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鸡养殖视频: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16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0:13
 不带江南一寸棉
  
  
  况钟(1383-1443年),明江西靖安人,是苏州人至今缅怀的清官,做苏州知府照例能诗,虽风尘俗吏出身,况钟是不坏的诗人。况钟早年曾在礼部尚书吕震属下为小吏,因为做事情认真,并且 “很有办法”,为吕震发现,推荐为仪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荐为礼部郎中。任内获永乐帝三十一次嘉奖,旋被擢为仪制司四品郎中。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让况钟“便宜苏州知府”。
  
  
  《万历野获编》记载, “苏州知府况钟,以吏员起家守郡,奉宣宗皇帝敕,得便宜行事,以为异典。其说诚是。”这是很难得的一种信任,当时任命的背景也复杂,“盖宣德三年,上闻郡守悉由资格,多不称任,适吏部阙守九员,命部院大臣举京官廉能者用之。于是吏部尚书蹇义等举礼部郎中况钟等九人,俱升知府,其郡为西安、松江、常州,武昌、杭州、吉安、建昌、温州与苏,皆要地。”况钟等这九人都不是科举出身正途,在北京衙门里做小公务员多年,这次皇帝派他们出任地方长官,也是创新之举,为表示支持,特意带了旨意出京,其实也不是就有上方宝剑,敕文内容不过是“公差人违法害民者,即具实奏闻;所属官作奸害民者,即提解来京。”尽管如此,苏州知府也难做,当时苏州豪强污吏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是全国有名的难治之府。而况钟的个性其实很强,脾气也倔,从后来很多事情处理的方式上看,迹近强悍。而现在,况钟一幅很温和的样子,低调进入苏州。一升堂,属下小吏发现这个新来的知府很糊涂嘛,左顾右问,什么都不懂。所以几天以后这些自作聪明的家伙都倒霉了,《明史》: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当场有数人被处以极刑,全城震动,苏州老百姓这才有点回过味来,点点头,等这看下面的戏。而况钟笑咪咪的,端起碗在府衙里吃中饭了,一荤一素,清汤寡水。
  
  
  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况钟知道苏州这口锅快揭不开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皇粮国税要苏州一府承担,比浙江全省还多,苏州又不出马,可连北方驿站的马匹苏州都要每年出七百匹之多,浙江十一个府,出多少马?不到一百。《菽园杂记》记载:
  
   苏州,自汉历唐,其赋皆轻。宋元丰间,为斛者止三十四万九千有奇。元虽互有增损,亦不相远。至我朝,止增崇明一县耳,其赋加至二百六十二万五千九百三十五石。地非加辟于前,谷非倍收于昔,特以国初籍入伪吴张士诚义兵头目之田,及拨赐功臣,与夫豪强兼并没入者,悉依租科税。故官田每亩有九斗、八斗、七斗之额,吴民世受其患。洪武间,运粮不远,故耗轻易举。永乐中,建都北平,漕运转输,始倍其耗。由是民不堪命,逋负死亡者多矣。宣宗明烛是弊,诏官田减税三分,时格于国用不足之议,事遂不行。郡守况钟抗章上请,得遵优旨,共减税粮七十二万余石。又得巡抚周文襄公存恤惠养,二十余年,岁丰人和,汔可小康。自后水旱相仍,无岁无之,加以运漕亏折,陪貱不訾,民复困瘁。况沿江傍湖围分,时多积水,数年不畊不获,而小民破家鬻子,岁偿官税者,类皆重额之田。此吴民积久之患也。
  
  
  况钟跟巡抚周忱悉心筹划,上任半月便连上六道奏章给皇帝,虽屡被驳回,但仍一再坚持,终于为苏州百姓奏免赋税粮七十余万石。明朝开国以来,苏州可以稍微喘息一下了。
  
  
  况钟的脾气很固执,所谓无欲则刚,是清官们通常的习气,看准了的事情,就不肯让步。刘昌《悬笥琐探》记载,况钟在苏州兴学礼士,儒生贫寒的给予帮助,救济,使很多寒士得以成就学业。读书人清寒,难得知府重文,纷纷献诗,其中有一个叫邹亮的,曾经向况钟献诗二十首,况钟看后很高兴,觉得邹亮很有才华,便推荐他当官。有的人为此检举邹亮,把他的过失张贴在府衙大门口,况钟看后叹息说:“这不过是想要阻挠我提拔邹亮,却正好让邹亮成名嘛。”不久,邹亮果然被提任为吏、刑二部司务,后又升为御史,并成为明代“景泰十才子”之一。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况种的这个上司周巡抚周忱。周忱周文襄巡抚江南整整十八年,是个一心办事的人。刚到苏州,正好天时不好粮食歉收,粮价飞涨,民间有怨言,当时有人就给他取个外号“周白地”,他听说了也不以为怪,笑眯眯的说:今年呼我周白地,明年教汝米铺地。结果“治未逾年,粟米盈羡,民间银十两至籴米五十石”,平时不喜在衙门无所事事,“常操一小舟,沿村遂巷,随处询访。遇一村朴老农,则携之与俱。卧于榻下,待其相狎,则咨以地方之事,民情土俗,无不周知。故定为论粮加耗之制,而以金花银粗细布轻赍等项,裨补重额之田。斟酌损益,尽善尽美”,调查访问民间疾苦,是难得的亲民好官。况钟有幸和他搭档,一唱一和,莫逆于心,成全了一段佳话。不过,况知府到苏州也犯过错误,一时性子起了,在到任第二年,不问原由就处理了一个叫赵浚的地方官,赵浚是吴县的一个县丞,况知府以“霍茸无能”为罪状,要把他起送至京。吴县的老百姓不干了,一下子来了一千八百多人,到巡抚、侍郎成均跟周忱两位大人那里告状,说这位赵浚赵大人一直守法奉公,爱民清廉,样样都好,就是知府衙门里一个名叫傅得的坏家伙,挑唆况知府,他因为有“有求不遂”,还跟乡间粮长索贿,被赵浚知道后不许,于是在况知府那里诽谤赵浚。成均跟周忱都不糊涂,就派了人调查,一查,果然如百姓所说的,于是叫赵浚复职,按律处置了傅得。可都察院的老爷们听说这事了,就要请治况钟妄奏之罪,皇上就说了:“此钟为得所欺,但失之不察耳,姑记其过。”关照况钟今后要谨慎办差,况钟以后自然格外小心。
  
  
  
  惩奸吏、裁冗员、减重赋、废苛捐、清积案、平冤狱,况钟在苏州做官,被老百姓呼为青天。他对付在苏州的太监,很有一手。
  《吴中故语》“况钟抑中官”条记载,况钟得到宣德皇帝的赏识,是在仁宗皇帝驾崩后,宣宗继位,当时在南京,北京礼部按照朝廷制度,要派官员迎驾。大家当时都怕长途跋涉,不肯去,礼部尚书吕震派况钟前往,况“挺然出曰是固非我不可”,于是骑马七天七夜奔赴南京,宣德皇帝起驾,每天他都是“纱帽直领芒鞋步扶版轿”,千里长途尽忠职守,不辞劳苦,宣德帝对这个小官的勤勉印象深刻,让他骑马。
  
  
  况钟在苏州任知府,是带了“敕书”来的。因为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皇宫派出的采办太监到处搜刮奇珍异宝。苏州一地就有这样直接归皇帝指挥的太监五六人,“或织造,或采促织,或买禽鸟花木,皆倚以剥民”,他们气焰嚣张,拿地方官员根本不当回事情,“郡佐现正少忤则加捶鞑”,连知府都常常被他们训斥。苏州知府难当啊。况钟赴任苏州,因为有了皇帝“便宜行事”的敕书,做起事情来套路一新:
  下车之日,第一要务,按照当时官场习气,就是拜访苏州最有权势的一个太监。况钟在驿馆对太监行礼,可人家纹丝不动眼皮都没搭拉一下,况钟硬气的很,说“看起来老太监不喜欢人家给他行礼啊”,坐下了就跟人家“抗辩”,也就是吵了一架,然后出门让手下骑马回城了,也没把太监放在眼里。大家都有眼力,知道这个家伙不好惹,从此苏州的太监不敢再随意鞭打官吏。一次,内官来太监还是忘记了况钟的新规矩,把吴县主簿吴清打了屁股,况钟听说了大怒,闯进去,这次他干脆一把拉住来太监的两只小手,问:你凭什么打我的官员,县里还要不要办事啦?“只干汝一头事乎?”,弄的姓来的害怕的要命,知道他也是皇上身边派来的,于是设宴谢罪。
  
  
  据说况钟在苏州干了十年知府,苏州的采办太监们都挺老实的,没事不出门,要是你对明朝政治有一点了解,就会知道况钟的胆子有多大,而苏州这些太监心里有多少委屈了。其实,况钟的底气如此充足,是跟宣德皇帝的宠信分不开的,比如宣德皇帝出名的喜欢斗蟋蟀,《万历野获编》说,宣德帝“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锺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而当时驻守苏州卫所部队中的军官武弁,还因为抓蟋蟀卖力,得到军功奖赏,得以世袭官位的。《皇明纪略》一书说,苏州枫桥一个粮长,就得了况钟知府衙门的命令,四处寻找好的蟋蟀。因为皇帝喜欢,市面上一只虫子如果善斗的话,已经要几十两银子了,今天也是上好几万的价格。粮长找到一只很好的蟋蟀,用自己的马换了来,他的妻妾想,用好马换了一只小虫,一定不寻常啊,就偷偷去看,结果虫子跑了,一妻一妾害怕的上吊死了,丈夫回家一看,家破人亡啊,也想不开,想到衙门里还要催交蟋蟀,怎么办?干脆也上吊一起走吧,阖门惨变,这故事被蒲松龄写入《聊斋》,其实就是苏州的事情。不过,况钟号召全郡上下一起来抓蟋蟀,也算办皇差公事,三条冤死的人命不能算在他帐上。
  
  
    
  
  1436年,正统皇帝即位,诏天下举优秀府县官上闻。苏州官民八万多人联名禀况钟六年贤政,政绩为全国之冠。皇帝号召全国官员学习他,况钟成为楷模。正统六年(1441),在苏州已经做了近十年知府,况钟按说要离任了,升迁是肯定的,在启程时饯送者“数百里不绝”。可苏州人很实在,觉得放这样一个好官走,下面来的人怎么也比不过况钟,于是苏州人开始征集签名,巡按御史张瀚带头,二万多苏州市民向朝廷呼吁况钟留任。《尧山堂外纪》:
  
  
  况钟为苏州知府九载,满日赴京当代,军民诣阙乞留者数万人,有儒生为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
  
  
  皇帝很高兴,皇帝也很感慨,说既然大家这么讲交情,就让况钟留一留吧。可本来要给他升官的,现在留任四品知府,有些委屈况钟,皇帝对这一套很在行,就让苏州府的级别也升了一升,给了况青天三品衔。
  
  况钟返任时,苏州城过节了。“民欢迎者不远数百里之遥”。全城近50万户居民,不需要组织发动,差不多家家挂起了他的“喜神”,而况钟也对得起苏州老百姓的爱戴,知府全国最富裕的苏州一十三年,他没有给自己购置一间房,在江西老家靖安,也没有买过一垄地。他是真的买不起啊。
  
  
  正统七年,况钟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享年六十。翌年春,况钟终于可以回家了灵舟启运时,苏州数十万人孝服为其送行。两千多里水路“夹岸哭奠不绝于途”!甚至,有几百名苏州士绅自愿一直护送他的灵柩到江西靖安老家!
  
  
  明朝的苏州,一共有五个父母官被老百姓认可、称颂的,前有季亨、魏观、王观,后有姚善、况钟,都是一等一的好官,称“姑苏五太守”。
  这些人,也是做官的。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7-07 14:17  吴人温顺,食肉者易为之。我曾晋京公干,京之人闻我自苏来,咸曰:“好地方,专出干部的地方......” 呵呵
  
  ---------------------------------
  
  前文:
  
  。。。。。。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苏州知府期间换了三十次,清朱彝尊考证过,“洪武中,苏守三十人”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者就有14人。苏州知府在当时朝廷里,真不是什么好缺,
    洪武初年,朱元璋派陈宁任苏州知府。想到张士诚曾在苏州苦心经营了十一年之久,他一直担心苏州人怀恋张士诚,特意派了个厉害角色做苏州知府。此人就是陈宁,为政苛猛,为人阴险,人称‘陈烙铁’。 陈宁,茶陵人。元代末年在镇江作小吏,后来跟随明太祖曾在高邮为张士诚的部下所俘获。陈宁说话毫不屈服,被释放回来,升任广德知府。洪武元年陈宁召为司农卿,升任兵部尚书。明年出任松江知府。不久改任山西行省参政。又征召回京任参加政事,掌管吏、户礼三部事务。陈宁起初名叫陈亮,至这时,明太祖赐他名叫陈宁。洪武三年,陈宁犯事,被外调为苏州知府。陈宁很有才气,可对人太严酷,在苏州征赋税,曾经拿烙铁烧老百姓,才有“陈烙铁”的外号,连朱元璋也觉得他做的太过分,一次儿子陈孟麟看不过去,劝了几句,竟然被他活活打死,朱元璋想这家伙比我还狠毒啊,对自己儿子都这样,能指望他对君父忠诚吗?这心思被陈宁知道了,恐惧不已,于是与胡惟庸阴谋造反,最后被太祖诛杀。
  -----------------------------
  
  苏州老百姓的记性可比嘴巴还厉害啊。平江兄以为呢?-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7-10 19:51  明朝再会
  
  
  苏州人不大讲政治,讲“过日脚”,日脚过的精打细算,在老百姓就是一日三顿身上冷暖,在富贵人家就是起屋造园,名画古玩。即使在大乱的年代,苏州仍然是富裕的有钱人云集的城市。
  
  朱元璋不喜欢苏州,他的故乡安徽风阳在饥荒的年代人们习惯以歌谣乞食流走天下,没有锄头可捏没有土地可灌溉,他们就是一流的武士,象若干年后陕北下岗的驿站编外人员李自成,混一口饭吃也是席卷天下改朝换代的架势。
  
  
  富人对穷人可以是敷衍,而穷人对富人,骨子里是憎恶。
  
  
  有明一代,苏州承受着歧视性的重税,为朝廷输出了少数象申时行、王鏊这样大学士级别的职业官僚,众多的进士,若干美女充做嫔妃,一个心计深不可测的和尚以及大量丝绸供奉,连皇帝的龙袍也是苏州裁缝的手艺,苏州人对应该明朝全无好感,但200多年后,苏州人却爱上了明朝。
  
  
  1645年,多铎的部队南下,剑锋指向东南都会的雄丽大城,明朝的官员巡抚张凤翔、霍达、按察使周师胜都觉得自己守土无责,带着家眷细软仓皇逃走,苏州六城门敞开,好象欢迎满族兵士的到来。苏州真的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吗?明朝苏州设有卫指挥使司,掌有五个千户所,兵力按理说也有5600人,这还不包括木渎、东山、陈墓等巡检司的弓兵。但好象这些队伍都消失了。
  
  
  5月25日,钱谦益以大明读书人领袖、新朝权贵的尴尬身份晓谕苏州老百姓,说大家别害怕,投降就没事情了。打杀过魏忠贤手下阉党的苏州人这次却表现出了极其高昂的民族气节,他们从各自的酒楼茶肆妓馆混堂书斋寺观出来在大街上集合,讨论满州人会不会要剃自己的头,大家觉得要是搞成鞑子的样子,实在是很没有气质,这样的造型不符合苏州1645年发型的流行趋势,还不如早点把裤裆里的命根子了断了去当公公,大家对孔武有力的这个民族缺乏教养实在不太满意,不说别的,看他们的头发,就知道太没品位了嘛。
  
  
  6月3日,中午,太阳很好,城外稻田里的水稻金黄一片,山郭水汊青山隐隐,能见度很高,视野开阔,适合骑兵展开大规模作战。但现在看来没有必要了,于是,数千彪悍的满州骑兵懒洋洋的从阊门进入苏州大郡。他们几乎没有尝到征服者的快感,这样文弱的地方,不抵抗,大家也不好意思公开抢劫放火。骑兵们有点郁闷,长官的命令还是要执行。正是这种情绪下,他们很快就犯了下了第一个错误。这错误实在低级,明显是故意的,军需官让马匹直接进入稻田践食,粮食即将收获,苏州一年一季的大米颗粒如珠,熬出的白粥放上桂花赤豆冰糖莲子,就是明朝苏州人的生活,现在这生活很快就要变成马粪了。
  
  
  游牧民族天经地义的生产方式遭到了一向精耕细作的当地农民的强烈唾弃。他们是中国最好的农民,这里的土壤是中国最肥沃的土壤。这里水利灌溉工程之先进让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惊叹,这里的农作物品种优良高产稳定,满族骑兵暂时还不知道这些,他们需要的是草料,每天一万五千担,他们的理想是把江南的水稻田统统变做草场,象他们白山黑水的家乡。苏州的农民看不上这些人是有理由的,比农民更有理由看不上他们的,是饱读诗书的秀才。而苏州知识分子队伍庞大,这样的深埋于心底的轻蔑不是靠长刀利刃可以征服的,这轻蔑直到康熙、乾隆,他们除了拼命补习汉族经典,学习西班牙语英语做几何种牛痘希望接轨国际,还一次次南巡,一次次到苏州表示安抚,说我们才是大文化人,我们热爱儒家文化,但宿怨仍旧难以化解。
  
  明朝在苏州覆灭是流血,而当几百年后大清完蛋的时候,苏州人一点也不激动,他们想这次也懒得多动,就用晾衣竹竿挑了几片巡抚衙门的瓦就改朝换代,轻松的如同现在轻击鼠标完成了一次网上购物。苏州一直没有原谅清朝的这些战马,这是后话。
  
  屠城就没这么含蓄。
  
  
  6月7日,清朝官员李某会见苏州诸生,代表政府许诺,决无剃头之事,这是谣言,政府这么忙,哪里有工夫照顾引领大家的时尚,这还是请山塘街十二楼的的风尘女子来研究比较好,也算是新朝的祥和之气。
  9日,布告全城,意思就是三个字:不剃发。
  
  11日,布告全城,意思还是三个字:要剃发。因为早一日6月10日,城外野战部队已经调入完成布防。
  12日,苏州因为不肯剃发有一人被杀。
  
  回答来得迅猛。
  
  13日,苏州诸生陆世钥率义兵攻打苏州。焚烧城楼,劫狱成功。明吴淞提督派水师来会战,太湖赤脚张三也闻讯响应。第二天,苏州被炮声笼罩,六城门大开。头裹白布的“白头军”在阊门击毁清军的兵船两艘,火烧吊桥,吴县县令薛应琦被杀,苏州老百姓自发上街帮助战斗,端茶送水,在街道上布置路障阻断满族骑兵的推进,这景象实在很奇怪,因为苏州人已经很多年不会打仗了,这个干将莫邪宝剑被铸造的地方,这个传世兵书《孙子兵法》诞生的城市,精英们早不再铸剑,他们擅长毛笔与算盘。居然,他们也成了暴乱的主角。满州悍将土国宝打过很多仗,这次在苏州却真的丢人现眼,他躲在瑞光塔里羞愤交加,入关以来,这是罕有的失败。
  
  五天后,土国宝终于等到了南京援兵到来,多尔衮下令屠城,苏州平民被杀十万有余。从南濠街一路屠城,杀人放火掳掠妇女,苏州变了地狱。传说,土大人杀的兴起,直到在一桥头遇见关帝现身,关羽怒容满面执刀阻挡着兵卒的暴行,满族人很尊重关帝,乃止。
  
  苏州人对得住明朝了。苏州闲话讲:明朝再会。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