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舒乐洗鼻器在哪里买: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06:37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0-28 02:25 
   
  第一百零七、一百零八句 宫殿盘郁 楼观飞惊(二)
  
  建楼观,用途多
  
  楼观是比较常见的古代建筑,其主要用途有以下几种:
  一是为了摆阔。《南史 齐武帝诸子》中载:“(太子)性颇奢丽,宫内殿堂,皆雕饰精绮,过于上宫。开拓玄圃园与台城北堑等,其中起出土山池阁楼观塔宇,穷奇极丽,费以千万。”皇上的儿子花了大价钱,把房子盖得比老爹的房子都豪华,这不是臭显摆吗?
  有人就看不惯这种穷人乍富的劲儿,《魏书 尧暄传》载:“暄使徐州,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及高祖幸彭城,闻之曰:暄犹可追斩。”
  尧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大臣,官至大司农卿,本名钟葵,字辟邪——这个名字有点眼熟吧?没错,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门神钟馗有关。根据顾炎武等学者考证,钟葵实际上是古人用来作战和仪仗的大椎,周代就已经有了,因为齐国人说话喜欢拿腔作调,把个“椎”字的音给念脱节了,就成了“终葵”,后人以讹传讹,把这种武器变成了门神。说尧暄去徐州上任,看到那里楼观盖得太多了,真是败家,就命人在上面挨个画上大圆圈,里面写上个大大的“拆”字,于是楼观越来越少了。拓跋宏来到徐州治所彭城视察,听说这件事之后说:“干得好,继续搞!”
  二是为了乘凉。《旧五代史 郭崇韬传》中载:“庄宗常择高楼避暑,皆不称旨。宦官曰:今大内楼观,不及旧时长安卿相之家,旧日大明、兴庆两宫,楼观百数,皆雕楹画栱,干云蔽日,今官家纳凉无可御者。庄宗曰:予富有天下,岂不能办一楼!”
  这年夏天特别热,热得后唐庄宗李存勖光着屁股往高处跑,想找一个地方乘凉,累了一身汗,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太监们乘机起哄架秧子,说现在皇上您住的这些楼观,还不如以前大臣住的呢,想当年的皇宫,楼观多了去了,把太阳都挡住了,特凉快,哪像现在啊,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找不到。李存勖火了,说整个天下都是我一个人的,盖个把高楼算根毛啊?而且听说多盖几个这玩意还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呢!于是不顾重臣郭崇韬的劝阻,坚决要盖个世界第一高楼。估计等这个楼盖好了,也该到第二年冬天了。
  三是为了艺术。《南齐书 东昏侯》中说:“三年夏,于阅武堂起芳乐苑。山石皆涂以五采;跨池水立紫阁诸楼观,壁上画男女私亵之像。”
  南齐萧宝卷是个亡国之君,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皇帝,从小就喜欢抓老鼠,可能是属猫的。这个家伙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还特爱搞艺术,比如在楼观的墙壁上画A片的内容。
  四是为了设防。《北史 倭国传》载:“其王有宫室、楼观、城栅,皆持兵守卫,为法甚严。”说的是日本的状况,每个地方都派兵守着,生怕人家偷他们家东西,小农得很。
  有这么多用途的楼观,被道教的一个宗派看中了,取名为“楼观道”。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是道教的创始人却是不是他,而是据说是张良第八代孙的张道陵。道教创立之初,其宗教组织活动的场所都叫“治”,又称为“庐”或“靖”,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此后又称为“观”,取观星望气之意。
  楼观道的起源就和观星望气有关。《楼观本起传》中说“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以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以名楼观。此宫观所自始也。”
  关令尹,说的就是在函谷关设卡堵截老子的关长尹喜。据说尹喜这个人他本来是个中央官员,善观天文,会占星术,可以预测未来,这手绝活,特别适合搞证券分析或天气预报。尹喜预测到天下要乱套了,就辞职去地方,在函谷关这当个小关长,并在关旁结草为楼继续观星望气。有一天,尹喜还在那搞预测,突然看见有紫气从东而来,马上预测到有圣人要出现了,第二天,打东边老来个特别老的老头,胯下骑着一头特别青的青牛,他是谁呢?西汉刘向在《列仙传》中说:“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个人就是老子,而“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就来源于此。紫气,紫色的霞气,古人认为是瑞样的征兆,看到了紫气就相当于看到了好运气,就像现在你看到了绿色就相当于看到了你的股票一样。
  尹喜并不是楼观道的创始人,道教直到东汉才创立,作为其分支的楼观道是不可能出现在西周时期的,而是创立于北魏时期。到了唐代,唐宗室认老子为李家的祖先,大力尊崇道教,而楼观道因其道士岐晖赞助过李渊起义而备受重视,屡获殊荣。皇帝的居所称为宫,道教建筑也称为宫,道教建筑在此时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后来此类建筑便被统称为“宫观”。安史之乱以后,楼观道日渐衰落,到了元代,楼观道都被全真道收编了。
  楼观道在道教中并不是一个影响很大的派别,道教最大的派别,一个是张道陵创立的并由其子孙世袭相传的天师道(也称“正一道”),其最高领袖称为天师,这一称呼到了明代才被朱元璋废止。《明史 方伎传》载,张道陵的第四十二世孙,名叫张正常,在元代时赐号为天师。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太祖克南昌,张正常前来祝贺,朱元璋说:张正常,你不太正常啊!“天有师乎?”于是改称真人。道教另一个大的派别就是全真教,由王喆创建于金代初年。王喆,道号重阳子,又称王重阳,他死后,其弟子刘处玄、丘处机先后掌教。丘处机得到了金世宗完颜雍和成吉思汗的召见,全真教鼎盛一时。晚年的丘处机在元大都长春宫修炼,死后葬于该宫处顺堂,那个地方现在叫白云观。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0-29 15:24  不能又好又快地更新实在惭愧兼上火,多谢诸位关心!
  这一段中“及高祖幸彭城,闻之曰:暄犹可追斩。”这一句我的解释应该是错的。魏孝文帝幸彭城和尧暄去逝是同一年,虽然尧暄活着时候比较受重用,但拓跋宏到了彭城后发现高档的宾馆酒店都被尧暄拆了,自己只能住地下招待所,非常生气,就说:尧暄这小子如果活着,我一定要杀了他!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0-30 00:37  第一百零九、一百一十句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一)
  
  图,繁体为“圖”,“囗”部表示范围。“啚”部表示艰难,意思是说想谋划一件事是很不容易的。《说文》中说:“图,画计难也。”这里的“画”又是什么意思呢?《说文》中说:“画,计也,策也。”“画”的繁体字为“畫”,上面的“聿”是笔的古体字,下面是田地的四界,表示划分界限,引申为谋划。在这里,这两个字都是指在墙壁上画画。
  写,本通“泻”,就是倒东西,《说文》解释为“置物也”,引申为输送、抒发、传抄。汉代以前,传抄之意用“书”字来表达,汉以后才开始用“写”,这里的意思也是画画。
  彩,指各种颜色,多与图画、文饰相关,这里还是指画画。
  禽兽,鸟类和兽类的统称。
  仙,本作“僊”,意思是一个人爬到高处取鸟巢,表示人升高成仙。灵,本指装神弄鬼糊弄人的那些巫师,也指神仙。
  这两句是在描绘宫殿内部的场景,到处雕画着飞禽走兽和彩绘的天仙神灵。
  
  动物庄园
  
  这两句源自西晋左思《吴都赋》中的“图以云气,画以仙灵”。
  周兴嗣在写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一定借鉴了左思的《三都赋》,不信你可以问问他。这也难怪,左思老先生的《三都赋》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三篇文章,居然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辞藻之华丽,气势之磅礴,真让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就连我这种看不太懂古文的人,也想从头至尾仔细一遍读,没想到一篇还没读完,已酣然入梦多次,更可气的是每次醒来都不记得读到哪里了。
  周兴嗣把左思原文中的“云气”改为“禽兽”,可能为了避免出现重字,也可能是为了避去剽窃之嫌。中国的宫殿在内部装修上,普遍使用云气和禽兽的图案,但必须是祥云和瑞兽,乌云和黑熊是不可能入选的——问题来了:黑熊是禽还是兽?
  按一般的理解,禽指天上飞的鸟,兽指地上走的兽,黑熊当然是兽了,但在古代可不一定如此。《说文》中说:“禽,走兽总名。”《三国志 华陀传》中说的“五禽戏”,也不光是鸟类,而是指虎、鹿、熊、猿、鸟这五种动物。此外,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虎亦诸禽之雄也。”这样看来,不光老鹰麻雀乌鸦是禽,狮子老虎黑熊也可以是禽。
  不过,也有人认为禽都应该是带翅膀的,东汉经学家郑众就认为《周礼》中说的“六禽”指的应该是“雁、鹑、鴳、雉、鸠、鸽”。不过,他的说法遭到了另一位经学家郑玄的反对,他认为六禽“宜为羔、豚、犊、麝、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
  看来,汉代多数学者认为“禽”不单单指鸟类,为什么郑众把禽的范围给缩小了呢?作为一个著名经学家,人家郑众也是有根据的,儒家经典《尔雅》中就说:“二足而羽谓之禽。”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对我们理解禽兽一词基本没有什么影响,这里要说的是郑众这个人。东汉章帝、和帝时期,朝中有两个郑众。一个郑众是太监,皇家花园管理员出身,因为忠于皇帝而受宠,后来他帮助汉和帝除掉了阴谋造反的外戚窦宪,升任大长秋,从此把持朝政,宦官弄权的时代开始了。与郑众一起干预朝政的太监中,就有那位鼓捣出造纸术的蔡伦。另一个郑众比太监郑众年长一些,汉章帝时官至大司农,是有名的经学家,为了与太监郑众区别开来,后人称他为“郑司农”,另外,为了与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区别开来,又称他为“先郑”,称郑玄为“后郑”。
  宫殿里的禽兽图案,并不一定是画的,也有雕刻的和塑造的。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搞一些花里胡哨的没用东西更是拿手好戏,在皇家宫殿里,木雕、砖雕、石雕、陶雕、铜雕、玉雕的动物形象到处都是,还有塑造于目前、屋顶、梁头的动物形象。直到现在,很多建筑还在采用这种装饰手法,比如很多办公场所大门口都会摆两大石头狮子,意在提醒做好应付狮子大开口的准备,还有门口摆两只大象造型的,意在暗示你不要为假象所迷惑。这些装饰的作用主要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捎带着也为建筑增添了一些富丽华贵的美感。
  宫殿的房脊上也要安放禽兽,叫脊兽或兽头,这东西不是你想放就放的,除了宫殿庙宇外,一般民宅不得安兽,如果你特别想安放这玩意,必须得到皇帝的特批。宫殿式建筑的房顶一般都有五条屋脊,上面有一个吞兽和五个蹲兽,称为“五脊六兽”,这些兽起的是祈福、装饰和保护建筑的的作用,至于这些兽都叫什么,在此就不介绍了,反正没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五脊六兽”一词至今在东北话中还在被频繁使用,比喻难以忍受的境遇或心态。这种喻义的来源,可能是因为那六只兽整天蹲在房顶,无事可做,太难受了,也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样子比较狰狞可憎。
  宫殿建筑里多禽兽造型,表明皇帝就是狮子王、所有动物都应该臣服并为之服务这一象征意义。到了明朝,中国的集权统治走向顶峰,官员们以官服上的禽兽来区别等级,都成了为皇帝服务的“衣冠禽兽”,官员如此,一般老百姓更是“禽兽不如”了,整个国家成了“动物庄园”—— 《动物庄园》是英国作家奥威尔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堪称经典,它说的是禽兽,指的是人类,关心的是社会的走向问题。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11-05 01:33  第一百零九、一百一十句 图写禽兽 画彩仙灵(二)
  
  三绝画家
  
  我们都吃过甘蔗,一般都会从头开始吃,吃到尾部就不太甜了,干脆扔掉,这是吃甘蔗的标准吃法,不过没有人规定非这样吃不可,你也可以从尾部开始吃,这么吃甘蔗的人不多,比较稀奇,但在史书上并不乏这种另类人物,《晋书 顾恺之传》载:“恺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顾恺之被载入史册,绝不是因为他反吃甘蔗,而是因为他高超的绘画艺术。古代没有照相机,更没有PS技术和图像喷涂技术,皇宫里画的那些禽兽和仙灵,都得靠工匠手工完成,所以必须有好的画家,顾恺之就是这些画家中的杰出代表。
  顾恺之是东晋人,史载其“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能得到东晋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的高度赞美,看来顾恺之的绘画的水平确实很高,据说顾恺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画家,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可惜的是,顾恺之的画一幅也没有流传下来,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接近他老人家原创的,只有宋代的摹本,其中有一幅摹本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洛神赋图》。不过,我看了这幅画之后,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画中的人物一个个肥头大耳的,很像现在那些脑满肠肥的腐败分子,还有那些马匹,画得跟大肚蝈蝈似的,看起来不怎么协调。另外,史书上说:“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由此可见,顾恺之最擅于点睛之笔,但在现存摹本中,我没有看出人物的眼睛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不是宋人临摹的不好,就是老顾徒有虚名。
  后来听行家介绍说,那个时候的绘画还不知道透视和比例关系,主要靠感觉和经验来对重要表现对象进行拔高和扩大处理,所以会出现重要人物画得比次要人物高大等比例问题。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用心体会老顾那些画作,感觉确实不错,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由于本人在绘画方面属于画了一个苹果之后怎么看怎么像屁股那种档次的,所以也不便于过多地评价人家的大作。
  但凡特长非常突出的人,其性格和行为方式往往会异于常人。顾恺之在绘画和文学方面都很突出,但在思维方式上却似乎有点“二”。《晋书》载,有一次顾恺之出远门,把自己满意的画作放在一个柜子里,贴上自制封条,交给桓玄代为保管。桓玄偷偷地把柜子打开,取走画作,然后把空柜子原样封好。顾恺之回来之后,发现柜子封条完好,画却没了,以为是这些画作通了灵气,自己飞走了,和人成仙一样,竟一点也不觉得奇怪。还有一次,桓玄拿着一片柳叶对顾恺之说:“这是是蝉用来藏身的,人也可以用来隐身。”顾恺之听了之后信以为真,非常高兴,把那片叶拿过来隐身。桓玄这家伙也很会演戏,假装看不见顾恺之,竟然旁若无人地撒尿。顾恺之以为别人真的看不见他了,把那片叶子拿回去当宝贝收藏起来。
  顾恺之虽然平时有点“二”,但在婚姻大事上却能够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冲破阻碍,大胆追求幸福。《晋书》载:“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恺之因致其情,女从之,遂密去针而愈。”说顾恺之喜欢邻家女,追求很久也没有打动人家的芳心,可能也是觉得他比较“二”吧。光明正大追求不成,顾恺之就开始玩阴的了,他在墙壁上画了邻家女的像,用针扎画像的心窝,邻家女从此开始患了心痛病。顾恺之乘机向她真情告白,说虽然你生了病,但不用担心,有我在呢!我愿意从今往后爱你、尊敬你、安抚你、守护你,在我们的有生之年不另作他想,忠诚对待你!你愿意嫁给我,让我成为你的合法丈夫共同过婚姻生活吗?邻家女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当场就同意了。顾恺之回去把画像上的针拔掉,邻家女的病就好了。这件事说起来不大现实,不过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失恋的小男生小女生用类似的办法来报复对方。
  由于顾恺之博学有才气、画得一手好画、性格上有点“二”,因此当时的人们说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晚于顾恺之几十年,南朝刘宋时期,有一位名叫顾觊之的官员,因其名与顾恺之长得比较像而经常被一些人混淆。顾觊之官当得不错,宋孝武帝刘骏在位时任吏部尚书。《宋书 顾觊之传》中着重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沛郡相县有一个叫唐赐的人,去亲戚家喝完酒后就病了,在没有吃过生蛆的橘子的情况下,吐出了十几条虫子,真是恶心死人了,唐赐本人就被恶心死了,临死告诉妻子张氏,要把自己肚子剖开看看到底是咋回事,张氏按照丈夫的遗愿对其遗体进行了剖开尸体检查。这件事被当地官府知道后,将张氏以“忍行刳剖”的罪名抓了起来,唐赐的儿子唐副也因不阻止母亲而被捕。但是在如何定罪量刑上,大家有不同意见。三公郎刘勰(不是南朝梁代写《文心雕龙》的那个刘勰)认为应该从轻,因为张氏是遵从丈夫的遗言,儿子也不能阻止,从其动机上应该给个宽大;顾觊之则认为应该从重,因为按当时的法律,擅自移动道路上的尸体都要严肃处理,张氏的行为属于特别残忍的,法官不应照顾小恩小惠,而应考虑大是大非。最后,皇帝认同了顾觊之的说法,将母子二人都处死。
  其实,唐赐患的可能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而是血吸虫、蛔虫等寄生虫病,因过量饮酒而吐出寄生虫,和吃了“肠虫清”打下虫子是一个道理,结果把唐赐自己给吓死了不算,还搭上老婆孩子的命。顾觊之的一句话,把一家三口都灭绝了,也算是个“三绝”官员了。从以往的表现来看,顾觊之算是个好官,但在维护当时现行的道德伦理秩序和自己的威望时,好官也不会把百姓的生死当回事。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85.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