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婆坤2536佛牌: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45:26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9-26 13:52
  第一百七十句 史鱼秉直(2)
  
  一锅八宝粥
  
  认死理的史鱼经过死劝终于成功地说服了卫灵公,但卫灵公之所以听从了史鱼的遗言,并不全是因为他死后搞的那套行为艺术,而是有更深次的原因。
  感谢韩非子在《说难》中为我们爆的料:说当初弥子瑕被卫灵公所宠信,有一次弥子瑕的老娘病了,弥子瑕私自驾驶国君专用车“陆军一号”出去看老娘。按照卫国的法律,私驾君主专用车是要把脚砍掉的,但是卫灵公不仅没有砍弥子瑕的脚,反而捧起臭脚来,夸奖弥子瑕说:“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还有一次,弥子瑕在陪卫灵公游果园的时候,摘了一个大毛桃,吭哧一口下去咬了一多半,呱唧呱唧一嚼:嗯,味儿不错!抬头看见卫灵公嘴角流着口水、很有诚意地看着他,弥子瑕赶紧把剩下的小半个毛桃递上去。卫灵公很高兴,夸赞道:“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过了些年,弥子年老色衰,犯了点错误,这时候的卫灵公开始翻以前的旧账了:“当初你私自驾驶我的陆军一号,应该砍你脚,后来又把吃剩下的桃子给我吃,我这么大一个君主,怎么能吃你的狗剩儿?”
  卫灵公疏远弥子瑕,竟然是因为他年老色衰!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弥子瑕到底是男是女啊?没错,他是男的。卫灵公在性取向上有点异常,是个男女通吃的家伙,他年轻时候和宋国的帅哥公子朝玩断背山,年老的时候又和美男子弥子瑕搞同性恋,还娶了宋国美女南子当老婆。从年龄上看,卫灵公几乎可以给南子当爷爷了,这一对夫妻是典型的老驴吃嫩草。
  根据史料的模糊隐晦的记载,南子与卫灵公的两个男宠弥子瑕、公子朝之间可能也不清白,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一个青春年华的美女,被迫嫁给了一个糟老头子,怎能经得起帅哥的诱惑?
  卫国贵族内部如同煮八宝粥一样的淫乱是有传统的,从卫灵公往上数十三位国君,即卫宣公,那就是个勾引老爸的妃子、霸占没过门的儿媳妇,是个超级变态色情狂,他的后代也都遗传了这种基因,搞得卫国贵族之间关系复杂、辈分混乱。《诗经》中有名为《墙有茨》的诗,就是讽刺卫国宫廷内部的肮脏丑陋: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者,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者,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者,言之辱也。
  翻译成白话,大意如下:
  宫墙长蒺藜,不能扫下去。宫中有隐私,不能告诉你。如果告诉你,就是恶心你。
  宫墙长蒺藜,不能搞清理。宫中有隐私,不能说太细。如果说太细,三天听不腻。
  宫墙长蒺藜,不能捆一起。宫中有隐私,不能讲出去。如果讲出去,一定羞死你。
  被延陵季子列入卫国君子大名单的帅哥公子朝,虽然是宋国人,但到了卫国也成为一个特别能乱搞的家伙,他在与卫灵公搞断背山的同时,还勾搭上了卫灵公的亲娘。《左传 昭公二十年》载:“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惧,而欲以作乱。”这一年是公元前522年,公子朝和卫灵公的老母搞到了一起,给卫灵公当了一回爹,害怕卫灵公收拾他,就想造反。后来,公子朝真的联合其他几个人造反了,吓得卫灵公把金银财宝装上车,逃往齐国。在齐国的帮助下,卫灵公平定叛乱,公子朝逃到晋国避难。
  公子朝跑路了,他的女儿遭了秧。《左传 哀公十一年》记载,卫国的太叔疾娶了公子朝的女儿,公子朝逃亡后,孔圉让太叔疾休妻,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他。不料太叔疾这个人忒花,和公子朝的另一个女儿私通,孔圉大怒,就想攻打太叔疾。
  孔圉之所以敢于有恃无恐地干预人家的婚姻,甚至动用武力攻打女婿,是因为他有靠山:卫灵公是孔圉的老丈人。当时孔子正好在卫国,孔圉向孔子请教说:您说是该把太叔疾打个半死呢,还是打个八分死?实在不行,打他个十二分死?
  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呢?《史记 孔子世家》载:“卫孔文子将攻太叔,问策于仲尼。仲尼辞不知,退而命载而行,曰:‘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文子固止。”孔子不愿意参与这种狗咬猫的烂事,所以对孔圉的请教置之不理,然后想走人,孔圉不让孔子走,软禁了他。好在祖国没有忘记孔子,鲁国的季康子以外交手段前来迎接,孔子才得以离开。
  孔圉死后,谥号为“文”,称孔文子。子贡觉得他不配,就问老师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虽然看不上孔圉的某些做法,但并没有将其一棒子打死,人家连怎么打女婿都来请教,这种好学的精神还是应该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出逃二十六年后,公子朝少说也得有五十岁了吧,一件非常蹊跷的事情发生在老帅哥身上。《左传 定公十四年》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
  卫灵公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邀请自己曾经的男宠、老娘曾经的情人请回来,与自己年轻的老婆南子在鲁国洮地约会。卫国太子蒯聩(不是南子所生)路过宋国的时候,听到宋国人唱山歌:“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指南子),为什么不归还我们那头漂亮的公猪(指公子朝)?”把蒯聩给臊得啊,脸都成茄子皮了。回国之后,恼羞成怒的蒯聩也顾不上南子是自己亲爹的老婆了,让家臣去刺杀南子。这个家臣不知是被南子的美丽所感染还是什么原因,没有下手。南子发现不对劲,向卫灵公求救,说你儿子要杀我!卫灵公赶紧保护南子,太子蒯聩见行动失败,只好出逃宋国。
  也就是这一年,孔子到了卫国之后不被卫灵公重用而离开,在匡地被当成阳虎而扣押,后又遭到蒲人围困,脱险后返回卫国。弥子瑕是孔子门徒子路的亲戚,南子通过弥子瑕召见孔子,说你要是想在这混得好一点就得来见我,孔子再三推辞,最后还是去了,于是留下了“孔子见南子”的千古绯闻。
  南子这个美女在生活作风上可能不大检点,但并不是祸国殃民的败类,在某些方面还大有国母之风范。汉代刘向《列女传》中记载,卫灵公和南子晚上听见外面有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卫灵公问南子:“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黑夜里坐车也会想着不要吵到领导休息,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卫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卫灵公想给南子开个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南子给卫灵公斟酒道贺说:“恭喜你又多了一个贤臣!”卫灵公这才把真象告诉了夫人。
  蒯聩出逃后,卫灵公想立南子的儿子郢为太子,但被郢拒绝了。不久,卫灵公去世,南子命令郢当国君,但郢还是拒绝了老妈的安排,南子只好立蒯聩的儿子为君主,即卫出公。十二年后,蒯聩潜回卫国,采取胁迫手段要求孔圉的儿子孔悝(也就是蒯聩的外甥)一起发动政变,当时孔子的爱徒子路正在给孔悝做管家,为了解救被蒯聩挟持的孔悝而战斗至死。最终,蒯聩政变成功,把亲儿子卫出公赶跑,自己亲自当国君,即为庄公,此后的卫国内斗依旧持续。
  卫国经常乱成一锅八宝粥,主要精力都放在乱搞男女关系和争夺统治权上了,因国力弱小,从来不搞对外扩张,成了永久中立国,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卫国得以存活,直到秦二世废掉卫君,卫国才彻底灭亡。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9-28 01:12
  第一百七十一句 庶几中庸
  
  
  贫穷的成功人士
  
  这句出自西汉孔臧的《鸮赋》,说的是修身养性的目标。
  据《史记》载,孔臧是孔子的第十一代孙,他老爹孔藂是刘邦手下的将军。在垓下与项羽的终极对决中,刘邦肯定不会冲在最前面,因为他是老大,不擅长打仗,只擅长打酱油,冲锋在前的三路人马,中间一路是负责正面进攻,领头的是韩信,而孔藂、陈贺各带一路人马从左右两车夹击。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封孔藂为蓼侯。孔臧在汉文帝时期就接他老爸的班,当上了御史大夫。为了与堂弟孔安国一起研究儒家礼仪方面的古籍,孔臧想担任主管宗庙礼仪方面工作的太常一职,甚至打算为此献出全部家产。汉武帝充分尊重他的选择,让他担任太常。在这个职位上,孔臧与其他博士研究制定了劝学励贤之法,从此官场上文人才逐渐多了起来。太常这个官不好当,属于无过便是功型的,没过几年,孔臧就因为南陵的桥梁损坏、举行礼仪时衣冠车子不符合制度而被免职。
  据考证,孔臧是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首创者。在某一年的夏天,孔臧正在家里唱歌:“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心里头有些思念/思念着你的脸/我可以假装看不见——啊呸!”正唱到兴头上,孔臧抬头看见自己屋脊上落着一只鸮,也就是猫头鹰,假装看不见都不行,真是晦气啊!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孔臧终于想通了,晦气一扫而空,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篇汉赋,这就是《鸮赋》。
  孔臧在这篇赋里认为看见猫头鹰不一定是坏事的预兆,祸福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按照每个人的行为得到相对的报应,不能迷信迷信妖邪之说,“时去不索,时来不逆。庶几中庸,仁义之宅。何思何虑?自令勒剧。” 应该听凭天意,顺其自然,只要恪守自己的行为准则,居仁行义,又何必没事找事地忧虑上天降灾祸?
  那么,“庶几”和“中庸”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名词,一个难懂但意思简单,一个好懂但意思深奥,不过都和颜回有很大关系。
  庶几,出自《易经 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易经》的内容都很难理解,主要是因为搞不懂古语的意思。这个“庶几”在先秦时期是一个常用词,后来慢慢被废弃了,到现在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它的意思了,好在曾经有人个明白人,把这个词的意思写在了书里。我们知道“山东大学”的校名是毛主席的笔迹,但并不是毛主席专门题写的,而是取自毛主席给山东大学一位教授的信,这位教授就是当代古文字学家高亨。高亨在注《易经》时对这个词进行了解释:“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
  孔子的这段话,是夸奖徒弟颜回的,意思是说:颜回这孩子啊,差不多是个贤德之人了吧?犯了错误之后自己马上就能发现,发现了之后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易经》上说:错误及时改正,做事不后悔,就大吉大利了。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论语 先进》中孔子对颜回也有类似的评价:“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基本达到了贤人的标准,却总是受穷;子贡要改变生活就去做生意,总能猜中市场上的行情走势,成了成功人士。
  这里的“庶”和“庶几”是同样的意思,但孔子这次对颜回的评价,重点不是表扬,而是替颜回鸣不平。孔子希望社会上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社会物质分配方式,使品德高学问好的人能够有好的生活待遇,但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颜回这样的几乎完美的贤人饱受贫困,不安分的子贡却赚了大钱。这种无奈的社会现象,直到今天仍然是困扰着我们的社会问题。
  当然,对于“屡空”也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是在说颜回的思想境界,已经达到了对好事坏事都能看得开、放得下的程度。
  自从孔子用“庶几”来夸奖颜回之后,这个词就成了贤人的代名词。如汉代王充在《论衡 别通》中说:“孔子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由于《易经》中“庶几”前面还有个“殆”,所以古代人也把“殆庶”作为一个词,同样是指贤德之人。不过,如果现在你想用古文夸奖别人,最好用“庶几”,对方不明白还可以解释,大不了误解为“书记”,但如果你用“殆庶”,人家可能会很生气,以为你在骂他是袋鼠。
  中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指的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一般被肤浅地理解为中立、平庸。其实,儒家的中庸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最初由孔子创立,孔子的孙子子思进行了发扬光大,经过孟子等人的传承,到了宋代发展为体系完善的中庸之道,其主旨在于修身养性,其学习方式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达道和“智、仁、勇”这三达德;中庸之道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至德。
  中庸之道作为理论讲起来是比较枯燥无味的,作为一种修身处事原则,关键还在于实际运用。把握“过”与“不及”之间的尺度是践行中庸之道的关键,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儒家一直没有给出一个标准,但儒家还是把中庸看做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让后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体会和摸索。
  为什么一般人践行中庸之道难度特别大呢?在《中庸》里孔子也分析了原因:“子曰: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意思是说,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可是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落入罗网陷阱之中去却不知躲避。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后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孔子认为践行中庸的最大障碍有两个,即利益和毅力。
  作为中庸创始人,孔子都不敢说自己达到了中庸的境界,他认为只有尧舜和颜回三个人有这种境界。凭什么说舜做到中庸了呢?《中庸》中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认为舜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并能够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深刻含义,不说别人的坏处,专门宣扬好处,他能够认识到两个极端,采纳适中的对待民众,这样就做到了中庸。颜回是怎样做到中庸的呢?“子曰:回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意思是说颜回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作为一种信仰而不再让它失去。
  尧舜都是比较久远的人物,孔子并没有见过这两位,只是通过道听途说就认定为中庸达人。多数人都会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对千里之外的某个弱智当选总统漠不关心,却对身边人的升职或加薪愤愤不平。所以,颜回肯定是做得特别好,才能让孔子和师兄弟们都称赞有加。
  颜回在一定程度上是孔子的克隆人,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孔子幼年无父,少年失母,生活贫困,虽然自学成才,道德高尚,却不为当政者赏识,长期四处漂泊,在推行自己的仁义之道过程中四处碰壁,屡陷困境,甚至遭遇生命危险。孔子有足够的理由愤世嫉俗、怨天尤人,但他却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子精神乐观,生活愉快,“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颜回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却同样快乐,不管生活如何艰苦,他都能够随遇而安,平和达观。
  用世俗眼光来看,孔子和颜回都是失败者,但实际上他是个成功人士——如果把有财富作为成功人士的主要衡量标准,那成功也太容易了,买张彩票就可能一不小心成功了,抢劫犯、腐败分子也能跻身成功人士行列,况且孔子和颜回如果把心思放在赚钱上,不见得比子贡赚得少。孔子和颜回师徒二人,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历程,自由随性的生活态度,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为万世景仰的道德情操,足可以让他们成为最高层次的成功人士。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21.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