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龙股份的潜在价值:明朝的苏州点滴 / 江南砚台 / 第2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1:11:07
 ……左右进退有虛宾。六法相生百奇出。彼退我乃进。彼退有奇伏。彼进我亦进。彼进乃穷蹙。扑身枪尖迫使发。死里得生铁屋。尝以我矛陷我剑。矛多虛奇剑实战。当其決命争首时。剑短矛长皆不见。自笑学兵已白头。初识襄中三尺练。
    
      到这个时候,他的武学修养似乎已经练到了最困难也最危险的第九重境界,终于,有一天吴殳忽然破颜一笑,若有所感,脑子里的各种武功,单械,双械,渔阳单剑、瓦氏双刀,还有抗倭时期流行的日本刀法(戚继光在前线曾找到一本日本刀谱,后广为流传),统统龙虎相济,打成通明一片,融为一体,吴殳自创了一路武功----双刀十八式,从此遇敌,是独孤求败的心情了。
    至此,习武三十年,吴殳终于卓然成一大家,自立门派。但不脱文人习性,他在登临著名的北固山后,目睹故国江山颜色,沉痛万分,曾有句云:“生平不忘中流揖,每到登临便怆然。”正所谓“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前人登临北固山的感怀诗句,天造地设,是写给他的。
    
    不知道钱谦益为什么轻视过吴殳,记得有清人笔记说,吴殳曾去拜访他,而钱态度相当傲慢,吴大怒,拂袖而去。也许,在名满天下的钱尚书看来,吴殳这种二流文士实在无趣。身怀绝世武功如何?总不成要老拳痛打老夫?仿佛〈少林足球〉里的周星弛,在强势的工商社会,武功等于劳力。
    吴殳不甘心,他着手埋头整理着各位恩师的武术技法,一本古代刀枪技艺的兵书《手臂录》在他“悟道”的第二年,从康熙元年(1662)开始陆续编纂。第一篇,就是《石敬岩枪法记》,以后陆续写成《峨嵋枪法》、《枪法圆机说》、《单刀图说》、《梦绿堂枪法》等文,最后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完成了震古烁今的《手臂录》全书四卷,此书精解枪法,另有“诸器总说”、“叉说”、“狼筅说”、“藤牌腰刀说”、“大棒说”、“剑诀”、“双刀歌”、“后剑诀”等,《手臂录》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武术典籍被《丛书集成初编》《借月山旁汇集》等八部丛书所收录,贯通古今,融会南北,还流传到了海外。
    吴殳是明清之际最有成就的武林宗师无疑,此外,他于天文地理、乐律音韵,乃至医药卜筮、炼丹服食等,无书不读,学究天人,最后以高龄去世,真是苏州第一流人物了。
  -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5-11 16:28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春节、中秋节同为华夏民族最为盛大的三大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天中节,按照道家说法,这天为“地腊”,而老北京风俗又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过端午节的民族除了汉族,还有藏、蒙古、彝族等,几乎中国各民族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宋人《容斋随笔》中有“八月端午”一则,通常被认为是端五来源于初五的一个直接证据: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端,即开始。按地支顺序推算,一年中的第五月正是午月,而每个月里都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唐朝时,因唐玄宗生于八月五日,为避讳,宰相宋憬提议,将端五改成了端午。古人把午时称作阳辰,故端午又称端阳。
    
    我们中国人过端午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但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其实,中国岁时节日的起源各不相同,有的是根据历法节气,有原始崇拜的遗留,也有禁忌迷信、祭祀宗教以及多神信仰等多种起因。端午节正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融合了以上诸多因素的一个传统节日。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往往被奉为神明,为后人纪念,并加以崇拜祭祀,而在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诸多传说中,最著名的当属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屈原自沉汨罗前200多年的吴地,同样是为了纪念一位葬身水中的楚国人,农历五月初五,吴地百姓已经自发开始盛大的纪念活动,这个让吴地人民至今难忘的人就是伍子胥。此后,在官方参与甚至直接的推动下,这项带有浓郁吴地色彩的祭祀活动开始演变成盛大的民间节庆,到了汉代被皇室作为国家礼仪祭祀而基本定型,吴越文化圈的这项传统风俗上升为国家礼俗,并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圈、齐鲁文化等融为一体,端午节定型,纪念伍子胥的民间仪式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不断丰富、演变,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节庆文化的一部分。
    
    魏晋以后,朝廷不祀端午,端午节重又回到了民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纪念屈原作为端午节起源的记载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各种文献中。东晋南北朝对峙,人民饱经战争苦难,感怀忠君爱国的屈原大夫的情操,经过民间口头加工和史家的整理,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而伍子胥的背影在端午节的热闹中渐渐淡去,人们遗忘了这个背井离乡、怀抱复仇渴望的英雄,也淡漠了他的万古奇冤。而在伍子胥自己亲自设计、指挥建造的苏州城,每到端午,民间至今还保留着最为原始的纪念与追思,年年胥江竞渡,缅怀忠魂不散,岁岁巧手裹粽,不忘伍子英名。
  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6-10 22:18  在拉萨顶一下.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6-18 23:38  美人陈圆圆不是苏州人,是常州府武进县奔牛镇人。
  -------------------
  是吗?指教的是,回去查。作者:江南砚台 提交日期:2007-07-02 22:43  
  闲情的舞蹈
  
  
  
  今天城市正在被宠物包围,据说拉萨街头出没很多凶猛的狗,南方某地除了一天消费掉几百投拉磨的驴,还到处收购流浪猫进行烹饪,这招来动物保护组织的关注。连象牙雕刻技术濒临失传,孩子学二胡要用点蟒蛇皮都小心违法的情况下,古代隐士的宠物饲养就越发显得大气,人家养鹤。鹤鸣九皋,家里养什么鸟也不如仙鹤来的出尘忘俗,有仙风道骨,是另类追求。鹤是被高度神秘的动物:
    
    《淮南子 说林训》:“鹤寿千年,以极其游。”
    
    她仪态高雅,步伐从容有致,羽毛华美,举止有节,顾盼生姿,最要命的是她具有煽动性的咏叹高音,其实野性十足,而文士们认为,这是雅乐,死到临头,还在感慨华亭鹤唳从此听不见了,魏晋时期知识阶层的脑袋好象是出了问题。
    
    《拾遗记》云:“周昭王时,涂脩国献青鸾修丹鹤各一雄一雌,以潭皋之粟食委之,以溶溪之水饮之。”
    
    农业专家考证,鹤在先秦时代已被人类驯养,据说倒是麻雀,是至今无法驯养的飞禽。因为资源稀缺,鹤的身份显赫,是大户人家才豢养得起的家禽,目的不是简单的用来改善伙食补充蛋白质,。李商隐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三引《西清诗话》:“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煮鹤焚琴这个成语实在生动,由此可以反思一般鸡鸭的屠宰褪毛破膛的过程是如何血腥,现在流行动物福利的概念实在很好,引申到民主,就是即便鹤立鸡群,而生命一样无等级而有尊严。
    
    现在,有吃天鹅的,有吃孔雀的,鹤幸运些,只要不是人相食的大荒之年,鹤的审美价值和文学性让美食家们的探索精神有所迟疑。
    《史记滑稽列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
    
    比起今天国家元首之间互相赠送防弹轿车,这是古风,也农业社会里最自然的选择,动物如骏马汗血,什么大象狮子老虎鹦鹉八哥,都可以拿得出手,没有海关上复杂的检疫程序。
    
    中国的帝王们在花园里饲养仙鹤----《左传》里卫懿公爱鹤,亡国后被历史学家严厉地批评为玩物丧志,鹤怎么说也是动物,比起祸水红颜更无辜吧。其实,宫廷之中的仙鹤总缺少一点野性,它们被完全仪式化了飞翔在蓝色背景上衬托出宫殿的威仪显赫,象漫天神佛列队巡逻隐喻皇权的正统,宋徽宗就画过一张这样呆板的画,感觉毫无艺术趣味可言,直白肤浅如同一张装修草图,在另一幅怀疑不是他画的松下抚琴图里,仙鹤的姿态就生动了些,因为这时的皇帝把自己当成是一名艺术大师。
    
    
    士大夫们豢养仙鹤,更多的是用娱乐标榜身价
    
    ----《舆地纪胜 江陵府上》云:“晋羊祜镇荆州,江陵泽中多有鹤。常取之,教舞以娱宾客”
    
    《世说新语 排调》:“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
    宋林洪《山家清事 相鹤诀》:“欲教以舞,俟其馅而置食于阔远处,拊掌诱之,则奋翼而唳,若舞状。久之则闻拊而必起,此食化也。”
    ”
    
    明屠隆《考槃余事 鱼鹤笺 鹤品》云:“欲教以舞,俟其饥馁,置食于空野,使童子拟掌欢颠摇首起足以诱之,彼则奋翼而唳,逸足而舞矣,习之熟,一闻拊掌,即便起舞,谓之食化。”
    
    这样残酷的训练在今天看,明显侵害了鹤的“动物福利”,这样的表演很不好,儿童不宜因为有虐待心理,成人也不宜因为有奴隶思想,鹤自由自在的习性决定人类与之交往的方式最好是什么也不做,随它高兴。所以隐士养鹤,才得其所哉,因为隐士一般住在少人烟的山里,生态环境文化背景都对,食物链也充足。般被感知为孤独的动物,这和它的主人的精神状态十分适宜,根据〈山家清事〉记载,养鹤“屋必近水竹,给以料必备鱼稻。养以笼饲以熟食则尘浊而乏精采。岂鹤俗也人俗之耳。”所以在所有的养鹤人中间,又以林和靖最著名,梅妻鹤子,在孤山把隐士做的彻底诗意。
    
    
    最近的养鹤逸闻,是晚清大学士常熟人翁同和,野史传说,他在北京因为爱鹤而被要挟以书法相赠。
    
    《诗经 小雅 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谁听见就是福气。
    很多古籍表明,对仙鹤外形的筛选有一定之规:
    
    相鹤但取标格奇古,唳声清亮,颈欲细而长,足欲瘦而节,身欲人立,背欲直削。
    这样的体态要求,好象现在泳装模特比赛的样子。接着看:
    
    且能千年,一变苍色,再变玄黄,百年之后,则脱硬羽而生柔毛,色白鲜洁,真异类也。而青松白石之下,更宜此君。
    
    对《本草纲目》这样浩瀚的医学典籍来说,鹤是不能放过的研究题材,这种科学态度若干年前很多动物园都写在笼子外面,比如什么什么纲,什么什么目,什么什么科,最后煞气毕现:肉,可食。动物蛋白长期缺乏让一个具辉煌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看见四条腿两足的动物就欢喜赞叹,李时珍写到:“鹤,长三尺,高三尺余。喙长四寸,丹顶赤目,赤颊青脚,修劲凋尾,粗膝纤指,白羽黑翎,亦有灰色,苍色者,尝以夜半鸣,声唳云霄。” 李时珍写的科学理论很多在今天已经等同于迷信,但在当时他的确是伟大的博学的杂家,他没有吃过鹤肉我们应该原谅他。
    
    
    早在一本元朝人写的〈饮食须知〉里,谜底就被揭开过―――
    “鹤肉有毒,不可食。其骨入沐汤浴头,令发尽脱,更不可生。”
    看来,有勇敢的人已经尝试过了,其实喜欢看〈三国〉〈红楼〉的都知道,诸葛亮手里摇的,所谓羽扇,大观园下雪天姑娘们穿的,所谓鹤氅,来历都相当可疑。
    
    
    同样舞蹈在时间古镜里的有游鱼,色如朱砂,摇曳仿佛盛开在水中的一朵红梅,这样的鱼是观赏的极品,哲学家低头望见这尾朱鱼于是就看见惘川之水,忘记了自己其实还在朋友家的天井里,那一缸颜色都是活的,透明硕大的鱼尾骨肉停均,名字妩媚如花,说不完的旖旎:
    金鞍 锦背 鹤顶红 雪眼 玛瑙眼 墨眼 落花流水 莲台八瓣 隔断红尘,隔断红尘象是标语,可口气这样的果断,是义无返顾的逍遥,是随他去了的风流快活,古铜缸青绿班驳,也可以只有两条鱼,一蓝一白,蓝如翠,白胜雪,她们悠闲的等待着,主人清早起来,用一段湘竹做成的吸水筒给她们换水,再看金盆波澜柔欹,金鱼前世是海里的龙,她们在尘世一遭,风平浪静就好。
    
    
     水池里的锦鲤态度更大方,一片片红云渲染,又很快四散荡漾开去,这鱼骄傲而悠闲,缓慢在水里行走,一个妇人撑伞上了桥,又缓缓下桥。
    
    
    本文由贴库网(www.tieku.org)自动同步脱水整理,访问地址:http://www.tieku.org/1982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