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撞伤掉鳞怎么办: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4:39
明朝的苏州点滴 二
    
     苏州的几个医生(下)
    
  
  
  
  
  另一个“三高”昆山王履,是苏州名医,字安道,号畸叟,又号奇翁和雨公,别署抱独老人。王履少年业儒,笃志于学,博通群籍,诗文皆精。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不想中什么举人进士了,师从义乌朱震亨学医,尽得其传。王履毕其一生,过着设帐授徙、悬壶济世的平民生活。因为早年是秀才出身,文化人,故兼工诗文,又精书画,名冠一时,堪称旷世奇才。洪武四年(1371)至长安,任秦王府良医正10余年。王履所撰医著甚富,据史志记载,有《医经溯洄集》1卷、《标题原病式》1卷、《百病钩玄》20卷、《医韵统》100卷等,大多久佚。至今流传下来的只有惟《医经溯洄集》一书,素为后世医家所推崇。苏州大学士王鏊曾叹服道:“余读《溯洄集》,知安道之深于医,不知其能诗也,及修苏州志,知其能诗,又工于文与画也。”他的确又是一流的画家,王履学画30多年,行笔秀劲,布置茂密,评者谓作家士气咸备。洪武十六年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王履携书僮张一,在新丰友人伴陪下登临华山三峰绝顶,归来后作画作图四十幅,记四篇,诗一百五十首,为时所称。这便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杰作——《华山图册》。明末清初文坛宗师钱谦益盛赞王履“自有华山以来,游而能图,图而能记,记而能诗,穷揽太华之胜,古今一人而已。”《华山图册》今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明洪武廿四年,王履逝于故里,入祀乡贤祠。
  其实,之前的元代,苏州也有名医圣手葛乾孙。
  葛乾孙(1305~1353年),字可久,他父亲葛应雷也是名医,葛乾孙善针灸,连朱丹溪也佩服他这一手绝活。徐祯卿《异林》一书载:浙中有女子病痨瘵,经朱丹溪医治已经好了,唯有两颧赤色如丹不退。这大大影响患者的容貌不说,连带着也影响朱大夫的声誉了。朱丹溪这时想起了苏州葛乾孙,葛医生隔衣针刺两乳穴位,女子面上的丹点就应手而灭 《明史•列传 方伎》中,还有这样的病案:富家女病四肢瘘痹,目瞪不能食,众医治罔效。乾孙命悉去房中香奁流苏之属,掘地坎,置女其中,久之,女手足动,能出声,投药一丸,明日女至坎中出矣。盖此女嗜香,脾为香气所蚀,故得斯症。其疗病奇中如此。
  医术虽高明,可葛乾孙大概与一般人不好相处,史书说他不大肯给人看病,一肚子医术烂在那里也不轻易出手,他“体貌魁硕,好击刺战阵法”,是武术家掌门人的模样,“兼通阴阳、律历、星命之术”,他学医是因为科举屡屡不中,无奈才选择了这条路,名声不比朱丹溪来得小。 
  这是题外话。
  
  王宾有一个得意门生盛寅,字启东,是苏州吴江人。《明史》上说,王仲光“偷技学医”,可是自己无子,就把绝学本领全教给盛寅。盛寅的医术由此大进,“既得原礼之学,复讨究《内经》以下诸方书,医大有名。永乐初,为医学正科。”他的事迹也不凡,因为被人牵累曾罚做苦工,给来江南采办花鸟的太监治好了“苦胀”之病。明成祖较射西苑,这个太监跟着也去了,成祖遥望见,愕然曰:“谓汝死矣,安得生?”太监说有个苏州盛大夫救了我。“即召入便殿,令诊脉。寅奏,上脉有风湿病,帝大然之,进药果效,遂授御医。”做了御医的盛寅胆子很大,一日雪霁,皇帝召见他,盛寅吟颂唐诗“长安有贫者,宜瑞不宜多”,闻者咋舌。还有一次他和同僚在御药房下棋,上班时间皇帝突然来了,两人敛枰伏地,谢死罪。成祖说,没事没事,你们接着下完,就坐在一边看棋,盛寅连赢三局,皇帝挺高兴,“命赋诗,立就。帝益喜,赐象牙棋枰并词一阕。”他和明成祖处的不错,可跟成祖的儿子仁宗皇帝有些不对脾气。仁宗还在东宫做太子时,太子妃张氏十个月经期不至,众太医起哄,说大喜啊,是有龙钟了。盛寅独谓不然,说这是生病,要治才行。太子妃远远听见这个苏州医生的话,立刻赞许,说这个医生说的与我症状完全一致,你们早知道有此人,何不令他来给我看病呢?苏州医生于是开了方子,是“破血剂”,太子朱高炽不懂医术,怒而不用。可病不等人,太子妃的病几天后变本加厉,愈加沉重,这就再次找盛寅,盛寅给出的方子照旧是原来那张,太子妃关照就先治着吧,按方抓药,而太子朱高炽担心妃子会堕胎,这个蒙古大夫是江湖骗子,就把盛寅先关押起来,镣铐以待。一会,消息来了,说太子妃毛病好了,“已而血大下,病旋愈。”可怜盛寅全家老小,之前盛寅被戴上刑具带走,阖门战战兢兢,怕的要死,以为这次要灭门磔死了。三天之后,皇宫派来了仪仗队,“红仗前导还邸舍,赏赐甚厚。” 关于盛寅的一个真实记载,证实了中医“医不自医”的说法,盛寅一次早晨入直御医房,忽然觉得天旋地转,昏眩欲死,就请同僚来给他看病。也许是自己本事太大,众人都不愿意给他诊脉,最后一个“草泽医人”说,我来试着看看吧。一贴药下去就好了,朱棣问这是什么病啊,赤脚医生回答,“寅空心入药房,猝中药毒。能和解诸药者,甘草也。”民间偏方治大病,看好御医,气死郎中。
  盛医生和当时的尚宝司少卿袁忠彻关系不错,袁是鄞县人,其父袁琪相术极精,曾预言朱棣必能夺取帝位,成祖才下决心篡位的,所以登极后袁琪拜为太常寺丞。袁忠彻被封为尚宝司少卿。盛寅与袁忠彻在明成祖那里受重用,却素为东宫所恶,别看太子妃病好了,太子迁怒之心怒犹未解,盛医生担心自己朝夕不保。袁忠彻会相术,早看出还没登基的仁宗皇帝朱高炽是短命相,彼此知己一场,皇帝驾崩总是御医倒霉杀头,于是先密告盛寅,让盛寅早做打算。仁宗嗣位,盛寅果然想了一计,求出为南京太医院。这远在南京了,你的生死我可管不了。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长子朱高炽登位,朱高炽果然是明十六帝中最短命的,一年不到就死了,等宣宗宣德皇帝即位,才召还盛寅。盛寅于“正统六年卒。两京太医院皆祀寅。寅弟宏亦精药论,子孙传其业。而宣德朝,苏州钦谦也做过御医。至今,苏州沧浪亭〈五百先贤祠〉碑刻里有钦谦像。钦谦曾任太医院判,宣德皇帝数次召见钦谦,向他索要房室秘药。说白了,就是要春方。这个苏州大夫也不简单,他恭恭敬敬叩头说:“陛下承祖宗洪业,宜兢兢保爱圣躯。臣死不敢奉诏!”皇帝连着问他三次,他都是这样回答,很下不来台。宣德皇帝性情放纵,喜欢射猎、斗促织,戏游无度。虽然是明代最有艺术修养的一个君主,对待大臣已经比他的爷爷明成祖要仁慈许多,可这个场面也是恼羞成怒了,于是命太监用席子裹住钦谦的头,押进监狱。后来皇帝想想大概也后悔了,名声传出去更是糟糕,这才放他出来恢复原职。这个倔强的苏州人后来殉国于英宗时的“土木之变”。
  说到明朝苏州吴门医派,还有薛己薛铠父子,他们在万历年间刊行《薛氏医案二十四种》。薛已(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人。父薛铠弘治中曾为太医院医士,是儿科权威,著有《保婴撮要》,凡是学儿科的,莫不奉此书为圭桌。薛己自幼继承家训 ,精研医术,兼通内、外、妇、儿各科,名著一时。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后升任吏目、御医,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薛己中年归乡,家居时常“蓬头执卷,抽绎寻思”,勤于著述,今天我们所说“内科”一词,便最早出于他的《内科摘要》。
  最后可以谈谈苏州明朝时最著名的医生吴有性了。吴有性(1587——1657),字又可,吴县东山人,明末著名医学家,为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据有人统计,明代276年间发生了传染病大流行64次,《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1408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 发生大疫就有19次之多, 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明末兵事频繁,温疫大流行。吴有性49岁的时候,亲眼目睹温疫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而医生束手无策,仍找不到好的治疗办法,而墨守伤寒法治温疫,治疗效果很差,“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有因失治不及期而死者,有妄用峻补、攻补失序而死者。有医家见不到,急病用缓药、迁延而死者,“比比皆是”。
  吴有性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的惨景,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乃推究病源,对当时大流行的疾病辨为温疫,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即“戾气”)所感,按疫施治,果然大获良效。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吴有性静心穷理,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整理发挥,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所载传染病、包括伤寒、感冒、疟疾、痘疹、 霍乱、鼠疫、虾蟆瘟、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等,共二卷,为以后苏州温病学派的大张开辟了道路。吴有性的“戾气”致病说在显微镜尚未发明、病原微生物闻所未闻的年代就被提出,是前人未有的创举,《温疫论》的刊行,代表了吴门医派在当时国际科技最前沿的水准。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5-28 15:01  
  
  论寿命的话仁宗活了四十八岁,比他儿子和大部分明朝皇帝都长命。论在位时间的话有短命鬼光宗给他垫底。
  禹兮禹兮兄,谢指教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5-28 22:59  准备听boctok兄的故事,苏州片是指画吗?明天发一武将故事,也为温柔苏州增一点生气.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5-28 23:03  突然发觉400年前的苏州人和近现代的法国人颇相似,灿烂的文化,商业农业高度发达,但是都尚文,武力值偏低,在武将方面法国出了拿破仑和霞飞而苏州也只有陆逊、陆抗父子还能拿的上台面。人民抗争性较弱,但是一旦人身自由文化自由受到侵害时会表现出惊人的低抗意志,如明朝抗击宦官,在清兵南下时则顽强抗敌,而不善战的法国人在法国大革命时为了民主和自由也表现出了坚韧的战斗意志。
  ---------------------------------------------------------
  秦天王苻坚兄高见!
  
  
   明朝的苏州?以前草读《袁中郎尺牍》,可得一窥。印象最深的是书信中吴中前辈之语:吾积财以防老也,积快活以防死也 。深以为然。或许苏州人大抵都多多少少有这种心态?
  
  -----------------------------------------------------------------------
  
  
  记不太清了,袁中郎曾在吴县做过县令吧?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5-29 15:36  接下来是 韩雍--------苏州武将,做个预告,顶也。-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6-05-29 19:24   明朝的苏州点滴 三
  
  苏州将军
  
  
  苏州在明代似乎很文弱,虽富贵逼人,可缺少一点任侠的气概。春秋吴越时期,苏州很出过几个著名的刺客,比如专诸,至今有专诸巷隐在阊门闹市,比如要离,都是江湖上厉害角色。到明朝,苏州毕竟出了一个名将,就是韩雍。
  
    韩雍(1422—1478)字永熙,吴县人。明初,按照国家政策,朱元璋、朱棣都仇富心切,把江南富室大举迁移到穷困地方,或者是京师之地,便于监视看管。他家里很有钱,所以就举家迁徙到了京师,他的户口落在了宛平。穷文富武,韩雍是文武全才,《明史》记载,他在正统七年中进士,“授御史。负气果敢,以才略称。录囚南畿。砀山教谕某笞膳夫,膳夫逃匿,父诉教谕杀其子,取他尸支解以证。既诬服,雍踪迹得之,白其冤。出巡河道。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五十七人。庐陵、太和盗起,捕诛之。 ”
  
  韩雍做官很有一套办法,手段也很厉害,在明英宗被俘前一年,他在朝廷里倒是树立起了自己军事指挥、谋略上的威望。
  
  正统七年,叶宗留率领一批破产农民在浙、闽赣边界的仙霞岭铜塘山开采银矿谋生,明廷派兵镇压。叶宗留率矿工起义,十年,击败浙闽赣三省官兵,十一年被推举为“大王”,队伍增至万余人,次年攻入福建占领建宁府城,名声大震。正统十三年秋,朝廷派重兵分两路夹击,可打不过起义军,都督佥事陈荣、指挥刘真都战死了,义军也提出议和,于是朝廷内部有人建议招降,退兵云云。韩雍当时也在前线指挥,他怀疑议和是缓兵之计,“贼果降,退未晚也。”果然,事情果真按照韩雍的估计进行着,不久义军再次开战,主张议和的官员获罪,“人以是服雍识。”
  
    朝廷局势换的很离奇,土木之变,皇帝换人了,英宗的弟弟做了皇帝。韩雍升了官,做广东副使。大学士陈循推荐他,再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这已经是一省的最高监察长官了。韩雍不过三十岁,正意气风发,胆子也大,与江西的宁王关系处理的很激烈,弹劾宁王种种不法之事,把王府上下官员都治罪处理了。韩雍性格中刚烈的东西隐隐可见,可诗酒文会,还是这一时期他主要的娱乐。他作为文官,既然到了南昌,滕王阁是要修一修,平生最敬仰文天祥,所以《文山先生全集》也是应该再刻一刻的。在江西期间,韩雍最出名的一件事情是断狱,居然文学性极强:
  
  
  方鞫死狱,忽诵句云:“水上冻水水积雪,雪上加霜。”久不能对,一囚曰:“囚冒死敢对。”公曰:“汝能对,贷汝死。”囚曰:“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公抚掌称善,果为减死。
  虽然是儿戏,韩雍觉得自己很满足。可没想到的是,朝廷这时又乱了。
  苏州人徐有贞拼死搏富贵,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密谋,真的就协助英宗成功夺门复辟,杀了于谦。而韩雍自己,进入官场以来却第一次中了埋伏,让他以前得罪过的宁王告了。宁王毕竟是龙子龙孙金枝玉叶,告韩雍“擅乘肩舆诸事,下狱,夺官。”韩雍进了牢房,去了乌纱。韩雍入狱另一说是宁王兄弟不和,到他这里告发自家兄弟违法犯罪的事情,韩大人装聋,一定请王爷写在白木案几上,可人家回去以后和好如初了,就告韩雍离间王室,韩雍拿出白木案,于是洗刷冤情云云。这是完全可能的,宁王府一直惦记着报复他,兄弟事先合谋算计陷害也在情理里。好在韩雍心计老到,总之,不久他再次起复,仍旧做他的右佥都御史,天顺四年,巡抚宣府、大同。宣府、大同是边防重地,这就有机会带兵了。果然,三年之后,他入朝议事,英宗皇帝好象会相面,对韩雍的仪表不俗印象深刻,皇帝一句话的事情,韩雍就做了兵部右侍郎,这官升迁的很有意思。
  
    天生口吃的宪宗皇帝即位了,韩雍此前正倒霉,贬官在浙江。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绝大机缘正在来临。广西桂平城外的黔江上游,有一道怪石嶙峋、水流湍急的峡谷,名大藤峡。朝廷到当地屯垦,挤占瑶民耕地,封锁交通,禁运食盐、铁器进山。从洪武八年起,峡谷两岸的瑶族不堪忍受,凭借横于峡谷中的一条如斗大的老滕,延互两崖,起来造反,战火迅速蔓延。《剑桥明史》:
  
  
  广西瑶族人民的叛乱由一个能干的首领侯大狗——瑶族四“大族”之一的头人——领导;这个叛乱自15世纪50年代以来已经在酝酿之中。它在1464年正当宪宗登基时全面爆发。对这个区域的几个行政长官来说,危机更因邻近的苗族和壮族同时发动的起义而加剧。受影响的中心区位于广西中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浔州城(今桂平)西北长达75或100英里的浔江(黔江)流域。浔江的这一段迂回曲折,穿过森林覆盖的陡峭山岭,它的峡谷既深又隘,土人靠在那里生长的大藤越过峡谷;悬挂的大藤宛如吊桥,因而给峡谷起名为大藤峡。
  1465年也就是成化元年,平定叛乱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大军统帅其实已经敲定人选,可兵部尚书王竑却一定要再推荐一个人:
  “韩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莫可。”(《明史》)
  “浙江左参政韩雍,谋勇拔萃,文武全材,求之廷寮,罕与伦比,陛下诚以讨贼属之斯人,可逭南顾。”上然之。(《炎徼纪闻》)
  
  
  在广东副使位置上的韩雍马上改任左佥都御史,在名义上仍是一把手的都督赵辅的麾下,全权负责起了指挥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这年二月,任命下达了,韩雍七月初赶往南京,集结精锐部队三万之众,包括1000名勇猛的蒙古骑兵弓箭手,也就是所谓的“达官”,一路南下,浩浩荡荡,最后汇集成十六万人的大集团军。韩雍作战,指挥风格硬朗,与上司关系处的也很好,几乎可以独断专行,他跟两个监军太监卢康、陈宜也混的很熟,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这次大军出动,他随身还带着皇帝的“尚方宝剑”,皇帝给他的命令是:“将士有功者,得自署使,三司官而下不用命者自治之,朕不中制也。” 于是,在桂林,韩大帅先杀了几个贻误战机的高级军官立威,再分兵五路,破修仁,定荔浦,与“斩首行动”异曲同工,大军直扑起大藤峡,并诱使一些瑶人投降和加入官军,直接攻打峡谷区中央瑶人的栅寨。
  
  
  韩雍的部队长驱直入,进入了当地人称为六百里天险的峡谷,在峡口,先头部队遭遇了“儒生、里老数十人伏道左,愿为向导。”韩雍识破了这是伪装的奸细:
  见即骂曰:“贼敢绐我!”叱左右缚斩之,左右皆愕,既缚,而袂中利刃出。推问,果贼也。悉支解刳肠胃,分挂林箐中,累累相属。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
  
  
  明代的田汝成在《炎徼纪闻》也描述了韩雍的智谋果敢: 
  十二月朔,诸道并发,腹背夹攻,连破石门、道袍、屋厦、紫荆、竹踏、良胸、古营、牛肠、大岵等寨,贼皆遁入桂州、横石、寺塘、九层楼,据险立栅以抗我师。雍麾死士以大斧刊木开道,两军齐登,发火箭焚其营栅,而都指挥夏正复自林峒来援,贼大惊溃,生擒侯大狗等七百八十余人,斩首三千二百余级。
   “死士”有来历,苏州人冯梦龙在野史中记述,大藤峡之役,韩雍是听取了广东新会县丞陶鲁的建议,组建了一支三百人的敢死队, 要“力举百钧,矢射二百步者”才够标准,当时十几万部队,按照这个条件优中选优,开始才挑出来二百五十人,后来才凑足三百,号称“陶家军”。
  
  
   〈明史〉载:峡有大藤如虹,横亘两厓间。雍斧断之,改名断藤峡,勒石纪功而还。
  大藤峡从此改名断藤峡,这一刻,苏州人韩雍真的威风八面啊。
  历时两个多月的战事,韩雍以绝对优势兵力破傜僮村寨三百二十四所,斩首三千二百余,生擒七百八十二人,还抓了二千七百一十八名妇女,皇帝高兴的不得了,给韩雍升官不说,他奏请的善后方略一概准奏,此后两广地区的战争还是不时发生,韩雍继续提督两广军务。
  他的下台与太监有关。广西镇守中官叫黄沁,一直觉得韩雍气势太嚣张了,妨碍自己在皇帝那里进步,他一个太监有什么好进步的?黄沁就是看韩雍不舒服,于是跟皇帝打小报告,说他贪欲纵酒,滥赏妄费。皇帝派给事中张谦去调查。而当时的广西布政使何宜、副使张斅也对韩雍不满,觉得他瞧不起我们,我们正好落井下石,于是韩雍稀里糊涂的致仕而去了 : 两广人念雍功,尤惜其去,为立祠祀焉。家居五年卒,年五十七。正德间,谥襄毅。(《明史》)
  
  
   很多人因为韩雍的大藤峡之战,几乎忘记了他是进士出身的文人。韩雍写诗,《桂江鲫鱼甚巨且美,食之有作》:
  桂江霜鲫长如许,绝似松江一尺鲈。鲫美终非故乡物,临风长啸忆三吴。
  军营大帐内的铁血元戎,威严的很,这气度来自他每次临战身先士卒不避矢石,而大将军也故意把排场弄的很大,手下将官禀报每次都得长时间跪着,大帐外列铜鼓数十面,军旗招展,仪节显赫,连一贯骄横的当地的镇守宦官看见他也害怕。但这诗里写的,却分明是是江南才子的情怀,韩雍想家了。
  
  
  大藤峡之战其实对明朝的历史影响很大,最直接的后果是俘虏中出了两个人物。 一个是女人,明孝宗皇帝的生母纪氏,她本是广西平乐府贺县土官的女儿。大藤峡之战,纪氏被韩雍大军俘虏,因为貌美献进皇宫,授为女官,负责宫中银库“典守内藏”。成化五年,宪宗皇帝偶尔经过内承运库,跟她问询内藏收支出纳情形,纪氏答奏得体,皇帝动了心,召幸而有喜。可当时皇帝最宠幸的万贵妃自己不生养,最妒恨别人怀上龙钟,她遣派亲信宫女为纪氏堕胎。纪氏人缘极好,宫女回报万贵妃说纪氏不是怀孕,是生了膨胀病。后万贵妃将纪氏谪居安乐堂,第二年七月纪氏生下一个男孩,得太监张敏协助,藏匿密室哺养。这就是后来的弘治帝朱祐樘。他身上确定无疑有一半瑶族血统。
  
  另一个人物是汪直。汪是大藤峡的瑶族土人,因亲人参加叛乱而被株连,韩雍上奏皇帝,把一批“小罪人”施以阉割,进入宫内做太监。汪直慧黠多智,给万贵妃服侍的很满意,不久升为御马太监,成化十三年领西厂,屡兴大狱,劾罢公卿大臣数十人,权倾朝野。汪直巡边,巡抚都御史们往往出城二三百里迎接,“望尘跪伏”。韩雍自己早年曾在宣府、大同做过巡抚,如地下有知,当年俘虏的小孩童成了如此妖孽,不知作何感想?
  且说退休赋闲的韩雍,一次友人赏雪不至,他写诗相催:“南征五载不见雪,今见江乡腊雪飞。老我不禁清兴发,故人何事赏心违?包含梅柳春无迹,照耀乾坤夜有辉。预想来游须秉烛,琼瑶还衬马蹄归。”
  上下不过几十年,已经换了人间。
  
共26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页码: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