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之生命线书:陈国兵 “五点一变”复习法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1:13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需求,科学建构课堂教学流程,最大化地运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是高考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流行的复习方法很多,但对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的考试模式,复习模式的建构应该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笔者在最近两年的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围绕突出主体性教学这一话题,设计并尝试了“五点一变”复习法,觉得这种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复习效能有一定的帮助。现就这种复习方法的理论构想和教学关践中的一点心得作扼要的说明。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一) 理论建构

 

    所谓“五点一变”复习法,就是以某个知识群为单位作为一个“复习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以考纲为基础,以学生实际能力为标准,突出学生复习过程中的“知识点”、“能力点”、“延伸点”、“联系点”和“实践点”,由浅入深地完成对该知识群的复习巩固过程,使学生在把握考点,明确复习重心的基础上,精通该知识中蕴涵的学科能力,并运用此能力完成适中的知识延伸和纵横联系,从而形成较高的高考实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主学习形式,对经典名题进行“变脸”,以研究揣摩命题专家的考查思路。这种复习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师生全程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突出的特征就是能让学生理解高考考题的源与流,始终将复习过程与高考试题紧密地结合,并从明白命题思路和命题方法的高度提高自身的应试能力与技巧。

依据分课时复习的原则,“五点一变”复习法每课时的复习流程及各个流程的活动内容和构建设想如下:

选定复习范围

定课题

选话题 

        因为是一轮复习,“课题”一般严格遵循教材的章节划分,这样能使学生由总到分地、到位地把握考纲中的知识点。“话题”的选定要体现出灵活性的特征,一般以能力养成量作为划分依据,对能力含量少的知识点“话题”的范围可以广一些,对能力含量大的知识点“话题”的切入口可尽量放小些,例如:《秦朝的统治》这个课题,我们在选定话题时,就是根据三个子目的能力养成量,分成了“秦朝的统一与速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两个话题。这样既便于知识归类联系,也有利于知识的延伸和考查。

基础知识梳理

知识点              

        这部分的重点在于师生共同梳理某个话题的知识点,掌握知识点的中心含义,解决好认识和记忆中的“是什么”的问题,例如,何时、何地、何事、何人物、何过程、何影响、何意义等。特点是认识的过程简洁直观。

能力培养点拨

能力点

        该部分分为能力的点拨与能力的培养两部分。教师根据整理好知识点所富含的能力培养功能,明白无误地告知学生,学生根据教师点拨在理解、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以达到“通其理”、“精其道”的效果,例如“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中学生应掌握的一种能力。在“秦朝的统一和建立”这个话题中,就可以作为复习过程中一个明确的能力培养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可以到位地培养出相关技能,并解决好“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秦朝统一和速亡的原因”这个问题。(参见附件)

难点分析补充

延伸点

        该部分的流程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根据常年的教学经验判断出“话题”中的难点并加以分析。但这仅仅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前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过程和感受对难点加以补充,并及时准确地加以反馈给老师。

知识前后联系

联系点

        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的过程中是一个微观知识逐步积累的过程。“零碎”、“庞杂”是主要特征。但一轮复习同时也应该逐步承担起宏观知识体系的构建任务。要养成学生“回头看”、“点到面”分类归纳总结的习惯。这部分的任务主要由学生承担,教师只应从宏观上加以点拨和诱导。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完成这项工作是很有把握的,同时,这种方法对学生养成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习惯也是很有好处的。

精选随堂练习

实战点

        该部分的工作以老师的课前准备为主,在众多的题目中编选课堂练习是很有讲究的工作,要精心选择,“精选”才适合“精练”,“精练”才促成“巧思”。所谓“精”,一是要讲究针对性,就是常说的“要符合学情”;二是要符合考试方向,也就是符合“考纲”;三是要有能力培养的深度,一看就能作答的尽量少选或不选;四是题型要有创新,因为题型的创新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五是要注意题量适度,要以典型题来带动学生思考,做到“举一反三”。我们把这部分分为三步:

做  一  做

       就是学生完成教师精选的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改  一  改

           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题目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悟  一  悟

         就是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出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巩固头脑中的已经掌握的能力和技巧,此过程类似于“复习心得”。例如,选择的技巧,材料信息提取的方法,剖题作答的精彩创意等可以在这部分及时归纳总结。

经典考题变换

变变脸                    

        引导学生研究高考经典名题能迅速提升学生高考应试能力,这是经长时间教学实践验证的不争事实。但各路高考辅导的高手所用方法五彩纷呈,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定给高考名题变脸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去认识高考题,变纯粹的使用者为试题的研究者,不光了解如何应答,还要知晓试题如何命出,命题者的意图在于何处。这种训练,是一种俯视高考的心理和适应高考技能的双重训练。二是能引导学生学会围绕名题考查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命题角度、命题题型的创新,使学生在揣摩考法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设计答案的过程中主动而饶有兴趣地提高判断、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个过程分为两步:

高  考  题

 


         第一步,高考题选择。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师生共同完成。操作时要注意几点:一是要选择近两年全国、上海、江办、广东的高考真题。这样的高考题最体现最近的国家考试中心的命题思路和原则,价值较大。二是一次只选一题,增强针对性。三是不同话题下题型要巧妙安排,能力培养方向要适当错开,以照顾学生的题型接触面。

变  形  题

 


        第二步,给样题变形。全程主要由学生完成。但是,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适度原则,也就是可操作原则;二是示范原则,教师先要给出典型范例,并示范操作过程。开始偿试时,可采用小组课外专题讨论的方式,以集思广益,提高效率。另外,教师对已完成的成果要有批阅,要辩别良莠。一种新方法,不仅要做完,还要做好,做的确实起到功效。这里,师生面对面交流是最值得提倡的方法。

                                 

(二)实施感悟

 

        在“五点一变”一轮复习法建构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认识到复习方法的高效与否与设计者和使用者的价值取向有密切的关联,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考改革的动向应该对复习组织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一、         选用复习法,要弄清以谁的需求为中心

        学生是学的主体,也是高考的主体,作为高考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需求是复习法选择的当然标准,脱离自己服务的主体,复习法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效能。那么,学生需要什么?笔者认为,在复杂的高考复习内容和长时间性的复习过程面前,学生犹如消费者一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完整而富有创造性和建议性的消费目标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消费方式。在这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教师是知识和能力的导购者、推销者;学生则是自主的选择者和消费者。教师最重要而最富有意义的工作就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他们学习能力和高考要求的复习建议,并展示自己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心得和方法过程,以一个真实的学习者和实践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行为,使自己最终成为高考里复习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笔者所尝试的这种复习法中,在从“选课题”到“变变脸”一共8个环节,教师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无一不是围绕学生的需求和方便学生复习展开的。教师给每个复习话题制定的复习方案就是学生享受知能大餐的“导购单”。

        二、 选用复习法,要拎清教师的位置和职责

        时下有一种说法:高考复习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教师精选一种高考复习资料,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就是“跟班”。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对当前所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的一种曲解,是没有认真地吃透“新课程标准”,是没有拎清教师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角色。这与以前教师包办一切的做法一样是一种根本性错误的观念。其实,主体性教学并非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退缩”和“让位”,而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复习过程中应该由教师引导把握的知识或过程,教师一点不能放松,要深挖掘、精加工,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思路。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的行为特征与思维特征的不稳定性。因此,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始扶渐放”的疏导方式。我们不能把突出教学主体地位简单地等同于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参禅”。没有正确思想和方法引导的“悟习”,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的迷惑和历史教育自身的迷失。

        “五点一变”复习法正是从这个高度出发,由教师在庞杂的知识体系中,根据高考要求定位出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编写固定复习量的“话题”。再把复习的主动权交结学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能力进行延伸和拓展。这犹如设计和施工。复习过程的总设计者应该就是教师,在拓展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尊重他们的成功欲望。要教会他们把已取得的成功及时的保存和巩固起来。例如“悟一悟”和“前后联系”就能达到这一功效。复习过程的成果要检验,要有创新,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许多人就是实践中的“专家”,要让他们大胆地表现出来。“变变脸”,就是把学生的创新欲和高考实际完美地结合到一起的一种好方法。

        三、选用复习法,要弄清以什么作为取舍的标准

        不同的高考模式,对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要求。沪式高考,苏式高考、粤式高考与全国高考在模式上的区别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发展模式的差异。高考是个共性的过程,但复习法则应该完全尊重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不同的高考模式。2004年高考江苏卷尽管未能完全突出地方卷的特色,但与上海卷发展的历程一致,能力发展的显性趋势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上,能力空间将越来越突显出来。因此,我们在构建一轮复习模式的过程中不能总是把眼光放在教者如何精心安排知识结构上,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学会了,弄懂了,而要花大气力去揣摩提高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会做题,能得分。

        在“五点一变”复习法的总共6个栏目中,除了“知识点”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梳理以外,其余的“四点”与“一变”均含有较高的能力培养要求。在“联系点”这部分,就是要学生注意养成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忘回顾和整理与当前话题有各种联系的知识点的习惯,从而形成纵横联系、比较发散的学科的能力。在复习中,知识网络的构建是渐进性的,这种不断进行的回顾、联系、总结就逐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咬合紧密的知识线索,为二轮复习和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复习到两汉制漆业的发展时,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春秋战国文化》这部分所提到的漆工艺的“夹贮”技术,《夏、商、西周经济》中有关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的表述,联想到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的红漆碗,周朝漆工艺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等历史知识。如果再与扬州漆器这样的社会人文背景相联系,师生互动,定会利用新情境设计出好的创新考题来。在“变变脸”这一栏,要求师生双方共同探索未来考题的发展思路。知识点年年一样,高考却常考常新,关键是考查的角度和方法不同,能力考查的含量不同。考题的创新是认知方法的创新,考法的创新必然会带来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有了考题的“变脸”,就会有师生认知角度和认识方法的改变。我们要明确认识到复习法是属于学生的,更是属于高考的,不顾及学生认知能力的不能用,无视高考创新和变革的更不能用。

        四、构建复习法,要解决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以前我们很少提起这个话题,不认为复习法课内课外没有什么区别,也很少关心课堂内和课外如何引导学生做不同的且较为适宜的学习活动。其实,高考复习之所紧张,一是在于心理压力,而是在于知识量与时间的比例严重失调。高强度的复习要高效,时间利用的巧妙与否相当重要。一般来说,课堂更适宜讲授和默认,课外更适宜讨论和争鸣。“五点一变”复习法给学生课外的行为留下了很多的空间。比如“联系点”“变变脸”放在一种学生群体交流、思维激越的场景中更能够激活学生记忆深处的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笔者第一次使用“变变脸”这种方式的时候正是利用的课余讨论。让学生把讨论变成一种快乐的休闲,不给固定的任务,他们可以抄袭资料,可以大胆联想。结果,学生们在一种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一次不错的研究性学习,完成了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五、构建复习法,要解决好“传授”与“反馈”的关系。

        “五点一变”复习法有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复习预案,这个预案充当着多重角色,一是复习计划书,一是课堂练习,还有就是知识复习反馈清单。“延伸点”、“联系点”、“实战点”和“变变脸”栏目中有许多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学生究竟完成了没有,质量怎么样,有无创新的闪光点,教师要相当关心。复习预案发下去还要收上来。发下去,公布的是教师的设想和建议;收上来,则是收集师生互动学习的成果。一发一收之中,复习意图完成没有,重要知识与能力培养有无遗漏,全在教师的调控之中。

 

        总之,高考复习与新授一样,针对固定的教育资源,不断变化的学习主体,如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在平凡和普通中创出伟大和个性,完全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这种创造必须要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索,必须多实践、多感悟,方法才能灵活,效果才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