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去世老演员:首席证券内参2011-03-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7:37

首席证券内参

2011-03-30

 

 

【背景参考】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三大主流模式

 

 

新兴经济体亟需国债市场

 

 

券商分类评价或增两指标

 

 

传重启国债期货提上日程

 

【博览视点】

 

 

券业低估值应大幅修正:细数券商五大“黄金甲”

 

 

积极政策的“制度溢价”:券商盈利升级“路径”

 

【财经纵横】

 

 

财富转移提振农行业绩

 

 

银监会警示新一轮投资冲动风险

 

 

流动性充裕、CPI破“5”:4月或密集调控

 

 

3月29日银行业净流入远超其他板块

 

【多维观察】

 

 

3000点“春光乍现”:“灾害价值链”就在我们身边

 

 

3000点“春光乍现”:“唯大而美”时代的来临

 

【焦点透视】

 

 

管理层支持券商开展并购及跨境业务

 

 

“中信证券A、H上市”的战略信号(下)

 

 

“中信证券A、H上市”的战略信号(上)

 

【热点聚焦】

 

 

为何A股“风险收益比”越来越“不划算”?

 

 

决策层不会给紧缩步伐“喘息”时间

 

【新视野】

 

 

发现下一个泡沫

 

【背景参考】

 

券商财富管理业务三大主流模式

 

    2011年,被不少证券人士定义为财富管理元年。财富管理已经成为不少券商最重视的业务之一,并将加速开启差异化竞争。

    按照财富管理业务在券商整体架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定位,目前业内已开展的财富管理业务可归结为:全产业链服务超高净值客户、打造独立第三方理财超市、“全产品”架起客户与各业务链条之间桥梁等三种主流业务模式。

    虽然目前各家券商的财富管理业务定位不同、功能各异、投资者门槛千差万别,但本质均系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立足经纪业务、统筹各业务模块,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广发模式:全业务链服务高净值客户

    作为第一家挂牌成立财富管理中心的券商,广发证券将财富管理中心的功能和业务提升至经纪、研究所、投行等各项业务之上。该中心向客户提供的服务不仅涵盖了上市融资、财务顾问、投资管理等各个领域,还突破了二级市场的约束,将业务链条延伸到一级市场的产业投资。这有利于实现各个业务链条的资源共享,享受此类服务的客户最低门槛是资产达到1000万元。

    实际上,广发证券同样也为低端客户提供各种资讯和理财产品,但该公司并不把此类业务作为财富管理业务。在运作模式上,它由在经纪业务一线的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师等业务人员汇总客户需求后,将符合条件的需求提交财富管理中心,再由财富管理中心整合系统内投行、资管及研究等各业务链条的资源,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精准服务。净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客户提出的需求,是任何单一部门难以提供的。

国海模式:打造独立第三方理财超市

    “独立”成为国海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最着重强调的一点。虽然国海证券财富管理中心至今仍未挂牌,但其已成为业内首家将财富管理中心独立为与零售业务部门并行的券商。不仅如此,该公司财富管理中心未来的定位将更加独立,国海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第三方理财产品超市

    在运作模式上,目前该公司财富管理中心的主体为总部和营业部两个级别的投资顾问。前者主要负责咨询和理财产品的设计,后者主要负责相关产品的推广。国海证券财富管理中心总部投资顾问目前已开发出25款资讯产品和1款定投产品,独立开发资讯产品和理财产品成为该公司在财富管理业务上的独特亮点。

    相比广发证券,国海证券目前财富管理的门槛显然要低得多。该公司将客户分为四档,分别为资产在10万元以下、10万元~5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其财富管理中心目前仅向10万元以上的客户提供资讯产品,对于拟发行的一款定投产品的门槛尚未确定。

中信模式:构建“全产品”服务

    中信证券等其他多家券商虽然也有了财富管理中心的雏形,但并未将财富管理中心独立成一级部门,而是将财富管理业务挂靠在零售业务部下面。其中,中信证券财富管理业务模式定位为借助于“全产品”服务,搭建客户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桥梁。

    中信证券构建的“全产品”特色服务体现在多层次和打通各业务链条两个方面。中信证券构建的多层次产品,基本不存在门槛,不仅覆盖全部经纪业务客户的低端资讯产品,还包括资产门槛过千万的高端客户增值计划。不仅如此,该公司打造的“全产品”还实现了各业务链条的突破。目前该公司已开发出10种经纪业务相关产品、3种企业融资业务相关产品、11款集合理财产品以及24种研究产品,基本上满足了各层次客户投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需求。

 

    T O P ↑

 

 

新兴经济体亟需国债市场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们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本国的国债市场在吸引国内储蓄方面,运转机制不佳。但他们似乎无力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纵观亚洲,你便能认识到,发展一个更具深度、流动性更强的主权债券市场,是一项需要花费数十年的庞大任务。

    只有站在发达国家阵营门槛上的韩国,比较接近于满足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ASIFMA)设定的,有关市场深度与流动性的全部7项条件,印度仍然没有建立起国债期货市场。中国拥有少量互换市场(在这种市场上,国债只用于抵押、而非交换),而且将外国人完全拒之门外。其它市场规模不足。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国债平均交易规模——衡量市场深度的一个有益指标——在190万美元至200万美元之间,仅为香港或中国内地交易规模的八分之一左右。

    其结果是,这些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储蓄机构是在忙着为别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政策制定者们应该认识到,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国债市场,只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危机时期提供缓冲;以零风险收益曲线为企业债券提供支撑;银行高流动性资产的稳定来源;以及为工期在20到30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没有这样的国债市场,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球经济再平衡。

 

    T O P ↑

 

 

券商分类评价或增两指标

 

    据悉,证券业协会日前向各大券商下发《证券公司相关专业能力评价指标》并征求意见,拟调整四项年度分类评价指标,增加两项市场竞争力评价项目,包括鼓励券商开展证券研究报告、投资顾问业务及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对相关指标行业领先的证券公司,证券业协会将建议证监会在年度分类评价时予以加分。

    此次拟增加的两项市场竞争力评价项目,一是鼓励开展证券研究报告、投资顾问业务。上一年度,证券研究报告及投资顾问业务净收入、或证券研究报告及投资顾问业务净收入占比位于行业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证券公司,有望分别获得2分、1分,0.5分的加分。二是鼓励开展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上一年度,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位于行业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证券公司,分别加2分、1分、0.5分。

    证券业协会还计划调整业务支持战略投入评价项目、客户服务质量评价项目、投资者教育评价项目、信息系统安全评价项目的评分标准,信息技术、人员培训、研究投入、正常交易客户资金账户率等指标占优的券商将获得不同级别的加分鼓励。

    不同于商业机构的信用评级,证券公司分类评价是证券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进行的综合性评价。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分类评价结果至关重要,是监管层审慎监管指标,与申请增加业务种类、新设营业网点、发行上市、确定新业务、新产品试点范围和推广等多项事项挂钩。

 

    T O P ↑

 

 

传重启国债期货提上日程

 

    据悉,有关方面正就重启国债期货进行相关制度准备工作。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利率风险暴露进入活跃期,风险管理需求日趋旺盛,重推国债期货的要求比较紧迫

    当前重启国债期货的各项条件基本具备。首先,国债现货市场快速发展为恢复国债期货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高速扩张,2010年实际发行国债17881亿元,较1995年增长近12倍;2010年底,实际国债余额为5.95万亿元,是1995年底国债余额的17倍,国债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其次,国债市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国债期货提供了依据。目前,记账式国债已经形成从三个月到30年的短期、中期、长期兼备的较为丰富的期限结构。

    再次,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也为重启国债期货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利率管制方面,国内目前只有基准存贷款利率没有放开,债券、回购与同业拆借等金融市场利率均已放开。

交易所国债指数连续6日创新高

    3月28日,交易所国债指数继上交易日上涨后继续刷新历史高点至127.63点。交易员称避险需求以及宽松流动性连续压低中国利率品种收益率。

    由于日本遭遇百年强震引发核电站泄漏事故,以及利比亚战事连连升级,中国债券受到避险资金追捧,国内中长债收益率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而债券市场对货币紧缩预期最严重的时刻已近过去。

 

    T O P ↑

 

 

【博览视点】

 

券业低估值应大幅修正:细数券商五大“黄金甲”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一个“另类”的现象——海通证券大宗交易三个月“零成交”

    自从2010年12月16日以来,海通证券在大宗交易市场再也没有成交过,惜售的情绪非常明显,而之前几个月平均每个月海通证券都有4-5笔的成交。海通证券从去年12月下旬以后股价出现了持续下跌,价值低估的判断越来越被二级市场接受,持股数量较多的机构和持有解禁股的大小非们并不愿意选择此时出手。而二级市场中,近三个月海通证券的换手率也普遍很低,多数不足0.5%。

    在我看来,海通证券的“惜售”现象从侧面印证券商板块的确存在明显的低估,而“2·14”情人节游资对券商板块的“偷袭”也是“事出有因”,是对券商板块投资价值的挖掘,只不过市场对此尚未形成集体共识,无法形成趋势性的上涨。但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券商板块已经具备战略配置的价值!

    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证券业将迎来新一轮超常规发展机遇,但新的业务增长点不在传统业务领域这一“存量”部分,而在于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增量”空间。尽管现阶段,这些创新业务对券商的业绩贡献占比不大,但确实未来券商业绩可持续增长的源泉,随着券商发展模式的转变,创新型业务的高成长性将为券商带来又一个“超常规”发展机遇。让我们来细数一下券商的五大“黄金甲”——

     1、资产管理,券商的万亿梦想。95只产品,首募总规模831.7亿元,2010年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扩增可用“迅猛”来形容。券商资产管理达到万亿级,已不是梦想。在良好业绩的支撑下,发展的拐点已经来临。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前公布的2010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现有106家证券公司2010年实现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1911.02亿元,其中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1.83亿元,占比从2009年的 0.78%上升至1.14%,而2009年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最高者为东方证券,约为2.59亿元。

    2010年12月,证监会下发《关于调整证券机构行政许可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其中,拟取消证券公司集合计划的行政许可审批,而改为事前告知性备案。随着监管放松,券商集合资产集合扩容将驶入快车道

    2、券商直投,最高回报逾7倍。2009年,IPO开闸以及创业板开启,携“保荐+直投”优势的券商直投业务进入黄金发展期。目前,国内获准开展直投业务的券商机构已超过20家,资金总规模约200亿元。

    “保荐+直投”上市公司数量和回报率均逐年上升。据统计,2010年“保荐+直投”上市公司数量达10家,平均回报率达3.8倍。今年仅前3个月已有7家“保荐+直投”公司上市,回报率最高的仍为国信证券保荐的维尔利,回报率达7.43倍,平均账面回报率高达4.68倍。

    受不断走高的回报率诱惑,去年以来,券商纷纷加大了对直投业务的投入。仅以上市券商为例,去年以来,有不少券商发布了再融资计划,其中直投业务成为券商募集资金投向的重点。

    3、对冲基金,金融创新的“旗舰”。国内证券市场对冲基金产品的问世是证监会推动券商经营模式创新的又一个新动向,对冲基金等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广阔的新兴领域。2011年是“对冲基金”元年,中国对冲基金将迎来爆炸式增长。招商银行和贝恩国际公司的联合调查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士达3000万,他们拥有9万亿元的投资额,其中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达1万人。此外,巨资在握的社会保障基金、国家主权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社会福利基金、捐赠基金等,未来也将进行更为广泛的大类资产配置,对冲基金必定能从中分羹。

    4、融资融券、转融通,待开垦的“沃土”。截至上周五,两融市场将迎来上线运行一周年,融资融券余额已接近200亿元。比较海外各主要市场融资融券的现况,预计随着融资融券标的放开、机构参与者的准入、新业务认可度的加深,该创新业务的收入贡献度将逐渐增加。

    而2011年证监会全国证券期货监管会议明确提出,逐步将融资融券转为证券公司常规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推出转融通业务意味着卖空时代真正到来,由于券商可以作为中介机构,向证券金融公司融入资金或证券,其融资融券规模将会大幅提高,融资融券将不再是“鸡肋”,这项业务将真正成为券商行业新的盈利点。

    5、“新三板”扩容,想象空间巨大。新三板市场扩容后,对投行的承销发行、兼并收购业务、直接投资业务等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使一级市场业务的领域、直接投资企业的退出渠道得以拓宽。虽然就新三板扩容所带来的业务收入贡献率而言,其对券商营业收入的贡献幅度预计短期内还难以超过融资融券和资产管理等业务,但“新三板”属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中长期来看,成长空间同样巨大。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上述五大“黄金甲”将为券商业中长期业绩的跨越式上升提供核心驱动力量,不管是证监会对券商业职能定位转型的推动,并陆续推出的政策来引导券商业务创新,还是券商自身积极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券商股所享受的“制度溢价”理应涵盖在券商股的估值中,中长期来看,创新型业务带来的利润将占据券商业绩更大的权重。上市券商创新型业务的高成长和丰厚的获利空间一旦成为投资者预期的主流共识,势必会提前反映在股价上,券商板块畸低的估值也将得到大幅修正,海通证券的“惜售”就很能说明问题!

 

    T O P ↑

 

 

积极政策的“制度溢价”:券商盈利升级“路径”

 

    3月28日,中信证券公告称拟发行不超过11亿H股,并将所募资金全部补充资本金,用于海外业务平台的构建。

    中信证券H股上市是中国证券业国际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也远超越了中信证券本身,而是中国证券业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必须打通的“关节”。

    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国的证券业将迎来一个“战略机遇期”,最大的机遇在于——积极股市政策”需要有更积极的扶持证券业的政策,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对冲基金、转融通、新三板、国际板……中国证券业制度创新的进程才刚刚拉开帷幕,“制度创新”将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量,而“制度溢价”也必将使得整个券商行业“脱胎换骨”,从DOS版升级为WINDOWS版。

    当然,积极股市政策”的内涵远不止于“制度创新”,而是包括积极的建制政策、监管政策等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其战略目标就是,推动券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证券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中国资本市场,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在我看来,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积极股市政策”,其深刻内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制度创新”为证券业广开财路,扶持证券业发展。证监会一方面积极引导券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从“佣金战”的恶性循环中“突围”,另一方面,加快为券商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

    单纯靠佣金活不下去,成为行业内越来越紧迫的难题。中国证券业协会在2011年1月份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到了全行业总收入的近六成。国内证券行业106家证券公司2010年净利润总额较2009年减少16.8%,其中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降近1/4。

    证券业的“突围”必须打破已经延续了20年的“靠天吃饭”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去年10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券商在2011年1月1日公布经纪业务收费标准,佣金率不低于各项成本之和,并要求各地出台佣金率指导线。

    ●2010年的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是中国证券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尽管这些创新型业务还并不成熟,大部分券商涉足不深,但创新型业务才是券商业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二,积极的监管政策”,提高整个证券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券商行业是整个资本市场的灵魂,券商行业的健康、稳健发展是资本市场能够堪当重任,承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历史使命的先决条件,这要求监管层对证券业采取“积极的监管政策”,化解证券业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正是经过2005年-2007年的“综合治理”,证券业甩掉了历史性包袱,系统性风险被清除,才经受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

    2011年,监管部门未雨绸缪,将探索建立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逆周期”的调节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指标体系和风险监管制度,正是“积极的监管政策”应有之义!

    3月23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压力测试指引(试行)》,要求证券公司应当根据市场变化、业务规模和风险水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综合压力测试和专项压力测试,实施压力测试的频率应当与风险因素的敏感性和波动性相适应。证券公司综合压力测试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

    其三,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不仅包括“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一方面通过与外资投行合作,提高本土券商的竞争能力,尤其是在创新型业务领域,另一方面,推进本土券商海外拓展业务,也是券商业分散业务风险,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具备实力的国际投行大多采取选择本土中小券商“联姻”的方式进军A股投行业务。截至去年底,我国获批设立的合资券商已有10家,分别为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财富里昂、海际大和、瑞信方正、中德证券、华英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鑫。

    在积极引入外资股东扩大竞争优势的同时,本土券商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小步快走”,中信证券H股上市正式开启了本土券商进军海外市场之旅。据悉,今年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券商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其拓展跨境业务。一“入”一“出”,证券行业国际化视野的拓展无疑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的另一鲜活“注脚”。

 

    T O P ↑

 

 

【财经纵横】

 

财富转移提振农行业绩

 

    农行周二(3月29日)表示,去年实现净利润95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46%,远远超过国内同行29%的平均增幅——过去10年间,后者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快速增长的城市地区。

    农行明显恢复元气,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近年来注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政府政策。中央政府仅在去年就向农村地区提供了总额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补贴和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根据最新的五年规划,这种补贴和投资预期还将扩大。

    以农村为目的地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正推动仅仅几年前还在为生存而挣扎的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创纪录利润

    10年前在技术上处于资不抵债的农行,将继续得益于中央政府向农村投入更多资金的计划,刷新盈利纪录。大约三年前,农行的县级或县级以下分行有70%至80%是亏损的,但现在这些分行有96%在盈利。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根本转变。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农行的竞争对手,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正计划重返农村地区,开设至少3000个县级或县级以下分行。

    外资和国内民营投资也在向中国内陆转移,以寻觅更多机遇,农村经济正走向富裕。汇丰和花旗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也已公布了扩张进入中国农村放贷业务的计划。

 

    T O P ↑

 

 

银监会警示新一轮投资冲动风险

 

    银监会29日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显示,去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截至去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3.7%,同比下降2.10%。

    银监会年报还列示了今年银行业六大风险,银监会警示,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值得关注:

    1、近两年贷款规模和业务量在短期内的快速增长,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粗放、贷款“三查”不到位等问题多有发生。

    2、2010年,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得以初步推进,但由于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艰巨。

    3、由于深层次原因,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

    4、2010年底,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出现反弹,部分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5、部分银行风险管理经验欠缺,尤其是面对货币政策转变、利率市场化和汇率体制改革的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6、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逐步回落,银行间市场利率波动性不断加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压力上升。高息揽储、高价交易存款等违规行为可能出现。

房地产贷款仍是风险防控关键

    银监会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因素依然存在,推动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因素还在增加。房地产市场运行对银行体系稳健发展有长期和重要影响,其中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是风险防控的关键领域。今年将严查房地产开发贷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严格实行动态、差别化管理的个人房贷政策,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T O P ↑

 

 

流动性充裕、CPI破“5”:4月或密集调控

 

    3月29日,在央行动用1990亿元央票与正回购后,公开市场连续第四周净回笼提前成为现实。考虑到存款准备金率刚刚上调,央行动用数量型工具回收冗余货币的意图愈发明显

    央行之所以未按“常规”出牌,应该是由于银行系统流动性宽裕程度超乎预期。事实上,尽管去年11月以来准备金率经历六次上调,但长达十六周的公开市场净投放同时也在缓释数量紧缩的效果,加上春节后现金回库、外部资金流入及紧缩信贷拉大存贷差水平,商业银行的超储率得以迅速回升。

    不过,公开市场提前实现净回笼对资金面影响甚微,银行体系流动性仍显充裕。在央行集中回收流动性的同时,货币市场利率低位徘徊是银行“钱袋子”充裕的最好例证。29日,面对公开市场大举回笼资金的状况,当日银行间7天回购加权利率报2.1346%,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6基点。当前R007利率水平已低于过去一年均值。数据显示,4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超过9000亿元。无论是从回收冗余货币,还是从冲销到期流动性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间数量型工具都需保持高压态势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公开市场操作重回正轨,有助于缓解过度依赖准备金工具的状况,但面对超预期充裕的资金面,预计央行将继续使用公开市场操作与准备金工具,大力回收流动性,4月准备金率仍存上调可能。另外,由于3月CPI涨幅可能破“5”,4月也被视为再次加息的敏感窗口,4月可能再现密集调控。

 

    T O P ↑

 

 

3月29日银行业净流入远超其他板块

 

    A股市场3月29日超过200亿资金离场。逾八成行业遭到抛售,其中中小盘股抛压尤为沉重,仅银行股受利好财报提振逆势获资金追捧。

    监测数据显示,当日深沪两市合计净流出资金208.65亿元,其中机构资金净流出63.01亿元,散户资金净流出145.64亿元。

    按照新财富行业分类,27个行业中有4个录得资金净流入,23个行业被净卖出。银行业全天净流入13.97亿元,远超其他板块。建筑和工程板块流入3.72亿元,非银行金融、房地产板块分别流入1.3亿元、0.94亿元。

    机械板块净流出32.73亿元,高居抛售榜榜首。有色金属板块流出25.45亿元,医药生物板块流出19.49亿元,基础化工、批发和零售贸易板块分别流出18.95亿元、14.71亿元,电子、食品饮料、电力设备与新能源板块流出金额都在10亿元以上。

 

    T O P ↑

 

 

【多维观察】

 

3000点“春光乍现”:“灾害价值链”就在我们身边

 

    衡量2011年最有价值的β,主要考量标准是:首先,市场认知程度是否充分。其次,宏观事件触发时点多寡

    “灾害价值链”在2011年甚至往后数年,都会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β。2011年的“灾难”系数不会低于2010 年、2009年、2008年。在2011年、2012年……“灾害链”影响金融市场的趋势正在强化,而不是弱化,主宰市场的时间越来越长,而不是越来越短。

    重要的是,这一认知还有待市场逐渐达成共识。尽管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造就了海王生物、莱茵生物这批牛股,2010年“钓鱼岛”事件催化了广晟有色、包钢稀土这批牛股,但“灾害链”逻辑并未得到“挖掘”,人们只是把这些案例简单看成了不可复制的个体事件。

    不难发现,尽管上述宏观“个体”事件告一段落,这些股票却没有如同其他题材股一样开始慢慢踏上熊途,反而一直坚持走在牛路上。

    灾害链”的发端,是极端气候、流感爆发、粮食安全与资源控制。传导链的末端,指向的是原油、生物疫苗、钾肥与稀土。当“极端气候、流感爆发、粮食安全与资源控制”没有得到充分认知之前,“原油、生物疫苗、钾肥与稀土”的价值远没有充分评估。

    灾害事件不断地验证过程,将是上述品种价值评估不断调升的过程。

    灾害链与特定投资品种之间的传导关系是什么?

    原油、钾肥、稀土这三个投资标的,与政治化博弈相关。生物疫苗则与极端气候下的疫情高发事件相关。

    随着极端气候的出现步入频发期,粮食危机与能源危机随时一触即发。金融市场正是通过价格来反映了这一心理预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可靠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能源资源供给,然而谁控制它,谁就会是这个星球上最有话语权的力量。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定会出现特定的历史事件——气候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能源危机政治化,不可避免。政治化博弈的核心目的,贯穿始终的“动作”将是——逐渐登峰造极的资源控制。

    极端气候与流感疾病流行存在密切关联。极寒后伴生流感爆发存在一定必然性。考虑到今冬出现极端气候已是大概率,继2009年后,2011年流感再次爆发概率不低。特别是,若海外部分国家出现疫情失控的情况下。后续需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发展。

    为什么没有选择“粮食”(农产品相关)?

    中国政府决不会容忍粮食价格脱离调控轨道,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温家宝总理春节期间考察山东旱情时表示,稳定物价是2011年经济头等大事。毕竟2010年粮食价格刚刚脱离政府托市价,有限涨幅可以期望,但随着价格攀升到一定程度,来自政府层面的调剂力量完全有能力使中国粮价走出独立行情。

    这是超越市场层面的政治诉求,不容轻视。

    至少在2011年,关于“粮食涨价”的炒作始终只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无法与原油、生物疫苗、钾肥与稀土的宏观背景相媲美。因此,消息面决定了此类公司的短期估值提升幅度,但价格回归也将异常快速。

    钾肥的投资预期即等待发生的宏观事件是什么?

    钾肥价格“超预期”上涨。基本面上看,促使“超预期上涨”的必要条件基本具备,只是等待充分条件的出现。

    其一,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反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上调了2010-2011年度全球钾肥需求预测,2010和2011年需求增速分别为18.9%和7.9%。而同期全球钾肥实际有效供应预计将仅分别增长1.9%和2.1%。

    其二,中国钾肥行业已经形成与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类似的垄断格局。垄断从来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盐湖系”整合已经收官,作为国内主要的氯化钾生产商,盐湖钾肥的行业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化化肥则是中国最大的化肥分销商和钾肥进口商。

    其三,全球钾肥行业已经形成与国际原油类似的垄断格局。上游整合力度越大,话语权越大,提价空间越大。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是钾肥供给的“最大力量”。中国、巴西和印度是钾肥的最大进口国。这样的格局容易擦出火花。

    原油的投资预期即等待发生的宏观事件是什么?

    短期内,国际原油触及100美元将是首先触发相关板块出现快速反映的宏观事件。(发生什么变化,现在基本都看到了)

    100美元以上的原油价格趋向将不稳定。未来等待发生的宏观事件,一定是从政治角度来解构资源品趋势,即发生重大政治事件。(近期地缘政治因素对于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也已经有目共睹)

    中长期,中俄关系变化所引发的宏观事件,将成为100美元以上原油出现异常波动的触发点。一旦发生,将构成A股相关板块的重大机遇或风险。

    稀土的投资预期即等待发生的宏观事件是什么?

    稀土行业的整合化,垄断化,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A股真正热炒稀土板块,“钓鱼岛撞船事件”才是引爆点。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晰看到,β和α叠加所产生的化学能量。所以,稀土“稀不稀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重要的是,中国是否能够在稀土行业体现出话语权。

    原油、基本金属、铁矿石、煤炭、钾肥、大豆、大米等等资源品上,我们没有话语权。

    如果中国希望建立一个对等的博弈平台。博弈的前提是,双方都必须有够分量的筹码。那么,稀有资源上给予足够重视是必然结果——即宏观事件频出是必然现象。α个体存在很好的发展空间,加上β不断触发宏观事件来引起市场关注,重合点一旦形成,这样的投资选择就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

    再次重复《极端气候、流感爆发、粮食安全与资源控制》一文中,所指出的“灾害链”为什么能够与A股关联的β——政治化博弈的核心目的,贯穿始终的“动作”将是——逐渐登峰造极的资源控制。

 

    T O P ↑

 

 

3000点“春光乍现”:“唯大而美”时代的来临

 

    在前面的宏观阐述中,与A股有关内容,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前文回顾):

     当市场逐渐看清日本央行的“放水潜力”,流动性“宽松三期”的市场效果也将就此开始显现——未来A股“泡沫性”上涨的趋势应与全球其他股市方向趋同,只是空间上受制于“宽松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

    在2011年下半年,我们需要充分警惕,国际资本出现从新兴市场大举撤退的一幕发生;

    ◆ A股出现攀爬“wall of worry”的行为,是因为大多数愿意等待“更坏”事件发生的投资人已经远离;

    ◆ A股中期“拐点”必然发生在通胀“拐点”之前,发生在政策执行“拐点”之前;

    目前尚处于资金“潜伏期”,按照历史可借鉴规律,2-3个月左右或将出现“爆发”。一旦“爆发”,发生急升,时间周期约1个半月,若采取波段上升,时间周期为3个月;

    本章节侧重于阐述——2011年投资机会的分布格局。

    我认为,可以用“一个背景、一条主线”来概括能够贯穿2011年全年的投资线索——即“唯大而美”的主题背景与“灾害价值链”。

    在展开下面的讨论之前,必须要解释的是:资本市场永远都存在各种各样的机会。本文所阐述的投资机会侧重于——特定宏观事件推动下的事件型机会,典型的由上至下选择路径,强调的是相对收益与较低的风险边际。与由下至上的个股挖掘存在较大差异,两种方式之间不存在可比性。

“唯大而美”时代的来临

    2011年1月判断“唯大而美”时代的来临,理由只有一个:通过与其他国家股票市场的“流行风尚”进行比对。

    假设“唯小而美”还是“唯大而美”——“审美观”的选择,只与投资人在“经济危机后时代”的投资偏好有关。那么,无论A股投资人还是美股投资人,甚至其他国家的投资人,在同一时段“审美观”的选择应该是一样的。

    数据事实证明了这个假设——2009年、2010年,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股市都一样,全球投资人都是“唯小而美”。站在全球范围来看,从股票市值着眼进行划分,无论是工业化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出现了与中、美股市类似的情况——小型股票的表现好于中型股票,中型股票又好于大型股票。

    标准普尔提供的历史规律统计显示,在牛市的第一年当中,小型股票表现超过大型股票的场合占据了90%。然后,伴随牛市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就会逐渐发生变化,而且有些时候,变化还可能是非常剧烈的,随即,市场将转向新的方向,而新的方向可能会持续数年的时间。到了牛市的第三个年头,小型股票表现好于大型股票的可能性就只剩下一半了

    2011年1月我直白的告诉大家:蓝筹们已被唤醒!因为看到了这一转变正在发生,在美国市场。所以,当时我相信,在中国,在A股市场,这一转变很快就要来到。

    此后三个月,事实证明了——这一潜在趋势的有效性。

    股票市场的投资人在牛市中的风险偏好,随着时间变化会出现一些周期性的转变。对于投资策略而言,如果你注意到这一转变的发生,那么这比解释“为什么会存在这一转变”的解释更有“意义”。

    你可以很轻松的证明“唯小而美”审美标准“存在”的合理性——这是政策做加减法的缘故;这是资金不充裕的缘故;这是资金偏好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解释,看上去它们都像“正确”的。

    不过,对于预测而言,意义不大。因为无法回答什么时候是开始,什么时候是结束。

    所有人都知道“花无百日红”。

从熟悉到激情,需要的只是“马甲”

    我很清楚,上述类比无法让众人信服。更清楚的是,市场需要什么?

    随着时间推移,其他“看上去合理”的解释一定会出现,这几乎必然发生——传统“五朵金花”(银行、地产、钢铁、有色、煤炭),正在或即将被赋予新的马甲——新的投资逻辑,这就是市场需要的“解释”。

    事实上,这就是“潜在趋势”与“表面趋势”之间的差别。

    以房地产为例,它的“新马甲”是“保障房逻辑”

    2010年7月我曾就此问题写过一篇《换了件“马甲”的地产股值不值得买?》,其中谈到了“保障房建设是另外一套独立于楼市调控之外以政策趋势为核心的估值体系……摆在地产股面前,已经存在了这两套逻辑——楼市调控的‘向下’逻辑和保障房建设的‘向上’逻辑……问题的关键不是‘地产股上涨是否缺乏理由’,而是‘投资人预期在什么时点如何接纳保障房概念的估值逻辑?’”

    楼市调控的“向下”逻辑能将地产股“看”多低,那么保障房建设的“向上”逻辑就能将地产股“看”多高。“看看天上的星星,它们有多少颗?和你的头发一样多,和撒哈拉沙漠的沙粒一样多。”这就是“定性”比较的魅力。楼市调控的悲观预期与保障房建设的乐观预期一样“疯狂”,在预期层面上的比较难分高下。

    随着房地产企业介入保障房的“深度”不断加深,随着保障房建设在地产企业“特殊估值体系”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保障房建设消息的不断释放,保障房建设的“向上”逻辑被市场“熟悉、认知、深信、怀疑”的过程也将开始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A股地产板块的估值“习惯”——历史上,业绩只有在少数时间段才会成为“唯一”标准。大多数情况下,题材与政策倾向构成了地产板块的“特殊估值体系”

    由此,换身马甲的地产股值不值得买?答案显而易见。

    举一反三。

    煤炭的“新马甲”是“煤系清洁能源开发”。以大企业为龙头,加快煤层气、煤炭清洁利用、焦炉煤气利用等煤系清洁能源的开发。煤炭清洁燃烧发电、煤基醇醚燃料、煤基合成油、煤制天然气等等多元化发展。内蒙古、新疆、山西将是“最积极”出台相关政策的省市。

    钢铁的“新马甲”是“史上最大规模迁徙”北京奥运会,首钢搬迁了;上海世博会,浦钢搬迁了;广州亚运会,广钢搬迁了,下一个被搬迁的将会是谁?根据政府规划,答案将不是“下一个”,而是“下一批”。据悉,发改委透露,全国39家城市型钢厂,按照沿海沿边的原则,五年时间内,搬离城市。这将是自抗战时期以来,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涉及产能2.28亿吨,是目前全国钢铁总产能的30%。

    有色、化工同样受益。要搬离城市的不只钢铁一个行业,还包括有色、化工等行业企业。

    唯一落单的银行板块,未来会披上的“新马甲”是什么呢?不用猜,早晚会知道。

    当传统“五朵金花”,齐刷刷穿好了“新马甲”,“唯大而美”就会成为市场共识。回过头再来审视,“唯大而美”成为主题背景贯穿2011年的可能性,就会和年初时的看法完全不同。

    这就是“潜在”趋势对未来能够产生的深刻影响。

 

    T O P ↑

 

 

【焦点透视】

 

管理层支持券商开展并购及跨境业务

 

    中国证券公司做大做强和拓展海外市场方面有望获得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据悉,今年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券商创新工作机制,支持其发行上市及并购整合,以及拓展跨境业务等。

    据消息人士透露,在“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思路下,今年监管部门将支持券商开展以合规经营和控制风险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具体举措包括引导券商健全和丰富资产管理业务产品线;鼓励其参与场外市场建设等。

    消息指出,在支持券商拓展跨境业务方面,港澳证券公司与内地证券公司在广东设立合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的配套措施有望明确;境内优质证券公司及其境外子公司开展跨境投资银行及其他有关业务也将得到进一步支持

    中国境内券商有意拓展海外市场的最新例证是中信证券,该公司计划发行H股,数量为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0%。所募资金将用于海外业务平台构建。

    近年来中国境内证券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登陆资本市场渐多,其中包括中信证券、光大证券和招商证券等。

    券商并购整合方面,本月稍早西南证券称,与国都证券签署重大重组意向书,有望成为上市券商重组首例。

 

    T O P ↑

 

 

“中信证券A、H上市”的战略信号(下)

 

——中信的“一小步”,A股的“一大步”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尝到甜头的概率无疑是最高的!中信的“一小步”,却是A股的“一大步”!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壮大蓝筹市场→国际板→小QFII→中信证券H股上市”,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共同指 向的是,中国资本市场证券行业的“国际化”试水已经起航。

    如果说,“壮大蓝筹”、“国际板”、“小QFII”,更多还只是停留在具备长远想象空间的“概念”上的话,那么,中信证券成为首家A、H股上市的内地券商,则是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看似很小,却意义重大!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一名战士、一名勇士,真刀真枪实战,总比“纸上谈兵”、“隔山观虎”更能锻炼自己的本领。

    君不见,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大鳄们正“屯兵”香港。

    君不见,野村收购雷曼两年后的今天,却是雷曼的人在管着野村的人。

    这两个现象表明什么?

    ●不去参战,是等着别人“吃你”!

    ●盲目应战,本领不到家,最后还是别人“吃你”!

    我认为,中信证券H股上市计划正式获批,预示着内地券商行业正式走向国际舞台的“口子”已经打开

    这更像是国际板推出、“小QFII”(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推进的前奏。

    央行3月25日最新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试点(即“小QFII”)。

    报告同时指出,在股票市场,可以考虑积极探索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的制度安排,稳步推进国际板建设。

    虽然国际板推出目前尚无时间表,“小QFII”何时成行亦不得而知。

    但可以想象——

    ★一旦国际板推出,大量红筹股回归,谁来承销?说得更远一点,境外企业境内上市,谁来承销?

    ★一旦“小QFII”获批,谁能更快地在境外募集资金进行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毋庸置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尝到甜头的概率无疑是最高的。

    2003年1月6日,中信证券成为首家A股IPO上市券商,打开了内地券商A股IPO上市的“口子”;

    2011年3月28日,中信证券H股IPO上市计划敲定,下一个将会是谁呢?

 

    T O P ↑

 

 

“中信证券A、H上市”的战略信号(上)

 

——真正的勇士,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博览研究员认为,中信证券A、H股上市”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已经超越了中信证券本身,而是整个中 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行业国际化进程迈出的重要一步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是需要勇气。但谁是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作为中国证券行业的老牌龙头,中信证券就是这第一个敢吃或说能吃“国际化”这只“螃蟹”的券商。

    “融资不是目的,主要是国际化的一步考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中信证券管理层如是透露。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此言并非中信证券对外发表的“外交辞令”,应是“出自肺腑”!

    据《财新》报道,中信证券希望的是通过发行H股获得更高的国际市场认知度,为开拓国际业务铺路。而中国证监会的态度,也由原来的谨慎转为支持。

    3月28日晚间,在停牌5个交易日后,中信证券拟发行H股的计划正式敲定,并对外公布。该公司将成为首家在A、H股共同上市的内地券商企业(国泰君安虽在港上市,但只是将其香港资产在港上市,并不涉境内资产,中信证券H股上市,是真正将内地证券业务在港上市)。

    在我看来,国际化”三个字,不仅是中信管理层(包括中信集团管理层,和中信证券管理层)极为看重的,也是证券监管层异常看重的

    据悉,中信证券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对中信证券的持股比例“并不那么安全”。目前中信集团持有中信证券23.69%的股份,若中信证券H股上市,会摊薄中信集团对中信证券的持股比例。

    尽管如此,中信集团管理层依然坚定支持中信证券走国际化道路

    据《财新》引用中信集团内部人士的话称,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中信证券年度工作会议上,中信集团现任董事长常振明曾表示,“集团其实不希望中信证券发行H股”(因为集团持股中信证券的比例不算高),不过,常振明董事长依然表示:“集团支持中信证券走出去,这一步对中信证券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此次中信证券H股上市计划得以顺利成行,恐怕与监管层的“给力”支持密不可分

    虽然未见中国证监会对中信证券H股上市发表公开言论,但管理层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决心已甚明朗。这从中信证券停牌5个交易日后,H股上市计划即予以敲定可窥知一二。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先生3月中旬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改进方向》一文(或是媒体原文整理祁斌先生的讲话)中曾明确指出,“资本市场国际化已越来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他当时透露说,“我们(监管层)制定资本市场‘十二五’规划,和券商、基金公司分别在深圳、上海两地座谈,两地的机构不约而同提出的第一条都是主动要求国际化。为什么?到了这个阶段了”。

    祁斌先生还举了一个鲜明的例子,他说:“发生金融危机雷曼倒下的时候,中国一个国有企业的老总,给我们一个券商打电话,说你们为什么不收购雷曼?这个券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流的券商,它的老总和我们说,当时他心中一阵苦笑,别人可能觉得我们挺光鲜的,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有多差。他的判断是正确的,雷曼随后被野村收购,野村收购两年后的今天,雷曼的人在管着野村的人,为什么?因为野村的人不懂国际业务”。

    尚不知祁斌先生所称的“中国第一流券商”具体是指哪家,但中信证券H股上市在现时得以顺利成行,我想,包括监管层在内的整个证券行业,当是下了十足的勇气和决心。

 

    T O P ↑

 

 

【热点聚焦】

 

为何A股“风险收益比”越来越“不划算”?

 

——中国与欧美货币政策紧缩“共振”将加剧中期风险

    对同一个事物的变化,我们究竟看到的是其“远去的蹒跚背影”,还是“扑面而来的朝气”,当然取决于我们观察事物时所在的方向和角度。

    3000点上下的纠结,虚耗的是资金,消磨的是人气,但根本上说,是A股缺乏“主心骨”后的迷离——历来被打上“政策市、资金市”烙印的A股,如今却遭遇“要政策没政策,要资金缺资金”的景况

    我们可以说A股缺乏获利的想象空间,所以逡巡在中国社会各个角落的流动性,很可能只会以“睥睨”的眼神打量“上下扑腾”的股市,它们似乎更容易被“2个月17倍”的艺术品投资的“魔鬼身材”所诱惑,在“绝对的”投资收益面前,一样的“非诚勿扰”。

    就这一点说,我一直担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期结束前(或者说是转型进入轨道、有些成效之前),整个中国经济的诸多传统模式和理念,均遭遇了“打碎、重构”的大调整,博览研究员认为,在此背景下,经济及其政策的变数太大,已经超越了我们传统估值或分析框架所能够涵盖的范畴,不确定性风险的“激增”,使得A股投资(特别是代表传统产业、也即转型重点的权重股)的“风险收益比”,越来越“不划算”,这是我对行情中期趋势偏重关注风险因素的主因。

    但需要注意的变量是,中期风险而言,二季度开始,中国与欧美货币政策紧缩的“共振”是加剧中期风险的因素,但紧缩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复苏”,因此,经济复苏与政策紧缩斗争的结果,谁最终取得决定中期趋势“关键先生”的地位,是一个持续观察的动态过程,而非现在就能够“给出的一个绝对的、‘唯一’的结论”,那更接近于“武断”,而非“研判”;

    但博览研究员现在根据当前市场的预期导向,和市场多空因素中长期变化的“可能”推导,本内参倾向于认为,紧缩政策的对中期行情的负面影响,会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捅破”中期风险之窗的关键,差别可能只会存在于,作为“预期”市场的股市,到时候是“提前消化”,还是“滞后反应”的问题

 

    T O P ↑

 

 

决策层不会给紧缩步伐“喘息”时间

 

    人们担心的“限涨令”变成“涨价令”,似乎已经变成“现实”,最新消息是,近半省会城市“限涨令”瞄准10%,仅仅只有北京市“独提降价”……

    企盼降价的“刚需族”,应该会感到失望;

    就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控制通胀”,而发改委等部门的“管制涨价”表态也密集宣传之时,日化、方便面等被发改委定义为“涉及居民生活必须品”的行业巨头,仍然“顶风作案”,甚至“扬言”涨价有理,后续还会有涨价的举措,发改委已经明确表示“已经约谈了相关企业,了解情况,将派出调查组赴有关企业进行调查”……

    个税降低、收入分配尚在“热议”当中,但PPI向CPI的传导,已经开始在居民生活当中“肆虐”,而此次的日化、方便面等的涨价,确实对“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占大头”低收入群体、也是政府全力要“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形成了除房价之外的,又一“压力”

    而就在持续多时的“强力紧缩”之下,传来的消息却并不能令央行“安心”:虽然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强势回归”,单日回笼近2000亿资金,但数据显示,4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超过9000亿元,银行体系流动性仍显充裕。同时市场预期3月份CPI数据可能破“5”,创出年内新高……

    温总理此前一再强调“要控制好流动性,这个‘通胀的资金源头’”,而作为“流动性闸门”的“监护者”,央行余下时段的“操作”,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无非是“两率齐动”,还是“单打一”的问题……

    寄望于央行调控“缓和”的市场预期,还得继续面临政策“不确定性”的考验;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一季度例会新闻稿中,央行将“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形势正向宏观调控的方向发展”放在首位,类似这样的“政治正确性”表述,绝不足以成为当前研判政策未来走向的“标尺”,上述那些来自一线的“草根”调研,那些更加直接的涉及普通居民“切身感受”的“涨价事件”,可能更加接近于决策层“裁夺”货币政策力度、节奏的“事实”,相对3月份这个“两会”召开的特殊时期,央行紧缩的“低频”节奏,4月份央行重启“高频”的可能性大增,特别是在已经采取了诸多手段抑制流动性、控制通胀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势头仍然顽固,而国际油价又让温总理“意外”的情况下,决策层不会给相关职能部门太多的“喘息”时间。

 

    T O P ↑

 

 

【新视野】

 

发现下一个泡沫

 

    英国博安咨询集团(PA Consulting)有一页向客户展示的文件,它可能会让所有首席执行官、投资者或监管者感到恐惧。

    文件上显示了一个雷达屏幕,上面列出了十几个他认为可能会在未来10年成为全球经济下一颗“地雷”的事件。

    这张图表分为4个区域,分别代表着消费者、企业、银行或政府部门的风险,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担忧——从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到欧元区和中国的金融机构健康问题。

    但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最大“泡沫”中,很多都出现在政府部门。

    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潜在问题:除了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外围国家这些司空见惯的“疑犯”之外,托马斯还列出了日本、美国、英国甚至中国。

    由于此次危机,风险大规模转移到了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当监管机构和企业注视自己的雷达屏幕,思考下一个泡沫可能出现在哪里时,选择可能会令人困惑。

    即使能够发现泡沫,算出它何时破裂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上一个泡沫并无不同。虽说几位经济学家曾对美国次贷风险或西班牙地产价格提出过警告,但在危机爆发之前的许多年,很多经济学家也发出过这样的警告。

    目前距离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不过4年时间,而自满的危险已重新出现。

    3月初,花旗集团的分析师指出,极价外(deep out-of-the-money)股票期权(只有当股市暴跌时才会大赚特赚的产品)处于自雷曼兄弟于2008年倒闭之前以来最廉价的水平。人们对于极端不可能的事件可能发生、并给市场造成浩劫的观点感到厌倦。

    尽管发现下一个泡沫相当困难,但一些策略师和投资者表示,答案应该相对简单:跟踪债务的情况。

    花旗信贷研究主管马特·金表示:“我们很容易说出下一个泡沫在哪里形成:那就是负债最多的那个领域。你会看到一些与债务无关的泡沫,但没人真正担心它们何时破裂。”

    按照他的分析,债务问题有助于解释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90年代末的企业泡沫破裂以及上个10年的银行业崩盘

    如今,正如欧元区危机所显示出的那样,债务都出现在政府层面。这或许代表着一部长达10年的戏剧的最后一幕,企业、消费者和银行都存在债务问题。

    如果你认为过去10至15年所有的泡沫都彼此相关,那么政府债券是最后的一环,政府是不断运转的泡沫超级周期的最后一个链条。

    欧元区外围国家看上去面临最直接的挑战,它们的问题还引发了市场对于法国和德国银行的担忧。

    但正如托马斯的雷达屏幕所显示的那样,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被排除在外。

    一些投资者辩称,日本、英国和美国应被排除在外,因为它们可以启动印钞机,但未来几年,对于这些国家债务水平的潜在强烈担忧仍然存在。这完全是一个大骗局。迄今为止,在美国已经得逞。但债务仍然存在,而这种杠杆引发的下行风险和脆弱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博安咨询集团甚至认为,中国可能也面临风险,他和一些对冲基金经理同样担心这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他的理由是,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再加上经济数据让人很难相信,都让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

    那么,人们应如何对待潜在泡沫呢?忽视它们还是整日杞人忧天?

    第一件事很简单,就是承认泡沫存在。经营你的企业时不能想着什么都会一帆风顺。你会遇到一些“地雷”。但正因为泡沫可能在酝酿之中,比如在中国,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回避这个国家。

    如果中国存在泡沫,你就不希望投资于中国房地产。但你或许可以持一种长期观点:即除非出现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否则未来20年,中国应该有不错的增长,尽管不像刚刚过去的那些年一样好。(选自英国《金融时报》)(JC)TOP↑

 

    T O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