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县 招聘: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2:44:48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26 08:04  
第三十三句 鸣凤在竹(2)
  
  
  凤凰飞处是鸡窝?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后来慢慢合二为一,变成了雌雄同体,并一般用来代指女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中,凤凰的地位仅次于龙,常用来作为吉祥符号,龙凤呈祥嘛。
  凤凰长得是什么样子呢?历来各种文献记载纷繁复杂,说什么的都有,那时候也没照相机,大家看到一个差不多的就以为是凤凰。《格物总论》概括了一下各种记载:“凤,神鸟也,五色备举。出东方君子之国。见则天下安宁,飞则禽鸟随之,故曰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从凤凰的外观设计来看,一般认为是以鸡为雏形,或者说,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取材对象,特别是锦鸡和雉鸡。《山海经》中就说“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直到现在,如果我们到饭店里点菜, 说来盘凤爪吧,实际上就是一盘鸡爪子;有一味中药叫“凤凰衣”,实际上就是鸡蛋壳里面的那层卵膜。
  甘肃成县有座鸡峰山,为什么叫“鸡峰山”呢?宋代知州晁说之的《濯羽轩记》记载:“凤起于西岐,过凤县而县以凤名,过凤凰山而山以凤凰名,濯羽于百丈潭而潭以凤凰名,过鸡山而误目为鸡,故称鸡山。”看来凤凰长的和鸡是够像的,古人都把凤凰当成鸡了,人们经常说的“鸡窝里飞出金凤凰”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凤凰的雏型并不是鸡。比如我国的学者何新,通过对各种文献记载的详细筛选整理和分析,发现凤鸟具有以下特征:形体甚高、具有柔而细长的脖颈、背部隆起、喙如鸡,颌如燕、羽毛上有花纹、尾毛分叉如鱼、以植物为食、雌雄鸣叫不同声、好结集为群、不善飞行、穴居、足脚甚高。根据这些特征,何新认为这种鸟应该是大鸵鸟。
  凤凰这种鸟,长相奇特,对住处、吃喝的要求也很挑剔。《庄子 秋水篇》中说:“南方有鸟,其名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鹓雏是指凤凰一类的鸟,这种鸟着实厉害,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只在梧桐树歇脚,只吃竹子的果实,只喝甘甜的泉水,照现在的环境状况来看,梧桐树和竹子基本被砍伐得差不多了,泉水也基本都干了,凤凰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说凤凰非要落在梧桐树上、吃竹子的果实呢?这其实是对中国古代文人名士高尚品格的赞美,他们自己也很乐于这样自喻——前面说过,表扬和自我表扬相结合嘛。
  在那个万物有灵的时代里,神话传说往往充满了浪漫的色彩,成为文人墨客特别愿意去憧憬和追寻的意境。古代对比较有才华的人一般都以龙凤相喻,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被称为“伏龙”、庞统被称为“凤雏”。
  梧桐也叫青桐,这种树高大挺拔,与心境澄澈、心高气傲的名士的人格精神存在相似之处。说到梧桐,想起倪云林洗桐的故事来:元代画家倪云林一生淡泊名利,晚年花了好多银子广造园林,种了好多梧桐树,蔚然成林,故号“云林”。据明人王錡《寓圃杂记》记载:倪云林有严重的洁癖,在晚年的时候,有个姓徐的人来拜访他。老徐这个人不讲卫生,在倪云林的园林里吐了一口痰,可把倪云林给恶心坏了,心说这个老徐,怎么能随地大小便呢?赶紧让仆人去清理,仆人捏着鼻子找了半天,没找到,倪云林只好戴上老花镜亲自上阵,终于在梧桐树根处找到了那口痰。倪云林赶紧让仆人去扛水,反复冲洗那棵树,老徐“大惭而出”。于是,洗桐成为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讲究卫生很重要,随地吐痰是傻冒。这个道理太简单了,简单到中国人不屑于理会,如果在国外你因为语言不通而感到孤独寂寞,那就上街上看看,一旦发现有随地吐痰的人,你就可以冲过去对他说:可算找到亲人了!唠十块钱的吧!
  竹子具有修长、挺直、空心、有节、经冬不凋、枝畅叶繁等这些与人们向往的人格精神和道德操守相吻合的自然品性,因而有了内容丰富的象征意义。竹子的果实有两种,一种是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又名竹米,长相和小麦差不多。据说竹子六十年一易根,易根之前才开花结果,所以竹子开花结果的情形不常见,而且竹子开花结果并不是什么好事,大熊猫就曾因为竹子开花而大批死亡或迁往别处。还有一种竹子的果实,是生在竹根节上的菌类,又名竹肉、竹蕈。凤凰会吃那一种呢?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的说法,只是为了表明凤凰超越了一般凡鸟,具有非比寻常的高洁。凤凰是本身就人创造出来的,凤落梧桐和凤凰食竹所表达的,是人们所追求的崇高境界的一种象征,捎带脚也将并没有真实存在过的凤凰升华了一下。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27 08:07  第三十四句 白驹食场(1)
  
  谜一样的《诗经》
  
  我们还得接着唱赞歌,而且还得接着翻译《诗经》。
  这句出自《诗经 小雅 鸿雁之什 白驹》,意在描写周王朝统治下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一匹白色的小马驹在悠闲地吃草,多么美妙的画面啊!
  按惯例,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原文,看看《白驹》这首诗到底是写什么的。
  这首诗的主旨历来看法不一,有人说是在写主人留客,也有人说是写女子单恋,还有人说是挽留要隐居的朋友,更有个别专家认为是写同性恋的。
  乍一看,很多人可能会同意第二种说法,因为“白驹”象征“白马王子”嘛!但是请仔细想一下:周代有“白马王子”这个说法吗?“白马王子”出自《格林童话》,那是一本公元1812年才问世的书。所以仅凭白驹两个字就说这首诗在写女子单恋是不严谨的,要从内容分析。但是一看内容,你会发现:怎么理解都有道理!有时候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就像领导讲话,那叫一个高水平,无论什么场合都适用,真是高屋建瓴啊!
  联系这句的上下文,“白驹食场”用的应该是主人留客之意,因为这几句赞颂之辞主要是说周王朝统治者治国有方、人才各得其用。但是如果按这个主旨翻译成白话,这首诗的可看程度就会大打折扣了,爱情才是永恒的主题嘛,你翻译成主人留客,很多读者就会一扫而过。所以我只好采取一个折中的方案:以留客和单恋的共同点为主旨来翻译。
  《白驹》原文如下: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絷之维之,以永今夕。所谓伊人,于焉嘉客。
  皎皎白驹,贲然来思。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可爱小白马,啃我地里苗。轻轻拴起来,今天不许跑。心里那个人,在此乐逍遥。
  可爱小白马,吃我地里豆。轻轻拴起来,今晚乐不够。心里那个人,贵客不许走。
  可爱小白马,靓装来这里。贵人临门来,永远享安逸。珍惜好时光,长住别离去。
  可爱小白马,离去进深谷。空留草一束,品高众人慕。别忘通音信,切莫不相顾。
  不管主旨何在,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首离别赠诗。有人分析说:从语言风格看,诗人谙于情感生活,可能主人之女,或是女主人,她对客人情有独钟却不能接近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意中人来也突然,也去也渺然。所以说这首诗应为情诗,可以给电影《廊桥遗梦》中文版当主题歌。这种分析只是众多猜测中的一个例子,《白驹》到底用意何在,已经无法弄清,成为一个谜。
  《诗经》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充满美丽诱惑的大谜团,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但是《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很多人在苦苦追寻,希望猜到谜底。我们对《诗经》的作者们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得太少了,以至感到它离我们十分遥远。我们对《诗经》的解读,基本是在推断与猜测,存在很多不同见解,即使那些现在公认为正确的解释,也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原意。
  离《诗经》产生的年代越近,对它的理解就会越深,使用也越广泛,比如汉代,无论是史书、奏章还是诗词歌赋,都大量地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其普及程度,几乎可以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张口就来的“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相媲美。东汉时期有个人用哑谜的方式来表达感情,要是没有读过上面这首《白驹》,你还真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哑谜的创作者是东汉时期的名人,现在也名人,谁啊?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一句中提到的徐孺。如果没有王勃这一篇名作,现代人谁知道徐孺啊?你徐孺在东汉是名人,过了两千年了,现在顶多是个人名。
  徐孺,实际上叫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徐稚家境清贫,自耕而食,完全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人恭俭义让,名重四方,对宦官专权的腐败政府极其不满,朝廷召他做官,他不稀罕,当时人称“南州高士”。陈蕃是谁呢?说个故事您就有印象了:陈蕃十五岁时,经常在院子里学习。一天,他老爸的老朋友薛勤来看他,发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大侄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马上知道这小子却胸怀大志,但是还是善意地劝了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两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现在依然时常响在我们的耳旁。后来陈蕃当了官,可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平素不接宾客,你要想送糖衣炮弹腐蚀他,没门!但是听说徐稚来访,陈蕃特意给他准备一张专用床,等徐稚走后,便将床挂了起来——不是为了讲究卫生,而是在表示别人根本没资格用这张床。
  ——又扯远了,还是回来说徐稚的哑谜吧。徐稚虽然坚决不做官,但他是个记恩的人,对举荐过他的人都铭记在心,这些人或其家人有去世的,不管离多远,徐稚都会吊祭。这一年名士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照例去吊唁,但他只在郭林宗守墓的住处门前放了一束青草就走了。人们都非常奇怪:“这是谁放的啊?喂!那个放马的,还有那个牵牛的,是不是你们的草料掉了?”还得说人家郭林宗,不愧为名士,一看就知道了,对大家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稚来过放在这里的。”大家问:“你怎么知道的啊?徐稚提前给你打电话了还是发短信了?”郭林宗说:“《诗经》中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一句,徐稚是在赞美我啊,可惜我的品德不能承当啊!”
  《诗经》产生于一个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时代,而那个时候的精神食粮却如此丰富,并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相比之下,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但是精神的空虚和迷惘却在蔓延和扩散。总设计师早就说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可是现在好象其中一只手不如另一只那么硬。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28 09:41  第三十四句 白驹食场(2)
  
  飞一样的时光
  
  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在茫茫人海迷失自我,如同唐代诗人王观在《早行》中说的那样:“鸡唱催人起,又生前去愁。路明残月在,山露宿云收。村店烟火动,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只有深夜才是自己的时间,静夜凝思,想把在不知不觉中飞逝的时光留住,仰望星空,想在变幻的空间里寻找来时的道路。时间过得好快啊!岁月飘零,一事无成;叶落花败,青春不再。
  我们这种感觉,古人也有。《庄子 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成语“白驹过隙”于此处诞生,比喻时光像骏马一样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这个的比喻被经常被人使用,《史记》中记载:刘邦的老婆吕后在劝张良不要绝食的时候、魏豹在拒绝郦食其(读“易机”音)劝降的时候都用过这个说辞。还有类似的比喻,如《史记 李斯列传》中记载:“二世燕居,乃召高与谋事,谓曰:‘夫人生居世间也,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但是“六骥过隙”却没有成为成语,可能是因为晚于“白驹过隙”,而且说这话的秦二世又不是什么好鸟,不受后人待见,另外,六匹马过隙哪有一匹快啊,表达得不够痛快淋漓。
  “白驹”也被用做地名。白驹镇,在江苏大丰市,那里曾是是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地方。“水浒”和“白驹”一样,也出自《诗经》,那首诗说的是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率众迁徙到岐山的事。
  马之所以与和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是因为以速度见长的马是古代最佳的交通工具,快马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人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古代很多帝王喜欢骏马,和现在一些暴发户喜欢名车一样,如周穆王巡的“八骏”、汉文帝的“九逸”,唐太宗的“六骏”,个个都是宝马、劳斯来斯级的。
  汉武帝更是爱马一族,为了得到好马不惜发动战争。《史记 大宛列传》中说,汉武帝用《易经》算卦,得到的结果是“神马当从西北来”,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后来果然得到西北乌孙国的良马,就命名为“天马”。之后张骞从西域回来,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提到大宛有汗血宝马,是天马的后代,最好的马都集中在大宛的贰师城。汉武帝派人拿千金去贰师城买马,还特地铸造了一匹金马,想用来交换肉马。大宛的当权者估计汉朝不会大老远的来进攻,就肆无忌惮起来,不肯和汉朝使者做这笔买卖,还暗中派人杀害汉使,抢夺财物。不过,他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很快,汉武帝就派李广利率军攻打大宛。因为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到到贰师城取回良马,所以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这场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几经周折,死伤无数,最后好歹算是胜利了,李广利牵着大宛马回去交差。汉武帝一看,真是极品好马啊!于是命名大宛马为“天马”,原来的乌孙马改为“西极”。
  为了庆祝得到大宛马这一值得举国欢庆的大事,汉武帝让人给写了一首歌《天马歌》:“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这是《史记》中的记载,《汉书》中的《天马歌》要比这个长很多、难懂很多。《史记 乐书》中还记载:中尉汲黯进谏说:“陛下得到一匹马,又是作诗又是作歌,还要作为祭祖的郊祀歌,先帝和百姓怎能知道这乐歌的含意呢?”这番话咽得汉武帝直打嗝,心中很是不爽。汲黯的老对头、丞相公孙弘不失时机地火上浇油:“汲黯诽谤圣朝制度,罪当灭族。”
  但是据考证,汉武帝得到大宛马的时候,公孙弘和汲黯两个人都已经死了好多年了,而且汲黯从来没当过中尉这个官,由此有人认为《史记 乐书》是后人假冒的。不过公孙弘和汲黯两个人不合、经常相互拆台、甚至陷害到是真的。前面说过,汲黯曾当着皇帝的面指责公孙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而是公孙弘则建议皇帝任命汲黯为右内史,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管界之内多有达官贵人和皇室宗亲居住,那些老爷们谁得罪得起啊,一个不高兴你官位甚至小命就难保。好在汲黯这个人还比较厉害,工作做得不错。
  汲黯是个十分正直的人,公孙弘虽然比较狡猾,但也不是坏蛋,两个人斗个啥劲儿呢?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皇帝、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多好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内耗害人害己又误国,正如《汉书 宣元六王传》所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团结就是力量啊同志们!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岁月蹉跎,万里因循成久客;人生如梦,一年容易又秋风;避曲就直,真是真今非安在?日东影西,人间北看即成南。仔细想来,我们平日里一直在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费心机明争暗斗,为名为利为情仇;劳心神空耗时光,鸡毛蒜皮一箩筐——这都值得吗?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恩怨繁杂都会在飞一样的时光里淡化和消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是抓紧时间做点有益于人民群众以及自己喜欢的事吧。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39.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