八百余里,方圆一百八十三平方公里,以祝融峰最高峰。
  公元805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永去江陵上任,在衡州逗留,想登衡山,偏偏天公不作美,绵绵秋雨下不停。韩愈没事干,喝酱油耍酒疯——闲(咸)得难受,就想搞点封建迷信活动。于是焚香祷告,嘴里胡乱念叨着:“老天老天别下雨,回去我送你俩美女。”结果还真管用,不一会就雨止云开。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赞》中说:“以公之诚能开衡山之云。”后人建了“开云亭”以示纪念。韩愈写了一首《游祝融峰》:“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山童寻著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梦回抖擞下山去,一迳罗月松月清。”
  宋代诗人黄庭坚也登过祝融峰,并在其“登后感”《登祝融峰》中说:“祝融万丈插紫霄,路当穷处架仙桥”,风景写得挺美的,但他的实际感受应该是“祝融真TMD 高,爬山过桥累断腰”,对一般人来说,攀登高峰的过程是很辛苦的。
  地上有祝融峰,天上有祝融星。祝融星在哪里呢?请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你就挨个找吧。找到了吗?你要是找到了那就见鬼了,因为祝融星并不存在。
  祝融星最初由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于1859年提出的。他提出祝融星存在的假设是依据下面的理由:按牛顿力学的方法计算,水星在受到太阳和其他大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其近日点在每世纪会东移574角秒,但实际观测的数字是531角秒,于是勒威耶便假设水星轨道以内尚有一颗大行星未被发现。这颗大行星就提前被命名为火神星,在我国称祝融星,在西方叫伏尔坎。伏尔坎是希腊神话里火神赫淮斯托斯的罗马名字,他是火神兼铁匠,也是长得最丑的天神,而且是个瘸子,但却娶到了最漂亮的美神阿佛洛狄忒(罗马名叫维纳斯)。牛粪堆上插鲜花,天鹅找个癞蛤蟆。
  勒威耶曾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并发现了海王星,有过成功经验,因此他对于祝融星的存在是充满信心的,但是经过反复的天文观测,怎么也找不到祝融星的踪迹。到了1916年爱因斯坦通过广义相对论预言说:水星近日点应另有每百年的额外旋进。天文学家一看有了合理的解释,就不再费劲去找那颗假想的“祝融星”了。
  祝融星并不存在,但是火星确实存在的。火星是太阳系中距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是一颗荧荧如火、亮度和位置经常变化的星星,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荧惑”。在古罗马神话中,把火星比喻为身披盔甲的战神玛尔斯。
  在黑夜里,星星是希望的灯火,于是有人想把星星当灯笼使唤。事业至上型的人说:“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爱情至上型的人说:“我想摘两颗星给你,放在你眺望我的眼里,于是黑夜里你可以整夜看我如何的想你。”事业爱情并重的人说:“让我实现一生的抱负,摘下梦中满天星;我要发誓把美丽拥抱,摘下闪闪满天星。”——就此打住,否则这里就成了KTV了。
  摘星的想法还是很有创意的,但实现起来难度太大。早在唐代曾有人能够摘下星星,但因为怕被天上的人当成小偷打死而没敢摘,这个人就是李白。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不过这种“危楼”现在也有,我们有时候会看见建筑工地上赫然耸立的拒绝拆迁的钉子户的住宅,周围的土地都被挖成坑了,只剩下一座“危楼”,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真的不敢高声语,怕把“危楼”给震塌了,也不能随便出去,否则拆迁人员会趁家里没人赶紧把房子给拆了。谁愿意这样提心吊胆过日子呢,不就是为了让黑心的开发商多给点拆迁补偿费吗?普通老百姓活得真是够上火啊!上火上得都快成祝融了。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6-26 09:06  第二十句 鸟官人皇(1)
  
  鸟,繁体为“鳥”,如果写成小篆,你就会发现这就是在画一只活脱脱的鸟形,鸟身、鸟眼、鸟毛、鸟腿,一应俱全。《说文》中的解释是:“鸟,长尾禽总名也。”后来被因为鸟与雄性人畜的某个重要部位有点像,就给发展成为骂人的粗话,如鸟事,指坏事情;鸟人,指瞎胡闹或捣乱的人。
  官,两张嘴表示能吃能喝,这样的人戴上宝盖帽子,不就是一个“官”吗?实际上可不是这样乱解释的。以宝盖覆众,表示对群众进行治理,指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或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东西。
  人,最简单的字之一,却指最复杂的一种动物。“人”太复杂了,我是没办法解释了。我们都属于“人”吧?自己解释一下自己吧。
  皇,本来是指天的。 《诗 大雅》中“思皇多士”中的“皇”就是天的意思。古人为了表示对统治者和神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就把“皇”作为君主及神的尊称。
  和上一句连起来,就把传说中三皇五帝给概括地描述了一下。
  
  
  三皇五帝一台戏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关于三皇五帝的传说,可不是一般的乱,那是相当乱,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们都有理,就我没有理。
  先说三皇吧。第一种说法认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持这种说法的有《尚书大传》、《春秋命历序》等;第二种说法认为三皇是伏羲氏、女娲氏和和神农氏,如《春秋运斗枢》;第三种说法认为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和祝融氏;第四种说法认为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共工氏;第五种说法认为三皇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有人问了:黄帝不是五帝之一吗?按照西汉的《世经》所排古史系统,在黄帝和颛顼之间有个少昊金天氏,使“五帝”中多了一帝。怎么办呢,总不能把一个领导人给忽略了吧,于是有人把黄帝给破格提拔了一级,升为三皇之一。汉代张衡,就是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那位,在给汉顺帝上的书中就是采取第五种说法的。
  后来人们也懒得区分三皇到底都有谁了,就干脆称之为天皇、地皇、泰皇。到了汉代,天地人相互联系的说法比较盛行,于是就把泰皇改为人皇,三皇就成为天皇、地皇、人皇。按照一般认同的对应关系,神农氏炎帝是“地皇”,伏羲氏为“人皇”,“天皇”是谁呢?有的说是女娲氏,有的是燧人氏,这氏那氏,莫衷一是。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一个一专多能的人物,既是中国的太阳神,又是农业之神,还是医药之神。《淮南子》中记载:神农尝百草,一天之内中毒七十次。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神农尝百草,中毒照样倒;生姜能解毒,不能总有效;长在河边走,怎能不湿脚?日中七十毒,还能活得了?传说神农死于毒草药。
  传说伏羲死后,女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在民间传说中,有说女娲是伏羲的老婆的,有说他们是兄妹关系的,总之女娲与伏羲关系不错。不和上一任领导搞好关系,你怎么能当上领导呢?神话中说女娲炼石补天,用泥捏人,实际上女娲氏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时的首领,是我国古代妇女翻身得解放的象征。为了纪念这位战天斗地的三八红旗手, 一千四百年前就有人在河北涉县凤凰山修建了娲皇宫。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有一个纪念女娲的节日,叫“补天补地节”,就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庆祝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烙煎饼,然后由妇女撕下一块煎饼到房顶,再撕下一块扔到地上,意为补天补地。估计那天阿猫、阿狗、老鼠之类的动物肯定会被煎饼撑得扶着墙走。
  伏羲氏、燧人氏和祝融氏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一些,反正都是传说,说多少也没个准谱,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皇时代是中国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王大有先生在《三皇五帝时代学研究》一文中认为:燧人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发轫时代;伏羲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奠基时代;炎帝神农氏时代为中国上古文明的繁荣时代。
  再说五帝。第一种说法认为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这种说法是根据《国语》中对他们的赞誉而确定的,《吕氏春秋》及《史记》就采用了这种说法。第二种说法认为五帝是伏羲、神农氏、黄帝、尧、舜。《庄子》、《淮南子》、《战国策》都是采信这种说法的。第三种说法认为五帝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第四种说法认为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第五种说法认为五帝是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黄帝在前面也露过脸,传说黄帝部族原是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进行了三次战争,黄帝成功地制定和运用了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统率以熊、罴、貔、貅、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最后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的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繁衍,形成中华民族,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始祖。
  其他几位也不多说了,因为其中的尧舜这两位重量级人物后面还有重头戏要演,先让他们在后台歇会儿吧。
  关于三皇五帝的一些传说和史料记载,真实令人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感觉就像小时候和小伙伴到别人家田里偷西红柿,最后分赃的时候发现几乎全都是烂的,都连汁带肉都堆在一起了,根本分不清楚。打一个高级一点比喻,就像一出闹剧,乱哄哄你还没唱完我就登场了,管你谁是皇谁是帝,乱打一通,打完收工退场,剩下一群观众在那激烈地争论着到底谁扮演谁。
   但是历史的发展可不是像一场戏那么简单,三皇五帝这段历史大概有几千年那么长。到底是几千年呢?这个问题连历史学家们都莫衷一是,保守一点估计,大概是从八千年前到四千年前的夏朝,大约四千年的历史。有人问了:我们中国不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吗?这样说来,我们不是已经有八千年文明史了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文明与史前状态的标志,这个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千字文》的下一句、也就是第二十一句“始制文字”中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是商代,有甲骨文为证,所以西方学术界只承认中国的文明史是从商代开始的。商代大约从公元前17世纪开始的,那么西方认为我们的文明史也就三千七百多年,离五千年还差挺远呢。这样,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就比已经有确凿证据表明有五千年以上文明史的爱琴文明、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哈拉巴文明要晚得多——这几个文明具体地理位置,请复习前文“冲突与融合:儒家伦理文明三原色”部分的内容。
  前些年我们国家搞了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花了大量人力和银子,目的是为了证明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史从夏代而不是商代开始的。夏代大约从公元前22世纪左右开始,比商代早那么五百多年吧,算到现在勉勉强强快摸到五千年的边了。为了这五百年的争议搞这么一个工程值得吗?历史再辉煌再悠久,现在的国力不强,还不是照样被欺负、被奴役?两河流域的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但现在的伊拉克是一种什么状况?而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则担当了世界老大的角色。当然,这个断代工程还是有其他考虑和理由的。
  三皇五帝这一台大戏唱了几千年。当大戏落幕的时候,我们中华文明已经摆脱蹒跚,迈开了坚实的脚步。三皇五帝,我们这些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老祖宗们,只能在传说和争论中轻轻远去,而他们的生命和精神,就在你、我、他——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躯体中延续。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