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玄蛇是真的吗: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0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6:25:27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28 17:00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0-02 22:33  第三十五句 化被草木
  
  化,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表示变化。《说文》中说:“化,教行也。”这里就是教化之意。
   被,覆盖之意,也有说应该是读“披”的,因为古代这两个字相痛。不管读什么音,都不影响意思。
  “草”很简单,就不用解释了吧?其实“草”这个字虽然简单,但人家还是颇有些来历的:草的小篆体为“艸”,就是画了两棵草,这才是“草”的本字。现在我们用的这个“草”字,原来指的是另外一种东西,什么东西呢?皂角。《说文》中解释说:“草,草斗,栎实也。”栎实,就是栎树的荚果,也就是皂角。后来有了“皂”字,把“草”的工作给替代了。如此一来,“草”字就下岗了,正好“艸”字年龄大了,长相又不好看,就宣布提前退休,于是年轻帅气的“草”就代替“艸”,成了草本植物的总称。
  木,这里指树木。《说文》中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这句话的意思是:明君圣主的教化就像阳光雨露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草木无情却有心
  
  话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面说过,这个官职相当于宰相)的张九龄受李林甫奸党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一下子官职小了好几级,还从中央给打发到地方,这事要搁一般人身上,一定会落魄失魂、怨天尤人、破口大骂、满嘴脏话,而人家张九龄可不是那样没素质、少涵养的人,他只写了十二首《感遇》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你看这首诗,写春兰秋桂、写草木美人,透着那么优美高雅,好像没自己什么事一样,但是却把自己不惧小人迫害、持清高正直气节的不服输劲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按理说草木是植物,应该没有感情的,要不怎么会把那些有呼吸和心跳但因脑组织受损而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已没有认知能力的病人叫“植物人”呢?
  但是,据说现代科学已经发现草木也是有感情的,如果你砍伐一棵树,同时用一种特殊的仪器测试旁边一棵同种类的树,会发现仪器上显示出颤抖的微音,那可能就是树木对同类被砍的不满和气愤,当然,也可能是砍树用力太大,震得仪器发抖。如果草木真有感情,谁还敢乱砍滥伐?你正撅着屁股砍树,树的同类们一人扔一个树枝过来,还不把你埋成一堆有机肥。
  草木无情也好,有情也罢,我们很难知道和理解,毕竟人类不是草木,就像《庄子》中所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不懂草木的伤悲,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人类从很早就开始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赋予草木很多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草木文化。开头说的张九龄的那首以草木言志的诗,只是众多同类作品中的一个例子,九牛一毛而已。
  古代草木文化的杰出代表,就是那部谜一样的《诗经》,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品都是以草木入诗的,可以说随手那么一翻你就会看见草木。现在我手头刚好有一本《诗经》,随便下试试啊:
   “蒲草没有泥岂能发长?芦荻没有水岂能生发?”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
  ——好像风格不太对啊?
  原来是拿错了,这本是《圣经》。现在我换了《诗经》再随便翻一下看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国风 王风 黍离》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诗经 国风 鄘风 桑中》
  我随便翻到的这两首诗中,第一首写的是“黍”这种植物,第二首写的是“唐”这种植物。
  黍,亦称“糜子”、“稷”(也有说稷是指高粱),其子实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东北称之为“黄米”,是过年包豆包、蒸年糕的主要原料。由于其产量比较低,现在已经比较少种植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河北张家口地区,“黄米”一词有特殊含义,不能乱说的。诗中以黍苗起兴,植物随风摇曳和内心的忧愁相呼应,引出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一千古名句。
  唐,就是菟丝子,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其他植物要是和它作邻居可倒了大霉了,它逮谁缠谁,并吸取被缠植物的养份,对农作物是有害的,其果实可入药。这是一首情诗,有人说是青年男女表达炽热的爱情之词,有人说是在讽刺贵族男女淫乱成风的诗。不管用意何在,用缠绕不断、死都要腻着你的菟丝子起兴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感情,不知道有多贴切和自然。
  可能是因为受到《诗经》的影响和启发吧,很多古代诗人都诗写草木。就拿上面说的菟丝子来说吧,很多诗里面都用过它来表示新婚女子。为什么这么一种农作物有害的植物这么受诗人欢迎呢?因为诗人基本上是不用种庄稼的。
  汉代无名氏作的《冉冉孤生竹》用过菟丝子: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婚后新郎有远行,新娘怨别之作,有人说是写一对男女已有婚约,但男的迟迟不来迎娶,女的疑虑哀伤而作。诗文一开始用竹子生在山陵上来比喻女子对男子的依赖和信任,然后又用女萝和菟丝子是两种蔓生植物,比喻男女的结合——女萝,菟丝子的另一个名称,也有人说女萝是和菟丝子长得比较像的另一种蔓生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菟丝子靠吸取所缠植物的养分而生存,而女萝则属于自给自足型的。最后,以蕙和兰是两种香草自比,希望男的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好时光,意思与唐代杜秋娘《金缕衣》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句相近。
  诗仙李白的《古意》中也用过菟丝子和女萝的比喻: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若识二草心,海潮易可量。”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妻子的复杂情感:既担心丈夫在外面胡搞瞎搞、又希望与他白头偕老。
  中学课本中曾学过诗圣杜甫的《石壕吏》,当时老师说杜甫写过“三吏三别”,但条件有限,没读过其他五篇,后来都找齐了一读,发现就在《新婚别》里面,杜甫一开头就用上了菟丝子:
  “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同样是新婚夫妇,为什么李白用女萝和菟丝来比喻,而杜甫用的却是菟丝与蓬麻呢?正常情况下,夫妻俩整天腻在一起,就像女萝和菟丝一样,而征夫就不行了,刚结完婚就匆匆离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家、能不能回家和老婆团聚,所以就用长得矮小又不会缠绕的蓬麻来比喻,菟丝子缠在上面也难以往高里攀爬,所以说把女儿嫁给征夫,还不如丢弃在路边呢,真是白瞎你这个人了!
  用女萝和菟丝比喻新婚夫妇或两个相爱的人几乎成为千古绝唱,“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多美啊!不过到了现代,人们对这两种植物不太熟悉了,脱离了受众者常识基础的比喻是很难被理解和接受的,于是现代人就地取材,又创造了很多类似的比喻,比如琼瑶大妈,用大家每年都能切身感受到的沙尘暴作比喻,创造了“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到天涯”这样一个比喻,虽然比较流行,但是总觉着不如女萝和菟丝那么贴切优美,还让人直想戴口罩,有那么一点窒息感。
  我们在冰冷坚硬的水泥森林里翻看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发现里面很多植物我们都很少见到了,还发现缺少草木的山川已不再像古时候描写的那样秀美。罗马俱乐部科学家在1984年就曾经强烈呼吁:“要拯救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首先要拯救地球上的森林。”不知道多年以后,覆盖地球大部分陆地的,是无边的绿色,还是汗漫的黄沙?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0-03 19:51  第三十六句 赖及万方
  
  
  万方到底有几方
  
  赖,本意为“得到好处、赢利”,《说文》中说“赖,赢也”,引申为“依靠”之意——当然,没有利益的主谁去依靠啊?成语“百无聊赖”中的“赖”就是用这个意思,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留在某处不肯离开”的意思,当然,不走的原因也是为了利益;再后来继续引申,把那些经常采取赖着不走的手段从别人那里捞好处的人称为“无赖”,专指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或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这句用的是“赖”的本意。
  万,简化前为“萬”,最初这个字是一种动物的画像,什么动物呢?答:蝎子。但是“万”字后来改行了,更多地作为数词出现,很少作为名词,即使偶尔作一下名词,也不是指蝎子了,而是指地名,如重庆的万州,或麻将牌中的一色。
  方,《说文》解释为:“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其本意为并行的两条船。
  “万方”合用,有三个意思:
  一是指四面八方、世界各地,这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在这句里解释为“世界各地”有点夸张,应该是“全国各地”吧。
  二是指形态多种多样,如东汉张衡在其描写洞房花烛夜的诗作《同声歌》中写到:“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仪态万方”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指容貌、姿态各方面都很美。——这个张衡是那个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的天文学家吗?没错,就是他,如假包换。张衡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二京赋》、《归田赋》等作品也算得上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了。(张衡冷笑:“嘿嘿,其实,我是双面卧底!”)
  三是指种种方法或各个方面,如《史记 周本纪》中“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一句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周幽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逗冷美人褒姒笑,统统没用!宋代杨万里在《诚斋诗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尝宴客,俳优者作伎万方,坡终不笑。一优突出,用棒痛打作伎者曰:‘内翰不笑,汝犹称良优乎?’对曰:‘非不笑也,不笑所以深笑之也。’坡遂大笑。俳优者,就是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一个艺人使出浑身解数都无法逗苏东坡笑,遭到另一个艺人的棒打和斥责:“你真没用,逗不笑苏大学士,还有脸说自己是国家一级演员呢!”被打的艺人说:“人家不是不笑,不笑是最深的笑,是笑到极至了。”苏东坡听了大笑。——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可能有点摸不着头脑:艺人的话有什么好笑的呢?实际上,艺人说的那句话是套用了苏东坡在《王者不治夷狄论》中“非不治也,不治乃所以深治之也”一句,算是碰到了苏东坡的痒痒肉,所以他才会大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主隆恩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不管你在哪里住,多远都能沾点光。
  
  《旧唐书 玄宗本纪》载:“(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玄宗以降诞日,宴百僚於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已下献镜及承露囊,天下请咸令宴乐,仍著于令,从之。”
  开元十七年是公元729年,八月癸亥,就是八月初五——为什么是初五?查万年历查到的——唐玄宗庆祝生日。当时44岁的唐玄宗对自己开创的开元盛世也很满意的,就在花萼楼请百官大吃大喝,腐败一顿。有擅于拍马屁的大臣上表建议把每年的八月五日作为法定节假日,命名为“千秋节”,群臣送上了各种生日礼物,举国欢庆,放假三天。
  几十年以后,怀才不遇的诗人张祜写了一首《千秋乐》描述了唐玄宗庆祝生日时的场景:“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奏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这里说的“赵解愁”暗含一段故事。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实际上相当于宫廷演出团。据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中记载,玄宗时,教坊中翻筋斗的裴承恩的妹子裴大娘,歌唱得好,他哥将她嫁给坊中一个爬杆的人,此人的姓侯——也真对得起这个姓了,而裴大娘却心有所属,她喜欢的是舞长竿的赵解愁。赵解愁擅竿技,经常到宫中汇报演出,是教坊中的佼佼者、玄宗面前的红人。
  有一天,侯爬竿病了,裴大娘与赵解愁打算毒死他,但是同坊有人透露了消息,老侯虽然嗓子渴冒烟了,但是一直坚持着啥也不喝。深夜,裴大娘和赵解愁来杀老侯,还带了个叫郑衔山的帮忙。郑衔山背了个土袋子,进屋就把土袋子压在老侯的身上,但故意避开老侯的嘴和鼻子。老侯逃过一劫,天一亮就赶紧去官府报案。很快,案件水落石出。按理说,裴大娘与赵解愁的行为和潘金莲与西门庆一样罪无可赦,但是人家赶在大唐盛世,而且属于杀人未遂,最关键的在于赵解愁是皇上的红人,最后的结果是赵解愁等人每人挨了一百下扳子了事。
  这首诗写的是皇帝庆祝生日,大家也跟着乐呵乐呵,于是“万方同乐奏千秋”,是不是都很乐呵啊?好像是吧?至少大家有乐子看:平日里在皇宫里表演的高难度杂耍今天大家都能看到了,咱老百姓啊今儿要高兴!可是那些演杂耍的人高不高兴呢?大家都放假三天,赵解愁他们可要加班,都说给三倍加班费,可是找谁要去啊?
  不过,诗人所表达的,也可能是对那个盛世的羡慕,像赵解愁这样练杂耍的都能成为皇帝面前的红人,可是自己呢?年纪一大把,没人理这个茬,苦啊!
  比张祜晚那么几十年吧,晚唐诗人司空图写了一首《感时上卢相》:“兵待皇威振,人随国步安。万方休望幸,封岳始鸣銮。”
  司空图这个人啊,年轻时候就很有文才,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后来王凝进了中央,任礼部侍郎,专管科举考试的,于是司空图去应试,朝中有人好办事嘛,结果考上了进士。可惜好景不长,很快王凝就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知恩图报,主动随行。后来朝廷给了司空图一个殿中侍御史的官职让他回朝,但是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了时间,被降级使用,当了个光律寺主薄。这时候,司空图遇到了另一位贵人,他就是被免职的前宰相卢携。卢携很赏识司空图。有一次,卢携在司空图家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
  什么意思呢?屯,艰难的意思;奇,遭遇不顺。意思是说:你不是一般人啊,只要有我在,你就把心放到肚子里,啥也不用怕!果然,后来卢携官复原职,立马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
  这首诗就可能是在卢携官复原职之后写的,意思是说现在卢携回来了,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提高,群众的情绪也稳定了,但是大家不要认为这就万事大吉了,老太太看地图——这才哪到哪啊?万里长征刚迈出第一步而已。实际上,这些并不是“万方”所想,而是他自己一方的想法。
  说了两首用“万方”的诗之后,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赞歌。和上句一样,这句也基本属于无限上纲上线那种,把太平盛世夸大到没边了,其实这只是一种幻想,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和谐到这种程度。在一个国家和社会里,有统治阶级,就有被统治阶级,有既得利益者,就有瞪眼干着急的不得利益者,有乐颠馅的,就有愁断肠。南宋时期老百姓就唱过这样的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个飘零在外头?”所以说“赖及万方”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扯淡,或者说是心愿,虽然可以朝着这个目标真抓实干,但是永远都不会被实现。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40.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