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粉什么牌子好: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43:30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7-30 14:00  
  ——————————————
  
   快餐版《千字文》的优劣
   《 京华时报 》( 2008年7月28日 第 025 版)
   《千字文》是梁朝大臣周兴嗣根据梁武帝的命令一夜之间编纂出来的,四字一句,琅琅上口,是当时既符合主旋律又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因此与《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三、百、千”,是古代的识字启蒙经典。《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望于江湖著/中信出版社2008年8月版)对《千字文》进行逐句解析和评说,《千字文》每一句成为此书独立的一节。由于古今文字、文化意义的差异很大,对古代识字读物的内容进行学术辨析和探讨,自有其价值,但是望于江湖显然志不在此。
   他对句中四个字本义的解释多根据《说文解字》《释名》等古代工具书,解说倒也中规中矩。这四字一句的短语本来可以解释的地方并不多,但在简单解说之后,他便开始引申出一些古代的逸闻趣事,对涉及的风俗人情、官衔制度、礼仪器物等也作一解释,由是又引出新的故事。经常是讲着讲着,作者所说内容和《千字文》已然没有丝毫关系。他还经常古今对照,评说古代人事时不忘对当今社会现象进行点评,给人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感觉,兴致所至,像意识流一样地发散式联想。
   《千字文》内容相对简单,文字内在逻辑并不紧密,因此望于江湖不可能像易中天讲三国、于丹讲《论语》、当年明月讲明史那样,从头到尾进行系统地解析。不过,他们的思路都是一样的,即用通俗语言向读者解释对当代人来说相对陌生和晦涩的古代典籍,用当代人的视角和主流思想去评述古人的言行和当时的社会现象。引用的材料并不罕见,大多出自二十四史等正史及一些著名典籍,只不过当代人大多数已很少能有心情去系统研读这些文献。因此,从易中天到望于江湖,更多的是将古文中符合现代人胃口的内容选出来,将典籍内容诠释为现代人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他们的作品体现了现代社会分工细化的一种趋势,同时也大都是一些快餐化的产品。这些作品在帮助当代读者了解古代社会和历史的同时,也可能制造新的误解。例如,将古代的官职、制度和社会现象与当代作比附或者等同起来,虽有利于读者了解故事,却忽视了古今时代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样的解读实在有些片面化和简单化。
   《一个古代公务员的短信息》是自天涯社区的帖子汇集成册的,具有很强的网络写作特点,不断出现各类歇后语、顺口溜和俏皮话,叙述中不时插科打诨,这些文字游戏虽能不断调动读者,让人不时会心一笑,却失之轻佻。因此,该书也只能是“下班读读”,消遣时光可以,寻找谈资可以,增加对古代文化的常识也可以,如果想从中去系统规范地了解古代文化,难免会入错门庭。
   □黄杨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8-01 09:25  第九十五、九十六句 节义廉退 颠沛匪亏(2)
  
  退一步又如何
  
  廉退,本来和退休没什么关系,但后来却被用以赞美那些能够清白并按时退休的官员。这样使用,可能与《晏子春秋》中说的“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有关,意思是说做官时要廉洁,退下来后也要保持良好的节操。
  退休制度自古就有,但是直到唐宋时期才有“退休”这个词,那此前把退休说成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只有政府工作人员才能退休,所以称之为致仕、致事或致政,意思是把官职、差事、政务归还给朝廷。要多大岁数才能退休呢?《礼记 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尚书大传》中也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为什么退休年龄是七十岁而不是六十岁、八十岁呢?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中给出了解释:“臣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所以长廉远耻也。”意思是说:人一旦到了七十岁,就确实是上了年纪,耳也背了,眼也花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就算一天吃一卡车高钙片也难以保证在官场上的办事效率了。
  年轻人都觉得退休是令人向往的时刻,到那时候,不必再每日上班工作,不必再为了生计奔走,想去哪就去哪,想干啥就干啥,辛苦了一辈子了,总算可以尽情享受生活了。唯一遗憾的就是年纪大了,身子骨不像年轻时候那么结实了,想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也力不从心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年轻找个给高薪的工作岗位苦干十年,赚一大笔钱之后就退休,从壮年就开始休闲,怎么玩怎么HAPPY。可惜,这种工作岗位太少,而且非一般人能胜任的。
  真到了退休年龄,没几个人愿意退休,如果没有强制措施,很多人会选择占着茅坑不让别人蹲。古代的退休制度就不是很严格,特别是一些朝廷大员,很少按时退休。唐代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三十八岁的白居易对已经七十五岁还不肯退休的宰相杜佑很不满,就写了一首题为《不致仕》的诗进行讽刺:
  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何乃贪荣者,斯言如不闻?
  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偻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诮,晚岁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汉代的疏广和疏受退休时候是从京城东门走的,因此后人将东门作为退休的代称。关于这两位的事迹,我们在后面“两疏见机”一句会详细介绍。
  不光白居易一个人对杜佑不满,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载:“高贞公致仕,制云:‘以年致政,抑有前闻。近代寡廉,罕由斯道。’是时杜司徒年七十,无意请老。裴晋公为舍人,以此讥之。
  高贞公是当时的另一位宰相高郢,到年龄就退休了,负责给皇帝起草文件的裴度以高郢的事迹来讥讽杜佑,说以前很多人都会年老就退休,但现在的人却不知廉耻,很少有那种痛快人了。
  虽然有人批评讥讽,但是人家杜佑就是假装没听见,仍坚持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直到七十八岁高龄才因病退休,五个月后就去世了。
  杜牧是杜佑的亲孙子,听人家这样讽刺爷爷,心里当然不是滋味,对白居易老大不满意,因此一有机会就损老白几句。
  开成二年(837年),杜牧给一个叫李戡的文学爱好者写墓志铭,他以死人的名义表达了对白居易作品的藐视:“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绝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肤,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说李戡非常看不上元稹、白居易的诗,什么玩意啊,像三级片似的,简直就是精神鸦片,把很多意志薄弱的人民群众都给带坏了,可惜我李戡没有权力,否则非把这两个家伙逮起来,以传播淫秽物品罪论处!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在池州做刺史的杜牧迎来了神交已久的诗人张祜,二人一起把酒言欢,吟诗作赋。张祜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连公务员队伍都没有混进去,比怀才不遇的杜牧还要郁闷。两个人喝酒聊天,就聊到了白居易身上。张祜说:“老白这个人真不是东西,前些年他做杭州刺史的时候,我想去应进士考试,希望得到他的推荐,正好徐凝也为了这个目的去了,老白就出题考我们,最后老白认为徐凝在我之上,气得我当场离去,自己进京求官,好不容易才找到朝中大员举荐,这时候老白的那个死党元稹又跳了出来,横竖把我的仕途给掐死了。你说气不气人?” 杜牧对白居易本来就有成见,听了张祜的遭遇,更加愤愤不平,于是在和张祜一起登九峰楼的时候写了一首诗: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始休。
   睫在眼前犹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在这首诗里,杜牧除了对张祜进行赞美和鼓励外,还用“睫在眼前犹不见”一句对来讥讽白居易有眼无珠,不识英才。
  白居易真的看不出张祜和徐凝二人谁的水平高吗?当然不是,他之所以贬低张祜,是因为多年以前的一件事。唐宝历二年(826年),张祜去拜谒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两人喝酒谈诗,很是融洽。白居易开玩笑地说:小张啊,你在《忆柘枝》里写的“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属阿谁”真逗,哪来那么多问题啊,简直就是“问头诗”啊!张祜也回了个玩笑:老白啊,你在《长恨歌》里写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更逗,说的不是地狱吗?很适合给佛教里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做背景啊!说完,两人哈哈大笑。两人这次会面,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张祜过于直率天真,忘了二人的身份。白居易比他要大十几岁,官居刺史,在当时文坛上是权威性的人物,而张祜年纪比较轻,靠给人家做幕僚讨生活,在文坛上也只能算是个刚刚冒头的新秀,两个人相互开玩笑的事被广为传诵,就等于一个超级大腕和一个群众演员同时获得了最佳表演奖,你说大腕能高兴吗?白居易暗自觉得很受伤。张祜无意中伤害了白居易,还一笑而过,后来又指望得到人家的举荐,这怎么可能呢?如果当初张祜在见到白居易时适当谦让一些,给大腕足够的尊重,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
  白居易讽刺杜佑不愿意退休,那他自己做得又如何呢?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给别人留下话柄。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满七十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的身份退休了,开始尽情享受生活。他蓄养大量家姬,其中有两个最出众,一个是樊善歌的樊素,一个是善舞的小蛮,白居易写诗赞美她们说:“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现在我们夸美女时常用的樱桃口、小蛮腰均出于此。有美女相伴当然快活,让人好生嫉妒,宋代的苏轼就带着醋劲酸溜溜地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可是,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来说,美女和花瓶无异,就是摆在那里看的,天天看也没啥意思,好在白居易的退休生活还有比看美女更有意义的内容:他在洛阳一带吟诗饮酒、谈禅论道、抚琴弄乐、游山玩水、寻朋探友,还不时做点有益于人民的好事,比如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方便船民。这样,白居易的退休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唐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也就是被杜牧讥讽有眼无珠的第二年,白居易病逝。
  需要补充的是,就在略施手段报复兼戏耍了张祜那一年晚些时候,白居易被调往洛阳,此时刘禹锡也被调往洛阳,二人在扬州相遇,一起喝酒并互相赠诗留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诗中,有这样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刘禹锡是在用乐观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无所作为的悲惨经历,但是,听锣听声,听话听音,老白在听到这两句诗的时候,内心会不会对自己阻断张祜仕途一事产生一点点悔意呢?
  不管白居易、元稹这些老一辈文坛权威是不是有意打压新人,他们在文坛的地位迟早要被以杜牧、张祜、李商隐等人为代表的文坛新势力势所代替。退休后的白居易可能明白了新陈代谢这一自然规律,自己到了后退一步、让新人露脸的时候了,于是也玩了一把炒作,甘愿给李商隐当儿子。宋代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记载,白居易晚年很喜欢李商隐的诗,他对李商隐说:“如果死后投胎当你的儿子,我就满足了。”(“谓我死得为尔子足矣!”) 白居易死后,李商隐还真得了个儿子,他没有忘记白居易的话,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白老”,还写了一首很长《骄儿诗》来夸这孩子如何聪明伶俐、天真活泼。可惜,“白老”长大之后比普通人还普通,一点白居易的影子也没有。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8-05 17:24  第九十七句 性静情逸
  
  “性”和“情”,《说文》分别解释为“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人之阴气有欲者也”,从这两个字的解释来看,许慎秉承了孟子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但是也存在欲望,这就是所谓人的情感。《礼记 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是啊,感情这东西,基本上都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性情,指人的禀性和气质、性格,或脾气。
  静,本义指各种色彩分布适当,这里指恬淡、平和。
  逸,《说文》里是这样解释的:“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辵,读“绰”音,指蹦跳或奔跑。说兔子是一种古灵精怪的动物,一不小心它就跑了。这个“逸”字的意思,就是逃跑。既然逃掉了,那就舒服多了,引申为释放、隐居、超越等意思,进而又衍生出闲适、安乐,以及放纵、荒淫等意思出来。
  这句的意思是:要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和情绪上的闲适安逸。
  
  淡泊宁静
  
  在《千字文》中,“性静情逸”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人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结: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珍贵;越达不到境界,越觉得神圣。“性静情逸”就很神圣,反正我这辈子是没指望达此境界了,因此我可以将其真正作为毕生的追求。
  不仅我不行,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行,那么,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能够做到“性静情逸”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历来不缺乏人才,而是缺乏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机制。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确实做到了“性静情逸”,而且得到了官方颁发的认可证书,他就是清代文学家刘熙载。
  刘熙载,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进士,一开始主要在中央政府从事编修工作,到了咸丰年间,进了上书房。上书房是个什么所在呢?那可是个好地方,相当于皇家子弟学校。咸丰皇帝见刘熙载体气充溢,早晚无倦容,就问他养生之道,刘熙载说:“我每天都闭门读书,其他的什么也不干。”咸丰皇帝亲手写下“性静情逸”四大字,作为对刘熙载的认可和嘉奖证书。
   咸丰六年( 公元1856年),刘熙载在年终干部考核中名列一等,可以到地方道府当官,但是他还想当老师,就请了个长假,在山东禹城开馆授徒,两年后才回京。不久,英法联军侵犯北京,咸丰皇帝以及很多官员都逃跑了,只有刘熙载没跑。此后,湖北巡抚请刘熙载到江汉书院讲课,等他到那一看,书院一个人都没有了。为啥呢?因为太平军西征,书院的生员都跑光了。看来,逃跑不是某个人的专利,而是多数人的应激反应。学生都没了,老师也不能对着空气讲课,刘熙载只好返回京城。同治年间,刘熙载被任命为广东学政,三年任期未满便向朝廷请长假,从此脱离官场,拎起包裹回家乡。无官一身轻,刘熙载可以安心讲学和著书了,最著名的一部书是《艺概》,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优秀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古典艺术美学的经典之作,它的广博和慧深为后代学者所推崇。
  刘熙载一直坚持着淡泊俭朴的生活作风,不喜欢当官,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极其简单,据说他的最爱是家乡的咸鸭蛋,但每天只吃半个,绝不贪多。正是这种性情,成就了他名垂青史的学问。刘熙载的故居在今江苏省兴化市,如果你去旅游,会看见书屋正中悬挂一块牌匾,上书四个大字:“性静情逸”。如果导游告诉你这四个字是咸丰皇帝亲自写的,那你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说:“你在扯谎!”因为原来那块坊匾在文革被作为四旧销毁了,现在这块匾上的字是后人临摹的。
  刘熙载的一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怎么这么眼熟啊?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不过,有学者认为《诫子书》是后人伪造的,因为诸葛亮自幼饱受儒家思想熏陶,而《诫子书》中则充满道家思想,另外,诸葛亮死时他的儿子诸葛瞻才七岁,如果诸葛亮真和这么小的一个娃娃大谈淡泊、宁静,摆明了就是在作秀嘛!也有很多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儒家和道家本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且诸葛亮的《诫子书》不一定是写给七诸葛瞻的,可能是写给二十多岁的诸葛乔的——诸葛乔,是诸葛瑾的儿子,过继给诸葛亮。
  我们假设《诫子书》确实是诸葛亮写的,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却肯定不是他的原创。在西汉的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话说汉高祖刘邦去赵地旅游,光看到美景没有美女,善解人意的赵王张敖马上把自己的平时都舍不得用的美女献给皇帝,刘邦的枪法还真是厉害,一枪一个准,这位美女怀上了刘邦的孩子。由于刘邦对待张敖比较傲慢,使张敖的手下人很生气,人家把美女都舍出来,你怎么还这样啊?于是就谋划刺杀刘邦,结果被仇家告密,全部被逮,张敖和这名怀孕的美女也一并入狱。美女赶紧托人找到深得吕后宠信的辟阳侯审食其,请他在吕后面前求情。吕后一听,说这个小狐狸精,勾引完我老公还想让我给求情,想什么美事呢?让她去死!最后,美女生下刘邦的孩子之后自杀了。
  这个孩子就是刘向他亲爹刘长。“小白菜呀,地里黄呀;刚出生呀,就没了娘呀。跟着爹爹,还好过呀;只怕爹爹,娶后娘呀。”刘长就像一棵小白菜,被刘邦交给后娘吕后抚养,好在吕后待他还不错,刘长得以由一棵小白菜长成了大头菜,并被封为淮南王。吕后政权被推翻后,大臣们拥立刘恒当皇帝,即汉文帝。大头菜刘长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弟弟而骄横跋扈,藐视朝廷,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并亲自杀死了说情不尽力的审食其,为母报仇。几年之后,刘长勾结少数民族谋反的事情败露,在发配途中绝食自杀。
  刘安是刘长的儿子,不到二十岁就继承了老爹淮南王的位子。刘安才思敏捷、喜欢琴棋书画,无明显不良嗜好,一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而且礼贤下士,把很多人才都笼络到手下。由刘安总纂、众多门客一起编著而成的《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内容涉及多个等领域,包罗万象,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刘安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并以此治国,他的辖区内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汉武帝对叔叔刘安的才华非常欣赏,但是他正在全国境内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不想让淮南这个地方成为特区,而且刘安一直因为父亲的死而对中央政府很不满,总想造反,叔侄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切身利益方面的矛盾都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刘安不能淡泊,也难以宁静。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朝廷掌握了刘安谋反的证据,派人对刘安进行宣判。
  刘安醉心于道家,难免剑走偏锋,经常研究炼丹术,无意间搞出了一项发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在炼丹时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这种技法传入民间,才有了豆腐这种食品。
  刘安要吃的可不是豆腐,而是仙丹。得知朝廷派人前来问罪,刘安心中暗喜:多亏我平日炼丹,关键时候派上用场了!赶紧让全家人都服下丹药,腾空而起,集体上天做神仙去了。剩下的丹药扔在地上,被鸡狗吃了,也上天做神仙去了。有一头牛也吃了丹药,飞了起来,被地上的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这是谁把牛给吹天上去了啊?
  真有这事吗?有啊,这事记载于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好道学仙之人,皆谓之然。”从这段记载中,诞生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用以比喻一人得势,与其有关者亦皆随之发迹,多用于讽刺。
  《论衡》是一部具有自然主义的唯物论著作,里面怎么会有这种封建迷信故事呢?您别着急,这段记载之后还有四个字呢:“此虚言也。”王充说这个故事是在扯淡。那么刘安到底当上神仙了没有啊?
  刘安手下门客无数,其中有八位最为出众,号称是“八公”,现在安徽淮南市境内有一座八公山,就是以此得名。这八个人中,有一个叫雷被的,比剑时候误伤淮南王太子刘迁,还有一个叫伍被的,建议得不到淮南王的采纳,两人先后反水,到京城揭发刘安拒不执行中央命令、阴谋发动叛乱的罪行。汉武帝非常重视群众举报,迅速选派精干官吏,成立了专案组,前去调查取证。结果,专案组在刘安家中搜出了造反需要的全套武器和道具,刘安觉得大势已去,自杀而死。当不成神仙,只好当鬼。
  内心焦躁、情绪混乱是现代人的通病,身上背负着各种各样压力,前面充斥这光怪陆离的诱惑,谁还能做到淡泊宁静、安逸闲适?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78.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