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吉如父亲许文斌:新闻话题 2011-4-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3:43:54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没四千万别见我”是与非阅读原文

没四千万别见我”是与非导语:“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这样一段话在微博上反复传播,引起了轩然大波。说这段话的是北京师范大...全文↓

没四千万别见我”是与非
导语:“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对于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这样一段话在微博上反复传播,引起了轩然大波。说这段话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微博)。
董教授这番言论引发网友激辩,支持和反对者都很多。就让我们还原董藩这番话的背景与全貌,然后来说说是与非。
董藩争议微博(腾讯微博上墙功能制作)
2011-04-07 第 1616 期
今日话题
董藩其人其言:他的言论还是有被误读之处
董藩一直“语不惊人死不休”。
董藩其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房地产专家
董藩教授有很多头衔,青年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事实上,他一直都以敢言著称,大胆言论非常多,比如,“(房地产)实际空置率不到1%”,“反对房地产复兴就是反人类”,“房地产正在拯救中国”,“未婚同居刺激购房需求”……
因此,反对者称他为“人民公敌”,“开发商的走狗”,赞扬者则说他是“地产界的彭德怀”。也有人质疑,他这么多的出位言论只是为了炒作自己,当然也包括这次。
董藩确实认为财富是成功的标志
“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两句话处于争论的中心。而董藩在后来解释的时候说,“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学生贫困”。这些话都毫无疑问地显示,董藩确实把金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他也并不讳言。
但是他的言论也被忽略掉了许多前提条件等重要信息
在这场争论中,“没有四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高学历者)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这两句话始终处于风暴的焦点,于是有人指责董藩教学生唯利是图,甚至不道德地去富裕,所以还原董藩的言论全貌显得尤其重要:
1.董藩原话里提到要合理合法致富。
2.董藩称学生将来都会进入商界,尤其地产界。“房地产产业遍地是亿万富翁”。
实际上董藩的这番话在现实中还真的很有“底气”。我们在北师大的网站上查询到,董藩现在只教授“土地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未来毕业生基本会进入房地产行业。根据一份房地产行业薪酬研究报告,2010年房地产行业整体薪资实际调整幅度平均值高达12.6%,处于各行业的高位。在全面涨薪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企业高管的年薪将因此增长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而年终奖也相当丰厚。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的高端人才薪酬确实很高。而董藩的资料显示,他长期给房企的高管讲课。在这个语境之下理解他的这番话就很正常了。
3.董藩提到了通货膨胀,认为现在的4千万在15年后大概是1千万甚至更少。
4千万我们乍一听都觉得是富豪的标准,但是如果考虑了通货膨胀,这笔钱虽然也多,但是起码显得没那么离谱。
4.董藩也提到了创富对社会的贡献。
“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这段董藩的原话相信没有任何争议。
支持者和反对者为何势均力敌
在腾讯微博的相关话题中有一个调查,问题是“高学历贫穷是耻辱和失败吗”,截止今天凌晨两点,支持和反对的比例分别为38.74%和36.07%。另有25.19%的人选择“不好说”。可以说,支持者和反对者相当势均力敌。
房地产行业“身份”让整件事更受关注。
反对者:金钱不是一切,价值观不能扭曲
“金钱不是衡量人生的价值尺度,潘教授满嘴的铜臭味,如此扭曲人生价值观,何以为人师表。”腾讯网友浪淘沙的这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一万四千多人都表示了赞同。
而和他的想法一致的,还有许多教授,北京大学的黄益平教授就说:“非常不赞成。难道财富是评价成功的唯一标准么?”
董藩的“房地产”身份也很让人诟病,很多网友都说,原来是搞房地产的人说的话,那就难怪了。如果没有“房地产”这个标签,这个事情也许没有现在这么火爆。
支持者:虽然残酷,说的却是真理
“非常好!如果一个研究生四十连四千万都没有,那就回家种地算了,还啥研究生,先研究自己怎么了。”
“虽然残酷,确是真理。高学历是为何用?制造财富,为家人谋幸福。”
“遗憾的是,我的老师从未如此要求过我,相反,老师们似乎没太关心过我未来会挣多少钱。可惜时光不能倒流,如果当年有个老师如此要求我,我是否真会取得如此的成就?难以预料。”
董藩的话也有很多人支持,支持者认为,董藩只是讲了这个社会的现实而已,确实没错。
支持和反对声音共同反映了拜金社会的“一体两面”
与人争论时,董藩说,“我们的教育总是耻于谈钱,但每个人都想发财。”董藩一边被大骂,另一边却被认为是“讲了真话”的人,这样旗鼓相当的局面,我们早在《中国成为社会的拜金真相》这个专题中分析过原因。
事实上,早在2010年,路透社与艾普索斯(Reuters/Ipsos)的一个调查就显示,认同“金钱是个人成功最佳象征”的,中国的比例在所有二十几个国家中最高,共有69%的人认同。如果一个社会某种美好的价值观稀缺,那么必然出现两个表征——一部分人对社会的堕落痛心疾首,另一部分人认为既然人人庸俗,那么何必伪善,进而认为一切高调都是虚伪,反而为自己庸俗得“真诚”而洋洋自得。
不妨换一个角度解读:提“创富”值得肯定
在一个拜金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取向却往往呈现出二元化——一是掌握权力,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二是掌握财富,做大社会蛋糕。董藩的言论中,至始至终都强调合理合法创富,从这个角度讲,没有以“权力”,而是以“创富”为成功标志的言论的确也有可取之处。
中国社会很“拜金”。
中国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仅为美国人的1/16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最近披露,在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国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不少新兴经济体。2008年,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俄罗斯的24.8% 。换句话说就是,在创造财富能力方面,一个美国人“顶”我们16个人,一个日本人“顶”我们13个,一个俄国人也“顶”我们4个。
所以,当然需要鼓励中国人创造财富。
创造财富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说过,对于青年学子来说,第一位的,不是空谈大抱负,也不是只想做大事,而是赚钱,自己先养活自己。遵循市场规律,大大方方赚钱就是为人民服务。
一个人在市场规律下赚钱、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其实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尤其是一个企业家,能够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巨大,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帮助低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甚至创造财富的活动中,能够有新的科技发明,创造价值,客观上甚至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积极的创富心态,实际上能够让这个社会充满活力,也能够推动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创富而不是去当官,谋划权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公民权利的一种进步。当社会的精英们不需要通过去掠夺或者占有社会资源,或者通过攥取权力,而通过经商创富来确保和实现权利的时候,其实是有进步的。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在创富活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如果遍地都是权力寻租,如果充斥着灰色收入,当然就没有了创富的环境。
董藩言论的失当之处:没有多元化财富观,尊重每个个体自由选择的权利
实际上,从单一的崇拜权力,走向二元的“权力和财富”,已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在一个成熟的社会,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譬如,董藩的学生就可以选择回到一个小城市,做一份薪水不是很多的工作,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他仍然为自己的选择骄傲,因为就喜欢过甘之如饴的平淡生活,呼吸比大城市新鲜百倍的小城空气。而董藩也好,还是这位学生的同学、家人、朋友也好,也都认同和尊重这样的选择,一样认为这样的人生是成功的。当一个社会尊重了个人选择的自由,尊重了多元化的财富观、价值观,才是个人权利得到真正尊重的时候。具体,可以参见这篇讲述美国社会财富观的《财富相对论》。
结语:“我们太过关注的是财富积累的神话,而较少触及关于财富文化、财富伦理以及财富责任这样的话题。偏执一端的后果是,神话造出来了,文化消弭了,伦理湮灭了,责任失落了。”(学者杨冰如)
【今日头条】叶檀:公路永远收费的理由全是忽悠阅读原文

叶檀财经观察员高速公路乱收费,多年顽疾无法根治。近日,新华社调查了广东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主要手段包括闷声发财、巧设收费与超期服役三种。广东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前几年就联合发布《公路收费站收费年...全文↓

叶檀 财经观察员
高速公路乱收费,多年顽疾无法根治。近日,新华社调查了广东高速公路乱收费现象,主要手段包括闷声发财、巧设收费与超期服役三种。广东省交通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前几年就联合发布《公路收费站收费年限公告》,公布该省76个经营性公路收费站和173个政府还贷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年限,74个省管非经营性收费站的还贷期限,情况令人担忧:预测还贷期超过30年的有33个。
高速公路乱收费原因有二:
其一,公共产品不合情理的商业化,为高速公路收费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支撑。
收费公路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泛滥成灾。短期内建成高速公路网能显著提升当下GDP,及未来物流、人流的效率,并拉动汽车等相关产业,这成为建设高速公路的理论基础。
我国政府财政无法支持在短期内建成高速公路网。截至2008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万公里以上,以最保守的每公里4000万元人民币计,就需2.4万亿元人民币。高速公路投资只能从市场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下属投融资平台,及民资、外资、银行等,都要求投资回报,高速公路惟一投资回报就是随运营权而来的收费权。据交通部发言人何建中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自1984年国务院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后,公路网中95%的高速公路、61%的一级公路、42%的二级公路都是依靠收费公路集资建设的。
作为公共产品的公路不仅商品化,还实现了资本化。以首都机场高速为例,由北京市交通局利用财政资金和部分银行贷款建设,总投资11.6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65亿元,从1993年开始收费。但收费3年多后,机场高速被转为上市公司在香港上市,同时重新核定30年收费期限。至2005年底,已收费32亿元,当时估算剩余收费期内还将收费90亿元。上市后,高速公路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主要资产,停止收费相当于公司垮台,收费高速公路成了金融化后的生财捷径。流风所及,各城市收取进城费等咄咄怪事层出不穷。
其二,不透明的财务状况,是高速公路收费不止的重要原因。
不透明的财务状况给浑水摸鱼者带来获利良机。围绕高速公路形成牢固的既得利益集团,官商贪腐层出不穷;而国有公司人浮于事,吃大锅饭滋味十足。仅举一例就可见国有部门效率之低:沪杭高速在2002年民营化以前,养路费用每年耗资2亿多元,接近全年收取的过路费总额,民营化后,养护费用下降到此前十分之一,每年不到2000万元。收费公路要养活多少人,要为政府公司提供多少红利,由此可见一斑。
政府将高速公路商品化、资本化,是高速公路收费屡禁不止的关键;而高速公路建设与收费财务状况不透明,是高速公路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关键。而与此相对的是,农产品价格中,流通成本已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成为食品价格上升的重要推手。2007年,世行专家明确表示:中国高速公路通行费较高,而且中国的通行费可承受性是世界最低的几个国家之一。
要为收费公路找理由,永远收费都找得到理由,但没有公共概念、没有财政公开的理由,全都是忽悠。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今年承诺,我国公路将实行双轨制,“非收费公路体系”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96%以上,“收费公路体系”约占全国公路里程不到4%,体现的是更高品质的公路服务。但有心人马上发现,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国公路不到2%。换言之,至少包括全部高速公路,永继收费已成既定方针。
【文化传承】新京报:梁启超“旧居”该如何保护阅读原文

■社论原题:“粉房会馆”街区能否享受“特区”政策曾有媒体报道,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社区的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因不够文物级别面临拆迁。对此,西城区政府昨日解释,粉房社区的新会会馆只是梁启超早期在京活动...全文↓

■ 社论
原题:“粉房会馆”街区能否享受“特区”政策
曾有媒体报道,西城区陶然亭粉房社区的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因不够文物级别面临拆迁。
对此,西城区政府昨日解释,粉房社区的新会会馆只是梁启超早期在京活动期间的暂居场所,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故居,更不是“饮冰室”。根据目前的规划,新会会馆也将原址保留。不过,散落在粉房社区一带的30多处会馆,因被认为“大部分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或将依然难逃被拆迁的命运。
今年3月份,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时曾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坚持旧城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旧城整体保护。这位负责人特别指出,北京将研究制订针对旧城的特殊政策,确立旧城“政策特区”,让旧城尤其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成片平房区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那么,粉房社区一带的30多处会馆是否应该以整体保护和“政策特区”的思路来对待呢?
粉房社区琉璃街、潘家胡同一带,属于传统上的宣南会馆街区。本报曾多次刊发报道和评论,呼吁保护宣南会馆。这些会馆曾经是科举时代凝聚同乡、见证历史、孕育文化的重要场所。调查数据显示,宣南地区会馆数量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三,比上世纪90年代减少了三分之二。专家也呼吁,尽快制订会馆保护规范和修缮标准,进行整体保护。
而粉房社区一带的老街区,因为聚集了包括新会会馆在内的30余处会馆,而成为现有会馆存量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带。事实上,这样高度密集的会馆街区,在全国范围内亦属罕见。这样的老街区,历史信息的叠加、文化信息的碰撞,以及建筑风格的荟萃,其价值自不待言。
这30余处会馆有的格局不完整,有的变成大杂院,这正是急需保护的证明,而不是一拆了之的借口。
诚然,因为大多数现存会馆均有居民居住或单位使用,腾退保护的难度确实很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会馆就该被理所当然地拆掉,正因为难度大所以才需要有开拓性、创建性的保护思路。而一旦拆掉,则附着在老建筑之上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就荡然无存。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所说,“拆掉很容易,再找回来就相当困难了。”
可以说,无论从政策层面,还是从现实层面,旧城保护已经不能仅局限于保留新会会馆这样的个别建筑了,集中成片、整体保护正在成为政府和民间的共识。现实已经证明,这也是保护旧城风貌的最佳选择。北京市此前划定25个历史文化区,正是这种保护思路的成功实践。粉房社区一带的30多处会馆能否享受“政策特区”待遇,得到整体保护呢?
粉房社区一带的会馆群是否确实“不具备文物保护的价值”,拆除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应该再多做调研论证。按照现有规划,这些会馆拆除后将建设成四合院等历史建筑的展示区。与其新建历史建筑,何不尽量保护原生态的历史建筑?
【时政热点】沈彬:只能躺20年的墓地永驻中国?阅读原文

沈彬法律学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清明最让人“断魂”的是墓地20年使用期限的问题,搅扰了两个世界。 “墓地欠费”搅动国人神经事情最早的爆发点是3月16日《华西都市报》一篇《陵园登报催...全文↓

沈彬 法律学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清明最让人“断魂”的是墓地20年使用期限的问题,搅扰了两个世界。
“墓地欠费”搅动国人神经
事情最早的爆发点是3月16日《华西都市报》一篇《陵园登报催缴:您的墓位已欠费》的报道,按《成都市公墓管理办法》规定,墓位使用以20年为一个周期,到期需要继续保留的,丧家应重新办理使用手续;到期一年之后,不缴费或者不重办理手续的,经发函通知,登报通知之后,“对该墓位作无主墓处理”。所以,公墓管理方才会因为坟墓“过期”登报催款。
一石激起千层浪,山东、广东等也陆续出现“过期坟墓”。之后,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表示:我们一直强调,墓地只是租赁关系,不是产权关系,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拨动了国人的敏感神经:生前70年的房子,是暂住;死后20年的坟,还是暂住……
4月4日开始,民政部出来“灭火”,据新华社当日报道,民政部有关负责人称:近期,有媒体报道称“墓地的使用期限为20年”,这种提法存在误区。所谓“20年”不是指墓地的使用年限,而是指护墓费以20年为一个缴费周期,只要按期交费,即可继续使用墓地。墓地使用期限一般为50年或70年。清明节当天,民政部相关官员还在央视作了“权威发布”,重申了以上内容。
但,个人不觉得媒体有误解:在20年以后,只有缴费的才能继续使用墓地—民政部的说法与之前的报道并没有冲突。很多人善良地以为死亡是永远;现在有关方面却说那是“租赁”,这实在很难让人接受。
入土为安,是国人最朴素的愿望。这次“过期坟墓”的风波,突显政府的决策、法规与公民认知、情感之间的严重脱节;深言之,就是政府的民主决策做得不理想,公众不认同,不买账。
人们可能会觉得奇怪,殡葬少说也有几千年历史,新中国也成立60多年了,何以这几年才开始有“过期坟墓”的问题?其实,公墓是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形成的;公墓出现在中国只有百年历史。从解放开始,新中国政府有着移风易俗、宣传唯物主义的宏大意识形态愿景,也有着节约土地的现实考量,在农村搞过激进的平坟还田政策,在大城市实施严格的限制墓地政策。另一方面,当时很多市民希望“落叶归根”,还葬家乡,解放初期,上海就有过“鼓励外运”的政策。所以当时市民对于公墓的需求并不大。在“文革”中,在破四旧的名义下,上海几乎所有公墓都被毁坏,40多万坟墓被平毁。龙华公墓被改成火葬场、烈士陵园,9个公墓被改建成仓库等单位,34个军管的公墓也被陆续改为建设用地。
在一个活人都没有尊严的年代里,死人也难有容身之地。上面说的是上海的情况,全国各大城市的情况基本相同。就像《非诚勿扰》里葛优说的:他出国那阵子(改革早期),国内就没公墓一说,只有烈士才能入葬。之后,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群众的富裕,有了对公墓的需求。中国城市周边的很多公墓都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的,当年各地政府很有“闯”的精神,也赚得盆满钵满,从另一个角度看,那时的法律空白很多,也留下了种种历史问题,如今逐渐露出水面。
20年规定从何而来
再来看这个“20年”的规定。1985年国务院的《关于殡葬管理的暂时规定》中没有对城市公墓的规定,只是提到在不宜推行火葬的地区,可以以乡村为单位,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到90年代,在公墓经营已成为产业的现实下,1992年民政部发布了《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只是要求对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并未对公墓使用期限作出明确规定。1997年国务院的《殡葬管理条例》首次规定墓穴是有使用年限的,具体年限由省级政府规定。1998年民政部发了一个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墓管理意见的通知》:墓地和骨灰存放格位的使用年限原则上以20年为一个周期。
可见,这个20年的规定,不是出自国家法律,也不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而只是1998年民政部的通知。有了这个“上位法”,才有了2000年《成都市公墓管理办法》,其明确规定,墓位使用20年期满之后,经发函、登报通知仍不缴款的,“对该墓位作无主墓处理”。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因为“欠费”被“处理”的坟墓,但有了这种规定,国人“入土为安”的朴实想法算是落空了。尽管民政部出来“灭火”,强调20年是缴费周期,不是土地使用权周期;但最触动国人神经的地方在于,民政部没有表态:如果不续费,会不会被“处理”?!
指导思想与民间脱节
如前所述,现在的经营性公墓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有着严重的法律空白,职能部门的规定往往是亡羊补牢,规避要害问题(土地使用权性质),甚至可以说是“机会主义”的。按民政部副巡视员、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张洪昌的说法,当初之所以规定为20年,是基于20年为一代,“一代对一代负责”的考虑……事实是,当年闭门造车的20年规定,大家不买账,当年的“机会主义”如今撞到了舆论的硬墙上。
固然,我国人多地少,保护土地是既定国策,不能让死人与活人争地;固然,当年公墓建设有着意识形态的压力,“摸着石头过河”有着种种无奈和法律风险;但关乎亿万人“永久归宿”的事,就由民政部一纸《通知》决定了,显然有硬伤。一是缺乏权威性,这只是一个通知,连部门规章都算不上。二是违反“不溯及既往”的法理,1998年的通知不能管到之前的那些公墓上。
山东、广东等出现的这些“过期”公墓,需要续的管理费,每年最多二三百元,相对于购墓费用的确不高。但“墓地过期”的口子一开,可能有严重的后果:没能续费的坟作为无主坟“集中处理”。之后,公墓经营方还可以在70年的墓地使用期限里再卖一次墓地,甚至卖到三次!
在殡葬制度方面,国家法规、政府的指导思想,一直与民间存在严重脱节。不仅是在墓地年限这个问题上。再举一例,去年7月22日《春城晚报》报道:昆明市宜良县公路两侧山上的坟墓被刷上绿漆。村民表示:这是执行上级的“绿化”要求,并称如不这样做政府就要炸坟。
这事听着像是官员霸道,但从法律角度看,官员允许刷漆还算是人性化操作, “平坟”才是严格执法!去年新修订的《昆明市殡葬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在公路主干线规划控制区域内的现有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革命烈士墓、知名人士墓,及其他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墓和依法批准已建成的公墓外”,应当按县政府规定的期限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可见,宜良县政府采取迁坟、深埋不留坟头的做法是于法有据的。所以之前,当地还把迁坟2764座作为绿化的政绩进行宣传。
这个条例有着明确的上位法渊源《云南省殡葬管理条例》,再上溯就是前面提到的1997年国务院的《殡葬管理条例》,其中第10条规定:禁止在耕地、林地、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等地建造坟墓,在这些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也就是说,公路边、林地里的祖坟原则上都应该平掉。这个规定跟普通人敬畏祖先坟茔的传统思想相差太远了!
妥善对待逝者,体现着一个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公民的情感和财产权,也应是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在殡葬的管理上,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改革开放之前,受极左思想影响,在除迷信、保护耕地的旗号下,很多坟墓遭到了破坏,公民的正当殡葬需求,也受到公权的压制。在改革开放之后,墓地经营市场化,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却由于法律空白,以及决策的“机会主义”,既回避关键问题,又不尊重民众意愿,才有了如今“坟墓过期”折腾死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决策者的勇气,也需要公众的体谅,毕竟我国人多地少是不争的事实。
【经济思考】郭凯:三险一金有利于普通劳动者阅读原文

郭凯经济学者原题:三险一金脑经急转弯这是一道入门级的经济学问题:假设你的税前工资是10万,然后你交了2万块的收入所得税,最后拿到手的税后工资是8万。请问,如果取消收入所得税,你拿到手的工资会是多...全文↓

郭凯 经济学者
原题:三险一金脑经急转弯
这是一道入门级的经济学问题:
假设你的税前工资是10万,然后你交了2万块的收入所得税,最后拿到手的税后工资是8万。请问,如果取消收入所得税,你拿到手的工资会是多少?
我知道,不少人会觉得,应该是10万吧。
我真的很想说:恭喜你,猜中了!但是我只能说:对不起,您浪费了一条生命,你可以打电话,可以向现场观众求援,或者使用手中的神奇卡片。
因为,企业不是傻子。从企业的角度,如果没有收入所得税,那花8万块就可以雇到和过去花10万块才能雇到的人,那干嘛还要开10万块的工资?
当然,工资也不是真的就一定会降到8万块,而是会处于8万和10万之间的某处。标准的经济学答案会是:这取决于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如果你的技能越不可替代,如果市场上像你这样的人越少,如果你有更强的谈判筹码,那工资就会越接近于10万。反之,如果满街上都是和你差不多的人,一个像你一样的位置动辄上百人申请,那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更接近于8万。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究竟是让你属于更接近于8万的情况,还是更接近于10万的情况。你自己的处境大概自己最了解。我知道的事实是,中国一年有600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这些人都想做10万一年的工作,最后真的能找到的工作能挣一半就不错了。因此,如果真的一定让我拍脑袋猜大多数“白领”的命运,我会更倾向于接近8万的可能性大。
如果不交三险一金,你的收入会改善吗?这笔帐还真难算。一方面是肯定的,医保,贴息的购房贷款和养老金你是没法享受了,另一方面,你还真不一定知道这省下的三险一金有多少会变成你的收入有多少会成为企业的利润。
如果你不想再为三险一金的事情纠结,那就成为一个牛人吧。如果你是一个牛人,找工作大概会是这么开价:所有该买的,该交的你都得给我买,给我交,然后每个月拿到手的不能小于xx0000。
更新:看了几条留言,觉得急转弯真的好难啊。把话说直白一点吧:如果你是一个民工,工头发800块钱一个月给你,刚刚够生活。现在政府说,不行,你不仅要给民工发工资,还得给民工买三险一金,你出大头,民工出小头。企业能怎么办?只能买啊。然后现在政府宣布,三险一金不用交了,你觉得企业会把那三险一金发给民工吗?如果会,我只能说,你真的碰到了一个很好的企业,或者你是一个很牛的民工(参见上文关于牛人的那一段)。
三险一金未必有利于就业,特别是给定三险一金的缴费率这么高。但对于有工作的人而言,对广大没有谈判筹码的不是牛人的打工仔们,三险一金不是必然就是你收入的一部分的,特别是企业缴的那部分。我想当怀疑,如果三险一金取消,给定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最后看到的会是自己的收入没有变化,三险一金提供的福利完全消失,然后企业凭空多出一笔利润。你可以根本反对这种政府收钱做社保的做法,这是一个完全不同范畴的问题,但是你不能假设政府如果不收钱做社保,你个人的收入还有福利水平就会上升。中国过去没有三险一金,或者没有认真执行三险一金,你看到自己的工资单上多出40%的钱吗?现在三险一金普遍了,你把三险一金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收入。但这部分收入,在我看来,是因为规定了三险一金才存在的。三险一金一取消,这部分收入中的大部分都会消失,因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实在竞争太激烈了。
是的,如果你现在去跟你的雇主谈,把三险一金用现金发给我吧,如果企业能够合法的这么做,那企业也许会愿意这么做,毕竟这对企业没有什么影响,但这是因为三险一金存在。只是,要是整个社会都没有三险一金了,你试试看你去跟企业谈,把三险一金发给我吧。我估计你得到的回答会是:什么三险一金,你想凭空多拿40%的工资,你脑子进水了吧?
【大家看法】卡彭特:中国的崛起并非“板上钉钉”阅读原文

新华网讯:【美国凯托学会网站4月4日文章】题:重估中国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凯托学会负责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会长特德盖伦·卡彭特) 现在一种几乎已成为惯常思维的观点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全文↓

新华网讯:【美国凯托学会网站4月4日文章】题:重估中国的崛起:已知和未知(作者凯托学会负责国防和外交政策研究的副会长特德盖伦·卡彭特)
现在一种几乎已成为惯常思维的观点是,中国是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下一个25年中国就将挑战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个国家的人口和过去30年来的惊人经济增长使得这种推测听起来十分可信。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出现其他结果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最近全球发生的—系列事件让中国已然强势的地位进一步受益。日本的地震、海啸和核灾难削弱了中国一个主要经济和战略竞争对手。专家已指出,中国公司(还有韩国)将是日本灾难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挥霍冒险让中国得利美国的经济、财政和外交政策问题也让中国获得了一些优势。美国大肆挥霍的习惯不仅削弱了美国,也让中国有了重要的外交和经济杠杆。现在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债主。迄今为止,中国在这一杠杆的使用上还十分小心,但美国官员却过于担心这种依赖性所导致的脆弱。
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军事冒险也让中国得利。这类有争议的军事行动不仅助长了地区和全球对美国的愤怒,也使中国对伊斯兰和其他国家来说显得像一个不那么爱指手画脚而更具建设性的伙伴。美国的军事任务代价也很高,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花销一年在1300亿到1750亿美元。美国坚持当世界警察并支援欧洲和亚洲盟国的国防导致其军费预算超过了7000亿美元——差不多是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这种财政大出血是北京方面能够也乐于避免的。
美国需要中国支持(至少是容忍)它的军事干预行动,这就给了中国讨价还价的机会。尤其让人们好奇的是,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做了什么让步,才让其在对利比亚动武的联合国决议投票时没有行使否决权。不过也只有讲条件才能保证赌注十拿九稳。
中国飞速崛起的三点警示
尽管如此,对于中国的飞速崛起,更多的警告甚至怀疑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至于中国“不可避免”要成为超级大国——更不要说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能力——的观点,有三个有力的理由可以对其亮起警示灯。
第一,太多这类预测都是基于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简单线性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基础越来越庞大,经济日益成熟,要维持快速的增长会更加困难。一个从赤贫状态起步的国家如果经济政策对路,实现8%到10%甚至更快的年增速是可能的。但大规模成熟的经济很少会出现这样的增长。没人会指望美国——或者就这一点来说,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以这样的速度来增长。对更成熟的经济来说,5%或6%的年增速已经是非常快了。在某个时候,也许在下一个十年,中国就会出现这样的转变,其经济增速会逐渐放慢。
这就引出了中国崛起论应小心的第二个原因。这样的经济成就需要持续的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离开农村,他们需要被大城市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所吸纳。私底下,中国的学者和舆论领袖已在担忧,如果GDP增速跌至7%或8%——更不用说更低水平——会导致什么后果。
第三个应警惕的原因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和政治成绩都是美国自伤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华盛顿方面决定在穆斯林世界实施两次军事干预和国家重建任务,这会被口后的历史学家列为惊人失策的例子。如果日前在利比亚的行动最后没能维持在美国发挥有限作用的小事件层面,这次干预也将载入美国外交政策失误的史册。
中国发展或将碰上“大凹坑”
也许中国会很走运,美国的政治和政策精英们仍将继续在中东的沙漠和阿富汗的山地中追寻昂贵、血腥而又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美国领导人还会实施新的军事行动,进一步加重美国军队和纳税人的负担。但是华盛顿总是有可能出现更明智、更节俭、更现实的领导层。如果是那样的话,在奔向超级大国地位的路上一直顺风顺水的中国可能就会碰到减速装置,甚至很大的凹坑。
中国可能会成为21世纪的领袖大国。但西方权威和政策专家们不应把这当做一个板上钉钉的结果。在中国未来地位的问题上,有着太多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变数,同时也有太多国际战略和外交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