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空优书网: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7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4:13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7-12-31 18:48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01 17:06  第四部分:搞好关系 有所作为
  
  第四部分从第六十一句“资父事君”开始,到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结束,共四十二句,讲的是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儒家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归纳为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这种归纳方式,是孔子他老人家亲自发明的,据《中庸》里记载,孔子在鲁哀公问政的时候说过:“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为“四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以前一直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写的,如《史记 孔子世家》中就说“子思作《中庸》”。但后来一些学者对这种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们在《中庸》里发现有些语言风格与战国时期的其他著作不相符,是秦汉时期特有的。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子思的思想和语言都比较超前,远远领先于时代,也可能这部作品就是在秦汉时期被改动过,或者根本就是别人冒名顶替,写好了之后假借子思之名发表的。
  孔子提出了“五达道”的说法之后,他的弟子们对这五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记录在《礼记 礼运》中:“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他们把五种人际关系掰成两半,从十个方面说明了作为不同社会角色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此后,孟子经过考古研究,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假借古人的名义提出了自己的处理人际关系五项基本原则,《孟子 滕文公上》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意思是人在没有经过教化的情况下,虽然填饱肚子、穿暖衣服、住进屋子,但和禽兽基本没什么区别,舜帝感到忧虑,就让契拿着五项基本原则去教导大家。契(读“谢”音),就是简狄吞蛋之后生下的那位,如果你没有什么印象了,说明你没认真读“周发殷汤”一句的相关内容,赶紧翻到前面复习一下吧。
  至于“五达道”从何时开始被称为“五伦”的,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反正在儒家经典中是找不到“五伦”这个词的。有学者认为,这个此可能产生于宋代俗语说经的时候,后来大家都这么说,就流行起来,因而“五伦”应该出自某个儒家权威之口,然后被抱有从众心理的大众接受——这让想起上学时的一件事:在某位老师极富催眠效果的讲解中,我睡得口水直流,忽被哄堂大笑惊醒,见同桌也在笑,就问他大家在笑什么,他说:“我刚睡醒,看见大家都在笑,我也跟着笑。”
  需要说明的是,汉代儒家提出“三纲”思想与先秦儒家的“五伦”思想极可能不是继承关系。虽然“三纲”与“五伦”中的前三项长得很像,但是看了下面这个之后,你会发现更像:《韩非子 忠孝》里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这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有人说了:法家的“三顺”与先秦儒家“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妇”有什么区别吗?早期儒家思想虽然没有明确地反对君权世袭,但他们不停地宣扬禅让制,从而间接地表达了对世袭制的不满,并且推崇“汤武之道”,认为人民可以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暴君的统治,这与法家强调君主绝对权威的“三顺”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汉代儒家“三纲”思想之所以挂着儒家的羊头卖起了法家的狗肉,取决于当时皇权至上的大一统形势。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03 16:11  第六十一、六十二句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1)
  
  这两句出自《孝经 士章》,全文如下: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翻译成白话,这段的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以侍奉父亲的心态去侍奉母亲,敬爱之心是相同的;以侍奉父亲时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尊敬之情是一样的。因此侍奉母亲要用爱心,侍奉君主要用尊敬,侍奉父亲则要爱敬兼备。所以说,以孝心对待君主就是忠诚,以尊敬对待领导就是顺从。能够用忠诚和顺从对待君王及领导,就能保工资和职位,就能按时祭祀先祖,这就是士应尽的孝道。《诗经》上说:“贪黑起早努力干,别给父母丢颜面。”
  关于《孝经》,我们放到下一句再细说;关于《诗经》中的那句话,我们放到下下句再研究。
  
  棍棒底下出孝子
  
  有人将“资父”错误理解为资养父亲之意,这是只看字面意思而没有探究其根源之故。“资父事君”是由“资于事父以事君”一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里的“资”,是凭借之意。“曰严与敬”则由“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一句简化而来,不同之处在于原文是“爱与敬”,简化之后是“严与敬”,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在《孝经 圣治章》有“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一句,意思是说: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二是古人也懂得“严是爱,松是害,不闻不问要变坏”的道理,认为“严”是更高层次的爱。后来“严”就成为对父亲的尊称,如“家严”是指父亲,“先严”是指去世的父亲,“严待”是指母丧父在。对母亲的尊称,则是“慈”。
  古代严父的典型,当数周公。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姓姬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弟,因封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北),史称周公。为什么说他是严父呢?请看西汉刘向在《说苑 建本》中的记载:“伯禽与康叔封朝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康叔有骇色,谓伯禽曰:‘有商子者,贤人也,与子见之。‘康叔封与伯禽见商子曰:’某某也,日吾二子者朝乎成王,见周公三见而三笞,其说何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阳有木焉,名曰乔。’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阳,见乔竦焉实而仰,反以告乎商子,商子曰:‘乔者父道也。’商子曰:‘二子盍相与观乎南山之阴,有木焉,名曰梓。’二子者往观乎南山之阴,见梓勃焉实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梓者,子道也。’二子者明日见乎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曰:‘安见君子?’二子对曰:‘见商子。’周公曰:‘君子哉!商子也。’”
  先按照出场顺序介绍一下这出戏里的人物: 伯禽,周公的长子,周公后来被封于鲁地,因辅佐成王脱不开身,就派儿子伯禽去治理鲁国;康叔,周公的弟弟,姓姬名封,卫国第一任国君;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姓姬名诵,十二岁即位;商子,即商高,人如其名,是个智商很高的人,据《周髀算经》记载,商高在于周公对话时说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这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运用这一定理的记载,因此勾股定理在我国也被称为“商高定理”。商高之后大约五百年,古希腊有个叫毕达哥拉斯的人证明了勾股定理,非常高兴,杀了一百头牛来庆贺,所以西方把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
  说伯禽和康叔两个人一起去朝见周成王,周公见到儿子来了,二话没说,上去就是一顿暴揍,揍了三次。把康叔吓坏了,心说哥哥这是抽那门子邪风啊,赶紧和侄子商量:“这样下去不行啊,你爹见到你不分青红皂白就揍,早晚要把你给打死,我们赶紧找个明白人去问问吧。”于是两个人去请教高智商的商子。商子没有正面回答,说:“你们俩去南山南面,看看那棵乔树。”两个人就去了,果然看见乔树像旗杆一样挺拔地戳在那,也没搞明白什么意思,就回来见商子了。商子说:“乔,象征作父亲的道理。”又说:“你们俩去南山的北面,看看那棵梓树。”两个人心说刚才为什么不一起说呢,非让我们再跑一趟,这不是累傻小子吗?但现在是来求人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好又去南山一趟,果然看到梓树很茂盛地俯在那里,又回来告诉商子。商子说:“梓树,象征当儿子的道理。” 伯禽和康叔终于搞明白了,俩人捶着酸疼的腿说:“跑断的腿,象征的是求人办事、给人当孙子的道理。”不管怎么说,两个人没白忙活,第二天又去见周公,进门以后一路小跑,见到周公赶紧跪下,周公亲切地抚摸着他们的头,拿出吃的表示慰劳,说:“你们遇见君子了吗?”两个人回答道:“见到商子。”周公说:“商子真是位君子啊!”
  这个故事在同样成书于西汉《尚书大义》中也有记载。那么周公为什么要打儿子呢?因为他态度不够恭顺,对父亲和君主不够尊敬。周公打儿子,这可不是头一回,《礼记 文王世子》中说:“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阼,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借指帝位。说周成王太小不能主政,周公帮忙治理国家,让成王和伯禽一起学习。成王如果犯了错,不能打,就揍伯禽,谁让你没带好同学的!这样做是为了让成王明白作为一个王位继承人应该怎么做。伯禽总替成王挨揍,都打疲塌了,所以后来朝见成王时被老爸暴揍三次也没打算弄清楚为什么,要不是康叔帮忙,说不定还要被打多少次呢。
  周公这种教育儿子的方式就是后来一直被中国人推崇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既然周公都这样做,我们还等什么呢?赶紧抄家伙吧!东北话说得好:“小树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赳赳。”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没有被父亲暴揍的可能不多,我小时候比较犟,经常挨揍,有一次被爸爸一个嘴巴打得脸上肿出一座五指山,但仍拒绝认错。总挨打也不是办法啊,后来哥哥告诉我一个高招:三十六计走为上,明知要挨打还不赶紧跑啊!于是以后挨打少了很多。
  这个高招孔子曾经教给他的学生曾参。《说苑 建本》在说周公打儿子的故事之后,紧接着又讲了一个曾皙打儿子的故事:“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曾参到瓜地里锄草——现在干过这种农活的人不多了,本人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曾经干过多年,虽然不是专职,但也知道个中辛苦——一不小心锄到了瓜秧的根,他老爹曾皙似乎看到一个又大又甜的瓜被狗叼走了,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随手抄起一根大棍子,照着曾参后脑勺狠狠打去,这一下就把曾参掉进了金子堆里,躺在地上睡了好半天。苏醒过来之后,曾参赶紧跳起来,去劝父亲消消气,别气出个好歹来,然后退出来弹琴唱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为的是让老爹知道自己啥事没有,还能唱歌呢,不用担心。这件事情被父子俩共同的老师孔子知道了,让人把曾参叫来,教导他说:你应该知道舜和他老爹瞽叟的事吧,你看人家舜,他爹一叫他肯定到,他爹要害他就是害不着,小棍子打几下就忍着,一看抄大棍子了,就赶紧跑。你可好,老爹暴怒的时候老老实实等着挨打,要是被打死了,你老爹可就成杀人犯了!
  古代被棍棒打得哇哇叫的儿子很多,被打死的倒不多见,可能是由于缺少记载之故,现在随便翻翻报纸就能找到很多血淋淋的案例:2007年05月16日《北京晨报》“儿子逃学上网,父亲失手棒杀”;2007年12月12日《法制晚报》“打死不孝儿子父亲被判14年”。拎个棒子往儿子面前一站就是严父吗?错!严父是指父亲在家里有威望,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得到儿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起到示范作用,“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种走极端的做法,还是放下棍棒,立地当爹吧。不过,现在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子关系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严管变成溺爱,在三口之家里,孩子老大娘老二,老爹只能屈居老三——到底谁是爹啊?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08-01-05 16:01  第六十一、六十二句 资父事君 曰严与敬(2)
  
  敢炒老板的鱿鱼
  
  事,甲骨文中与“吏”是同一个字,指官职,这里是侍奉的意思。唐代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就用了事的这个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人问了:你引最后一句不就行了吗?前面那几句不是多余吗?不久前为一个朋友送行,他将到一个新的环境,有新的起点,只要忘掉该忘的,做好该做的,应该能有很大的作为,虽然以后也会有一些见面的机会,但是感觉肯定不一样了,旧时天气旧时衣,旧时光棍已娶妻。在破旧的机场告别的时候,一种凄凉的感觉袭上心头,于是想起李白先生的这段诗,并根据当时的心情翻译成了白话:“人世间的快乐啊,就像流水一样说没就没了,兄弟你我别离后什么时候才能见面啊?如果我有辆宝马、奔驰、凯迪拉克什么的停在一边就好了,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拜访亲朋好友多方便啊!可惜现在给人家打工,不对有权有势的人卑躬屈膝就没法过日子,更别说什么开着名车去旅游访友了,唉,真是郁闷啊!”
  关于如何事君,《孝经 事君章》作了专门的介绍:“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大意如下:“孔子说:‘君子奉事君主,为官时要考虑如何尽忠;在野时要考虑如何弥补君主的不足。发扬君主的优点,匡正君主的过失,这样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中说:心中荡漾真爱,为何不敢表白?就在心中珍藏,永远不会忘怀!”
  好像有问题吧?前面都是说如何处理好君臣关系的,最后引用的那句诗怎么像是在谈恋爱呢?是不是翻译的有问题啊?那我们就看看原诗,讨论一下怎样翻译合适。
  这句诗出自《诗经 小雅 隰桑》,全诗如下: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是一名暗恋女子的内心独白。隰(读“席”音),低湿之地。全诗按照情诗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洼地桑树婀娜,叶子多得成坨。见到梦中情人,不知有多快乐!
  洼地桑树婀娜,叶子茂盛润泽。见到梦中情人,情不自禁想乐!
  洼地桑树婀娜,叶子浓密色深。见到梦中情人,交谈不忍离分!
  心中荡漾真爱,为何不敢表白?就在心中珍藏,永远不会忘怀!
  但是,如果这首诗真如我们理解的一样,是一首情诗,孔子还会引用其诗句作为事君的总结陈词吗?
  对于这首诗,《毛序》中认为是怨刺诗:“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后来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首写臣子得到君主的恩宠而感恩图报的赞美诗。朱熹认为这可能是首情诗,但也不敢肯定,就在《诗集传》中对这首诗做了几句摸棱两可的点评:“楚辞所谓‘思公子兮未敢言’,意盖如此。爱之根于中深,故发之迟而有之久也。” 《孝经》中明显不是作为情诗引用的,而是作为赞美诗,那么就应该这样翻译了:“心中无限敬爱,不怕远在天涯,君主在我心中,永远不敢忘怀。”
  现在“资父事君”、“严”都说过了,就差“敬”了,怎样做才算“敬”呢?《孝经 广要道章》中引用孔子的话给出了答案:“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意思是说,要让君主放心、百姓驯服,没有比用礼教更有效的了。礼,也不过就是敬。所以尊敬别人的父亲,当儿子肯定高兴;尊敬别人的哥哥,当弟弟肯定高兴;尊敬别人的君主,当臣下的肯定高兴;敬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很多,这就是敬的意义之所在。”
  虽然对待父亲还是君主都需要心存敬意,但是早期的儒家思想认为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对待父母双亲,要不离不弃、诚心诚意地“敬”,不要认为每个月给父母寄点赡养费就行了。《论语 为政》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这个比喻,历来有不同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狗能看门,马能代步,都能为人服务,作为儿子,如果不敬,和这两种畜生没什么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敬,赡养父母就跟养个阿猫阿狗等宠物没什么区别了。孟子持后一种观点,《孟子•尽心上》中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意思是说只养不爱,就如养猪一样;只爱不敬,那就养畜生一样。对父母的敬意,要一辈子恪守,儿女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远比物质重要。
  对待君主就不一样了,《礼记》中说“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四十始仕,道合则服从,不合则去”、“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境,则利禄也”。当臣子的,不公开劝谏,给君主留点面子嘛,但是如果私下劝说了好几次,君主还是不听,那就走人吧,赶紧找下家去,哪里黄土不埋人啊?你要是不走,那肯定是贪图那点工资。儒家的这种思想,在其他经典中也有所表达,《论语 先进》中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 万章》中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春秋公羊传》中说“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
  同样是“敬”,为什么对待君主和对待父亲要采取不同的做法呢?因为父亲是不能选择的,属于伦理关系,而君主实际上相当于给你发工资的老板,属于雇佣关系,如果老板采纳你的正确建议,给你加薪升职,就在这继续干下去,否则咱就炒老板鱿鱼,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当个体户。
  关于君主和父亲的这种区别,早孔子一百多年的晋国大夫栾共子已经搞得很清楚了,《国语 晋语》中记载,曲汉武公杀了晋哀侯,以高官厚禄引诱栾共子投降,栾共子说:“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您看,他把这父亲、老师、君主与自己的关系摆得十分明白,君主不过就是给你钱买吃喝的人,不值得豁出命去拼吧?但是栾共子后来并没有投降,而是战斗至死。相关内容,我们到“忠则尽命”一句会接着说。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57.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