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太子: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9:01:41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11-02 20:31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11-27 10:15  这么久没更新,向大家表示歉意!最近在做一项有生以来最麻烦最头疼最耗体力财力精力的工程,预计新年后竣工,到时候就可以安心更新了——如果那时候我还没有累倒的话……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2-20 22:17  一百五十七句 雁门紫塞(2)
  
  尘土飞扬
  
  山脉起伏之间,会存在一些壑口,在交通极不发达的状况下,这些壑口就成为人们穿越崇山峻岭的必经之路,因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了防范敌人入侵,统治当局通常会在这些地方建军事工事,控制通行,起到了堵截拥塞的作用,称为“塞”。《吕氏春秋》中说,天下共有九大要塞,分别是太汾(在山西)、冥厄(在河南和湖北交界,现名平靖关)、荆阮(在河北易县,现名紫荆关)、方城(现楚长城)、崤(在河南和陕西交界)、井陉(在河北井陉)、令疵(在河北迁安)、句注(现山西雁门关)、居庸(现北京居庸关)。
  长城有相当一部分建于北方崇山峻岭之上,并在这些壑口处修建起连接城墙的关隘,作为防卫据点。紫塞,指的是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晋代崔豹在《古今注》中解释说“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后泛指长城。
  问题来了:土壤颜色与腐殖质及所含化合物的种类有关,并受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在我国的北方,土壤以黑色和黄色为主,红色土壤主要分布在南方,秦长城是在北方修筑的,为什么崔豹说土壤是紫色的呢?莫非他是个色盲?我们只好从史书中寻找答案。
  《隋书 炀帝纪》中记载: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或许,“紫塞”一词来自紫河。紫河即现在山西内蒙境内的浑河(与辽宁境内的浑河重名),或许古代此地土壤中含铁化合物比较多,或许古人对颜色的识别有别于今人,还或许是因为紫色为祥瑞之色,总之,当时的长城就被称为“紫塞”了。不过,相对于写实主义的“黄塞”或“黑塞”,这个超现实主义的“紫塞”确实显得非常大气、上档次,于是这个长城的别名就这么流传下来了,甚至我国北方一座曾作为皇家避暑胜、与长城基本沾不上边的城市也以“紫塞明珠”自居。
  不光长城被称为紫塞,就连京都郊外的道路也沾上了颜色被称为“紫陌”,不过这个叫法的起因可不是因为土的颜色,而是因为道路两旁草木的颜色。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草木主要绿色和黄色,呈现紫色的草木并不多见,为何不叫“绿陌”或“黄陌”?这个问题要问刘禹锡去了,他在《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师戏赠》一诗中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自此“紫陌”一词正式诞生,后面还跟了个至今使用频率仍然很高的词:红尘。不过,“红尘”一词的辈分要比“紫塞”高很多,因为它早在汉代班固的《西都赋》中就出现了:“红尘四合,烟云相连。”这个词指的是车马扬起的飞尘,不信你迎着阳光看一下空中的飞尘,因为阳光刺眼,你会觉得飞尘确实有点红色的感觉;如果没有人来车往,尘土也飞不起来,因此这个词也用以代指繁华之地,后被佛教道教借用,指人间俗世。紫陌红尘,听起来很唯美,实际上就是尘土飞扬的大马路,不弄你个灰头土脸才怪。
  飞扬的尘土本身就是不洁之物,又可能成为细菌的载体,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说要讲究卫生、远离尘土,但是农村孩子没什么好玩的,只能玩土,这东西方便实用又不用花钱买,于是一群脏兮兮的小孩经常在一起放屁蹦坑撒尿和泥,受点皮外伤就抓把土当云南白药来止血,而幸福的城市儿童则多被关在近乎无菌的干净房子里玩毛绒或电动玩具。奇怪的是,我们这些天生命贱的乡下孩子总体上要比城市孩子健康,很少生病。有科学家说,这是因为小孩玩土能够近距离接触细菌,有利于体内抗体的形成,从而增强免疫力和强化体质。
  将“雁门”和“紫塞”连在一起使用并不是周兴嗣在《千字文》中首创,比周兴嗣大八十七岁的鲍照早就这样用过了。鲍照是南朝宋代人,宋文帝元嘉年间,年轻的鲍照在临川王刘义庆那里谋了一份差事,五年后刘义庆病逝,鲍照随之失业,后来给临海王刘子顼打工,曾担任前军参军,最终在刘宋王朝的内乱中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诗文早有盛名,并对后来的作家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后人尊称他为“鲍参军”——这种直呼官职的叫法,反映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比如柳永当过屯田员外郎就被称为“柳屯田”、杜甫当过工部侍郎就被称为“杜工部”、韦应物当过苏州刺史就被称做“韦苏州”,等等。
  这一年,我们苦命的鲍参军出差路过广陵城,即现在的扬州。当时的广陵城在十年内经历了两次战火的洗礼,已经成为一片瓦砾,鲍照在废弃荒芜的城中此起彼伏,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芜城赋》。开头一句是这样写的:“沵迆平原,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意思是说地势辽阔平坦的广陵,南通苍梧南海,北趋长城雁门关。扬州离南海和雁门关都有几千里远,鲍照拿这两个地方来反衬扬州,是为了说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在文章快结束的时候,鲍照写道:“东都妙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意思是说:无论洛阳的美女还是南方的佳人,甭管你曾经多么花容月貌、青春美丽,没有一个不是魂归于泉石之下,委身于尘土之中,哪里还会回忆当日得宠的欢乐或失宠的痛苦?
  在汗漫的历史长河中,发出类似感慨的绝对仅鲍照一人,我等无名之辈也常有这种情怀,只是不会咏叹。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如此感伤过,不过人家用他并不特别擅长的词作将这种情怀咏叹得很高雅。王国维最为人熟知的是《人间词话》中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至于这三种境界,已经因引用太多而庸俗化了,在这里就不再提及,我们要说的是王国维写过一首《蝶恋花》,描述了一位女子在楼上独自凭栏,看着路上的行人寻找自己期盼的帅哥,忽然发现帅哥乘坐的车子奔驰而来,可惜那车子没有停下,只留下飞扬的灰尘,失望的女子只好独自伴着夜晚的凄风冷雨,等待伤感无助的明天。词中有这样一句:“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意思是说:车子带起的尘土漫天飞扬,不管路上的帅哥还是楼上的美女,都将在这尘土中渐渐老去。是啊,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自然法则,爱到不能爱,聚到终须散,繁华过后终成一梦,只有那飞扬的尘土,才是所有生命的开始和归宿。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02-22 08:21  一百五十八句 鸡田赤城(1)
  
  这句说的是当时中国版图最西北和最东南的两个地标性景点。
  
  边城鸡仔
  
  鸡田,一般认为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最西北边陲设置的鸡田驿,不知道有什么根据,反正我是没有查到相关佐证。不仅如此,“鸡田”一词作为地名在史书中最早见于《隋书》,已经比《千字文》晚了一百多年,除正史外的其他典籍中也没有发现有早于《千字文》使用这一地名的。
  根据目前手头掌握的资料,除了周兴嗣外,就是梁元帝萧绎了。萧绎长得挺帅,是个文学青年,会写诗能作画,非常有才,可惜一只眼睛瞎了。公元526年,也就是在周兴嗣去世后的第五年,萧绎被老爸梁武帝派到地方锻炼,出任荆州刺史,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在此期间,萧绎先后接见了十几个国家的使臣,觉得特别新鲜,一只眼睛看不够,于是亲笔画了一幅《职贡图》,把这些人的模样、穿着都画了下来,并写了一段《职贡图赞》:“北通玄菟,南渐朱鸢,交河悠远,合浦回邅,兹海无际,阴山接天,遐哉鸟穴,永矣鸡田。”
  梁武帝萧衍简直就是一棵老葫芦秧,一共有八个儿子,扣除一个赝品,跟葫芦娃七兄弟一样多。不过,人家葫芦娃是相互帮助、团结对外的七兄弟,而萧衍的这几个宝贝儿子最擅长的确是猪八戒啃猪蹄——自残骨肉,打小就互相不服不忿、攻讦诬陷,或许和他们名字中都带绞丝旁有关,本来寓意是享受绫罗绸缎的富贵生活,结果却成了绞在一起缠成一团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萧衍只好把他们分散派到外地去。
  萧绎排行老七,按说当皇帝是轮不到他的,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让人始料不及的:老大昭明太子萧统在三十岁时和美女一起乘船去水池里摘芙蓉花,不小心掉到水里淹了个半死,捞上来发现腿部严重受伤,又是一个半死,不久就全死了;老二萧综就是那个赝品,他老妈本是前朝齐废帝萧宝卷的女人,被萧衍收藏了七个月后生下萧综,萧衍的女人太多,也没计算一下日子,一直蒙在鼓里,把萧综当亲儿子养,后来萧综在徐州与北魏的战斗中投敌了,几年后为北魏所杀;老三萧纲在侯景叛乱、武帝饿死后被扶植为傀儡皇帝,是为梁简文帝,两年后被侯景废掉并用土袋闷死;老四萧绩、老五萧续都死在了老爹萧衍的前头。
  手握重兵的萧绎在侯景叛乱时并不急于去救老爹和三哥,而是持续观望,并乘机消灭了可能跟自己争皇位的六哥萧纶、侄子萧誉,逼得另一个侄子萧詧(通“察”)投降西魏——这两个侄子都是他大哥萧统的儿子。等到确认老爹和三哥这两个皇帝都死了之后,萧绎才全力平叛,之后称帝。老八萧纪见独眼龙七哥抢先当皇帝,也在益州称帝。萧绎很生气,联合西魏一起进攻益州,杀死萧纪,西魏军乘机占领了益州。七个兄弟都死光光了,这下清净了,萧绎忽然心疼想起被西魏占领的益州地盘来,也没掂掂自己的斤两就很傲慢地写信给西魏权臣宇文泰,要求归还益州、勘定边界。宇文泰发兵五万进攻南梁,萧绎战败投降,后被早已投降西魏的亲侄子萧詧用土袋闷死。
  回过头来,再说萧绎的那篇《职贡图赞》。赞,是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特别精炼为标志,这篇赞写得很有水准,只精炼了一些边疆地名,就体现出了天朝大国的地大物博、波澜壮阔,虽然当时南朝的疆域非常有限。这篇赞中每句里都有古地名,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一定障碍,比如第一句里的“玄菟”,指的是汉武帝消灭了卫氏朝鲜之后设置的一个郡,管辖范围大致在今朝鲜咸镜道以及我国东北的一部分;再如第三句说的“交河”,指的是古车师国建立的交河城,位于现新疆吐鲁番市,遗迹尚存;其他几个地名就不一一解释了,因为有的我也搞不清楚,说多了难免露怯,反正都是边疆地区。“鸡田”在南北朝时期位于何处,我没有找到佐证资料,不敢妄言,但这一关键词不能因为怕露怯就回避掉,只好找几百年之后的证据。《旧唐书》中记载:“鸡田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市境内,唐代时由归附中央政权的突厥人居住。一个州那么大的地盘,只有不到五百人居住,真是地广人稀、适合养鸡,即便没有人养,也会有大量野鸡,或许这就是“鸡田”这一地名的来源。
  “鸡田”在唐代已经成为州,那么不排除最早是个驿站的可能,因为确实有一些城市是由古时候的驿站发展起来的,比如明清时期东北盛京驿站,后来发展成为一座比较大的城市:沈阳。驿站是古代供传官员出差或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人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兼有宾馆、邮政、物流等多种功能。中国从三千多年前就开始搞驿站建设了,因而成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但是现存的古驿站遗址只有两处,一处是江苏高邮的孟城驿,另一处是河北怀来的鸡鸣驿。盛传电影《大话西游》结尾部分夕阳武士与美女倾情一吻的拍摄地就是鸡鸣驿,可是让人不解的是:这部电影的拍摄地明明是宁夏镇北堡的西部影视城,为了拍结尾那么一小段,跑到好几百公里外那个与西部影视城风格区别不大的鸡鸣驿去取景,犯得着吗?
  可以设想,“鸡田”最初是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设置的一个驿站,后来发展为城镇,到了唐朝发展为州。虽然建制不断升格,但鸡田驿也一定会存在,而且应该是比较忙碌的一个驿站,因为西北地区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历来战事频仍,直到今天也不消停,要通过驿站向中央政府传递紧急军情。所以,“鸡田”和“雁门”一词差不多,经常用来代之边境上的战争,比如南朝才俊陈暄在诗作《雨雪曲》中就写过“都尉出祁连,雨雪满鸡田”的诗句,反映的是将士们在边境顽强战斗的场景。
  陈暄是周兴嗣的老同事、仁威将军陈庆之的儿子。陈庆之打仗经常以少胜多,特别擅长打攻城战,是南梁的战神级将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梁书 陈庆之传》是一读再读,并在书上作出重要批示:“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本人不才,自幼家贫,特别珍爱书籍,极力维护页面整洁,而伟人读书多有乱写乱画的嗜好,这就是差距啊!
  陈庆之能成为当时威名远扬的武将,实属意外。出身寒门的陈庆之家里没钱没势,很难混入统治阶级内部,而且他“射不穿札,马非所便”,射箭骑马都不在行,怎么能当上武将呢?好在陈庆之心气不高,从孩提到不惑之年,一直都踏踏实实地给主子当书童和侍从。没想到他的主子后来发达了,当上了皇帝,就是梁武帝萧衍。萧衍喜欢下棋,陈庆之棋下得不错,而且下棋过程中很讲政治,输赢拿捏得很是得体,深得萧衍赏识,看来无论干哪一行,都要具备一技之长,才可能有出头之日。陈庆之陪萧衍下了几十年的棋,直到四十一岁,终于等到了机会:萧衍派陈庆之领兵去迎接北魏降将。这是他一次带兵,任务完成得不错,于是萧衍又派陈庆之带两千兵马护送他的赝品儿子萧综去接管徐州。北魏派兵两万来争夺徐州,陈庆之采取突袭战术,两千人硬是把两万人打败了。正准备乘胜追击之时,传来了主帅萧综投敌的消息,陈庆之只好撤退,但从此名声大振,开始书写战神的传奇故事。
  陈暄没能继承他老爹的风范,品行不端,还特别喜欢喝酒,几乎连个官衔都混不上,好在写得一手好文章,就拿“都尉出祁连,雨雪满鸡田”这一句来说吧,写得颇有气势,因而被后人所描摹,比如唐代王贞白的“寇骑满鸡田,都护欲临边”、萧至忠的“凉风过雁苑,杀气下鸡田”,均有陈暄诗的影子。陈暄的才学为陈叔宝所赏识,等这位陈后主当了皇帝,陈暄也当上了官,其主要职责是陪陈后主在皇宫里吃喝玩乐。有一次,陈后主将陈暄倒吊在房梁上,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命他限时作一篇文章。陈暄还真有才,很快就写成了,他自己也很是得意,言辞傲慢,让陈后主感觉很不爽。又有一次,陈后主给陈暄戴上一顶草帽,然后点火,把头发都烧着了。陈暄这下子傻眼了,赶紧哀哭求饶,陈后主就是不肯放他下来,好在国舅柳庄及时上前把着火的草帽掀掉,然后向后主求情,陈暄才得以脱险,几天之后惊悸而死。
  周兴嗣也好,萧绎、陈暄也罢,虽然都在文章中写过“鸡田”,但肯定没去过,那里当时是北朝的地盘,南朝人只能想想而已。现在虽然鸡田旧址已经无处寻觅,但基本上跑不出宁夏灵武市一带,在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那里早已经不是烽烟四起的边城,而是成为依托煤炭、羊绒和长枣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的西部小城,当地现在依然适合养鸡,散养的黄河鸡已经打出了品牌,我们可以随时去旅游、去吃鸡。如果周兴嗣他们有知,一定会因为眼馋我们的和平时代、和谐社会和黄河烧鸡而流哈喇子。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11.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