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梅汤熬多久:新闻话题 2011-6-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9:58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当微博开房遭遇专业围观阅读原文

当微博开房遭遇专业围观
导语:
溧阳市卫生局谢局长可能是最失败的微博用户,两个多月来他与一位已婚女士暧昧的对白一直公开在两人微博平台上,终于在6月20日被人发现并引发热烈的围观。
而直到记者电话采访,谢局长都一直对此浑然不觉,事件男女主角的不专业和围观网友的“太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遭遇围观,当事人浑然不觉
2011-06-22 第 1703 期
今日话题
一,聊天安全事故源于不专业
皇廷国际大酒店泄露了双方所在地
1,不专业:微博当成QQ用了两个多月
男主角的第一条微博发自4月7日上午10点,由于双方都只关注对方,因此他们以为微博是像QQ聊天一样的私密交流。当天下午两点,在得到对方回应后,男主角赞美对方“好漂亮”,并提醒对方“我这儿有人”。随后他又表示了对微博安全性的担心“我一按新浪微博主页面就跳出来了,无需输入帐号密码,这样不安全,怎么改?”
2,微博中暴露大量个人信息
“没事,我要知道小杨在家,我是不会打电话的。今后如这么巧的话,你就说和客户约好谈事的。”这是5月25日微博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女方是有家室的。“我说呢,小杨怎么会把彻骨粉嫩的老婆撂在家里,要是我把你天天搂在怀里还不够”男方的这一条博文,更是印证了女方有丈夫的事实。而且微博文字透露,女方已经有一个儿子,男方也有妻子,男方说过,如果有下辈子,他会娶女方,陪她浪漫100年。
3,毫不掩饰腐败细节
除了在微博上卿卿我我,男主角更在微博上显露出公款私用嫌疑,女方从上海回来后,他亲切询问:“在上海买东西没有啊,我给你报销。”除此之外,他还在微博上透露,自己外甥在银行做行长,去年自己曾买了一箱茅台送给对方,并请“Y珍爱一生Y”给自己开一张台头为溧阳交通银行,6720元的发票。
二,网友围观能力又太过专业
曾被围观的“局长日记”作者韩峰
1,专业围观,意味着专业的搜索能力
网友的大规模围观开始于天涯论坛,6月20日下午,这个“在微博围观领导勾女开房全纪录”的帖子迅速蹿红,网友们一边围观一边“人肉”,根据博文中提到的约会场所皇廷国际大酒店,他们迅速确定了事发地址是在溧阳市区。4月18日,男方曾在微博上说,“下午电台记者来采访”,于是网友立即搜出4月18日,溧阳市一局级机关领导接受媒体采访的新闻稿,与男方说的时间正好吻合。但该局长虽然面庞与微博照片相似,但分头的发髻线却与微博头像相反,不过,结合男主角6月20日的微博“上午一直在唐市长那里汇报工作”,网友得以最终确认,男主角只不过是换过一次发型而已。
而确认女主角身份则是通过一段溧阳本地电视台的“缤纷时空”节目,节目第20分钟处,女主角对葡萄酒侃侃而谈,与微博头像的面貌基本吻合。
2,无组织无纪律,网友很着急
在围观过程中,一些无组织无纪律的网友,开始私自关注男女主角微博,这引起广大网友的强烈不满,他们愤怒的质问,“那些加关注的可不可以有点公德心啊???”网友认为,这是典型的打草惊蛇,他们告诫新手,只要把男女主角的微博添加到收藏夹就可以达到随时关注的目的了,加关注纯属多此一举。
然而随着关注人数不断增加,网友素质也呈现出良莠不齐,仍然有网友愚蠢的选择收听男女主角微博,于是有微博帐号的网友开始发私信对加了关注的网友进行劝说,要求其解除关注。
但如果本来就是男女主角的熟人,私信劝说反而导致对象警觉怎么办?网友分析认为两人的熟人应该甚少交集,立即提示大家:只劝说那些同时关注男女主角的人解除关注。这一措施的成效显著,男女主角的粉丝人数迅速又回到了20人以下,留下的大都是一些“僵尸粉”。
而那些始终没有取消关注的人们,则成为众矢之的,被放在论坛截图示众。此时一个堪称天才的创意诞生了:最简单的办法是登录男女主角的微博,将其设置为不可添加关注的状态,于是有网友开始试图破解两人密码,但没有成功。
3,若非记者采访,可能还要继续围观下去
20日下午两人的对话还在继续,对话中很明显的表示,男女主角将会去酒店开房。此时,网友意见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一部分网友认为应该通知女方的丈夫去宾馆抓奸,一部分则嘲笑对方“你比小X(女方丈夫名字)还着急”,认为应该继续潜伏,等双方回来在微博上交流心得。但最终,一位记者背叛了围观群众,她打通了溧阳市卫生局谢局长的电话,询问微博上的头像是否是他本人,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整个采访过程令人捧腹:该局长表示,自己从一个同事那学到了微博,并在今年三四月份注册了此微博。“我本来不懂这个,人家说现在不是发邮件要发微博了,我说什么叫微博啊?”记者再次核实微博是否为局长本人所发时,局长并未正面回答,诧异地反问记者:“你看得到我的文字吗?呵呵!”在得到记者的肯定回答之后,这位局长仍然不相信。采访结束后,男女主角开始删微博,删粉丝,改资料,网友则开始愤怒声讨记者,挖出她以前胡乱套用人名的“劣迹”。
三,围观被迫中断 调查还需继续
围观者和当事人都忘记了纪委
如果抛开局长身份,从微博透露的资料来看,这仅仅是一次出轨,过程中毫无威逼利诱成分,属于比较纯情的追求对方,而女方的态度来看也并无被胁迫成分,更像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但有了局长的身份就不同了,因为官员的“个人生活作风问题”是摆脱不了滥用权力的嫌疑的。腐败方面,谢局长去年花六千多块钱买了一箱茅台酒送人,今年还在找发票报销掉,从这个细节看来这位局长似乎并非硕鼠。 总之,从披露的资料看,谢局长的问题比“日记局长”韩峰要轻。然而,如果没有打草惊蛇,让谢局长的微博继续写下去,谁敢保证不会比韩局长的日记更触目惊心呢?
之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等案例说明,被围观的小腐败背后,往往可以调查出大腐败。所以纪检监察部门一定要追查到底。
结语:在数千人热情参与的“围观”中,数次有人建议通知双方家人,却没有一个人提出向当地纪委举报。在围观上如此“专业”,却对监督毫无兴趣,这样的专业围观也让人略感不安。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今日头条】五岳散人:公民反腐网站哪里不合法?阅读原文

五岳散人 网评人
前段时间从印度传来一个消息,他们那里有人建了一个网站叫做“我行贿了”,大量的印度民众上去倒苦水,述说自己被逼行贿的事迹。说起来咱这里不愧是拿来主义盛行的地方,没过几天就有三个类似的网站出现,山寨苹果手机都从来没有这么快过。而且中国版的“我行贿了”也是开门就红,第二天就差点儿让服务器宕机。
眼看着又一轮新形式的反腐行动再次从民间出发,近日,在北京市检察机关2011年“举报宣传周”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市检反贪局副局长张京宏说“检察机关对群众参与举报的热情是给予充分肯定的。但网上收集举报线索需要规范。如果线索不属实,会对被举报人造成负面影响;如果举报线索在网上公布,容易打草惊蛇,给下一步查办工作带来影响。”这是从技术层面的不认可。
更为严重的说法则出自北京市检察院控申处处长罗守梁,他表示这种形式是不合法的。他称,检察院统一受理公民对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的举报,这是有明文规定的。全体公民应相信检察机关,与腐败做斗争必须在法制环境内进行,不能说任何一个公民或组织就能从事这样的活动,这是不严肃的。(6月21日《京华时报》)
一个公民自发建的反腐网站居然被检察机关从技术以及资质上认定为不合适、不合法、不严肃,真是让人觉得莫名惊诧。如果说技术上认为这种形式有可能打草惊蛇还有情可原,这个不合法与不严肃又从何说起呢?
其实所谓“我行贿了”之类的网站所揭露的行贿受贿等事,与我们所说的腐败并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腐败是一种交换,是用比较低的代价让掌握权力的一方提供好处,这是有赚头的事儿,不会有人闲着没事砸自己的饭碗。而“我行贿了”网站上所曝光的事情,往往只是那些吃拿卡要、掌握着行政权力的人所收取的规费,类似于黑社会的保护费。这种所谓的行贿受贿,想必打草惊蛇是不会的,但让大家都看到我们这里如此大肆收取保护费,惊的是什么就很难说了。
而曝光这样的事儿到底不合法在什么地方?网络检索一下就可以看到,中组部本身也有一个举报的网站叫做“12380”,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什么违法的地方嘛,这似乎也违反了罗处长所说的“检察院统一受理公民对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的举报”,似乎罗处长并未对此有过什么微词。
实际上“我行贿了”并非算是一个举报网站,而是一个曝光网站,从性质上来说,这是公民自我组织的、在言论自由许可范围之内的行为,或许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但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是对于现在反腐工作的有益补充。说到与腐败做斗争必须要在法制环境内进行,这才是真的践行了公民权利以及法治社会的行为。要说起不严肃,对这种网络时代自发产生的公民行动冠以不合法之名,才是真的不够严肃,几乎都成了某种笑话。
反腐是全社会的工作,途径并非只有向检察机关举报一种方式,这种权力也并非只有检察机关独家掌握,温总理说过,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舆论监督难道不是监督?难道检察机关的一纸明文规定,就可以让媒体从此不介入反腐报道么?按照这位官员的逻辑,他们是垄断着举报的唯一渠道。
垄断是不好的,不论是石油还是举报渠道,这个谁都知道。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时政热点】张立伟:“国情”不能绑架监管阅读原文

张立伟 评论作者
有专家近日批评,根据中国最新制定的乳业安全标准,蛋白质含量由原标准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这个明显倒退的标准被认为全球最差。
相关部门在去年公布新标准时辩称,这是为国情所逼,照顾散户奶农利益。因为中国70%的奶源来自散户,为挤出更多利润,饲料成本过低导致鲜奶蛋白质含量较少,而且因为重视牛奶产量,奶牛品种也较差。此外,降低标准也被卫生部认为有利于生乳质量安全的监管,因为此前由于很多生乳蛋白质含量不达标,出现了骇人的三聚氰胺添加事件,这种将违法添加归罪于标准过高的说法令人震惊。
作为标准的两个起草者,伊利与蒙牛的奶源主要来自奶农,新标准显然符合他们的利益。一般而言,国际上普遍实行缓慢加热杀菌的“巴氏奶”属于营养较高的鲜奶,但销售半径较小,需要严格冷藏且保质期短;而经高温瞬间消毒杀菌制作的牛奶称为“常温奶”,可较长期常温保存,有利于将销售半径扩大至全国,但营养价值低。内蒙古乳业正是靠着常温奶迅速崛起为全国性的巨头。此前,中国地方性的乳企为了区别常温奶而将巴氏消毒奶在营销上称为“鲜奶”,但伊利与蒙牛推动了政府颁布“禁鲜令”,两家企业几乎主导了中国乳业政策与标准的制定。
中国乳业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获得惊人增长,这得益于政府放松了监管,企业通过降低质量获得产量上的膨胀。当这些企业长大后主导了整个行业,提高标准与收紧监管却更加困难,因为他们继续以“国情”绑架了标准与监管。在西方商业文化里,消费者利益要放在首位并接受政府与消费者的监督,这意味着即使企业制定标准也必须符合消费者利益;但在中国乳业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利益主导一切,甚至控制标准,让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这种管理上的混乱根植于一种叫“特殊国情”的东西,它的含义是,处于发展过程的中国必须将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为了这个任务可以降低监管执行的力度,比如环保、食品安全等,从而得出的事实是经济增长与就业比人的生命健康更重要。
中国乳业创造的奇迹并不光彩,甚至被逼无奈的父母为了孩子健康争相购买外国奶粉。那些企业将巨额的资金投向广告与营销,也不愿意用来改进奶牛饲养落后的现状。这使中国奶业陷入一种奇怪局面,消费者不满加剧刺激了企业疯狂的营销,但引起人们不满的乳品质量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在“全球最差标准”允许下,正在合法地倒退。
(本文摘编自6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为“消费者主权之缺”)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南海局势】环球时报:用两手准备回应越南挑衅阅读原文

于平 媒体人
社评
当前南海之乱,最大的乱源是越南。中国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政策,最大挑战者也是越南。针对越南,中国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以谈判促和平解决争端,二是以非和平手段回应它的挑衅,用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各种手段遏制它的野心,使其对南海问题保持必要清醒。
越南是在南海地区奉行冒险主义政策最突出的国家,目前越南非法侵占我29个岛礁,数量最多,它在南海掠夺油气获利最大,对中国的态度也最激进。它还是把美国拉进南海“平衡”中国的主要倡导者。越南国内大兴民族主义宣传,鼓吹强硬对抗中国,该国领导层在对华的态度上似乎陷入了忘乎所以的境地。河内的做法在整个东南亚地区起了很坏的作用。
越南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种错误判断:只要有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平衡”,越南就可以“以小制大”,在与中国争夺南海主权、管辖权等较量中抢占先机,实现越南利益的超最大化。越南实现统一以来,似乎习惯了冒险,它与中国的几次冲突中,中方的回击都相当有节,这使它对攻击中国这样的巨人缺少三思而行的谨慎。
北京的很多分析人士倾向于认为,越南在南海咄咄逼人,核心是它认定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其使用武力,它把中国的和平崛起政策解读成北京会对它的各种激进行为不断忍让。
1988年中越曾在南沙群岛海域发生冲突,但规模十分有限,自那以后,越南的抢岛和侵犯我海洋权益活动变本加厉。它对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置之不理,不断挑战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底线。
中国应当以实际行动,扭转越南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使其确信中国敢于使用任何手段坚守自己在南海利益底线的决心。如果越南继续在南海挑衅,中国应坚决予以回击,包括用海上执法力量回击,必要时动用海军力量予以痛击。
中国应清楚地告诉越南,下一次中方的回击,将顺势夺回越南非法侵占的岛屿,如果越南想在南海制造一场战争,中方坚决奉陪,中国完全有力量打垮越南前来攻击的海军舰队,中国不会因为考虑“国际影响”而对其手软。
美国因素确实带来了南海战略层面的某种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是中国可以应对、克服的。中国回击越南不太可能引发中美海军力量的直接冲突,即使有一些摩擦,它们也不是中国在南海姑息越南无限制作恶的理由。
南海是盘大棋,中国崛起的战略风险正在这里形成一定程度的新聚集。对这些风险,中国要坦然。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但这不意味着中国能绕开所有冲突和摊牌。努力不会徒劳,但在很多时候,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从战略上说,中国还得要顺其自然,勇于承担崛起为世界级大国必须面对的麻烦和挑战。
回应越南挑衅,是中国意志的试金石。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思想学术】刘中民:中共执政不会重蹈中东变局阅读原文

刘中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结合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经验,深入总结西亚北非形势动荡的历史教训,能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坚持自身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能使中国共产党从西亚北非变局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第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西亚北非动荡的本质根源在于发展的危机,尤其是发展模式的危机。而中国已经成功探索出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找到适合自身国情的自主性发展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中国共产党不断与时俱进地加强自身的执政合法性建设,巩固和扩大了自身的执政基础。西亚北非共和制国家的僵化政治体制和老人政治、强人政治的弊端,君主制国家的因循守旧,使其逐步丧失了政治合法性,并成为民众抗议浪潮的反对对象。
第三,中国共产党妥善处理了开放与稳定的关系,较好保持了开放与秩序之间的平衡。西亚北非动乱的根源之一在于许多国家陷入开放与稳定的悖论。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阿拉伯民众尤其是青年要求变革开放的诉求不断扩大,但统治阶层则对因开放导致的对政权的冲击信心不足;另一方面,规避开放又必然导致无法创造经济繁荣,从而也会削弱其权力根基。
第四,中国共产党妥善地处理了独立自主外交与参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良性互动。西亚北非许多国家或者长期充当美国盟友,丧失外交自主性,或者长期与西方对抗并挑战现行国际体系,使自己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或在二者间进行激进摇摆。其结果是长期追随西方的国家在国内丧失了民意,对抗国际体系的国家丧失了全球化的发展机遇。
当然,中国目前仍面临处在全球经济链条低端、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保水平总体落后、贫富分化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自主性、创新性的发展道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矛盾凸显的情况下,社会管理的科学化同时成为执政党面临的重要课题。此外,“互联网政治”和“互联网外交”也是执政党面临的严峻挑战。科学管理互联网,将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政治和社会议题。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
【他山之石】梁文道:比利时为什么不乱?阅读原文

梁文道 评论家
我还是想再说一点关于“乱”的事,是因为那天在北京坐车,遇到一个热烈关心时事的司机。他刚听完收音机里报道比利时政党斗争的消息,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所以说,我们中国绝对不能搞西方那一套,否则岂不闹翻了天?你说是不是?中国可不能再乱了!”
既然这位先生提到了比利时,我们就不妨认识一下它到底怎么个乱法。打从去年6月13日大选结束以来,比利时分别代表荷兰语社群与法语社群的两大政党,一直还没磋商出一个组成联合政府的方案。两大社群两大政党彼此批评互相攻讦,使得比利时陷入长达一年的无政府状态,几乎快要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无政府”这三个字听起来很可怕,容易叫人想到满街污水垃圾、全国烽烟四起的景象。而这个无政府状态,又是由于在民主选举中,两党得票不相上下、谁也占不了绝对优势的结果。难怪这位先生要慨叹:中国绝对不能移植“西方那一套”。
不过这一年来,我们可曾听说过比利时治安严重恶化、国民大举逃亡的消息吗?似乎没有。恰恰相反,这一年来,比利时一切如常,邮差照样送信,警察照样巡逻,开灯有电,洗澡有水,和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无政府”状态相去甚远。
为什么人家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整个国家还是可以如常运转呢?我对那位先生解释,那是因为,这个国家只是没有在政治上下决策的政府,但负责执行政策的行政机器还是好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还顺便向他介绍,日本十来年首相如走马灯转,印度曾经二十四党联合内阁。直到下车,我看他表情有点茫然,不确定他到底如何看待我所说的这种“党政分家”。
其实,导致乱局的途径十分多样,正是条条道路通乱象,所谓“西方那一套”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有时候我们听说,言论放得更开会造成“天下大乱”;有时候我们听说,民间团体不受政府主管会“天下大乱”;又有些时候我们听说,让记者自由采访灾难现场也会“天下大乱”;最近还有人指出,如今这么多“独立候选人”参选人大代表,还可能会闹出一个“天下大乱”的局面。于是,有人聚集立刻会看到保安劝散,有人在网上多说了几句就担心被屏蔽删除。如同总是盯着“西方那一套”一样,某些人对付乱的态度往往也是只有一种,那就是强硬地“防患于未然”。这一切是否真的会导致令人恐惧的“天下大乱”吗?我几乎没见过很严密很逻辑的推理,通常总是像这位司机一样,简单地下个结论:“总之,中国不能乱!”
这句话对不对?当然对!中国能乱吗?当然不能!不只政府怕乱,每一个头脑正常的中国人也都害怕乱。因为,“乱”这个字会让大家想起“文革”年代学生斗老师、政府半瘫痪的往事,甚至联想到军阀割据交相恶战、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场面。只不过我实在弄不明白,记者自由采访、公民独立参选、民间组织自治,这些使一个社会成长、成熟的行为,究竟为什么让人产生了对上述这般乱象的恐惧。
历史上,有不少政体是靠集体恐惧来维续的。
我在台湾曾经历过“白色恐怖”的尾声,学校一天到晚就警告孩子,“匪谍就在你身边”,大街上也布满了类似的标语。从“冷战”到反恐,美国也有不少这种激发恐惧以动员国民向心力的例子。它们的共通点在于,那些令人恐惧的东西总是无色无味,形状不定,几乎液态般地足以渗透进任何角落。更准确地讲,恐惧的对象是模糊不清的,是不能被准确界说的。因此,这种恐惧方可被利用来证明当政者的各种作为。蒋介石利用它来对付主张开放政局的雷震,把他定性为“共党的同路人”;小布什利用它来扩大总统的权限,说是要更有效地“反恐”。
当“中国不能乱”成为集体共识之后,不只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稳定(例如深圳主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是清除可能“有害于”稳定局面的“危险人群”)。它甚至成了一个阻塞思考的障碍,使我们想不通整整一年“无政府”的比利时为什么不乱。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发给好友 | 转发到QQ空间 | 保存到记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