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鱼池过滤系统图纸: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1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21:50
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是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中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继张四维为内阁首辅。晚年辞官回苏州闲居,著有《赐闲堂集》。他不到三十中状元,中年致仕,年八十卒,赠太师,谥文定。太师的一生顺当,所以脾气也好,是不动声色的长者,坊间流行的一本《万历十五年》让好多人知道了申时行的名字,其实申时行一直是苏州的名人,据说他在城里就有八处住所,住过的地方至今还叫“申衙前”。
    房子造的好,白皮松青石阶,严嵩家里的大鼓也被明神宗赐给他做摆设。申时行热爱昆曲。,昆曲是最高尚的娱乐,作为休养在家的士大夫,申家蓄养的戏班与张岱家班齐名。但热爱昆曲、脾气很好的申时行,却是《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眼里的奸佞。汤若士早有文名,为人刚直。万历十二年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五年后升为礼部主事。他成为戏剧家就是因为写了一份奏折,上疏明神宗抨击申时行任用私人,被贬还乡,在玉茗堂成就了《临川四梦》。《牡丹亭》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估计申家戏班是不许演〈游园惊梦〉的。不论是当权自重,还是他退休闲居,申家在苏州的情况,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有记,很有意思:
     庚寅年,吴县申相公正当国,时江南大饥,上命给事中杨东明衔专敕出赈,驻节吴中。每过申门,辄屏驺从步行,盖申乃杨丁丑大座师也。时谓其礼太恭,至壬辰,申已谢相印归里,时吴江知县黄似华新调至,亦申门人之门人,入郡城访申,则呵殿至门,彩服踞上坐,申相辞以疾不面。时谓其礼太倨,二公皆属人也。然申与其地方官往还,修郡民礼甚谨。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6-23 19:15  苏州人骂山门
  
  明朝太监很厉害,到明朝中叶,太监人数多达上万,比朝廷正式委任的官吏都多。明朝皇帝大多贪婪,爱钱好色,比官员更厉害,而太监给皇帝办私事,出了皇宫就是钦差,正统以后太监四处采办,招摇横行,对江南地区的敲诈勒索尤其厉害。
  
  成化年间,明宪宗耽于逸乐,不问政事,宦官得势。有名的宦官有汪直、尚铭、梁芳、钱能、韦兴、陈喜、王敬等人。汪直最有名,他是瑶族人,在皇帝授意下,建立了西厂,所领缇骑倍东厂,比东厂和锦衣卫更让人害怕,逮捕朝臣,屡兴大狱,朝野一时“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
  
  王敬和奸徒王臣勾结,成化时,“采药江南,横索货宝,……吴越大被其害”,没想到王太监在苏州,被苏州三学儒生大骂山门,最后丢了姓名。
  
  史料记载:
  
  “王敬好左道,信妖人王臣。使南方,挟臣同行。伪为诏,括书画、古玩,聚白金十万余两。至苏州,召诸生使录妖书,且辱之。诸生大哗。巡抚王恕以闻。东厂尚铭亦发其事。诏斩臣,而黜敬充孝陵卫净军。”
  
  而根据明朝苏人杨循吉的笔记记述,更详细的记录了整个事件:
  成化十九年(1483),王太监奉命到湖南湖北以及江南一带采购药材、书籍。他一路骚扰,一路张狂,比如在杭州,让当地读书人抄书,稍不如意,就拿一本梵文经书出来,这让只会写毛笔汉字的秀才怎么办?只有送贿赂才可免灾。他的副手锦衣卫千户王臣是杭州人,会邪术,比王敬更坏。
  
  到了苏州,太监要当地三学儒生抄书,大家都抄了。可临近秋试,大家想准备科举,这个太监老是督促秀才们忙着抄写,心里很烦。太监把秀才们召集到驿馆,责问为什么不抄了啊?秀才说已经抄过了。太监王敬说:“昨日饭今尚饱耶?”说着就要鞭打众人,诸生多年受圣贤书熏陶,孔子门生被一竖阉折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干脆指着太监鼻子开骂,苏州人骂山门节奏舒缓,气韵流畅不缓不急,太监是残疾人,心理本容易变态,看书生们气势汹汹,害怕了,想苏州读书人怎么这样横啊?先忍了再说。几个兵丁看看书生人多势众,也只是把他们“执仗”赶出大门。秀才想我们只有毛笔是不行了,一出门,买了两捆木棒,一人一根当武器,接着返回就跟军校干起来了。王臣机灵,觉得不妙,溜到船上,他的手下一个叫郑五的都下恶少被大家抓到城门下,“阖门而殴”几乎毙命。当时秀才以及他们的书童仆人共几百人,随后大家一轰而去。
  
  这里要说点王敬王太监的来路。
  
  成化帝一朝,万贵妃是最最得宠的,给她办事的太监,以粱芳为首,其他如钱能、王敬之流,都由他带领,外出采办,四处祸害。人家问起来,一句话---给万贵妃办事,皇帝都管不了。王敬虽是太监,却倾心旁门左道,对房中术很好奇,很结交了一些术士、番僧,他自己虽不能用这些房中术,可皇帝需要,太监就忙开了。王敬下江南采办古董字画,闹的老百姓不敢出门,衙门不敢开门治事,他有一张名单,照单上名字索取金玉,听说他手下要来,一个集市瞬间可以跑的人迹全无。他手下的王臣外号就叫“瘸子”,年纪轻轻就犯过命案,差点给官府正法了。一听外号就是江湖人物,他除了会邪门方术,说自己能能点石成金来博得宠信,主要是靠着左道旁门的房中术来蛊惑好色的成化皇。就这样一个草台班底,这样一干邪门人物,不男不女,不咸不淡的,居然就让苏州秀才给武力镇压了。
  
  
  
  王太监吃了大亏,找苏州知府刘某算帐,刘知府吓坏了,跪地请罪,出门找这骂山门的为首分子。查到十七人,引见给王敬,还有人打听了这些秀才的阴私告诉王臣,王臣一一列数,搞的读书人很难为情,“大惭而出”。知府动手了,把领头的鞭挞于闹市皇华亭下,一人二十几鞭子,打的半死,第二天刘知府还召集秀才开会,语重心长的说“王敬家有三条玉带,汝辈小儿何能与之抗?”,又拿永乐年间秀才骂太监的下场威胁诸生,这是要充军的,怕没有“红船载汝辈?”还没到山东临清就都没命了。
  
  这时长洲秀才戴冠挺身而出,说生死有命,吓唬谁啊?大家就散了,各自回家。可读书人毕竟胆小,有的就写了自己名字要求觐见王敬,王太监得意了,一帮秀才,能有啥出息。
  
  当时巡抚都御史王恕在江南做官,大家知道他最看不惯太监嚣张。一些书生就找他想办法,王恕说,大家骂也骂了,大不了他回北京告状,这事情要查处起来也归我都御史管辖,大家别争了回去吧回去吧。众秀才很失望,其实这时候王恕的密奏已经递到北京皇宫了。
  
  
  王太监回京,果然告状,皇帝果然大怒,果然要江南巡按查处,要抓人治罪。大家又来找王恕商量,说怎么办啊?王恕淡淡一笑,说王敬耳目众多,苏州织染局就有两个太监常驻城中,我把你们送到松江监狱,那里的御史张淮不会为难大家的。
  
  
  等到王敬事败,这些读书人才躲过劫难。这其实全靠王恕的三道奏章,这是儒家官僚与内廷宦官的一次激烈政治斗争,之前,王敬还诬告常州知府孙仁以至下狱。王恕劾奏内监王敬随带厂卫十九人以朝廷采药购书为名,在苏、松、常等府,敲榨勒索,民不堪命。专弄左道邪术的锦衣卫千户王臣随从王敬矫旨搜刮。疏中证据确凿,指王敬等至苏、常等府倚势逼取官民银三万六千余两。在江浙布政司及南京沿途索要官民金银,不知有几千万,奏请“明正法典”。王恕连上三疏,终于让皇帝醒悟。目睹西厂势力日益坐大,东厂太监尚铭也揭发王敬奸状。王敬下狱治罪。随从十九人遣戍。王臣被处死,传首江南。
  
  
  王恕和太监打交道的确经验丰富,是实战中学会了对付这些皇帝家奴。来江南前,他就吃了太监的苦头。成化十二年,大学士商辂等人认为云南远在万里,西控诸夷,南接交阯,而当时的云南镇守太监钱能贪污腐败,闹的不象话了,就想派一个大臣中有威望的去做巡抚,想来想去,就想到了王恕。
  
  
  《四友斋丛说》说:
  王端毅巡抚云南,不絮僮仆,唯行灶一、竹食罗一,服无纱罗。日给唯猪肉一斤、豆腐二块、菜一把,酱醋皆取主家结状,再无所供。其告示云: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人皆录其词而焚香礼之。
  
  
  王恕这样的架势来云南,钱能觉得头皮发麻。果然,王恕一到云南,就跟皇帝告状,钱能以往种种不法行为被暴露无遗,他也知道皇帝宠信钱能,就推心置腹的劝皇帝 “昔交阯以镇守非人,致一方陷没。今日之事殆又甚焉。陛下何惜一能,不以安边徼。”钱能听说这消息,马上运动朝中与自己亲近的权贵想法要召回王恕。王恕就来了南京,南京的官在明朝都是空架子,王大人掌管南京都察院,钱能的事就算了了。
  
  
  钱能以后不断在皇帝那里打小报告,诋毁王恕,其实心里是佩服这个汉子的。《四友斋丛说》:
  
  王端毅巡抚云南回,钱塘吴公(诚)代之。太监钱能遣都指挥吴亮迎宴于平夷。亮回,能问这巡抚比王某何如。亮曰:“这巡抚十分敬重公公,与王某不同。”能微笑曰:“王某只不合与我作对头。不然,这样巡抚只好与他提草鞋。”
  
  八年后,王恕做南京兵部尚书。钱太监也正好做南京守备,冤家路窄,钱太监故意对别人说:“王公,天人也,吾敬事而已。”王恕自然不会跟一个太监太计较,坦怀待之,钱能也怕他发威,比以往老实许多。钱能自己霸道,他还有个干儿子,叫钱宁的更厉害。钱宁本是孤儿,被卖到钱太监家里,在钱能去世后,推恩做了锦衣卫百户,再被大太监刘瑾推荐,可在宫内行走,主要工作是陪正德皇帝外出游乐找美女。他善于骑射,能左右开弓,这对了武宗的脾气,两人年纪虽相仿,皇帝照样要认他做干儿。钱宁是伶俐人,哪有不肯的?正德就收了太监的儿子做义子,这真就乱了套,正德还赐他国姓,从此钱宁叫了朱宁。太监虽苦于不能人道,绝处逢生靠一股精神支持着,但明代很多大太监都妻妾成群,大概也会钻研点房中术,钱宁从小耳濡目染,倒也家学渊源,所以也擅长推荐春方,请几个番僧教皇帝房中术,带着皇帝四处抢美女。他的错误不在生活作风,皇帝都那样了,他能有什么问题?是政治上幼稚,居然和宸濠勾结,与宸濠的坐探伶人臧贤一起,在家里设立了联络站,向宸濠通风报信。后来宸濠造反失败,他最后被揭发出来,抄家,居然查出玉带2500条,黄金十几万两,光胡椒粉就好几千担。这是后话。
  
  
  这个让对手敬佩的王恕是陕西三原人氏,正统十三年的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起,经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历官十九任四十余年,,最后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引荐的耿裕、彭韶、何乔新、周经、李敏、张悦、倪岳、刘大夏、戴珊、章懋等,皆一时名臣。王敬被他一手扳倒后,当时有同僚赞誉他为“国朝第一正人”,百姓作歌谣传唱:“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而在苏州“王太监事件”中,挑头的苏州秀才陆完,也一举成名。当时最早提议痛打太监的,就是此人。敢挺身而出,说明陆完有胆气,大家听他招呼说明他也有组织才能。书生有韬略,喜欢打打杀杀,后来他真做了明朝的兵部尚书。据说成化年间在陆完中进士以后,在等皇帝亲自宣布名单的传胪典礼时,有个太监问众进士:‘谁是殴打王太监的苏州陆秀才?’进士们想这太监来寻事啦,不啃声,苏州陆完再次挺身而出,说:‘我就是。’,意思打就打了你也想试试?那阉人见他气势凶悍,一时竟也无话可说。以后新科进士们要分配工作了,当时的吏部正好是王恕在负责,他知道这个苏州小伙子的胆气,这秀才曾打过阉党,是个男子汉,就去做御史吧。结果陆完一下就进了御史台,果然声望卓著。可做官以后他“懂事”多了,知道太监不好招惹,刘瑾权势熏天的时候,也给刘瑾送过礼,是有阉党嫌疑的,好在皇帝最后没有追究。他的官最后做到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在山东平刘六、刘七起义,武功很大,同时因为文人癖好,家里书画收藏极多,有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的《朱巨川诰身》以及诸遂良的《倪宽赞》等,《豳风图》、《长江万里图》上都有陆完的题跋。他家里甚至连《清明上河图》都有过,是一时间号称文武双全的人物,名气及权力都到了颠峰。但他在正德年间上了宁王朱宸濠的贼船,最后侥幸逃过一死,实在可惜。他曾为接受宸濠的巨贿,在朝廷上为他说好话,《剑桥中国明代史》:
  
  
  宁王朱宸濠从正德统治时期的初年起就对皇位怀有野心,……所以他首先努力设法恢复他的王府卫队……1514年他又一次争取。这次他是通过陆完(1458—1526年),陆完在1513年12月当了兵部尚书。宁王第一次见到陆完是在几年以前,当时陆是江西的提刑按察使,已经成为他的庇护人和支持者。现在他需要支持。他向陆完提出同样的要求。陆完答应去办。
  
  等到宸濠被抄家,陆完与他来往的信件被发现,“中官张永至南昌,搜其籍,得完平日交通事,上之。帝大怒。还至通州,执完。收其母妻子女,封识其家。比还京,反缚之竿,揭姓名于首,杂俘囚中,列凯旋前部以入,将置极刑”,这是陆完最凄凉的时刻,也是咎由自取,他罪本该死,可正德皇帝正巧就驾崩了,换了新朝嘉靖皇帝,最后朝廷总算念他有军功在八议之列,谪戍福建靖海卫,后来死在那里,可怜他的老母当时也已经九十多岁了,富贵一场,竟死狱中。他的很多珍贵书画藏品进了皇帝家。传说陆完死后,他儿子急等钱用,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也有相关故事。
  
  陆完完了,到了快亡国的天启四年(1624),这年正月,苏州府同知杨姜一天遇见了织造太监李实,因为没有按照下属见礼,太监很生气,于是杨姜遭了诬蔑,被夺职削籍。北京的科都给士周士朴一直跟太监斗,他连忙上疏,想营救杨姜,同样被谪。巡抚苏州、松江十府的周起元这时新上任不久,作为杨姜名义上的顶头上司,他其实很清楚自己部属并没错,苏州织造太监李实既贪且横,私自增加供应皇家丝织品的定额,苛求无厌。于是一再为姜辨冤,可李太监的大哥是魏忠贤,魏也是太监,惺惺相惜,矫旨训斥了周起元不说,还要他整理杨姜贪劣的黑材料。周起元骨头硬朗,反称赞杨姜是难得的好干部,廉洁谨慎,是太监李实在搞鬼,应该处理的人是李实,魏忠贤大怒,心想这个巡抚与我思想很不一致,是个危险人物,我们太监搞乱朝纲快三百年了,怎么还有读书人有这样的骨气呢?一边感慨读书害人啊,一边矫旨把杨姜免职为民。周起元也真了得,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买帐,再次上疏,弹劾李实贪恣不法,魏忠贤恼火的不行,从此决心除掉周起元。苏州当时混蛋很有几个,比如分守参政硃童蒙,这个家伙干过三件最著名的事情,一是攻讦东林邹元标,结果升官外迁,一是后来在陕西做巡抚给魏忠贤大造生祠,还有就是对当时星火初燃的农民起义视若无睹,最后酝酿成席卷中国的大变故。其人秉性狂暴,“每行道辄鞭扑数十人,血肉狼籍。起元欲纠之,童蒙遂称病去,起元乃列其贪虐状以闻。忠贤遂矫旨削起元籍,擢童蒙京卿。”两年后,魏忠贤想要周起元、高攀龙、周顺昌、缪昌期、黄尊素、李应升、周宗建七个人的人头,给周起元安的罪名是做巡抚时贪污帑金十余万,这年九月,周死在北京狱中,吴中士民及其乡人无不垂涕。而这时的苏州巡抚已经是魏忠贤亲信毛一鹭了,他勾结李实上疏诬陷周顺昌等东林党人。缇骑到苏州激起民变, “五人之墓”千古流芳。崇祯朝开始追究阉党,有人在刑部都察院查找到了李实当年写的公文,这个太监以片纸之疏杀东林党周顺昌等十三人,这样的世道,明朝不亡,无有天理。这样的太监,就算没一拳打死,想想明朝苏州的读书人,还是满可爱的。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