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少林惠英红: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7:48:17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25 21:31  
        第一百四十六句 践土会盟
  
  以德服人,以力取胜
  
  晋文公回国这一年,周襄王的弟弟姬带已经小打小闹十来年了,这次整个出个大动静来,他勾结狄人,把周襄王打得抱着脑袋逃出了洛阳。晋文公听取了狐偃的建议,出兵把可怜巴巴的周襄王护送回洛阳,并痛下杀手,处死姬带。已经过了十几年提心吊胆生活的周襄王感激得眼珠子几乎和眼泪一起流了出来,于是慷慨地拿出自己的温、原、阳樊、攒茅四块地盘赏赐晋文公。
  晋文公这次出兵既获得了经济利益,又提高了政治地位,乐得他有点晕头,又向周襄王提出了一个精神上的需求:“我一大把年纪了,您能不能让我在自己的墓地里挖个地道啊?”没想到,周襄王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在周代,只有天子的墓地才能挖地道,称为“隧礼”。
  不让挖地道就不挖,晋文公决定先去干点实际的:把周天子给的领地接收过来。这四块领地一直是中央直管的,现在划归地方了,居民当然不爽。晋文公接收阳樊城的时候,城中居民闻讯,都决定移民——那个时候,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是可以自由迁徙的,不用办暂住证。当时地多人少,晋文公接收这几块地,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本国人口,见大家都要搬走,赶紧命军队把城围起来,谁要是敢走,格杀勿论!要说天子脚下的老百姓就是有胆量、有文化,铁了心移民的人们扛着铺盖卷与军队对峙,毫无惧色。眼看一场流血冲突在所难免,忽然人群中有一个叫仓葛的人爬到城墙上,居高临下对晋文公说:“英雄的阳樊人民只认可有德之君,谁要是想炫耀武力,我们就跟丫死磕!谁要是敢杀天子脚下的老百姓,丫就是傻X!”在他的带动下,整座城里都响起了激昂而嘹亮的京骂声。晋文公拿这些京痞子没辙,只好大度地一挥手,解围放人,只接收了一座空城。
  晋文公又去接收原城,这里的人更难缠,死活就不开城门。晋文公对城里人喊话,说不开城我就攻城了,三天要是攻不下来就走人。为了避免流血冲突,晋文公没有采取通常的攻城方式,而是让士兵在城下撅着屁股凿墙根。顶着城上不断落下的石头块、臭鸡蛋、洗脚水,晋军凿到第三天晚上,眼看要把城墙凿倒了,晋文公却下令撤军。将士们不解,晋文公说:“信用是个宝,谁也不能少,得到到一座城,失掉一个宝,堂堂晋国人,不能那样搞。”晋军这么一撤退,城原人哭着喊着追上来了:“这么讲诚信的领导,我们跟定你了,别走啊,等等我!”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原城人吃软不吃硬,只能以德服之。有了这么一出好戏,晋国再接收其他两处地盘就容易多了,而且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但是,此前宋襄公的经历已经证明了以德服人并不能确保称霸这一道理,要是真打起仗来,还得靠“力”——兵力和智力。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楚国因为宋成公归附晋国而发兵攻宋。宋国不仅是晋国的友好邻邦,而且曾经给流浪的晋文公以礼遇和帮助,为此,晋文公决定救宋。狐偃建议去攻打曹国和卫国,这两个小国都是楚国罩着的,楚国一定会救援,这样宋国就安全了。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合理化建议,很快占领了卫国和曹国。然而,楚国并没有来救援,依然像苍蝇叮大便一样死死围困宋都。
  宋国派人向晋国告急,晋文公也知道宋国坚持不了多会儿了,但如果直接去救援,那么诱使楚军于曹卫决战的战略将落空,而且晋军兵力有限,跑到宋国那去直接和楚军死磕恐怕是自找苦吃。晋文公召集大臣来开会研究战况,最后决定不能死磕,而是让宋国出面给齐、秦送礼,请两国做和事老,劝楚军撤兵,楚国肯定不同意,齐秦两国觉得没面子,就会和晋国一起对付楚国。
  这个计划实施之后,果然奏效,齐秦被卷入战争之中(于是王祖贤投入了林公子怀抱^_^ ),楚成王见晋、齐、秦三大国结成联盟,形势不利,就决定撤退,命令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避免与晋军交锋。子玉是泓水之战的指挥者,那场胜利让他非常自负,坚决请求楚成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以证明他的军事才能,同时请求楚成王再给派些人手来。楚成王说行啊,你爱打就打吧,我再给你派些兵去。
  虽然楚成王只增派了少量兵力,但子玉还是信心满满,他想了一个妙招:派使者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说只要你们让曹、卫复国,楚军就撤离宋国。如果晋国答应了这个条件,就等于放弃争霸中原、号令诸侯的努力了。晋文公没有上当,他扣留了楚国的使者,并以与楚国绝交为条件,同意曹、卫复国。子玉一看自己的计策失败,恼羞成怒,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杀向晋军。
  晋文公见楚军气势汹汹地杀过来了,想起来了当年流浪到楚国时的情景。当初,楚成王热情地款待了他,给他准备了刀削面、刀拨面、猫耳朵、拉面、擀面、剔尖、河捞等各种山西美食,说你放开了吃、可劲造。在晋文公哧溜哧溜吃到第五碗面的时候,楚成王问他:“如果你回国当了国君,准备用什么来报答我呢?”晋文公把一大口面条咽下去,抹了抹嘴,说:“您啥都不缺,我还真不知道用什么报答。要不这样吧,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咱们两国打起来了,我一定会退避三舍。”子玉很生气,他把楚成王拉到一边说:“您对他这么好,他却出言不逊,我把他杀了做牛肉面算了。”楚成王说:“这个人品行高尚,一切都是上天安排,杀不得。”
  现在两国真的打起来了,晋文公一直是个重合同守信用的人,不能食言,于是命令晋军后退九十里——多仁义的一个人啊!其实,晋文公这样做主要是从战略上考虑的:首先,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其次,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可以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第三,可以占据有利地势,以逸待劳。
  晋军的主动后退让楚军摸不着头脑,一些保持清醒的人觉得不对头,建议停止追击,子玉却觉得这是一个决战的机会,于是带兵在晋军的屁股后猛追。晋军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一代),与齐、秦、宋等国军队会合,准备与楚军决战。
  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双方共九个诸侯国的军队在城濮开战。晋军元帅先轸命令胥臣用虎皮蒙住驾车的战马,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右翼的陈、蔡军队。这两国的军队战斗力很差,突然看见对方冲过来很多老虎,吓得跟兔子一样跳起来老高,纷纷找兔子窝往里钻,楚军右翼就这样被击溃了。料理了右翼,先轸又开始对付楚军左翼,他假装溃败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殴,同时用战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制造空气污染,降低能见度。子玉见战场上尘土飞扬,还以为是楚军在痛打晋军,高兴地在原地哼小曲,直到左翼被消灭了,子玉才明白过来,赶紧带领中军逃跑。晋文公没有追击,放了子玉一把——我们不由得再夸他一次:多仁义的一个人啊?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战车机动性比较差,不适合远距离追击作战。楚成王认为这场败仗应由子玉负全责,命令子玉自杀。
  城濮之战的胜利让晋文公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晋文公想趁热打铁,率领诸侯朝见周襄王,但又担心诸侯中有人在首都搞阴谋诡计,还是把周襄王请出来的好。周襄王念着晋文公的好呢,很想应邀而来,但又一想:我堂堂周天子,听一个诸侯的召唤,这话好说不好听啊!晋文公说:“您放心,我就说您是出来打酱油的——不,出来打猎的。”于是,晋侯文公率领诸侯到践土(今河南原阳一代)朝见周襄王。晋文公把俘获的一千名楚军献给周襄王做奴仆,外加缴获的一百辆装甲战车。周襄王册封晋文公为霸主,赏了好多东西,并撰写评论员文章,充分肯定了晋文公为维护中原文明所做的杰出贡献。最后,众诸侯国举行了隆重的立盟仪式,这就是有名的“践土之盟”,晋文公从此正式称霸。春秋时期,得到周王室正式册封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三人,其中只有晋文公是周天子亲自到会盟现场进行册封的。
  晋文公从楚国手中夺回了中原霸权,还在实战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军事家,虽然他只当了九年国君就死了,但晋国没有像齐国那样在齐桓公死后一落千丈,而是继续称霸或争霸百余年。践土会盟标志着新政治格局的确立,也反映了当时各政治力量在北南对峙中的基本政治立场。在这次会盟中,周天子只是一个名义上的主角,晋文公才是是此次会盟的焦点和核心,是这场大戏的绝对男一号。一个男人把事业做到这个份上,夫复何求?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9-06-30 00:23  这段写得匆忙,感觉没找到,质量比较差,大家在读前要有心理准备。
  ------------------------------------------------------------
  第一百四十七句 何尊约法
  
  这句的意思是:萧何遵循刘邦“约法三章”的精神稳定后方、保障供给。
  
  
  我不做大哥好多年
  
  萧何年轻的时候在江苏沛县政府当一名基层小公务员,职位大致相当于县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正科级)。萧何这个人好交际喜应酬,在当地结交了一批死党,主要有这么几块料:泗水派出所所长刘邦、县长秘书曹参、县长司机夏侯婴、狗肉贩子樊哙、吹鼓手周勃。时势造英雄,这些贩夫走卒后来都成为了帝王将相。这几个人年龄差不多,按照史学家考证,刘邦最长,萧何老二。
  萧何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连续多年在公务员考核中都名列第一,秦朝御史发现了这个人才,想把他借调到京城工作。多好的一个进京机会啊,不过人家萧何不同意,他已经看出秦朝的统治坚持不了多会儿了。
  有一次,刘邦押送一些民工去郦山给政府当义工,很多民工们在半路上逃掉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都逃光了,于是把所有民工都放了。渎职的刘邦不敢回去交差,带着一帮人躲在芒砀山里当起了山大王。为了防备政府的围剿和方便老婆吕雉进山寻找,刘邦与手下人约定了“大王派我来巡山”、“巡完了南山巡北山”、东山西山也要巡”等口令作为接头暗号。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造反,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杀官员闹革命的群体性事件,沛县县长吓得整天坐立不安。萧何见时机成熟,鼓动县长把刘邦等容易造反的不法之徒找来给政府做事。县长为求自保就同意了,等刘邦带着一帮人出现在城外时,县长才发现不法之徒有这么多,马上后悔了,赶紧关闭城门。在萧何、曹参的协助下,刘邦带领大家攻占沛县,杀了县令。在萧何的主持和推荐下,大家选举刘邦为沛县代县长,称为“沛公”。
  刘邦的队伍在战斗中逐渐壮大,后来加入以楚怀王(战国末期楚怀王的孙子)为名义组织者、实际为项羽控制的楚国反秦集团。公元前208年,楚怀王命决定兵分两路攻秦:宋义、项羽北上救赵,从北路发起进攻,刘邦则从南路西进攻打关中,并约定谁攻占秦都咸阳谁就当关中王。
  刘邦凭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直抵关中。萧何现在的身份是后勤部长,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做到了“保障有力”。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见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奇珍异宝、靓妞美女之后,立马就想享受一下;众将也争先恐后去抢夺财物。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刘邦封闭了秦朝的宫殿宝库,废除了秦朝的了秦朝的严刑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并迅速占据了关中地区。
  刘邦采取的“约法三章”这一做法,既符合实际,又简便易行,得到了关中人民的认可和拥护,也深受我们前任总理朱镕基的欣赏。朱总理在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期间,曾给金融机构约法三章:一、清理违章拆借;二、不得竞相提高利率、不得收取贷款回扣;三、银行不得向自办实体注资,自办实体和银行脱钩。在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时,朱总理提出约法三章:在国内考察要轻车简从;精简会议,压缩时间,减少人员;减少应酬,集中精力研究处理重。朱总理还给自己提出约法三章:不受礼、不剪彩、不题词。
  宋义、项羽这一路大军半路发生了内讧,项羽杀了宋义,担任主帅,然后破釜沉舟与秦军主力展开激烈的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等他赶到咸阳时,刘邦早就已经占领咸阳两个多月了。项羽很生气,要胖揍刘邦一顿。当时项羽势大,刘邦不敢硬碰硬,只好委曲求全装孙子,在鸿门宴上逃过一劫,将咸阳拱手相让。项羽一把大火把咸阳给烧了,好在萧何在进入咸阳的时候把宫室收取秦朝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都运走了,这些资料对汉军前线作战和后方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立为西楚霸王的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赶出关中。刘邦像受了气的小媳妇一样率军入蜀,等待时机。
  项羽手下的保镖韩信觉得自己的职业很没前途,就辞职投奔刘邦,刘邦看他是个默默无闻小卒,封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萧何与韩信接触后,发现这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多次向刘邦推荐,但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汉军在蜀中驻扎了一段时间后,都很想家,于是一些人开小差当逃兵。韩信举得自己在汉军这里也没什么前途,待遇还不去给项羽当保镖那会儿呢,一气之下也跑了。萧何得知后,来不及请示刘邦,赶紧骑马追赶韩信。刘邦正为逃兵的事情发愁,忽然有人来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如失左右手,急得直翻跟斗,赶紧派人去追萧何。
  两天之后,萧何终于把韩信给追回来了,向刘邦力荐韩信,并说服刘邦要登坛拜将。后来韩信率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刘邦平定了天下。韩信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乃至汉王刘邦能够最终夺取天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同萧何的慧眼识才、倾力荐贤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刘邦对韩信不信任,剥夺了他的兵权、降低了他的爵位,韩信最终选择了在刘邦出征的时候谋反,被吕后和萧何设计擒获并处死。韩信这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邦重新占领关中之后,命萧何坐镇后方,负责招兵和补给。萧何严格遵照刘邦“约法三章”的精神,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建立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保障了前线的人员和物资供给。在战场上,韩信胜多负少,而刘邦则负少胜多,每次刘邦损兵折将、灰头土脸的败回来,萧何都会及时给他补充兵员、配足给养。为了避免刘邦怀疑自己的忠心,萧何还让自己家族中子弟几十人都参军,跟着刘邦去前线打仗。项羽的后方没有萧何这样的管理人才,最后陷入了兵尽粮绝的困境,刘邦则由于萧何不断地向前方输送粮食和兵力而越战越强,最后迫使项羽兵败垓下。项羽的一生,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上联是:杀宋义,放刘邦,一把大火咸阳;下联是:疑范增,别虞姬,乌江岸边杀自己;横批:有勇无谋。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在大宴群臣的席间,刘邦对大家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我能用他们,所以能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因此最后败在我的手中。”刘邦在这番话中提到的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一些功臣特别是那些武将不满意了,他们觉得自己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那一次不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他萧何只不过在后方办公室里看报喝水动动嘴、指手画脚动动脑,凭啥说他功劳比我们都高呢?这些话传到刘邦耳朵里之后,刘邦把抱怨的人都找来,对他们说: “猎人打猎追杀野兽的是猎狗,但狗不知道该咬谁啊,需要有人指示,诸位做的就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而萧何则是关门放狗的那位。再说了,你们只有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带两三个家里人,而萧何却是全族好几十人都跟随我,这些功劳怎么能抹杀呢?”大家这才服气了。在对萧何进行封赏之后,刘邦又给他追加了两千户的食邑,因为早年刘邦被迫到咸阳当义工的时候,萧何比别人多送给了二百钱。按照秦朝建立统一货币之后的的购买力,两百钱大约能买两百多斤米。瞧人家萧何这笔买卖做的,两百钱买一个潜力股,换来两千户食邑。
  一个朝代开国最大的事就是论功行赏,土话叫分赃,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刘邦就开始研究国都的选址问题。刘邦开始打算定都洛阳,后来处于战略考虑,决定在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的咸阳那里定都。在一片焦土上建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可是个大活,也是贪污的好机会,刘邦派最信得过的相国萧何去负责,并叮嘱他说你可千万要打牢地基,不要盖完十三层就整体倒塌,把一个好端端的高层建筑变成带天窗的连体别墅。
  三年之后,咸阳的皇宫竣工,萧何请刘邦去验收。刘邦一看,好家伙,光一座未央宫就占地五平方公里,加上其他宫殿,皇宫总占地将近四十平方公里,修建得豪华壮丽,气象巍峨。刘邦心里高兴,表面上装出不爽的样子:“现在老百姓还很不富裕,有限的资金应该投入实体经济中去,盖这么好的楼堂馆所太奢侈了,不利于我们的廉政建设嘛!”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宫室壮丽才能显出威严,也免得子孙后代重建,这不是浪费,而是节约啊!”刘邦听了很是满意,将咸阳更名为长安。
  萧何设计杀了韩信之后,刘邦给了他更多的封赏和特权,很多人都来贺喜,萧何自己也美得很,不过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给萧何泼冷水:“您要倒霉了还不知道,还傻乐呵呢!”萧何不解,忙为缘由。召平说:“皇上在外面冒着枪林弹雨打仗,您老人家在家里悠哉悠哉的,反而得到封赏,我看皇上对你是起了疑心了,韩信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啊!您应该摆出高姿态,不要封赏,并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一些。”萧何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赶紧照办,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不过刘邦对萧何的疑心并没有消除。这年秋天,刘邦率兵征讨英布,多次派人打探萧何在后方的情况,萧何总被怀疑,也觉得愁得慌,有一个门客给他出主意说:“您工作做得好,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总打听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造反。现在您要做的,是欺男霸女、巧取豪夺、投机倒把、借钱不还等缺德事,这样皇上才会放心。”
  刘邦出征回来,有老百姓越级上访,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占了很多老百姓的田地房屋。刘邦把这些举报信交给萧何,说:“你自己向百姓们谢罪吧。”刘邦根本没想治萧何的罪,官员贪污腐败都无所谓,只要听我使唤,别造我的反、革我的命就是好同志。但是,萧何却犯了个错误,他趁机提出了一个请求:“皇上您的上林苑里有很多空地,荒废了比较可惜,不如让百姓们进去耕种。”刘邦一听就火了,心想原来你还在想方设法拉拢我的子民,看来强占民宅那些事情都是装出来的啊,难道你想当老大不成?于是以收受贿赂、企图强占皇家园林为罪名,将萧何逮捕,关入大牢。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刘邦才释放了萧何。
  萧何和曹参虽然从前是同事,还曾经是死党,但当了大官之后关系并不融洽,萧何病重时,汉惠皇刘盈问谁可以接替他做相国,萧何推荐了曹参。曹参上任后,一切都按照萧何在任时的规章制度办,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因此产生了一个成语:萧规曹随。不过,曹参和萧何年纪相仿,萧何去世两年后,曹参也去世了。
  在汉朝建立后,“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韩信走了两个极端:张良企图功成身退,不问政事,让刘邦十分放心,韩信则因分赃不均而图谋造反,想当老大,失败被杀。萧何走了是另一条路,就是继续与刘邦配合,稳坐老二之位,绝不当老大。但是,老大对他并不十分信任,使他的日子过得比较辛苦,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忍辱负重,并适当装装洋蒜。在官场上,要想做好副手,时刻要找准自己位置,到位而不越位。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05.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