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宝力高马头琴独奏: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03:11:27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1-26 01:20 
 第一百一十三句 肆筵设席(2)
  
  右军辞官
  
   《诗经》中有很多诗句经常为后世所吟咏和引用,孔子动不动就来个“诗云”,因而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诗经》之中。“肆筵设席”这一句不大受待见,可能也是担心如此宣扬大吃大喝影响不好吧,正史中它只是在《晋书 王羲之传》中露过一次脸。
  五十多岁的王羲之在父母墓前发誓,“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别小看这段不长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故事。王羲之写下这段被后人称为《誓墓文》的文字,目的是发誓从此之后不再从政,他对已故的父母说,自己小时候不幸没有得到父亲的教导,是在母亲和哥哥的养育下长大成人的,现在虽然当了官,但是升不上去降不下来,不尴不尬的,想起老子和周任的名言——周任是古代的一位良史,是后世为官从政者的楷模。他有什么名言呢?《论语》中孔子在训斥冉有的时候就引了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决定彻底与官场决裂,这才摆上供品,跪在墓前发誓,如果以后再当官,我就不是你们的儿子,天理难容,光天化日可以作证!
  “有如皦日”是古人发誓常用语,也是出自《诗经》,那是一首青年男女表示坚贞爱情的短诗,题为《大车》,全诗如下:“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大车啍啍,毳衣如璊(读“门”音,一种红色的玉)。岂不尔思?畏子不奔。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大车上路跑,绣衣颜色娇。不是不想你,怕你不愿意。大车慢吞吞,衣艳如红唇。不是不想你,怕你不私奔。活着难同室,死要葬一坟。如果你不信,太阳作证人。”
   王羲之为什么这么毅然决然地要辞官呢?其直接原因,是他与王述之间的矛盾。王羲之和王述都姓王,祖先都是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也就是那位被说成神仙的王子乔,而且都是从北方逃到南方的,但王羲之是属于山东琅邪王氏家族,而王述是山西太原王氏家族的,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二人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这两个人就是互相看不上,彼此不待见。王羲之在担任会稽内史一职的时候,王述当上了扬州刺史,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对王羲之进行有意刁难。王羲之一气之下,作出了辞职走人、永不做官的决定。
  按理说,王羲之不应该被王述欺负,因为琅邪王氏就是“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家,连东晋皇帝都得让三分,王羲之的堂叔王导、王敦一文一武,一度成为东晋实际掌权人。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也不简单,在西晋时任丹阳太守,西晋灭亡后,他又是第一个劝琅邪王司马睿南迁的人。太原王氏南迁之后也比较有势力,但是没法和琅邪王氏比。出身于这样一个家族的王羲之,当官从政是其必然选择,他从秘书郎这样低级官职做起,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等职,还封为右军将军,史称王右军。但是他只是做了一些地方官,一直没能进入东晋统治的核心,最后还被政敌逼得辞官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可能还是出在他父亲王旷身上。王旷在在南迁之后被任命为淮南内史,与将军施融、曹超带领三万人去救援壶关。结果,壶关一战,施融、曹超战死,三万人几乎全军覆没,而王旷却从史书中消失了。王羲之在《誓墓文》中只说“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如果王旷战死,史书大可如实记载,朝廷也应该进行追封,因此推断,王旷可能没死,或被俘,或投降。如果是这样,王羲之在政治上根不红苗不正,这种身份在官场上十分不利。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王羲之毅然辞官归隐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当时权臣桓温与朝廷矛盾日益严重,很快就要爆发危机,王羲之提前避开凶险的官场,寄情于山水之间,寻找精神的归宿,堪称智者。但是,自古以来辞官归隐之人多得数不清,只有王羲之采取了到父母坟前去“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的方式,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告誓先灵”是假,如果先灵真能听见,那才是见鬼了呢。大张旗鼓搞这样一个仪式,一是堵别人的嘴,王羲之辞官归隐之后,有人来请他出去做官,他就有很合适的理由拒绝,都在父母墓前发过誓了,不能违背;二是为了断自己的念,如果以后自己归隐的思想有点动摇,想想自己发的誓,自然就老实了。就像有些戒烟者一样,立下字据,请别人监督,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
  王羲之在离乱之中全身而退,在历代文人中并不多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作为道教信徒的精神素养与坚定信念,他终于得以一个哲人的超脱与平静,走过了他优雅高洁的人生历程中的最后一段路程,让他的书法艺术和传奇故事一起流芳千古。
    
  作者:尉迟普贤 回复日期:2008-11-26 23:35:08 
    按《易经》中的方法进行卜挂预测,所谓八卦中前六挂都是有吉在内.........
    此处“所谓八卦中”应该是“所谓八宫卦中”。
    与楼主商榷。
  ---------------------------------------------------------------
  我对《易经》没有多少研究,所以可能说了错话自己还不知道,等以后有机会要好好学习一下,多谢指正!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1-27 23:26  第一百一十四句 鼓瑟吹笙
  
  鼓,一种打击乐器。《说文》中说:“鼓,郭也,春分之音。”《释名》中解释得具体一些:“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鼓的基本制作方法是把皮面绷紧在空心圆筒上,《周礼》中对鼓的大小尺寸作出了如下规范性要求:“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这里做动词,泛指敲击、弹奏。
  吹,表示合拢嘴唇用力呼气之意。《说文》中说:“吹,嘘也。”引申为说大话、自夸,其结果是失信于人而导致关系破裂、计划失败,事情办“吹”了。
  瑟,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形似古琴,每弦一柱,但无征位,也就是说,瑟是一种五音不全的古琴。瑟有多少根弦呢?李商隐在诗中说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这种乐器广受古代年轻女子的喜爱,因而装饰得比较华丽,《周礼 乐器图》中说:“饰以宝玉曰宝瑟,绘纹如锦曰锦瑟。”因为锦瑟雕饰华美,让人珍爱,所以诗人们经常会用以比喻少女美好的青春年华。但是,按照有关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瑟应该是二十五弦或二十三弦的,没有五十弦的,这是为什么呢?清代秦嘉谟在《世本》中给出了这样一种说法:“庖牺氏作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 庖牺氏就是伏羲,传说他最初发明的瑟是五十弦的,黄帝觉得曲调过于悲伤而进行了改装。李商隐的诗隐僻难懂,与他特别喜欢用这类多数人不知道的典故有关。
  笙,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说文》解释说:“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风俗通》中给出了笙的长度:“笙长四尺。”
  这句的意思是:宴请宾客的时候有乐队伴奏,吹鼓手们在卖力地鼓吹着。
  
  背景音乐
  和前一句相似,“鼓瑟吹笙”也是出自《诗经》中的一首燕飨诗,题为《鹿鸣》,全诗如下: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翻译成白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一群鹿儿呦呦叫,原野之上吃苹草。我请嘉宾来做客,鼓瑟吹笙多热闹。乐曲声声气氛好,送上礼物不老少。大家对我很友善,欢迎批评和指教。
  一群鹿儿呦呦叫,原野之上吃蒿草。我请嘉宾来做客,品德高尚多荣耀。人民榜样不轻佻,君子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呱呱叫,保证让你乐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原野之上吃芩草。我请嘉宾来做客,鼓瑟吹笙多热闹。琴瑟合奏好曲调,爽到极致多欢笑。我有美酒呱呱叫,保证让你乐陶陶。
  《鹿鸣》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一般人的宴会上也可唱,使它成为《诗经》中影响较为深远的诗之一:大约在它产生一千年之后,曹操在《短歌行》中原封不动地引用了此诗的前四句,表达了渴求贤才的强烈愿望;大约两千年之后,《明史 乐志》中记载:“嘉靖间仁寿宫落成宴飨乐章。……仙苑开筵歌《鹿鸣》,亭殿天章映。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示周行,昭德音。日升月恒,万载皇图正。”时至而今,但凡读过几年书的中国人,虽然没有几个听过鹿到底是怎么叫唤的,但也基本都知道“呦呦鹿鸣”这句诗。
  君王为什么要宴请群臣呢?《诗集传》中解释说:“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平时君臣之间有等级和礼数的限制,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隔阂,谁也不敢说心里话,经常是一屁俩谎,所以君王搞一个宴会,营造了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消除大家平日里的紧张拘谨,这样才有利于沟通感情、听到真话、了解实情,类似于现在的领导干部下基层,想倾听一下群众的呼声。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为一些情节所感染,或喜或怒,或悲或乐,不过,如果你关掉声音看默剧,那么影片的感染力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配乐起的作用,如果把你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场景都根据心情配上背景音乐,可能比一些电影还要煽情。古人也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君王宴请群臣的时候,先用音乐把气氛调动起来,此时一定要演奏《喜洋洋》一类欢快喜庆的曲目,而不能演奏《大海航行靠舵手》这种革命颂歌,更不能演奏《My Heart Will Go On》这类伤感缠绵型的。
  气氛营造好了之后,君主还要给大家送点纪念品,“承筐是将”,满竹筐的礼物往上端,够大方。当然,君王不会亲自给群臣献礼,而是有专人代劳,《礼记》中载:“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按照《周礼》中的记载,宰夫是掌朝堂仪式、考核百官治绩并报上级予以奖惩的官员,一般认为,宰夫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审计人员。但是,在其他典籍中还有不同职责的“宰夫”,如《左传》中记载,晋灵公因为“宰夫腼熊蹯不熟”而杀掉了他,这个宰夫明显就是个厨子。作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在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又要负责替君王送礼等仪式,还要去做煮熊掌的厨子,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此有人认为:仅仅根据《周礼》中的记载就将宰夫作为国家审计制度起源的标志,是中国审计史研究中的一个学术误区。
  君王请大家来喝酒听音乐还送礼物,是为了加强沟通,听取群臣的心里话,但也不能过分,如果有人想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借着酒劲儿拍着君王的肩膀叫兄弟,那他肯定是要倒霉了。所以,诗中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来对群臣进行了约束,给这次宴会加音乐会增添了必要的政治色彩。
   不管你是在官场上还是职场上,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一些领导总会以毫无表情的面孔示人,如果你在路上遇见领导,看到的经常是会一张不阴不晴、深沉似水的脸;在用无限敬仰的颤音向他问好之后,他会步履依然,鼻子里似有似无地哼一下,让你对自己的存在产生强烈的质疑。但是,在你陪领导喝过酒之后一起去卡拉OK吼歌的时候,可能会是另一番场景:在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中,领导会亲切地拍着你的肩膀叫兄弟,会说一些平时根本不可能说的话,甚至会一起声嘶力竭地吼一首《朋友》,让你感激涕零。不过,你一定要记住这就是酒精和背景音乐的共同作用,明天上班的时候,领导会完全恢复成原来的冷酷模样。
  如果不考虑是谁买单这个因素,燕飨之礼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吃饭和唱歌。吃饭已经在上一句说过,现在说说唱歌。唱卡拉OK已经成为现代人广泛接受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尽管卡拉OK才出现三十多年。1971年,日本一个叫井上大佑的乐队鼓手发明了“无人伴奏乐队”,即卡拉OK,可能是因为没想到这东西会风靡全球吧,他没有申请专利,这使他少赚了1亿多美元,否则他后来就不用靠卖灭蟑螂药为生了。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井上大佑评为“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0人”之一,入选理由是:甘地等政治家改变了亚洲的白天,而井上大佑则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并非每个人都认同井上大佑的发明,有人批评它使一些无聊的人沉迷于其中,甚至被形容为当代日本文化空虚的象征。本人是卡拉OK娱乐方式的坚决反对者。那是一个五音不全的醉鬼云集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从事着一种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之上的活动,如果把你弄到公共场所干这事,基本与把犯罪分子游街示众没什么区别。除了狼哭鬼嚎外,那里还是群魔乱舞、争风吃醋、打架斗殴的绝佳场所。就算你是一个五音俱全并且能在酒后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的人,也犯不着在那种地方现眼(我的意思是说现场表演),你在那里的每一秒钟都没有任何意义,那就是一种最自欺其人的宣泄方式,与休闲娱乐根本不沾边。
  现实的情况是,喜欢唱卡拉OK的人比不喜欢的多。喜欢就唱好了,千万不要非拉着不喜欢的人去那种地方遭罪。据说,敢于在卡拉OK包房里当麦霸的,都是特别自信之人,那里提供的背景音乐,会有利于歌者巩固和提升自信力。但是,对于我这种超级不自信的人来说,最好的背景音乐,就是和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时,大家发自内心的笑声。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87.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