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大厦: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1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0:57:19
今天苏州最繁华的金阊商业区,有一条不显眼的巷子,叫专诸巷,喜玩玉、藏玉的,都知道苏州这条巷子。假设现在是明朝苏州的一个早晨,行人可以听见巷子里传来的市井喧嚣了,这里玉作鳞次栉比,琢玉声不绝于耳,一个叫陆子刚的中年人袖手而行,和蔼的跟门槛里的玉工们寒暄,他是这行里真正顶尖的高手,他做的一根青玉水仙簪子,可以在市面上卖到五六十两银子,是一户中等人家几年的衣食。
      不过,在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规划建造苏州城市的时候,肯定还没有这个地名。而专诸本人,也尚默默无闻隐居江湖,他的鱼肠剑还在越国,只是因为伍子胥有相面的本事,才在风尘中发掘出这个著名的刺客。
      伍子胥大名鼎鼎,一生功业成败,生死传奇,都是在吴地苏州书写,他的霸业与悲哀,他的天才与忍耐,在中国历史里早就是家喻户晓。子胥原为楚人,父亲伍奢是楚国大夫,曾任辅导楚太子的太傅。楚平王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佞臣费无极谗言,因为看上了即将迎娶回来的太子媳妇秦穆公的女儿,于是上演了强夺子妻的一幕闹剧,最后逼走太子建,更听了费无极的煽动,杀了伍奢和他的长子伍尚。伍子胥逃亡来到吴国,“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这就是著名的吴市吹箫的典故了。巧合,管理市场的小吏就有会相面的,觉得伍子胥面貌不凡,就报告了吴王僚,王僚觉得这个逃亡贵族气宇不凡: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王僚跟这位壮士谈了整整三天,发现他文武双全啊,大生好感,而一心想篡位的公子光听说引进的这个人才了得后也暗暗欢喜,想收为己用,他怕子胥成了吴王的亲信不好办,就进谗“伍胥之谏伐楚者,非为吴也,但欲自复私雠耳。王无用之。”
      伍子胥何等人物?眼光一扫,就明白了厉害关系,公子光想害王僚,自己上台。于是伍子胥换了口气,很识相的很有分寸的自己报告吴王,不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家仇出兵伐楚,说的也是头头是道大公无私。后来他干脆退耕于野,静待时局变化。伍子胥看出公子光的异志后,开始留心寻访勇士,就想到了一个人-----专诸。他会相面,当年逃亡路上,曾经看见专诸与人斗狠,“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剑在手,气度端正,高手之间的决斗快开始了,不料这时他老婆一声呼唤,专诸跟对方打个招呼,说我回去复个呼机,一笑而过,就要回家了,对方傻在当场。一边,正潦倒的伍子胥眯眼端详,记住了此人:
      碓颡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于从难。
      伍子胥半道拦住了专诸,兄弟,刚才就要杀人了,我赌你一定一剑胜出,可怎么这么怕老婆啊?专诸很不屑的打量一眼这个外乡人,伸出满是刺青蛇纹的手臂,懒洋洋的说,你看我的样子是笨蛋吗?大丈夫做事,只听一个老大的话,才一定能做万人之上的人上人,目前,暂时的,我老婆是我老大。我不听她的听你啊?没文化。
      专诸扬长而去,道边垂柳下,伍子胥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人物,杀气不在脸上,在心里,下手定辣手无情,是真的猛士,于是以后找机会“阴而结之,欲以为用。”两人成了弟兄。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4-19 10:52  向作者提个建议:可否从唐你写起苏州?当然,有能力的话,还可以写写杭州,对比一下,看起来更有味~~
  ------------------------------多谢关注,有计划先往下写,写清朝苏州的一些小故事,接着是民国,想系列写一点文章。唐朝大气象,这方面的文章,苏州朱红老师有一本话本苏州简史,里面涉及很多,内容很精彩的。
  
  -------------------------
  咦
    
    前几天我刚还的书就是这本啊
    
    没注意作者
    
    楼主是你出的书么
  
  ----------------------------
  
  
  呵呵,也许你是第一个发现这个秘密的。明朝的苏州点滴,全文已经年前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名字定为《金粉人间 明式苏州》,我在出版前发一些在天涯,希望求得煮酒各位前辈高人指教。 另有光明日报
  
   向每一座城市的历史致敬
  
  
  
  明瑟也是在下笔名,有自我炒做嫌疑哦。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4-22 10:49  刺杀王僚非同小可,伍子胥安排这个江湖杀手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练剑,而是烧菜。
    戏剧性的安排背后,刺杀的兵器也搞来了,就是越国大匠欧冶子打造的宝剑鱼肠。
    专诸系了围裙绕着灶台专门学了三个月烹饪,入门本事一概不要,突击专学一道“炙鱼”,三月得其味,他离开了油烟弥漫的灶台,开始独处一室,静静闭关。每天功课只是用清水慢慢的磨剑,一下又一下,耐心等待召唤。于是,在司马迁《史记》中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专诸鱼肠刺王僚。在公子光的一次家宴上,专诸身穿大厨白帽,端了一大盆太湖鱼鲜,从大鱼肚子里抽出锋利的鱼肠剑,刺杀王僚,一击毕命,专诸自己也倒在当场,被武士杀死。公子光阴谋得逞,就成为了吴王阖闾。而专诸这个民间杀手在完成刺杀任务后,真的实现了自己家族的飞跃,他的儿子被封为客卿,开始做贵族了。
    不过,新上台的吴王阖闾担心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父报仇。庆忌本人武功绝顶,真是万夫不挡的身手,当时他正在卫国扩大势力,想最后杀回苏州来夺取王位。阖闾对这个远房侄子是整日提心吊胆的。伍子胥似乎对江南一带江湖上亡命的刺客都很熟悉,就推荐了貌不惊人的“细人”要离,他的身材几乎是侏儒一样的瘦小。刺客要离人虽瘦弱,其实做事情更狠,居然让阖闾杀了自己全家,用苦肉计成功骗取了庆忌的信任,在船上刺杀庆忌,可这个时候,历史的怪诞再次出现神秘的隐语,庆忌中剑,仍三次奋力把这个外型猥琐的刺客按进了水里,但垂死前却命令手下,不要杀要离。理由是天下勇士一天之内不能接连死掉两个,这时候,要离心情复杂,觉得庆忌真是条汉子,他也选择了自杀:
    
    庆忌死。要离渡至江陵,愍然不行。从者曰:“君何不行?”要离曰:“杀吾妻子,以事吾君,非仁也;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非义也。重其死,不贵无义。今吾贪生弃行,非义也。夫人有三恶以立于世,吾何面目以视天下之士?”言讫遂投身于江,未绝,从者出之。要离曰:“吾宁能不死乎?”从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禄。”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而死。
    
    江湖事了犹未了,不了了之。这边,庄严的庙堂却多了纷争,苏州城到处找人做神兵利器,干将莫邪,吴钩见血,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吴地军队所向披靡,而在第一流军事理论《孙子兵法》指导下的吴地士卒也让中原诸侯闻风丧胆,而更早些时候,这些昔日的南蛮军队已经得到晋国大夫巫臣的指导,在原先强大的水军装备基础上,再熟悉掌握了中原军队擅长的车战技术与箭法,如虎添翼,以后就有了很多故事,伍子胥引荐孙武,帮着苏州人东征西伐,破楚国郢都,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西施范蠡。。。。。。。。。但奇怪的是,伍子胥自己最后苏州人被砍了脑袋,脑袋挂在苏州城门上。他到最后才明白一件事,自己的相面技术其实还欠点火候,他没看透一个人------自己帮着登上王位的公子夫差。
    野蛮啊。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4-25 22:31   密谱
    
    明朝灭亡,关外满族八旗的铁蹄逼近了苏州。历史的舞台上,前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也想自杀,可因为怕水冷,终于不肯殉国了,这事情被柳如是和以后的国人一直看做耻辱。他只好钻进故纸堆写作,没想到,他的《列朝诗集小传》也招来了唾骂,骂他的是一个常熟老乡,叫吴殳,吴殳还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正钱录》,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了解,这是一本专门纠正钱大诗人学术错缪的著作。吴殳是清早期文坛很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诗人,他的《围炉诗话》今天还被再版发行。明朝灭国,他是最早搜集资料纂写 “流寇史”的史家之一,是《怀陵流寇始终录》的整理者。文坛外,吴殳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隐秘的圈子----江湖,武林。传说中的《九阴真经》是杜撰,他编写的一本武术秘籍《手臂录》今天还被专业人士看作极其珍贵的典籍,不要以为他就是一个编辑,文人,他里面教授的武功实用,简单,按照上面的套路练习枪法,有一个好听的响亮名头----吴家枪。
      吴殳(1611-1695),字修龄,号沧尘子, 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卒于康熙三十四年,明末清初苏州娄江人,本是纯粹的读书人。他武术生涯开始的很早,机缘发生在崇祯六年(1633年),当时常熟著名武术家石敬岩是明朝军队的一名退伍参将,受沈萃祯邀请,来到昆山,同行的还有曹兰亭、赵英及少林僧洪纪、洪信等。当时社会风气,文人习武很流行,天下困乱以久,有大抱负的希望可以澄清天下,小点的理由,可健身自保,比如山西傅青主、傅眉父子就喜欢与武林中人来往,交结武僧,浙江余姚黄宗羲父子与内家高手王征南交情深厚,黄百家自己以内家拳宗师称雄江南。吴殳与夏君宣、夏玉如、陆桴亭等人向石敬岩求教武艺,师徒之间教学的方法非常讲求实战,可不是什么花拳绣腿。吴殳在《手臂录》中记载他学习枪法的过程:“予受敬岩戳革之法,练习二年,手臂粗得柔熟”,他的老师石敬岩教人习枪,从“对扎”入手,没有什么现成套路。每次练习先把厚纸包在竹枪上,肋下都有皮革护具,跟现代的击剑护套类似,习枪先从戳、革开始,戳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扎,革即格,一攻一守,刚开始练戳时要求全神贯注,竭尽全力,每戳四、五次就要稍憩片刻,然后再练。“以渐加之,必日五百戳,几百日而后戳固焉。”练完戳后,接着练革,戳、革之后,再练习一戳一革的连环组合技术,这三步走完了,练习者就有了一定基础,这个时候老师才开始教枪诀。石敬岩枪法厉害,做教头也是循循善诱, 这样练习上两三年,弟子的实战经验丰富了,最后再传心法。报本古寺则是他们师徒五个练武的幽静场地,在这样的教学下,吴殳进步神速,一年后就是高手了,再学下去,他已经有能力比较天下枪法优劣。石敬岩在昆山教了这几个徒弟,不久张献忠农民军突入两淮,他参加前线战斗,力战而死。师傅领进了门,已隐隐有武术高手风范的吴殳没有停止继续参研武学,“得棍法于洪转之书,得少林枪法于郑华子,得马家枪于倪近楼,得杨家枪、沙家竿子于柳城,得敬岩所自出之淄川韩氏枪法,而昔所未闻者,备闻之矣。最后得程真如峨嵋枪法。悉心所得,遂有五百余法”,这个时候的吴殳对枪法的见解已经海内无双,有资格从五百多种繁复的古代枪法中精选出110种,创出了独门吴家枪法。吴家枪特点是:枪如蛇行,手足迅疾,见肉分枪,贴杆深入,圈为元神,分形入用,急进连击,刚柔相济,攻守兼施。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4-26 10:36  武术大家的成长还真的有点象金庸小说里的神奇,就在第一个恩师石敬岩不幸去世的崇祯八年,辗转江湖的吴殳有机会遇见了另一位高人项元池。项是安徽天都(歙县)人,擅长双刀,素有“天都侠少”之称。项元池的双刀法得自明代田州土官瓦氏夫人,瓦氏夫人以高龄带兵来江南抗击倭寇,常以双刀身先士卒,斩杀敌寇首领,取得过王江泾战役等众多战役的胜利,江南有民谣传唱,“花瓦家,能杀倭”。当时江浙许多豪杰少年都慕名来军中想拜瓦氏为师,而项元池正是瓦氏最得意的关门弟子,双刀上得了瓦氏真传。时年二十五岁的吴殳与项元池在湖州相遇,就在项师傅开设的“绥翠堂”武馆,已是“霜髯体干殊恢奇”的老人传授给吴殳双刀秘法。吴殳舞练精熟,基本掌握了双刀法,但左右配合还不熟练协调。就这样,已足以行走江湖,啸傲天下了。吴殳似乎一直在当时中国偌大的版图上游走,寻师访友,切磋武艺,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正式”的身份,他是个秀才,书生,诗人,中原板荡多事之秋,吴殳正当得起古人“江湖夜雨十年灯”的神秘,仿佛隐于诗文的酸儒,典型的苏州小文人,科举也不得意,给人家做做家庭教师,落落寡欢的一个怪人。其实,身负武功,等待的只是机会。
    转眼,他就到了五十岁,知道天命的年纪。这时明朝已经灭亡很久了,日历上写着顺治十八年的字样,这年郑成功率兵两万五千、战舰两百艘进攻台湾。另一个苏州文人,著名的小说、戏剧评论家金圣叹,因“哭庙案”在江宁三山街被处斩。这一年中国最要紧的政治事件大约是康熙小皇帝即位了,而浪迹天涯的吴殳,在河北蓟县,再一次遇到了一个高深莫测的武林高人,这位不肯透露真实姓名的老人传授给他一套“渔阳剑法”,这发生在三百多年燕赵大地上的诡异一幕如同梦境,最后,老人再三关照吴殳,“此技世已久绝,君得之,慎密轻传于人”。
    接着,老人就神秘失踪了,与他的神秘出现一样不可思议。从此,吴殳就尊称这个师傅为“渔阳老人”。不过,这神秘的剑诀,吴殳在晚年时还是决心将它公之于众了,怕的就是“失传”: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