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环与耳环连在一起: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9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7:1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8-06 16:50  
第九十八句 心动神疲
  
  心,指心脏,古人知道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以为人的意识也是从这里产生的,因此才有了“心想事成”、“小心翼翼”等词语,本来意识方面的工作都是大脑做的,功劳却记给了心。
  动,《说文》解释为“作也”,指行动、发作。
  神,右边的“申”代表天空中的闪电,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这里指人的精神。
  疲,“疒”是个字,读“讷”音,倚靠、生病之意,加个“皮”字意思基本没办,指乏累、倦怠,想靠个东西或躺着。
  这句的意思是:内心浮躁妄动,精神就会感到疲倦萎靡。
  
  心神不宁
  
  这句是和上句相对,说的是与“性静情逸”截然相反的一种情况,也是我们能够经常有切身体会的一种状态。世间太多的爱恨情仇,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的事与愿违,太多的身不由己,怎么不用心去想(心说:“没我啥事啊,那是大脑干的。”),怎能不身心俱疲?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安神补脑液,所以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度发疯似的上涨。
  多谈古,少论今;莫道己,只说人。话说晚唐诗人章孝标,考了十年才中了进士,高兴!美!爽!赶紧回家去搞庆典,路上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做了一首诗:“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意思是说,我费了牛劲终于考上了,就像镀了金一样,金榜题名回扬州,大家赶紧洗净眼睛带上望远镜来看看我这个人物!
  从这首诗来看,章孝标用十年时间考上进士真是走了狗屎运,啥水平啊?写得跟打油诗似的,还透着那么一股小人得志的穷显摆劲儿。但是,这首诗歌里的却诞生了“镀金”这个词,后人常用以比喻为虚名而到某地进行所谓的深造或锻炼。
  曾经在章孝标丧失考试信心之时给予鼓励的淮东节度使李绅看了这首诗之后,觉得应该打击一下章孝标的虚荣心,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说不是金子才要镀金,真金子根本就不需要镀,你考了十年才考中进士,奥运会都开两届半了,有什么值得这样牛哄哄地炫耀的呢?章孝标看了这首诗,十分惭愧。
  章孝标的儿子章碣,继承了老爹的优良传统,也是考了好多年都无法考中进士。这一年,章碣考完试之后,感觉不错,自己估分都够北大分数线了,可结果还是名落孙山,而当年主考官高湘带来的门生邵安石却考中了。章碣觉得邵安石的水平比自己差多了,明显是暗箱操作嘛!很是不满,就写了一首《东都望幸》进行讽刺:“懒修珠翠望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意思是说,居住在东都洛阳的宫女们懒得梳妆打扮,愁眉紧锁,为什么呢?因为即使皇帝从长安到洛阳来视察,也会自带美女,轮不到她们伺候。宫女,是章碣自比;皇帝,指的是主考官高湘;自带美人,指邵安石。
  足球场上,即使裁判误判,比赛结果也不能更改,考场上更是如此,章碣的讽刺没起到任何作用,只好从头再来,好在后来终于算是考中了进士,可惜他命不好,赶上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结果是流落不知所终。章碣对文学的一大贡献,是对律诗进行了变革,尝试“变体诗”,改变了原来律诗中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而是让单数句和双数句平仄声各自为韵,这一革新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变体诗流行一时。
  章碣的诗,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那首《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无非是一个知识分子在对对仇视知识分子的统治阶级进行讽刺,同时也透露出这样一个道理:知识分子自古就不是革命的主力军,百无一用是书生嘛!这首诗之所以能够为大家熟知,是因为其最后一句在文革期间非常流行,被用做打到臭老九等知识分子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口号。
  我们要着重说的,是章碣的另一首诗,题为《旅舍早起》:
  迹暗心多感,神疲梦不游。
  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
  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
  门前早行子,敲镫唱离忧。
  大意如下:不顺利的事事让我心里想了很多,精神疲惫导致整夜没做一个好梦。水中晃动的船只和我一样不喜欢夜晚,外面有一棵树孤单地在凄冷的秋风里站岗。天凉了,我伴随着夜晚号角的节奏一起打哆嗦;天亮了,空中的那几颗残星渐渐隐没。我这个大早就出门赶路的可怜人啊,敲着马镫唱着忧愁的思乡之歌:“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
  此诗的开头两句,可以作为“心动神疲”的一种具体情况。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离家在外的人住宿后早起的凄楚心情,可能是章碣赶考路上写的。一个人独自出去办事,既没有公款吃住,又没有人接车送,事情办得怎么样还很难说,前途充满未知数,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性静情逸”吗?
  话又说回来,烦恼忧愁的事情多的是,人生本来就是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光在那费尽思量去想就能解决问题吗?还不如不想,落得个内心清净、神清气爽,也好有精神、有体力去面对问题,进而找出办法解决问题,车到山前必有路,没路大不了停车。所以说,遇事不要乱动心思,更不要打歪主意,不光你会疲倦,别人也跟着疲倦,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嘛。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8-08 16:55  第九十九句 守真志满
  
  守,宝字盖表示房屋,寸表示法度,合起来就是掌管法度,其本义为官吏的职责。由于中国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大政府小社会这样一个状况,官本位思想非常浓厚,所以很多字都和官有关。这里是坚持、保持之意。
  真,《说文》解释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古人认为真人就是神仙,但在道教里,真人不一定是神仙,而是指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不过这些人和神仙也差不多了。这里本性、本原。
  志,《说文》解释为“意也”,如果你再查“意”,《说文》中给出的解释为“志也”。獐旁是鹿,鹿旁是獐。其他古典文献对“志”的解释分歧比较大,比如《孟子》中说“夫志,气之帅也”,而《春秋》中有“思虑为志”的说法,《鬼谷子》则认为“志者,欲之使也”。总而言之,“志”可以解释为志气、意愿或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满,《说文》解释为“盈溢也”,就是多得装不下了。
  这句的意思是:保持纯真的本性,你的意愿终将得到实现。
  
  成语的选拔标准
  
  “守真”是道家的说法,出自《庄子 秋水》。《秋水》是最能体现庄子文风和思想的作品之一,它以其行云流水、妙趣横生的风格,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大和小、是与非永远是相对的,任何人都不能做到最好,也不能完全超然物外,不要为了追求名利富贵而伤害自然本性,遵循自然规律才是正道。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就是让人不能自满,要努力上进;从消极的角度理解,就是人无论怎样励志也不能做到最好,还是放弃无谓的挣扎,听天由命吧。
  《秋水》中讲了七个寓言故事,最长的是第一个,主要内容是一个目光短浅、骄傲自大的河伯与胸怀宽广、远见卓识的海神之间的精彩对话。对话虽然精彩,但读起来有点烦,感觉这两位是在说车轱辘话,来来回回没个完,比较适合失眠的时候看。当然,这与欣赏水平和文化层次有关,像我这种档次的人,对庄子的思想也只能粗浅地了解个大概。
   河伯在海神的说服教育下,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判,并决定改正骄傲自大的毛病。河伯态度如此谦逊,是因为海神说的确实有道理,还可能是因为海神比河伯官大。上级永远是对的,下级永远是错的,就算下级偶尔做对了一两件事,也是由于上级的指导有方。在对话即将结束的时候,河伯假装自己是笨蛋,向上级请教问题——记住,这是讨好上级的一个绝好办法,就算你已经知道问题的答案,在上级面前也要装做不知道,这样会让上级觉得自己特有水平、特上档次,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其效果可能比陪上级打麻将故意输钱还要好。
  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反正河伯问的问题确实比较低级:“何谓天?何谓人?”海神故作高神状,目视远方,慢条斯理地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意思是说:牛马如果不是畸形,都会长四个蹄子,这就是天生的;给马带嚼子、给牛穿鼻环,这就是人为的,如果给狗带嚼子,那就是胡勒,如果给人穿鼻环,那就叫猪八戒啃猪蹄——不知自觉(脚)、自残骨肉。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的手段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守住自然的天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本归真。
  “守真”就是从海神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提炼出来的。乍一想,好像没道理啊,假如一个人天生就很坏,你再让他“守真”,这不是鼓励他继续做坏人吗?道家所谓“真”,并不是针对某个人而言,而是万物都有的自然本性,好就好,坏就坏,只要是天生的、自然的就行。不过,后来人们把这个“真”给理想化了,好的本性才算“真”,比如成语“抱诚守真”。
  这个成语比较简单,意思是志在真诚,恪守不违。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因为它非常年轻,刚一百岁出点头。创造这个成语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1907年,鲁迅写了一篇题为《摩罗诗力说》的文章。这是一篇“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上学时课本中有鲁迅的几篇大作,觉得很难懂,但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课本中的那几篇简直太小儿科了。《摩罗诗力说》是用文言文写的,篇幅又很长,里面说了很多外国人名,鲁迅自己也承认早年受《民报》的影响“喜欢做怪句子和写古字”。当时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不知道能有几个人能够看懂。不过,鲁迅写这样篇文章根本就不是给人民群众看的,他当时是站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这边,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进行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论战的武器之一。
  “摩罗诗力说”,翻译成白话,就是“论恶魔派诗歌的力量”。恶魔派诗歌,说的是欧洲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浪漫主义流派。鲁迅在文中介绍和评论了拜伦、雪莱、普希金、裴多菲等八位浪漫派诗人,“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
  以前一直以为成语非得是特别久远的古人说的话,后来才知道不一定,“抱诚守真”这个成语不就很年轻吗?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词语才能有作为成语的资格呢?成语的定义是这样说的:“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看来,成语的选拔标准并不高,不像奥运志愿者,需要按照知识、技能、个性等七个方面的标准进行选拔,或许多年以后,打酱油、俯WO撑这样的词语也会出现在成语词典中呢!
  在《千字文》中,“志满”和“守真”一样,是褒义词,但最晚从唐朝开始,“志满”就不幸被划入偏重于贬义的词汇阵营中去了。比如,韩愈曾经写信安慰不得志的朋友崔群,其中有这样一段:“自古贤者少,不肖者多。自省事己来,又见贤者恒不遇,不贤者比肩青紫;贤者恒无以自存,不贤者志满气得;贤者虽得卑位则施而死,不贤者或至眉寿:不知造物者意竟为何,无乃所好恶与人异心哉?”
  意思是说:从古到今,好人总是比较稀缺的优质产品,不咋地的人则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多得数不清。自打我懂事以来,就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好人总是比较失意,不咋地的人却总能当大官;好人经常是连勉强糊口都很困难,不咋地的人却总能得意洋洋地横晃;好人谋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当,过不久就会死掉,不咋地的人却能长命百岁。你说让我们找谁说理去啊?不知道老天爷到底想干什么,估计是脑残了吧?
  “志满气得”这么一个意思极其简单的词后来也成了成语,而前面的“比肩青紫”这样一个好听又好看的词则没能入选,要不怎么说成语的选拔标准低呢!比肩青紫,指被人家按住肩膀猛揍,揍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用英语说就是“black and blue”——是这样解释吗?当然不是。比肩,并肩而立,比喻地位相等;青紫,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比肩青紫,就是当了大官。
  正史使用“志满”一词也是贬义,如《旧唐书 乐彦祯传》中说:“彦祯志满骄大,动多不法。” 乐彦祯是唐末魏博(今河北大名东北)地方割据势力,身为割据一方的老大,当然志满骄大了,就算做点不法的事情也没人敢管,而他儿子乐从训比他还要过分一些。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去围剿黄巢起义军的原宰相王铎因剿匪不利而被解除兵权,降为义昌(今河北沧州一代)节度使,上任时路过乐彦祯的地盘,受到隆重的接待。乐从训看到王铎带着很多艳姬美妾,还有不少值钱的东西,就起了坏心,在王铎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把美女和财物抢了回去,其余人全部杀害。乐彦祯上奏朝廷,说是盗贼干的,朝廷自顾不暇,也没工夫管这事。
  王铎这个人,以怕老婆著称,明朝浮白斋主人在《惧内都统》说:王铎任充诸道行营都统去抗击黄巢起义军。有一天,下属来报告,说你老婆从京城赶来了,王铎吓得没了主意:“巢贼从南而来,夫人从北而来,我该怎么办啊?”他的幕僚开玩笑说:“不如投降黄巢算了。”大家都笑了,王铎也跟着笑了。既然王铎这么怕老婆,如果他老婆不让他蓄姬纳妾,可能会免于横死荒郊呢。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听老婆话跟党走,不会错的。
  不要因为外物的诱惑而迷失,坚守纯真质朴的本性,这样你的愿望也会随之简单化,实现起来也就非常容易,这是我对“守真志满”的世俗化理解,可能有点不靠谱,但如果你不是职业演员,还是少一点伪装的好,说到底,还是那句过些年可以作为成语的话:做人,要厚道!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79.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