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瑞大学不好毕业:警惕缅甸的防华策略 强制汉佤傣族大迁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17:04

警惕缅甸的防华策略 强制汉佤傣族大迁徙  

2007-03-14 16:13:56|  分类: 史海钩沉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警惕缅甸的防华策略 强制汉佤傣族大迁徙(转)
  
  
  
  第一章 缅甸政府近年大规模严格强制迁徙掸邦内各少数民族主要为防华*****
  
    缅甸军人政府的有计划种族迁徙掸邦内的果敢族(汉族)、佤族、傣族(摆夷族)村落,在下面第一幅英文的掸邦地图中你可看到浅灰色区域内的傣族(摆夷族)村落被强制迁徙到深灰色的区域,在地图的右上方你也可看到有一长方格内注明Areas forced to relocate,浅灰色1996,深灰色Areas added Jan 1997~April 1998 ,整个过程触发大量小数民族难民逃亡泰国,在地图的下方有四个注明refugee的箭头就是难民的逃亡方向。在下面第二幅图显示缅甸政府强迫掸邦北部接近中国的佤族被强制迁徙往掸邦南部,掸邦北部那里有很多汉族(如果敢族等)或和汉族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近似的小数民族,祗要你用Shan
  refugee这两个字在网上查便会找到很多有关的资料。中国祗有报导印支难民,但对缅甸的小数民族难民却鲜有报导,当年在巴尔干半岛波斯尼亚境内进行的种族强迫大迁徙,你们是否知道同一时间缅甸军人政府也在掸邦进行着同样的种族强迫大迁徙,而且现今还在继续进行。这和前苏联史太林时代的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强迫迁徙车臣族有何分别?
    缅甸之所以会强制迁徙掸邦内各少数民族,表面上的理由是禁毒,但实际上是要将居住在靠近中国和中国在血统或联系密切的小数民族迁往南方靠近泰北的地方,缅甸政府的目的是要使边境附近上述那些民族绝迹,以防有朝一日,那些靠近中国的小数民族会连同其原居地区一同回归中国。这显示出缅甸虽表面和中国友好,但此强迫迁徙掸邦内小数民族的行动却显示其防华心态。
    禁毒恐怕祗是强制迁徙的借口!若祗为了禁止小数民族种植罂粟,可以教导他们就地改种别的作物替代罂粟种植,那里又不是不能种别的作物;云南省政府就是以「绿色和平边界」作物替代种植计划帮助中缅边界的人民取代罂粟种植的,根本不必花这幺大的力气和费用搬动几十万人,况且还发生了很多缅甸政府军有计划的集体强奸小数民族妇女的案例,这又要如何解释呢?难道要通过强奸来禁毒?况且把那里的小数民族全部移走后,那里岂不变成真空,方便中国人来填补乎?缅甸政府日后把那些民族填补进该区是值得注意的!
    果敢族是明朝遗民,根本是汉族;而在缅甸共产党中真正的缅甸人很少,主要是少数民族佤族人(大约百分之七八十),这也是强迫小数民族迁徙的原因之一,至于如何搪塞西方国家指责”强迫小数民族迁徙”的罪行呢?恐怕禁毒便是一个绝佳的借口,反正指责缅甸种植罂粟的也是西方国家。
    缅甸和中国现今虽保持着友好,但踪观中、缅近代的边界纠纷及现今进行中的强制掸邦内汉、佤、傣族大迁徙,和美国的对华围堵策略,我们不能不为缅甸在不久将来投向美国而作好准备。缅甸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投向美国的走向,是不会随着中国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中国唯一能做的就是作好进兵缅甸讨回1960年10月中缅两国政府签定边界条约和1941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的《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所失去的南坎,即盂卯三角地(面积约二二○平方公里,八十五平方英里)、江心坡及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的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等地区,上述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此外还要在东掸邦建立一个包括大比数汉族在内的掸邦共和国(掸兰共和国)Republic of Shanland政府以对抗即将到来的亲美翁山苏姬政府,这会对中国起着重大的战略作用。
  
  第二章 果敢族的由来及近代移入金三角的汉族和中国的密切联系*****
  
    果敢县(又名麻栗坝)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和缅甸东北部的交界处,与云南的龙陵、镇康、孟定接界,全境面积约五千一百平方公里。原来在缅甸北金三角的掸邦果敢特区,主体民族不是傣族,而是果敢族;他们绝大部分实际上是中国汉人,如今这些汉人在金三角被称做是果敢族。若向上追溯,果敢族的“根”在中国,是中国的汉族。因此在整个北金三角地区,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汉文化的脉络始终未被阻断。此果敢县是位在掸邦即金三角境内,处于萨尔温江以东并和云南省耿马掸族佤族自治县相连。那里的封建领主制是一种特殊形态。土司姓杨,既不臣服于清朝皇帝,也不受制于英国殖民政府,依靠萨尔温江这一天险傲然独立,却也自我封闭了几百年。1968年以前,那里地方政权机构的官职,依然用明朝武官的官职来命名,如守备、千总、把总之类。老百姓的服装仍然是明朝时的汉装,信奉的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由于他们是明朝皇族和士大夫的后人,故一定保留了相当明朝官话。这在世界史上是一个特例。因为缅甸政府正在进行民族强迫大迁徙,最近又移民一批果敢汉人约1,700人从掸邦北部强迫迁徙到掸邦南部泰缅交界的地区。除了明代的汉族遗民即果敢族,东掸邦地区有着很多其他来源的汉族人口,如国民党的孤军和眷属、文革时逃往缅甸的知青和改革开放后大批移居金三角中缅边界缅甸一侧的汉人,在金三角汉人总数应该不下一百多万。
  它是“中原文化”崩溃裂变后,在边陲异域的一种扭曲的延续。
  
    公元1659年,清兵的铁蹄如疾风一般叩响了明王朝的残山剩水,南明的末代皇帝永历帝在死忠的孤臣黔国公沐天波(开国元勋沐英的后代)及其部下的簇拥下,逃进了滇缅边境的野人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缅王,忽闻中华上国的天子驾临,受宠若惊,即派仪仗队来接,旋踵便觉不妥,就“慰留”贵客于缅北山区。落草的凤凰不如鸡,这群中原皇孙与卿相不得不一夕数惊地潜伏于斯,幸有来自缅京的米粮接济,不至于采野薇而食。次年缅京老王驾崩,新王继位。他没那幺胡涂,深知国邦里养着一群祸胎,早晚会殃及池鱼,便派精兵夜袭,一举将几十名臣乱刀砍死,永历帝被囚禁。果然,同年底平西王吴三桂的大军已饮马怒江。缅王即献出永历帝,后那位亡国之君在昆明五华山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于缅桂树下,中国的又一轮朝代更迭就此正式打上了句号。
    然而,在缅甸境内,事情并没有了结。当时,前后脚追随永历帝逃入缅甸的南明军民有万余之多。明灭后他们继续逃亡,藏匿于缅北的热带丛林之中,其中有一杨姓武朮高手,其曾祖先是沐英将军长驱入滇时的帐前骁将,此后多少代镇守滇边,对西南的民情地理了若指掌。在缅北竣酷的环境中,杨氏终能统领起各部南明遗民,逃避清兵的追杀,与当地土著红刀子进白刀子出地“打冤家”,憨厚而失之蒙昧的土著人斗不过这群“客籍”,渐渐退入野人山深处,一个华人的社团从此崛起于缅北高原,住民繁衍至数十万之多。其后,缅甸王正式承认了杨家的实际地位,封为果敢(地名)土司王,自此,统治缅北一个多世纪的土司王朝,无论英国人、日本人都未能撼动其百年基业。直至1962年,杨家才与吴奈温将军达成协议,交出土司官袍和印玺,实行地方自治。
    果敢曾滋养、诞生一代毒枭“罗星汉”,此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纵横金三角,与毒品大王坤沙争霸,面对全世界各地媒体侃侃而谈“鸦片”和“海洛因”。如今,果敢方面的毒品生产、加工、制作、贩卖,在整个金三角地区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占多大的比例,没有科学的统计和明确的说法。
    果敢县在地图上只如星点一般,很不引人注目。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在她百年来的历史上曾经历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有无数可敬可爱的英雄!缅共治理果敢的二十年中,大体和土司时代相仿。治安良好,夜不闭户。百姓照旧种大烟,生活安定,尤其是不闻枪炮之声,百姓心情也就随生活之安定而舒畅了。
    1969年3月,滚弄交通公路受缅共阻断,补给困难,缅政府决定放弃果敢,撤守滚弄。当时协助政府军的地方自卫队为不留兵源和财产给缅共,竟强迫果敢人民搬迁,限三天内全部搬家,否则以“投敌”治罪。时为农历3 月,正值鸦片收获旺季,命令既下,谁敢不从?只好忍痛尽弃,遵命搬迁,扶老携幼,徒步向滚弄前进。自大水塘街起,至西山区各寨、新街、下坝区等地,都属搬迁之列。其间烧毁新街及大旺地,总计到达滚弄的百姓共三千余户,暴晒于江边广场达一月之久。以后,大部分迁到腊戌、南闸拉一带定居,少部分因无力谋生而迁徙不定。
    这里要提及的是,果敢大搬家,负责防守大水塘街的一名自卫队指挥官已接到放火的命令,他一念之仁,没有纵火,只叫百姓赶快同自卫队一道撤退,才保住这条街及许多寨子免遭损毁。
    1969年,政府军放弃果敢,随行强迫搬迁者达五千多家,是果敢有史以来空前大迁徙。4 月以后,果敢分为两个制度不同的地区,政府军守住滚弄附近一部分;南帕河以上由缅共统治的果敢县也逐渐强大。
    1970年11月,缅共以果敢为基地,出动野战主力三千八百六十人大举进攻滚弄,企图瓦解怒江东岸的政府军。相持四十二天,政府军由仰光运来一零五口径重炮,使用飞机空投炸弹,人民军伤亡惨重才撤退。
    在土司时代凡满十六岁至四十岁的男丁,一律服三年一换的兵役。在役士兵,家中免去一切赋税和徭役,如有要事还可由自己兄弟暂时替换,家属在村寨中受尊敬,甚至连头人也会礼让三分,服役期满回家,上述优待随之取消,照旧为民。可是既然当了三年士兵,所见所闻自然要比别人开通一些,一般说来,只要能循规蹈矩,不作威作福,大家会对其礼遇和尊敬的。
    征兵制的好处是:人民对当兵无所恐惧,三年一满就可以回家,而且明说当兵,实际上没有打仗机会,根本无危险可言。既然受过军训,至少学到点军事常识,军人气息总比老百姓强些,一旦有事,立可应付。土司行此政策,旨在全民皆兵。果然,1963年果敢上司抗缅成立总指挥部时,几天内就征集兵源三千多名。这些以往老兵,不必怎样训练,即可编组成队,执行战斗任务。士兵有事请假回家,还可以带枪回去,期满归队又带回来,此乃果敢兵役上一大特色。
    今天,不论在果敢境内哪里,问起三十岁以上男人,可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当过兵。二十年来果敢籍官兵伤亡数包括缅政府和缅共何止两千人?!上自六十年代副总指挥杨振业、杨振纪;下至排长、士兵,或战死于疆场,或争权内讧致死,或被刺杀。这些人之死,是非功过,留待果敢后人去定论。不过,他们都是耍枪炮而死,不同于老百姓的正常寿终。
    1989年2 月28日下午我们跟随彭家声副司令员从贺岛秘密来到老街。在果敢籍高级将领秘密会议上,彭家声副司令员在谈话中特别强调,历史上果敢有过辉煌的时期,越说越激动,他说:“我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使我们果敢民族生存下来,让我们的后代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我过去爱我的家乡,现在爱我的家乡,永远爱我的家乡。”说话时泪水伴着眼珠转动,声音颤抖,情真意切。这肺腑之言,听了令人十分感动。
    果敢人彭家声是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果敢人很多曾参加缅共部队);他出生在红石头河,十八岁就在土司公署自卫队担任分队长,一直是地方干部之中坚,1963年升为副大队长。解甲后闭居家中,为人正直。自土司官出走后,政府军人直接统治人民,语言不同,行政系统紊乱。不久,匪风渐炽,治安不清,人民纷纷向腊戌、滚弄搬迁,人心惶惶,不可终日。部分青年暗集商讨,推彭家声为领导人,掀起革命,彭义不容辞,于1965年6 月底,毅然率领几十名青年举起“果敢人民革命军”大旗,出没于各个村寨。一方面与政府军进行游击斗争;另一方面缉捕盗匪,维持治安。他善于体贴部下,在兼任县长期间,凡是上访百姓,必亲自接见,不论妇孺残老,都是好言抚慰,从不盛气凌人。身为人民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随身警卫员不过两、三名。一套军装穿到补丁,一顶军帽戴到色变,足见勤俭朴素。农忙季节竟然亲自下田耕种。赶街有马不骑,是果敢官场史上平民化的典范,深得人民的爱戴。
    果敢彭姓不多,红石头河彭家系出川籍,至今传至六代。彭氏弟兄五人为第三代客籍。其祖父光庭,于清末由四川经商入滇,辗转至果敢,后娶红石头河杨姓属官之女为妻,并于该地落籍。生子二人,长子叫会文,次子叫会武。
    彭家弟兄五人,三弟家富是其心腹,战功彪炳,在攻占新地方战役中,显露了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弟兄之名,曾驰誉缅甸。彭家声大部分时间在景栋方面指挥人民军作战。
    彭家声又说,一个真正忠于果敢人民的军人不但能够为果敢冒险、吃苦、负责,更应该时时替民族设想,事事替果敢打算。军人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处境的复杂和社会的艰险。一切困难的克服,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我们自求诸己,惟有用自己的双手,流自己的血汗,才能开辟果敢民族的光明前途。
    彭家声为了果敢民族的将来与幸福最终毅然站出来,与缅甸政府达成了解除军事封锁,实行全面停火的和平协议。根据协议,我们可保持现有武装力量和管辖地盘,缅政府向我们提供部分经费及其他物资援助,并给予我们开发矿产、森林资源,开放边境口岸和减免进出口税收等特权。
    3 月二十日,人民军在果敢易帜,成立了“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同时组建了“军政委员会”,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
    同盟军一开始就提出“停止内战,实现民族自治,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平等的缅甸联邦”。
    每年的清明节,则是寡妇们公开渲泄感情的日子。在那一天,果敢的寡妇们都跪在亡夫荒草凄迷的坟头不管一切地痛哭,许多真挚的记忆像清明雨纷纷打湿她们,所有的痛楚、委屈、不平、耻辱和忏悔都随她们源源不断的泪水涌出来。这种揪人心肺的哭声,每年清明总在我们老街边的山头上久久回荡……
  
  英军和缅军对果敢县汉人的百年迫害仍在继续。
  
    果敢人祖籍为中国,与中国人民同为炎黄于孙,但已发展成为与中华民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个分支,成为缅北的一个民族群体,基本融人当地民族之中,故称“果敢族”,因此果敢问题实质是民族问题。但果敢人民对中国人仍具有“同根”的认同心理,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其内部始终存在着较为稳固的内聚力,这种认同心理和内聚力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因国界的划分而消失。
  
  
  【林洪烈】勿忘南疆英烈 ——守土拒毒“蓝旗军”
    “金三角”,世人皆知,与南美哥伦比亚并列,乃世界两大毒巢之一。然而,鲜为世人所知的是,在这里播下第一棵毒种的是罪恶的英国人。而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为抵御英夷的侵略、植毒,抗议割地投降的满清当局,在弃职知府林洪烈的领导下,汉、傣两族共组蓝旗军,在极其艰苦无助的形势下与英贼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1825年,一支全副武装的英国考察队到达今天所谓“金三角”的地区,而当时还没有“金三角”这个名字。和在地球其它地区活动的英国人一样,这支考察队同样抱着勘察地形、吞疆纳土贼心。他们用当地人从未见过的先进武器,很快驱逐了大部分原住民,并以金三角北部的果敢县为大本营,安营扎寨。通过对这片地区的全面考察,英国人认为此地非常适于种植鸦片,历经三年试种,非常成功,于是开始在果敢、大勐洋等地开始大面积种植。而收获的鸦片则大部分销往中国内地,毒害国人。
    当时,英贼所处的地区为中缅交界地带,是今缅甸掸帮族(即中国傣族)的主要分布区。其中北部的果敢、班洪四县(另两县名字不详、面积不详)隶属中国,为云南省管辖。因而,英贼的行动遭到了缅甸王朝的极力反对,当地掸帮族纷纷起来与之斗争,加之强大的清政府也出面干涉,于是很快将之驱逐。
    但是,以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的英夷,已充分了解到缅甸的经济价值,及其作为未来进犯中华帝国的地理战略价值。于是很快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对缅甸开战,两次武装占领,灭亡了缅王朝,并将其并入印度,作为一个省份。
    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帝国惨败。自此,五千年古老帝国的伟大尊严同其广大领土一样,被新兴的西方列强迅速鲸吞蚕食。
    1886年7月24日,清王朝在英夷的武力胁迫下,与之签定屈辱的《中英会议缅甸条约》,将云南南部的果敢、班洪四县割让给英夷。这样,英夷全面控制了金三角地区,开始在这块土地上大肆播种罪恶的种子。
    林洪烈,原果敢县知府。在果敢被割让后,林公愤然辞去清廷另授予的车里(景洪)知府之职,率摹下一千多忠义官兵,孤军与英贼对抗。
    罗之曼,当地掸帮民族首领,激烈反对英夷役使族人种植鸦片,揭竿而起反抗英贼。罗部很快遭到了英军的血腥镇压,被迫率残部退入深山,坚持抗争。林洪烈起兵后,罗之曼便率部投奔,与林合兵组成了“抗英蓝旗军”。
    蓝旗军组成后,林洪烈为大元帅,罗之曼被封为大将军,广纳忠勇义士,拥兵两万余人,与英军长期作战。蓝旗军与英军对峙长达五、六年之久,期间大量破坏鸦片田,消灭英军有生力量,给其以有效的打击。英夷对这支军队毫无办法,于是采取外交手段向清廷施压,要求出兵配合镇压蓝旗军。而腐败无比的清政府竟然被迫接受了要求。可叹忠义而善战的蓝旗军两面受敌,又无援军,虽誓死抵抗,却怎奈寡不敌众,开始节节败退。最终,林洪烈与罗之曼带领五千将士退到萨温江边,遭到英军和清军的合围。五千精英终于弹尽粮绝,血染萨温江,全部壮烈牺牲。
    蓝旗军失败后,英夷即畅通无阻的役使当地人民大力种植鸦片,最终使金三角地区成为今天的鸦片基地,成为包括当今英国政府在内的西方国家当局所强烈指责的毒品发源地。而本属中国的果敢、班洪四县至今一直由缅甸控制。
    笔者在获得资料撰写本文时,感触良多,然总结有三:
    1) 由衷叹服以林洪烈为首的蓝旗军将士,在南疆极尽艰苦的环境下,孤军奋战保卫国土,最终捐躯,权权爱国之心不言自明。尤其是林洪烈大帅,在当时社会以作官为人生最大追求的人文环境下,在边地知府即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的社会现实状况下,同时也是在国土沦丧、边民即将被奴役的屈辱时局下没有苟且偷生,毅然辞官,选择了浴血抗争的道路,虽最终失败献身,却以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又一篇中华民族傲然不屈、守土拒毒的伟大篇章,决不能为我们这些后世子孙所忘记!!!!!!!!!!
    2) 百年屈辱史,古老帝国丧失了无尽疆土和尊严。然而在关注蒙古、库页、硫球,欣喜于港、澳回归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忘记遥远南疆还有一块领土为异国控制。如不能将这些失地收回,我辈如何面对为我们开疆拓土、浴血守边的列祖列宗??????
    3) 在当今反毒事业上,英国是走在最前列的国家之一。表决心、撒钞票,支援国际禁毒组织,自认受害最深,作“苦菜花”状。但不知其是装傻还是真傻,最早的大毒贩子,比现在的“哥伦比亚贩毒集团”或“金三角贩毒集团”大不知多少的贩毒组织,就是浪漫、温柔、贤淑、富有爱心的戴安娜王妃她前婆婆的老祖宗!!!!!!!而从建军性质、活动宗旨等方面来说,“抗英蓝旗军”是世界上最早的武装禁毒组织!!!!!!!!
  
  
  ******第三章 佤族及其与近代中国的密切联系******:
  
    在缅甸共产党中真正的缅甸人很少,主要是少数民族佤族人(大约百分之七八十),还有中国去的那些红卫兵,上海的,都参加缅共了,跟缅甸政府作战。”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在緬甸,佤族區位于缅甸东北部,分为北佤及南佤两部份,南佤实际是在缅甸政府强制北佤大迁徙下形成的;北佤位于萨尔温江以东,景栋以北,与中国云南省相接壤。南佤则位于缅甸与泰国北方清莱省永泰村(是由宣教士与泰国政府共同规划及协助成功的难民村)接壤的边境山区。南、北佤人口数约一百万人,南、北佤直线距离达200公里,其间多为丛山峻岭,单趟路程得花上20天左右,多则一个月不止,加上途中在景栋一带是属缅甸政府军把关,因此南、北佤间的交通十分困难。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及撒拉语。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佤文”(新创),在緬甸的佤族的语言则以佤话与拉胡话为主,领导阶层多数会讲汉话(以云南话为主)。
  
  
  抗英卫国美名传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西章傣族(摆夷族)******
  
    云南省傣族人口约106万(1994年),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在緬甸的傣族(摆夷族)主要分布在掸邦,其数量在整个掸邦或萨尔温江以东的东掸邦不详,缅甸的傣族正在争取掸邦独立。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西双版纳、德宏、金平三个方言,使用较多的是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傣族共有四种不同形式的文字: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这四种文字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经过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逐渐形成不同风格的文字。其中西双版纳傣文约有700多年历史,通行于西双版纳、思茅傣族地区;德宏傣文约有500年历史,通行于德宏、保山、临沧傣族地区;傣绷文除在国外使用外,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傣族也使用;金平傣文通行于金平县的傣族地区。四种文字中,当前使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是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新中国成立后,对西双版纳傣文和德宏傣文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改进后的傣文称为新傣文,原有的文字称为老傣文。改进后的西双版纳傣文,在保留原来字母形式和表音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若干字母,改变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作了规范。改进后的德宏傣文,克服了老傣文一字多音多义以及没有配套声调符号等缺点,使之更规范、更科学。
    1955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西双版纳州开始使用新傣文。1986年5月版纳州6届人代会通过关于使用老傣文的决议,恢复使用老傣文,但由于出版印刷界和广大妇女的强烈反对,1997年后报纸又恢复使用新傣文,并进入激光照排阶段。现在版纳州关于新旧傣文的的争论仍然十分激烈。德宏新旧傣文之争没有版纳激烈,50年代以来,德宏傣文共进行过3次改动,现在是德宏州政府大力推行的主要文字之一,也是德宏州傣族群众普遍使用的文字。
  
  
  ******第五章 中国对掸邦独立建国应采取的态度******
  
    中国对金三角掸邦争取独立的立场应该和缅甸军人政府的稳固性及美国支持翁山苏姬Daw Aung San Suu Kyi上台并以此成立亲美政府包围中国的企图一并考虑才是正确,不能一味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缅甸军人政府上!美国既然可以攻占中国西北方的阿富汗,现在又对中国东北方的朝鲜蠢蠢欲动,故在不久的将来压迫和搞垮中国西南方缅甸的亲中军人政府也是可以预料的。因此我认为缅甸军人政府始终会倒台或分裂,翁山苏姬上台是迟早之事,故中国应未雨绸缪,现先暗中适度支持掸邦争取独立以为一旦缅甸军人政府倒台后可供对抗翁山苏姬的亲美政府,否则将继西北方的阿富汗后再在西南被美国围堵。
    须知道不论缅甸军人政府或翁山苏姬的亲美政府都是会反对掸邦独立的,美国也不是因为缅甸军人政府不民主而扺制它及支持翁山苏姬的,美国是因为缅甸军人政府不服从美国充当围堵中国西南方的棋子而被美国扺制的。以往毛时代中国一手和缅甸军人政府维持良好关系,而另一手又支持缅共部队和缅甸政府军作战,今天一样可以和缅甸军人政府维持良好关系,而另一手又暗中支持掸邦部队和缅甸政府军作战,以备缅甸军人政府倒台后可以掸邦共和国及其部队对抗翁山苏姬的亲美政府。
    在将来翁山苏姬的亲美政府必然会让美国在缅甸建立各种军事基地威胁中国大西南,现今中国在缅甸的各种军事设施当然要结束撤离了。因而缅甸和中国的对抗局面便会形成,尤有甚者是邻近的印度势力也极可能进入缅甸,如缅甸在围剿各邦反抗军失利时便有可能招引印军入境助战,印军开入斯里兰卡分隔斯里兰卡部队和泰米尔游击队便是先例,而缅甸也有在50年代重金邀聘印度的克钦族兵团围剿盘据金三角的国民党残军的先例。若到了此地步,中、印已不祗在喜玛拉雅山和南海对峙了,所以中国不祗应军援掸邦革命军,还要先下手为强进兵缅甸讨回1960年10月中缅两国政府签定边界条约和1941年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的《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所失去的南坎,即盂卯三角地(面积约二二○平方公里,八十五平方英里)、江心坡及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的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等地区,上述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因中国在领土上的忍让所换取的滇缅边境和平的局面已不复存在。
    依下方的地图看掸邦Shan state位于萨尔温江Salween River两侧,而位于萨尔温江东侧的东掸邦地区,就是金三角地区,北与中国云南陆上接界,东与寮国以湄公河Me Khong River为界,西以萨尔温江与西掸邦为界,南与泰北以陆地为界,建立东掸邦共和国。这是一个很好防守的战略单元,当年国民党孤军就是以萨尔温江为天险和缅军对峙的。东掸邦应暂以景栋Keng Tung为首都(东枝Taunggy现为整个掸邦的首府),它位于东掸邦的几何中心也是交通枢纽。最低限度中国应暗中支持掸邦革命军在这一金三角部份站稳脚跟,以便有朝一日缅甸军人政府倒台后可供对抗翁山苏姬的亲美政府。况且该东掸邦地区有着很多汉族人口,分别从明代的汉族遗民即果敢族、国民党的孤军和眷属、文革时逃往缅甸的知青和改革开放后大批移居金三角中缅边界缅甸一侧的汉人,在金三角汉人总数应该不下一百多万,如在缅甸军人政府倒台后翁山苏姬成立亲美政府时,能有一个包括大比数汉族在内的掸邦共和国政府以对抗亲美的翁山苏姬政府,会对中国起着重大的战略作用。
    但要吸取坤沙、孟泰军因民族问题而内讧导致向缅甸政府军投降的教训,在摆夷山独立运动蒸蒸日上的时候,孟泰军内部潜伏已久的矛盾与危机渐渐出现。我们知道汉人与摆夷人有许多根本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风俗、语言、文字等),两个不同民族在短期内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孟泰军内部的主要矛盾焦点就在这里。1993年12月“建国”后,实际形成了挂摆夷牌子、汉人掌握实权的局面。在贺蒙总部,这样一来,摆夷人大有被愚弄的感受,摩擦由小到大,议论由外到内,1995年内讧终于发生了。缅甸政府军印制传单到处散发,还用“摆夷山革命是汉人打着摆夷革命旗,汉人当官发财”等话语挑拨离间。当然孟泰军内部也有一些干部不满坤沙身边的人,趁机发难。
    学生派首领贡约德等人对坤沙是否真正在进行摆夷山革命提出质疑,散布“摆夷山的独立要靠摆夷人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要求“纯洁摆夷山独立运动”。同时对重用张苏泉这样的“外国人”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学生派的领导人大多本是八十年代与缅中央政府唱对台戏的仰光大学生,他们的发难得到了部分摆夷山老首领的支持。因此掸邦革命军必须确实联合团结萨尔温江以东的东掸邦内的三大民族,汉族(包括果敢族,国民党的孤军和眷属、文革时逃往缅甸的知青和改革开放后大批移居金三角中缅边界缅甸一侧的汉人)、佤族和傣族(摆夷族)及其它小数民族,共同奋斗建立一个各族平等及独立的东掸邦,即掸邦共和国(掸兰共和国)Republic of Shanland。
  
  ******第六章 中国与缅甸边界领土的纠纷******
  
    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只要是关心国事的,都知道中国有两大片土地被帝国主义列强所侵占:一是被日本帝国主义所侵占的东北三省,二是被英帝国主义所侵占的西南边陲的江心坡地区及片马边城。这两大片土地是当时灼烧中国人心灵念念不忘的国耻家恨。抗战胜利后,东三省收复,但西南这片约相当于整个安徽省面积的土地江心坡,则在一九六○年中国与缅甸划界时被白白让与了外人。与此同时出让的还有现今云南瑞丽县境外的边境重镇--南坎。对五十年代后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南坎和江心坡早已是被遗忘的地名。
    江心坡与南坎的历史与香港十分相同,但后者中国执意收回,前者却轻易放弃,两相比较,使人感到对中国而言,主权神圣,国土不可弃,宁失千军,莫失寸土之类的原则,并不是真的落实,争与不争,全出于当时领导人的喜恶。
    江心坡地区是位于云南高黎贡山之西恩梅幵江及迈立幵江之间一个狭长地带,长约两千里,阔约五百里,其北起于西藏察隅县,南到缅甸尖高山。片马是位于恩梅幵江下游,内地与江心坡相通的一个边境重镇。这片土地是清朝云南腾越州所属的大塘、止那等土司控制的地方。其地少数民族多与汉民族有深厚渊源,如其中一支濮曼族人自称是蜀汉时诸葛亮平南时所遗汉人士兵的后裔,至今仍祀诸葛武侯。
    一八五二年至一八八五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帝国主义遂通过缅甸此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疆,于一九一三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通道,并于一九二七年吞并江心坡。但民国政府始终未曾承认过,一九二九年中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称「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迅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至纫睦谊。」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一九四八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就后来所知在1941年,正当中国因抗战急需打通经由缅甸的国际通道时,英国提出重划部分地段边界。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一般称为1941年线,此线将原来划定的部分段线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即老蒋割了不少地给缅甸,而且不敢公开。60年代中国和缅甸进行边界谈判时,缅甸拿出有关协议要中国承认,周恩来都傻眼了,但最后不得不承认协议有效。而后来上台的新中国政府则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一九五七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由英国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三年后中共与缅甸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则一笔勾销,同时并将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的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慨送给了缅甸。这两片失去的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是新中国政府上台后一次失去的最大面积国土。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幵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是著名的野人山。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在杜聿明将军统领下与日交战失利,曾横越野人山撤退到印度休整,这一段悲壮惨烈行程不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六○年的中缅边界条约第二条称「鉴于中缅两国的平等友好关系,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盂卯三角地(南坎指定区)所保持的「永租权关系」,考虑到缅甸的实际需要,中国方面把这个地区(面积约二二○平方公里,八十五平方英里)移交给缅甸,成为缅甸联邦领土的一部份。」一块主权属于中国毫无争议的国土南坎竟如此以他国的「实际需要」为由,轻易断送了。
  
  
  南坎:中缅边境的一颗明珠
    中缅边界在掸邦地区,在1960年正式签定了边界条约前有部份是属于中国的,如南坎Nam Kham。
    就南坎的历史来看,简直就是第二个香港。南坎是孟卯三角地尖端处一个城市,其形势犹如九龙之于新界。孟卯三角地是瑞丽江及支流南碗河交界处一个富饶的坝子,处中缅交通要道上,至今从缅甸入云南,亦必由南坎度瑞丽江。由于地处要冲,加上孟卯坝土地肥沃,出产富饶,今缅北最大产米区即在此,因此南坎中缅商贾云集,为滇西南及缅北一相当繁荣的商业小都市。五六十年代国民党孤军中的李崇文和李文焕的游击队即驻扎在南坎附近的腊戍,据说对外联络、收集情报及采购给养都在南坎一带进行。
    但不幸南坎虽属中国,却是被缅甸国土包围的一块飞地,垂涎南坎的英国要求清政府割让,被李鸿章所拒绝,但在清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清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被迫将南坎永久租借给英国。
    根据该年中英两国签署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英国承认南坎为中国之地,但由中国永久租予英国管辖,租价若干俟后再议。后议定英国每年付租银一千卢比给中国。据记载,英国付租直到缅甸独立,后由缅甸付给,中共上台后才中断。
    南坎之租借属英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缅甸独立后,该条约即应废除,中国也应理直气壮要回,应如其后中国毫不犹豫收回香港一样。但想不到中国为「考虑到缅甸的实际需要」竟主动放弃了。
  
  
  ◆ 中国承认麦线的缅甸段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有个麦克马洪线争端,缘因一九一四年当时印度的殖民政府外务大臣英人麦克马洪无视中印边界传统以喜马拉雅山南坡为界,提出以喜马拉雅山分水岭划界的麦克马洪线,中国国民党政府和现今的中国政府均不予承认。由于缅甸当时为英国的印度殖民政府的一行省,此麦克马洪线也就划到了中缅边界北部,蚕食了中国不少领土。但中国一九六○年与缅甸划界时,基本上承认了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如果说当初中国被迫割地失土,是因为中国积弱,对手英国强大,但在中共上台,缅甸独立后,中缅两国的力量强弱己互相易位,缅甸己无力再继续霸占中国领土,中国如果要收复失土应无困难。一九五四年周恩来访缅旬,缅甸总理吴努即向周自承,他对中国怀有恐惧。同年吴努回访中国,又向中国说,中国犹如大象,缅甸犹如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提心吊胆。结果中国这只大象并未发怒,而且还慷慨赠土,以致当时有关报导说「缅甸非常感动」。
    最近在网上看到有些人说新中国与缅甸签定的边界条约时割让了一些土地,为此找来资料以飨网友。(选自杨公素:新中国边界问题)
  
    1886年,中英关于缅甸条约中规定英国管理缅甸。
    1884年,中英签定《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二十条附件》。
    1897年,中英签定《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专条一条》,将尖高山以南中国云南与英属缅甸的边界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
    1941年,正当中国因抗战急需打通经由缅甸的国际通道时,英国提出重划部分地段边界。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一般称为1941年线,此线将原来划定的部分段线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即老蒋割了不少地给缅甸,而且不敢公开。60年代中国和缅甸进行边界谈判时,缅甸拿出有关协议要中国承认,周恩来都傻眼了,但最后不得不承认协议有效。
  
    1954年,缅甸政府向中国提出要讨论解决中国与缅甸的边界问题.
    (一)谈判前情况:
    1、1955年,中缅两国边防部队在黄果园发生冲突。黄果园在1941年线以西,属于缅甸地方,我解放军因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进驻到那里,越过了1941年线。
    2、中国政府经过多方商讨与研究,认为1941年中英划定的中缅边界条约不能不承认,但该条约将我佤族居住地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一块划出,我佤族群众强烈要求收回。
    3、北段未定界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一向属于中国,后被英国强占,1941年英国曾照会中国政府承认上述三地是中国属地,但企图出钱收买,被中国拒绝。
    4、南段勐卯三角地(南坎)向属中国,在英国吞并缅甸后,要修建缅北至八莫的公路,强行向中国政府“永租”该地,直到现在。
    (二)中缅边界的解决办法:
    除尖高山以北未划界按传统习惯线和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外,其它有争议地区作如下互谅互让的解决:中国收回片马、岗房、古浪和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部落的辖地;将勐卯三角地取消永租划给缅甸。勐卯三角地是缅北交通枢纽,我若收回将使缅北交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故留给缅甸以换回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的辖地。
    这个解决方案,不但公平合理,而且根据边界实际情况和照顾到各自的利益,缅甸方面表示同意。1960年,中缅双方根据上述精神签定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协定。
    在具体勘界、划界工作中,按缅方建议,确定片马、古浪、岗房地区153平方公里归还中方。班洪、班老被1941年划出的辖区,按中方建议为189平方公里归还中方。勐卯三角地区确定为220平方公里,我方不予收回交给缅方。在1941年线上的骑线寨(就是界线通过一个村寨),为保持村寨的完整,分别划给中方缅方。
    1960年10月,中缅两国政府正式签定了边界条约。
    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定了边界议定书。从而顺利完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这是一个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条约。
  
  掸邦共和国的地图SHAN STATE map图上方Nam Kham 南坎,Mu She木姐:
  
    在下图显示缅甸政府强迫掸邦北部接近中国的佤族迁徙往掸邦南部,掸邦北部那里应该有很多汉族或和汉族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上近似的小数民族,应该也包括在强迫迁徙内,最近就有一批果敢汉人约1,700人从掸邦北部强迫迁徙到掸邦南部泰缅交界的地区。
  
  
  果敢地区农田里的汉族少女
  
  
   警惕缅甸的防华策略 强制汉佤傣族大迁徙(转) [zwlt2003]31K05.31 18:1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