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婆托佛牌: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2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4:02:04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共129页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10-09 08:39
  我是薛定谔的猫
  既是活的
  又是死的
  只有打开箱子
  才能确定结果
  ——真的要打开箱子吗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10-25 09:43
  贴不上来,不知道那句话犯忌了。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10-27 14:37
  不知道那句不河蟹,还得用一段一段贴上来的方式来检验,唉……
  
  第一百七十二句 劳谦谨饬(1)
  
  
  君子谦谦
  
  公元前48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当权的三桓互相观望,谁也不想出兵御敌,这可急坏了孔子的学生冉有。冉有是季氏的家臣,他力劝鲁国三桓共同抵抗齐军,好说歹说,季康子和孟懿子两家终于同意出兵了。鲁国军队兵分两路,季康子派冉有率军为左路,孟懿子派孟孺子泄率军为右路,与齐军在稷曲(今山东曲阜一带)开战。左路军在冉有的指挥下,冲到敌人的阵地上去,用长矛一通猛戳,齐军顿时大乱;而在战车上看热闹的右路军主帅孟孺子泄被血腥的战争场面吓得尿了裤子,赶紧让司机掉转车头,以三百码的速度往回跑。大家一看,主帅都跑了咱还等什么啊,也以三百码的速度跟着跑,于是右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逃回城内。好在左路军取胜后赶过来救援,才迫使齐军撤退。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10-27 14:42
  虽然孟氏的右路军很丢人,但败军之中好歹还有那么一个亮点:在大队人马跟着主帅拼命往城里逃的过程中,有位将领一直拖在部队后面,抵抗追兵,掩护大部队撤入城中,这个人是孟氏族人,叫孟之反。战斗结束后,各路媒体记者蜂拥而至,将孟之反团团围住进行采访:“当时你为什么能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个人掩护了好几千人?”孟之反简洁明了地回答了一句话,把在场的所有人都雷了个外焦里嫩。
  根据上面的背景描述,请选择:孟之反的回答可能与下面哪句或哪几句流行语的意思较为接近:
   A 我爸是李*刚 B 这事不能说太细 C 卧CAO泥马 D 先要感谢GJ
   E 你是哪个单位的 F 跟ZF作*对*就*是*恶 G 时*速*70*码 H 苦练叉*腰*肌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0-10-27 14:44
  这段故事记载在《左传 哀公十一年》中。孟孺子泄,是孟懿子的儿子,即后来的孟武伯,名彘,字泄——也不知道谁给他起的倒霉名字,叫“彘”也就算了,还“泄”,难怪上在战场上笨的跟猪一样,被吓得泄了一裤子。在这场战斗中,孟氏的家臣颜羽、炳泄分别担任御者(司机)和车右(保镖),为幼猪——不对,是幼主——服务。孟孺子泄逃回去之后,为了找回点面子,他自降身价,将自己与这两个家臣做比较,大言不惭地对别人讲:“我不如颜羽,但比邴泄。颜羽作为一名司机,非常敏锐善战;我虽不想参与战斗,但我憋着不说;邴泄作为一名保镖,却当场就露怯了,不停地催促司机:赶紧掉头跑吧!”
  相比于孟孺子泄的怯懦和厚颜,孟之反不仅勇敢地担负起断后的重任,而且非常谦虚。 在他将要最后一个撤入城中的时候,故意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我骑的是一匹卧槽NI马,跑得太慢,别人的马都跑三百码,我的马只能跑七十码。”
  齐鲁稷曲之战之后,身在卫国的孔子对于孟之反谦虚的美德进行了赞扬,《论语 雍也》中记载:“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伐,这里是自我夸耀之意。殿,本指帝王居住的宫殿,在部队行军中走在最后面的军队主要任务是保卫帝王或主帅,因此称为殿军,所以“殿”也引申为后面。
  鲁国取得的这场胜利,冉有功劳最大。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都是我老师孔子教的。此时的孔子,正因为不肯为孔文子打女婿支招而被软禁在卫国,于是季康子派人去卫国迎接孔子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之后,虽然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向孔子请教政事,但依然没有重用孔子,于是孔子决定发愤著书,开始编修六经。在编修《易经》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一句时,孔子或许想到了谦虚不自夸的孟之反,他对这句进行了注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大意是说:劳苦功高而不自夸、不索取,真是太厚道了。这一卦是说功勋卓著的人反而表现得很谦虚很低调。品德要高尚,礼节要恭敬,谦之道就在表现恭谨而能保有其位。
  我们在“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的相关内容中说过,《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六爻都是吉的就是谦卦,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能够秉承谦恭,那么无论什么环境都能适应,无论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这一卦的初六爻辞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意思是说:谦之又谦,就能够以谦卑自守;平时自养谦德,居柔而处下,则愈无人能超越。
  关于孟之反的其他情况,由于没有记载,我们不得而知,但按照《易经》中的说法来推断,孟之反的人生应该有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后人也盛赞孟之反的谦虚,比如宋代诗人项安世在诗中写道:“君看千载下,人数孟之侧。当时争功人,枉被蝼蚁食。”孟之侧,即孟之反。说你看看千百年来的这些人吧,还是人家孟之反聪明,谦虚美名一直流传下来,而当时争抢功劳的人谁还记得?
  古人把谦虚作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古乐府诗《君子行》是这样规范君子的行为的:“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嫂叔不亲授,长幼不比肩。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
  “劳谦得其柄”一句,出自《易经 系辞下》中的“谦,德之柄也”。柄,本指器物的把儿,这里是根本之意,即谦是德的根本。
  在《千字文》的内容里,“罔谈彼短 靡恃己长”两句说的就是谦虚,这一句里为什么又说一次呢?可能周兴嗣意识到谦虚的重要性吧,尤其到了这一部分,讲的都是官场潜规则,如果你上头没有足够强硬的靠山,除了谦虚和谨慎(接下来就要说谨慎了),其他因素都无法保证你能够在官场上站牢脚跟、稳步前进。
  谦虚一时易,谦虚一世难,如果真能做持之以恒的谦虚,那就真的应了《易经》中的预测:吉!在现实中,懂得谦虚的人,多半都会混得不错,比如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某权威电视台大嘴主持人就是一个活生生、喜洋洋的典型例证。这位老兄的水平和能力都不敢恭维,但人家能够一直秉持着谦虚的态度,尽管其意识流解说法让他经常露出“破腚”,但仍然能够稳坐老大的位置,其语录更为广大人民群众带去了无穷的乐趣。由此可见,谦虚确实是官场、商场、职场至关重要的品性,能否取得大发展要看机遇多种因素,但只要保持谦虚,至少不会轻易翻船。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02-09 15:57
  大概从一年前开始,我逐渐被分成四份。
  劳心劳力的一年终于过去了,但我还是要继续被分成四份。如果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得再多分一份,那就成五马分尸了。更杯具的是费力不讨好,四个方面的力量还因为把我分得不均匀而表示不满。
  梦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时间被切割得鸡零狗碎,思路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尽管午夜睡猛醒之后会偷偷打开电脑,但竟无法写出一个字来。
  同人不同命,恨爹不成刚。
  祈求平静平淡平安!这样或许再过大约一个月,就能逐渐回归了。
-
作者:望于江湖 提交日期:2011-03-30 22:01
  第一百七十二句 劳谦谨饬(2)
  
  
  小心翼翼
  
  谨,小心谨慎;饬,古通“敕”,约束、整顿之意。
  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不管你如何谦虚,如果做事不够小心谨慎,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抓到把柄,所以除了“劳谦”之外,还要做到“谨饬”。
  南宋大臣曹彦约根据自己做官的经验教训,把“谨饬”上升到了官箴的高度,他在《送萧季然倅均州》一诗中写道:“只今边备艰难际,自古官箴谨饬中。”
  曹彦约是进士出身,曾跟随朱熹讲学,后在抗击金兵入侵和镇压叛乱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得以升迁,但其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进而被任命为主抓经济的地方官员,很有政绩。宋理宗时期,曹彦约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修撰,后又想升他为兵部尚书,被老曹以年龄太大而推掉了。老曹看不惯不正之风,经常上书抨击揭露腐败现象,言辞激烈。尽管一生耿直,但在老曹的诗中仍不忘提醒别人要以“谨饬”作为官箴。
  官箴,即官场箴规,是对官员的劝勉规戒,也包括官僚的功德标准和行动尺度。中国最早的官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为预防官员腐败而做,原名《颁令箴》,又名《戒石文》,全文二十四句九十六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翻译成白话,大致是这样的:
  “人民是我亲儿子,早起晚睡忙政事,任命你们把官当,民生疾苦放心上。政绩好坏有征兆,德治让人乐陶陶。解决问题靠引导,人走百姓念你好。执法宽严有所依,去除陋习改风气。勿使人民受剥削,别让百姓痛苦多。欺负屁民很容易,上天睁眼在看你。税收车辆百姓给,国家强盛靠全体。我封你官给你赏,已经全部兑现完,你们花的每分钱,都是百姓血和汗。当上地方父母官,对待人民要仁慈,要以此文为诫勉,理解我的苦心思。”
  孟昶一度把后蜀国治理得不错,但好景不长,国家刚刚走向繁荣,孟昶就开始不干正事了,终被北宋所灭。宋太宗看到这篇《戒石文》,认为写得非常好,但感觉太长了,于是从中摘取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于是,宋代的十六字版本官箴《戒石铭》就此诞生并颁示天下,立于各地方官衙大堂前,告戒官员不要腐败,这种做法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解放以后,写字各级政府门口的“为人民服务”也有官箴的味道,但现在一些官员的所作所为已让这五个字名不副实,如果中间再加一个字就比较贴切了。
  比曹彦约大七十多岁的南宋吕本中写过一部书,名为《官箴》。据清代《四库提要》介绍:“此书多阅历有得之言,可以见诸实事。书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为当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其中的“慎”字,与曹彦约所提的“谨饬”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吕本中的这三字版官箴在直到清代还颇受重视,赵翼在《陔于丛考》中记载:“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看来,清代官衙不仅要在大堂里立一块十六字版官箴的石头,还要挂一块三字版官箴的匾额,但这些虚招对吏治走向腐败没有起到丝毫的遏制作用。历史告诉我们:反腐败只靠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是不行的,必须从制度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什么时候实现了“上天易虐,下民难欺”的局面,腐败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吕本中出身名门望族,他爷爷的爸爸吕公著、他爷爷的爷爷吕夷简、他爷爷的爷爷的伯父吕蒙正,都做过北宋宰相,因此吕本中也深谙为官之道,写出了《官箴》这样的书,但吕本中本人的仕途却非常坎坷,直到南宋初年,五十多岁吕本中才当上了皇帝的秘书(中书舍人),没多久又因其主战立场而被秦桧罢官。吕本中在官场上除了留下一本《官箴》之外没有太多表现,不过在文学方面却有一定影响,他的诗词新奇清丽,具有独特的风格,比如那首让人读了之后掩卷无语、愁肠百转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谨饬的最低要求是说话要小心,不能随便议论别人。当年伏笔将军马援在交趾平叛时,给远在京城的侄子马严和马敦写了一封信,劝诫侄子们不要随便议论他人长短,最起码也要做个“谨饬之士”。这封信内容不多,但却改变了好几个人的命运: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马严和马敦是亲哥俩,都是马援的二哥马余之子。这哥俩小时候比较苦,刚七八岁父母就先后去世,只好去姐夫家过活,后被马援接到洛阳抚养教育。大树底下好乘凉,仰仗马援的名望,哥俩在京城结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多是年轻气盛的愤青和侠义之士,这些人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有些话说过头了也不怕,因为他们大多是有来头的:我叔是马援,你叔是金国友,他爸是李刚,最不济的也有个女儿叫彭帅。
  马援担心这样下去对两个侄子不利,就在战场上写了上面那封信,教育侄子对别人的过失不要妄加评论,虽然龙伯高和杜季良都是马援敬重的人,但马援希望侄子要向敦厚谨慎的龙伯高学习,就算学不像,还能成为一个谦虚谨慎的人,相当于想刻一只高洁的天鹅,没弄好,刻成了一只老实本分的鸭子,无伤大雅。杜季良是一个重江湖义气的人,什么人都结交,马援不希望侄子向他学习,要是学不好就成了不干正经事的轻薄之徒,好比画老虎没画好,画成了一条恶狗,到处乱叫乱咬讨人厌,而当时的杜季良已经比较招人恨了。
  马援的这封信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充满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可惜的是,由于保密工作没做好,这封信的内容泄露,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枪使唤了。
  龙伯高,姓龙名述,字伯高,时任山都长;杜季良,姓杜名保,字季良,当时任越骑司马。这两个人虽然官职不高,但都比较有名望。正如马援心中所说,带有游侠性质的杜保快意恩仇,比较招人恨,他的仇家给皇帝上书,说杜保这个人行为浮躁,蛊惑人心,实在是不咋地,伏波将军马援特意从前线写信告诫侄子不要跟他学,而梁松、窦固这两个人却和杜保打成一片,势必助长其嚣张气焰,给国家造成祸患。
  梁松、窦固是何许人?这二位就是光武帝刘秀的大姑爷和二姑爷。刘秀看到这封举报信之后非常生气,立即把自己这两个宝贝姑爷叫来骂了一顿,把举报信和马援的那封信给他俩看。两人赶紧跪地向老丈人认错,脑袋都磕得流血了。刘秀见这两个姑爷认罪态度比较好,又不是外人,就算了吧。杜保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谁让他没娶到皇帝的女儿呢?刘秀下诏免去杜保官职。对于那位得到马援高度赞扬的龙述,刘秀也没有忽略,提拔他为零陵太守。
   虽然这件事与马援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梁松却记了马援的仇,后来在马援病死武陵战场,梁松乘机诬陷马援,致使刘秀在盛怒之下收回了马援的新息侯印信,相当于否定了马援一生的功劳。
  马严和马敦在叔叔马援的教育下,确实改变了很多,做事非常小心谨慎。马援去世后,哥俩在钜下定居,周围的人都非常敬重这哥俩,称二人为“钜下二卿”。后来汉明帝刘庄即位,马援的女儿被立为皇后,马严为了避免招惹嫌疑,开始在家中躲猫猫,很少外出,后来索性搬家走人,基本断绝了与亲友之间的来往。看来马严是严格遵循叔叔马援的告诫,把谨饬进行到底了。可惜,马严在家教上欠功夫,他儿子马融没能成为一位谨饬之士。
  要说也奇怪,欺负和被欺负的基因居然也会遗传。当年梁松想方设法欺负马援,最终得逞了,到了马援的从孙马融这辈,又被梁松的从曾孙梁冀(梁松弟弟梁竦的曾孙)给欺负了。马融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他在学问上达到了一个既精又博的高度,但在仕途上却比较坎坷:在任校书郎中时上书议事,得罪了邓太后,十年没让挪窝,更别谈升迁了,直到邓太后死了才逐渐升职,做到南郡太守,又因得罪了大将军梁冀,被诬贪污,遭到了免官髡首的处罚,发配到北方戍边,好在不久遇赦,回到洛阳,出任议郎。此时的马融不敢再得罪人,甚至开始讨好梁冀,不仅专门写了一篇《大将军西第颂》来拍马屁,还为梁冀起草诬陷忠臣李固的奏章,为后世所耻笑,不过马融却因此保全了自己,活了八十八岁,而那位权倾一时的梁冀在马融八十一岁那年就被汉桓帝除掉了。
  马融死后的第一千八百三十九年(公元2005年),一位活了一百零一岁的中国文坛巨匠陨落,他的后半生与马融境遇相似,在被迫害的时候表现得很老实很配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写了一篇《孔老二的罪恶一生》来讨好当权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到他去世时已经熬死了迫害他的那四位主要人物中三位,如果再多活两个月,就能把第四位也给熬死。有些时候,人为了生存难免会迫不得已做一些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这是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使然。
  像马援这样做事小心翼翼的人还是会遭到迫害,而像梁松那样的小人却可以为所欲为,直教人大呼天理何在。没办法,谁让人家不仅有做小人的天赋,而且给皇帝当了姑爷呢?不过,就算是皇帝的姑爷,也只有谨饬一些才能落得个好下场。
  光武帝刘秀有五个女儿,自然也就有五个姑爷。大姑爷梁松,在刘秀活着的时候风光无限,可惜在刘秀死后两年就因滥用职权办私事而被免职,又过了两年,心怀不满的梁松写匿名信告黑状,被查出来后以诽谤罪下狱而死;三姑爷韩光和四姑爷郭璜都因参与谋反而被杀;五姑爷阴丰最离谱,他本是刘秀结发妻子阴丽华的亲外甥,娶了刘秀的小女儿刘绶,刘绶骄矜忌妒,阴丰性格急躁,这两位如果一直做表兄妹就相安无事了,没想到在长辈的安排下亲上加亲成了夫妻,这下可就麻烦了,两口子在一起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有一次吵得太凶,阴丰急脾气上来,失手把老婆给杀了,结果不仅自己被处死,他老爸阴就(即刘秀的小舅子)也被迫自杀。
  五个姑爷中的四个犯事而死,只有二姑爷窦固幸免于难,得以善终。究其原因,不仅因为窦固有大败北匈奴、派班超治理西域等卓越的功勋,更是因为他虽然身居高位,无限尊贵,但为人谦虚节俭,爱人好施。所以说,一个人不管地位有多高、权利有多大、背景有多深、后台有多硬、家底有多厚,都要谨饬一些好,小心驶得万年船啊!俗话说“能人背后有能人”,如果不够小心谨慎,那就很可能变成“能人背后有人弄”。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99825/122.html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3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4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5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6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7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8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19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0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1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2页 趣解《千字文》:绝妙华章背后的故事 / 望于江湖 / 第2页