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2双刀流的优势: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26:0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2 09:48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让国(2)
  
  千万别把我当人
  
  “推位让国”是禅让制的直接表现形式,有的帝王“推让”得心甘情愿,不想当大哥好多年,想退休养老去了,就把位子和国家都交给大家普遍认可的接班人;也有不愿意的,坐上国家地位最高的位子上谁还想下来?抢都抢不到呢,轻易就交给别人?说什么也不干。可是刀架在脖子上了,保命要紧还是位子要紧啊?只好被迫让位。按照现存的历史记载,真正心甘情愿推位让国的帝王,是以尧和舜这两位为代表的上古时期统治者,也就是下一句中的两位主角,此后的所谓“禅让”基本上都属于后一种情况。
  不管愿意不愿意,我国历史上实现顺利交接的“推位让国”事例是很多的,这些我们稍后再讲,这里先说说操作失败的例子。
  一般情况下,帝王让位,接班人登基,操作就宣告成功,本来嘛,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你舍得让,我就舍得上。但是就有人不愿意上,你想把位子让给我,我还不稀罕呢,别人认为那是一块宝,我觉得那就是一堆垃圾,结果导致推位让国的操作流产。
  真有这样的人吗?当然有。那时侯帝王和人民群众考察接班人的程序非常严格,想通过弄虚作假、搞贿选的方式成为接班人是不可能的,所以选出来的接班人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但也会出现接班人拒绝接班这种事。这么好的事情都不干,不可理解吧?自己做的事都是有充足理由的,别人做的事,很多都是不可理解的。
  战国的庄子的《逍遥游》中和晋代皇甫谧著《高士传》中都记载了这样一位不可理喻的人物,他的名字叫许由,是个隐士,“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多正派的一个人啊,不好的地方不坐, 稀奇古怪的食物不吃。经考察合格,尧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一听这话,转身就跑,以风一般的速度跑到“颖水之阳,箕山之下”,就在今天嵩山南边。尧一看,怎么着?嫌官太大责任重,不敢干啊?于是到箕山拜请许由,请他出任九州长,许由一听,又撒腿就跑。尧心说麻烦了,这次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但很快就在河边找到了许由:正在河边使劲洗耳朵呢?尧走过去说:“别洗了,都快洗掉皮了,这种洗法还不把耳朵洗聋了啊?是不是蜈蚣钻到耳朵里了?”许由说:“刚才你说的话我不想听,但在我捂耳朵之前你已经说出来了,你的嘴比鱼鹰还快。没办法,我只好用水把那些不想听的话给洗掉。我坚持的原则是:洗自己的耳朵,让别人当老大去吧!你赶紧走吧,要不赶不上二路汽车了。”接着又说:“匹夫结志,固如磐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贪天下也。” 尧说:“你洗了这么半天,还是记得我刚才说要让天下给你的话,没洗掉啊,你还是抓紧时间慢慢洗吧。”
  尧走了,许由还在那里洗耳朵。这时,和许由一起隐居的巢父正好牵着一头牛到这里饮水,他看到许由在洗耳朵,就问为什么。许由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一听,赫然变色:“你要是在深山老林、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隐居,谁能找到你?我看你是在这做秀、是为了出名!”为了不让许由洗耳之水沾染牛嘴,巢父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为了纪念许由和巢父,在河南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将那条河命名为“洗耳河”。从1999年开始,汝州市政府对洗耳河进行治理,现在河两岸已成为人们休闲散步,锻炼乘凉、见面约会的绝好去处,但是再也没有人来洗耳朵了。
  许由死后被葬在了箕山,尧就把许由封为箕君,箕山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许由山。后来许由被认为是天下许氏的始祖。河南的许昌这个地名也源于许由。据说许由在颍水之滨隐居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于是这一带也被称为“许地”。后来到汉献帝被逼无奈“推位让国”,曹丕称帝,因“魏昌于许”,于是把“许地”改为“许昌”。
  让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的是:许由和巢父他们厌恶的是什么呢?难道世俗的利益就有这么讨厌吗?如果许由接了尧的班,不就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了吗?隐士们所追求的境界,绝非我们可以理解的,他们简直就不是人。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许由算是那一种呢?对不上号,看来这三种都不是。老子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下子对上号了:圣人把万物都当成草编的狗,肯定也没把自己当人,我们不能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到了“家天下”时代,统治者的更替成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别人掺和不进来,除非你造反推翻现政权。于是“推位让国”由全民海选变成了统治者的家事,老子传儿子或哥哥传弟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涌现出了类似许由这种不把自己当人的圣人,比如周武王的两个爷爷太伯和仲雍、太伯的后代季礼、还有孤竹国的伯夷、叔齐。
  话说周王朝的奠基者、实施德政的先驱、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太王老爷子对商朝的黑暗统治非常之不满,意图取而代之,但大儿子二儿子都不愿意继承老爷子的远大志向,而且他们哥俩知道老爷子最满意的人选是季历的儿子姬昌,于是哥俩一合计,与其让老爷子为继承人的事情烦恼睡不好觉,不如自动自觉地把继承人的位置腾出来,一来可以争取个主动,二来省去了老爹对他们占着茅坑不XX的担心。于是二人在于月黑风高夜悄悄离家出走,踏上充满未知数的险恶江湖。太王老爷子闻讯老泪纵横,心说为了我的远大志向老大老二不惜抛弃荣华富贵远走他乡异地,真实孝子啊!这说明我多年的教育是成功的,看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是没错的!于是明正言顺地将季历作为继承人。后来季历把位子传给儿子姬昌,姬昌再传给姬发,终于推翻了商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周王朝。
  且说太伯仲雍哥俩,一口气从今陕西一带跑到长江下游一带的荆蛮之地,纹身断发,与野人一起生活。荆蛮人也没见过什么世面,突然来了两个文化人,又有以德治国的先进理念,迸发出无限的景仰之情,于是一千多家荆蛮人自愿成为太伯的马仔小弟,尊太伯为老大,号称吴太伯。太伯去世后,仲雍接过大哥手中的枪继续统领手下人过活。仲雍死后将老大的地位传给儿子,又传了两代到了周章。这时回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周武王姬发已经打败商纣完成统一大业,正四处寻找大爷爷二爷爷的后代呢,很快就找到了周章,就顺水推舟,将吴地给他,封为吴王。但仔细一想周章也不是白痴弱智傻瓜蛋,吴地本来就是他的,这样处理肯定会引发不满情绪,于是又把中原的一块地皮封给了周章的弟弟虞仲,虞仲就是虞国的第一任君主,后来虞国被晋国顺手牵羊给灭了——这段故事我们在讲到“假途灭虢”一句时还要仔细说。
  地处荆蛮的越吴国经过多年的辛苦建设,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吴太伯的第十九代孙吴王寿梦的时候,其综合国力与中原发达诸侯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为了方便起见,姑且分别称为阿大、阿二、阿三、季礼(为什么季礼不称为阿四呢?因为他是个主角,相当于男一号,戏分多)。吴王寿梦觉得季礼很贤明,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礼继承了老一辈先驱的优良传统,说老爸我不想当吴王,你要是非让我当,我就去当农民去种地,宁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也坚决不去占着王位这一茅坑。无奈之下只好立阿大为吴王。阿大死后没有将王位传给儿子而是给了阿二,阿二也同样,传给了阿三,他们的愿望只有一个:让四弟当吴王,完成老爸的遗愿。
  此间,季礼被封在延陵,人称延陵季子。阿二当吴王的时候,季礼出使中原诸侯过,显示除了超长的外交才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不当吴王真是可惜这块好材料了。
  公元前527年,阿三死了,位子终于传到季礼这里了,但季礼还是不干,偷偷跑了,大家只好立阿三的儿子僚为吴王。这下子可惹怒了一个人:阿大的儿子公子光。公子光认为:“我父亲兄弟四人,应该传国传到季子。我老爸是最先当国君的。既然季子不干,那就应该由我来继承王位。凡事都要讲先来后到啊,僚是什么东西,不好好排队偏偏来夹塞,什么素质啊!”于是暗中收买职业杀手,想暗杀王僚。
  王僚十三年四月份的一天,公子光请王僚来家里喝酒吃肉洗桑拿,王僚带重兵赴宴。席间公子光发挥高超的演技,假装脚疼,藏进了地下室,派专诸将匕首藏于烤全鱼的腹中,伪装上菜,凑到王僚面前,从鱼腹中取出匕首刺向王僚,左右卫士杀了专诸,但王僚也已被杀死。于是公子光大摇大摆当了吴王,就是吴王阖庐。阖庐找个肥缺,任命专诸的儿子为部长级干部。十九年后,阖庐脚指被越国军队击伤,不治而死,当初装脚疼的报应啊!
  季礼出差完毕回到吴国,一看老大换人了,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此后吴国强盛了一段时间,但很快被越国灭掉。吴国兴起与灭亡的基本特征是:推让立国,抢夺灭国。
  最后再说说伯夷、叔齐这两个“不是人”的吧。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前留下遗嘱,立叔齐为国君。叔齐不想干,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老爸的遗命,不能违背啊!于是就逃走了,叔齐随后也跑了。大家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去投奔。等他俩走到那里,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姬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进谏说:“父死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说你们两个家伙找死吧,人家的事关你哪跟筋疼?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送他们离去。后来武王平定天下,伯夷、叔齐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粮食是周朝的,野菜就不是周朝的了吗?)。饿得快要死了,还作了一首歌,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登上那西山,采摘点薇菜。暴力来革命,竟然还挺拽。盛世已完蛋,我们去哪待?只好见上帝,命运真是坏!”唱完歌,最后一点力气耗尽,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评价这两位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圣贤们弃天下如破鞋子,薄诸侯如破罐子,绝非我等能够效仿——想效仿也没那个机会啊!但是我们也要经常尝试一下“千万别把我当人”的感觉,怎么尝试呢?虽然不能“推位让国”,但可以在乘公交车的时候“推位让座”啊!诸如此类,在大庭广众之中做一些超过普通人思想境界又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或许有人会说你是傻子,但在思想深处,你向圣贤的标准靠近了一小步。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7-13 14:10  第二十三句 推位让国(3)
  
  一只悲情鸟的诞生
  
  圣贤们在即将到手的至高权利和地位面前大义凛然,打死我都不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更多的人则是对帝王之位垂涎三尺,欲得之而后快,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得到了统治地位之后就攥在手里不想松开了,死了也不让,把地位作为遗产留给儿子,从而导致禅让制的破产和世袭制的建立,现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
  但这种制度的变化并不仅仅是由于人性贪婪这么简单的原因。
  应该说禅让制对全体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因为在禅让制条件下,君主是通过前任君主和民众共同参与推举贤明而产生的,虽然民众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但毕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世袭制则是父死子继,君主有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民众是否认可等问题都被忽略不计,因此继任者是庸才、明主还是暴君,完全是听天由命,没办法选择,更没办法改变。
  既然对社会成员来说,两种制度优劣分明,那么为什么禅让制会被世袭制所取代呢?这个问题要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来解释。禅让制只适合存在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全社会共同所有,基本没有什么剩余,君主的权利虽然大,但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想腐败都没有物质条件。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制度逐渐过渡到奴隶社会之后,社会上的物质资料出现剩余,地位高的人就能获得较多的分配,就产生了私有制和财产继承,进而产生权力的继承意识。不让继承不行吗?不行,那样整个社会对财富的渴求就会降低,会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原始社会公有制及其政治体制禅让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允许继承吧,于是就产生了世袭制。世袭制并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是促进了世袭制的产生和确立。当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反复的社会各阶级的利益争夺和调和。
  禅让制和现在的民主制度存在本质的不同,因为他们存在的社会制度基础并不相同。这个问题不能展开说的,否则就成了政治经济学,没有人愿意继续看下去了。
  上述比较冗长枯燥的介绍,主要是为了说明禅让制只适合存在于原始社会。但是为什么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也有很多帝王禅让的情形呢?因为这些禅让统统都是假的,是被篡位夺权者逼迫的,不让不行,就像半夜回家遇到持刀抢劫的,要钱要物全得给,否则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或白刀子进绿刀子出——扎胆囊上了。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种“疑似禅让”:可能是真禅让,也可能是假禅让,弄不清楚,比如古蜀国望帝与丛帝之间的禅让。
  据汉代扬雄的《蜀王本纪》与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周惠王年间(在公元前七世纪),我国的大西南有个古蜀国,统治者叫杜宇,称“望帝”。杜宇治蜀,颇有成效。在他的治理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了,杜宇很得意。
  可是好景不常,一连多年的洪水灾害,搞得蜀国人将都城搬来搬去。这时候杜宇已经一百多岁了,只知道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水患。这时候从楚国一带来了一个叫鳖灵的人。为什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呢?因为他擅于治水。杜宇以鳖灵为相,治理水患。鳖灵指挥民众凿通水道,使蜀国基本摆脱了水灾的困扰。传说都江堰就是鳖灵修筑的(这话要是让李冰父子听到,还不气死!)。
  《蜀王本纪》中说,“望帝积百余岁……,鳖灵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鳖灵在外治水,杜宇却在家里胡搞,与鳖灵的老婆私通。不过杜宇可能比鳖灵还辛苦,都一百多岁的人了还能整这种事,多不容易啊!杜宇觉得很惭愧,就把通知地位禅让给了鳖灵。杜宇走的时候子规鸟鸣叫,所以蜀国人听见子规叫就怀念杜宇。看来杜宇还是很受老百姓拥戴的。
  这段记载后来演化为民间传说:说鳖灵和朱莉(可不是好莱坞的那个安吉丽娜)是一对失散的情人,朱莉被杜宇纳入宫中为妃,后来与鳖灵相见并幽会,杜宇知道真相后很后悔自己拆散了一对有情人,就把帝位禅让于鳖灵,自己隐居山中,但由于思念朱莉,在痛苦和寂寞中死去,化作一只子规鸟飞回蜀都,日夜啼叫。也有说子规鸟啼叫是杜宇在提醒鳖灵勤政爱民、提醒古蜀百姓按时耕种的。
  子规,就是杜鹃,又叫布谷、伯劳、谢豹、杜宇。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声音凄凉哀怨,而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叫得满嘴流血,好惨啊。南宋词人朱希真写到:“杜鹃叫得春归去,吻边啼血苟犹存。”
  正因为杜宇的传说,后来杜鹃这种鸟就成了亡国之痛、思乡之苦的象征,出现于很多文学作品中。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写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唐代诗人胡曾题为《成都》的诗中写到:“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中也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南宋文天祥写过“从今离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杜鹃不停地啼叫是为了传递着有关求偶、划定活动范围等方面的信息,和人类没什么关系,古人自作多情地误会了。杜宇禅让的历史真实可能也不是《蜀王本纪》中记载的那样。且不说百余岁的杜宇是否有能力与鳖灵的老婆私通,单说禅让一事,如果杜宇心甘情愿让位,而鳖灵也很贤明,那么老百姓还会去怀念杜宇吗?实际上,杜宇让位很可能是被鳖灵逼迫的,与鳖灵的老婆或情人无关。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只能甘当软柿子被人随便揉捏。杜宇在位时期的古蜀国,正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禅让制即将走向终结。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鳖灵即位后称丛帝,国号开明,之后就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他的开明王朝传袭了十二代,到公元前316年才为秦国所灭。
  由于历史记载的模糊,我们只能说望帝让位给丛帝是一场疑似禅让。此后,一幕幕像真事儿似的假禅让大戏正式开始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一演就是上千年。欲知详情,且看下回的下回: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