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曜石种类: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31:36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8-09 22:39 
 
  埋头看了几天考试专用书之后,急得我头发都快白了,英语和数学我基本上一道题都做不对,愁死了。帖子不能及时更新更是急人,北京奥运已经一年倒计时了,我挖的这个大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填平,难道要写到伦敦奥运会?
  立秋了,秋风秋雨愁杀人。或许明天早上醒来我也会发现自己的头发全白了。
  没办法啊,尽人事听天命,干点力所能及的吧。今天写了一点点,勉强算做一次更新吧。唉!唉!!唉!!!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8-09 22:56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1)
  
  
  这句是由《尚书 武成》中“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及《尚书 尧典》中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两句中的两个关键词组成的。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垂,就是下垂、垂挂,你站在那里衣服自然下垂,要是不想让胳膊酸疼,手就别总举着了,也要自然下垂,但手的下垂要有讲究的,就是要“拱”着。什么样的姿势才叫“拱”呢,《说文》的解释是“拱,敛手也”,其注还说:“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手的基本要领是左手掌心盖在右手手背而轻握、自然下垂于身前。在行拜礼(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后来才演变为下跪叩头)的时候更要讲究,手不能乱拱,碰到好事的时候,比如参加人家的婚礼,行拜礼的基本原则是男左女右,如果弄反了可不得了,不被人家乱棍打出才怪。
  “垂拱”这个词主要是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上古时期的帝王都是面南背北站着听政,所以才垂拱之说。后来的帝王觉得站着太累,就自作主张坐下了,也没有人敢不让他坐,“垂拱”一词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官话、套话、拍马屁专用语,还曾经被唐代一个傀儡皇帝当过年号。
   平章,《辞海》的解释是辨别章明、品评和筹商意思,在这句里应为筹商之意。但是在《尚书》中“平章百姓”这句里,解释为“筹商”又似乎不妥,应该为“公正彰明”之意。然而(“但是”一词刚刚用过,可又需要转折,只好换个词),《尚书》中“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随后的一句是“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联系起来研究好久,觉得解释为“筹商”也说得过去。
  和“垂拱”一样,“平章”的起用时间离我们太久远,现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从唐代开始这个词又变成了官职名称的一部分,这么一搅和,要想确切地追寻其本意就更难了。
  这一句和上一句是并列兼承接关系,但是到底应该解释为“帝王垂衣拱手,与大臣们筹商国家大事”还是“帝王无为而治,轻轻松松就天下太平了”?我倾向于前者,您呢?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8-10 09:05  仔细研究考证了一番,觉得“平章”一词的解释和整句的意思都不太贴切,于是做了一些修改,现重新贴上来: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1)
  
  这句是由《尚书 武成》中“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及《尚书 尧典》中的“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两句中的两个关键词组成的。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垂,就是下垂、垂挂,你站在那里衣服自然下垂,要是不想让胳膊酸疼,手就别总举着了,也要自然下垂,但手的下垂要有讲究的,就是要“拱”着。什么样的姿势才叫“拱”呢,《说文》的解释是“拱,敛手也”,其注还说:“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拱手的基本要领是左手掌心盖在右手手背而轻握、自然下垂于身前。在行拜礼(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拱于胸前,头低到手,后来才演变为下跪叩头)的时候更要讲究,手不能乱拱,碰到好事的时候,比如参加人家的婚礼,行拜礼的基本原则是男左女右,如果弄反了可不得了,不被人家乱棍打出才怪。
  “垂拱”这个词主要是用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上古时期的帝王都是面南背北站着听政,所以才垂拱之说。后来的帝王觉得站着太累,就自作主张坐下了,也没有人敢不让他坐,“垂拱”一词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官话、套话、拍马屁专用语,还曾经被唐代一个傀儡皇帝当过年号。
   平章,《辞海》的解释是辨别彰明、品评和筹商意思。在《尚书》中“平章百姓”这句里,应该为“辨别彰明”之意。那个时候的“百姓”与现在的意思差别比较大,郑玄笺注《诗经》说“百姓,百官族姓也”,“百姓”是古代对官员贵族的总称,而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统称为“黎民”或者“庶民”,直到战国以后,“百姓”才被用为泛指不居官位的人。“平章百姓”其实就是帝王考察分辨百官优劣,选任人员,这是古代明王建立社会伦理秩序的重要手段,深为后世儒家所推崇。从唐代开始,“平章”这个词又变成了某个官职名称的一部分。
  这一句和上一句是并列兼承接关系,大致可以这样解释:帝王有条不紊地处理政务,考察任用百官。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8-16 15:26  第二十八句 垂拱平章(2)
  
  年号和国号都很重要
  
  国号就是国家的称号,《史记 五帝本纪》中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一个新的朝代或新政权建立后,首先要改国号,宣布改朝换代,“以章明德”实际上就是等于告诉大家:以前那套已经不灵了,现在都得听我的。
  年号是中国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和国号一样,年号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国号和年号后来被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华文化圈周边国家盗版使用,对于这一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我们并没有追究,不像现在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小气,总是指责中国猖獗的盗版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们的知识产权,动辄举起制裁的大棒。
  在汉武帝以前是不用年号纪年的,而是用帝号。帝号一般是帝王死后的谥号——为什么说“一般”呢?因为有例外,比如勤劳肯干的秦始皇,为了避免死后麻烦别人给他选帝号,就在活着的时候给自己选好了。这种纪年法到了汉文帝以及他儿子汉景帝时发生了一点变化: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称“前元”,后七年称“后元”;汉景帝在位十六年,分成了前元、中元、后元三段。这段时间实际上是帝号纪年向年号纪年的过渡时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宣布改元,使用“建元”为年号,首创了年号纪年法,此后历代帝王都仿照此法建立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1912年清宣统帝逊位,年号一共用了2052年。
  “垂拱”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从公元685年到688共用了四年,但当时实际上操纵朝政的是武则天,唐睿宗只是个傀儡皇帝,一点实权也没有,所以史学界一般把“垂拱”算作武则天的年号。为什么要用“垂拱”做年号呢?公元684年,柳州司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请骆宾王起草了檄文,公开反对武则天。武则天调集人马讨伐,第二年就把徐敬业这帮反革命分子给镇压了。为了庆祝胜利,武则天改元“垂拱”,取天下太平之寓意,并向所有朝臣颁发了红头文件《垂拱格》。《垂拱格》是武则天的施政纲领性文件,它以文武百官们都要尽忠于武则天为核心的皇室为主导思想,以吸引广大在野才俊为号召,以震慑李姓皇族的遗老遗少为手段,从思想上和制度上下手,以期逐步实现把大唐的江山往武则天自己手心里攥的最终目标。
  说起唐睿宗李旦,可算是个经历比较奇特的人:他父亲(唐高宗李治)、母亲(武则天)、哥哥(唐中宗李显)、儿子(唐玄宗李隆基)都当过皇帝,他自己也曾两次登上过帝位,虽然只是个摆设,但也是皇帝啊,不能拿豆包不当干粮。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死,唐中宗李显登基。生性懦弱的李显终于熬成了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了,不由得信心爆棚,觉得天下没有他不能说的话和不能做的事了。当皇帝还不到两个月,他就准备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待中,而宰相裴炎以没有进行考核为由坚决反对,李显对裴炎说道:“我就让他当待中,我还要把江山让给他!关你屁事!”裴炎一听,扭头走了。李显一看裴炎没辙了,很是得意,但很快他就后悔了:裴炎扭头去找李显的老娘武则天,把情况如实反映了一下。武则天捶床大怒,马上召集大臣开会,宣布了废黜李显,贬为庐陵王,皇帝由李旦来当。
  公元684年,唐睿宗李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李旦是个乖孩子,政事基本不问,后宫基本不出,一切都由老妈说了算。就这样“垂拱”了六年,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把李旦降级使用,立为皇嗣,赐姓武。
  既然称帝,就彻底点,武则天不光改年号,连唐朝的国号也给废掉,改国号为“周”。为什么以“周”为国号呢?据说东周的第一任皇帝周平王的小儿子手上有“武”字形图案,因此他的后代就以“武”为氏。武则天是不是他的后代呢?谁也不知道,反正武则天说是,而且是一脉相承的正统皇族,而周朝的统治一直被儒家认为是太平盛世的典范而倍受推崇,另外,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曾被封为周国公。基于上述理由,武则天决定以“周”为国号。
  李旦被改成“武旦”了,成为皇帝武则天的法定接班人,有人不高兴了,谁啊?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承嗣心想:我还想接姑姑的班当皇帝呢,你一个姓李的和我抢什么啊?武承嗣很生气,就想办法陷害李旦,先是诬陷李旦两个老婆暗地里诅咒武则天,结果这两人被武则天凌迟处死,李旦干瞪眼没办法;然后又诬陷李旦要谋反,好在有人劝说,武则天才没收拾李旦。李旦一看,觉得自己肯定干不过老武家的人,于是主动举手弃权,说我不当继承人了,谁爱当谁当去吧。在大臣们的劝说,武则天放弃了以武姓族人为继承人的想法,就把李显找回来,立为皇嗣。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大臣们发动政变,武则天只好让李显当皇帝。很快,武则天病死,谥号为“则天大圣皇后”。我们通常说的“武则天”实际上是她的谥号,她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这个称呼,我们在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经常会发现在她活着的时候、甚至很小的时候就被叫做武则天,真是可笑。
  李显当了五年皇帝之后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韦皇后主持朝政,这时候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兵变,再次把李旦推上皇帝的宝座。两年之后李旦将皇位传给了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李隆基很快除掉了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唐朝的又一个全盛时期到来了。
  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给傀儡皇帝、也就是她的亲儿子换过五个年号:光宅、文明、垂拱、永昌,载初,而在她称帝后的十六年内又换了十四个年号: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这样,武则天统治期间一共使用了十九个年号。每个年号都各有来历,如公元692年,武则天长了颗智齿,于是改年号为“长寿”;公元696年,武则天率领文武群臣在嵩山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封禅活动,为了纪念这次庆典而将年号改为“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取“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之意,登封县由此而来;公元700年,武则天生病,吃药后病愈,于是取《老子》中“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之意,改元“久视”;公元701年,在南方发现一双巨人的脚印,武则天以为是吉祥之兆,遂改年号为“大足”,传说这个大脚印实际上是一群犯人为了让皇帝大赦天下而造的假。
  武则天改过这么多次年号,有时一年就改三次,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这正反映出了她取得皇位前跃跃欲试的想法和取得皇位后不塌实感,期待通过年号的改变而换换心态和获得好运气,我们不也经常发誓说“明天开始我要努力工作”之类的话吗?同时也向天下表明她的决心和手段,国号年号都能随便改,还有谁敢不听话?
  
  文学史上有“垂拱四杰”的说法,指的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文字高手,四人皆生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所以称“垂拱四杰”,又称“初唐四杰”。这四个人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为唐诗带来新的风貌,其中以王勃的成就最高,而最为武则天欣赏的,则是骆宾王。为什么呢?因为骆宾王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
  骆宾王出生在婺州义乌,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小商品的海洋。他七岁就开始写诗,如“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当幕僚、县衙主簿、学士等职务,后入朝为御史,因议事获罪,贬到临海当县丞。辛苦好多年,一下又回到解放前,一气之下弃官不做,出去旅游。正赶上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就担任其机要秘书,起草了著名的《讨武后檄文》。这篇檄文,用六个字形容,是“惊天地、泣鬼神”,用八个字形容,是“慷慨激昂,气吞山河”,用十二个字形容,是“天地为之含悲,风云为止变色”。据说武则天读此文亦大加赞赏,说:“这样的人才都流失了,宰相是干什么吃的?”
  有人问了:这篇檄文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气势如虹、文采飞扬。这一点没办法举例子,因为通篇都是如此。二是深挖隐私、揭露罪行。如“洎乎晚节,秽乱春宫”、“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三是维护正统,直指要害。如“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虽然因为痛骂武则天而受到欣赏,但骆宾王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徐敬业兵败被杀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的说他也被杀了,有的说是投江而死,有的说他出家当和尚了。看来,文人想和掌控着国家机器的统治者对者干,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要想既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又能保住吃饭的家伙和革命的本钱,做到指桑骂槐也就行了。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33.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