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东路到科韵路16号: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6:59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3-17 23:33 
     我怎么了
  我的心情怎会如此的糟
  难道是老年痴呆
  全都忘掉
  自己的爱好
  我怎么了
  给我个答案好不好
  这样的煎熬
  我真的再也承受不了……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3-20 00:12  第一百二十八句 驱毂振缨(1)
  
  这句紧接上句,皇帝和陪乘大臣都坐好了,接下来的任务就交给驾车的司机了,只见司机抖动缰绳,驱动车辇向前进发。
  
  
  史上最牛司机
  
  毂,古代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 中间是用来插车轴的圆孔。驱毂,就是让车子向前行进。
  前面说过,古代领导者坐车出行时,车上的座次是这样排列的:领导坐左边,陪乘坐右边,中间坐的是驾车的御者。御者居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驾车御马比较方便,而绝大多御者都是右手持鞭,挥舞鞭子的时候可能对右边位置的乘客构成一定的威胁,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让领导坐在左边最好。现在交通工具改成汽车了,但乘车原则基本没有变化:司机仍然需要坐在驾车最方便的地方,也就是能够掌控方向盘的那个座位,领导一般坐在既宽敞舒适又比较安全的后排坐,而陪乘的秘书则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另外,还有一个原则也从古代传承到今天:秘书前途最大,司机油水最多,都是牛人。
  古代御者和现在的司机一样,需要学习交规和驾驶技术。虽然《周礼》中原则上要求对国民进行“礼、乐、射、驭、书、数”这六个方面的教育,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当司机,以免街道上出现过多的马路杀手,而为领导驾车的,需要的则是驾驶技术非常出色的专职御者。当然,有些领导自己会驾车,但多是二把刀,属于隐大技术差型的,比如齐景公。
  《韓非子》中说:齐景公出游,玩得正爽着呢,忽然有个骑快马来的通讯员从城中来报告说:“国相晏婴病重,坚持不了多一会了,您恐怕要在他死后才见到了。”齐景公一听就急了,赶紧让技术最好的御者韩枢驾驶着最好的马拉的车,以最快的速度往回赶。马车高速前进了几百步远,齐景公觉得马跑得不够快,就把韩枢推到一边去,夺过缰绳亲自驾车,又前进了几百步,还是觉得马没有跑得更快,干脆跳下车去跑步前进。
  古代技术最好的御者,要数王良和造父这两位了,《淮南子 览冥训》中说:“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这两位车老板儿,只要上车拉起缰绳,不管几匹马拉扯,都能像仪仗队一样整齐划一,让齐步走就齐步走,让正步走就正步走——这也太牛了吧?那么,这两位司机谁更牛呢?
  关于王良,典籍中的记载比较简略,只有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在给学生们说道理时比较详细地讲述了王良的一个故事。
  孟子的学生陈代见老师对一些诸侯国的聘请爱答不理的,就对孟子说:“老师,我觉得不去拜见诸侯是比较狭隘的做法,如果您去和诸侯好好唠唠,整好了能辅佐他称王,差一点也能辅佐他称霸。常言说得好:弯曲一尺的东西让八尺的东西直起来,这样的事情是可以做的。”孟子听了之后,给陈代讲开了大道理:“齐景公去皇家园林打猎,去了之后发现大门锁着呢,就用旌旗召唤负责开门的虞人,但召唤虞人是应该用皮帽子的,所以虞人不肯来,气得齐景公要把虞人杀掉。追求道义的人不怕被埋在沟壑里,为了道义而勇敢渐进的人从来不怕自己会丢掉脑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他老人家就非常赞赏虞人这种做法,如果人家随便一招呼就屁颠屁颠地跑去了,那还有什么原则可言呢?”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孟子接下来给陈代举了个例子:说王良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司机,有一次赵简子让王良为他的宠臣奚驾车去打猎,整整一天没有打着一只猎物。奚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差劲的司机,应该吊销他的驾驶证!”有人把这话告诉了王良,王良找到奚说:“请让我再为您驾一次车吧。”奚勉强同意了,结果一个早上的工夫就打到了十只猎物。奚回去后又向赵简子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棒的司机,比舒马赫都厉害!”赵简子说:“那我就让他给你当专职司机吧。” 赵简子把这事跟王良一说,王良不同意,赵简子说为什么啊?王良说:“第一次我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为他驾车,他一整天都打不到一只猎物;第二次我完全不顾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闯红灯、超速、撞交警,以配合他打猎,结果他一个清晨就打了十只猎物。《诗经》上说:‘开车要守法,射箭要中靶。’(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驾车,您还是别让我干这个差事了。”
  孟子最后总结说:“驾车的人尚且羞于与不好的射手合作,就算可以打到堆集如山的猎物也不干。我老孟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我也不能为了迎合那些诸侯而强行改变自己。弯曲自己,是不可能让别人正直的。”
  王良是个有个性、讲原则的牛司机,传说由于他的驾驶技术太好而被天帝看中,死后被弄到天上去当了神仙,干的还是老本行:给天帝开车。不信吗?请抬头看看天空。《孟子》中说:“王良死,而托于驷星,天文有王良星是也。”《晋书 天文志》中说:“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马。”
  和王良齐名的造父也是个牛司机,《史记 赵世家》中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干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说周穆王让造父驾车去西方视察狩猎,和王母娘娘搞联欢,玩得很爽,不想回去了。徐偃王乘机造反,周穆王这下子可着急了,让造父驾车全速往回赶,终于及时回去把徐偃王打败了。为了表彰造父的功劳,周穆王把赵城赏赐给他。后来造父也上天成了星星,《晋书 天文志》中说:“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
  王良和造父在驾驶技术和最后的归宿上基本一致,看不出谁更牛,我们只好看看他们的弟子之间的比拼了。《战国策》中记载:“王良之弟子驾,云取千里马,遇造父之弟子。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千里之服也。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故屋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行千里之行。”
  王良的弟子驾车,找了一匹千里马来拉车。造父的弟子看见了在旁边说风凉话:“你这马跑不快也跑不远!”王良的弟子不服气:“拉车的马是千里马,装备和驾驶技术也是最先进的,你凭啥说不行呢?”造父的弟子说:“你的缰绳太长了,赶车又不是钓鱼。”套马绳对于驾御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一件事,却导致马车跑不快也跑不远。
  如此看来,在驾驶技术上造父的弟子要比王良的弟子高超一些,那么造父应该比王良更牛一些。造父是西周初期人,到了王良所处的战国初,造父的驾驶技术已经传承了五百年,而他的弟子仍比王良的弟子高明,看来真不是一般的牛。
  造父超越王良成为史上最牛司机,不仅体现在驾驶技术上,更体现在政治地位上。造父是周穆王的司机,周穆王是最国家的高统治者;王良是赵简子的司机,而作为晋国正卿的赵简子正是造父的后代,当时属于一个厅局级干部。王良的祖先和后代都没有什么出彩的业绩,而造父的祖先柏翳是舜帝的大臣,被舜帝赐姓嬴,后来造父又被周穆王赐赵城,就以赵为氏,他的直系后代建立了赵国,造父的族人大骆被周孝王封在秦地,建立了秦国,这两个诸侯国都是战国时期的强国,最后秦国完成全国的统一。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技术上都是顶尖高手的两个人,由于出身不同,社会地位就不同,对后代前途的影响力也不会相同。王侯将相就是有种,个人努力作用十分有限,这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共同特点,虽然我们不愿意相信,但这就是事实。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3-23 22:33  第一百二十八句 驱毂振缨(2)
  
  长缨在手
  
  “缨”本指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但后来又增加了几个意思:指丝线等做成的穗状饰物;指驾车时套马用的革带;指绳索。“振缨”一词,也相应地有好几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指出仕,相当于“弹冠”。当官之后地位提高了,需要整理衣冠,以示面貌一新。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手下有个参军,名叫孟嘉,他在五十多岁时去逝了。陶渊明得知噩耗,悲痛欲绝,他为孟嘉写了一篇很长的传纪,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意思是说:孟嘉以高洁的情操隐居之时,则美名远扬,当他出仕做官之时,则有口皆碑。天道悠远而人生短暂,没能终成大业,实在可惜!都说仁者必定长寿,这话简直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的!这段引文中的“振缨公朝”就是在朝廷当官的意思。孟嘉之死让陶渊明如此悲愤,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原来,孟嘉的女儿是陶渊明的亲娘。
  古代很多诗人写诗都喜欢用“风吹帽”这个典故,就拿最有名李白、杜甫来说吧,分别写过“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这样的诗句,这个典故说的就是孟嘉。《晋书》载,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登山赏菊,设宴欢饮。大家喝得正爽,一阵风吹过,把孟嘉的帽子吹掉了,而孟嘉已经醉意朦胧,竟没有觉察。在上司举办的宴会上不戴帽子,这可是“非礼”的行为,恒温暗示大家不要提醒孟嘉,看他如何反应。过了一会,孟嘉喝多了酒,去厕所放水,趁这个空档,恒温让人写了一篇嘲笑孟嘉失礼的文章,连同帽子一起放在孟嘉的座位上。孟嘉放水回来,看见了那篇文章,立即写了一篇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的答词,由于写得太好了,在座的众人都赞叹不已,于是就有了“风落帽”这一典故,用来比喻一个人宽宏坦荡、风流倜傥的境界。
  第二个意思指谓隐遁,即“濯缨”。晋代夏侯湛在《东方朔画赞》中写了“临世濯足,希古振缨”一句,借用了屈原《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寓意。一般认为,渔父是个隐士,他说的这句话是古代的一句习语,表达的是一种不与时俗同流合污、豁达自由的隐者心境,后人以“濯足濯缨”来比喻感觉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的。
  出仕和隐遁是相对的,而“振缨”这个词居然能都表达这两种相对的意思,真够变态的,让它自己给自己做反义词好了。但是,有人认为《渔父》中“濯缨”的意思也是出仕,而不是隐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沧浪之水”比喻的是天下局势,“清”比喻太平盛世,“浊”则是动荡乱世,全句的意思是说,天下太平我就出来当官,天下大乱我就找个地方去足疗。这样解释不仅说得通,而且能够避免“振缨”这个词因为长时间搞不清自己是该出仕还是该隐遁而患上精神分裂症。
  第三个意思是抖动缰绳,在“驱毂振缨”这一句里就应该是这个意思。与如今驾驶机动车相对照,在古代御术中,缰绳的相当于方向盘和刹车。鞭子相当于油门和档位,而御者的口令则相当于离合器,起一个保证平稳启动和防止传动系过载的作用。御者抖动缰绳,马匹就明白这事要表示出发了,如果两侧的缰绳一起抖动,就是直行,如果只抖动并拉紧一侧的缰绳,就转弯,如果两侧缰绳一起拉紧,就是停车。一匹马拉车指挥起来还算容易,但为了多拉快跑,古代的车驾经常是用多匹马来拉的,如《诗经 秦风 小戎》中说:“四牡孔阜,六轡在手。”四匹高大硕壮的公马拉车,御者手里要攥着六条缰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间两匹马不负责转弯,只要各一条缰绳就可以行了,而左右两侧的马则各需要两条缰绳,否则无法控制方向。
  现代汉语中,“缨”这个字主要用来指类似饰物的东西,比如红缨枪、萝卜缨子,已经基本不用以表示绳子,除了个别古代沿用下来的词之外。“请缨”就是这样一个例外,这个词出自西汉一个有为青年之口,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谏议大夫终军。当时南越国割据政权尚未归附,正赶上老王去逝、新王即位,于是汉武帝派安国少季作为使者去南越国招安。终军主动自请出使,当着汉武帝的面夸下海口:“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说您给我一根长绳子,我一定把南越王绑起来送到您这里来。当时终军不到二十岁,心高气傲,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汉武帝很高兴,让他随安国少季一起去南越国,并让勇士魏臣等人作为随从,负责安全保卫工作,还让大将路博德屯兵桂阳,给使团以军事上的支持。
  那么,终军后来把南越王绑回来了吗?没有,不光没绑回南越王,还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了。对于如此惨痛的结局,使团团长安国少季应该负主要责任。
  使团一行到了南越国之后,事情进展非常顺利,南越王和太后表示誓死效忠中央政府,称臣纳贡。不过,由于使团团长安国少季没有管好自己的下半身,更没有好好分析局势、把握时机,致使事情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下去了。南越王刚刚即位,还无法完全掌控政权;太后是中原人,和安国少季是旧情人,这次在南越国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很快,这两个人私通的事情在南越国就传开了,太后的民众支持率急剧下降。丞相吕嘉是南越国的三朝元老,势力很大,而这家伙却是个“越独”份子,极力反对归附中央。南越王和太后担心吕嘉造反,就摆了一桌鸿门宴请他进宫,想借助汉朝使者的力量将其除掉。吕嘉有所防备,赴宴时安排自己的弟弟带兵在宫外守着。席间太后质问吕嘉为何不肯归汉,实际上就在给汉朝使者动手找理由,但是安国少季对宫门外吕嘉的势力有所忌惮,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动手。终军虽年轻气盛,但他毕竟不是使团一把手,也没敢自作主张用皇帝给的长绳子把吕嘉捆起来。太后急眼了,显现出了悍妇本色,自己拿了一把长矛去戳吕嘉。南越王见汉使不动声色,而老妈却要亲自杀人,赶紧阻止,吕嘉乘机全身而退。汉武帝知道这种情况之后,派韩千秋带着二千人赴南越国诛杀吕嘉,于是吕嘉公开造反,冲进王宫和使馆,把南越王、太后和安国少季等汉朝使者一并杀害,终军也未能幸免,随后吕嘉又设计将韩千秋及两千汉军杀死。汉武帝气得肝颤,封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杀向南越,杀了吕嘉,灭了南越国。
  因终军和贾谊都是西汉初期颇有才华的年轻人,被并称为“终贾”,虽然这两个人都是年纪轻轻就死了,但毕竟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初步建立了功业,名扬千古,因而他们成了后来不得志文人羡慕的对象。清代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终贾华年气不平,官书许读兴纵横。荷衣便识西华路,至竟虫鱼了一生。”意思是说:我老龚年轻时候也有像终军、贾谊那样的学问和志向,读了很多书之后想在官场上横晃,但是自从我中了举人之后就开始在国史馆当校书官,很可能就像书里的虫子一样过完这一生。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和老龚有同样的感受,当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没想到读完书之后,刚刚解开学士、硕士或博士帽的“缨”,就变成一匹给人拉车的马,只要人家一“振缨”,就得卖命地拉车。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96.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