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 飞升技能: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02:03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09-06 23:39
  第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二句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千里万里 行色苦愁人
  
  两疏,指西汉时期的疏广、疏受叔侄,东海兰陵人,即现在的山东枣庄一带。《汉书》载,疏广很有学问,特别擅长解读《春秋》,是远近闻名的经学大师,那时候没有百家讲坛,很多外地求学者慕名到疏广家里学习,于是疏广名气越来越大,大到惊动了中央,连汉宣帝都听说了,特地下诏征他进京当官,后提拔为太子太傅。疏广的侄子疏受也在举贤良的制度下被举荐为官,后提拔为太子少傅。也就是说,这叔侄俩都成了未来的皇帝的老师。虽然辈分不同,但叔侄俩的年龄似乎差不多大。当时太子只有十来岁,每次入朝觐见宣帝都是由疏广在前头领着,疏受跟在后面护着,这样一来,太子在礼节仪态上从没掉过链子。
  一晃过了五六年,有一天,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疏受一听,说叔叔您说得太对了,趁早回家还能吃几年干饭,再晚几年牙掉光了就只能喝稀的了,咱说走就走吧。不过辞职也不是件容易事,是要办手续的,于是叔侄俩当天就向朝廷上书请病假。三个月后病假期满,汉宣帝叫他们继续上班,叔侄俩再次上疏,称年迈多病,无法再履行职责,恳请告老还乡。汉宣帝一想,这爷俩确实岁数不小了,于是就同意了,还赏赐了黄金二十斤,皇太子又赏了五十斤。
  这一天,叔侄俩启程回家,到洛阳城东门送行的车子有数百辆之多。叔侄俩带着七十斤沉甸甸的金子走了一千多里路回到故乡,受到父老乡亲的热情迎接。要说山东人就是豪爽,叔侄俩把大部分金子分发给了贫苦乡邻,并经常在家里设宴,喊乡亲们来家里吃饭。疏广的子孙一看,本来这些黄金应该是留给我们的,现在让败家老爷子给散得没剩多少了,再不采取点行动,最后恐怕一个子儿都没有了,于是托族人中的老人去劝疏广,说你别整天给大家发钱、请人吃饭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多少得给子孙留点。疏广说:“我不是没考虑子孙,但我家还有点产业,子孙们只要勤力耕作就足够生活了,如果再买房子置地的,对他们不是好事,反而容易招来祸端。”这样一来,子孙们也无话可说了。叔侄俩最后尽享天年。
  这就是“两疏见机”的故事。见机,就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两疏选的是什么时机呢?这个完全靠自己体会领悟了,在一个结局完美的案例中,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说成是成功的,比如某个趴踢,因为最终掌了权,才有条件自夸为伟光正。同样是退隐,相比于两疏,西晋张翰的故事则让人更加深刻地理解“见机”的深刻内涵。
  张翰,字季鹰,西晋吴郡人,即今江苏苏州人,这可是个好地方,俗话说“上有天堂封神榜,下有苏杭副市长”,张翰的老爸张俨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鸿胪(掌管诸侯及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位列九卿,官职比副市长要大得多,家里比较有钱,是不是贪来的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张俨最后没被判死刑。出生在这个富裕家庭里的张翰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又坡具文才,有阮籍的风采。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而张翰则被称为“江东步兵”。(步兵不如骑兵,各位银民,你懂的。)
  《晋书》载:张翰率性放纵,有一天和一个在船上弹琴的陌生人搭讪,得知此人要去洛阳,于是没和家里人说一声就搭了个顺风船走了。由于名声在外,张翰到京城不久就被当政的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当时西晋处于八王之乱时期,张翰觉得形势险恶,不能久留,于是对时任大司马主簿的同郡好友顾荣说:“现今天下纷纷扰扰,灾祸战乱都没有停止。你名声远播四海,想要退出政坛很难。我本来就是生活在山林之中,对现实社会没有抱持期望。您要明智地来思虑前进或是后退的规划。”此时的顾荣为了避祸而天天喝酒装醉,不理政事,听了张翰的话,他很悲情地说:“我也想跟你一起采南山的蕨草,饮用三江的清水。”有一天,张翰见秋风起,想到故乡吴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突发感慨:“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合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位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当官呢?”于是连手续也不办了,弃官回家吃鱼去了。不久,齐王司马冏兵败被杀,与之有关联的很多官员被清洗,而张翰恰好在这之前走人了,“人皆谓之见机。”
  张翰把辞官归隐这件复杂的事情做得干净利落、飘逸潇洒,受到的唯一处罚就是因擅离职守而开除公职,但这对去意已决的张翰是没有任何损害的,而他那位没能及时退出的老乡顾荣,则在这次变乱中被杀身亡。
  ——是这样吗?一般的故事都会这样讲,这种戏剧性的冲突能够让人感到较强烈的震撼,但事实并非如此,顾荣不仅没死,而且活很好,还越来越好。在八王之乱初期,顾荣确实差点被杀掉,但曾经一个小小的善举救了他的命。赵王伦当政时期,顾荣和同事去大吃大喝,看见一个负责烤肉的下人盯着滋滋冒油的烤肉流口水,于是顾荣割了一块烤肉给这位口水哥吃。同事说你为什么给他吃啊?顾荣说:“一个每天都烤肉的人怎么能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杯具啊!”后来赵王伦兵败,顾荣被当作同党抓起来准备杀掉,巧的是行刑队的头目正是那位口水哥,于是刀下留人把顾荣放了。不经意间施舍的一块烤肉,保全了自己的脑袋,太值了!看来,善事要经常做,不求回报地做,但要亲力亲为,如果想捐钱由谋机构代劳,那就有可能承受善款变成某些人的爱马仕、玛莎拉蒂什么的这种恶心的后果。这次死里逃生之后,顾荣并没有选择回家吃饭,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在官场上混,最后成为建立东晋的功臣。
  某些本来很普通的事物因特殊事件或人物的介入而名声大振、身价倍增,这种现象在历史和当今都屡见不鲜。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三种在江南稀松平常的菜品(放到大S的老公家开的那个店就贵得要死了,而且鱼还有可能是臭的),因为张翰的故事而平添了很多色彩和魅力,成为江南三大名菜,无数次出现在后世文人的文中,尽管这些人中也有从来没有品尝过这三道菜的。菰菜就是茭白,莼羹就是莼菜羹,鲈鱼脍就是鲈鱼片,这三种菜品除了吃起来感觉脆脆的、滑滑的、嫩嫩的之外,对于多数吴地以外的人来说并没有更多特别之处。其实张翰也不是一时嘴馋,而是能够洞察时局,果断走人,保全自己,而秋风则是喊他回家吃饭的那一嗓子。宋代王贽在路过吴江时就写诗指出了这个问题:“吴江秋水灌平湖,水阔烟深恨有余。因想季鹰当日事,归来未必为莼鲈。”虽然张翰的归隐主要也是出于无奈,难免会有壮志未酬的遗憾和愤懑,但只要每天能够回家吃一顿可口的饭菜,就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了,试想今天的你我,能够享受到这种幸福的又有几人?后来,张翰就被世人当成了一个追求生活理想的象征和隐喻,只有一个内心宁静淡泊的人,才可能这样做出如此痛快的决定,因此人们对张翰所眷顾的莼菜鲈鱼也赋予了宁静纯朴的品质。
  对于怎样才算“见机”这个问题,不同处境的人有不同理解。当时大家都说张翰时机抓得好,是因为他的当机立断,而两疏的急流勇退,时机选择也颇为妥当。但是,“见机”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世界上没有绝对好的选择,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执行两种选择,因而没法进行真正的比较。比如张翰和顾荣,一个走了,一个留下,谁的选择更好?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各的好处。大家都称赞张翰的选择是“见机”,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隐逸文化的认同、对隐士的敬重。
  后面的“解组谁逼”一句,是说疏广疏受这爷俩放弃官职归隐田园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人逼迫,肯定不是被辞职。个人感觉这句纯属凑数,不仅文采上稍显逊色,意思上也有画蛇添足之嫌。组,指具有文采的宽丝带,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绶,代指官职。解组,解下印绶,也就是辞去官职,出自《梁书 谢朏传》中 “虽解组昌运,实避昏时”一句,这是梁武帝萧衍在当皇帝前请谢朏到朝廷任职时说的一句赞赏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一大批有性格的人,张翰算一个,这位谢朏也算一个。谢朏小时候非常聪明,十岁就能出高水平的文章,被称为神童,他老爸谢庄非常喜欢,称赞他说:“真吾家千金。”这是“千金”一词第一次用来形容人的价值,后来被专门用来指未婚女子。谢朏的聪明给他带来了实惠,很年轻就在刘宋朝廷当官。萧道成辅政时,任命谢朏为侍中,但他并不支持萧道成取代刘宋当皇帝。在禅让仪式上,应该由侍中解下前朝皇帝的身上的玺绶,然后交给萧道成,而谢朏却假装不知道,萧道成让人传诏,谢朏说:“齐自应有侍中。”不仅不干活,还拿了个枕头就地躺倒。传诏人一看坏事了,谢朏要自寻死路,于是小声提示谢朏赶紧装病。谁知谢朏并不领情,说:“我无疾,何所道。”然后站起来大摇大摆走了出去,坐上车回家了。萧赜知道这事之后,跟老爹萧道建议杀了谢朏这不识好歹的家伙。齐高帝萧道成还真沉得住气,说:“杀之则遂成其名,正应容之度外耳。”于是,谢胐保住了性命,失业在家。四年后,齐武帝萧赜即位,他不计前嫌,把老爹的大度进行到底,请谢胐出来当官。谢朏感觉皇族要出现内讧,主动要求去地方,出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到任之后,谢朏不屑于与当地豪门士族交往,却和一个从河南过来求学的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打得火热,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史。后来,经过谢胐的大力举荐,河南小伙子当上了桂阳郡丞。几年后,萧衍代齐,已过而立之年的河南小伙子上奏了一篇《休平赋》,受到萧衍的重视,被调到京城任职,不久又因文章写得好而晋升为员外散骑侍郎。这个小伙子,名叫周兴嗣。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27.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