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檀5和极强纯木: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5:42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1 16:21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2 08:08  第三十一句 遐迩一体(5)
        
  琴挑文君 结千古情缘(2)
  
  如果没有杨得意的那句话,可能司马相如一辈子只能花老丈人的钱了。唐代才子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感慨到“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是啊,谁不想在关键时候能有个人出来帮个忙啊!司马相如才华了得,运气也好,在关键时候总是有贵人相助:王吉、杨得意、唐蒙——唐蒙也算吗?当然算,没有唐蒙前期做的基础工作,臣服西南夷哪有那么容易?不过这几位也没白帮忙,至少沾了司马相如的光,在史书上留了名。
  前面说过,司马相如以中郎将的身份回成都,出尽风头,这时候他老丈人卓王孙看到女婿这么有出息,心说我为什么不早点把女儿嫁给他呢?后悔得脑袋都拍肿了,于是拿出一份丰厚的财物给了卓文君。
   司马相如天生结巴,话说不利落,但这并不影响他写一手好文章;他虽然担任官职,却不曾愿意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而借病在家闲呆着,更不追慕官爵;他跟皇上去打猎,担心皇上被马踢着、狗咬着、虎吓着、大象踩着,就写了《谏猎疏》劝谏;临死前还给写了一篇《封禅文》,劝皇上举行封禅仪式。
  在文学上,司马相如凭着雄放的气魄和富赡的才华,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鲁迅对司马相如的评价是:“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
  正史上对司马相如的记载基本就这些了。不过那时侯的社会舆论和现在也差不多:你一旦出了名,不管是党政机关大报还是各种社会小报,都会争相来采访你。司马相当然如属于公众人物,于是正史和野史都找上他了,不同的是:正史给他立传,野史给他添乱。
  晋代人写的野史《西京杂记》敢于爆料,说了司马相如夫妇的三个隐私:
  一是司马相如纳妾未遂:“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但据专家考证,现存的《白头吟》以及“数字诗”都是后人假托卓文君所作。
  二是卓文君的相貌和年龄:“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
  三是司马相如的死因:“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段记载凸现了野史的特征。
  梁武帝萧衍的长子、还没来得及当皇帝就病死了的昭明太子萧统编著的《文选》中,收录了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其序中说:当初被汉武帝“金屋藏娇”陈阿娇后来失宠,被安排在长门宫里住,“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写的好,就拿了“黄金百斤”,请为相如替她写篇文章。汉武帝被文章打动,阿娇重新得宠。
  正史中并没有《长门赋》的记载,对于《长门赋》到底是不是司马相如的作品,一直有争议,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后人附会之作。《长门赋》有七百多字,现代人不容易读懂,而且可能涉嫌假冒伪劣,所以在此就不进行解读了。电视剧《大汉天子》中有一首插曲,是按照《长门赋》的风格和意境写的,除了个别句子有点别扭之外,整体感觉还不错:
  “自从分别后,每日双泪流。泪水流不尽,流出许多愁。
  愁在春日里,好景不常有;愁在秋日里,落花逐水流。
  当年金屋在,已成空悠悠。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愁。
  可怜桃花面,日日见消瘦。玉肤不禁雨,冰肌寒风透。
  粉腮贴黄旧,蛾眉苦常皱。芳心哭欲碎,肝肠断如朽。
  犹记月下盟,不见红舞袖。未闻楚歌声,何忍长泪流。
  心常念君王,龙体安康否?夜宴莫常开,豪饮当热酒。
  婀娜有时尽,甘泉锁新秀。素颜亦尽欢,君王带笑看。
  三千怯风流,明朝怨白首。回眸百媚休,独上长门楼。
  轮回应有时, 恨叫无情咒,妾身汉武帝,君为女儿羞。
  彼时再藏娇,长门不复留。六宫粉黛弃,三生望情楼。”
  
  不久前有位学者在电视上搞讲座,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其实是一个骗局,男主人公的目的就是骗色和劫财。此言一出,网上顿时板砖横飞。其实,弄清这么问题很简单,根本不用从当时商人的地位问题、娶寡妇的名声问题去讨论,只要弄清楚一点就行:卓文君有没有后悔?
  我们从正史和野史中都看不出卓文君在和司马相如私奔并结婚以后有丝毫后悔之意,否则她完全可以离开司马相如,反正已经做过寡妇了,离婚也无所谓,而且当时社会对离婚妇女的态度还是比较开明的,比如汉武帝的老娘王太后,她和汉景帝就是二婚。再说了,司马相如耍点手段吸引卓文君的注意和表达感情,能算骗吗?年轻人谈恋爱,有几个不搞点小伎俩?这是人家两口子之间的事,一般都是周瑜打黄盖,只要两情相悦,说点谎、受点骗也会成为甜蜜的回忆,凭这一点就认为司马相如是骗子,完全是起哄架秧子,如果不是治学态度问题,就是炒做需要,或者是嫉妒人家财色兼收,吃老祖宗的干醋。
  被传诵千古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姻缘佳话突然变成骗局,还有什么诸葛亮是奸相、曹操是智慧化身;秦桧是忠臣、岳飞“阻碍了民族融合”;李白是 “大唐古惑仔”;等等,乱了,全乱了。以翻案为噱头,以炒做为手段,以名利为目的,黑能变白,白能变红,看我七十二变,这就是我们周围日益浮躁的文化氛围。或许某一天,我们抬头看看天空,会由衷地说一句:好白的天,好蓝的云!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3 10:19  第三十二句 率宾归王(1)
  
  这句是由《诗经》中一首题为《北山》的诗歌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句浓缩提炼而成。
  率,就是捕鸟的用的丝网,上面是网面,下面是个柄。《说文》中说:“率,捕鸟毕也。”后来演变为榜样、带领、劝导、遵循等意思。在这句里是“自、由、从”之意。
  宾,实际上应该是“滨”,指水边陆地。
  归,最初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对吗?错!最初“归”就单指女子出嫁,也就是说,女子出嫁算是回到自己家了,出嫁前在父母家并不是自己的家。《说文》中说:“归,女嫁也。”那出嫁后回娘家叫什么呢?叫“归宁”或“归省”。
  《诗经 周南 桃夭》中就用的是“归”字的最初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蕡(读“焚”音),形容果实多而大。蓁蓁,茂盛的样子。
  这是一首是送新娘的贺新歌。既是贺新歌,为什么说的都是桃树的事呢?现在我们祝贺新人都会说“幸福美满、早生贵子、白头到老”之类的话。这首两千多年前贺新歌则拿桃树做比喻,把祝福的意思表达得却恰如其分:绽放的桃花比喻新娘子美丽的容貌,暗含着幸福美满之祝福,现在我们常说的“桃花运”,一般认为就是出自这里;桃果又大又多,预示着多子多福(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桃叶茂盛繁密,象征的就是爱情常青、兴旺和谐。
  这首诗读起来就能感受到新婚的喜庆气氛,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一棵桃树长得好,桃花绽放枝头俏。有个美女要过门,带去幸福和欢笑。
  一棵桃树长得高,大个鲜桃满树梢。有个美女要结婚,怀上一胎是多胞。
  一棵桃树长得大,叶子多得要爆炸。有个美女要出嫁,富足和谐不掐架。
  这句的意思是:从地方到中央,没有一个不乖乖听话服从领导的。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3 21:43  作者:xeehl 回复日期:2007-9-12 23:28:14 
    楼主更新的速度加快了
    不用复习?
  -----------------------------------------------------------
  学习中,头昏脑胀,数学看不懂,英语记不住。唉,不如年轻时候了!极度灰心失望。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4 08:29  作者:惹行客 回复日期:2007-9-13 23:08:15 
    芥姜之姜与神农居姜水之姜本非一字
    此姜非彼姜.
  ------------------------------------------------------------
  确实,芥姜之姜应为“薑”,趙孟頫的书法作品《真草千字文》中也是“薑”,但在《国际标准大字典》中已经合二为一,故在文中未加以区分。谢谢指正。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09-17 11:55  第三十二句 率宾归王(2)
  
  古代公务员,有忙也有闲
  
  前面说过,“率宾归王”是由《诗经 小雅 甫田之什 北山》中的一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首诗中既然有这么气势磅礴的一句,那么整首诗一定更是豪情万丈了吧?
  答案是否定的,整首诗所表达的,是一个牢骚满腹古代公务员对劳逸不均之工作安排的强烈不满之情。全诗如下: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靡盬(读“鼓”音),没有止息;劬(读“渠”音)劳,辛苦劳碌。全诗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太阳出来爬山坡,爬上北山采杞果。说我强壮能干活,从早到晚别闲着。公事繁杂没个完,远离父母尽孝难。
  放眼看看全天下,地盘全归王老大;别管你从哪里来,全是王的小马仔。领导派活不公正,我的工作最要命。
  马蹄飞奔响哒哒,公家差事乱如麻。领导夸我还不老,没病没灾身体好。肌肉强健力气大,出差跑腿没二话。
  有人休假家里蹲,有人为国操碎心。有人仨饱一个倒,有人路上来回跑。
  有人不知人间苦,有人工作很劳碌。有人上班很自在,有人干活累晕菜。
  有人吃喝加玩乐,有人小心怕犯错。有人忽悠加扯淡,有人啥活都得干。”
  两千多年过去了,虽然已经有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但在如今的政府部门中,这种劳逸不均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上班看报喝茶水的公务员真让全社会都羡慕得口水直流,殊不知,公务员队伍里也有累得直不起腰的。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实际上都靠那么一些骨干力量撑着,多数人是起帮衬作用的,或者根本就是看热闹的。同时,政府各部门之间也是有冷有热、有苦有乐。政府职能转变、人事制度改革等涉及社会深层次利益矛盾的变革,都会是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读了上面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古代的公务员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起,这句话所表述的,实际上就是周朝的分封制和朝贡制。
  朝贡制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建立,基本运作方式是这样的:先将全国领土依距离远近、关系亲疏划分成几大区域,然后规定各个区域的责任与义务。按照《尚书 禹贡》的记载,夏朝是以“五服之制”来划分疆域和确定贡赋的: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五服,实际上就是以首都为中心画五个同心圆,每五百里为一“服”,五服就是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为天子直接辖地,以一百里为单位,分别向统治者交纳丝束、稻谷、祭祀用品、粟和米;侯服是分封诸侯与大夫士的地方;绥服是天子文教所及与以武力护卫的地区;到了要服地区,天子力量就不大够了,仅稍加约束而己;荒服则是没开发的荒芜地区,那里的人还没开化,如果天子手伸得长就管管,不行就拉倒,反正是一些蛮子,也闹腾不出什么大动静来。
  夏朝并不向各方国或部落派驻官员和军队,地方高度自治,但前提是你必须承认夏王朝的老大地位,定期朝见并纳贡;夏朝中央政权的职能是维护各方国或部落间力量的相对均衡。夏朝的朝贡制具备了将国内各民族整合成一体的功能,但却难以进行深度治理,这种状况在商朝也没有得到改变。
  周王朝兴起后的,以周公旦为首的一小撮政治家创立了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分封制,把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实,夏商王朝也曾搞过分封制,受封的是被征服或主动举白旗投降的各族首领,换汤不换药,换名不换人,结果是治标不治本。周朝的分封制就不一样了:在对某一地区完成军事征服之后,将王族成员或姻亲功臣封在那里,这些人以强大的中央政权为后盾,代表中央政权统治其他民族地区。周朝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摧毁了氏族部落之间的在意识形态上的壁垒,推动了各族社会文化的融合与共同发展。
  周朝贡体制也是建立在“五服之制”的基础上的,但与夏朝相比,周王朝的“五服之制”是与分封制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更强的制度性。《国语》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每一服应该怎么办都规定清楚了,比如要服和荒服属于比较远的地区,只要“岁贡”即一年进贡一次或“终王”即一辈子来朝见天子一次就行了。
  后来周朝又把五服给细化了,《周礼》中就把五服扩展为九服,并规定了公、侯、伯、子、男各自封地的范围:“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三百里,则七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
  “九服”就是统治疆域由近到远的“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这就九个层次,镇、藩两服是距离中央政权最远的,所以古代边远地区闹独立的状况一般被称为“藩镇割据”。
  说到这里,我们基本能弄明白前面那位古代公务员为什么那么忙了:天下这么多地方、那么多层次,不是这里出点事故就是那里有点麻烦:昨天西边火车刮翻了,今天东边洪水泛滥了,明天北边出现矿难了,后天南边大桥完蛋了,作为公务员,这些事情都得管啊,谁让领导让咱负责这一摊事呢?有靠山的同事不用干活,吃喝玩乐去了,就剩这位命苦的老兄,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一天到晚疲于奔命。
  像这位老兄一样,很多古代基层公务员虽然牢骚满腹,但最终还是兢兢业业地投入到全心全意为天子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去了,于是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和朝贡制对天下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辖,终于构筑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种形式上的、初期的大一统局面,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37.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