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星球为什么没播出: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5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6:5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0-30 16:51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0-31 13:44          楼主一直在潜水,因为最近比较累:
  工作任务一大堆,出差辛苦夜难寐;
  准备买房付首付,银子只够交契税。
  帖子好久不更新,心里一直很惭愧;
  今晚一定要发奋,哪怕整夜不去睡。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1 10:30  第四十三句 知过必改
  
  改过需回天之力
  
  这句可能出自《周易》,也可能出自《论语》,还可能出自《左传》,也可能是三者兼而有之。人家周兴嗣是儒家学派里的高手,综合提炼儒家经典是他的拿手好戏。
  第一个疑似出处是《易经 益 象》中的“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一句。
  《易经》和《周易》、《易》有什么区别呢?春秋时只有《周易》一种说法,到了战国时,《易传》成书——这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周易》的论文集,共十篇,所以又叫《十翼》,原来被认为是孔子写的,后来证明并非出自孔子之手,那是谁写的呢?还没弄清楚——便把《周易》、《易传》并称为《易》。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把儒家的著作称为“经”,《易》就被称为《易经》。后来《周易》、《易经》、《易》乱叫一气,到今天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
  《益》是《周易》中的一卦,上巽下震,也就是上风下雷,象征增益,其大旨为“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象》是《易传》“十翼”之一,分为“大象”和“小象”,但都不是那种长着长鼻子的哺乳动物,“大象”是对卦辞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辞进行解释。这里的象是“大象”。
  如何从益卦中得出“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一结论来的呢?这个问题讲起来比较抽象晦涩,很难说明白,如果非要说,我也只能不懂装懂地乱解释一通。反正人家就得出这个结论了,我们也就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吧。
  第二个疑似出处是《论语》。
  《论语》中有“知过必改”这一意思的言论很多,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不迁怒,不贰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等等。
  第三个疑似出处是《左传 宣公二年》中的“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句。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就采取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的办法来说明《春秋》的纲目。西汉时称《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但是从唐朝的赵匡开始,很多学者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很多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根本搞不清楚。《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因而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中这句话是晋国的士季劝说晋灵公时候说的。晋灵公是个昏庸残暴的家伙,平时没事喜欢在高台上用弹弓打下面的行人取乐。有一次厨师做熊掌没煮熟,晋灵公咬了一口没咬动,还差点把门牙给锛掉了,一气之下把厨师给杀了。权臣赵盾知道了以后,想去劝一下,士季说让我先去劝吧,我不行你再上。士季好不容易才找到晋灵公,好在晋灵公认错态度积极,当即表示:“吾知所过矣,将改之。”士季很高兴,就鼓励了晋灵公一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晋灵公属老鼠的,撂爪就忘,原来啥样还啥样。赵盾只好亲自出马,多次劝说,把晋灵公给烦的啊,觉得满脑袋飞苍蝇,就派鉏麑去杀赵盾。鉏麑被赵盾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又不敢抗命,只好找了棵大槐树去上吊。偏偏这棵大槐树长得太直,没地方栓绳,于是就一头撞死在树下。过了一阵子,晋灵公假意请赵盾来喝酒,暗中埋伏士兵要杀赵盾。幸亏赵盾的保镖提弥明有所察觉,赶紧拉赵盾往外走。晋灵公大喊:“关门,放狗!”立刻窜出好几条恶狗来咬赵盾。在提弥明和一个曾经被赵盾救助过、后来给晋灵公做卫兵的人的帮助下,赵盾逃了出来。不久,赵盾的族弟、晋灵公的姐夫赵穿把晋灵公给宰了。
  晋灵公知过不改,沿着错误的道路一去不回头,教训是很沉痛的,后果是很悲惨的。但是“知过必改”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像说起来这么简单,就拿这个“改”字来说吧,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左边是“己”,右边是“攴”,“己”表示一个跪着的小孩子,“攴”与“扑”是通假字,指用杖或者戒尺进行击打,也是周代九刑之一。左右合起来,就是拿着家伙教训一个犯了错误跪在地上的小孩。看来,“改”本来的意思就是对别人而言,对自己来说,如果没有人拿个家伙在旁边吓唬着,即使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也很难改正,反正也没人管。因此,如果能够做到“知过必改”,就标志着你的自身修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你可以用木杆做标记了。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上一段最后那半句话说得没头没尾,让人感觉很突兀(我以前经常把这个“兀”字读成“派”音,都是数学课闹的,因为那个表示圆周率的希腊字母“∏”和“兀”长得很像,念习惯了还真不容易改正),什么意思啊?“用木杆做标记”是“知过必改”中“必”字的本义,指区分的标准,后来引申出必须、一定的意思来。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一个比较少见的能够虚心纳谏的皇帝了,可是对于他的一项错误决定,大臣张玄素用了很大的力气才给改正过来——多大才算大呢?要“回天之力”,你说大不大?
  《新唐书》中记载:贞观四年,诏发卒治洛阳宫乾阳殿,且东幸。玄素上书曰:“……。今民力未及隋日,而役残创之人,袭亡国弊,臣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帝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同归于乱。臣闻东都始平,太上皇诏宫室过度者焚之,陛下谓瓦木可用,请赐贫人,事虽不从,天下称为盛德,今复度而宫之,是隋役又兴。不五六年间,一舍一取,天下谓何?”帝顾房玄龄曰:“洛阳朝贡天下中,朕营之,意欲便四方百姓。今玄素言如此,使后必往,虽露坐,庸何苦?”即诏罢役,赐彩二百匹。魏征名梗挺,闻玄秦言,叹曰:“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说唐太宗李世民想把隋朝的洛阳宫乾阳殿装修一下,改善一下自己的居住条件,大臣张玄素上书表示反对。引文中省略号代替的是张玄素的长篇大论,先讲道理,说了五个不能搞装修的理由,然后摆事实,列举乐秦、楚、隋等乱搞基本建设、盲目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灭亡的经典案例。最后张玄素强调:“现在我们国家还不富裕,连隋朝那时侯都不如,让刚刚经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来工地上当民工,这简直就是在学习那些被灭亡国家的缺点,皇帝您的这个过错呀,可能比前朝的隋炀帝还要大!”李世民一看,不高兴了,把张玄素叫来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我和桀、纣那样的昏君如何啊?”张玄素说:“您要坚持搞基建,天下肯定要完蛋。您老爹和您都是提倡勤俭建国的人,现在却要修宫殿,这不是隋朝的暴政又回来了吗?如果这样的话,用不了几年,这江山可能就不姓李了!” 李世民对旁边的房玄龄说:“我经营洛阳是为了方便群众,张玄素直言劝谏,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我就算睡在大马路上也不觉得苦了!”于是取消了装修计划,还赏赐张玄素一些东西。魏征是出了名的“杠头”,耿直得很,是个劝谏不要命的主儿,但对张玄素这番话也很佩服,称赞张玄素“有回天之力”。
  “回天之力”这个成语就是魏征发明的,具有自古知识产权,在二十五史中,只有魏征用过,而且用了两次,一褒一贬。称赞张玄素的这次是褒,记载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贬的那次也被记载在两部史书中:唐代李百药、李延寿两位史学家分别在《北齐书》和《北史 齐本纪》中引用魏征总体评价北齐灭亡的一段长篇大论,其中就有“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一句。
  其实李世民装修洛阳宫殿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患有“气疾”,也就是哮喘、肺气肿之类的疾病,住处好好装修一下可以减轻点痛苦,但是在张玄素的劝说下,他不想把自己的舒服建立在群众的赋税和辛苦上,宣布放弃,只把位于宝鸡的九成宫装修了一下,在寒湿暑热的季节就去那里躲一阵,但就算这样还是有大臣表示反对。
  《新唐书 姚思廉传》中载:“帝幸九成宫,思廉以为‘离宫游幸是秦皇、汉武事,非尧、舜、禹、汤所为’。帝谕曰:‘朕尝苦气疾,热即顿剧,岂为游赏者乎?’赐帛五十匹,拜散骑常侍、丰城县男。”
  姚思廉不让皇帝随便出去旅游,说那不是名君所为。李世民说:“我的病在暑热的时候就厉害,所以才出来疗养一下,可不是为了旅游。领导也是人啊,你也体谅一下领导行吗?”但是李世民还是很赞赏敢于直言的姚思廉,于是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封赏了姚思廉。不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写的,这句话在唐朝时还没有问世。
  人对于自己的犯下的过错,自己心里明镜似的,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不愿意承认,并千方百计找理由,来论证自己没有错。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怕犯错,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从而拒绝认错。儒家重视道德修养,因此反复强调要勇于改过,以求跨越心理障碍。是人就有错,除非不是人,关键看如何改正,愚者有错必饰,狂者有错必执,智者有错必认,贤者有错必改。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1 14:47  知过必改:
  一、“然后摆事实,列举乐秦、楚、隋等乱搞基本建设”中,“乐”应为“了”;
  二、“‘回天之力’这个成语就是魏征发明的,具有自古知识产权”中,“古”应为“主”。
  
  熬夜熬得头晕眼花手发麻,今天还得继续夜战……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2 13:45  楼上的空气,谢谢关心,我通常都是本末倒置的,呵呵。昨天夜战的成果我过一会就帖上来。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1-02 14:20  第四十四句 得能莫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有观点认为“得熊莫忘”这句中的“得”是“德”的通假字,全句应该解释为“美德和才能不要轻易抛弃”,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确切,因为按照上一句“知过必改”的结构来看,这句里的“得”应该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所以,这句应该这样解释:能够做适合自己并且喜欢做的事一定不要放弃。
  有人发现上面一开头的错误了吧?对,我把“能”字写成“熊”了。其实,“能“的本义就是传说中一种类似于熊的动物。《说文》中说:“能,熊属。足似鹿。” 熊最好吃的地方就是那四个熊掌,而“能”这种动物长的是四只鹿脚,所以“能”不是无尾熊,而是没有熊掌的熊。这样说来,把“大熊猫”写成“大能猫”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左传 昭公七年》中就提到过这种动物:郑子产聘于晋,晋侯疾,韩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寝疾,于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有加而无瘳,今梦黄能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对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韩子祀夏郊,晋侯有间,赐子产莒之二方鼎。
  说郑国的子产到晋国去聘问(“聘问”是怎么回事我们在“坐朝问道”一句中讲过),当时晋平公生病了,派韩宣子来迎接子产。韩宣子私下问子产:我们国君病了三个月了,所有的山神土地都拜祭过了,但是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现在梦见黄能进入卧室大门,这是什么恶鬼啊,把我们国君吓成这个熊样?”子产不愧是郑国最有才的人,他回答说:“你们国君英明,你当掌权正卿,恶鬼也没你们恶啊!以前尧在羽山杀死了治水无功的鲧,他的灵魂变成黄能,钻进羽山的深渊里,后来禹建立夏朝,这个黄能就成了夏朝的保护神,三代都祭祀它。现在晋国成为盟主,可能是因为没有祭祀它吧!” 韩宣子赶紧去祭祀,晋平公的病逐渐好了,就把莒国的两个方鼎赏赐给子产。
  古代这些神乎其神的故事很多,大部分都是封建迷信或以讹传讹,不足为信,其中有一些是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比如上面说的晋平公这件事,极有可能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唐代韩愈在《忆昨行和张十一》一诗中写到:“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用的就是字产说的那个典故。“三奸”指的是王叔文、王伾、韦执谊三位“永贞革新”的主要倡导者。“永贞革新”是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进行的政治改革,旨在是反对宦贵擅权、藩镇割据和维护大唐统一。但很快宦官集团就联合节度使发动政变,迫使唐顺宗禅位于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历时146天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改革派纷纷受到打击迫害。韩愈对改革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在诗中用“三奸”、“黄能”这么恶毒的语言来骂革新派骨干。王叔文、王伾被贬后一个被赐死,一个病死,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能”在这句里可不是指那种动物,而是指本事、才干,加一点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解释,是指适合自己做并且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得能莫忘”说的是在一种非常理想的条件下个人对事业和前途的选择,在现实是很做到的。比如说我就爱好考古,觉得那才是适合我做并且我喜欢做的工作,于是高考时候就报考我国最好的大学的考古专业。如果一切顺利,或许我现在正在某个古墓里挖宝呢,何苦像现在这样白天努力工作晚上熬夜写帖子。但是最后我差了几分没能考上,被另一所大学别的专业录取,毕业后的工作也不是最适合我的,也不特别喜欢,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饿着肚子去独自研究考古吧?那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成为盗墓贼,像个老鼠一样在夜间出动,拿个洛阳铲到处乱挖。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心中美好的梦想,与目前残酷的现实。
  上面最后一句是我篡改了张小娴《荷包里的单人床》中那句经典的“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曾经有人没有进行调查研究就说这是泰格尔写的,害得张小娴还要在再版的书前面澄清说:这段话确实是我自己首创的。
  不能去考古,退而求其次吧,能像张小娴那样一心一意搞文学创作也不错,但是我也不能那样做,否则只能靠喝西北风过活,只好偷偷摸摸、三心二意、点灯熬油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时候为了鼓励自己,会弱弱地对自己说:“已经不错了,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把比较适合自己、自己也比较喜欢的趣解《千字文》工作坚持到今天,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一种成功了!”但是另一个声音马上会在脑海中响起:“成功?我才刚上路哦!”
  仔细想来,现今社会上像我们这样白手起家的草根阶层,除了偶尔有几个买彩票中大奖的之外,大多数都走上了离梦想越来越远的道路。不喜欢的工作还得干,为了未知的明天,真正能够从事适合自己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并不多见。不喜欢的工作做起来就不会有激情,敬业容易乐业难啊!工作和生活是我们生存的两大主要状态,某汽车的广告词不是说嘛:“五座加两座,工作加生活。”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居住又成了生活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所以说,一个人要达到“安居乐业”的状态是很难的,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能“安居乐业”,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安居乐业”这个成语,源于《老子》中的“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一句,描绘的是理想中“小国寡民”的生活之美满和安定。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还为实现老子描绘的那幅美好的蓝图而努力奋斗着,但是却发现越奋斗越失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就是谋生手段而已,何乐之有?房子价格越来越高,一辈子当房奴,居之何安?或许老子已经意识到:只有在“小国寡民”的条件下,才不会有这么大的就业压力,才不会有这么贵的房子。
  人类文明的进程将我们推到一个尴尬的位置:既对目前的生活感到疲倦,又不愿意放弃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机会,于是我们只能在这个摩登时代里飞转的齿轮上疲于奔命。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还是要牢记古人“得能莫忘”的教诲,不要放弃适合自己及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属于自己的那点少得可怜的时间里苦心经营我们精神上的后花园。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45.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