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的河北梆子:首席证券内参2011-03-2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01:11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3-24 以 下 目 录 【博览观察】
纠结2900:宁死不进股市!闲资为哪般?
修复2900:判断反弹“时区”的两个标准
挑战3000:乐观取决GDP与CPI的匹配度 【财经纵横】
驻日金融机构“包机”撤人
央企“吞下”上市国企再“吐壳”
羊毛出在羊身:分红与圈钱共舞
结构行情求避险:确定性为王 【决策参考】
纠结2900:宁死不进股市!闲资为哪般?
修复2900:判断反弹“时区”的两个标准
挑战3000:乐观取决GDP与CPI的匹配度 【首席观察】
保障房概念:世无英雄,遂叫竖子成名
用“房价下行预期”对冲“通胀上行预期”
温总理对油价的“吃惊”暗含什么政策导向? 【行为与预测】
正确的锚(二)
从2010年百度“热词”看中国消费
什么力量在“支撑”A股? 【博览观察】 纠结2900:宁死不进股市!闲资为哪般?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社会闲散资金,宁肯炒食盐,也不愿流入股市;

    宁肯炒艺术品,也不愿流入股市;

    宁愿“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也不愿流入股市。

    虽然市场预期,炒房团出走的资金、煤炭行业挤出的民间资本,在调控政策的高压下,或许会源源进入二级市场,然而,我们始终没能见到这一趋势确认的信号。

    难道仅仅是缺乏赚钱效应的直观刺激?是这些资金太理性,还是缺乏“非理性”的条件?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 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阶段定位的局限性,以及上市公司诚信文化的缺位,使得资金在规避金融市场本身固有的内在风险同时,还必须规避非市场化风险。而后一种风险,大多时候呈现无序性或不可测性

    ●从资本市场成立以来,其定位尚停留在“融资”功能阶段,忽视二级市场的投资功能的完善。

    实际上,没有二级市场的交易功能,何来上市公司有序、有规模的融资?而交易功能的强大、有序,却建立在投资功能的完善上。以史为鉴,美股几百年的实践表明,秩序混乱、操纵市场、投机盛行的交易市场,最终走向的是“毁灭”。

    融资功能的单兵突击,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跛足前行,使原本颇具投资机会的市场充满失衡的风险。

    除了全流通的稀释外,A股市场上不顾市场行情融资、再融资的“供需失衡”,使市场总是面临经济层面利空的打压同时,还要承受贫血的考验,这个考验总是如影相随。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平安H股融资194亿港元、广发证券定向增发180亿元、上海梅林准备再融资15亿元……经历提准、日本地震及其核辐射、利比亚战争的血雨腥风的股市刚有所起色,如此密集、大量的抽血行动就一拥而上。行情只能一再被“稀释”。而 市场内的存量资金,耗费在IPO、再融资后,意味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死去”。

    场外资金不得不思考,要不要冲进去作为填坑的“烈士”?

    ●此外,上市公司对投资人信托责任缺失,使得社会资金从根本上锚定资本市场就只是投机的场所。 缺乏价值信仰,资本市场就永远被贴上“赌博”游戏的标签

    “绿大地”事件就是活脱脱的样本。曾经的成长股“宠儿”,揭开成长性价值的华丽外衣后,真相是如此丑陋不堪。 上市公司缺乏诚信精神,对投资者而言,犹如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

    再如上市公司所谓的承诺,轻易相信不亚于拿真金白银开玩笑。如,对于公司重组的公告,有上市公司每三个月会澄清公告,却在三个月快要到期的前几天突然实施重组——那些关注其重组进程、信息不对称的大多数投资人“毅然决然”被“杜绝门外”。 这种“擦边球”的做法,类似与大多数投资者的“躲猫猫”

    诚然,当市场行情回暖、走强,以上根本问题或许不再是“大”问题。然而,在类似根本问题始终盘结横生下,A股市场陡然变得“有魅力”实属万难不易!


    T O P ↑
修复2900:判断反弹“时区”的两个标准

    相信很容易达成共识:这是一波估值修复行情。虽然期间因“内忧外患”而间断过修复进程,然而总体而言,地产、金融一对“难兄难弟”的“相互扶持”已将“低谷反弹”演绎得很清楚——地产、金融50指数从一月以来上涨、及对拉抬股指的重要性摆在那里。

    那近日的地产、金融板块在弱势中走强,究竟是反弹“末路狂花”的信号?还是预示着走强?毕竟政策调控压力很大,不确定性蚕食着投资人信心。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一波估值修复行情并未看到终点的迹象。“恐高”的预期不可靠,政策调控压力的判断已失去准星。从资金行为看, 判断估值修复行情“终结”的两个标准是,A、H溢价指数的收窄情况,以及大盘蓝筹带动二线蓝筹形成“板块”效应

    ●首先,A、H股尚具套利空间,难言估值修复完成。目前按最新价测算,当前A、H折价股的数量为14只,其A股较H股的平均折价率达到13%左右,相较1月23日的AH股折价历史最高水平,估值差距有所收窄。但仍然属于高位水平,估值间距缩小的概率远大于拉大。

    这意味着 A、H股引发的套利空间对资金仍具备诱惑力

    此前在《游离于政策外,“灰色”资本“革命”》中,博览研究员指出,有一股潜流资金并不惧怕政策调控。尤其是一月份有一类资金,甚至“不看政策、布局房地产”。似乎只能从资金性质上揣测,它属于调控体系外的资金,政策敏感度不高。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资金行为机理上解释,更易理解。

    基本常识表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价格,将促使套利行为——如果A、H股折价率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超过10%,那么A、H股之间一定有平衡的要求。

    中资H股更多是站在全球的视野,对国内企业的定价。

    而其对应的A股,则局限于自身小环境,过度反应货币政策紧缩、房地产调控和调结构负面压制后的定价。

    一方面,外盘机构投资者买蓝筹和期指对冲来套利或回避风险,操作简单明了;

    另一方面,内地市场因为限制较多,意欲投资中资企业的部分境外资金将港股作为跳板。如著名的跨国基金经理波顿在申请QFII许可证的同时,均通过在港中资股来实现对中国企业股票的投资。

    目前,国内市场成熟度、规模的迅速发展下,以及全球化经济纽带的强化, 将A、H折价或溢价率作为股市价值衡量的一个标准,符合其必然要求

    在今年一月份,无论是价、还是量,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已具备相当大的套利空间。

    从价格看,以金融股为主的A股,相对于H股已经有20%的折价;

    从规模看,1月20日,折价股更是达到23只的历史最高。

    而 巧合的是时间上颇为契合——这波反弹行情的起点正是一月下旬

    ●其次,对国内机构投资人而言,大盘蓝筹有向上的诉求。一旦实现诉求,反弹或许面临着动能衰竭。

    主观上,目前大盘蓝筹的上涨“护盘”,不仅有利于维持市场人气、热点活跃,并且一旦带动了二线蓝筹板块的机会,则意味着一波像样行情的到来。这符合目前仓位持续高位“盘整”的市场机构的利益诉求。

    然而客观上, 一方面,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的可预期“活钱”,锁定了大蓝筹的下降空间;另一方面,大蓝筹讲“新故事”的时机并非不成熟 。在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下跌趋势的情况下,“保障房”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这股热情会随着政府推动力的纵深化而得以强化。

    总之,无论是多角度观察,还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决定了大盘蓝筹维持估值修复惯性的可能性更大。


    T O P ↑
挑战3000:乐观取决GDP与CPI的匹配度

    目前看,市场抵挡住了“内忧外患”的空袭——先有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拖累、扰乱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后有年内第三次“提准“。这究竟是市场内在强劲的表现,还是仅仅是一种策略、随时可能“变脸”?

    ●有市场人士认为,此前A股一波三折,但表现顽强,这是未来走强的信号:

    正当行情上攻3000点“堡垒”时,日本地震,当天小跌、后缓和,但又出现核泄漏。正当核泄漏肆虐,又发生利比亚战争。然而市场却在地产股和金融板块的轮番支撑下,又拾回升势。

    ●其他市场人士却表示,地产股和金融板块的表现是维护市场人气的“操作性”需要,而热点散乱是各路资金无法形成合力的表现,紧缩政策的背景下,市场心态脆弱,未来走势相当微妙。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紧缩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 核泄漏及利比亚战争等非直接因素引发的恐慌情绪至少将持续2-4个星期。但这些已发生事件均不改变现有市场预期、及运行轨道。趋势的改变由先知先觉者行为的变化来改写,而行为变化依托的是这类资金将看到什么,更关注哪些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目前看,对先知先觉的资金,货币政策只是其考量体系中的一项间接变量,更为直接、重要的是经济与通胀的可能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下、A股落在投资时钟的哪个象限。

    显然,“经济增、通胀稳”是最为有利行情展开的组合,将一扫长期压在A股头顶的紧缩阴霾。

    一季度经济数据与CPI走势的组合,是远超越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量。

    实际上,市场恐惧的并非“货币政策紧缩”,而是经济体质能否承受紧缩的压力。这是一种匹配,而非“单项”选择。

    货币紧缩将回收流动性,直接影响素有“资金市”之称的A股市场?

    仔细思考,这个看似逻辑上通顺的“原理”,在实践中并非总是有效。

    央行收紧货币与股市流动性直接相关?还是说这只是一个类似热钱来了的自我恐吓的故事——恐惧热钱来袭或撤离的恐慌,大大胜过热钱来去的有限的真实效果。

    股市流动性本质上是个“两面性”问题, 既可以说股市流动性匮乏,也可以说股市从不存在“缺钱”这一说法

    之所以匮乏,是赚钱效应缺位,以至于连存量资金都失去信心而离场;

    不缺钱,则是只要市场热度升温、挡不住的资金洪流将蜂拥而入。

    流动性紧缩从来都不是压垮骆驼的稻草。银行体系外有多少潜流资金?有多少自成体系的民间资金链?

    2007年连续的提准、加息——在收缩资金量同时提高资金价格——不能不说市场的资金投放快速减少,却丝毫不妨碍股市流动性的泛滥!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经济与CPI的“搭配”,这决定了股市所处的投资象限。货币紧缩既调节了经济增长,也影响了CPI增速。 投资人关注的,是评判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与CPI数据的组合 。这是超越货币政策影响股市的源点。

    ——如果这对组合显示的是“经济增、CPI稳” ,“经济稳、CPI稳”,都是有利于行情展开的环境。

    ——如果这对组合显示的是“经济降、CPI高”,缺乏大级别行情的背景,对市场情绪形成压力。显然股市对场外资金的号召力也显得苍白。

     从目前市场预测情况看,短期乐观的概率大于悲观 。全球已进入经济复苏通道。据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4%,即使日本出现最糟糕形势,油价出现大幅暴涨,也不会过多影响这一水平。而摩根大通分析师的乐观程度甚至高过IMF的预测。

    目前在政策调控背景下,虽然国内经济状况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但部分专家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前低后高,而CPI将前高后低,若经济数据显示组合将来有望落在“经济增、通胀稳”的象限,短期行情乐观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已然具备。


    T O P ↑
【财经纵横】 驻日金融机构“包机”撤人

    日本核危机升级,陆续有外国企业撤出日本,而暂避香港,其中以欧美金融机构及跨国企业为主。

    日资及外资企业大举撤离日本,第一时间带动包机公司的生意倍增。有企业甚至空运仪器去港继续业务。“逃难”到港的企业员工更抢住五星级豪华 套房,抢爆港岛区酒店,连附近的服务式住宅亦要做后备“顶上”,房间供应几近断市。日外企暂把交易业务移师香港,有提供临时办公室的商务中心也觑准商机, 严阵以待,并调整租用期“抢接生意”。

    包机的公司多为金融及电讯企业,每家公司撤离的员工由四名至八十名不等。有一名驻日本的澳洲企业高层人员,花了二百多万港元,独自订了一架私人飞机返澳洲,显得心急如焚。

    另一家私人包机公司亚太区行政总裁表示,自日本核电厂爆发后,该公司已派出八架四百五十座位的波音七四七客机,到日本接载共三千多名顾客到港。


    T O P ↑
央企“吞下”上市国企再“吐壳”

    对那些“幸运”的并入央企的地方上市国企而言, “嫁入豪门”并非就意味着“前途似锦” ,深闺怨妇和豪门弃妇比比皆是——大成股份、ST轻骑、ST黄海等山东地方国资部门控制的上市公司,此前纷纷嫁入央企, 但本身经营都无太大起色,入主的央企对其施救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那就是卖壳

    在“嫁入”央企中国化工农化总公司(简称“中农化”)两年有余之后,大成股份要另寻“郎君”了。

    而中农化进入大成股份时的承诺——确保“十一五”期间大成股份的项目建设,大成股份投入将不少于10亿元。如今大部分项目仍待实施。

    大成股份3月17日公告称,其将被“卖壳”——中农化以公开征集方式转让大成股份近三成股权。此次转让之后,中农化对大成股份的持股比例将下降至0.7%。

    除中农化外,同为中化集团旗下的中车集团、中化装备在2006年全资收购青岛黄海橡胶集团,从而间接控制ST黄海。当初的收购时曾承诺,3 年内将以黄海股份为主导,对中车集团下属的各橡胶轮胎企业(含中车双喜)进行整合。但5年过去了,相关橡胶轮胎资产仍未整合至ST黄海。

    为改变ST黄海的经营状况,中车集团开出的药方也是卖壳。

    山东另一家被央企重组的上市公司,目前正处于卖壳尾声,那就是济南第一家上市公司ST轻骑。ST轻骑的控股权是由济南市国资委无偿划转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简称“兵装集团”)的;但与大成股份不同,ST轻骑卖壳是兑现承诺之举。

    山东还有众多此类案例。除了上述大成股份、ST轻骑、ST黄海之外,山东海化也是其中一家,该公司在2009年被潍坊市国资委无偿划转予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但山东海化目前处境稍好,公司2009年亏损7.09亿元,今年有望实现扭亏为盈。


    T O P ↑
羊毛出在羊身:分红与圈钱共舞

    自2010年年报披露以来,A股市场的分红送转之风刮得比往年猛烈许多。统计数据,截至3月17日,在已发布年报的495家上市公司中, 公布分红送转方案占比高达71.3%,创近年历史新高 ——2009年实施分红送转的占比59.7%;2008年这一比例则为54.8%。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3月8日,已经连续11年没派过一分钱、被戏称“铁公鸡”中的“战斗机”的美菱电器也破天荒地宣布分红、共计分配1.33亿元。

    而自2004年开始已经长达6年不分红的江西水泥也于近日宣布推出每10股派发现金0.80元(含税)的分配方案。

     对于这些多年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们一反常态、突然大发“红包”,特别是即便未分配利润为负,也要用公积金转增股本的方式来“回报”投资者。这让投资者在欣喜之余,也不免嘀咕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些上市公司是否在为再融资铺路?

    目前市场似有大抽血的苗头:平安H股融资194亿港元、广发证券定向增发180亿元、上海梅林准备圈钱15亿元……股市刚刚有所起色,如此密集、大量的抽血行动就开始一拥而上。面对众多的抽血机,股市能否经受得住还需要时间考验。

    广发证券目前股价42元,定向增发的价格却是不低于27.41元,如果按照这样的价格发行,自然是给有关机构或者个人一个大大的红包。 这些增发的股票等过了限售期,照样还会流入二级市场,最后买单的仍然是中小投资者、是股市目前的存量资金

    股价12元多的上海梅林,定向增发价格也是类似的不低于10.6元。

    平安这次是从H股“下手”,从增发价格和认可程度来说,找香港投资者要钱都比从A股拿钱更划算(A股每股50元人民币,港股高达76元多港币)。所以说, A股股价低于港股也不见得就是坏事,至少也能让A股市场少挨上几针,多保留些血液

    现在的问题是,抽血行动已经开始,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A股的资金都会被各路机构惦记,或许是迂回曲折,或许是直接开口,总之A股被抽血的命运在所难免。

     现在投资者所能祈祷的,就是大规模的抽血来得再晚一点,让股市能够恢复得再好一点 ,港股表现再强一点,分担一些A股的供血任务。


    T O P ↑
结构行情求避险:确定性为王

    近日,热点轮流转是当前市场最大的特征。但总体而言持续性不强,做多热情受到抑制。综合国际国内因素来看,短期市场缺乏趋势性上行的机会,结构性行情或将继续演绎,指数短期还将延续震荡整理的走势。

     结构性行情继续演绎,意味着市场波动较大,实现盈利并非容易 。近期,低风险产品尤其受到投资者追捧,将市场普遍心态反映的比较清楚。

    基金数量、规模翻番。截至3月16日,今年以来已经成立基金28只,募集总规模达到497亿元。对比去年同期数据,2010年同期仅有13只新基金成立,募集总规模约为255亿元。可见,无论是新品数量还是募集总量都实现了翻番。

    但 首募效率问题仍然成为行业的困扰 。据统计,今年以来成立新基金的平均首募规模为14.2亿元,去年约为17亿元,下降幅度达16%。此外,首募规模分化严重,规模最大的是保本基金,与规模最小的募资额相差近13倍。

    一改以往基金市场“配角”地位,今年以来低风险产品在新基金发行市场上大行其道,堪与股基“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低风险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堪与股基比肩,从发行效果上看也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 。今年成立的新基金中,保本型、货币型、债券型产品募集规模为252万元,占据了新基金募集总量的半壁江山。

    “可以看出投资者对低风险产品青睐有加”。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指出,近期债市与股市存在明显的资金分流效应,股市震荡,避险资金从股票往债券上撤离,一度推高了债市指数,债券型基金也受到热捧。

    而在另一位基金分析人士看来,今年A股市场不好做,反复震荡,基金公司顺势推出低风险产品,正好迎合投资者的避险心态。


    T O P ↑
【决策参考】 纠结2900:宁死不进股市!闲资为哪般?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社会闲散资金,宁肯炒食盐,也不愿流入股市;

    宁肯炒艺术品,也不愿流入股市;

    宁愿“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也不愿流入股市。

    虽然市场预期,炒房团出走的资金、煤炭行业挤出的民间资本,在调控政策的高压下,或许会源源进入二级市场,然而,我们始终没能见到这一趋势确认的信号。

    难道仅仅是缺乏赚钱效应的直观刺激?是这些资金太理性,还是缺乏“非理性”的条件?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 从本质上看,资本市场阶段定位的局限性,以及上市公司诚信文化的缺位,使得资金在规避金融市场本身固有的内在风险同时,还必须规避非市场化风险。而后一种风险,大多时候呈现无序性或不可测性

    ●从资本市场成立以来,其定位尚停留在“融资”功能阶段,忽视二级市场的投资功能的完善。

    实际上,没有二级市场的交易功能,何来上市公司有序、有规模的融资?而交易功能的强大、有序,却建立在投资功能的完善上。以史为鉴,美股几百年的实践表明,秩序混乱、操纵市场、投机盛行的交易市场,最终走向的是“毁灭”。

    融资功能的单兵突击,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跛足前行,使原本颇具投资机会的市场充满失衡的风险。

    除了全流通的稀释外,A股市场上不顾市场行情融资、再融资的“供需失衡”,使市场总是面临经济层面利空的打压同时,还要承受贫血的考验,这个考验总是如影相随。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平安H股融资194亿港元、广发证券定向增发180亿元、上海梅林准备再融资15亿元……经历提准、日本地震及其核辐射、利比亚战争的血雨腥风的股市刚有所起色,如此密集、大量的抽血行动就一拥而上。行情只能一再被“稀释”。而 市场内的存量资金,耗费在IPO、再融资后,意味着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死去”。

    场外资金不得不思考,要不要冲进去作为填坑的“烈士”?

    ●此外,上市公司对投资人信托责任缺失,使得社会资金从根本上锚定资本市场就只是投机的场所。 缺乏价值信仰,资本市场就永远被贴上“赌博”游戏的标签

    “绿大地”事件就是活脱脱的样本。曾经的成长股“宠儿”,揭开成长性价值的华丽外衣后,真相是如此丑陋不堪。 上市公司缺乏诚信精神,对投资者而言,犹如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

    再如上市公司所谓的承诺,轻易相信不亚于拿真金白银开玩笑。如,对于公司重组的公告,有上市公司每三个月会澄清公告,却在三个月快要到期的前几天突然实施重组——那些关注其重组进程、信息不对称的大多数投资人“毅然决然”被“杜绝门外”。 这种“擦边球”的做法,类似与大多数投资者的“躲猫猫”

    诚然,当市场行情回暖、走强,以上根本问题或许不再是“大”问题。然而,在类似根本问题始终盘结横生下,A股市场陡然变得“有魅力”实属万难不易!


    T O P ↑
修复2900:判断反弹“时区”的两个标准

    相信很容易达成共识:这是一波估值修复行情。虽然期间因“内忧外患”而间断过修复进程,然而总体而言,地产、金融一对“难兄难弟”的“相互扶持”已将“低谷反弹”演绎得很清楚——地产、金融50指数从一月以来上涨、及对拉抬股指的重要性摆在那里。

    那近日的地产、金融板块在弱势中走强,究竟是反弹“末路狂花”的信号?还是预示着走强?毕竟政策调控压力很大,不确定性蚕食着投资人信心。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一波估值修复行情并未看到终点的迹象。“恐高”的预期不可靠,政策调控压力的判断已失去准星。从资金行为看, 判断估值修复行情“终结”的两个标准是,A、H溢价指数的收窄情况,以及大盘蓝筹带动二线蓝筹形成“板块”效应

    ●首先,A、H股尚具套利空间,难言估值修复完成。目前按最新价测算,当前A、H折价股的数量为14只,其A股较H股的平均折价率达到13%左右,相较1月23日的AH股折价历史最高水平,估值差距有所收窄。但仍然属于高位水平,估值间距缩小的概率远大于拉大。

    这意味着 A、H股引发的套利空间对资金仍具备诱惑力

    此前在《游离于政策外,“灰色”资本“革命”》中,博览研究员指出,有一股潜流资金并不惧怕政策调控。尤其是一月份有一类资金,甚至“不看政策、布局房地产”。似乎只能从资金性质上揣测,它属于调控体系外的资金,政策敏感度不高。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资金行为机理上解释,更易理解。

    基本常识表明,同样的商品,不同的价格,将促使套利行为——如果A、H股折价率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说超过10%,那么A、H股之间一定有平衡的要求。

    中资H股更多是站在全球的视野,对国内企业的定价。

    而其对应的A股,则局限于自身小环境,过度反应货币政策紧缩、房地产调控和调结构负面压制后的定价。

    一方面,外盘机构投资者买蓝筹和期指对冲来套利或回避风险,操作简单明了;

    另一方面,内地市场因为限制较多,意欲投资中资企业的部分境外资金将港股作为跳板。如著名的跨国基金经理波顿在申请QFII许可证的同时,均通过在港中资股来实现对中国企业股票的投资。

    目前,国内市场成熟度、规模的迅速发展下,以及全球化经济纽带的强化, 将A、H折价或溢价率作为股市价值衡量的一个标准,符合其必然要求

    在今年一月份,无论是价、还是量,均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这意味着已具备相当大的套利空间。

    从价格看,以金融股为主的A股,相对于H股已经有20%的折价;

    从规模看,1月20日,折价股更是达到23只的历史最高。

    而 巧合的是时间上颇为契合——这波反弹行情的起点正是一月下旬

    ●其次,对国内机构投资人而言,大盘蓝筹有向上的诉求。一旦实现诉求,反弹或许面临着动能衰竭。

    主观上,目前大盘蓝筹的上涨“护盘”,不仅有利于维持市场人气、热点活跃,并且一旦带动了二线蓝筹板块的机会,则意味着一波像样行情的到来。这符合目前仓位持续高位“盘整”的市场机构的利益诉求。

    然而客观上, 一方面,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的可预期“活钱”,锁定了大蓝筹的下降空间;另一方面,大蓝筹讲“新故事”的时机并非不成熟 。在房价并未出现明显下跌趋势的情况下,“保障房”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这股热情会随着政府推动力的纵深化而得以强化。

    总之,无论是多角度观察,还是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决定了大盘蓝筹维持估值修复惯性的可能性更大。


    T O P ↑
挑战3000:乐观取决GDP与CPI的匹配度

    目前看,市场抵挡住了“内忧外患”的空袭——先有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拖累、扰乱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后有年内第三次“提准“。这究竟是市场内在强劲的表现,还是仅仅是一种策略、随时可能“变脸”?

    ●有市场人士认为,此前A股一波三折,但表现顽强,这是未来走强的信号:

    正当行情上攻3000点“堡垒”时,日本地震,当天小跌、后缓和,但又出现核泄漏。正当核泄漏肆虐,又发生利比亚战争。然而市场却在地产股和金融板块的轮番支撑下,又拾回升势。

    ●其他市场人士却表示,地产股和金融板块的表现是维护市场人气的“操作性”需要,而热点散乱是各路资金无法形成合力的表现,紧缩政策的背景下,市场心态脆弱,未来走势相当微妙。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从行为金融学角度,紧缩政策的边际效应递减, 核泄漏及利比亚战争等非直接因素引发的恐慌情绪至少将持续2-4个星期。但这些已发生事件均不改变现有市场预期、及运行轨道。趋势的改变由先知先觉者行为的变化来改写,而行为变化依托的是这类资金将看到什么,更关注哪些影响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

    目前看,对先知先觉的资金,货币政策只是其考量体系中的一项间接变量,更为直接、重要的是经济与通胀的可能组合,以及这种组合下、A股落在投资时钟的哪个象限。

    显然,“经济增、通胀稳”是最为有利行情展开的组合,将一扫长期压在A股头顶的紧缩阴霾。

    一季度经济数据与CPI走势的组合,是远超越货币政策的重要变量。

    实际上,市场恐惧的并非“货币政策紧缩”,而是经济体质能否承受紧缩的压力。这是一种匹配,而非“单项”选择。

    货币紧缩将回收流动性,直接影响素有“资金市”之称的A股市场?

    仔细思考,这个看似逻辑上通顺的“原理”,在实践中并非总是有效。

    央行收紧货币与股市流动性直接相关?还是说这只是一个类似热钱来了的自我恐吓的故事——恐惧热钱来袭或撤离的恐慌,大大胜过热钱来去的有限的真实效果。

    股市流动性本质上是个“两面性”问题, 既可以说股市流动性匮乏,也可以说股市从不存在“缺钱”这一说法

    之所以匮乏,是赚钱效应缺位,以至于连存量资金都失去信心而离场;

    不缺钱,则是只要市场热度升温、挡不住的资金洪流将蜂拥而入。

    流动性紧缩从来都不是压垮骆驼的稻草。银行体系外有多少潜流资金?有多少自成体系的民间资金链?

    2007年连续的提准、加息——在收缩资金量同时提高资金价格——不能不说市场的资金投放快速减少,却丝毫不妨碍股市流动性的泛滥!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经济与CPI的“搭配”,这决定了股市所处的投资象限。货币紧缩既调节了经济增长,也影响了CPI增速。 投资人关注的,是评判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与CPI数据的组合 。这是超越货币政策影响股市的源点。

    ——如果这对组合显示的是“经济增、CPI稳” ,“经济稳、CPI稳”,都是有利于行情展开的环境。

    ——如果这对组合显示的是“经济降、CPI高”,缺乏大级别行情的背景,对市场情绪形成压力。显然股市对场外资金的号召力也显得苍白。

     从目前市场预测情况看,短期乐观的概率大于悲观 。全球已进入经济复苏通道。据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4%,即使日本出现最糟糕形势,油价出现大幅暴涨,也不会过多影响这一水平。而摩根大通分析师的乐观程度甚至高过IMF的预测。

    目前在政策调控背景下,虽然国内经济状况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但部分专家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将前低后高,而CPI将前高后低,若经济数据显示组合将来有望落在“经济增、通胀稳”的象限,短期行情乐观的最重要的必要条件已然具备。


    T O P ↑
【首席观察】 保障房概念:世无英雄,遂叫竖子成名

    在以上所分析的这种政策背景下,我们再来看昨日“异军突起”的“保障房”概念,可能会更加透析。需要强调的是,我并不认为“保障房”概 念,在当下就能够迅速成为带动新的上涨行情的龙头,虽然我认可“保障房”板块从中长期看,绝对有其“超预期”的成长空间,但就当下的市场环境而言,在成交 量下降,市场机构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场内资金持续净流出的大环境下, 保障房概念得益于其“不受政策压制,反倒是扶持对象”的政策优势,这一“政治确定性 ”, 加上“摆脱”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板块“心宽体胖”的权重劣势,而凸显出其“相对轻盈”的身段(如昨日保障房概念的代表人物是“中天城投”而非“万科”), 迎合了当前市场资金供给不足,难以启动传统大蓝筹概念,而不得不集中资金力量“主攻”类似“保障房概念”,这样的“非典型蓝筹”的生态环境,使得“保障 房”概念, 同时又具备了“经济确定性”

    正是在这双重“确定性”的庇佑之下,“保障房概念”得以横空出世,短期看,整个地产板块“估值较低”,短期炒作不会立即遭遇“高估”的尴 尬,长期看,中央政府对保障房的全力扶持,使得市场炒作各方在“任何时候”,都有一张政策力挺的“护身符”,这也是其能够在短期市场引发“共鸣”的关键。

    但博览研究员需要强调的是, 保障房概念的火热,是在整个市场失去更大的“焦点”情况下,“人为发掘”而“出土”的 ,中央政府对保障房的扶持,不是始发于2011年,为何早不启动保障房的行情?而偏偏在央行再次“提准”,通胀压力难除的情况下,市场又想到了“保障房”?

    “世无英雄,遂叫竖子成名”。就即期市场而言,关键不是“保障房”如何“靓丽”(据测算,保障房领域的预期收益仅8%,远远低于传统商品房),而在于我们当前的这个市场,实在找不出“更好”的故事,来供大家自娱自乐。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昨日异军突起的“保障房”概念,以地方属性的“中天城投”为龙头,而非传统意义的“万科”,正体现了市场当前的尴尬特 征,实际上,无论是涉足保障房的历史,还是介入这一“新生领域”的深度,以及未来在这方面的盈利前景,万科都远较中天城投“出色”,但市场资金的不足,同 时也是这一概念尚未扩散至整个市场为主力资金接受,多方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中天城投”的短平快,来达成制造市场热点,维系人气的目的(中天城投作 为率先披露与地方政府签约的房地产企业这一“光环”,为其被当做短炒的龙头,确实起到了较之未来盈利如何,更有效的炒作“故事”)。

    也正因此,博览研究员对保障房概念的短期热度,持积极的“观望”态度,对其“持续性”保持审慎,但我们看好作为未来中国房地产业“新兴市场”的“保障房”概念,但这对即期市场炒作的支撑力度,仅仅停留在“预期层面”,实际推动力有限。

PS:●埃及恢复股市交易开盘即遭到疯狂抛售暴跌近10%。因为政局动乱而关闭近两个月的埃及股市,周三恢复交易。尽管周一晚间埃及内阁曾发表声 明称,埃及股市恢复交易将会为金融系统运作提供支持。但由于海外投资者信心缺乏,开盘即疯狂抛售股票,开盘5分钟内该国股市就暴跌近10%,交易随后一度 被暂停。截至周三收盘,埃及EGX30指数下跌503.8点,报收5142.71点。数据显示,受埃及国内政局动荡影响,埃及基准股指EGX30指数在今 年1月底停牌前,累计下跌21%,位列全球市场跌幅排行榜之首。周三欧美股市小幅收高,指数涨幅均在1%以内。纽约黄金期货价格上涨10.40美元,收于 每盎司1438美元。

    T O P ↑
用“房价下行预期”对冲“通胀上行预期”

    如果油价涨幅“已经超出政府的预期”,那么,未来的政策手段,需要进一步为国内应对“超预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腾挪”空间,这意味 着,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紧缩”,与财政政策的“扩张”之间的“动态平衡”(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不会看到“中规中矩”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和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政府拿捏政策分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博览研究员认为,面对宏观政策的“两难”,我们也绝不仅仅只是“纠结”,手中还有牌可打 ——

     一张是“雷声很大”的牌 ,财政政策的铺排已经展开,社会安全网虽然任重道远,但居民预期已经开始被各种隆重的“保民生”措施的宣传所感染,“民声”的缓和,得以为“民生”的改善争取到一定的“时空”;

     另一张“雨点不小”的牌 ,是作为“民众疾苦”最集中、最典型的“反面教材”,房地产市场 的调控正处在“柳暗花明”的微妙转变期,作为当下可能涉及社会群体最全面、也推动最迅速(相对其他“民生”工作而言,这一工作雷声最大、起步也较早、政策 推动的层级也最高)、民众切身感受最大、最实惠的“民生工程”,中央政府当前的“策略”就是, 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心和爱心,以最快的速度“接驳”到各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 ,以尽快起效,达成缓和社会各界对“住房前景的焦虑情绪”。

    而这其中最快速的方式,就是在加大保障房供给方面,要求地方政府“站出来承担应有的职责”,与中央政府签“军令状”,限期明确目标、完成任 务;在商品房方面,则从此前的约束买方(各地的“限购令”),到现在同时约束卖方(发改委的“限价令”),前者旨在根本改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生态关 系,而后者则更多是前者尚不能快速改变之前,缓和现有紧张的商品房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不对等、失衡。

    为此,李克强副总理反复强调“保障房工作”的战略意义,敦促各地方、各部门加紧落实,同时,国务院近期派出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先前 出台的楼市调控效果进行摸底。而国土资源部日前派出专门调研组,对各地用地情况、地价水平进行调研监测,坚决防范新“地王”的产生;国家发改委22日发布 的最新通知要求,从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实行一套一标价。商品房经营者要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销售。

    博览研究员认为, 各方紧锣密鼓的集体行动,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特点,凸显出一份中国决意用“房价下行预期”对冲“通胀上行预期”,以缓解“民生”压力的政策路径 ,不管政策操作的最终落实情况如何,政策意图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与坚决,至少现阶段,对缓和“民声”,谋求“安定团结”这个“政治经济生活当中的‘头等大事’”,大有裨益。

●全国仅6城市公布房价控涨目标。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线城市公布房价控制目标。在距离国八条规定的最后期限仅剩一周的时候,全国已公布房价控制目 标的城市依旧只有银川、太原、贵阳、昆明、佛山、岳阳六家。在已出房价控制目标的上述六城市中,仅有三个城市确定了具体的增幅数字。除银川、岳阳明确提出 房价增幅低于10%之外,贵阳则称“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统计,这一平均值为13.67%。其余各地均执行动 态的控制指标。例如,昆明为“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太原为“超过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的控制目标”。佛山则为“不高于本年度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根据新“国八条”对于房价控制目标制定标准的规定,“"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 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而在具体的执行中,到目前为止一半以上的城市则取了各项参照体系中最宽松 的一项,“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取上限的模式可能为其他城市所效仿。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控制目标将因此限定在10%-15%的区间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下称“意见”),其中明确,“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由八部委负 责。知情人士表示,在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中央的一些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口头上讲了、文件上也写了,而贯彻落实得却不好。近日出版的《求是》上发表了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文章《关键在于落实》,其中指出了上述现象。“落实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约谈问责机制”正是新“国八条”中强调的一项内容,其中强 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城市人民政府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新"国八条"的要求,下周四将成为各地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 截止日。

    T O P ↑
温总理对油价的“吃惊”暗含什么政策导向?

    如同分析通胀、物价形势时,除了一般意义的CPI指数外,还得分析一下“核心CPI”(剔除了粮食、能源价格后的CPI指数)的方向,来“交互”对比分析一样, 判断决定A股中期趋势的中国宏观政策走势,除了关注现实的经济动向,也必须考察决策层的政策表述,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也是考察中国宏观政策走向的“核心CPI” ,尽管任何人都难免有视野的“死角”,和意识的“盲区”,乃至既定的“立场”,但至少决策层所掌握和了解的经济、社会情势,要比外界更丰富、更“直接”,而政策或者相关表述,则是通过对这些情势的“分析、研判”所作出的“应对”。

    因此,博览研究员一直相当重视来自决策层的“言谈举止”。

100美元的油价在中国政府的“预期之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1日表示,对通胀问题感到忧虑,他不点明批评部分国家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近日地区局势不稳,令国际油价上升,对国际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的水平感“意外和吃惊”。

    如果温总理的表述意味着,国际油价的快速上升,“超出了”我们此前一系列“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所“预想”的控制范畴,那么,不仅3月的这一次准备金举措我们不必“意外”,对未来一段时间内, 特别是4月份,政策紧缩的持续动作,乃至重现“高频”姿态,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

    国际有国际的流动性问题,中国有中国的流动性问题。但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通胀,或者加剧本就积聚的通胀。

    我们可以抨击其他国家的宽松政策,但如同输入型通胀一样,我们的“话语权与控制力”都有限。把自己的“流动性收回来”,是为数不多的“缓冲”手段。

    在让国内经济、社会“喘口气”的“政治理性”面前,担忧GDP增速的“经济理性”,要暂时退居二线。

    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着这样一个问题, 海外通胀因素冲击力的“超预期”,需要用国内货币政策紧缩的“超预期”来“对冲”,而国内紧缩的“超预期”,则需要以财政政策为先导的民生政策的“超预期”来“缓冲” 。否则,如果中国经济、社会的“弹性”不强,就不可能“挤出”空间来做紧缩的“缓冲地带”,国内政策应对内外风险的“操作空间”的狭窄,必然会激化矛盾,不利于各方利益冲突的缓和。

    因此,博览研究员在此前的研究当中指出《货币的“稳健”须以财政的“扩张”为“外在支撑”》,也就是说,货币政策的“稳健”,就其客观效果 而言,是以财政政策的“积极、乃至定向扩张”为“外在支撑”的,同样,作为“反作用力”,财政政策的“积极”,只有在货币政策的“稳健”框架下,才能够确 保其“不进一步制造、遗留旧有发展模式下的风险”的“积极性、正确性”。财政政策的“民生倾向”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增强“弹性”同时,也就是在为中国经济社 会增强“吸附能力”,以降低经济社会本身的“缺失”,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集聚与激化。

PS:●日化巨头下月初集体涨价。据悉,下月初开始,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四大日化品牌将对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沐浴露、洗发水等洗 涤类日化用品集体涨价,涨幅为5%~15%。日化巨头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同时下发调价通知书,而涨价的时间也都在4月前后。业内人士称,继年初护肤品和化妆 品提价后,多个日化品牌再次集体酝酿涨价,将掀起近三年来日化行业最大规模的涨价潮。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原料价格上涨是此次日化用品集体涨价主要原因。 据悉,目前在中国的洗涤用品市场,宝洁、联合利华、立白和纳爱斯四大巨头,几乎占据了全国八成以上的市场。
●国务院下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意见”。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计署、税务总局等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部门,其他有关部门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 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T O P ↑
【行为与预测】 正确的锚(二)

    我们的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决定会产生共振效应。

    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不论是回忆起我们买的第一台DVD播放机的价格比现在这类机器的价格贵得多(想到这一点,现在的这台就好像白送一样),还是回想起汽油曾经是每加仑一美元,让人们感到如今每次去加油站都像是在割自己的肉。

    在所有案例里,过去我们遇到的“任意的锚”在形成初次决定之后仍会长久存在,伴随我们左右。

    既然我们知道了自己的行为和幼鹅一样,那么重要的就是弄清我们将最初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过程。为了说明这一过程,我们考虑一下这个例子。

    你走过一家餐馆,看到有两个人在那里排队等候。“这家餐馆一定不错,”你想,“人们在排队呢。”于是你也在后面排上了。又过来一个人。他看 到三个人在排队就想,“这家餐馆一定很棒”,于是也加入到队列中。又来了一些人,他们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行为叫做“羊群效应”。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 某事物的好坏,来决定我们是否仿效,这就是“羊”群效应。

    但还有另一种羊群效应,我们把它称为“自我羊群效应”。这发生在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好或不好。这主要是说,如果我们在餐馆排队,一旦排到了第一,在以后的经历中我们就会在自己后面排起队来。

    这样说有道理吗?听我来解释。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进星巴克,那可能是几年前的事了。那天下午你出去办事,觉得困倦,想喝点东西提提神。你透过星巴克的窗子朝里看了一眼,走 了进去。咖啡的价格吓了你一跳——几年来你一直很幸运,喝的是邓肯甜甜圈店的煮咖啡。不过既然来了,你就感到好奇:这种价格的咖啡到底是什么味道?于是你 做出让自己也吃惊的举动:点了一小杯,享受了它的味道和带给你的感受,信步走了出来。

    下一周你又经过星巴克,你会再进去吗?理想的决定过程应该是考虑到咖啡的质量(星巴克对比邓肯甜甜圈店),两处的价格,当然还有再往前走几 个街区走到邓肯甜甜圈的成本。也许这种计算过于复杂——于是你采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我已经去过星巴克,我喜欢那里的咖啡,也挺开心,我到那里去一定是对 的。”于是你又走进去点了一小杯咖啡。

    这样做,实际上你已经排到第二了,排到了你自己的后面。

    几天以后,你再走进星巴克,这一次,你清楚地记得你前面的决定,又照此办理——好了,你现在排第三了,又排到第二个自己的后面。一周一周过去,你一次一次进星巴克,一次比一次更强烈地感觉到,你这样做是因为自己喜欢。于是到星巴克喝咖啡成了你的习惯。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既然你已经习惯了花一点钱喝咖啡,你无意中抬高了自己的消费水平,其他的变化就简单了。或许你会从2美元20美分的小杯换成3美元50美分的中杯,再到4美元15美分的大杯。

    即使你根本弄不清楚自己是如何进入这一价格等级的,多付点钱换大一点的杯似乎也符合逻辑。星巴克的其他一系列横向排列的品种也是如此,比如美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

    如果停下来把这件事仔细想想,你可能搞不清楚到底是应该把钱花在星巴克的咖啡上,还是应该到邓肯甜甜圈店去喝便宜点的咖啡,甚至在办公室喝免费的。但你已经不再考虑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了。

    你之前已经多次这样决定过了,此时你自然而然地认为去星巴克花钱正合你意。你已经加入了自我羊群——你在星巴克排队排到了自己以前的经验之后——你已经加入“羊群”了。

    但是,这个故事里还有某种奇怪的东西。如果说锚是基于我们的最初决定,那到底星巴克是怎样成为你最初决定的呢?换言之,如果我们从前被锚定在邓肯甜甜圈店,我们是如何把锚转移到星巴克呢?

    真正有意思的也就在这里。

    霍华德·舒尔茨创建星巴克时,他是个与萨尔瓦多·阿萨尔有同样直觉的生意人。他尽一切努力独树一帜,使星巴克与其他咖啡店不同——不是从价格上看,而是从品位上。从这一点上,他一开始对星巴克的设计就给人一种大陆咖啡屋的印象。

    早期的店铺里散发着烤咖啡豆的香味(咖啡豆的质量要优于邓肯甜甜圈店的)。他们销售别致的法式咖啡压榨机。橱窗里摆放着各式诱人的点心—— 杏仁牛角面包、意大利式饼干、红桑子蛋奶酥皮糕等等。邓肯甜甜圈店有小、中、大杯咖啡,星巴克提供小、中、大和特大杯,还有各种名称高贵华丽的饮料,如美 式咖啡、密斯朵牛奶咖啡、焦糖玛奇朵、星冰乐等等。

    换言之,星巴克不遗余力打造这一切,来营造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是如此之大,甚至让我们不再用邓肯甜甜圈店的价格作为锚来定位,与此相反,我们会敞开思想接受星巴克为我们准备的新锚。

    星巴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就在这里。(丹·艾瑞里/文)

PS:想想看,进行股票交易时,除去激情的影响,正常状态下,你常常会考虑哪些标准?这些标准又是从何时起,通过怎样的行为从而牢牢占据了你的思想?
你的第一次锚定行为就在那里。
人们常常会犯一个“错误”——不断重复用锚去比对新的事物——或者说,这就是常人的思维方式。也许你第一次锚定行为是客观而又冷静的,正如你第一次踏入星巴克时,会考虑很多问题。不过,一旦你确定了锚,之后的行为标准只是不断与前一次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比较。
这意味着,一些本来值得关注的事件,会因为“经验”而在无意识中被你忽视。你的锚严重限制了你的思维空间,使得思想永远只能在锚定空间之中进行运转。
当你错误的时候,常常会说,“啊哈,我犯了经验主义!”。不过,有时候这也会转变成为“直觉”,当正确的时候,我们会说,“啊哈,运气不错!”。
不难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你的锚决定了你会正确还是错误(当“锚定”空间与事件趋势发生“重合”时,你就会正确),而并不是你所自以为“错误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因此,选择“正确的锚”,变的非常重要。
这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很难有人总是“正确”?如果你的“锚定”空间是一个“闭合”空间,而不是“开放”空间。那么,你的正确往往只是暂时的,因为事件趋势总是在变化中,早晚会走出你的锚定空间所能涵盖的部分。
所以,“股神”非常容易陨落。
巴菲特为什么能够“常胜”?因为他知道自己的锚在那里(思想的边界)。虽然无法去改变锚,但他可以避免去做“锚定空间”以外的判断,比如他从来不预测宏观经济,不投资高科技股票……
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不过,作为行为研究者,我认为,不断主动选择“正确的锚”也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首先你先需要“看懂”本文内容。否则,既然你不知道自己是在如何思考,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锚是什么?就更谈不上选择“正确的锚”了。

    T O P ↑
从2010年百度“热词”看中国消费

    网民的搜索内容是反映消费者现在和将来消费需求的一个很好的指标。2009年3月,我们利用“谷歌趋势”跟踪中国境内网民都在搜索些什么,相信是第一支这么做的银行研究团队(见渣打银行2009年3月18日《中国:中国网民的智慧》)。

    现在我们又惊喜地发现,在中国3亿网民中市场占有率达80%的百度,也已经开发了一个类似的工具,名叫“百度指数”。我们相信自己也是率先利用百度指数揭示中国消费者想法的银行研究团队。

    我们的主要发现如下:

    ·购房兴趣在2010年维持高位后,近几个月又出现上扬。这对楼市短线需求来说是看涨信号。

    ·购车兴趣也恢复上升。

    ·对通货膨胀的网络关注度迅速上升。

    · 理财产品似乎成为散户投资者的主要抗通胀工具。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百度指数。

    我们的全部搜索都使用简体中文关键词,并将考察对象限制在中国内地进行的搜索活动。由此获得的一个指数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网民每天在百度上搜索某个关键词的次数。

    虽然缺乏明确的数据计算方法,但可以确定的是,百度指数与谷歌趋势不一样。谷歌是将某一个关键词的搜索量与同一时间对其他关键词的搜索量进 行比较,体现出一个关键词相对其他关键词的热门程度。而百度指数显示某个关键词搜索量的变化趋势,但这可能是由于网民数量的增加以及使用百度的人数增多所 致。

    所以我们在百度指数中只关注那些数据平稳和激增的时间段。百度指数的多数数据都始于2006年6月,我们将数据范围截至2010年12月。 可惜百度的数据端还未开放,所以我们只得从百度指数曲线中逐个读取数据,做出尽量准确的图表。百度指数还提供按搜索者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和地域分类的 统计数据。为熨平波动,我们在以下图表内将月度数据进行三个月移动平均处理。

买房兴趣持续上涨

    如图1所示,“买房”的全国搜索量再次上升。2006年6月到2010年12月期间,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只在2008年一季度、二季度出现 过一次短时间的下降。2008年第三季度搜索量反弹,接着楼市成交量反弹、月平均售价也反弹。在2009年到2010年期间购房意愿保持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4月楼市降温措施出台后搜索量并没有下降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三季度以来,搜索量再次上升 。这意味着短期内有望出现成交量明显增加。

    从具体城市的数据(2008年10月份开始才有)来看,到最近以来,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大城市的搜索量一直与全国搜索量走势相似,但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两者的差距逐渐拉大(见图2)。这表明一线城市的购房意愿有所减弱,而其他城市对买房的兴趣逐渐增加。

    这在成交量数据中也有体现。

购车兴趣恢复上升

    如图3所示,关键词“买车”的搜索量也再次出现上升,这说明在经历了一年的热销、多数购车补贴措施到期之后,汽车销售可能仍旧拥有一定的惯性。

    我们预计2011年乘用车销售增幅将达到10%-15%。但考虑到主要购车补贴于2010年12月30日到期,搜索量的上升可能只是反映购车兴趣在补贴消失前的激增。2011年1月份的“买车”搜索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图4显示“买电视”、“买电脑”和“买手机”的搜索情况。电视电脑等耐用品的搜索一直比较稳定;“买手机”的搜索量在2010年第二季度大 幅增加,然后在2010年第三季度趋平。 “国外旅游”搜索量在2010年3月显著增加,之后维持在一高位。如图5显示,这跟国际航线乘客数量趋势是一致的。在信心恢复、收入强劲增长之际,中国消 费者又开始去度假了。

通货膨胀成为热门话题

    官方CPI同比增幅在2010年11月突破了5%。“通货膨胀”和“CPI”的搜索量如图6所示。搜索量与官方CPI的走势基本一致,但目 前网上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度高于2008年2月官方CPI同比增幅达8.7%之时。图7中,我们比较了“粮食价格”、“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的搜索,三 者都在2010年12月份急剧上升。“粮食价格”的搜索量仍旧低于以往,“猪肉价格”搜索量略有上升,但远低于2007年中期达到的峰值。由于菜价上涨, “蔬菜价格”搜索量在2010年年底猛增。

投资品选择

     在通货膨胀引发全面担忧的情况下,我们查看了中国的投资选择在网上是怎样反映的 。图8显示了四个投资选择的搜索情况,它们是“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理财产品”和“股票”

    “外汇投资”搜索量的波动十分剧烈,“股票”搜索也一样。股票的搜索量在2007年下半年牛市结束前不久见顶,过后急剧下降(见图9)。目前的搜索量仍维持窄幅波动,很难据以判断上证综指下一步的走向。

    网上对黄金的兴趣在近几个月稳步上升。搜索量与金价走势相对一致(见图10)。

    理财产品明显胜出。银行在近些年大力推销这类产品,它们因为能够提供高于存款利率的回报而广受欢迎。

    简而言之,中国网民担心通货膨胀,急于通过投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购买住房以及投资黄金为财富保值,只是投资黄金的意向略低一些。二三线城市的购房意愿已经恢复,但一线城市的意愿仍不强烈。(王志浩/文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T O P ↑
什么力量在“支撑”A股?

    局面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过去一周,触发A股出现一波较长时间跨度行情的“必要条件”,正在不断浮出水面。

    ——短期因素,最新资金数据显示,新增资金保持了一定强度的流入趋势;

    ——中期因素,未来三个月海外市场面临“宽松三期”的宏观背景;

    ——路径假设,上周所提出“ 三月下半月出现‘次高点’的可能性正在加大,三月份出现较大指数调整的系统风险正在减小 ”的方向假设,正在一步步实现。

    综合来看,目前A股趋势演变处于“可控”范围——即资金“潜伏”阶段特征较为明显,波动方式与趋势方向选择符合预期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市场人士按照指数来划分行情波段不同,从我所建立的资金模型上看,尽管3月9日出现了三月份指数“疑似高点”,但上升趋势并没有完结—— 目前A股仍然处于农历春节以来发动的这一波上升趋势之中

    换句话说,指数“疑似高点”与新增资金“疑似高点”出现了“错峰”。

     借鉴历史经验,这一现象或在提示我们——3月9日指数高点,成为本轮自农历春节以来资金推动行情的“终点”,可能性很小

    这是穿越“指数迷雾”所看到的“细节”。

    下一周我将根据智能系统给出结论,对四月份行情趋势给予预测,敬请关注。

什么力量在“支撑”A股?

    无论是上涨,还是下跌,最近一两个月以来,A股的强硬姿态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什么力量在“支撑”A股?什么资金可以完全不理会货币政策层面的持续高压?

    能够从数据层面去分析,从行为层面去判断,就不需要用阴谋论来揣测——“直觉”告诉我,真的有钱来了……A股焕发生机的可能性正在加大。(看了下文《正确的锚(二)》,您或许就能够理解“直觉”究竟是什么玩意?)

    来自民间的投资需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正在向A股涌来。农历春节结束后,博览研究部内部第一次例会上,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就在这个春节期间,竟然至少有三个朋友在不同场合向我询问“可以买股票了吗?”,并且都是从未开户的“新丁”。

    究其理由,他们很随意的告诉我,“房子也不能买了,银行利息又太低,黄金买了点但不能都买黄金啊?其他东西又太麻烦……听说股市好久都没涨了,很多银行股和几年前差不多的价,买一点放着呗!反正不是追高,又不等钱用,总会涨的。”

    整日在市场搏杀的投资人恐怕无法理解这些“新丁”的动机,但他们的需求却真正存在,并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市场。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细节往往比我们想象中会更有价值。

    我无法从其他层面找到充分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新增资金特别是“新丁”,在春节后至今的行情中,“勇往直前”的冲入市场(在资金系统中可以清晰看到)?但我可以拍胸脯的说,他们就是现在让A股怎么也跌不下去的“主力军”!

    现在您可以不认同这个观点,而我也无法拿出数据来充分证明。

    不过,这个观点在未来一定可以通过数据来验证。当然,这是在“群体性行为”发生以后。

    因为,现在看到的是“细节”、是“前兆”。

量化验证

    下文是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博士的最新研究——《从2010年百度搜索热词看中国消费需求》。

    某种程度上,这篇文章会从另一个“非常规”角度,来“量化”本文我所看到的“趋势”、“细节”、“前兆”。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行为研究,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通常,大型企业调研客户需求,对产品进行客户定位时,会常常引用此类数据。

    换句话说,此类数据具有你所不了解的“能力”。

    相信阅读完全文,对于当前中国的消费者、投资者行为趋向会有深刻认知。这是官方数据没有办法做到的。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