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传奇官网: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18:13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8-27 15:40  
第一百四十九、一百五十句 起翦颇牧 用兵最精(2)
  
  堡垒最易由内攻破
  
  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将领,如果让这两位和秦国的白起、王翦正面交锋,那可就有的看了,而且历史也确实分别给廉颇和白起、李牧和王翦提供了巅峰对决的机会,可惜,秦国不仅在战场上准备充分,而且把触角延伸到赵国内部,影响了赵国决策层的判断,致使廉颇和李牧在保家卫国的时候遭到来自本国内部的打击,英雄无用武之地,到头来只能做个境遇悲惨的寂寞高手。
  廉颇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因战功走上领导岗位的。赵国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开始走向强大,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算是一个比较英明的君主,他提拔了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人。当时,战国七雄中秦国无疑最为强大,只有赵国在军事上能够与之抗衡,而廉颇则代表了赵国军事上强盛的制高点。赵国是秦国东扩的主要障碍,于是秦国多次进攻赵国。廉颇多次带领赵军打败秦军,秦国见硬的不行,只好来软的,和赵国讲和。此后,廉颇在对齐国、魏国的多次战争中也大获全胜,胜率并不比白起低,只是史书上没有杀敌数量的记载而已。
  廉颇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知错就改,颇有大丈夫的气度,在“将相和”的故事中,廉颇的锋芒似乎被蔺相如所掩盖,但是如果没有廉颇在军事上的威慑力,蔺相如在展开外交活动时就不会有那么好的运气了。两个人密切合作,辅佐赵惠文王十余年,秦国一直不敢大举进犯赵国。
  可惜,好景不长,赵惠文王去见上帝了,不久蔺相如也跟着去了,年幼的赵孝成王即位,由太后执政。秦国乘机试探性进攻,夺取了三座城,发现赵国已经不是对手了,于是准备大举进攻。在赵国老臣触龙的说服,赵太后同意用自己最宠爱的小儿子做人质,换来了齐国的援兵,化解了秦军的威胁。几年后,韩国准备把上党割让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归秦,把这块地方献给了赵国。天上掉下这么大一个馅饼,赵孝成王很高兴,不顾反对意见,同意接收。秦国人为了夺回上党,发兵攻打赵国。
  廉颇驻守长平,与秦军交战,但秦军过于强大,廉颇初战失利。根据形势,廉颇坚守营垒,不再出战,秦军无计可施,干着急没办法,再耗上一阵子就得撤军了。赵孝成王不清楚前线的实际情况,觉得廉颇当缩头乌龟太丢人了,多次派人催促尽快迎敌,但廉颇还是他那坚持卓有成效的防守战术。秦国丞相范雎想出了一条计策,派人到赵国造谣离间,说秦国人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赵孝成王脑筋不大灵光,而且对廉颇的战术很有看法,因而听信谣言,派赵括去替代廉颇。赵括此去,连同四十万赵军一起,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在魏、楚等过的帮助下,赵国终于解了秦军的邯郸之围,赵孝成王终于明白过味儿来,再次拜廉颇为将。五年后,燕国人落井下石,觉得赵国的壮丁基本都死在长平了,国内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于是发兵攻赵。赵孝成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一鼓作气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见赵国的老弱病残并不好欺负,只好割地求和。此役之后,赵孝成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代理相国。
  几年后,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即位,宠信奸臣郭开,这个郭开与廉颇有过节,于是让赵悼襄王派人去替廉颇,廉颇自知赵国难以容身,只好去了魏国。不过,在秦军的攻势下,赵悼襄王认识到了廉颇的重要性,想请他回来继续带兵打仗,就派使臣去魏国探望廉颇,考察一下这位老干部能不能任用。郭开暗中使坏,贿赂这个使臣,让他说廉颇的坏话。廉颇仍想发挥余热,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了证明自己身体倍棒,廉颇当着使臣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一抹嘴之后迅速披挂上马,简直库比例,威风不减当年啊!考察结束,使臣回报赵悼襄王说:“廉将军虽然一大把年纪了,但饭量还很不错,相当能吃,只是我们俩一起坐着聊天,一会儿工夫他就去蹲了三次大号。”赵王一听,认为廉颇还是老了,消化系统功能严重退化,几乎成直肠子了,已经不堪任用。
  廉颇在魏国等了很久,没等来赵国的使命召唤,却等来了楚国的的迎接,只好去楚国当将军,但他始终想回赵国带兵打仗,没有为楚国立什么功劳,最客死楚国。
  没有了廉颇,赵国基本上宣布灭亡了,好在老天眷顾,给赵国派了个李牧。李牧的经历和廉颇有些相似,只不过廉颇主要是在赵国西部抵御秦国,而李牧早期是在赵国北部的雁门郡抵御匈奴。李牧治军很有一套,解决了军费、士气、训练等问题,他针对匈奴骑兵来去迅捷、难以正面抵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龟缩防守的策略,只要匈奴人入侵,赵国士兵立即退入营垒固守,这样过了好几年,赵军虽然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但也没受什么损失。匈奴人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连赵国的一些人也有同感,赵王因此多次责备李牧,命他尽快与匈奴人开战,李牧不听。赵王火了,派别人代替李牧领兵。
  李牧走后,匈奴再来侵犯,赵军就出兵应战,结果每战毕败,伤亡惨重,损失巨大,边境地区的农牧业等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赵王只好厚着脸皮去请李牧,李牧称病不出,赵王以老大的身份一再命令李牧去领兵,李牧没办法,就提了一个条件:“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赵王说:“你想咋办就咋办,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年头当缩头乌龟也没啥不好的。”——这位赵王,就是曾在十几年前的长平之战前责怪廉颇当缩头乌龟、派赵括去替换廉颇的那位赵孝成王。
  李牧回到边境,还是老办法,匈奴人又没咒念了,但始终认为李牧是个胆小鬼。李牧挑选了勇士五万、射手十万,进行封闭训练,同时让百姓上山放牧,引诱敌军。匈奴人先派小分队入侵,取得胜利,于是放心大胆地大规模入侵。等敌人都进了包围圈,赵军从两翼包抄,远处放箭,近处冲杀,十余万匈奴人被就地消灭,李牧乘胜追击,给匈奴人以毁灭性打击。此后十多年,匈奴人威风丧胆,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逃走,李牧成了赵国的顶梁柱,先后两次打败燕国。几年后,秦军又打来了,赵国派李牧为大将军抵抗,大败秦军,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和白起的封号一样,这也预示着他的最终的结局。三年后,李牧再次击败秦军,并抵御了韩国和魏国的进攻。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即位,《史记》对他的评价极低,并迁怒于他那位当过歌女的老娘:“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嫡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这一年,秦国派王翦攻赵,李牧率兵迎敌,眼看这两位打仗的高手要正面交锋了,但这次和长平之战白起避开廉颇一样,秦国又开始搞地下活动,派人向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行贿,让他造谣说李牧要谋反。赵王迁非常听郭开的话,派人取代李牧,李牧抗命不尊,拒绝交出兵权。赵王迁一看,李牧不听我的话,这是真的要谋反啊,于是派人将李牧杀害。赵国自毁长城的做法让秦国非常高兴,李牧死后仅三个月,王翦一路顺风地杀了过来,俘虏了赵王迁。
  那位逼走廉颇、杀死李牧的郭开,为秦国灭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果不是他从内部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两位用兵高手,秦国对赵国在短期内还真的没有绝对的胜算,我甚至怀疑这个龌龊的家伙是秦国派到赵国的卧底。正史中没有交代郭开的结局,还是《东周列国志》给这个恶人安排了一个恶报:“秦王班师回咸阳,暂且休兵养士。郭开积金甚多,不能携带,乃俱窖于邯郸之宅第。事既定,自言于秦王,请休假回赵,搬取家财。秦王笑而许之。既至邯郸,发窖取金,载以数车,中途为盗所杀,取金而去。或云:李牧之客所为也。”
  《东周列国志》出自明代人之手,书写得不错,但你说是史书吧,它又像小说,说是小说吧,它又具有史书的特征,虽然在明朝中期曾经一度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但在史学界和文学界都没有什么地位,搞得人不人、妖不妖。按照这本书的说法,郭开被李牧的门客干掉了,算是报了仇,但从文中“秦王笑而许之”一句我们却能够捕捉到一丝阴森,对于郭开这样的小人,秦王难道只是在笑他贪财吗?对于郭开这样一个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的小人,干掉他并夺取其财产,然后嫁祸他的仇人,无论是历史还是小说,这样的行事方式都是最符合常理的。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9-01 23:40  第一百五十一、五十二句 宣威沙漠 驰誉丹青(1)
  
  这两句是对战国四大名将的赞美之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说明他们的影响,说他们的威名远播,连塞外沙漠里都无人不知,他们的光辉事迹被记载在史书之中,世代传诵。
  
  
  四处沾光
  
  这两句本来是赞美“起翦颇牧”这战国四大名将的,但从唐代开始,一说起这两句,人们想到的不是四大名将,而是姜恪和阎立本这一文一武两位宰相。
  “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这是在唐代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引用,看上去好像是对这两位宰相由衷的赞美,实际上却不是什么好话,具体来由等阎立本出场的时候再细说,现在我们先来讲一下姜恪。
  姜恪自己虽然最高做到左相,但在史书上连一篇专门的传记都没混到,新旧两部唐书都只在《高宗本纪》和《阎立本传》中将其作为毫不起眼的配角被提到过三四次。姜恪作为一员武将,在唐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立过战功,但是他在当时是否有过“宣威沙漠”的影响力呢?从史料上看,姜恪只是唐初众多平定边患将领中不太起眼的一个,在历次战役中都寂寂无名,只有在平定铁勒九姓部落的最后阶段,作为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的副手露了一回脸。
  铁勒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还有丁零、高车等称呼。从隋代开始,铁勒有九个主要部落,因此被称为九姓铁勒。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部落不服唐朝中央政府管理,举兵进犯,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主帅、刘审礼、薛仁贵为副手,带兵征讨。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此次出征至少兵分两路,或者薛仁贵做先锋官,郑仁泰随后而来,总之,这两支部队没有完全在一起。
  薛仁贵在十几万铁勒人面前,显示出了英雄本色。《资治通鉴》载:“铁勒九姓闻唐兵将至,合众十余万以拒之,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余皆下马请降。”高手打仗就这么简单!不过,面对这乌漾乌漾十几万缴械投降的铁勒人,薛仁贵犯了难:怎么安置他们呢?无论是带走还是释放,抛开给养问题不说,万一有个别有用心的家伙一煽动,这些不明真相的人就可能再次造反。为了杜绝后患,薛仁贵咬了咬牙,下令将这些人就地活埋(“仁贵悉坑之”)。时至而今,在蒙古国杭爱山一带尚有坑杀遗迹。薛仁贵乘胜追击铁勒余众,活捉了他们的叶户(突厥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可汗,为一个大部族中的分部部长)之后胜利而归,将士们高唱着凯旋之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郑仁泰这一路的战事进行得也很顺利,铁勒部落听说唐军来了,纷纷投降,郑仁泰没有搞集体屠杀俘虏,而是“纵兵击之,掠其家以赏军士”。铁勒人受不了这种虐待,都逃走了。郑仁泰派部队去追,结果被打败,有人出主意说:“敌人的辎重就在附近,我们去抢过来,他们就傻眼了,还得投降。”于是郑仁泰带着一万四千骑兵去偷袭,跑了好远也没找到敌兵的辎重在哪儿,自己带的粮食却吃光了,只好往回走,正赶上天降大雪,这一万多人大都冻死饿死了,只有八百人返回驻地。
  郑仁泰和薛仁贵带着胜利和失败的双重结果回来了,有大臣上奏皇帝说二人杀降兵违反有关法律,应该治罪,最后唐高宗裁定为功过相抵,不赏不罚,就这样算了。此次出兵并没有彻底平定铁勒叛乱,使姜恪有机会在史书上留下了一个出战立功的记录。
  唐高宗派契苾何力为主帅,姜恪为副手,远赴漠北去收拾铁勒余众——“契苾何力”这个名字咋这么怪呢?因为他是个归附唐朝的突厥人,“契苾”是其部落之称,“何力”才是他的名字。何力在军事上有突出的才能,人品也好,深受唐太宗赏识。有一次,何力回家探亲,被部族一些叛乱分子挟持,胁迫他加入一支铁勒部落,何力宁死不屈,拔刀面向东方大呼:“岂有大唐烈士受辱番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然后一刀割下自己的一只耳朵——请大家猜一下,他割下的是哪边的耳朵?
  正常人都是右手用刀,割左耳朵比较顺手,如果刀不够锋利,还可以用左手拉住左耳借点力,何力割的就是左耳。但是,荷兰有一位杰出的画家,他自己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此人名字叫梵高。据说梵高为了一个女人而亲手割掉了自己的右耳,不过也有人说梵高耳朵是他的好友、另一位画家高更用剑砍掉的。总之,梵高生前一直过得很郁闷,他画的画基本卖不出去,生活特别窘迫,精神也不太正常,勉强活到了三十七岁,自己给了自己一枪,结束了生命。
  放下耳朵问题,再说何力。唐太宗听说此事,感动得眼泪哗哗流,赶紧通过外交手段把何力营救回来。这次唐高宗派何力出征,也是寄予厚望,而何力也真不简单,他只带了五百精骑兵,驰入铁勒部落,当差把那些人给吓傻了。何力宣布:“国家知道你们都是胁从者,统统赦免,罪在酋长,抓到他就完事了。”众人大喜,七手八脚把叶护等二百多首脑捆了起来,交给何力。何力当中宣布他们的罪行,然后全部斩首,九姓铁勒从此得到平定。
  在这次安抚行动中,姜恪虽然是个副手,但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也可以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了。姜恪应该还有其他战功,但史书中缺少记载,后来被朝廷派去征讨吐蕃,这次姜恪是主帅,可惜在出发不久就病逝了,大军无功而返。
  经过对史书的反复过滤,我们终于可以确认:姜恪同志的故事到此为止——似乎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姜恪如此平庸,为什么能够身居相位呢?第一,他沾了何力的光,一起平定了铁勒。第二,他沾了政治斗争的光。当时唐高宗李治和武后在宰相任免问题上争夺控制权,姜恪是双方妥协而产生的,属于过渡性人选,其才能与宰相之职并不匹配。第三,他沾了老爹的光。姜恪的祖上是三国时期的姜维,他的父亲姜宝谊在唐高祖李渊手下任右武卫大将军,在与刘武周的战斗中被俘后壮烈牺牲,李渊为之泣下。有这样一位老爹,姜恪当然属于根红苗正型的。不过,让人费解的是,在《新唐书 姜宝谊传》中,对于姜宝谊这个官居相位的儿子只字未提,却提到了他另一个官职最高只做到夏州都督的儿子姜协。
  姜恪的功绩能够被人们用《千字文》中的“宣威沙漠”一句来形容,沾的是阎立本的光。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驰誉丹青”一句来形容阎立本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07.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