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宽九段解散原因: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8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42:35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0-11 22:41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10-11 22:42
  第一百八十三句 索居闲处
  
  大隐隐于诗
  
  索居,出自《礼记 檀弓上》中子夏的“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一句,其详细解读请参阅第七十七句“学优登仕”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重复。
  闲处,在家闲居,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原文是这样一段:“高纠事晏子而见逐,高纠曰:‘臣事夫子三年,无得,而卒见逐,其说何也?’晏子曰:‘婴之家俗有三,而子无一焉。’纠曰:‘可得闻乎?’晏子曰:‘婴之家俗,闲处从容不谈议,则疏;出不相扬美,入不相削行,则不与;通国事无论,骄士慢知者,则不朝也。此三者,婴之家俗,今子是无一焉。故婴非特食馈之长也,是以辞。’”
  这一段中出现了“闲处”一词。前面讲过,“闲”的本义是木栅栏,引申为约束、限制之意。被木栅栏限制住出不去,就什么也干不成,当然就闲着了。索居闲处,就是离群独居,清净悠闲。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是战国末期的作品,作者假托晏婴之名,记载了晏婴的生平的一些故事。上面这一段,说的是晏子解聘了自己的管家高纠,高纠感到很委屈:“我给您当了三年的管家,兢兢业业地干工作,什么好处也没捞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现在却突然让我下岗,这明显违法了劳动法,您得告诉我为什么啊?”晏子说:“我的家法有三条,而你一条都没遵守。”高纠说:“家法顶个球?家法大还是劳动法大?再说了,您这三条家法都是什么啊?”晏子说:“家法顶个球,劳动法连个球都不顶。我的家法是这样三条:居家时从容不迫却言不及义,就疏远他;出门不赞扬别人的美德,进门不切磋品行,就不亲近他;通晓国家政事却不评论,对智能之士傲视轻慢,就不会见他。这三条你一条都没做到,我不能只做一个提供食物的人,所以才辞退了你。”
  在这一段故事之前,还有一段,大意是说齐景公问晏子:听说高纠跟你混挺长时间了,我想见见他。晏子说:“我听说为了为了土地而去打仗的人,不能成就老大的事业,为了薪水而去当官的人,不能匡正君王的过失。高缭给我做马仔很久了,却从来没有干预过我的言行,他只是个为了赚薪水才去工作的人,你见他会有什么帮助呢?”
  在《晏子春秋 外篇》中,又一次提到了这件事,说晏子辞退了高纠后,有家臣问晏子:“高纠为您工作了三年,不仅没有得到提拔,反而下岗了,他到底犯了什么错呢?”晏子回答说:“只有圣人才谈得上十全十美。我晏婴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需要大家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来稳固匡正我的言行。高纠在我身边工作三年,却未曾辅正我的过失,所以我才辞了他。”
  《晏子春秋》中反复提及晏子逐高纠这件小事,似乎颇有深意。一方面,说明晏子虽然个头很矮,但在思想上却是个高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用人上也有独到之处。古往今来,领导都喜欢驯服顺从的下属、讨厌总提意见的人,而晏子却恰恰相反,实在是难能可贵;另一方面,说明拉关系走后门现象自古有之。晏子作为齐国总理,辞退一个既没背景又没作为的临时工,却遇到重重阻碍:本人不爽、领导过问、熟人求情。好在晏子顶住了来自各方面压力,坚决辞退了高纠。归根结底,还是高纠的爹不争气,如果他爹是位列四大名爹,估计晏子也是干瞪眼没办法。
  从“闲处”时候的表现来评判一个人,晏子考察人才的方法真是不拘一格,相当于现在对员工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进行掌握评估。“闲处”属于比较自由天地,不用为了某些目的而刻意伪装,其表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质,所以儒家倡导“慎独”。如今很多辛苦劳碌的上班族都期待“索居闲处”的生活,即带薪休假、宅在某处。唐代有个叫罗横的著名诗人也喜欢这种生活,他有一首题为《寄聂尊师》的诗是这样写的:“欲芟荆棘种交梨,指画城中日恐迟。安得紫青磨镜石,与君闲处看荣衰。”交梨,是道教所称的仙果;磨镜石,传说轩辕氏在湖边铸镜事用的石头。这首诗没有几个难懂的词,但限于理解能力,我读了很多遍都没有完全弄清他想表达的确切意思,大意似乎是说罗横想和聂尊师一起隐居修道,在“闲处”冷看世间沉浮。
  说起罗横,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因为他后来改名了。罗横是唐末浙江新登人,自小有才,诗文出众,名气很大,可惜的是他从二十六岁参加了科举考试,一直考到三十七岁,结果每次都是榜上无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罗横的爹不行。有道是盛极必衰,当时的唐朝已走向没落,社会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末世乱象,黑幕、潜规则比比皆是,科举考试作为读书人向上层社会流动的主渠道,更是水深难测,已被既得利益集团完全操控,寒门学子基本没有什么机会。罗横的出身寒微,又没有办法搞到提前泄露的考试题,虽然比才学他谁也不服,但人家只跟你拼爹,你爹没本事,对不起,考一百次你也只能当分母。
  二是罗横过于狂傲。《唐才子传》中说他“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谁也看不上,逮谁讽刺谁,还把这些诗文集结成册,名为《谗书》,并天真地拿这本书给达官显贵看,希望能够得到推荐。此外,罗横不管见到谁,开口就是家乡话,从来不讲普通话,不管你听不听得懂,反正他自己懂了。方言这东西,往往只有领导才有资格说。
  三是罗横长得太对不起观众了。《旧五代史 罗隐传》载:“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罗横得到了当朝宰相的欣赏,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得到了宰相之女的爱慕。郑畋的女儿是个文学青年,特别喜欢罗横的诗,郑畋怀疑女儿已经把罗横当成心中偶像、甚至梦中情人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如果罗横能像元稹一样,攀上老郑家这棵高枝,必会财色双收,前途无量啊!可惜,罗横没有元稹那么好的命。这一天,罗横来到郑宰相的家,郑小姐听说偶像来了,就从帘幕之后偷看,这一看不要紧,郑小姐差点把隔夜饭恶心出来,偶像彻底变成呕像,从此以后这个女孩再也不读罗横的诗了。由此看来,罗横果然不是一般的丑,而是丑得惊世骇俗。由此我们又得出一条文坛定律:文章写得好的人,不仅不一定长相好,而且有可能丑得出类拔萃。远有左思、李贺、温庭筠、方干、罗横、纪晓岚,近有曹三公子、当年明月,男的丑点还好,长得有特点嘛,而萧红、张爱玲、三毛、龙应台、六六等等女作家也均符合这一定律。所以说,上帝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他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可能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考试屡考不中,又逢黄巢起义,罗横很沮丧,于是改名为“隐”,意思是老子不玩了,找个地方去隐居。另外,“隐”字也有阻塞之意,罗横可能感觉自己被阻塞、埋没了,心有不甘。很多人一改名字就转运,但搁在罗横身上就不灵了,改名之后他在池州避乱隐居,但生活没有任何改善,几乎穷到了蹦子皆无的境地。这样隐居下去,用不了多久就得饿死,于是罗隐告别了索居闲处的生活,到江湖上讨生活。随后的很多年里,罗隐到处乱窜,给地方官员当幕僚,但是因为他太狂傲了,所以没一份工作能干长的,越混越惨。《唐才子传》载:“隐初贫来赴举,过钟陵,见营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纪,下第过之。英曰:‘罗秀才尚未脱白?’隐赠诗云:“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与云英在二十年后重聚,云英问罗隐是不是还没有考上啊?罗隐输人不输阵,马上做了一首诗进行揶揄嘲讽,说我虽然没考上,但你也不比我强,老大不小了还没嫁出去,都成剩斗士级别的剩女了,咱谁也别笑话谁。狂傲的罗隐行走江湖七八年,越混越潦倒。有道是物极必反,这一年,55岁罗隐终于迎来了春天,得到了钱镠(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吴越王钱婆留)的赏识,谋得了钱塘令这一官职。虽然罗隐依旧狂傲不改,但钱镠大人有大量,不跟他计较,让漂泊坎坷了大半辈子的罗隐老先生有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度过了还算舒坦的后半生。
  罗隐长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因此交游比较广泛,朝臣官员,文人骚客、僧道营妓,不同职业性别年龄的人,都被罗隐通吃。在长安赴举时,罗隐结识了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杜荀鹤与罗隐的经历比较相似,也是出身寒微,也是屡试不第,也是归隐山林,也是晚年入仕,但杜荀鹤比罗隐还惨,被举荐为翰林学士、迁主客员外郎后,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病死了,死后还遭人诋毁,说他是杜牧的私生子。杜荀鹤诗歌关注现实,独成一格,后人将其诗称为“杜荀鹤体”。罗隐和杜荀鹤这一对难兄难弟来往比较多,诗中多有唱和。杜荀鹤有一首诗,题为《赠聂尊师》:“诗道将仙分,求之不可求。非关从小学,应是数生修。蟾桂云梯折,鳌山鹤驾游。他年两成事,堪喜是邻州。”这首诗本人也没能搞太明白,大意似乎是诗人希望与聂尊师一起修炼成仙。
  罗隐还与僧道多有交游,其中有一个比罗隐小三十岁左右的诗僧,法号齐己。齐己有一首诗,题为《与聂尊师话道》:“伯阳遗妙旨,杳杳与冥冥。说即非难说,行还不易行。药中迷九转,心外觅长生。毕竟荒原上,一盘蒿陇平。”伯阳,即魏伯阳,东汉炼丹道士,写了一部名为《周易参同契》的书,是世界炼丹史上最早的一部理论著作,受到历代炼丹家的推崇,即诗中所说的“妙旨”。《神仙传》中说,魏伯阳服丹药而死,之后复活成仙。从本诗特别是最后两句来看,似乎齐己不太相信炼丹长生之术,因此与聂尊师探讨这个问题。
  虽然年轻时一度沉迷于参禅悟道,但现在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既无慧根,亦无道缘,三位诗人给聂尊师的写的这三首诗的精神实质竟无一能领会,只能安分守己做一个凡夫俗子。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上面说的这三位,都与聂尊师有交往。尊师,是旧时对道士的敬称。这位聂尊师是什么人呢?在文献上没有找到任何记载。从上述三首诗来看,聂尊师是一位种仙果、修仙道、炼仙丹的道长。罗隐、杜荀鹤、齐己等人,有隐逸经历也好,终身隐逸也好,因为相关记载比较多,他们的经历诗文为人们所熟悉或知晓,也一直为后人所评判和褒贬,甚至被人编排了一些绯闻、丑闻,而那些籍籍无名者,又过于平淡,对不起这一生所经历的时间。相比之下,如聂尊师这般充满神秘感的隐者,除了姓氏职业什么都没留下,给后人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纵情于山水之中,沉湎于兴趣之中,隐逸于诗词之中,这就是这类索居闲处的隐逸之士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28.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