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fcvs山东鲁能 9.14:新闻话题 2011-9-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43:58
新闻话题

【今日话题】解码中国式越狱阅读原文
解码中国式越狱河北省深州监狱一名罪犯于9月11日脱逃后,引发媒体和社会的持续高度关注。截止9月21日,越狱犯王振轻仍未落网。河北省深州监狱是关押重刑犯的监狱,这座能称得上破败的监狱因王振轻的越狱脱...
全文↓

【今日话题】解码中国式越狱阅读原文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解码中国式越狱
河北省深州监狱一名罪犯于9月11日脱逃后,引发媒体和社会的持续高度关注。截止9月21日,越狱犯王振轻仍未落网。
河北省深州监狱是关押重刑犯的监狱,这座能称得上破败的监狱因王振轻的越狱脱逃而备受关注。据媒体报道,王振轻逃出深州监狱时,至少突破了4道关卡(围墙或铁丝网)。
身陷高墙之内,囚犯究竟如何得以越狱?实际上,每一起越狱案件的背后,制度性因素都起着决定性作用。
越狱,如何成为可能
2011-09-22 第 1811 期
今日话题
越狱的历史与现状
王振轻越狱后 武警检查来往车辆
1951年-1981年:专政管理 越狱罕发
从1951年新中国监狱创建到1981年“第八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纪要”颁布,党的“政策意志”主导着监狱管理。
由于全国大气候形成的专政态势(如对于出狱的罪犯,有时会扣上顶“帽子”,继续接受管制),这一时期监狱工作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就。在监管条件极差、管理干警不足、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几乎没有罪犯脱逃。
1981年-1994年:制度错轨 乱象丛生
当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新的历史时期后。部分监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监狱工作的宗旨。当外部自由经济与计划体制下诞生的监狱接轨时,乱象立刻显现——
这一时期监狱出现的在犯人中搞生产承包、以创造的产值多少减刑期,以及九十年代初期监狱出现的在犯人及其家属中搞“捐赠”、以“捐赠”的钱物多少减刑期,事实上形成了部分罪犯“自由改造”、“囚犯不囚”的状况,造成罪犯脱逃率、违规率上升,改造质量下降。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不为人所熟知,在1979年《刑法》公布后,许多劳改农场(监狱)的主要看押对象不再是政治犯,而是刑事犯,后者的危险程度明显高于前者。
可以说,在1983年“严打”前后,罪犯的越狱率相对是比较高的。如广西省,80年代时监狱罪犯脱逃率曾经高达2.5%以上。
1994年至今:法律主导 步入正轨
以1994年“监狱法”颁布为时间节点,法律主导终于取代了“政策意志”,成为了监狱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时,时任司法部副部长范方平透露——“中国监狱罪犯脱逃率在过去10年里下降了96.7%,监狱内发生犯罪的比率也下降了83.3%……监狱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000年全国共脱逃罪犯225人,2004年下降到了46人,2005年后人数则更少了。到2007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了犯人零越狱,有150所监狱连续10年零越狱,有550所监狱连续三年零越狱。同样是广西省,在“十五”期间的脱逃率只有0.02‰。
近年国内部分越狱事件一览表
时间地点 案情 细节 结果
2011.2.27
浙江省第五监狱
某男子穿“警服”成功逃离。 越狱者晚上7点多就已逃离,直到晚上10点左右,狱方才发觉少了人。 搜索“长达一整天”,越狱者被抓回。
2010.1.31
广西北海监狱
李声荣在劳动改造时,伪装生病,就诊后趁狱警不备,越狱脱逃。 在门口办理手续时,监狱生产区通道有门开着,趁狱警不备迅速冲出门外。 于同年3月3日被捕,该犯逃脱长达31天。
2009.11.15
湖南德山监狱
重型犯刘宏趁看管人员不备时,用梯子架上监狱高墙上的高压电线,翻越而出。 该人此前就有脱逃越狱的前科,事发监狱和工厂混居同一大院,时任监狱长向建春因受贿、徇私舞弊被查办。 脱逃一年后,刘宏终于在江西南昌落网。
2009.10.17
呼和浩特第二监狱
重犯乔海强、高博、李洪斌、董佳抢夺警服,杀害民警,随之逃亡。 越狱者接连突破四道大门,并利用被割下来狱警的手指指纹通过门禁。 67小时后,警察擒获3名罪犯,击毙1人。
2009.5.23
安徽界首看守所
4名在押人员假装斗殴,趁监管人员打开监室门时逃脱。 由于没有坚持检查,一名重点嫌犯手铐被私自打开,另一名脚镣被打开。 1人在逃脱时死亡,其余3人5天后落网。
2009.3.1
陕西省汉中监狱
重刑犯李保华、张国显从下水道中钻出监狱,二人扒乘火车逃离汉中。 李保华利用晚上加班劳动的机会,分两次撬开下水道井盖。 3月4日、7月6日,两人先后被抓获归案。
2007.11.23
江西兴国县看守所
8名犯罪嫌疑人袭警后集体越狱。 罪犯借“加班劳动”之名骗来民警,逐个击倒后直接走出看守所。 20天内8名越狱人员全部落网。
中国监狱“四大漏洞”
围捕呼市越狱犯时 警方出动大批警力
中国监狱制度设立之初便埋下隐患
新中国的监狱创建期,一穷二白,条件极差,只能画地为牢。当时,干部的来源主要是部队官兵和地方干部,囚犯形形色色,成分复杂。考虑到防止越狱和传统惯例,考虑到战备的需要,监管场所都是建在偏远的地方。这种定位,后来形成中国监狱以农场、林场居多的格局。
当时,中央下令“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各地本着“就地取材,自力更生”的原则,开始组织劳改。
于是,在偏僻乡村和荒野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经济落后、生存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劳改活动开始了,一个个监狱企业建立了起来,而安全隐患亦就此埋下。
观念漏洞:重视经济效益 轻视监狱安全
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效率并不重要,质量也没那么高标准,销路也不用愁,所以监狱企业一直搞得有声有色。中央也乐见其成:在监企合一的体制下,监狱大都兼备企业职能,监狱生产的收入是监狱经费的重要来源,而生产经营也成为狱政的主要职责之一。
即便是上级管理部门,在考核监狱长业绩时,只要监狱没有严重的监管安全事故,也往往以经济效益的好坏定优劣。曾经有一位监狱干部在某次监狱长表彰大会后说:“我们这是在表彰优秀企业家,而不是表彰优秀监狱长。”。
在“谋生”的压力之下,监狱产生“重生产、轻管教,重经济效益、轻监狱安全”的倾向,不难理解。“当时,监狱的大量精力要花在生产组织计划和产品生产销售上”、“一个监狱七八个领导只有一个是管监管改造的;二三十个科室大多数是管生产经营的”。
虽然2009年时,国家“初步建立”了监狱经费全额保障制度,但因为历史欠账过多、政策推行需要时间等因素,经济问题依然是部分监狱上空的阴霾。
制度漏洞:劳动改造,正是越狱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
由于监狱初创时都建在偏远之处,所以犯人经常在室外进行劳动改造,这就为越狱提供了可能。
于是,当“专政管理时代”结束时,缺乏必要条件保障的劳动改造,便成为一个漏洞百出的政策。有的囚犯“拉着货就跑了”,有的“劳动时一弯腰就溜了”,还有的“在田里干着活就失踪了”。
即便在“法律主导”的当代,劳动改造依然在为越狱创造条件,在上方“近年部分越狱事件一览表”的7个案例中,有6个案例都或多或少与劳动改造有关联。比如借劳改之名蒙骗民警,或在劳改过程中寻机逃跑,或是借劳改之机筹备越狱工具。
硬件漏洞:设备环境先天不足 增加风险
中国的监狱大多数是老监狱,这些老监狱多是在解放初期就已定型。多年来,监狱的经费都是靠劳动所得弥补,在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零打碎敲,警戒设施也是高墙、电网的基本配置。如2004年时,四川全省监狱监管区的近15万米围墙中,安全不达标的有14万米。
监狱的老建筑警戒功能不全,狱内布局人为随意性大,狱墙及监舍建筑质量标准低,警戒设施陈旧落后。部分罪犯越狱成功,与监狱硬件档次低,标准低有直接的关系。
人为漏洞:监管方渎职亦是越狱问题的重要根源
在劳改“室外转室内”,经济“国家全额保障”的变革过程中,越狱事件不再单纯由劳改或经济的因素造成,监管方渎职的现象几乎存在于每一起越狱事件中,并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因素。
天津市原司法局长刘广炬曾说过:“我市脱逃犯的伎俩无非两种: 空中——攀越监墙的占76%;地上——费尽心机混出监门的占23.4%。而无论何种方式都是制度不落实、有章不循造成的恶果。”
最令人惊叹的例子,莫过于2009年呼市监狱四名重犯杀警后越狱。其实,哪怕在四道门禁中配备一位民警,被尾随的民警多问一句话,库房钥匙不在囚犯掌控中……恶性事件也许就不会发生。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从湖南德山监狱逃脱的刘宏曾在两年内两次越狱,居然都成功了,他的第一次越狱方式居然是混在新狱警中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监狱。
结语:值得欣慰的是,曾经时常出现的“越狱二十几年”的事例,在如今的监管体系下愈发罕见了,近年来的重大越狱案件,绝大多数都以案犯被迅速抓获结束。
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今日话题2】中国记者不是高危职业阅读原文
中国记者不是高危职业 9月21日下午,洛阳市公安局就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杀案召开新闻通气会,警方认定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抢劫杀人案,与坊间猜测的该记者正调查“地沟油问题”没有丝毫关系。 …[详细] 这起震...
全文↓

【今日话题2】中国记者不是高危职业阅读原文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
中国记者不是高危职业
9月21日下午,洛阳市公安局就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被杀案召开新闻通气会,警方认定这只是一起普通的抢劫杀人案,与坊间猜测的该记者正调查“地沟油问题”没有丝毫关系。…[详细]
这起震惊国人的记者被害案就此告一段落。此前人们纷纷怀疑李翔的遇害是与地沟油有关的犯罪团伙的报复所致,依据是李翔的最后一条微博关注的是“地沟油问题”。许多人再次提出“记者是高危职业”的判断。
事实果真如此?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记者这个职业呢?
被害记者李翔与其未婚妻 2011-09-22 第 1812 期今日话题 总体来说,中国记者的人身安全状况相当好 被打死的“记者”兰成长 那些轰动一时的记者受害案 近年来,有关记者被害的案子时有爆出,每次都是舆论哗然,众人声讨。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南都记者被砍手指】2005年5月18日中午,广东发生一起伤害记者的恶性案件———《南方都市报》驻中山记者站记者温冲,被闯进其住所的歹徒砍掉右手的两根手指。媒体最初猜测是温得罪的利益集团的报复,其实,这是温的女友雇人所为。 【兰成长之死】2007年1月9日,《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一名新近入职的叫兰成长的人在大同市浑源县一煤矿被人打死,一开始许多人认为“记者”兰成长因从事舆论监督而殉职。但实际上他不是去做真正的采访、而是为报社创收引发冲突身亡的。 【副总编遇袭】2009年11月21日,《河北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乐倩当晚在石家庄住所楼下突遭袭击,据称被殴打成重伤。几天之内,媒体报道很多,而乐倩自述可能是因为舆论监督得罪相关方。但是后来未见下文,案件似乎至今未侦破。 【方玄昌被打】2010年6月24日,《财经》杂志编辑方玄昌当晚在回家途中遭袭,据方玄昌自述,两名陌生男子手持钢筋条将其打伤,头部伤口深至颅骨。方玄昌经救治无生命危险。北京警方9月21日宣布,初步审查显示,方玄昌系因学术打假遭华中某大学医学院泌尿外科主任肖传国指使他人报复。 因为职务行为受严重伤害的很少 南都记者被砍完全是由于个人私事,与其记者的身份无关。兰成长被打死无疑是个悲剧,他是记者站创收制度的牺牲品,算不上是记者遇害。而乐倩女士的案子至今未破,我们无法认定她的遇袭是由于舆论监督得罪相关方。唯一可以确定是因为职务行为而受害的只有方玄昌被打一事。 去年5月到8月,媒体多次曝出记者受到恐吓、骚扰、殴打的消息。王克勤被跟踪、《经济观察报》记者被跨省通缉、华夏时报记者被殴……显然,这一系列的记者受害与其职务行为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些记者并未遭受较严重的人身伤害。 其实,至今为止的十多年间,公开报道的记者因职务行为所导致的绑架、重伤、暗杀致死事件一宗也没有。至少截至目前可以说:中国记者人身安全状况相当好。 记者不是高危职业的三个参照系 断定记者这个职业是不是高危职业得根据一定的参照系,著名传媒研究专家展江教授选择了三个参照系:一是与矿工、清洁工、乃至交警等其他危险职业比较;二是与俄罗斯、墨西哥、哥伦比亚、菲律宾等“新闻记者的坟墓国家”相比;三是以国内知名调查记者王克勤的十余年记者生涯为例。 与其他职业相比,多名记者虽然也遭遇险阻和殴打,但是一比较就不难看出还算是轻度和幸运的。还有,有关媒体和记者被社会势力打压的新闻基本上是有闻必录,而对其他职业群体伤亡情况的报道却一定是不完全的。 与其他转型国家同行相比较,中国记者的人身安全有保障。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欧洲国家俄罗斯、拉美国家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以及亚洲国家菲律宾等地,记者才是危险职业,媒体从业者绑架、重伤、暗杀几乎是家常便饭。从1997-2005年,拉美共有106名媒体人殉职,其中高居榜首的哥伦比亚为60人。2000年以来,墨西哥已有60多名媒体人被杀害,年均6人以上;墨西哥现已取代哥伦比亚而成为记者的“坟墓”。 再以知名调查记者王克勤为例,他的近十年职业生涯历经艰险。据展江教授所言,王克勤的最危险的经历是在十年前揭露兰州假股市将许多股民骗得倾家荡产的时候,有人声称出500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成为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近年来他又从事了许多重大事件采访调查,至今可谓毫发未损。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在山东临沂被身份不明者打了两拳两脚。 中国记者面临的职业风险 尽管在中国记者算不上是高危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记者无须面对职业风险。除了人身安全,中国记者所遭遇的职业困境并不比任何国家少。它们主要表现为各种不良政商利益集团对媒体的拉拢腐蚀和威胁打压,以及媒体内部的腐败—包括政治腐败的两种类型即勾结型腐败和勒索性腐败,而且越演越烈,花样翻新。 新闻媒体和记者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是一个特殊行业和职业,既受体制的管辖(为党政机关的下属单位),又得到社会大众的期许(传播新闻信息和开展舆论监督),还囿于市场法则的制约(靠发行、广告等收入谋生)。社会腐败加剧了媒体腐败,从“红包”、车马费到和媒体自列的广告客户保护名单,再到“有偿不闻”的“封口费”和打着记者与媒体的名义操作的敲诈勒索甚至充当黑吃黑的文字打手,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 记者这个职业并不神圣 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无冕之王”,以监督公权力为己任,积极为普通民众的利益代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记者被我们寄托了太多太多,他们仿佛成了公平正义的使者。 许多人把记者与教师和医生等职业划入“良心职业”,以为这些职业比其他职业神圣,而对其从业者具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职业有要害与一般之分,但并无神圣之别。如果这些职业比其他职业更“神圣”,是否也会有些职业比其他职业更“下贱”?或者其他职业都比教师这类职业更 “下贱”呢?这显然是成问题的。 与其谈职业道德,不如谈职业责任。职业责任其实是一种契约性责任:你不入这一行,没人能说你就是道德低下,但你既然愿意入这一行,就必须尽这一行的责任,这在本质上不是“奉献”,而是履约。你履约了就应该得到约定的报酬,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道德上就必然高人一等。你不履约,人家会指责你不称职,甚至会解除契约即解雇你,但也没理由在道德上把你说成恶魔。 优秀记者如何炼成? 在人们把记者视为“良心职业”的同时,很多记者怀着理想主义情怀,真把自己当成“无冕之王”、“良心的代言人”。这就是记者的自我神圣化,他们动辄以为自己能拯救黎民于水火,挥刀主持道义,仗剑行走天涯,不食人间烟火,俨然江湖侠客。他们觉得只要一腔热血和无畏的勇气就可以做好记者,也许曾经是,但是现在不行。 记者首要也是主要的责任就是调查、记录、传递信息,这与清洁工要打扫卫生,服务员要给顾客端盘子是一个道理。如前所述,这正是一个记者在履约,这种履约与道德无涉。事实上,每个人在履约时都处于一定的道德状态,有人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有人则是怀着献身精神而工作。无疑后一种人是更令我们尊敬的,但这并不是衡量一个记者的唯一标准。 假设一个理想主义的记者写出的稿子毫无含金量,而一个只为赚钱的记者写出的稿子却是干货甚多——上述假设完全可能存在,那么该如何评价这两个记者呢?我们不能根据记者的动机来认定记者水平的高下,而只能透过结果——记者写出的稿子质量来衡量他的水平。一句话,能写出好稿子的记者才是好记者。 要能写出好稿子,记者就得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对经济一窍不通的记者能写出一篇好的经济新闻。 中国目前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水准还比较低。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有一腔热血,就可以以笔为刀,替天行道了。也许一腔热血的确是成为一个好记者的必要条件,但肯定不是充分条件,甚至在相当多的时候,如果一个记者仅仅有“好心”,而缺乏足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他的报道不但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很可能好心办坏事。…[详细] 结语:记者不是什么高危职业,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记者,却并不简单!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评论头条】沈彬:29岁县长简历不应成机密阅读原文沈彬 媒体评论员 继湖北“史上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之后,河北又出现一位“最年轻代县长”闫宁——同样是29岁,担任邯郸市陶馆县代县长。闫宁曾在三年内四次升迁。中专学历的他,约2003年被提为副乡长,2... 全文↓【评论头条】沈彬:29岁县长简历不应成机密阅读原文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沈彬 媒体评论员 继湖北“史上最年轻市长”周森锋之后,河北又出现一位“最年轻代县长”闫宁——同样是29岁,担任邯郸市陶馆县代县长。闫宁曾在三年内四次升迁。中专学历的他,约2003年被提为副乡长,2006年提拔为正科级,后调任永年县团委副书记;半年后任临洺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又半年后,他调任西阳城乡乡长;再半年后,他升为乡党委书记。2009年年初,不到28岁的闫宁升迁至副县级,出任某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如今,他是陶馆县代县长。更蹊跷的是,舆论质疑“最年轻县长”的提拔是由于“官二代”身份后,网上质疑马上被删,县政府方面称:县长简历是“机密”,且因电脑故障,找不到其任职记录。首先,对照党规党纪,就会发现闫的仕途像上了闹钟一样,几乎时限一到就获提拔。难怪当地官员抱怨:“我奋斗20多年了才混个正科。”中国目前的官员升迁,更多的是对上级负责,不直接对民众负责,类似于传统的简拔、铨叙。因此,升迁过快(哪怕不是坐直升机,而是“小步快跑”)会引发公众乃至官员内部对公正的质疑。中国传统的甄别、选拔标准中,有“积日曰阅”的说法,就是说官员成长需要一个时间积淀,才能让人信服;这也符合组织行为学规律。中组部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对官员提拔也有严格的年限控制。而现在邯郸市有关方面,恰恰不能回答:怎么偏偏是他屡获提拔?其次,目前馆陶县政府网站已全面删除闫宁的照片、活动介绍;网上质疑的帖子也被删除,县政府方面向记者表示:“县长的简历是机密,不便对外公开。”县长简历当然不是机密!中组部2000年的18号文件《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对干部任前的公示范围、公示内容、公示时间和方式,都有详细规定,公示内容包括拟提拔官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学历学位、政治面貌、现任职务等自然情况和工作简历。馆陶县的做法,严重违反了任前公示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公众知情权造成极大伤害。馆陶县人民有权知道这个代县长能否服膺全县人民的重托,连个人履历都不能公示,这样的“县太爷”有公信力吗?三者,有传言说,闫宁的祖父曾为永年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父亲曾任永年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供电局局长,闫氏近亲属中有两个厅级和三个县级干部。进而有人认为,最年轻县长脱颖而出,是祖上“荫庇”。但邯郸市相关部门却不愿对此回应。闫是否“官二代”虽无直接证据,但昔日上级也“知道他家有背景,怪不得说话办事硬气呢”。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冯军旗,曾在中部某县挂职两年,整理出县里21家政治“大家族”,140家政治“小家族”,他们共同形成了县政中的“政治家族”——在仕途上,干部子弟占尽优势,进入官场后,主要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向核心关键部门聚集。闫宁的情节太符合这种“家族政治”,公众当然会质疑。之前最年轻市长周森锋、25岁美女镇长等,其升迁轨迹莫不如此。虽然没有证据证实这是“荫庇”结果,但有关部门却不能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干部任用的公平问题,最终要通过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来解决;目前则须将选拔、考核干部制度阳光化,让公众有更大的话语权、监督权,这样才能逆转客观存在的地方权力家族化的问题,也能让真正靠自己努力而获提拔的干部“清者自清”。最起码,“小步快跑”的县长,应接受公众监督,履历不应成机密。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网络热议】黎明:“芮成钢体”走红是沉重幽默阅读原文黎明 自由撰稿人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达沃斯论坛问骆家辉“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这一问不经意间造就了互联网文体新品种——“芮成钢体”。长于辨析的意见领袖,正规的评论文章,相较网民... 全文↓【网络热议】黎明:“芮成钢体”走红是沉重幽默阅读原文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黎明 自由撰稿人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达沃斯论坛问骆家辉“坐经济舱来参会是否有意在提醒美国欠中国钱?”这一问不经意间造就了互联网文体新品种——“芮成钢体”。长于辨析的意见领袖,正规的评论文章,相较网民的引申提问作品无不失色——此当为网络舆情演变之重要迹象。面对网民集体创作的芮式提问,评论人也只能感慨“网民太有才”。当网语之亮点从评论文转移到片段跟帖,当只言片语汇聚成声浪汹涌,为灵动亮点存照,则比着力于原创评论更有价值。从以下选摘的零星文字中,可见其特点:你们不收过路过桥费是不是因为人手不够?你们不吃地沟油是不是因为造不出来?你们没有强拆是不是因为你们城管硬功不高?你们官员财产公开是不是因为官员太傻?你们大学教授那么辛苦是不是因为没有论文好抄?你们出什么事领导都要担责任,是不是因为你们没有临时工?你们的学者老得诺奖,是不是因为走了瑞典后门?你们各地方政府办公楼都那么矮,是不是因为公务员都有恐高症?你们没有芮成钢这样的人才,是不是你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某位记者发一问而调动起网民延伸提问,且提出的问题数以千计,若同时记者本人形象无损的话,可谓媒体人一桩不赖的业绩。芮成钢“活跃气氛”的初衷是超预期实现了,辛辣而幽默的网语让观者忍俊不禁。不过,这一轮的幽默是“沉重幽默”。芮成钢问骆家辉的问题,很好回答,也容易出彩。骆家辉选择了一种中性的答案,说自己坐经济舱是出于规则的原因。高级官员坐经济舱,讲节俭、不摆谱,对此不该讽刺或调侃,否则显示的“价值观”就不怎么好看。即使某国真的欠另一国家的钱,欠债国官员的出行方式,以及他国对应的外交礼节,也不因债务关系的存在而发生丝毫改变。懂经济、金融的网民知道,中国购买国债,和对方“欠债”并不一样。政府购买另一国的国债,是看好对方的政府信誉,看好那个国家的经济前景。而近期一段时间,诸如“美国穷而中国牛”、“美国欠了中国的大量债务还不上”这类信息到处可见。对此,“知识网民”反感已久,借芮式提问出现之际,他们喷发了久积的对“误导舆论”的不满。其实,买美国国债就是一种投资理财,由理财操盘手提供技术分析,进行实际运作而已,作为存有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官方的投资理财,实际上除了美国国债好买,别的路子尚渺茫而不可期。这样就不可能不失衡——不仅只是金融层面上的,也刺激了生活压力不小的平民。他们想的是:我们这么不好过,你们干吗拿许多钱去买人家国债?骆家辉说的做的,体现美国特色;芮成钢多次提问,体现的也是一种特色,都算是忠于职守、“各为其特”。如此一问一答,尽显“文化冲突”,中国网民由此联想到各种社会乱象、民生艰苦——他们心头滴血并沉重地幽默着,这就是芮成钢体走红网络的原因了。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依法治国】萧锐:聂树斌案继续呼唤“体制内良心”阅读原文萧锐 媒体从业人员此番有关聂树斌案的讨论,会否又这么不声不响地过去?事到如今,这种担心恐怕并非多余。借由法律界人士的专题研讨与联署上书,尘封已久的聂树斌案得以在最近又掀一轮讨论风潮,但任凭民间奔走呼... 全文↓【依法治国】萧锐:聂树斌案继续呼唤“体制内良心”阅读原文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萧锐 媒体从业人员此番有关聂树斌案的讨论,会否又这么不声不响地过去?事到如今,这种担心恐怕并非多余。借由法律界人士的专题研讨与联署上书,尘封已久的聂树斌案得以在最近又掀一轮讨论风潮,但任凭民间奔走呼吁,河北省高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至今再未对聂案作丝毫表态,体制内力量的持续躲闪,令人忧心:难道,真的已经没有谁能够阻挡这种可怕的沉默? 曾有媒体报道聂树斌案时提到一个细节,河北省高院一边不予送达聂案死刑判决书,一边却又以没有判决书为由不受理其家人的申诉,如此荒唐的扯皮,竟然就可以持续数年。直到一个“神秘人士匿名寄来了聂树斌案的判决书”,才使得聂树斌家人得以开始申诉程序。这个曾让很多人感到最后一丝温暖的细节,这个曾被勾勒成“工作于河北尤其是石家庄政法系统,与聂案有直接或间接关联,职位不会太高……”的“体制内良心”形象,事实上根本不是什么“微弱仅存”,而是从未存在过。据昨日南都报道,聂案的两份判决书,其实是当时聂案律师从被害人家中借来复印的,之所以隐瞒只是出于保护律师的需要。 原来如此!这么一番历经几年的细节波折,不免让人顿生酸楚:送达判决书这样再正当不过的当事人权益真的可以被罔顾,而获取判决书这一同样正当的诉求竟需要如此殚精竭虑。当然,这是再真切不过的现实。而且,原来那被寄托太多良好期待的体制内努力,也被现实所同步击碎。与此同时,能够看到的,可能是另一些截然相反的作为,它们包括在聂妈妈心中“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法官名字”,因为他曾经无情地说出“你儿子都枪毙了,你还要骨灰?”;还有让这个“与时间赛跑的母亲”白跑了一趟又一趟的那些法院,在这个可怜的母亲面前,扯皮和回避显得那么无耻;还有那些因为聂妈妈接受“能放到半个地球”的凤凰卫视专访而专程赶来责难的、自称“检察院的”的人们……在体制内的那一丝良知被证伪的同时,这些同样来自体制内的无情举动尤其让人感到疼痛。 诚然,要用王书金的口供推翻当年据说也曾铁板钉钉的聂树斌的口供,不无困难。但这个曾被多级机构以铁案自诩的案子,除了口供毕竟还有其他证据,而王书金的供述显示其有难得的记忆力,甚至连钥匙在哪这样的细节都准确无误,这也为还原案件真相提供了条件。必须有一个公道出来,给那个已经逝去的生命,给那个“经过一个星期的突审”终于供述了罪行的“凶残的犯罪分子”聂树斌。而现在,人们的诉求并不过分,不过是尽快启动那个早应启动的再审程序而已。 年代已经久远,证据或已灭失,但再困难的审理过程,也只有启动后才能逐一面对和解决,启动再审程序无疑是直面困境的第一步。即便是希望破灭的时候,也只能继续期待和督促体制内的良善力量打破沉默,勇于作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民间的呼吁最终落实成为法定程序的启动。要让身陷局中、无以救赎的人们明白:司法的尊严已经陷入命悬一线的危机,这份危机要远高于结盟的利益与躲闪的逃避。要有人站出来,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做点什么,必须要做点什么!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社会观察】五岳散人:“大学生求包养”试探出几成真相阅读原文五岳散人 评论作者总是有女大学生被包养的传说。这个传说大约是有几分真实的,但是不是如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多、那么龌龊,却也未必。为了验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前些天有几个北师大的女生做了一个试验,她们在论坛... 全文↓【社会观察】五岳散人:“大学生求包养”试探出几成真相阅读原文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五岳散人 评论作者总是有女大学生被包养的传说。这个传说大约是有几分真实的,但是不是如一些人想像的那么多、那么龌龊,却也未必。为了验证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前些天有几个北师大的女生做了一个试验,她们在论坛上发帖求包养,标明了兴趣、爱好、年龄之类的资料,并且留下了电话号码。看来这个试验还是挺成功的,这些天里她们收到了十几条询价的短信。据这几个大一的女生说,她们只是对这个社会不太了解:“媒体经常报道一些女大学生因为贫穷等原因导致慢慢堕落,想了解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容易受社会诱惑,于是发帖。 ”不知道通过这种试验,她们对于社会与人性了解了多少。如果就是好玩儿也就罢了,但要是由此引发了她们对于社会、人性的某种过于阴暗的想法,恐怕这个试验就算是把自己给害了。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性的底线是轻易试探不得的。西谚有云:不要试探你的神。神是不可以轻易试探的,人性也同样不可以轻易试探,因为这概念包涵的意义太广泛了,表现的形式也很多样,轻易地试探其底线,又是利用网络这种大面积的传播手段,难免会让人性中最不堪的那一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而那其实并非人性的全部,只是一种“性息”广泛传播之下的沉渣泛起。但这种沉渣泛起自有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包养女大学生”这种传说能够成为某种社会真相,除了确实有个别情况是真实事件之外,也因符合了大众对于社会现状的臆想。在很多人看来,社会中并不缺乏这样的情形:为了不付出努力而得到好的生活,可以随时出卖自己。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女大学生当然有可能被包养。虽然任何一个严肃的、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这么看,但这恰恰符合大众的某种心理判断。有媒体人士说过,我们不能凭借印象来批评。这句话放在这里也同样适用。有时候对于社会的想像变成了论据,在并没有多少事实支撑的条件下,推导出一个自己所希望的结论。这种逻辑放大起来是相当可怕的。比如说前段时间某地发生一起沉船事件,网络谣传有60个孩子死亡,与官方数字大相径庭。但如果我们看到那种船就会知道,即使超载也装不下60人,哪怕是孩子。可就是有人用超载数倍的汽车、火车作为例子说事,完全不顾那种船并没有一个结实的船舱、所以不能玩命往里塞人而不掉下水这个事实。凭借印象试探人性与社会有时候是有用的,这也是为什么常识如此珍贵的原因。但常识的取得必然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然后才能形成一种正常的社会印象,进而用这种尽量不跑偏的常识来观察社会。回到这件事上,这样轻率的试验当中,真正打算包养大学生的有几个?接到十余条这样的短信,有多少只是因为好奇?如果把这种好奇、凑热闹的都删除,你又能肯定有几个?而浏览过这个帖子的人有多少?这几个占了多少的比例?作为一个试验,这并非是在探究人性的善恶,而是给了自己一个搞晕自己的机会。前两天我曾经在微博上说过一段话: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道德底线定得太高不好,一是生活会太艰难,二是还不知道世界其实很复杂,对错没有那么简单。年轻时保持基本良知即可,随着年龄增大、经验增多、社会资源更丰富,再把底线逐步提高。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让人无恶不作,而是在大多数时候保持基本的底线与良知即可,并不需要像这种“包养试验”一样,深刻体会人性的恶,从而变得似乎看透一切。其实有句话我没说,很多年轻人在高道德标准的教育下,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之后,那种幻灭感与虚无感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更多尖锐评论请关注腾讯评论频道view.news.qq.com 分享到微博 | 写给作者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