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鱼池虹吸过滤系统: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10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55:59
 子刚玉 陆墓盆 虞山琴 香山匠
  一
  
  苏州阊门专诸巷是一条很有意思的小巷子,喜玩玉、藏玉的,都知道苏州这条巷子。假设现在是明朝苏州的一个早晨,行人可以听见巷子里传来的市井喧嚣了,这里玉作鳞次栉比,琢玉声不绝于耳,一个叫陆子刚的中年人袖手而行,和蔼的跟门槛里的玉工们寒暄,他是这行里真正顶尖的高手,他做的一根青玉水仙簪子,可以在市面上卖到五六十两银子,是一户中等人家几年的衣食,所以他很爱惜自己的手,老是藏在宽大的袖子里,他就是陆子刚。大家知道,陆子刚一伸手,一款构思奇妙的新样子玉器就有了,要么会出现在大户人家女眷的攀比中了,要么又是哪个做官老爷在同僚间大肆炫耀一番,不得了。
  苏州琢玉,良工辈出。到明朝中期,本不产玉的苏州因为聚集了国内最好的技师,俨然是玉器行的中心,从遥远的天山万里跋涉,人们采集了最好的白玉,请苏州工匠琢磨切削,就身价百倍,最出名的如顾规,如陆子刚,所谓"良玉集京师,工巧则推吴郡"。
  明朝玉器大多简略,小件多文人气息。陆子刚生活的晚明,苏州城多年太平安逸,奢侈是苏州的风气。玉不是金银,富贵而有身份,苏州人本好古,大家追求上好的玉器,天经地义。
  专诸巷,在中国玉器史里,很有份量。
  而苏州陆子刚,名气就更响亮。陆子刚原籍太仓,后迁居苏州,生活在今天苏州横山一带,精于治玉,擅也书画,东西就少匠气。从来玉工刻字多阴文,而阳文难刻。子刚玉偏精于刻阳文,并且刻的自然流畅,是书法家的水平,大家看了只有服气。陆子刚琢玉作器,对原料要求很挑剔,稍有微瑕者即弃而不用,据说他所制之器均平如一,所刻之字均系阳文,书画作工皆出自己之手,他做的白玉牌更是著名的招牌手艺,一器难求。到底是苏州的大师,在纯净的白玉牌上在精细的刻上吴门山水的微妙气韵, 这是何等宝贝啊?
  
  《陶庵梦忆》“吴中绝技”条赞陆子刚,“治玉为第一,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就是说后一百年,也没人比得了。的确,直到现在,没有谁狂妄到说自己的作品超过了陆子刚,一如说谁的仕女画的比唐伯虎还要好。经典,不需要超越。
  
  陆子刚最出名的经典作品,除了子刚牌,就是“水仙簪”。《苏州府志》:“陆子刚,碾玉妙手,造水侧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水仙簪花托下的茎枝细如毫毛而不断,巍颤颤地显示出花朵的娇态,真旷世奇品。徐文长题水仙诗五首,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句,子刚大名入狂士之耳,风靡天下,可算古今玉工第一人。
  
  明朝,苏州已经是全国的碾玉中心,出现陆子刚这样的大师,有时未必是好事。市场上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因为子刚绝技,竟然没有传授任何人,《太仓州志》载:“州人有陆子刚者,用刀雕刻,逐擅绝。子刚死,技也不传”。陆子刚的性情也与常人不同,不但能书画,似乎还通禅理,一度出家为僧,袈裟下面的高手,总是寂寞。而市场永远热闹,只要是陆子刚雕琢的玉,缙绅之士必定引为重器,身价立涨数十倍。
  
  子刚玉名气太大,自然回被地方官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万历年间,陆子刚的作品出现在了遥远的北京,成了皇室赏玩的妙品,皇帝觉得这样的人才留在民间不妥当,陆子刚就被征召进入皇宫,成了皇上御用的玉匠。
  陆子刚被召进了皇宫,苏州人觉得遗憾,陆子刚的作品更值钱了,可东西越来越少。陆子刚打破了玉工不在器物上款署的旧例,创造了“子刚”的品牌,同行是冤家,有饭大家吃,于是当时大家就开始仿冒,加上后人大量仿制,坊间充斥多为伪品。现在要看真东西,大概北京故宫所藏数十件“子刚”玉器可保无疑。其中一件青玉“合卺杯”最珍贵,采用和田玉,青玉色,一对杯子造型古拙,浮雕双螭盘绕其上,有“万寿”两字隶书铭。杯身外腹分别有剔地阳文录书诗二首和器名称及作者的署款等。一首诗云:“湿湿楚璞,即琢即雕。玉液琼浆,均其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款。另一首诗云:“九陌祥烟合,千香瑞日明。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之上部署“子刚制”。祝允明就是著名的“阿胡子祝枝山”,他是陆子刚的老乡,苏州人,明朝最好的书法家,狂放的诗人。
  
      陆子刚后,在清朝时,苏州全城有两百多家琢玉工场,玉工近千。
  乾隆爱玉成癖,时时念及苏州专诸巷,而今天,还有很多人在苏州的小巷流连,他们当然不会浪漫到希望能在冷摊上觅得一件子刚牌,但他们一定知道陆子刚。  
  二
  苏州人做事情,往往登峰造极。小到一个陆墓蟋蟀盆,也要做全国第一的。
  玩斗蟋蟀,器皿讲究精致,罐、槽、盂、栅、横、牌都有专门用处,质地各异,分瓷、玉、石、泥、紫砂等,蟋蟀盆的材质中,以澄泥陈旧者为好,据说特别养虫。蟋蟀盆分南北二派,北方称“罐”,南方叫“盆”。南盆以陆墓第一,所谓“南盆”,有时干脆就是专指陆墓烧制的蟋蟀盆。
  陆墓距苏州娄门外五里许,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得名。宣德皇帝登基,他喜欢斗蟋蟀,对苏州陆墓产的蟋蟀盆十分欣赏。《吴门补遗》记载 : “陆墓窑户如鳞”,可见为皇帝专门烧制蟋蟀盆的窑户众多,规模之大,而<<吴门表隐>>称陆墓虫罐“雕缕极工巧”。
  陆墓制盆工艺源远流长,自南宋起,陆墓就开始制作南盆。明朝中期开始,宣德皇帝喜欢玩虫,在苏州造促织盆,蟋蟀盆也就登堂入室,不再是市井玩物,有了文玩古董的身价。甚至开始烧制专门用来观赏把玩的蟋蟀盆,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以此作为时尚。
  陆墓御窑烧的蟋蟀盆,制作精选河底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透气、密闭性好。宣德年间的蟋蟀盆今天已经极其罕见,成了珍贵的古董,其实在明朝时候,玩家就以苏州陆墓盆为最佳。
  也有传说,苏州当时有个官迷姓朱,进贡了一只苏州上方山的“黄麻头”,竟然一举斗败宫中饲养的“梅花翅”。宣德皇帝下了一道密诏,要苏州进贡一千只上好蟋蟀。蟋蟀罐由此也成了贡品。象 “苏州陆墓邹大秀敬造”的款识,如果不是后人杜撰,应该是供品的口气。陆墓在明初就产金砖,造紫禁城时用了不少,“断之无孔”,既然能盖起皇宫来,这么好的手艺烧几个泥盆应该是小菜一碟。史书记载,制作名盆罐需用"澄泥",而非普通泥。所谓"澄泥",是一种用水浸泡过的泥。这种在水中浸泡多年的沙泥,变得极为细腻润滑。用澄泥制作的盆罐壁薄光滑,色泽亮丽,晶莹如玉。苏州果然就造出了全国最好的蟋蟀盆。
  民国邓之诚《骨董琐记》载,当时有邹莫二家,“曾见雕镂人物,妆彩极工巧”,世代以此为业名动天下。陆墓邹家有二女大秀与小秀,都是明代早期制盆高手,承家业而又能出于蓝,得宋人意。山水、花鸟、僧神无一不精,尤善人物雕镂,刀力雄厚,巧思独具,状采级工,举世无匹,传世品极罕。,邹氏家族做盆的高手多,比起莫家盆还更幸运些,几百年沧桑,给后人留下了作品,比如明代中期邹振宗制盆。器型小巧玲珑,浮雕图案清雅有书卷气,盆色黑青,几百年来未曾褪色,敲扣有金石声。
  玩字画的在冷摊得一唐寅山水,会引为毕生奇遇,现在玩蟋蟀的如果拥有一只“宣德罐”,恐怕还要骄傲,这宣德罐当然是陆墓出品。明人沈德符称:“今宣德盆甚珍重,其价不减宣和盆也”,可见晚明时代这些玩物的身价已经暴涨,成了争相追逐的奢侈品。今天难得看到的款式“大明宣德年制”的古罐,很多是清代的仿品,但仿品也弥足珍贵。 而〈骨董琐记〉有北京石虎胡同蒙藏学校种花掘土,发现一大批蟋蟀盆的记录,其中有“姑苏彩山窑常德胜制者十一,永乐制也”,不过作者也怀疑这是不是永乐时期的蟋蟀盆,真这样,明朝苏州做蟋蟀盆的历史又要推前一步了。
  三 天下武功,少林武当。古琴一脉,明朝一代,首推苏州虞山派。
  古琴在古代中国不仅是音乐修养,也是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的象征。陶渊明干脆不会弹琴,可他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苏州人文震亨说了,文人清斋之中必悬琴,是一点意思的寄托。明朝,古琴变的相当流行。皇宫太监多有能弹奏的高手。苏州明朝时候的虎丘,就有僧人善琴,参透禅机,琴是天心月圆,是拈花微笑,是尘世里的清凉世界。皇室成员也热衷于风雅的古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对古琴十分痴迷,1425年。他以亲王的尊崇身份,亲自组织大规模的古琴琴谱整理汇总工作,收录唐宋之前古曲六十四、历十二年主持撰辑了中国最权威的一部琴谱---《神奇秘谱》。
  而风雅如苏州,怎可无琴?
  洪武六年,朱元璋开设文华堂,广罗文才。苏州姚广孝推荐天下能琴者三人:四明徐和仲、松江刘鸿、姑苏张用轸
  明末,虞山琴派创立。创始人是严天池、徐青山。严天池(1547-1625),名澂,字道澈,号天池,出身书香,父亲严纳是嘉靖进土,做过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宰相级别的高官。他自己在万历间以父荫官,公元1604年,五十七岁的严天池出任福建邵武的知府。严天池为官四年,清廉自律,因此得罪不少宦官,于是辞官归里,以琴自娱。当时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他吸收了京师名手沈音的长处:“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 常熟境内虞山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七溪如弦故名琴川,严天池和徐青山等人结成琴社,将琴社取名“琴川社 ”,世称琴川派或虞山派,形成了虞山派古琴演奏“清、微、淡、远”的韵味。严天池集天下琴师讲论,在自己六十八岁时编纂完成了《松弦馆琴谱》,该琴谱所收22曲都是严天池自己弹过的琴曲,其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明清以来,《松弦馆琴谱》被晚明琴界奉为正宗,海内推为正声,影响全国,也是清朝《四库全书》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
  后世评价“虞山派”贡献:“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积习,集古今名谱而删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糜繁促之响。其于琴学最为今古,今海内外所传"熟操"者也。”
  《松弦馆琴谱》中自序曰::“古乐湮而琴不传,所传者声而已。近世一、二俗工,取古文词用一字当一声,而谓能声;又取古曲随一声当一字,而谓能文。”严天池对当时滥俗的琴歌坚决抵制,终于奠定了虞山派在古琴界的地位。
  苏州另一位古琴大师徐青山,名上瀛,号青山,太仓人。他虽擅琴,却长于技击,是武举出身,与严天池在亦师亦友之间。他特别擅长弹奏当时流行的《汉宫秋》,京师掌管礼乐的陆符来江南,听到他的演奏之后大为惊异,认为远比京师的演奏高明。就问他:"你愿意上北京去吗?"徐说:"我是武举出身,有一身武艺,正是报效国家的机会。"陆摇头说:"你不在武职,用不着你的武艺。"并告诉他:崇祯皇帝会弹三十多曲,都是蜀人杨正经的传授。他特别喜欢的《汉宫秋》,却远不如你的演奏。我打算向主管琴事的太监琴张推荐你,以便纠正他们的谬误。但是第二年明朝灭亡,徐青山并没有能够去京师。
  徐青山所传的三十多曲,经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编印为《大还阁琴谱》。特别要注意的是他早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写成的《溪山琴况》,该书系统记述、探讨了古琴演奏的美学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溪山琴况》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共二十四条,根据宋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根据冷谦《琴声十六法》提出二十四琴况:
  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重、轻、迟、速。
  《溪山琴况》完成了对中国古琴美学的系统建构。而一代琴人徐青山,传说明末曾“棄琴仗劍﹐詣軍門請自效”。明亡,隐居苏州穹隆山山﹐以琴终老。
  四
  有明一代,大兴土木,仅营建陵寝就历经二百余年。而明朝最出名的工匠,就是苏州蒯祥。蒯祥,吴县胥口香山人。香山位于太湖之滨,这里百余村庄人多地少,自古出建筑工匠,因从业者技艺不凡,人称“香山匠人”,史书记载,“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以擅长复杂精细的传统建筑技术远近闻名。早期的香山匠人以木工、泥水工为主体,木雕由木工兼营,砖雕由泥水匠兼任。明清以后,随着建筑雕刻风格日益细腻繁琐, “香山帮”逐渐形成了集木作、泥水作、砖雕、木雕、石雕、彩绘等多种工匠手艺为一体的产业群体,除了宫殿、民居、园林建筑外,甚至在寺庙建筑领域也颇多建树。
  蒯祥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他的祖父蒯思明、父亲蒯福都是技艺精湛、名闻遐迩的木匠。尤其是蒯福,明初曾主持过金陵皇宫的木作工程,应该是当时香山匠人里的把作,“木工首”。蒯祥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木匠手艺很感兴趣,没读几年书便缀学禀袭祖业,随父学艺。据说,蒯祥十六岁便能主持大营建,享有巧匠美誉
  明成祖夺了侄子的龙辇, 永乐十五年,朱棣迁都,要在北京建造紫禁城,大兴土木,这房子就不单是房子了,它在气势上要张扬出皇帝的天威赫赫,群臣如蚁,战战兢兢,先吓破了胆再说,这是皇家建筑的精髓。蒯祥随南京匠户一道迁京,这时他已经是这群苏州工匠的头领了。参加皇宫的建设工程。他初为营缮匠,由于技艺超群,勤劳肯干,遂提升为营缮所丞。凡殿阁楼榭,乃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他能以两手握笔画双龙,合之如一。
   “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予”,
  “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
   “每宫中有所修缮……祥略用尺准度,若不经意,既造成,以置原所,不差毫厘”。
  景陵是宣德皇帝朱瞻基和皇后孙氏的合葬墓。 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景陵工成,奖赏有功人员的名单为:抚宁伯朱永、都督佥事赵辅、兵部右侍郎白圭、工部右侍郎蒯祥、陆祥、内官黎贤……
  景泰八年建裕陵时,蒯祥已经七十多岁了,仍现场测量、规划,督工营造。成化二年(1466年),蒯祥由工部右侍郎升为左侍郎。五年秋七月本当致仕,但皇帝信任他,特命复职。成化八年六月, “上以蒯祥内官监督工年久,命复职,仍旧办事。十一年五月升正二品俸,仍于内官监管工。十七年三月初三日卒于位,年八十有四。”蒯祥谢世后,归葬于原籍祖茔胥口乡渔帆村蒯家坟。 蒯祥,一个苏州农村的木匠师傅,由民而吏,又由吏而官,为明朝四个皇帝成祖、英宗、代宗、宪宗所器重,也是空前绝后的事情。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