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长包按着痛: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4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7:31:12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18 22:29  
        长年忙碌,恰如风吹飘絮;累月奔波,好似无根池莲。
  工作艰辛,喜恶全凭感悟;琐事枯燥,苦乐皆由自心。
  梦回远方,常忆当初年少;曾几何时,身健神清心悠。
  转眼老迈,身残志亦颓丧;灰心绝望,前程暗淡无光。
  世事难料,心有千丈之余;日夜操劳,力无触手之及。
  走遍坎坷,前路仍是崎岖;咬紧牙关,不知止于何处。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23 23:54  第六十九、七十句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1)
  
  “川”与“渊”,都是说水的状态,《管子》中说:“水之出于他水,沟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
  这两句是在说人的德行应该像流水一样永不止息、像静水一样清澈照人。
  
  
  止于何处?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它是周兴嗣的原创而且直到现在使用频率也很高的一个成语。“渊澄取映”运气比较差,虽然和“川流不息”脚前脚后、结构相同、意思相近,但它没能混入成语的行列。
  确切地说,现在我们“川流不息”这一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原意并不相符,因为水流是朝一个方向的,而人流和车流则多是双向,就算是单行线,也经常有很多不守规矩人逆行。今天下午,因为交通事故,我乘坐的车在高速公路上被堵数小时。下车前后张望,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尽是汽车,本来是“川流不息”,现在变成“渊澄取映”了——大家都老老实实在那呆着,前进和后退都是不可能的。同事问我:这条高速公路好像经常出交通事故,会不会有一天被我们赶上啊?我说那还有准?我们几乎每周都要在这条路上往返,听天由命吧。或许只有赶上事故,才能结束现在的奔波与劳碌,如果能给定一个工伤,就再好不过了。
  几天前,我头痛得难以忍受,请了两个小时的假,在宾馆里休息了一个小时,去药店买点止痛药,剩下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足够我拖着因疼痛而感觉比一个大西瓜还重的脑袋慢腾腾走到工作地点的了。
  我在首都的街道上一步一步挪动。这是车流量最大的街道之一,堵车是很正常的,车基本流都不起来,不过这和走在人行道上的我无关。前面有两个很兴奋的民工,其中一个问:“朝阳门的门在哪里?”另一个说:“建国门也没有门啊!”我想:如果十几年前我没有上大学,现在也可能在首都当民工,四处找门呢。现在,我至少有一份工作,不必靠卖苦力养活自己。可是,和那两个民工相比,我好像更不快乐一些。
  各种各样的行人在身边匆匆川流。在平凡的人流中,帅哥靓女总是格外显眼,我看见马路对面有一个西装笔挺的高个子帅哥,后面跟着穿着裙子的瘦女孩,露着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在这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我穿着冬装还觉得冷呢,在要风度还是要温度这个问题上,时尚女子始终会坚定地选择前者。在我身旁,有一位提着菜篮子、牵着一只长得很像猪的沙皮狗的老太太,迅速地超过了我。我看见,那只狗身上穿着一件做得很精致的红色小棉袄。“男想高,女想瘦,狗穿衣服人露肉”,此言果然不虚啊!
  我转到一条胡同里,顿时觉得这个世界清净了很多。这条胡同叫“史家胡同”,据说因为胡同内有史可法的祠堂而得名,但是早在明代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已经有“史家胡同”这个地名了,那时候而史可法他爹还没出生呢。我在路边坐下,发现就在半米远的地方,有一滩还冒着热气的狗屎,赶紧起身走开。仔细观察,发现墙角、树根等地新的旧的狗屎随处可见,或许这些东西才是这条胡同名称的根源?远处有一个环卫工人在清扫,把狗屎和其他垃圾收拾到垃圾车上,扫了一眼垃圾车的尾部,哇噻!今天算是开眼了:这辆车就是传说中的“保10洁”。
  我喜欢清净,没想到在这个喧嚣拥挤的城市里,能有这样一条安静的胡同,很少车辆和行人,也许就在这一段特定的时间是这样的,但是它让我的脑袋轻了很多。
  心中的念头和大街上的车辆和行人一样川流不息。一直在疲于奔命,却搞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人总是这样:得不到的想拥有,已拥有的不珍惜。生命就被这样的一种浮躁的生活状态所消耗。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真意?人难得有停下来想想的机会,就算想了又能如何?过了这一点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之后,我又要和往常一样,忍着头痛投入到无休止的工作之中。车流和人流都在向自己确定的方向行进,你我亦在其中,有谁知道身止于何处?心又止于何处?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3-25 00:46  第六十九、七十句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2)
  
  上善若水
  
  “川流不息”虽然是周兴嗣的原创的成语,但寻根究底,还是出自儒家经典。《中庸》里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这是在说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协调,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朱熹注“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曰:“小德者,全体之分;大德者,万殊之本。”
   “渊澄取映”的思想,也源自《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肫,读“谆”音,本义为面颊,还指禽类的胃或祭祀所用牲畜后体的一部分,比如“鸡肫”就是鸡胗、“羊肫”就是羊屁股,看来人的脸、禽的胃、牲畜的屁股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在这里,“肫”为恳切、真挚之意。这一段的意思是: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搞清楚治理天下的大道理,能够树立天下的根本,知晓天地的造化繁育。他凭什么知道这些呢?凭的就是恳切的仁心、静深的思想、广阔的胸襟!如果不是本来就聪明圣知并具有至高美德的人,谁又能懂得这些呢?
  讲起大道理来,总是让人想睡觉,何况是用古文讲?但是没办法,《中庸》一书中大部分都是在讲这种晦涩枯燥、和我们普通人不沾边的大道理。我们放下大道理,来研究以下细枝末节的问题,看看儒家对“大德”与“小德”的具体要求。
  《论语 子张》中有这么孤零零的一句:“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但是,在刘向的《说苑 尊贤》中,这句话却出自孔子之口:“孔子之郯,遭程子于途,倾盖而语终日,有间,顾子路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不对。有间,又顾曰:‘取束帛一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也,士不中而见,女无媒而嫁,君子不行也。’孔子曰:‘由,《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之贤士也,于是不赠,终身不见。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说孔子在路上遇到程子,两人虽然是初次见面,但是凑到一起谈得很投机,从“艳照门”谈到台湾大选,从NBA火箭队的二十二连胜谈到奥运圣火的传递,从股市大跌谈到经济走势,谈了一整天,连趟厕所都没顾得上去。孔子抽空让子路拿一束帛给程子当礼物,子路无动于衷。过了一会,孔子见子路没反应,又催了他一遍。子路很不安地说:“老师啊,我听说士人不通过中间人介绍而相见、女子不通过媒人撮合而嫁人,都不是君子的做派。”孔子说:“子路你这个榆木脑袋!《诗经》上说得好:‘野外有蔓草,露珠不老少;路遇一美女,清秀模样好;不期而相遇,好事哪里找。’程子是有名的贤士,如果这一次不赠送礼物,恐怕以后就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越界,但是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闲,本义是木栅栏,在一些古装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军营外、城门口或官署前放置的一些用于阻挡行人的木栅栏,这就是“闲”,又叫“梐枑”(读“闭护”音),引申为约束、限制,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意思完全反了,成了没有约束和限制的“悠闲”,真是猴吃麻花——满拧。
  不管是孔子说的还是子夏说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这句话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权衡变通的人性化理念。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论语 先进》中孔子曾对他作出评价:“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说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那一位更有德行?”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了,而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说:“就是说子张要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头和赶不上同样是不完美的。” 不经意间,孔子他老人家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过犹不及。
  孔子的弟子取名字都比较讲究,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这两位:颛孙师,字子张,“师”是出兵征伐、进军之意,“张”则指把弦安在弓上;卜商,字子夏,“夏”与“商”是两个相承接的朝代。至于那个“子”,主要是用以表明性别的。再如:闵损,字子骞,“损”是减少、丧失之意,而“骞”则本指马的腹部亏损低陷;仲由,字子路,“由”为途径之意,与“路”是一个意思;宰予,字子我,“予”和“我”同一意思;端木赐,字子贡,上级给下级东西为“赐”,下级给上级送礼为“贡”;等等。颜回的名字也是如此:颜回,字子渊,《说文》中说“渊,回水也”,也属于名与字相呼应。
  颜回同学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大智若愚,安贫乐道,聪慧好学,谦虚谨慎,团结同学,乐观向上,成绩优异,是典型的三好学生,孔子一心想让颜回继承自己的衣钵,把儒家思想和发扬光大,可惜颜回死在了孔子前面。颜回这个人,就像一潭水,深厚而沉静,对照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浮躁、懒惰、愚笨、自大等很多毛病,或许,这就是所谓“渊澄取映”吧。
  虽然颜回德行很好,但也有被误解的时候。《吕氏春秋》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故事发生在孔子师徒被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那些日子里。大家已经七天没吃上饭了,饿得头晕眼花肚子叫,只好大白天睡觉,其实也睡不着,饿呆饱困嘛,只不过发呆而已,以求减少活动量。这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颜回同学去要饭,讨来一些米,大家都跳了起来,眼巴巴地看着那些米,肚子里的叫声更加响亮了。颜回赶紧架起瓦甑来蒸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心里很不高兴,平时表现很好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呢?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过了一会,饭蒸好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旁敲侧击、阴阳怪气地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多聪明的一个人啊,一听就知道老师话里有话,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解释说:“老师,您误会了,刚才有一点碳灰落进了米饭里,沾了好多粒米,丢掉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说:“都说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但是亲眼所见的并不一定可信;都说应该相信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一定可信。大家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啊。”
  一个人如果内心坦荡,其行为就能够洁净澄明,不怕别人挑毛病,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很难的,古往今来也没几位,这只是对自己德行的一种要求,而不能以此要求别人。《礼记》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干净了,鱼不能生存;人太苛求了,大家都会躲着他,没人跟他作朋友。《列子 说符》中说:“察见渊鱼者不祥,知料隐匿者有殃。”看得过于仔细、知道得过多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强求自己,但不要苛求别人,特别在一些小节上,“大德毋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儒家以水喻德,是从道家学的。《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吗?水能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另外,人都想往高处走,而水偏偏往众人都不喜欢的低处流,这是一种接近大道的处世方式。
  除了水,谁都不愿意在低处,连叶圣陶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中的小石头都说“我们岂但上了当,简直受了罪——一辈子垫在空虚的底下……”,之后石像就塌了。 “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人这一辈子都是在不停地往上爬,像一群爬树争夺桃子的猴子,在拼命往树上爬的同时,还想着踹下面的猴子一脚、拉住上面的一把,累不累啊?觉得累的时候,学学水吧,要么川流,要么渊澄,不是消极沉沦、不思进取,而是质朴顽强、真实自然。
    --------------------------------------------------
  
  第六十九、七十句 川流不息 渊澄取映(3)
  
  
  华丽的悼词
  
  我们这里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南朝刘宋的文学家颜延之。为什么要说他呢?一会就知道了。
  颜延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世称颜光禄,他的诗冠绝一时,在当时的文学界与谢灵运齐名,但是他喜欢大量地使用典故,让人难以读懂,诗的意境也因而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其文学成就远不如谢灵运。不过,他的运气要比谢灵运好很多,历经了刘宋五任皇帝,虽嗜酒放达,最后总算落个善终。
  《南史》载:“晋恭思皇后葬,应须百官皆取,义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札。延之醉,投札于地,曰:‘颜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文帝尝召延之,传诏频不见。常日在酒店裸袒挽歌,了不应对。他日醉醒,乃见。”这段记载是说颜延之狂放傲慢的,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有问题:如此狂放,皇上怎么不收拾他呢?
  这与晋恭思皇后的身份有关。晋恭思皇后褚灵媛是东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德文的老婆。司马德文被迫禅位给刘裕,一年后,刘裕派人用棉被连闷带扼将其弄死。老公死了,褚灵媛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姑爷身上:她的女儿司马茂英嫁给刘裕之子刘义符。果然,刘裕死后,刘义符即位后,封司马茂英为皇后,褚灵媛成为皇帝的老丈母娘。可惜,好景不常,刘义符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因贪玩被大臣们杀掉,其弟刘义隆被迎立为皇帝,也就是宋文帝。褚灵媛和司马茂英,两个昔日的皇后,一对苦命的母女,从此开始一起守寡。公元436年,五十三岁的褚灵媛去世,不管是作为前朝的皇后,还是作为本朝前任皇帝的丈母娘,有关大臣们都应该来参加葬礼,包括颜延之。宋兵甲送来通知参加葬礼的札书,正赶上颜延之喝醉了,有道是“酒壮怂人胆”,颜延之把札书扔在地上说:“我连活着的都伺候不好,怎么能去伺候个死人呢?”不仅如此,就连皇帝刘义隆召见,颜延之也不见,因为他经常喝醉,在酒店里光着膀子唱流行歌曲,谁叫都不搭理,等酒醒了才去见皇帝。
  刘义隆没有收拾颜延之,不光是爱才,更是因为上面说的这两件事情无关紧要,特别是第一件事。魏晋对待禅位的前朝皇帝,都没有赶尽杀绝,反而给予优待,但刘裕担心司马氏复辟,从而开创了杀禅位皇帝的先河。前朝皇后死了,颜延之不参加葬礼,证明了其与前朝的决裂和本朝的忠诚,宋文帝当然不会生气。但是颜延之的狂放还是给他带来了麻烦,他没有得到刘义隆的重任,后来还因故被贬为永嘉太守,直到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袁皇后病逝,刘义隆才想起了颜延之。
  袁皇后和深宫中的很多女子一样,年轻轻的就因幽怨而死。司马迁说过:“女无美丑,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没办法,谁让后宫那么多佳丽呢?其实最初刘义隆对待袁皇后还是不错的,因为袁皇后的娘家比较穷,所以经常请求宋文帝拿钱扶贫,但刘义隆这个人比较抠门,也可以说是节俭,每次也不多给,也就三万五万的。后来,潘淑妃得到宋文帝的宠爱,偏巧这个潘淑妃是个八婆,经常向人炫耀说自己本事大,只要开口求皇上,没有得不到的东西。袁皇后听说之后,就假借潘淑妃的名义向刘义隆要钱三十万给家里,没想刘义隆很快就把钱拨下来了。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袁皇后对刘义隆厚此薄彼的行为十分生气,从此就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与刘义隆见面,最后积怨成疾,三十六岁就病死了。病危之际,刘义隆前来诀别,哭着问她有什么遗言,袁皇后看着刘义隆,一句话也没说,之后以被蒙头,至死不复相见。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
  袁皇后因潘淑妃而死,但她的亲生儿子、太子刘劭却与潘淑妃的亲生儿子刘浚(《宋书》中说是潘淑妃所生,而《南史》则说是潘淑妃的养子)混到了一起,两个人一起暗中搞封建迷信活动,咒宋文帝早点死,好让刘劭当皇帝。不料事情败露,气得刘义隆准备废掉太子、赐死刘浚。关键时刻,八婆潘淑妃这个搅屎棍式的人物又出场了,她暗中派人通知儿子刘浚赶紧逃命。刘浚赶紧通知刘劭,刘劭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搬不倒葫芦洒不了油,连夜带兵冲入皇宫,杀了亲爹刘义隆,顺便杀了八婆潘淑妃,为亲妈报仇。
  史书上说,袁皇后生下刘劭,仔细看了看,派人告诉刘义隆说:这孩子长相异常,以后必定破国亡家,不能把他养大,应该将其扔掉喂狗。刘义隆赶紧跑到皇后屋子里去制止。《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侍媪陈善意私乳之。”虎毒不食子,史官如此杜撰,不知是丑化了恶子,还是丑化了他娘。
  闲话少叙,说袁皇后病逝,刘义隆悲痛欲绝,这时他想起了颜延之——为什么呢?因为他想让颜延之给写一篇哀策,也就是悼词。颜延之这次可不敢再像对待晋恭思皇后之死那样狂放无礼了,乖乖地动用他那当时天下第一的才思,写了一篇文辞华丽、哀思无限的悼词,全文如下:“龙輁纚綍,容翟结骖。皇涂昭列,神路幽严。”
  这就是全文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开头。下面呢?下面和太监一样,没了。为什么没了?因为后面的内容和开头一样晦涩难懂,我们就不在这上面瞎耽误工夫了。但是,我们还是要从中挑出两句来摆一摆——为什么呢?如果不说这两句,前面这一堆铺垫就白做了——这两句就是:“蕙问川流,芳猷渊塞。”
  蕙问,即“蕙闻”,指妇女美好的名声;芳猷,犹美德,“猷”字的意思我们等到很久以后讲到“贻厥嘉猷”一句时候再详细了解。比起周兴嗣的“川流不息,渊澄取映”来,颜延之的这句“蕙问川流,芳猷渊塞”写得更华丽,更流畅,意境上也不逊色,说不定周兴嗣就是参考了颜延之这两句呢。
  一个人的作品总是有自己的特色,更有能体现作者风格的独特语句,“芳猷渊塞”就是具有颜延之风格的语句之一。在作这篇悼词的六年之前,颜延之就写过与“芳猷渊塞”一句很相近的诗句,那首诗也刘义隆让写的,题目为《应诏宴曲水诗》,其中有这么一句:“柔中渊映,芳猷兰秘。”柔中,出自《易经》,为中心和明之意;兰秘,指兰香之幽密。
  悼词写得再好,也不能表达刘义隆的追悔;赞美之辞再华丽,也得不到袁皇后的原谅。得不到的想拥有,已拥有的不珍惜,失去之后想挽回,这是人的通病。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吧,尽管这一切都是如此普通。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64.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