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鱼缸加盐比例: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13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3:45:29
虎丘白茶
  
  明朝苏州最好的茶叶不是洞庭“碧螺春”,而是虎丘茶。《虎丘志》载:“虎丘茶色如玉,味如兰,宋人呼为白云茶,号称珍品”。
   今天白茶又开始流行,虎丘茶也是白茶一种。《茶解》对虎丘茶的品评是:“茶色白,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具得也”。
   虎丘茶汤色白如玉,然而清香可口,酷似豌豆香。文徵明最喜此茶,在明朝是名冠天下的茶种,吴匏庵也就是苏州状元吴宽“为翰林时,假归,与石田游虎丘,采茶手煎对啜,自言有茶癖。”以沈周吴宽的身份,到虎丘自己采茶煎水,可见此茶风味卓绝。茶禅一味,虎丘茶产自虎丘山寺的茶园中,“文衡山素性不喜杨梅,客食杨梅时,乃以虎丘茶陪之。罗光玺作《虎丘茶》记,嘲山僧有替身茶”,这替身茶不是虎丘的和尚势利,而是另有苦衷,屠隆在《茶说》有记述:“虎丘,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莫山家,无繇获购矣”。
  出产不多,“竭山之所入,不满数十斤。”物以稀为贵,“明时有司以此申馈大吏,诣山采制。胥皂骚扰,守僧不堪,剃除殆尽。”说的是天启四年(1624年),有权贵强索虎丘白茶,寺僧无茶可献,竞遭刑辱,住持僧愤而砍树刨根,以死相抗。若干年后,虎丘寺的大方和尚到徽州休宁采了茶种回来培植,按照传统方法培植出新一代虎丘茶,不过也没有流传很久。吴中故老相传,虎丘茶近二百年来早已失种。到了明末,文徵明的后人大学士文震孟说:“吴山之虎丘,名艳天下。其所产茗柯,亦为天下最,色香与味在常品外。如阳羡、天池、北源、松萝俱堪作奴也。”而刊于清朝的《虎丘山志》对前朝的历史做了记载:“虎丘茶,出金粟房。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如白玉,而作豌豆香。”到清代,文学家尤侗尚有追念,《试虎丘茶》诗
  :“虎丘之茶,名甲天下,官锁茶园,食之者寡,更有窃者。竹炉活火,炭无烟烬,松院匡床,器悉陶瓦,佥曰鲧哉,吾与点也”。
  《虎丘山志》记载:“后复植如故,有司计偿其植(值),采馈同前例。睢州汤公斌开府三吴,严禁属员馈送,寺僧亦疲于艺植,茶遂萎。”汤斌是整个清朝最最清的清官,做江苏巡抚,儿子吃只鸡被他痛斥,说要吃回老家山里吃便宜,苏州菜市的鸡这么贵能随便吃吗?就在巡抚衙门后院种点青菜吃吃。而据说汤夫人棉衣褴褛以至坐在轿子里,棉絮都飞出来,这官是硬骨头好汉。苏州官场的奢侈风气被他吓住了。此题外话。
  
  明朝人喜欢喝茶,明代茶书就有50多部:《茶谱》、《茶事汇辑》、《煎茶水记》、《茶经水辨》、《茶经外集》、《茶谱外集》、《茗芨》、《茶董》、《茶董补》、《茶书全集》、《茗史》等,苏州文人更是以次标榜,乐在其中,文徵明画过《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唐伯虎画中也多有茶事,传世有《烹茶画卷》、《品茶图》、《琴士图卷》、《事茗图》。文震亨《长物志》云:
  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为首务不可废者。
  而明代的名茶品目繁多,最为称道的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罗浮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虎丘茶赫然其中。
  明朝士人崇尚率性天真,不拘泥,茶道上的追求有别前朝,追求茶天然的香味与气质, "即茶之一节,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故桑苎《茶经》第可想其风致,奉为开山,其舂、碾、罗、则诸法,殊不足仿。"
  许次纾《茶疏》中有关炒青法的记述,跟现在清明节前后苏州观前街茶庄大铁锅前的炒茶动作如出一辙,其文曰: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至枯焦,不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预取一铛,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烧,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炒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炒置被笼。纯棉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
  昆山张大复也是会喝茶的,《梅花草堂笔谈》:"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但煮泉雅事,贫家多不能,这些读书人真有办法,"移水取石子置瓶中,虽养水味,亦可澄水,令之不淆"。"择水中洁净白石,带泉煮之,尤妙!尤妙!"(田艺蘅《煮泉小品》)这是美学的造诣了。
  喝茶,器具之美首推宜兴壶,也是明朝开始。书僮供春"亦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世称"供春壶"。万历年间制壶高手"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称羡一时,而时朋的儿子时大彬“初自仿供春得手,喜作大壶”,直到因为结识一般苏州文人清客,“闻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他的作品“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这也是苏州茶人的一点贡献。
  品饮本是林泉高致的生活,明朝苏州茶客们"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环境也营造的清雅绝俗,"凉台净室,曲几明窗,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许次纾在《茶疏》总结的好:
  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6-25 15:37  六如居士唐伯虎
  
  唐伯虎,在中国文化里是非常符号化的一个人,所谓风流才子就是他了。唐伯虎之前,唐伯虎之后,苏州画家很多,明朝中期吴门画派据说前后有画家八百七十六人。可对不起,老百姓就是只知道唐伯虎的名字,这是世态人心。我们谈论唐伯虎,就觉得是身边的一个人,因为有些许缺点,因为风流罪过,大家热爱他。
  
  《金刚经》有一首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 唐伯虎就是看透世情的那个六如居士。
  
  可命运老是开玩笑, “唐伯虎点秋香”、“三笑”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伯虎是才子,但并不风流。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断定“三笑姻缘”是好事者借重唐伯虎盛名,把别人的事,转移在他的名下,是一起张冠李戴的错案。不过据考证,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南京一名颇具名气的青楼妓女,至少比唐寅大十几岁,根本不可能与他发生一场风流瓜葛。唐寅落魄后,曾娶沈九娘为继室,夫妻偕老,生有一女。所谓的唐伯虎十美图有多少老婆的说法,全是从“沈九娘”名字上杜撰。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他还是一个文学家,一个语言优美而伤感的诗人。诗人拿起毛笔,墨盛开在青瓷水钵里,宣纸黄绢,一室清凉。与同时代画家沈石田、文征明、仇英相比,他是“明四家”里最好的诗人,他忧伤的笔触描摹着年轻女性的美丽容颜,比起文征明田园的疏朗高逸、祝允明线条的酣畅沉着更能打动人们的心怀:
  苏州柔弱的美女站在风中,站在明朝黄昏的庭院,站在唐伯虎注视虚空的眼眸里,她是谁家的女儿,是谁的梦中情人?一刹那,就是前世今生,笃信佛法的唐伯虎说,唐画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观。
  
  
   唐伯虎“其父广德,贾业而士行”,也是书香门第,唐寅自小性格不羁,在《与文徵明书》中他自己回顾到,“计仆少年,身居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十六岁“童髫中科第一”成了一名秀才,十九完婚,人生道路看来非常顺达。交往的多是吴中名宿,意气张扬,
  每天读书、游玩、吟诗,作画。这是他最幸福的一段岁月。
  
  弘治十年(1497),唐伯虎二十五岁,祸从天降,家中亲人接连去世,先是父亲病殁,后是妻儿离世,接着母亲作古。翌年春妹妹出嫁。不久妹妹竟在婆家自杀。一年内七口之家只剩下唐寅兄弟二人,二十五岁的唐寅开始有白发了:
  “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忧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
  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童年好友祝枝山这时给一度借酒消愁的唐伯虎以很大鼓励与安慰,“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 程敏政对唐伯虎的了解赏识,其实已经埋伏下后来的不幸。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在应天府乡试高中解元,而他的好友文徵明却落第。主考官梁储在读唐寅试卷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士固有若是奇者耶?解元在是矣!”
  
  高中解元,人生得意,谁会料到这恰恰是唐伯虎一生坎坷的开始。京城会试,主考之一正是程敏政,“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在北京大牢的生活境遇唐伯虎曾这样描述-----“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起落之间,不过半年时间,刚刚是高中解元,满城称颂,功名指日可待的江南才子,转眼陷入了复杂的官场斗争,成了棋局里的牺牲品。唐寅出狱时,竟还要缴“赎徒”之钱。 功名到手如镜花水月,朝廷革了他的举人,礼部判奏“黜充吏役”。心高气傲的唐伯虎当然不愿再去浙江做个小吏,他托熟人文徵明写信给吴宽,干脆免了自己的公务员身份,从此更加放任,“家以好酒益落”,醉乡日月里,,日子还要过,唐伯虎开始考虑认真画画,作为谋生的正当职业。
  
  唐伯虎学画,最早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周臣也是当时苏州名画家,唐伯虎也跟他学习。两个老师分别代表明朝画坛两大画派。唐寅师从周臣而青出于蓝,在南宋院画风格中融入沈周擅长的元人笔法,两派技法融会贯通一时名声大振,唐伯虎画画卖钱买酒,题画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正是当时写照。
  
  明弘治十四年,唐伯虎三十二岁了。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画家一生必须经历的壮游天下的行程:由苏州水路而至镇江,登金山、焦山,再到扬州,横渡长江过芜湖、九江,登庐山,溯江由黄州赤壁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一路由衡阳入闽,漫游武夷诸名山,入浙,自雁荡、天台,普陀、杭州一路漫游后,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进得家门,见家物俱被妻子典卖。夫妻争吵后,老婆跑了,再也未回。唐寅因长途跋涉,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
  
  这次游历遍及东南诸省,对唐伯虎的创作影响很大。祝允明在《梦墨亭记》还记载了唐伯虎的一次奇遇。在仙游县九鲤湖,湖畔有九仙祠,祀奉的九鲤仙十分有灵气,唐寅夜宿此祠,梦见了九鲤仙。 “唐寅……少尝乞梦九鲤,仙赠墨一担,自是文思大进。”
  
  也许,这是上苍对“江南第一才子”的一点补偿。画卖的很好,唐伯虎有些钱了,弘治十八年,唐寅三十六岁,开始置办自己著名的桃花别墅。此地近城外,旷疏而有风致,桃花盛开是主人刻意的呵护,茅檐低小,正好读书弹琴, “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虽然只是几间寻常房子,来的客人多是苏州的文人雅士 “桃花庵”里祝允明、黄云、沈周师友常常聚会饮酒作诗。“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
  
  唐伯虎又觉得生活美好起来,做梦,梦见自己是一只仙鹤,在梅花溪水边歌唱。传世有唐伯虎《叹世词》四阕,其一: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红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无别计策。
  其二:极品随朝,谁似倪宫保?万贯缠腰,谁似姚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惠蓬蒿,算来都是草。鸾凤鸱枭,算来都是鸟。北邙路儿人怎逃?及早寻欢乐。痛饮千万觞,大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
  其三:礼拜弥陀,也难凭信他。惧怕阎罗,也难回避他。枉自受奔波,回头才是可。口若悬河,不如牢闭呵。手若挥戈,也须牢袖呵。越不聪明越快活,省了些闲灾祸。家私那用多,官职何须大?我笑别人人笑我。
  其四:暮鼓晨钟,听得咱耳聋。春燕秋鸿,看得咱眼朦。犹记做顽童,俄然成老翁。休逞姿容,难逃清镜中,休使英雄、都归黄土中。算来不如闲打哄,枉自把机关弄。跳出面糊盆,打破酸荠瓮。谁是惺惺谁懵懂?
  
  “算来都是鸟”,唐伯虎四十五岁了,人到中年,说是看穿,可心不会一丝不乱,总想有出头的机会,境由心生,麻烦真的就又来纠缠了,-----
  
    “未几,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
  
  这是正德九年的事情。宁王要造反是早晚的事,可唐伯虎不知道。他本来就是政治旋涡外的一个清客,拿了宁王一百两银子,才来他王府。眼见这里进出的角色都不是什么善类,一次更有好友冒死相告,说宁王必反,吓的不行,觉得实在没必要搅和在里面,于是装疯卖傻,朱宸濠觉得“孰谓唐生贤,真一狂生耳”,唐伯虎这才逃一样回到苏州。后宁王起兵失败,唐伯虎总算逃过一劫。
  
  
  晚年的唐伯虎是一个虔诚的居士了,自治印曰“逃禅仙吏”。之前,有印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曰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晚年的唐伯虎“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
  晚年的唐伯虎生活更贫困。年老多病,画也卖不出去。“晚年寡出,常坐临街一小楼,惟求画者携酒造之,则酣畅竟日,虽任适诞放,而一毫无所苟。有言志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其间,老友王宠常来接济他。王宠字履吉,号雅宜,书法大家,字写的妩媚跌宕,拙中带巧。王宠父亲王贞本是开酒店的,王宠自己在仕途上也不顺,八次应试皆不第,从蔡羽学书后隐居石湖,几乎是世外高人。不过王宠人也风趣,不是老古董,他写过一首滑稽的《嘲六十再娶》诗:“六十作新郎,残花入洞房。聚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可见其人性情。后来,王宠的儿子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
  
  唐伯虎的死亡曾经一度让他的老师王鏊觉得内疚。
  “六如”一偈,人生本如梦。唐六如梦见了仙人,仙人没请他喝酒,却给他看了两个字,---中吕。秋天,银杏树叶子满地如金,唐伯虎去了太湖东山,拜访前辈王鏊。深山寂寞,书房里斜阳一抹,余晖里他注意到书斋南墙上挂着苏东坡的一轴满庭芳词,其中赫然有“中吕”二字,唐伯虎点一点头,这就对了,我梦见的就是这个地方。起身,默诵其词, “百年强半,来日若无多”, 唐伯虎想,冬天快来了,山里要下雪了。
  唐伯虎少年时期就订交的好友祝枝山,在嘉靖二年的冬天,沉痛无比的开始写一篇文章----《唐伯虎墓志铭》记,这一年,贫病交加的唐伯虎离开了世界,离开他的桃花盛开的逃禅庵, 祝枝山觉得,大雪覆盖着城市的轮廓,苏州变的更寂寞了。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