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女配的逆袭人生:新闻话题 2011-6-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9:43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是什么造就了“悬浮领导”阅读原文

是什么造就了“悬浮领导”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网站发布的一则新闻中使用了合成相片,在相片中,三位县领导“悬浮”在一条公路的上空,图片说明称这几位领导在“检查新建成的通乡公路”。
这等神奇的创造自然引来了网友的围观,并很快掀起了PS狂潮,人们把三位领导PS到了暴雨后充满积水的街头,PS到了地震灾区现场……狂欢式地“恶搞”,分明在痛斥当地浮夸造假的作风。虽然,会理方面很快就积极地道歉认错,但究竟为何会出现这种“悬浮领导”,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引发网友PS狂潮的“悬浮领导”
2011-06-29 第 1711 期
今日话题
“悬浮领导”并非偶发现象
山西寿阳领导也会“悬浮”
被戏称为“会理三杰”的PS照片中的三位领导,在两日之内,迅速成为几乎与郭美美相提并论的网络红人,“领导视察”各种千奇百怪场合的合成照片充斥着互联网。有想法的网友更是主动出击,四下搜寻别的地方还有没有类似的“悬浮照片”。

果不其然,昨天网友又发现了山西寿阳领导也会“悬浮”—— 在寿阳县政府门户网站近日发布的一张县领导“亲切看望”县政协委员的照片中,为了硬塞下一位常务副县长,同样使用了拙劣的移花接木手段。被网友发现后,迅速删除了PS过的图片,放上了原图。
奥巴马遭遇PS
造假事态本身并不算严重
公允地说,不管是会理还是寿阳,两起照片造假事态本身并不算严重。会理“悬浮领导”的制造者孙正东称,“由于照片有光照、角度、背景杂乱等效果不佳的问题,故在使用时对该张照片做了拼接、修改”,而寿阳方面虽未做出解释,但可以想像原因在于拍摄时没有拍到领导们在一起的画面,于是便使用了合成照片的手段。照片虽有很大问题,但领导“视察”或“看望”这一行为还是存在的(虽然不免有“官样文章”的嫌疑)。
事实上,就传达正确信息给读者而言,就作伪的动机而言,“悬浮领导”的危害远不如314事件时西方媒体利用处理过的照片进行反华宣传来的大,也不如“周老虎事件”中公权力集体睁眼说瞎话、利用合成照片来谋私那么恶劣。甚至还比不上奥巴马在某期《经济学人》上的孤寂背影——在墨西哥湾石油污染危机中,《经济学人》为突出奥巴马面对危机时的孤独无助,裁掉了某张照片中奥巴马身旁的两个人。这种做法无疑是歪曲了图片的真实意思的,为此《经济学人》受到了媒体同行的猛烈批评。
相比之下,“悬浮领导”虽然PS得过于粗糙,但并非编造领导去视察的事实,或者有意误导读者相信什么。再加上事情被捅出不久,会理方面就积极表态道歉,赢取了一定同情。所以网友现在更多是看乐子的心态,把各版本的PS图当作是笑话。
但造假背后是严肃的态度问题
然而,假如孙正东技术够好,时间也充分,能合成出让网友分辨不出真伪的作品,再加上并未编造事实,仅仅因为配图的需要而合成了照片,是否就可以不受谴责呢?
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因为新闻操守是需要用严格的界限来保障,特别是在电脑技术发达的今天,明确照片处理的边界是保障图片真实性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不仅需要严格的自律,也需要业界严厉的监督。
例如,《纽约时报》就如此规定照片的后期处理:照片上的人或者物体不能通过后期增加、更改位置、颠倒、歪曲,或者是从照片中去除(除非是通过裁剪的办法去除视觉噪音);对照片颜色和灰度的修改仅仅在最小的限度内,是为了更清楚准确地传递信息;照片里一旦出现使读者迷惑的地方,一定要在图片说明中加以解释。
显然,孙正东的做法是完全违背上述要求的,就算他PS得再完美无缺,也没有编造领导去视察的事实,这同样是一篇假新闻,一张假图片。
然而,特别需要反思的是,在网站上报道县级领导的视察活动,这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但孙正东以及寿阳合成照片的作者,为何在素材不够的情况下,还非得合成这种蹩脚的照片呢?并且,可以想象的是,几天内就挖出两个小地方搞这种弄虚作假,在全国范围内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在少数。
“畏惧领导”是弄虚作假的深层原因
这张照片被认为是“区长低头认罪”
领导的照片有什么要求?
从会理和寿阳“悬浮照”的原图来看,我们大致就可以了解在孙正东这类外宣人员眼中,一张好的关于领导的照片有什么要求。
首先,集体照上的领导一定要全,这种寿阳硬塞一个常务副县长进合成照里即可明显看出,如果缺了人,图注就不好写,因为按通用的报道说辞,很难解释为何有领导不在这张图片里。
其次,领导的位置、大小要适当。从会理悬浮照的原图即可明显看出,领导位置太偏太小的照片是不能用的。
最后,领导的形象,背景的形象也一定要好。这涉及到光照、角度、设置背景等一系列需要注意到的事项,绝对不能草草了事。
在一些新闻专业的教材中,对于如何拍摄领导人,早已有过很详尽的指引。例如用视频拍摄领导人特写时,画面要尽量排除并排坐的其他人,画面要饱满,主体突出,主要领导人要求有正面、左右侧面的特点。在拍摄主要领导人时,应避免在有损领导人形象的角度拍摄(背景上的树枝、窗格,前景桌面上的话筒、花束、茶杯,领导人面部缺憾等)。不需要单独镜头的领导,可以两个或三个等人分切和摇。(若领导职务有较大差别的,可从职务高的特写拉到两人或三人落幅)。
为何宁可PS虚假的照片,也不用原来的照片?
正是由于理解“领导的照片有什么要求”,在潜移默化之下,这些外宣办工作人员宁可遵循这些要求,而不顾实际上素材有没有达到这些要求的条件,抱着侥幸心理,先按要求合成了照片再说。如果弄好了,让领导的形象符合要求,则说不定会让领导欢心。而如果被发现了缺陷,顶多只会说你完工太仓促,技术不够好,而不会被认为不懂“规矩”。
但如果什么都不做,把“素质不够好”的底片直接拿去上网见报,则很有可能会“吃不了兜着走”,甚至可能被追责。这早已有前车之鉴。2008年1月10日北京《通州时讯》第二版刊登了一张邓乃平区长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的图片,由于拍摄记者的“疏忽”,导致区长的照片“低着头,闭着眼,形象不佳”,被有关方面解读为“难道照片想告诉读者,通州区去年的工作没做好,区长在低头认罪?”随后报社记者被辞退。
不能说会理、寿阳的这些领导也会像北京那位区长那么蛮狠,但在体制内生存,孙正东们理解该怎么做是很自然的。
于是,孙正东就这样形成了“畏惧领导”的心理,于是,在需要造假和如实报道的选择中,选择了蹩脚的那种。
想拍好照片,不敢和领导说
会理县这次领导视察新落成的同乡公路,为何没有拍到好的照片?没去专业摄影师或许是一个原因,但既然有工作人员一直陪同,怎么也会有机会拍到好的照片。原因恐怕在于“上下级意识”太强,畏惧领导,不敢向领导开口要求摆拍了。这方面,台湾人可以做个榜样。马英九参加活动与媒体合影,拍完一次,媒体要求“再来一次”,两次不够,又有人要求再拍第三次,结果马英九再次答应,全场欢声笑语。这可以算作官员媒体良好互动的一个范例。
领导照片,非得要如此注意形象吗?
南方日报头版肖扬“仰天大笑”
维护领导形象是第一考虑
据会理政府网的网站工作人员解释,“当天没有专业的摄影人员跟去,拍出来的相片光线不好,网站工作人员就自作主张PS了。”
领导形象永远都是要优先考虑,优先维护的。“伟大、光明、正确”是第一位的,事实是第二位的,所以,油画《开国大典》便经历过多个版本,所以,在特殊的年代,朱毛会师能变成毛林会师,朱德的扁担能变成林彪的扁担。极端化理解“伟光正”,便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不必如此
然而,在今时今日,对领导形象的维护早已不该用老眼光去对待。展现出领导真实、人性、活泼的一面才是新闻报道的趋势,而不能一味死板的严肃和僵化的笑容。2008年两会,南方日报用在头版选取了时任最高法院院长肖扬“仰天长笑”的照片,来报道最高法工作报告,就是一个极佳的范例。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此赞许到:“这次两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报道,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广东团里留下的照片,那种‘仰天长笑’的味道,非常人性化地展示了共和国首席大法官的喜怒哀乐。”汪洋并认为“我们的报纸敢发这样的照片,就是思想解放的表现。”
毫无疑问,这种态度才是可取的。当我们经常能在各路媒体上见识到国外政治家例如法国总统萨科齐、英国伦敦市长约翰逊种种搞怪、有性格的作风时,总是会希望我们的官员也能展示他们人性化的一面,而不是这种“悬浮”的可笑形象。
结语:会理县领导的照片失真看起来像个笑话,折射出的则是中国官场怪状。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评论头条】新京报:红十字会怎应对“郭美美门”阅读原文

■ 社论
原题:红十字总会该如何回应外界质疑
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昨日下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向部分媒体通报“郭美美事件”的情况。红十字总会重申,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未设“商业总经理”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副会长郭长江既没有名叫“郭美美”的女儿,也没有名叫“郭子豪”的儿子。
在舆论漩涡之中,红十字总会及时召开通报会,是正确的做法。会议披露了一些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运作内情,如红十字总会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关系,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自2000年底成立至2005年,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差旅费均由北京“王鼎”公司承担,所有人均未在红十字会领取工资和报酬等。这样的解释和说明,相比原来的一纸严正声明,效果要好得多,也会让网民心中的不少疑问释然。
不过,相对于公众的期待来说,这次通报的内容和信息仍有不足。
比如,他们是如何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等分支机构进行监督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与天略控股集团的合作,二者搞的“校园安全行动保险卡”、附捐拍卖会,还有“夭折”的劝募活动等,红十字总会是否知情?此外,如果说一个并无紧密联系的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似乎“株连”了红十字总会,那红十字总会该如何站出来保护自己的品牌?既然已经报了案,案件进展情况有没有可以通报的内容?……这都需要给公众以说明。
网上的指责仍未平息,这个时候,如果红十字总会能够根据媒体报道以及网络上的疑问,围绕公众最想知道的核心问题,做有针对性的解释说明,就能让公众感受到红十字总会的诚意,也才能获得信任。
让民众感受到诚意,也与信息发布和公开的方式有关。如果红十字总会珍视民众的知情权,而且自己又真是清白的,那么这个通报会还可以更坦荡一些。其或许应该提前公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而不是让许多媒体靠“小道消息”前往,同时也应该对媒体记者来者不拒,而不是有选择地通知极少数媒体参加。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参与的媒体越多,准确信息的发布范围会更广,也才会让更多的公众知道。言论渠道通畅而宽广,谣言才会退场,公信才能树立。遗憾的是,红十字总会选择了另一个方式,让他们的诚意打了折扣。
因为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善款运作不透明,很多慈善机构近年来丑闻屡出,公信力在下降。而从事慈善事业,就必然要承受格外挑剔的目光。不管有没有丑闻,公众“恶猜”、“监督”慈善机构,也很正常。
昨日,中国红十字总会透露,正在研发的“中国红十字会捐款信息管理系统”将在近期向社会推出,该系统将通过网络平台对捐款的接收、管理和资助流向进行在线查询。这是一个好事情,也说明民众的监督和慈善机构的自我改进,是能够形成合力的。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与红十字总会并无紧密关联(至少目前是这样)的郭美美事件的发生,对红十字总会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并非任何时候,都能引来民众关注的眼光。所以,这也是充分展示红十字总会业务职能、贡献、管理、慈善精神和危机处理技能的良机。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慈善组织,应该有胸怀超越郭美美事件,从根本上反思问题,挽救公信力。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怪力乱神】李晓亮:“健康教母”快收起神通阅读原文

李晓亮 本报评论员
原题:快收起养生神秘主义的神通吧
怪力乱神的《西游记》里有一幕,让人难忘:猪八戒要在凡夫俗子面前逞威,念动“大”字诀,迎风暴长三丈。唬得没见过世面的百姓惊呼:“猪长老,请收了神通吧!”然后,八戒才志得意满地摇着招风耳变回原形,十分受用。而在稍有些本领的妖精面前,则常见他满嘴“猴哥”,抱头鼠窜,不堪一击。
按说,这只该存于小说家之口。不过,生活的怪诞有时毫不逊于小说之灵异。仅是养生一域,就“神迹”频现:从大师张悟本到大仙李一,前仆后继,代不乏人,现在又出了个健康教母马悦凌。
而纵观此类养生之法,又总与“超自然”“超简单”的神秘主义相勾连,而与现代科学、医学绝迹。这反智吊诡的一幕,却是晦涩坚硬的现实。无论你是否愿意触摸,它就那样矗立在一些
监管不力、信仰虚空的暧昧斑驳的阴影里。这套装神弄鬼的古老把戏,就一直长盛不衰。
哪怕悟本堂坍塌,“神道”现形,作为后继者的“健康教母”却依然香火旺盛,教众甚多。“前辈”光环散尽的狼狈相,似乎在她眼里都不值一哂。因为她仍声嘶力竭地在卖力吆喝:“渐冻人”是她治疗过的最简单的病,生泥鳅加当归就搞定。还不忘摆出一副济世救人的菩萨模样——“我追求的根本不是物质,是如何发现一条让人类能走向健康的康庄大道。”
即便面对绝症之首,人家仍然号称治疗“全部免费”。于是,她个人官网上,应者云集,实名注册者就达20多万。如果马悦凌真的神通广大,能用某种神秘的近乎“巫术”的疗法救人,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而且又真如宣称的那样一心行善不计名利,那么对数十万虔诚粉丝而言,不啻盼来了人间福音。
可是,我们多么不愿承认这个现实——不需更多的媒体揭黑,不要更专业的科学证伪,
不需要权威的监管、司法介入,仅仅一个小小个案,一个平常细节,就将健康教母给自己贴的所有炫目脂粉冲刷干净——有慕名求诊者,一番“生泥鳅疗法”瞎折腾后,见疗效甚微,打算回家。没想到当初承诺的“治疗免费”只是个幌子,刚治一次就要3000元。教母市侩嘴脸显露无遗——马悦凌还指责人家“忘恩负义”,称“治好了你给多少我都收”。
这就是不求物质只为行善吗?遥想当年悟本绿豆疗法,被指为绿豆涨价的幕后推手。大量信息表明悟本走红,离不开背后隐秘的利益链条的作用。比如书商、媒体的包装炒作,疯狂造神,然后坐地分成,瓜分香火钱。那现在马悦凌的疗法,是否也有暗通款曲之处?
其实,这几乎是原版复制。她兼职主持、出书,成名后成立公司。马悦凌承认至今还是初级护士,无医师资格证。而她现在的所为,怎么看也不像医者仁心悬壶济世的义务志愿者,而是背后有庞大的商业世界,是多平
台营销的炒作奇才。所售产品与“治疗”密切相关,据称一味“药引”利润就好几亿。
李一覆灭记显示,从神坛到地狱的距离,不过二十多天。参考这些“养生大师界”前辈的星路历程,教母的星途在媒体关注,监管介入后,或也会很快黯淡下去。但是,环视张悟本李一马悦凌们此起彼伏的现状,又不能仅仅满足于曝光一个打掉一个。科学界大师断代难产,而“巫术圈”却人才济济,那套与商业媾和的“××神秘主义”把戏为何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这种怪诞的氛围和土壤,不容小视。监管不力难辞其咎,但心理原因呢?超凡入圣的“大师”,就寄居在我们社会虚弱惶惑的内心。一个“神”倒下,内心并不因此天然强大,或只是在等待另一个。用什么来武装内心,反抗一切反智、非理性的神秘力量入侵?或许唯有科学的普世性价值与信仰堪当此任,能戳穿一切愚弄民智的把戏吧。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权力乱象】五岳散人:从维权到嫖娼的乾坤大挪移阅读原文

五岳散人 知名网友
生活在这个时代有时候真是挺幸运的,总是能看到各种不同的怪现状。不知道还有人记得那些“邵氏弃儿”么?可能您不记得了,因为总有社会热点冒出来,这件事您可能已经忘了。
那就让在下再说一遍:为收取社会抚养费,多年来,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至少有近20名婴儿曾被计划生育部门抱走,送入邵阳福利院,统一改姓“邵”,与父母人各天涯。部分后来找到下落,有些已被收养在海外。当地计生部门的解释是:这些婴幼儿多是被农民“非法收养”的弃婴。但实际上,有相当多一部分婴幼儿是亲生的;更甚者,有的并非超生儿。今年5月初,《新世纪》周刊以封面文章披露此事。当时我有个评论叫做《当政府成了人贩子的时候》,说的就是这个事情。
事情过去了一个多月,官方的调查结论迟迟没有出台,就在家长们准备诉诸法律途径时,两名维权骨干家长杨理兵和周英河,因“嫖娼”被邵阳警方拘留。根据《新世纪》周刊旗下财新网披露,这两位家长是在半路上碰上一个据说也是丢了孩子的家长的神秘人物,跟他们说要反映情况而留在了邵阳,然后就发生了这个蹊跷的“嫖娼”事件。
更为有趣的是,当地政府有关人员抓住这事儿不放,在维权家长当中大肆宣扬两人“嫖娼”丑态之不堪,用以打击其在维权家长当中的威信。调查处理不积极,对于如何把事情捂住倒是如此积极的现象也算是见怪不怪了,但做得这么明显与肆无忌惮还是少有的。
两个维权家长是否真的嫖娼,相信远隔千里的我们不能妄言,但旁观者有理由怀疑,这种过于巧合的状态很难用无巧不成书来解释,尤其是拿获两人嫖娼之后当地政府那种幸灾乐祸、勇于宣传的过头儿热情,让人不能不产生合理的怀疑。
这个怀疑并非是空穴来风。无论是近年还是追述历史,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进行打压都是常态,这种常态往往伴随着各种手段,比如说如果维权性质的案子,就找对方经济上的麻烦。要是您举报某人的话,先把你弄成治安案件再说。然后用这种方式抓捕之、拘留之。看守所可不是星级酒店,进去之后受到何等待遇自然就不用说了。
哪怕警察不会对你如何,那种威胁也足够让人喝一壶的。
这种构陷的状态除了有实际意义之外,还表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俺手里的一个行货,如果我想弄你的话,随时都可以用任何理由把你干掉。就拿这个嫖娼事件来说,我们要是按照最为恶意的想法认为这是一次构陷的话,就很清晰地表明并非是一个机构在行动,而很可能是整个邵阳地区的机构协同行动,就像带着法院人员去强拆一样。
这些信息如果传达到位的话,对于很多人还是很有用处的。要知道,政府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源,一介草民如果与某些地方政府为敌的话,任何时候他面对的都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与近乎无限力量的强力机构,那是永远无法从力量上战胜的“怪兽”。
有时候面对这样的力量,确实会让人产生无力感,因为没有一个基本框架保护公民的权利。没有了保护,公权力当然也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害某人,都说要把权力关进笼子,结果发现我们自己在案板上。
其实,嫖娼与否与维权完全是两回事,在这个时候因为嫖娼而被拘留,难怪那些维权者疑心大起。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南海争端】邢广梅:南海问题的四个认识误区阅读原文

邢广梅 北京学者
近期,南海争议各方剑拔弩张,再度紧张的局势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国家及人士认识上的误区成为对南海问题推波助澜的重要原因。
一是误认为中国主张的是整个南海海域的主权,极大误解甚至是恶意曲解中国南海权利主张。笔者认为,中国的南海权利主张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中国享有九段线内全部岛礁及所属领海的主权。中国1958年《领海声明》、1992年《领海及毗连区法》及有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外交声明提供了这一法律依据;2、中国作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享有九段线内沿陆地领海基线及符合条件的岛屿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及最大不超过350海里的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及专属管辖权;3、根据1982年公约及中国1998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有关历史性权利的规定及国际法院的相关判例,中国优先享有九段线内中国专属经济区以外海域的捕鱼、自由航行及海上行政执法等历史性权利。与周边权利主张国相比,中国拥有更充足、更久远、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如1958年越南总理范文同承认南海诸岛归中国所有的照会等就是有力的证据。
二是误认为中国只能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对南沙争端提出了两个选项:“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基于睦邻友好的和平政策,中国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议的选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使用武力收回被占岛礁的权利。对此,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51条及联合国有关决议提供了充足的国际法依据,即当一个国家遭受侵略等武力攻击时,受害国有权行使自卫权收回被占领土。据此,中国有权随时使用武力收回被占岛礁,更有权随时占领、管控九段线以内全部的无人岛礁。周边有关国家将中国和平解决争端的政策误读为中国无权或无力使用武力,多年来贻误了中国与域内国家苦心搭建的和平解决争议的平台。
三是误认为域外大国的介入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帮手。为了制衡中国,部分国家采取了拉住域外大国对抗中国的做法。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激化了矛盾,使自身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拉住域外大国,必然要付出满足这些大胃口国家利益需求的代价;对抗中国,必然会损害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换取的却是彼此间与中国的矛盾激化和域外大国没有切实保障的空头承诺。一旦发生武装冲突,域外大国鼎力介入的可能性甚微,因为他们不会视与中国的更大利益于不顾。
四是误认为中国倡议的“共同开发”是可有可无的建议。中国保留主权,搁置争议,倡导共同开发南海资源是务实而有诚意的建议。周边有关国家却置之不顾,持续与域外国家公司合作,单方面开采油气,每年在南海地区开采石油6000万吨,天然气400亿立方米,形成“我方搁置开发,未打一口井,他方油井林立,竞相单独猛采”的局面。对此,中国民众与职能部门逐渐失去耐性,着手开采南沙资源已成为各界人士共同的呼声。同样是开采,与域外国家合作会激化矛盾,与中国合作会缓解矛盾,如果有关国家执意要激化矛盾,那只能是咎由自取,后果自负。
奉劝有关国家能多做对地区和平稳定有利的事情,与中国共同努力,切实落实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教育之思】熊丙奇:原来中国大学也能办好毕业典礼阅读原文

熊丙奇 教育学者
最近是大学的毕业季。近日一则新闻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典礼时特地请上普普通通、深受大学生们爱戴的宿管员吴阿姨上台致辞,广受好评。吴阿姨不到800字的讲话,总共被学生热情的掌声打断了11次。另一则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在学生毕业晚会上的致辞视频在网上走红,何院长对学生们说:“四年前你们带着很好的理想到政法大学,那时理想很丰满;而四年以后,现实却很骨感,而正是因为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理想才必须继续丰满。”“你做不成包公可以,但你不能陷害忠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底线的分数。”有网友评论指,这是一堂简短而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值得所有学子深思。
毕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大学无不重视毕业典礼的举办,会邀请学生家长与会,见证孩子获得学位的重要时刻,同时精心设计毕业典礼的发言,邀请本校校友或社会人士演讲,旨在利用好这一课,给学生们难以磨灭的印象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十分程式化,毕业典礼上除了领导致辞外,能获得发言机会的大都是某些成功人士,向毕业生宣讲“成功学”理念。近年来,国内高校也开始注重毕业典礼与学生毕业离校环节的活动,而从“效果”看,有不少舆论对大学毕业典礼上请宿管阿姨,以及何兵在毕业晚会上的致辞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而对于有的大学把女生的横幅“不管以后是谁的男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男生”收走,舆论的意见也很一致,觉得这样的大学太无趣,连学生们的真情实感表达也限制,一点人文关怀也没有,相反,日前中山大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不少学生在领完证书,不忘与校长“抱抱”,有的还扮扮鬼脸,历史系一名女生领完学位证书之后,上前紧紧拥住“亲吻”校长。中大的毕业典礼由于充满感性,也让“吻别”具有别样的意义。
说实话,办好一场毕业典礼,对大学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用心,可谓事半功倍,而从学生们对充满人文关怀、体现大学精神的毕业典礼的欢迎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学的教育丑闻、学术丑闻不断,但很显然,只要大学出现一点“亮点”,舆论和学生都是不惜给予大学赞美之声的。这种“赞美”之声,是对大学的期盼,也是大学改革的良好外部环境所在。
在我国大学内部,校领导普遍感慨,大学办学自主空间有限,但就像学校在毕业典礼上,安排宿管阿姨作个性演讲,这完全属于自主范畴之内的事,没有上级部门规定一定要安排谁发言;而学校允许学生悬挂横幅,也是学校可以做主的。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大学自主招生,如果一所大学,把本校自主招生的学生信息,详尽地公示,公众可以方便地查阅这名学生除隐私之外的高中学业成绩、自主招生笔试成绩、自主招生面试评价,还有谁会质疑自主招生有潜规则?而大学做到这一点,可谓举手之劳间就可获得社会的好评。又或者,如果一所大学,把学校的所有收支全部公开,接受纳税人(学校的国家拨款来自纳税人)、学生(学费收入是学校的基本收入之一)、捐赠者的监督,大学的账本被晒在阳光之下,还有谁担心大学的经费被挥霍?如果一所大学,对于任何学术不端的举报,马上启动独立的调查,并根据独立调查的结果,就事论事,对当事人实施严肃的问责,今日大学之中,还会有那么严重的学术不端,以及围绕学术道德的纷争吗?
大学很多可以做的好事,非不能,而是不为。这背后既有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有大学既得利益者的原因。当然,相比公示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学校账本、认真处理每一起学术不端来说,让一位宿管阿姨发表演讲,是很细微的、不涉及其他利益的小事,能做好这一件好事,并不表明大学能一步步去做好其他好事,但我们期望,有了做一件好的小事的基础,大学应该意识到,遵循教育规律,让大学充满人文精神,充满爱,而不是处处与教育规律唱反调,让大学面目可憎,是一件更快乐的事。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