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愤怒的喜当爹:新闻话题 2011-6-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3:53:10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弃考与被弃考:高考生死结阅读原文

弃考与被弃考:高考生死结导语: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戏”又一次落幕。今年,南科大45名学生成为焦点,他们弃考的行为被反复争议。当然,他们毕竟是异数。…[详细] 昨日,湖南一位高考生考试前跳楼的图片在微...全文↓

弃考与被弃考:高考生死结
导语: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戏”又一次落幕。今年,南科大45名学生成为焦点,他们弃考的行为被反复争议。当然,他们毕竟是异数。…[详细]
昨日,湖南一位高考生考试前跳楼的图片在微博上广为流传,一位贵州考生则因为迟到被拒进场的图片引发了腾讯网17万网友的热议。
南科大学生拒考并自称愿作为“教育改革的小白鼠”。湖南考生与贵州考生的遭遇,则让上万的网友痛批高考制度,认为应该改革了。
这背后又折射了什么呢?
迟到被拒考场外的贵州考生
2011-06-09 第 1689 期
今日话题
重压之下的高考生:不少人呼吁改革高考制度
高考前学子们撕书发泄压力
录取率越来越高,高考压力却依然很大
有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1977年恢复高考时全国报考人数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仅为4.7%,但是家长、考生的心态都相对平和;2011年,全国有933万考生参考,录取率将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但是,“高考焦虑症”却盛行,历年来因为高考压力而抑郁、甚至轻生的学生不少。
这是因为,虽然招生机会多了,但是重点学校却很少。考虑到将来的就业问题,学生的压力自然大。当然,除了想要进入好学校而外,家长和学子还可能有如下的考量:
1.面子因素。在“人人皆是大学生”的时代,不上大学面子上挂不住。
2.就业考量。有不少单位的招聘启事都会注明要求本科学历以上,尤其国企、事业单位这样的“好单位”,不少甚至要求硕士;从近年来公务员的招聘情况看,专科以下的学历几乎都被挡在了门外,所以上大学是必然的,而公务员的招考尽管存在不公现象,但是无疑,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社会上升”渠道。
症结:“一考定终身”的焦虑
尽管不少人在说现在不是“一考定终身”了,还有人连续参加了15次高考呢,但是:1.复读不仅时间成本高,还会带来心理焦虑,许多复读生都存在专业不理想的问题;2.专升本等渠道代价高、机会不多,想要转学更是不太可能。3.成才的多元化只是相对的,比如2009年全国有84万人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者达21.1%;2010年弃考人数近100万,其中20万人出国留学,他们相较于将千万的高考人数还算小群体。并且他们中不少来自富裕家庭,本来就在社会阶层金字塔的中上部甚至顶部。
曾经,有学者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得出我国自解放以来实行的35次高考促成了1354.05万人的上向流动。而之所以能够促成这样的结果就在于它相对公平(尽管存在加分不公、高考移民、地域歧视等现象)。高考是为数不多的能促成人们向着社会更高阶层流动的制度。所以大家一窝蜂地在高考独木桥上挤过。
但是,贵州考场外痛哭的学生也好,因为子女高考而万分焦虑的家长也好,甚至于历年来因高考压力而选择轻生的人,他们无疑都被这逼仄的“独木桥”折磨得要死,于是很多人认为是时候进行高考体制改革了。如何改革?南科大当然就是个万众瞩目的尝试。
吃螃蟹的南科大:他们是希望吗
朱清时壮心不已
南科大学生的自信来自底气
南科大学生的弃考意味着他们拿不到教育部承认的学历证书,性质就相当于在一个社会培训班里度过了四年光阴,为此,许多评论为这45名孩子担忧,认为他们是在拿自己的“青春赌明天”,如果失败的话,他们会成为这场改革最大受害者。然而,南科大学生的公开信里却分明透着自信,除了盛赞这些90后孩子的勇气与独立精神之外,我们不妨从功利角度考量这股底气何来:
1.本是优质生源:据悉,南科大的生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去年报考了中科大少年班,上了一本线但没有被中科大录取的学生;二是全国向往南科大的高三学生,以校荐或者自荐的方式申请,经过筛选参加南科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他们中甚至有好几个算是小有名气的“神童”。另外,这45名学生中有一半左右都来自教师家庭。
2.虽然没学历,却享受到了最好的教学资源:为了对得起这些冒险读书的学生,朱清时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不仅从全球请来教学上最好的老师,还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精心来为学生编排课程。教师中,有MIT的人类学教授,有院士,也有原明报主编等。南科大的学生也在公开信中表示了课程设计的完美。而这批学生不仅能够在南科大接受免费教育,每年还能够拿到1万元的奖学金。这样优厚的教育资源,实在让人想放弃也难。
3.有的学生未来打算出国升造,不看重国内文凭:“我的想法其实很实际,将来我准备出国读书,国外很多大学本身也并不认可国内本科文凭。而南科大有知名教授和良好学习资源,报考竞争没有清华北大激烈,我觉得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是南科大一位学生私下对《法制周末》记者透露的。
当然,不可否认这些90后学生愿为教改当小白鼠的可嘉精神,只是这股底气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抛却拿不到正规学历,其实他们和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学生是一类
前阵子闹得轰轰烈烈的“北约”、“华约”、“同盟”这些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囊括了第一批国家重点投入的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高校”的80%以上。被这些自主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绝对是占有了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而这也成为了中国最好的高校们争夺“尖子生资源”的戏码。清华大学今年公布的自主招生名单中有七成的学生来自大中城市。专家组综合考虑了考生平时的学业水平、特长爱好、获奖情况、中学或外部专家的推荐意见等方面因素。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则是“自主招生”的边缘人群。
症结:这样的自主招生制度很容易让人害怕不公平,公平二字本是高考最可贵的
南科大的45名学生的勇敢行为被不少人赞许,然而也被不少人质疑。问题在于:想得更远的人认为,假如允许南科大不经高考就招生,而且它“自授”的学历学位又经国家认同的话,那么,读不好书的权势者子女、有钱的纨袴子弟今后便都可以随意拿到南科大文凭、学位,届时,朱清如校长能坚持“原则”吗?这和许多的“自主招生”考试为人诟病的一样,人们都很担心这又造成新的权力寻租空间,形成新的不公平。
当然,如果南科大是个彻彻底底的体制外学校,是所私人办学的学校,那么它爱怎么招生,怎么授予学位都是这所学校的自由,这是学生和家长们用脚投票的结果。偏巧南科大的出资人是深圳市政府,也就是说它是所公办大学。那么,目前的背弃体制、破釜沉舟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
人们对自主招生的诟病,关键还是在——害怕践踏公平。这说起来像是段绕口令——人们因为高考能公平地提供上升机会而一窝蜂选择,却又为此焦虑,呼唤改革体制;有吃螃蟹者改革时,人们又害怕这会践踏公平。
还有不该遗忘的一类人:贫困的“被弃考生”
农村孩子弃考的越来越多
“入不敷出”:农村孩子弃考主因
09年开始,媒体就不断关注高考弃考现象。而这些弃考者中,最大的群体就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们。他们当然不是因为“多元化的人生选择”而弃考。尽管在以前也有很多弃考的现象,但是主要还是因为高考的录取比例实在太低,许多人(当然,也包括城市孩子)都因为录取无望而不想去考。在“人人皆是大学生”的今天。这些农村的弃考者却出自于最为实际的投入与成本考量:读大学需要投入不菲的金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很严峻。这笔“账”算下来,放弃高考是“明智”的选择。他们算是“被弃考”。
症结:通过了录取之门,却挡在了找工作之门
如果说扩招之前,是录取机会的微薄阻碍了农村学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的话,现在则是打开了录取之门,却让从这道门汹涌而来的人流阻塞了找工作之门。无论如何,我们不能说扩招是退步,毕竟它给农村学生打开了第一道门。如何解决第二道门的阻塞问题,恐怕还是要从“公平”二字找答案。如果我们不能把这道门做得更宽的话,至少让各阶层的学生在通过时更公平些,这样还可以扩大农村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一定程度减少“被弃考”。
但事实上,去年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也做了一份大型调查,将毕业生的家庭阶层分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管理阶层、农民与农民工、无业与退休及专业人员四种类型,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
如何解开“高考生死结”
南科大要摒弃“旧体制”
前提:改革高考离不开现实环境
学者秦晖曾经指出,无论如何“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比之凭门第、出身、关系、背景,凭财力,凭有权者或其他人主观色彩浓厚的举荐等等来取人,都要好得多。尤其在一个社会机制不健康、举荐容易流为黑箱操作的环境下更是如此。因此,即使我们能找出某些国家用非考试的办法分配教育资源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也需要考察这些国家与我们不同的社会背景。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背景来谈教育,脱离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来孤立地谈“教改”。如果一般地讲考试作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办法属于不得已的“最不坏”之举,那么在我国的特定条件下恐怕更是如此,如今我们恐怕倒是应当更严格地限制举荐之类的“非考试办法”才是。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认为,我国要深入推进高考改革,目前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以统一高考为基础,实施大学自主招生,这就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不再实行按分数和志愿先后投档录取的集中录取制度,而是学校自主确定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自主提出申请,大学独立自主招生。这是妥善处理政府管理、学校自主、社会公平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较好选择。
在“统一高考”的前提下,以下的措施很重要:
1.撤销私人教育办学障碍,扩大教育资源。撤销限制私人办学的人为障碍,鼓励社会投入办学,这样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会缓解,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也会提高。
2.放低高考门槛,但是大学“宽进严出”。在根本改革高教体制及社会上的用人体制基础上效法国际流行的“宽进严出”之制也许是唯一出路。放低高考门槛,筑高大学毕业门槛,变孤注一掷式的“竞争”为平缓的过程式竞争,这比简单地排斥“应试”要好得多。
3.加大对社会底层的教育资源倾斜。韩国高考相对公平,因为对贫困家庭政策有着相当的倾斜,这一政策的初衷就是能够给底层人在社会上上升的渠道。这里的大学,当然也指的是“好大学”。
根本:教育问题的根源在教育之外——在于如何创造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
不妨看看香港的经验。1970年代的香港,中产阶级大量形成,这也意味着,这个时代使各阶层特别是底层依靠勤奋努力和聪明才智去改变命运成为可能,门第裙带等不再是底层向上流动不可逾越的鸿沟。主要在于三点:一是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二是社会因成立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开放和廉洁;三是政府开始推行公屋、义务教育、新市镇等系列民生政策,香港社会日益向现代化转型。
在向上流动的机遇面前,你要做的就是勤奋努力和发挥潜力,而非依靠门第裙带、投机取巧,更不可能是对国有资产巧取豪夺。事实上,这种“可依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社会氛围和人生信念,在今天的香港依然很普遍。据介绍,香港科技大学的本地学生中,70%以上在“公屋”或“居屋”(相当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长大,公平的社会环境对于草根阶层改变命运至为关键。
结语:一位智利女诗人说:“许多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等待,但孩子不能等。”高校改革势在必行,而怎么改,当然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人们对公平的渴望。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易中天:谁把药家鑫变成了凶手阅读原文

易中天著名学者在950万人走向考场这天,药家鑫走向了刑场。也曾经历过高考的药家鑫,据说原本是个“好学生”。媒体称:老师们依然记得药家鑫的样子,穿戴普通,待人客气,很守纪律,极少旷课。我愿意相信这...全文↓

易中天 著名学者
在950万人走向考场这天,药家鑫走向了刑场。
也曾经历过高考的药家鑫,据说原本是个“好学生”。媒体称:老师们依然记得药家鑫的样子,穿戴普通,待人客气,很守纪律,极少旷课。
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他到世间来,不是为了杀人。他的人生目标,也不是做一个杀人犯。他甚至不是“预谋杀人”,比如备好凶器,潜伏在路边,单等张妙出现。但他确实杀人了,而且穷凶极恶,暴力血腥,令人发指。
那么,是谁让这个“乖乖”,一夜之间变成了“恶魔”?
答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教育就普遍地“望子成龙”,至少也得“成材”、“成器”。既然是“成材”、“成器”,自然不讲“成人”。一个孩子,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他到了社会上,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和自己?有哪些基本品质,比如“恻隐之心”,其实不可或缺?所有这些,学校和家庭都是不想的,也是不教的。他们关心的,是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钢琴和英语过了几级,以及能不能当上班干部,等等。至于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的兴趣、追求、烦恼、纠结,根本就懒得去管。
我丝毫都不怀疑药家鑫父母对他的爱。我自己就是父亲,现在又当了外公,深知把一个孩子拉扯大,是何等的不容易。因此,药家父母此刻的心情,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但我还是要问:你们的不容易,家鑫是否知道?你们对他的爱,他是否时时感受?如果是,那他应该知道,张妙的父母把她拉扯大,更不容易。张妙的儿子需要母爱,跟他小时候没有半点不同。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杀人之女、杀人之妻、杀人之母?
也只能像孔子猜测宰予那样,药家鑫也有“爱于其父母乎”?要知道,有没有爱,是一回事;对方能不能感受到,是另一回事。在“望子成龙”思想的指导和支配下,许多家长都会把自己的爱深藏在心底,时时摆出一副严厉的面孔,不让孩子感受爱,也不让孩子回报这爱。他们以为那就会让孩子“成材”、“成器”,甚至“成龙”,却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无异于慢性杀人。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有爱心;而一个有爱心的人,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那前提,先得是“老吾老”、“幼吾幼”。父慈,子才孝;兄友,弟才恭。如果连自己都不曾感受到爱,那他又怎么会去爱别人?
也许,就连这个要求,都嫌太高。是的,也许。对于药家鑫来说,他甚至只要有“不忍之心”就行。试想,如果他是有这最起码之天良的,面对被自己撞伤的弱女子,怎么会举起屠刀,又怎么下得了手?何况还是连捅数刀!
这就让人怀疑,药家鑫短暂的一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性质,可以从他“母校”那里,看得一清二楚。那是怎样一种迫不及待的撇清关系,以及怎样一种恩断义绝的墙倒众人推啊!实际上,不但药家鑫的学校没有爱,其他学校也不多。如果有,那也是爱排行榜,爱升学率,爱这个那个工程,爱这样那样的奖项。试想,如果药家鑫不是杀了人,而是得了国际金奖,“母校”会跟他划清界限吗?
看来,从家庭到学校,都在“望子成龙”。而且,都在以一种“成王败寇”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就说中国高校那位“带头大哥”吧,眼睛里不也只有所谓“成功人士”吗?产生了多少“省部级以上官员”,不也被当作“骄人业绩”,沾沾自喜地挂在嘴边,四处宣扬吗?甚至就连科坛泰斗、学界领袖,也只能黯然屈居于高官权贵之下,更不用说无权无势的普通校友了。百年校庆,变成了弹冠相庆。正所谓:校友一堂,但见群星璀璨;高朋满座,无非冠盖如云。
这也并不奇怪。现如今的中国高校,早就变成了“山寨版的衙门”,还是官商勾结的那种。在他们那里,自然是帽子(官位)、票子(金钱)、车子(人脉)、杯子(奖项)、片子(知名度),五子登科!你说你是我的学生?对不起,没有四千万,不要来见我!
显然,这是一种完全没有人性的教育,因为其中只有“材”和“器”,没有“人”!结果怎么样呢?没成“大器”,倒成“凶器”了!
可见,让药家鑫变成凶手,并导致他的父母失去儿子,张妙的父母失去女儿,张妙的儿子失去母亲,让两个家庭都家破人亡的“元凶”和“首恶”,就是“毁人不倦”的中国教育!因此,应该判处“望子成龙”,判处励志、培优、成功学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非如此,不足以保护更多的张妙,挽救更多的药家鑫!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怪力乱神】五岳散人: “滚蛋条幅”的中国特色阅读原文

五岳散人网评人近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检察院有奇事一桩发生,该院某位领导高升至广西自治区高院之后,青秀区检察院大楼在6月1日清晨挂上了几条横幅,上面大书:“最腐败的检察长滚蛋,大快人心”、“最坏的检察长...全文↓

五岳散人 网评人
近日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检察院有奇事一桩发生,该院某位领导高升至广西自治区高院之后,青秀区检察院大楼在6月1日清晨挂上了几条横幅,上面大书:“最腐败的检察长滚蛋,大快人心”、“最坏的检察长滚蛋,大快人心”等语,还有鞭炮助兴。此事被网友拍下上传之后迅速被围观,有记者去核实,结果发现这还是真事儿,连高升这件事都是真的。
很遗憾的是,评论高升的检察长先生是不是配得上这几条横幅与满地的鞭炮,恐怕不是我们这种远隔十万八千里的人所能为的事儿,说不定这就是某个人对其有私怨而搞的恶作剧,也说不定这是一帮人对其有私怨的结果,也可能是全检察院的人都对他有意见。这事儿该管的部门是检察院的上级或者纪检部门,我们作为局外人就不妄加评论了。
说起来,现在咱这里是用横幅表达对于领导的热爱了,我们走到哪里都能发现一些横幅,不是表达信心的口号,就是欢迎领导光临指导什么的。而且,现在的技术也先进,很多地方的横幅都用显示屏代替了,平时发布各种消息,领导来的时候就变成欢迎词,看着就让人有一种高科技的感觉,而且也适合经常更换。反正领导来得多,内容也不会过时,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条幅这东西,大约与锦旗什么的,算是一个系列,最大的功用基本是正面的形象。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这里能够公开打出来的东西,往往就是以正面形象为主,很少能够见到公开场所利用这种传播方式表达负面情绪的,以至于我们往往都忘了这种条幅、横幅有时候还是能作为其他信息载体而存在。
这大概与我们始终强调正面引导的传播理论有关,在这个理论指导之下,基本所有的面向公众的传播都以正面内容为主,就像横幅拉起来之后不是庆祝就是祝贺,至少也是个“开张志喜”什么的。当然,咱这里现在也有其他用法了,检察院的这个事件算是一例,还有人直接做了骂人的锦旗给某些机构送过去,那种幽默感真是挺充盈的。不过在这里说句题外话,故宫因为被盗案迅速破获而给公安部门送上的那个错字锦旗不属于这个情况。
等到横幅之类的东西用在这种地方,确实还是挺能吸引眼球的,主要是不太常见,有着一种狂欢与黑色幽默的气质,而且还出自检察机关,让那些平时显得很严肃的机构有了点儿更为人性的味道。
其实对于这件事,我们大概更想看到的不是这些横幅的最后消失,而是想知道当事人会如何应对,以及上级机构如何应对。这应该算是举报的一种,而举报者是会被高升的检察长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呢,还是会被内部调查,找出单位中的不和谐者?如果是前者,大概算是正常的社会所应出现的景象;如果是后者,估计很可能算是中国特色的一种了。如果是您的话,您会怎么预测此事的发展?我个人觉得中国特色还是会保持下去的。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教育改革】光明网社论:请教育部放南科大一马!阅读原文

今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有了“杂音”——自主办学的深圳南科大招收的45名学生,拒绝了教育部门要求他们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要求。这事儿放在过去,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说不敢想,那绝对不是矫情。其...全文↓

今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有了“杂音”——自主办学的深圳南科大招收的45名学生,拒绝了教育部门要求他们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要求。
这事儿放在过去,是人们想都不敢想的。说不敢想,那绝对不是矫情。其实,不是过去,就是现在,那45个学生以外的绝大多数应届高中毕业生,如果不参加高考,大抵连高校的门都甭想进,更不用说入学注册、学成毕业了。谁人胆敢与全国统一高考较劲,那无异自断接受高等教育的前路。
如今,多了一种南科大式的办学方式,高中毕业生就多了一种选择——尽管还只有45人选择了这种方式。当然,对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说,管住高校的办学质量,是其份内之事,也是应该之举。但是,在当下环境中,所有学生都经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已经不是保证高校办学质量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南科大虽是自主办学,但在招收学生时,也同样要经过考试,只不过不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如果南科大的学生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也许不会有达到北大、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然而,南科大办学的目标,恐怕也并非要在深圳再建一所像北大、清华那样的高校。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担心南科大的办学质量,担心南科大毕业生的质量,担心南科大毕业证的“份量”,担心这,担心那,本都无可厚非。但实际上,最最担心这些问题的,恰是这45名学生及其家长。还有谁比他们自己更关心他们自己呢?学生家长当然清楚,他们送进南科大的,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还有白花花的大把银子。南科大,是“宽进严出”还是“宽进宽出”,家长眼睛紧盯着,学生心里最有数。未来,南科大的学生总要就业,总要去国内外其他高校进一步深造,因此,“是骡子是马”,那绝对不是南科大以及南科大学生自己说了算的事。
对南科大而言,学生用脚投票,家长用钞票投票,这是南科大办学质量的两个紧箍咒,哪一个都不比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松。但是,即使南科大的毕业生只有少数达到了毕业标准,那也不一定意味着问题出在入学考试这一关上,这就如同所有经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进入高校的学生,也并不都能从高校毕业一样。
南科大的入校生,当然要有一定的入学标准,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些学生是否一定要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却是大可存疑的。既然南科大还处在试验阶段,而且如何规范南科大这样的新高校也未有定规,那么,这一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不妨放南科大一马,看看南科大这匹“新驹”的寿命究竟几何,到底能跑多远,从而在与南科大的互动中,形成适合其特点、促进其提高的新规矩。
放南科大一马,并不意味着对南科大一类的高校放任不管,而是要根据其特点,允许其试验,允许其走与以往不同的新路,宽容其失误,宽恕其犯规,使其不待加鞭自奋蹄,为中国高等教育增添新花色。总之,道理明摆着,如果一马都不放,何来万马奔腾?(光明网)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政府良治】人民日报:干部麻木,政府将失去公信力阅读原文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原题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全文↓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原题 警惕政府“无形资产”流失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
相对于经济发展成就、社会财富积累等“有形资产”,公信力属于“无形资产”。如同有形资产的建树需要集腋成裘,无形资产的聚集也靠点滴积攒。不同的是,政府“无形资产”的流失,却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在近年来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上,各级政府的不同回应,见证了“无形资产”的消长变化。
还记得2009年成都公交大火惨剧发生之后,信息公开的主动、及时,不仅消解了种种疑问、猜想,也使公众和政府“站在一起”去共同面对。而最近的深圳大运会,面对公众对“禁止农民工集体讨薪”的质疑,住建部门追回禁令并公开道歉,不仅呈现了特区的城市精神,也有效地维护了地方的形象。
每一起突发事件,处理不好会成为损伤政府公信的消极因素,应对得当则可能是增加政府公信的契机。如果事情出现后不是衔恨披露信息者“瞎捅娄子”,而是尽力促成政府与民众的顺畅互动;事态激化后不是推卸责任,而是着力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化危为机的“双赢局面”——政府提升了公共管理的水平与公信力,百姓实现了正当的诉求和利益的公平。
我们有的干部,常误以为虚心听取批评、积极回应质疑,就会失了身份、丢了面子,甚至会削弱权威、消减威信。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正确,任何治理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出现批评质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矛盾拖延塞责,一错再错。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发酵的路线图表明,回应失当、进退失据,才是公信受损的症结所在,也才会陷入动辄得咎的“信任困境”:做好事和做坏事一样会受到批评,说真话和说假话一样会被质疑。
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我们应充分理解治国理政的各种艰难,了解地方政府承担的发展责任,体会广大领导干部面临的现实挑战。但越是这种时候,就越需恪守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越需增强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越需坚定对人心向背的清醒认识:政府公信的“无形资产”,远比经济成就等“有形资产”更为重要。不能让一些地方建起了气派摩登的高楼大厦,却在违规的强拆中离散了人心;构建了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却因工程腐败蚕食了信任;创造了引以为傲的GDP,却让子孙在不断蔓延的污染中承受痛楚。一边建树“有形政绩”,一边流失“无形资产”,这样的发展,这样的行为,怎能不降低“信任指数”?
人民信任方可载舟。纵观90年风雨历程,我们党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全国执政,正是因为“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告诫党政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当前又特别提出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维护群众利益,政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奋发作为的价值保障。
民心是最根本的执政资源。真诚回应社会关切,积极提振政府公信,自觉维护“无形资产”,是每个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只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并身体力行,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同心协力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资源危机】张化桥:未来二十年,水价将上涨几十倍阅读原文

张化桥资深投资银行人士如果中国的水价马上涨五倍,会怎样?多数人会回答,“那会严重伤害老百姓的!”有人甚至会说,“那会出现社会动乱!”,当然,很多没有教养的人和文革的“遗老遗少”们还会骂粗话。文革还教...全文↓

张化桥 资深投资银行人士
如果中国的水价马上涨五倍,会怎样?多数人会回答,“那会严重伤害老百姓的!”有人甚至会说,“那会出现社会动乱!”,当然,很多没有教养的人和文革的“遗老遗少”们还会骂粗话。文革还教会了他们专门挖掘作者的动机,出身,和三代历史,而忘记事物的本质。显然,我写本文不是为了交朋友。
水价会不会涨五倍?我看“一切皆有可能”。十年前,甚至五、六年前,谁也没有料到中国的地价和房价会是今天这么高。谁也没有料到煤价,油价,铜价,和金价会是今天的样子。中国人喜欢唠叨,“我们的政府肯定会进行调控的……所以,政府不会允许它们一直上涨。”好像我们的政府是万能的。在谈到铁矿石的价格时,中国人喜欢说,“中国作为最大的买家一定会有话语权。”好像全世界都要取悦中国。当然,那些都已经被证明是可笑的无知。
关于电、水、粮食的价格,和资金的价格(利率和汇率),我们中国人喜欢死撑,尽管效果越来越差,节节败退,而且代价也越来越沉重。我们有一套老掉牙的,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的借口:无非是“国计民生,市场秩序,支持经济,保护弱势群体,不能让投机倒把得逞”之类。
我的湖北老家在汉江边上,两大支流把我的村庄夹在中间。我的童年和少年是跟游泳、捕鱼和划船连在一起的。可惜,那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多年的人口膨胀和免费用水,终于消灭了这两条支流。连汉江也会消逝了。现在,每每听到“水利建设,南水北调,抗旱,治水”这几个词我就非常压抑,甚至失眠。
今天,我们花很多钱买LV的手袋(自己用,或者送给局长夫人),或者买长期空置的住房,却不肯花钱挽留青山绿水。没错,中国的老百姓确实很穷。但是,河流的消逝会让他们更穷;他们会被迫付出惨痛的代价。长期以来,我们用假慈悲和居高临下代替了严肃的经济政策。这已经不能再继续了。
不管中国实行怎样的水价政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在未来二十年,水价必然会上升几十倍。这不会因为政府的调控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我们大家不高兴而改变。中国人要么尽快、主动地把水价提高五倍或者十倍,要么若干年后被迫这样做。主动做比较好,因为我们可以争取到缓冲余地,会保留青山绿水。相反,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缺水会成为饥荒,疾病,瘟疫,和动乱的源头。到那个时候,不管多高的水价,我们也要被迫承受。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从这个角度看,讨论水价该不该上升十倍或者几十倍,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它会的。它会上升五倍甚至十倍的。仅有的区别是主动和被动,早十年还是晚十年。
六,七年前,每桶石油的价格只有20多美元。当石油价格开始涨的时候,很多人疾呼:“不得了啦!天要塌了!如果油价超过60美元,世界经济会崩溃的!”后来,随着油价超过60美元,80美元,120美元,这些人的嗓门儿越来越大。但是现在,大家习惯了:140美元也到过,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也许250美元也没什么了不起。关于房价,汇价,利率,水价,和铁矿石的价格,道理也都一样。我们不要大惊小怪。
利率控制的结果是有特权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和人们享受巨大的补贴,牺牲存款人的利益。同时,低利率所创造出来的过大的资金需求会导致资金短缺,迫使那些没有特权的企业和人们从银行以外寻找资金,付出更高的利息(比如典当行和高利贷),或者望梅止渴。
压低价格必然刺激需求,鼓励消费和浪费,导致短缺。时间长了,政府觉得骑虎难下,因为利益集团会反对改变现状,加上公众的愚昧和官员的得过且过(谁也不想做恶人),改革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作为自私自利的股民,我最关心的问题是,如果水价上涨五倍或者更多,会对经济和股市有何影响。
首先,医疗和医药行业会因为水价大涨而萎缩。这是大好事。为什么?中国人因为水污染,以及与此相关的空气污染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太多了,太严重了。在街上走走,你就会听到国人的咳嗽和随地吐痰的比例为世界冠军。而水价大涨,全民节水所带来的青山绿水会大大改善全民健康状况。
其次,水价大涨对于居民消费没有什么影响。水占家庭消费的比重太小,涨了十倍也会不大。相对于食品,衣服,住房,教育,电话的支出还是太小。节约水的空间也很大。
第三,耗水大户(钢厂,化工厂,桑拿房,等等)会需要多付很多钱,但这是应该的。早就应该如此。而且,部分的支出增加会得以向下游转嫁,部分会通过节约来解决。大家也会被迫发明新工艺,和新产品。毕竟,人是需要有压力的。
第四,污水处理行业(从设计,设备制造到运营)会大获其利。到目前为止,这个行业一直靠财政补贴,萎靡不振。它们该赚钱了。
第五,海水淡化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水价太低。如果大幅提高水价,海水淡化会前景广阔。
本人也就相关话题写过另外一篇文章,“年年抗旱, 越抗越旱”。读者可以参考。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