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面料: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2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18:59
 喜欢玩就是最糟糕么?跟成化、嘉靖、隆庆、泰昌、天启对比对比呢?正德哪里糟糕了?
    他亲征也还能打胜仗呢~尚武也不是什么坏事吧,喜欢微服私访也不是什么坏事吧~正德哪里糟糕了?
    :(
    :(
  ----------------------
  
  高见,正德是另类皇帝,不坏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10-09 16:19  据说打仗不是胡闹,吓的蒙古真几十年不敢来犯。个性鲜明,因为血缘吧,如文章里说,有壮族的野性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10-10 16:27  先生可否分析一下吴人的人种来源,性格分析,血统成分以及氏族变迁等?
    鄙人一直不解,就春秋时期,吴人之强悍,使吴国得以成为五霸之一,霸王反秦之时,八千江东吴人子弟横扫天下,可是后来却民风转变,成了小富即安,温文尔雅的代名词了,元末吴人与张士诚算是个特例,明末反阉事件也是个例外,清初的反剃发事件过后,一直到现在,吴人甚至成为了文弱和娘娘腔的另一种说法.
    莫非本是东夷,属落后未开化部落,因而民风强悍.后秦汉一统,被并入中原汉族,再经五胡乱华,士族南迁,带来娇奢享乐之风,唐宋之时,凭长江天险免于历次战乱和外族入侵,更大量接受了贵族名门的南迁,在安乐的风气风行中迎来了文化上的兴盛,进一步加剧了民风的转变,随后明清之时成为南方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务实享乐占了主流,加上满清的屠刀阉割了最后一点血性,才会如此么?据说其间还有次大规模的吴人北迁(并非明初江南商贾士族北迁),有这个史实么?
  
  ------------------------------------------------------按照顾几刚先生在《苏州史料笔记》中观点,苏州由蛮强而文弱,隋朝运河开挖为一转变契机,商业发达以后,人的生活“阔”了,难免有工商社会的习气,奢华而周到,机巧并计算。江东子弟当年的豪气一变为适者生存,外因,比如明清安徽客商的大量到来,改变农业单一的经济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大变,苏州曾是全国的大海关,六国码头,但又不同于广州的洋行导致的习气,有吴文化的积淀、互补,发生出新的民风。今日苏州成中国制造业基地,产品行销海外,其实有历史上的渊源。也是地理位置决定。关于早期南蛮东夷的描述,近期有专文从历史细节予以转述,请方家指正。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10-10 16:33  明末移民事迹,是研究苏州人性格变迁的一关键。氏族问题也是很好的话题,有北京的好友以三国时期苏州大姓氏族研究题目,与中央
  地方割据政权关系为题,考据详实可信,因为治学公力,眼下俺一定无法做这方面的研究,资料散见于地方志文选。不过从大家族的变迁看吴地文化,如吴江孝子吴璋,举业兴盛几百年的簪缨诗礼人家,极其罕见,是有故事的有意思的题目,希望大家苏州朋友一起关注。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10-26 10:41  ding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11-06 14:07  顶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8-03-19 23:51  顶一下,预告,清朝即将开始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8-03-23 22:05  苏州男人王心一
  
  
  
  文 江南砚台
  
  苏州从来有男儿。
  
  王心一的命运,在时断时续的记载里依次出现,雪泥鸿爪,归于伤逝。和另一个姓王的官员一样,我们知道他曾经是拙政园的部分庭院的主人,他是执掌过刑部的秋官,气象森严过,他还是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丹青妙笔,是自小练就的才艺,而最终却在异族王朝的秋风落叶间偶然凋零。让我们从头寻找。
  
  
  
  
  
  
  
  
  
  一 王心一的一张大字报
  
  《丹午笔记》为顾公燮所著,原为腾冲李根源所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捐赠给苏州文管会,稿本庋藏于苏州博物馆。其内容多明清鼎革时期苏州城市人物沧桑,旧闻新看,都是血泪与感伤。书中录有《苏州府长、吴二县在籍乡官、原任刑部侍郎王心一等讨时敏檄》一篇,堪称“讨贼”大字报,而被声讨的对象时敏之前有《皇明礼科给事中时敏讨闯贼檄》,前后对照,针锋相对的意味还是充满纸上,好象两张古老的大字报,仿佛窗外尚没散去的炮仗味道。
  
  王心一是苏州人,拙政园东部,曾是他自己的花园。在王心一这个明朝退休部级干部看,时敏在李自成占领北京期间,没有自杀成仁,还居然投靠新朝,有苏州籍在京官员亲属目睹他的丑态,已经是丧失气节,丧心病狂,后看见李自成新朝没有希望,逃回苏州,因为害怕家乡士人不齿,更故意写了篇文章《皇明礼科给事中时敏讨闯贼檄》,貌似忠义,实在是奸猾无比,必须揭露出来。时敏也的确不是什么善类,后来的结局在一本类似小说的古籍里有零散记录,大致是回到常熟老家,还端出前朝忠臣的派头,自己组织了一帮人马,在那个乱世图谋自保甚至发达,但终于也为家乡父老唾弃,最后兵败逃往乡下,被一直对他的横行霸道深为不满的众村民所杀。
  
  而王心一一直是苏州老百姓景仰的人物,比如崇祯时修一套《吴县志》,在古代修志是了不得的大事情,志成,而首卷请王心一先生写一篇序,这说明王心一的地位、学术、人品,在当时都是大家推崇备至的。
  
  他的事情还要从更早的天启朝说起。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8-03-24 15:28  侥幸逃生的“东林分子”
  
  
  
  王心一(1572―1654),字纯甫,一作元渚,号玄珠,又号半禅野叟,吴县人。王心一出身寒素,曾艺事丹青,为陈焕入室弟子。从小就有大志,不愿单纯做个画家,每夜篝灯读书,万历癸丑(1613)终于考上进士,他进入官场已经是晚明时代,朝廷乱象丛生,极其不正常的政治局面作为常态展现在青年官员王心一面前。在《明史》里关于他的记载是正面而悲情的,当时皇帝的保姆客氏擅宠,与魏忠贤等人一起势焰滔天。熹宗一定缺乏男子汉气概,更不必说君临天下的威仪了,好象还是个五岁小男孩,一旦保姆客氏离开皇宫,居然日夜不眠而至于饮食断绝,哭哭啼啼的像个要奶妈的婴儿。大臣们给他上书说奶妈的坏话,他自然更心痛,更恼火,觉得自己的心事被大人看透为天下耻笑,恼羞成怒的怒,也是天子之怒,就贬他们的官。当时是御史的王心一不服气,替同僚打抱不平。他在皇帝的个人隐私问题上胆子最大,气焰最嚣张,性格自闭的天启皇帝情何以堪?就地免职,还是客气,不料这个软绵绵的苏州知识分子还是拧住不放,继续召集人马恶毒的挑战威权,反对的意见一提就是六条,条条触到心尖,摆明是拆散暧昧夫妻同命鸳鸯的架势。天子也可怜,自己偷情被手下曝光,王心一这个名字天启帝一定记的很结实,他内心的委屈与悲凉也是纠结成铁。所有人都在担心王心一的命运,不论是他的同情者或敌人,但结局是温情脉脉的,面子给了皇帝,也给了王,因为听了首辅的建议,罚他一年薪水的处罚实在是含蓄而流于形式感了。剧情其实前面就有过一个高潮。
  
  
  
  皇帝要赏赐奶妈土地二十顷,这个有前科的人,为了区区二十顷地皮,白纸黑字的得罪皇帝的奶妈兼相好,顺带还把太监总管魏忠贤饶了进去。这届皇帝是木匠出身,知道斧子、锯子、凿子的不同功用,从刨花上看到木料的质地,皇帝想这个家伙属于花梨树瘤,硬木里的瘿木,不能做大器,但至少能当个水瓢清玩什么。硬骨头不怕,可以先拿下,开了料头,说不定做在太师椅的靠背板上,模样就是有容乃大的盛世景象了。所以等到皇子诞生的大喜,就顺水人情,应朝野舆论让王心一复职。这皇帝终归老实,还在乎舆论呢。
  
  崇祯朝,王心一就是有历史功绩的人了,大家当年惭愧于自己给魏太监送过礼,认过干儿,憋在心里难受,就激发起一片片赞扬激赏当年无愧有大臣之风的人物。王心一做御史就敢于发言,善于斗争,如此学法懂法捍卫法律的尊严,不惜掉脑袋,于是干脆升他官做了刑部侍郎。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9-05-30 13:13  告别煮酒多日,再在旧贴发一新文.谢谢关注
  
  枝山老子鬓苍浪
  
  大明天顺四年(1460),九边重镇太原,宜春、迎辉、迎泽、承恩等八座城门巍峨延伸,组成坚固的城墙,昭示着这里的塞外备战氛围。北方的蒙古铁骑骚扰不断,战争似乎才是常态。而城里的一个官宦人家,此刻张灯结彩,时任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的祝颢喜得孙儿,孩子呱呱坠地,最大的功臣是他的母亲。祝家媳妇徐氏说起来也是显宦人家出身,小家伙的外公就是举国瞩目的人物,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武功伯徐有贞,以文人而得此爵位,且以“武功”相称,为的是夺门拥立大功。景泰皇帝死的蹊跷,武功伯一句话杀了于谦。一度权倾朝野,而此时,他失势了,被充军发配在了云南僻壤。不管怎样,祝府宾客盈门,一团喜气 ,抱着孩子出来的保姆王姨却一时诧异起来,才注意到这孩子是个六指,希奇呢。
   祝颢精通《易》学,书法极好,有意思的一个人。当年考中进士,内廷有权宦想让他的孩儿们也学习些文化笔墨,找了这届科举里名气最大的四个进士,负责给小太监们补习,还搞了一次诗歌比赛。祝颢应邀前往,是四进士之一,去了才知道是给公公们做老师,这人的风骨有先天来,有读书砥砺来,祝颢干脆白卷而归。他在山西任上关心学子,修理危险教室,总之是不错的官,而公务之暇,就是教孙子写字。书法他是大行家,尤其推崇晋唐风致,以为后世以下虽不乏大家,而学习书法必须溯流而上,师法第一等真迹,这样的书学开蒙审美,影响了祝枝山一辈子的书道。祝枝山是五岁就跟爷爷学写字,而且以五岁童子便写得大气磅礴,这么说不是后人瞎说,有资料证证明他写的大呀,“径尺字”,字大气势也大,一个字就有29英寸彩电那么大,元气足啊。
   山西娃娃祝枝山每天练字,写了年把,跟辞职的爷爷回老家了。路过太行,山势壮丽,骑马而行,构成他最早的旅行记忆。老家在苏州,一个与山西景致浑然不同的地方,按照今天海外学人的研究,更是整个十五世纪全球经济、贸易最发达繁荣的江南城市群落中的魁首。她承担着帝国十分之一的赋税,照样歌舞升平醉生梦死,棉花和蚕桑的种植关系到全球贸易晴雨,配套的手工业高度发达,这里是今天的米兰或者巴黎,是时装之都,是商贾云集之地,苏漂们在青楼楚馆流连忘返。之前,这个城市抵抗帝国的统一招致惩罚,以遗民自居的文人们聚集一起,到了祝枝山回家的年代,风气大变,更多的知识分子进入北京担任重要官职,比他们前辈的激进与浪漫现实了许多。满口山西口音的小孩枝山已隐隐知道,“读书上进”是家族的使命,他所不知道的是,他的上进之路简直成了科举史上挫败者的经典。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9-05-31 18:23   祝枝山的外公在他诞生的第二年活着回到了苏州。“天全老人”的号有颂圣,也有骨头里的战栗,其实他真的有武功呢,笔记记载,当时江湖有壮士匪号李金枪的,来苏州拜码头,不料文学家徐武功发帖子请他表演武艺,李金枪卖力耍了一路,主人却冷笑一声,“拿我的大棒来”,家人送上铁棒,纯铁打造,重六十多斤,徐大爷开练前还客气寒暄,“要不李师傅先玩玩?”,李金枪难堪呢,“这个我没练过,我祖传是八十一路梨花枪”。主人不再迟疑,刷刷刷一个棍花舞在当场,运棒如飞,招招几乎砸李壮士脑袋上,差那么一点,又及时收力,这才是真功夫。金枪李磕头,出门的时候听见徐老爷在训斥仆人,“笑话,我这身份还真能跟跑码头卖药保镖的动手?” 以后,李金枪过府穿县,“和尚道士女子”三路师傅关照特别要当心的人物,他全不在乎,就是看见走路迈四方的老儒模样的都躲着点,谁知道这知识分子更凶悍呀?
  
  
  
  徐有贞倒还是爱文学的,看见亲家大老远回来了觉得开心,而苏州的文化人也觉得有了核心,以后的雅集诗会断断不会少了。7岁的祝枝山经常跟着爷爷,见到许多艺术家。刘廷美家的小洞庭,风景优美,是老辈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吴宽对枝山的少年早慧印象深刻。一次,爷爷刚写好一篇得意文章,请朋友写成手卷样式,做下次聚会的赏玩。一边,童子枝山看的津津有味,一动不动。边上吴宽看得好笑,想你一个孩子看得出什么好处不成?吴宽故意挑几个里面难认的字,让小孩辨认,枝山脱口能说,几乎全答对了,成功证明了自己有资格在爷爷辈里混。吴宽很多年后对祝枝山的丈人回忆说,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是吃这碗饭的。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9-06-02 16:17   祝枝山要出人头地,自然要写诗。诗歌是衡量文人才艺的根本与标杆,至少当时如此。今天,苏州画家沈周可能是被自己画名所埋没的最有成就的诗人。当时却并非如此,北京的礼部尚书吴宽曾经在一次绘画评论活动中公开宣称,号称明朝第一的大画家,属于浙派的戴进不能自己题诗,令作品档次降了许多,诗画合一,非吴门沈周莫属。这样的推崇虽有同乡好友激赏的成分,但画家在当时属于工匠阶层也是事实:
  第一流的国家画院里,画家名片上只能写“锦衣卫指挥”这样雄赳赳的抬头,挑战我们今天对特务职业的想象。
  写诗是如此重要,比如只比祝枝山大一岁的都穆,七岁就开始随沈周老师学习写诗。拥有良好的家世与教育资源,枝山必须保持文化家族中的神童本色。九岁那年,祝枝山生了一场病,据说是水痘,来势凶恶,整天躺在床上。这寂寞的童年的病中时光靠什么打发?床头有本专门给儿童看的识字读本,对认字毫无兴趣的祝枝山来说,没有丝毫吸引力。偏偏这书太破,里面还包着一层衬皮,这断断续续的旧纸头是一卷五言古诗,谁写的也不知道。左右没事,祝枝山就玩一样的做点和诗,与这些不知名的前代诗人做寂寞的玩伴。病愈,脸上略微有些疤痕的祝枝山发现自己能写诗了,平仄过关,边上的人读了大为惊讶,诗歌写的成熟,气息直追五代,这个孩子的诗歌创作因为一场天花而萌芽,开花。那年,他正式拜师受业,跟爷爷认识了沈周。
  我们来读他的《吴趋》,诗里的苏州在枝山笔下似乎过于妩媚妖娆,缺少些北方城邦的素朴庄严:
  
    阊阖红楼起,皋桥渌水廻,绮罗揺日丽,车马逐云来,施旦非吴艳,机云是晋才,欲歌遗古调,风俗转堪哀。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