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鱼池多深最好: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8:56
 素面朝天,苏做正宗
  要懂得苏州的文化,可以读吴门四家的山水,可以看园林的清逸晨昏,可以听评弹的世俗人情,最简单的办法,是进入一户中等人家,看一眼他们家厅堂里的家具,规矩而充满含蓄的苏做家具,目光走过线条的疏朗明快,自然就懂得了这城市的流行与历史。这就是明式家具,属于一个朝代---明朝的家具,属于一个城市---这是苏州的家具。
  苏州在明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官府和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竞相建造豪华的府第、园林和住宅。这些园林、住宅装修精丽,规模庞大,有的甚至多至千余间。明朝政府觉得这样太过分了,总不能比皇宫更奢靡吧?涉及精神层面等级秩序的,这大概是归礼部管,涉及到造房子选宅地建筑规格、材料使用的批复,大概归户部管,两个部委联合发文,规定: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等。不许在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就算苏州出来的全国首富沈万三,也照样属于有钱没法显摆。
  面对封建社会的皇权无赖,民间永远不缺少对付上头的办法。《云间据目抄》载:“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类。纨绔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及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可,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瓮鱼杂卉,内则细桌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 皂快也是人,不许人附庸风雅难道要附庸恶俗?但民间这种铺张基本还是有逻辑的,最基本的几条,就是在装修投入上斗垮你,在品位功能上藐视你,在时尚引领上先锋过你,最后,是在文化传承上成为经典,寒酸死你。
  苏做家具应运而生,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少:
  天时---------苏州有钱人多,文化发达,一直领导明朝全国的文化潮流,出版业发达,戏班子林立,画家一抓一大把,状元进士遍地走,连青楼女子也堪称一流,北方宫廷斗争血腥无比引起了沙尘暴,而苏州温润的气候只适合谈禅问茶,是中国最少是非的地方,聪明人跑北面去做官了,更聪明的不做官回来养老了,比如申时行,比如王锡爵,比如王鏊,苏州一派祥和,大家塌实过日脚。
  地利-----------苏州,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海运发达,同时地处太湖之滨,运河贯通南北,也是全国物流枢纽。永乐至宣德,为了宣扬国威,朝廷特派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时间持续28年之久,所历37个国家。郑和船队进行贸易规模之大,航程之远,时间之长,往返之频繁,是世界航海史上所罕见的。他带着中国的青花瓷器,印花布、丝、色绢、缎匹、雨伞、米谷、草席、鼓板、牙箱等四十余种货物,一路销售。而采购回国的有香料、椰子、锡沙、淡金、宝石,注意,还有产于南洋的各类优质木材。而此后,各国亦相继派使臣赴中国朝贡,勘合贸易,所带货物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木料。通过这些国家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往来,從南洋諸多地方采集的大量如紫檀,黃花梨,沉香等各貴木材源源不断地进到中国,进入苏州的作坊。我们知道,珍贵的明式家具最大的特色,就是材质优良。
  最后说说人和---------宋元以后,苏州一直是全国手工业最发达、优秀匠师最集中的地方,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载: “ 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 。文献记载,明代时,苏州制造红木家具和小件的一代名匠就有江春波、鲍天成、袁友竹和邬四4人。其中江春波擅长制作砚山、笔架、禅椅等;鲍天成擅长雕刻犀角、象牙及紫檀等;袁友竹精于方件;邬四则精于圆件。可以不夸张的形容当时苏州城,天下良工,尽在吴中。
  明代沈德符《蔽帚斋余谈》: “ 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以古敌 ” 。
  明王世贞《觚不觚录》记载: “ 画当重宋,而三十年来忽重元人,乃至倪元镇以逮明沈周,价骤增十倍。窑器当重哥、汝,而十五年来忽重富德,以至永乐、成化,价亦骤增十倍。大抵吴中滥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
  
  这条记载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以苏州工匠自己创新智慧,领导着市场,创造出了新产品比古董更值钱的神话,这神话代表“苏州制造”开始影响到全国。苏州鮑天成、鄔四、貴友竹 等人被稱為吳地家具制作的杰出人物。苏州工匠很神气,苏州工艺很神奇,连北京紫禁城也注意到了吴地工艺的精巧绝伦。
  苏州成了明式家具的故乡,苏做成了北京宫廷技师争相学习的行业标准。更重要的是,在明代苏州,有一大批文化名人,他们或倦于科举,或失意于官场,或从来不打算出仕,于是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玩赏、收藏、著书,参与设计家具。他们不知道若干年后北京故宫里也有一个他们的同行明熹宗,他为“苏做家具”榫头的精巧入微而着迷赞叹,终日钻研,热中于抡起木匠的斧头,顺手把玉玺交给了魏忠贤,明朝因此彻底崩溃。明朝苏州私家庭园,崇尚简约、疏朗、雅致、 天然,是将文人内心审美影象的物质化,园林居室,家具陈设一样也具备这样的文人气息方称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文徵明的后人,晚明冠冕吴趋 的贵介子弟文震亨。 在他的经典著作《长物志》,文震亨认为,读书人用的书桌,“中心取阔大,四周镶边,阔仅半寸许,足稍矮而细,则其制自古。凡狭长混角诸俗式,皆不可用,漆者尤俗”。又如椅子,以“木镶大理石者,最称贵重 ”且宜矮不宜高,宜阔不宜狭 。至于材料,以花梨、铁梨(力)、香楠等为佳, 家具的装饰只能 略雕云头、如意之类,不可雕龙凤花草诸俗式 ,施金漆红漆更是俗不堪用 。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用中药药柜做橱,放CD,好象很摩登很怀旧,因为是“药室中物”,苏州时尚前辈文震亨在崇祯皇帝还没登基前就明确斥为:概不可用。
  明式家具,苏做家具,文人家具,其实一个概念。苏州文人在明式家具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们在所作的坐具铭、书案铭中,常借物抒情,把使用的家具当成端砚来雕刻,当成田黄来铭记。据说现藏于宁波天一阁的一对长案云石石面上,竟刻有吴地顾大典、莫是龙、张凤翼等文人的题记七八处:
  "数笔元晖水墨痕,眼前历历五洲村。云山烟树模糊里,梦魂经行古石门","群山出没白云中,烟树参差淡又浓。真意无穷看不厌,天边似有两三峰",
  "云过郊区曙色分,乱山元气碧氤氲。白云满案从舒卷,难道不堪持寄君"
  文人把精致的苏做家具也当成了挥毫才情的宣纸,题跋留念,收藏家、鉴赏家等名人的墨迹流在这些珍贵的家具上,记载着名器,良材,大匠的不寻常来历,明代家具中,这种有款识的名器,“周公暇坐”就是产自苏州的一件天下名器。《清仪阁杂咏》载:"周公瑕坐具,紫檀木,通高三尺二寸,横一尺五寸八分,倚板镌:'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书。"印二:一曰周公瑕氏,一曰止园居士。
  这只扶手椅是明代苏州书画家周天球所用,晚清金石收藏家、考据家吴云所作小字跋,其一是"周公瑕生正德九年甲戌,寿八十有二,至戊辰为隆庆三年,年五十有五。余生嘉庆十六年辛未,至今年乙丑秋七月,得此椅于苏城某肆中,年亦五十有五,洵奇缘也。退楼记。"其二是:"乙丑年得紫檀椅,纹细色泽如漆,明时良工所造也。逾四年己巳秋,岚坡茂才复于市肆中得二椅,至庚午冬,又从某故家物色一椅,皆刻有名贤笔迹,与三椅恰配,无丝毫差池,洵可喜也。 时听枫山馆落成,余年正花甲一周矣。因书岁月记之。退楼老人。"
  这是苏做家具的身价,如同古画,好比名帖,流传有序,光照后世。
  明朝苏州家具的制作还受到过日本的影响。倭漆家具是当时苏州流行的奢侈品。《遵生八笺》载“ 若书案头所置小几,惟倭制佳绝。其式一板为面,长二尺,阔一尺二寸,高三寸余,上嵌金银片子花鸟四簇树石。几面横设小档二条,用泥金涂之,下用四牙,四足牙口掺金铜滚阳线,镶铃,持之甚轻 ” 。晚明苏州人文震亨《长物志》卷六 台几条: “ 倭人所制,种类大小不一,俱极古雅精丽。有镀金镶四角者,有嵌金银片者,有暗花者,价俱甚贵。近时仿旧式为之,亦有佳者,以置尊彝之属,最古。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6-19 17:28  自己顶一把-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6-19 19:11  露香园顾绣传奇
  
  今天的苏绣已经是全国四大名秀之首,风行海内,有鬼斧神工之妙。宋代,苏州刺绣就已颇具规模,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坊巷。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沈寿的作品《意大利皇后丽娜肖像》在世界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大奖,《雪宦绣谱》饮誉海内外。苏州刺绣,素以精细、雅洁著称。而奠定今天苏绣辉煌的,是明朝顾绣。有学者认为,始于明代的顾绣最早汲取了苏绣精华,而苏绣在此后三百年间,承袭宋、明传统,同时借鉴顾绣的文人画风和创新技艺,终于形成了苏绣今天“平、齐、细、密、匀、顺、和、光”的特点,乃成双璧。
  顾绣原指明代上海顾家的闺阁刺绣,顾氏家族的顾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著称,官至尚宝司丞。明隆万年间,他在上海九亩地建筑了一座林园居住,凿池子时挖掘出了赵松雪书石刻,有“露香池字”,于是取名“露香园”。顾绣最早始于其长子顾汇海之妻缪氏。他的孙子顾寿潜善画,从师于著名画家董其昌。如果事情到此为止,这也就是一个文人画家家庭,女红刺绣仅仅是官宦人家女眷的休闲方式,所制绣品最多供亲友至交观赏、赠送、把玩,。可一个湖南女子嫁到了顾家,成为顾名世的孙媳妇后,一切变的不同。她就是韩希孟。
  韩希孟在中国工艺史上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她是湖南武陵人,生活在晚明万历至崇祯年间。韩希孟嫁到上海露香园,也将"神针"带进了顾家闺阁之中。据说顾氏绣法传自内廷,擘丝比头发还细,针刺纤细如毫毛精细无比,世称闺阁“韩媛绣”:
   “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会心。”(徐蔚南《顾绣考》)
  韩希孟本身工画花卉,从事刺绣眼界不俗,其配色精妙,别具心裁。所绣山水、人物、花鸟也脱离了一般工艺品呆板拘泥的程式,显得气韵生动,所绣的内容也大多属于临摹宋元名画,院本经典,如米氏的云山水墨、黄筌父子的写生等等,这些大师之作,其笔墨高妙绝非寻常绣娘所能体会,可以照本宣科的东西。好在顾家本不乏擅丹青的高手,韩希孟有很好的美术训练加上又有众多高手指点,于是将闺阁里女红技艺当成了艺术再创作,运针如笔,色丝为墨吴绫作纸,其绣品细丝淡彩,难辨是画为绣。文人画进入了闺阁绣,局面顿时一新。
  “寒铦暑溽,风冥雨晦,弗敢从事,往往天晴日霁,鸟悦花芬,摄取眼前灵活之气,刺入吴绫。”这是她老公顾寿潜在《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跋上记述的情形,韩希孟的创作高峰时期约在泰昌、天启到崇祯的十多年间。其时顾氏书香门第,家业兴旺,衣食无忧,内眷的闺阁之绣本不为养家赚钱。韩希孟作为艺术家只是悠闲的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从容地走针飞线,可以完全不考虑“成本”“人工”什么的,反而使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达到了前无古人的“画绣”极至。
  
   “顾绣”之名大振。明版《松江府志》记载:“顾绣作花鸟、香囊、人物,刻画精巧,为他郡所未有。而其价也最贵,尺幅之素,精者值银几两,全幅高大者,不啻数金。”这就是行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顾绣此时已经走出一般闺阁刺绣互相赏玩、交流的层次,开始进入市场流通。官宦人家女眷从事生产经营绣品,这在北方可能会被人非议讥笑,在江南风气开化的地方,这样做非但没有人嘲笑,反而成为美谈,明代文坛竟陵派掌门谭元春得到一幅露香园绣佛图后,作歌记述此事:
   “上海顾绣,女中神针也。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十一月与雨若相见,蒋谢适有贻尊者二幅,举一为赠,时地风日,往来授亲,皆不知为今生,相顾叹息,乃为歌识之。歌曰:
   绣佛人天喜,运针如笔绫如纸。
   华亭顾妇嗟神工,盘丝擘线资纤指。
   如是我闻犹未见,以纸以笔想灵变。
   一见惊叹不得语,竹在风先,果浮水面。
   咄哉笔纸犹有气,安能十七尊者化为线!
   有鹤有僮具佛性,托汝针神光明映。
   浪浪层层起伏中,以手扪之如虚空。
   可见此物神灵肃,来向沈郎现水木。
   沈郎爱余初见余,寒日霜湖赠一幅。
   尚留一幅亦奇绝,同是顾姬幽索结。
   相视恍然各持去,我醉荒郊草庵处。”
  
  
   韩希孟的作品高妙境界,到了令董其昌也惊讶得瞠目结舌。董其昌书她丈夫顾寿潜的老师,第一次看见韩希孟的刺绣,他惊叹道:“技至此乎!” 董其昌眼界很高,但他对韩希孟所绣《八骏图》的评价是"虽子昂用笔不能办,亦当今一绝"。《存素堂录》介绍了她与董其昌合作的过程,董其昌和顾寿潜在绣好的宋元名家册页上作题跋,“希孟复于墨迹上加绣”,董其昌的身价自然可招徕炫耀于外,这种文人画结合的刺绣身价倍增,而韩希孟也很专业,有版权商标意识,她的作品一律有朱红的小印章绣着如“希孟手制”、“韩氏女红”、 “武林韩氏”、“韩氏希孟”等。明代江南的商品经济已较发达,顾家的刺绣名扬海内外,〈同治上海县志〉记载,顾家刺绣冠绝天下,他家侍女绣了一幅〈停针图〉,“劈丝了无痕迹,观者倾一邑”,更引来许多附庸风雅的扬州盐商大贾,拿着重金来登门拜访,,最后这件刺绣,是被淮扬大贾用珍贵的汉代玉连环和一幅周昉的〈美人图〉换走了。清代,江南一带的许多绣庄干脆挂起“顾绣”的字号,这是后话。广义的“顾绣”便由此而来。苏绣也因为很好的汲取了顾绣精华,创自己面目而终成大器。明朝末年苏州、杭州民间的绣品以及官营丝织机构也将他们的绣品冠以“顾绣”之名,以此招徕顾客。。
  如今韩希孟的传世作品有《水墨梅花》、《洗马图》等约二十幅,故宫博物院陈列有仿宋元名迹册十余帧,其中的《白鹿图》、《松鼠葡萄》、《扁豆晴蜓》皆为精品,而收藏顾绣最多是辽宁省博物馆,其中印有“韩缓绣”、“韩氏女红”的绣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馆有韩希孟的《藻虾图》等四幅绣品。此外,江苏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也有收藏。
  近代收藏织绣最有名的人物朱启钤,曾是北洋政府内务部长、营造学社社长,撰有《存素堂录》、《丝绣笔记》《 内府丝绣书画录》 、 《 内府缂丝书画录》《女红传征略》等书,《女红传征略》记载,顾 名世的曾孙女嫁给禀生张来,二十四岁就守寡了,她守节不嫁,靠一根银针做刺绣养家育子,作品出神入化,甚至超越了顾家以前的刺绣水准,有名于时。
  
  又,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实在是有趣的一部书,里面提到有个男人,在苏州学刺绣的故事,饶有意味。此人叫来复,字阳伯,是明朝万历丙辰进士,陕西三原人,做到布政使这样的高官,在扬州驻扎,“性通慧,诗文书画之外琴棋剑器百工技艺而不通晓,惟未习女紅,至吴门学之旬日,吴中女紅俱叹赏焉” 而〈池北偶談〉也记载此事,“尤精女紅,官吴中時,刺绣之妙,吴中闺阁无能之者。”
   清朝王卓〈今世说〉里有万寿祺能刺绣的记载。万寿祺(1603~1652字年少,是徐州人。明崇祯三年中举人,曾为晚明复社成员,指斥阉党,针砭时弊。明亡,他在太湖附近活动,继续抗清无功而败。于是削发为僧,卜居吴门,儒衣道服,法名慧寺,世称万道人。万寿祺明历法,通禅理,善书画,〈今世说〉说他“天资颖悟,诗文书画之外,琴棋剑器百工技艺,细而女紅刺绣,粗而革工缝纫,无不通晓,唐叔升叹曰,我辈十指虽具,乃如悬枮若是,何种慧性一能器此”
    至今风俗,苏州太湖一带乡村有男子刺绣作为副业,家里丈夫刺绣如果比妻子好,则诸多粗重劳作甚至洗碗这样的事情也一概免除,主要是为了保护双手,手如果变的毛糙了,会影响劈线走针。
  有意思的是韩希孟的丈夫顾寿潜,别号绣佛主人。呵呵。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